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力电子技术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力电子技术特点范文1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热电厂;特点;运用分析
火力发电厂主要以烧煤为主要发电方式,满足人类的生活、生产需要,为人类供应电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响应我国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号召,国内以火力发电厂为首的热电厂开始陆续引入电气自动化技术,以提高电厂工作效率,降低能源损耗为主要目的,大量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实现了热电厂自动化管理,为发电自动化运作做出了贡献。下面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入手,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以及热电厂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阐述。
1 简述电气自动化管理的技术特点与作用分析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种集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管理技术,目前在各大电厂中的应用是非常的广泛,并且在应用过程中为各大电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热电厂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 加大提高热电厂发电的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城乡改造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用电量也随之不断增大。面对需求如此巨大的用电量,电网规模只好一再扩大,以生产出足够的电能电力来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面对日益增大的用户用电量,传统的电网发电技术已经在应用中表现出吃力的状态,也就是说,传统的热电厂发电技术以及发电设备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所需要的发电量,必须引入新的发电技术来提高电厂的发电效率,电气自动化技术就恰好是首选。
1.2 降低电厂发电的有效成本控制
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热电厂中,其作用除了可以满足电厂的发电需求,提高火电厂或热电厂的发电率以外,还可降低电厂的发电成本,为电厂节约一笔可观的发电费用。其原因在于,由于火力发电厂发电时所采用的主要能源是石油和煤炭,相比于其他以电力为发电能源的发电厂,火力发电厂面临着煤炭或石油燃烧不完全、利用不充分的难题。而在引入电气自动化技术以后,火力发电厂所面临的这一难题可得到有效解决。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将没有燃烧殆尽的发电原材料的剩余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让其进行充分、完全的燃烧,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火力发电厂的发电成本。
1.3 优化,创新发电厂资源的配置要求
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火电厂发电以后,能够对火电厂在发电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能源材料进行合理控制与充分利用,这种功能对提高火电厂的发电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如果仍然采取以前的发电技术,发电过程中对于发电人员、发电材料以及发电设备等资源的管理有着一定缺陷,尤其是在资源配置方面,传统的发电技术并不能合理化配置与利用火电厂的现有能源,而电气自动化技术则不会如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可将各种相关的发电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还能及时处理发电设备在运行时的故障,通过及时维护、处理等措施充分保障发电设备的质量和性能, 保证火电厂发电工作的正常开展。
2 在火力发电厂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分析
2.1 运用统一单元炉机组
目前以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应用,实现由机、电控制一体化向火力发电厂机、炉、电一体化的单元制运行监控方式转化。这样,火力发电厂中集散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机、炉、电单元制的运行方式对整个火电机组的所有运行参数和状态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最大限度地挖掘火电机组潜力,并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控制功能,最大限度地缩小控制室,实现对监控系统的简化,也就能够最大可能地降低成本造价{同时,统一单元炉机组也便于火力发电中电厂信息管理系y的信息采集,从而加强火电电网的统一运行和管理,完成中调AGC的相关指令和要求,提高电网的工作效率,使其保持在最经济和最佳的运行状态。
2.2 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实施创新控制保护措施
一般来说,在传统的火力发电中所采用的系统控制和保护手段为报警和连锁,仅仅只能实现超限报警以及联锁跳机的波动性控制和保护。而通过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通过采用计算机的控制保护技术,实现对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运营检测和故障诊断等,从而提前发现火电设备的系统隐患,并改变控制和保护策略,防患于未然,保证电气自动化系统能够继续保持运行状态。
2.3 实现以电气全通信控制的方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火力发电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还无法满足集散控制系统通过电气自动化系统实现电气全通信控制的方式,其通信速度和系统可靠性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电气自动化系统和集散控制系统之间还存留了一部分的硬接线。要实现电气全通信控制模式,就必须处理好热工工艺连锁的问题,提高电气后台系统的实际应用水平,丰富当前初级阶段的基本运行监视功能,实质性地提高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控制逻辑、控制水平、自动化水平和运行管理水平。
2.4 构建全面以通用网络结构方式
通用网络结构的构建对于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成功运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火力发电厂应该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选择能够实现从办公自动化环境到控制机直至元件级的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范围内的网络通讯产品,保证电厂管理层实现Internet/Intranet对电厂现场控制设备的实时监督,并确保电厂控制设备、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监督系统间的数据信息传输畅通无阻,实现全集成自动化。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热电企业在发电时,通常都需要投入较多能源,这些能源具体包括燃煤以及石油原料等。如果无法确保最佳的能源配置,则很难在根本上提高发电的实效性,同时也无法有序配置热电企业所需的资源。电气自动化融合了多层次的新式技术,因而表现出显著的实用性。发电厂自动化技术发展到目前发电厂行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看,电气自动化技术不只在火力发电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其他类型的热电厂发电中同样应用普遍。本文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的分析,侧面研究了热电厂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好处与意义,得出结论并形成资料,希望对同行工作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战明军.论现代电厂电气自动化系统应用现状与发展[J].民营科技,2012(9).
电力电子技术特点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 资产属性 会计确认
在企业日益重视人力资源的背景下,研究和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和实施人力资源会计,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人力资源的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多年来,学术界和企业界对此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目前对人力资源资产属性及会计确认还存在诸多认识分歧和误区,因此探讨人力资源资产属性的会计确认仍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源特点出发,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人力资源资产属性的会计确认问题作些思考。
1 人力资源的特殊性
研究和确认人力资源的资产属性,必须对人力资源的特殊性有个明确和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与企业其他经济资源相比较,人力资源具有其他资源无法比拟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1.1 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
人力资源以人体作为载体,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的资源,具有人的自然生理特征和生命周期特征。同时,人类劳动是一种社会性的协作劳动,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按照一定的分工在相应的集体中从事劳动活动,构成了人力资源社会性的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力资源的再生产具有决定作用。
1.2 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和主观能动性
与其他生物不同,人力资源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动机和能力,并能通过不断的智力投入和开发,使自身的功能不断扩大,劳动能力不断得以积累、延续和增强。正是人力资源的智力性,使人力资源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
1.3 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和时效性
人力资源属于再生性资源,它通过个体的不断更替和劳动力耗费与再生产循环实现人力资源的再生产。当然,人力资源的再生产不同于一般生物资源的再生产,除了遵守一般生物学规律外,还受人类意识的支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调节。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和使用都具有时间上的制约性。从事劳动的不同年龄阶段,劳动能力也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拥有的最佳人力资源价值就会降低甚至丧失作用。人力资源长期闲置或配置、使用不当,更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
1.4 人力资源具有独立性和共享性
人力资源以个体为单位,独立存在于每个生活着的个体身上,而且受各自不同的生理状况、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人力资源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不仅可以为某一组织所用,也可以为其他组织所用,乃至为整个社会谋福利,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性,这就体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性。此外,它还具有可控性、主导性和内耗性等其他特点。
2 人力资源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难点
正是由于人力资源资产具有以上这些特殊性,因而在会计上作为一种企业资产来确认与计量存在着诸多困难,概括起来包括:
2.1 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难以用实际成本来衡量
其中涉及到许多主观因素和假定条件,其计量模型过于繁琐,因此,至今未与传统财务会计融合,只能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提供信息。
2.2 人力资源的所有权界定的困难
企业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建人力资产产权所有者和其他产权所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但人力资源只能归属于其人身承载者,人力资源价值受个人意志支配,受制于其生理状况、思想、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人力资源所有权界定问题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和本质所在,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就无法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无法激发企业活力。这是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人力资源会计必须面对的问题。
2.3 人力资源的流动与价值增值的矛盾
从人才流动的角度来看,企业往往会采取些限制性措施限制人才流动,以避免资产流失,造成企业资产的无谓流失,有损有关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而人力资源的价值是要在不断的流动学习中才能保值增值。这种矛盾给人力资源资产的计量和管理带来困难。
2.4 人力资源资产的风险性较大
人力资源可能由于意外事故或其他原因造成其失去原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这种不确定性以及可能为企业造成的损失都具有不可预计性。而且人力资源在企业发挥作用的大小还可能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制约,使人力资源资本化后风险可能被放大等等。
鉴于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殊性和资产属性确认及计量方面难点,因而学术界对人力资源资产属性还没有一致的认识,如有人认为,人力资源完全不同于会计上的“资产”,它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不能完全被企业所控制,对其也难以用货币进行计量;也有学者认为,将人的价值货币化,把人与其他资源同样看待,有损于人的尊严等。许多著名的会计学家如坎宁(j.b.canning)等都反对将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由于认识存在的一些误区和偏差,所以尽管人力资源可能符合资产的定义,人力资源信息对投资者也是决策相关的,但长期以来却被摒弃于财务会计的范围之外。客观上看,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资产用传统的会计方法和技术进行确认和计量确实存在不少难点,但难以认定,并不意味着不能认定,人力资源作为企业一种特殊的资源,可以更新思路,运用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确认和计量,至今学术界已对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3 人力资源资产属性的会计确认
3.1 人力资源资产会计确认的现实依据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根据这一定义,资产必须具以下四个条件:一、可以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二、可以用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三、可以交易;四、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否是一种资产,是否具有资产的属性,可以用上述四个条件进行衡量和分析。
3.1.1 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
在劳动关系确定后,具有正常体力和智力的劳动者,只要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就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根据马克思经济学原理,人力资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不仅能弥补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还能带来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也充分肯定了人力资源比物资资源具更大的增值效果。因此,人力资源符合资产的第一个条件,人力资源是可以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
3.1.2 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
在现代信用制度和契约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后,企业便可在合同期限内拥有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和处分权,从而企业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实际上拥有或控制了该人力资源。可见,人力资源符合资产的第二个条件。
3.1.3 人力资源是可以交易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流动早已成为各国的普遍现象。在劳动力市场上,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劳动者与企业是两个平等的利益主体和产权主体,双方按照各自的需求,通过劳动契约方式,人力资源可以进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付出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其实质就是人力资源产权分解和交易的结果。因此,人力资源也具有交易的性质,符合资产的第三个条件。
3.1.4 人力资源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
企业花在人力资源上的各种费用都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这就使得以货币形式不定期相对客观地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可能。这也符合资产的第四个条件。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完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的四个条件,人力资源在会计业务上可以作为企业资产来处理。
3.2 人力资源资产的属性确认
由于企业人力资源资产的特殊性,它在会计属性上不同于流动资产,也不同于固定资产。它与无形资产相类似,但又存在诸多质的差别,因此界定人力资源的资产属性较为复杂,不能简单地把人力资源归入无形资产范围,它应该属于企业的流动资本。
3.2.1 企业资本的两种形态
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企业生产资本按照其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可以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它独立的、原有的物质形态,并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反复执行相同的职能;而且其使用价值根据它在使用中的社会平均损耗程度,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以货币的形式陆续收回。正是这种特殊的流通,使得这部分资本价值获得了双重存在的形式:一部分仍固定在执行职能的物质形式中,另一部分则在流通过程中与其物质形式相分离而逐步转化为货币形式。与此对应,流动资本则在一次生产过程中被全部消耗掉,价值也一次性全部转入到新产品中去,并通过产品的流通,以货币的形式收回。
3.2.2 无形资产属于固定资本
无形资产无论是企业自创一次性注册申请完毕的,还是从外购入的,都可以使企业长期受益。如专利权在法律或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无论企业生产多少商品,都可以无偿享有专利权的使用。在生产过程中,它具有双重性质:一部分价值始终处于生产领域,继续发挥着作用,另一部分价值处于流通领域,转化为货币。可见,其与固定资产类似,在企业中长期使用,使产品获益,并逐步从商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正是由于无形资产总有一部分价值固定在生产领域,执行着生产职能,我们才能得出无形资产属于固定资本的结论。因此,我们才对无形资产提取折旧。
3.2.3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流动资本
人力资本的使用具有特殊性,如果企业无力补偿人力资本者所消耗的,就无法延续企业的生产力。工资是人力资本者内在价值的体现,故而人力资本者必然就会按照工资的高低来决定投入量的大小。人力资本者在执行过程中,不仅将他们价值的等价物加到产品中去,而且还将剩余价值加到产品中去。这个等价物和剩余价值随着产品的流通转化为货币。可见,人力资本者拥有的人力资本同产品一起经过了流动领域的两个形态变化,并且往复循环。鉴于此,人力资本者投入的人力资本应属于流动资本,并且无需提取折旧。
从以上分析可知,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在企业运营过程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和周转方式,不具有固定资本的属性;而无形资产则属于固定资本,因而人力资源也不属于无形资产,从本质上看,人力资源应属于是企业的流动资本。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不能将人力资源归属于无形资产,亦不能提取折旧,而应将人力资源资产归入流动资产范畴,进行单独核算。
电力电子技术特点范文3
关键词 : 数字图像处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MATLAB;图形用户界面;
《数字图像处理》是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所涉及的原理和相关处理技术在模式识别、智能检测与控制、信号传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经典算法和处理技巧,更能够融会贯通地实现对知识的转化和运用,真正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然而传统的“先理论、后实验”的二元分离教学模式,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有限的学时设置也使学生无法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和掌握课程的基本原理和算法[2][3]。此外,缺少与教材紧扣的实验系统,更是制约了学生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解和应用[4]。因此,开发能够辅助教学且可满足实践需求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仿真平台,已成为教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现有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平台的不足
目前,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尝试开发出了不同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学平台。其中,刘书杰等利用Delphi软件结合Bussiness Skin Form界面控件,开发的实验系统实现了基本的图像处理[5]。李荣根据专业特点,提出了在Java语言环境下,通过扩展Image J插件的功能来实现对图像处理的方案[6]。林雪华借助VC++软件开发了界面化的实验平台,实现对图像处理基本算法的验证实验[7]。上述三款实验平台分别以不同的编程语言为基础,开展了对数字图像处理基本原理及算法的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深谙图像处理的物理含义,更需具备深厚的编程基础和技巧。这对初学者而言,无疑增加了参与的难度,同时也影响了课程本身学习的兴趣。
为使学生有效参与实验教学,各种基于MATLAB GUI的图像演示、仿真、实验系统相继问世[8,9,10,11,12]。但从其内容和操作方式来看,多以交互体验式的原理感性认知为主,缺少编程实践和知识整合运用的综合性实验环节。另外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无法了解实验设置的目的、实现的过程和具体步骤,且实验结果也缺少必要的分析,这无疑降低了实验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借助MATLAB的图形界面开发功能,设计了一款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平台,既可实现对数字图像处理基本原理和经典算法的交互实验,也可实现以实际项目为依托的综合实验和编程实践。
二、实验平台设计思路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平台分为基本原理实验和综合操作实验两大模块。其中,基本原理实验包括图像基本处理实验、图像增强处理实验、图像分割处理实验、图像几何变换实验、图像频域处理实验和图像形态学处理实验[13]。综合操作实验包括血液细胞计数实验、车辆牌照识别实验、人脸目标跟踪实验、指纹识别实验、米粒分形检测实验。实验平台整体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根据系统结构安排,实验平台采用层次化设计思想,通过总分、嵌套方式完成实验内容的构架[14]。利用MATLAB图形界面开发环境,通过界面布局、控件添加、参数设置、回调函数编写、测试优化等步骤,实现交互界面设计。利用界面访问机制、函数调用机制和数据共享机制,完成具体实验内容操作。
三、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
实验平台以交互界面方式展现相关内容与要求,根据平台结构逻辑和实验内容安排,设计中采取主界面和子界面访问切换方式实现实验分层操作。其中,主界面为系统初始访问界面,子界面对应为各个实验操作界面。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子界面还可嵌套不同功能的下级子界面,以实现内容的细化。
图1 实验平台整体结构框图
1. 主界面设计与实现
平台主界面设计包括起始导入界面和实验目录界面两部分[15],其界面外观效果如图2所示。在起始导入界面中,点击“进入平台”按钮,则会跳转到实验目录界面。在实验目录界面中,点击实验名称按钮,即可进入相应的实验操作子界面,点击“退出实验”按钮,则会关闭该界面并返回上一级起始界面。
图2 平台主界面
起始导入界面设计及按键实现界面切换访问功能的主要代码如下:
2. 子界面设计与实现
(1)基本原理实验子界面
以图像增强处理实验中的“邻域平均法平滑处理”子实验为例,简要说明基本原理实验子界面及其嵌套功能实验子界面的设计过程。
在实验目录界面中,点击“图像增强处理实验”按钮,即可跳转访问到如图3所示的图像增强处理实验子界面。在该界面中,将左侧设为实验内容介绍区,旨在向学生介绍图像增强处理所包含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对该部分有整体的了解和认知,可在GUI编辑界面通过添加面板控件、静态文本控件和轴控件来实现。界面右侧设为实验的具体功能操作区,按照图像增强处理所涉核心内容和主要方法共设计了八个子实验,通过面板、按钮、互斥选择按钮群等控件组合实现具体实验的操作。由于图像灰度变换和图像平滑实验包含有多种处理方法,操作时需通过上方的实验按钮激活下面的实验方法按钮群,而后点击选择具体方法、访问对应子实验界面,完成具体实验内容。
图3 图像增强处理实验子界面
如上所述,当激活并选择邻域平均法实现图像平滑处理实验时,界面就会跳转至如图4所示的嵌套功能实验子界面。该界面划分为实验说明、实验操作和图像显示三个区域。其中,实验说明区主要介绍具体实验的内容和相关要求,让学生对实验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实验操作区以控件组合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和编程学习与实践。图像显示区则是将处理结果直观显示出来,便于对比分析。
图4 邻域平均法平滑处理实验子界面
在实验操作区中,各功能按钮采用依次激活方式设置,其中“读取图像”按钮功能可由imread()函数实现,“添加噪声”按钮由imnoise()函数实现。噪声类型主要设定了椒盐和高斯两种常见噪声,可通过单选方式进行选取,噪声相关参数选用了默认值,实际编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整。“模板选择”按钮功能主要由fspecial()和imfilter()两个函数实现,实际操作时提供了3×3、5×5、7×7三种不同大小的可选模板类型。
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查看到不同大小模板对相同噪声和不同噪声平滑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分析”按钮利用界面访问机制,以弹窗形式调用结果分析界面,该界面以文本方式阐述实验机理、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差异原因等,便于修正或巩固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理性认知。另外,为了加强学生编程技能的培养,还设置了“典型程序”功能按键,该按钮利用open()函数调用m程序文件。文件中给出原理编程代码和函数编程代码两类典型程序,便于学生对原理的内化理解和编程运用。同时还设置了“编程实践”功能按钮,该按钮利用edit()函数创建脚本文件,学生可模仿程序示例开展创造性的编程实践活动,达到演练结合的实验目的。部分实验关键程序实现代码如下:
(2)综合操作实验子界面
综合实验部分既包含原理综合运用实验,又包含静态图像向动态图像拓展的应用实验。下面以“人脸目标跟踪实验”为例,说明综合操作实验子界面的设计过程。该实验以视频动态图像为操作对象,利用粒子滤波技术实现对人脸目标的跟踪,并进行跟踪有效性分析。
在实验目录界面中,点击“人脸目标跟踪实验”按钮,即可跳转访问到如图5所示的“人脸目标跟踪实验”子界面。该界面仍然采用实验说明、实验操作和结果显示三个区域布局。其中,实验说明区利用面板和静态文本控件实现对实验内容和要求的说明。实验操作区利用按键、面板和编辑文本控件组合实现交互操作。结果显示区则利用轴控件实现相关处理结果的显示。
图5 人脸目标跟踪实验子界面
在实验操作区中,“读取视频”按钮功能由Video Reader()函数实现,完成视频动态图像信息的获取;“采集图像”按钮功能由read()函数实现,完成视频第一帧图像的采集;“确定目标”按钮功能由imcrop()函数实现,主要是在首帧图像上完成以手动方式交互确定人脸目标区域,达到对跟踪器初始化的目的。另外,结合实验内容和要求,界面中还添加了“参数设置”操作按钮,并设定了目标模型和粒子数量两类可调参数。实验中仍采取由上层操作按钮来激活下层参数类型控件,引导完成具体参数设置。其中,目标模型可选用RGB和YUV两种参数,旨在研究不同色彩空间下的目标建模对环境抗干扰能力和跟踪稳定性的影响。粒子数量参数可自行设定,旨在研究不用数量样本对跟踪有效性的影响。
在具体参数设置时,利用str2num()函数将输入的字符串转换为数值,实现前台界面向后台程序进行数据传递。最终利用“跟踪显示”按钮完成跟踪结果的演示,该按钮可通过调用implay()函数来实现。为研究所设计跟踪方法的有效性,界面还添加了“相似度分析”按钮,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将每帧最终跟踪区域与初始目标区域进行相似度比较,分析判断每帧跟踪的准确性。部分实验关键程序代码如下:
四、实验平台特点
1. 逻辑清晰,结构合理
平台按照知识体系构架实验内容,利用嵌套方式组织实验操作。通过先基础、后综合的实验安排,有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另外在具体实验中,实验要求、实验操作、结果显示的界面布局范式,有效模拟实验全过程,使得实验思路更加清晰、实验目的更加明确、实验操作更加具体。
2. 操作方便,易于扩展
平台提供的交互式实验仿真界面,便于学生通过方法选择和参数调整,对比分析不同算法的处理结果以及参数变化对仿真结果的影响。同时,师生可结合自身的实际体验与学习需求,修改底层代码程序或删、补实验内容,实现对平台个性化的优化与完善。
3. 演练结合,助力创新
针对各种图像处理算法,平台提供了典型的程序示例,多角度帮助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和转化运用。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编程实践入口,便于学生在对原理理解和内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编程实践应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五、结语
数字图像处理仿真实验平台将抽象的图像处理理论和算法具体化、可视化,使实验操作更具交互性,可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平台应用于《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能够助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善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远航数字图像处理基础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2]吴全玉,刘晓杰,潘玲佼,等.“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电e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38(1):121-124.
[3]张晓强学术导向的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8,16(4):76-81.
[4]张鑫,吴娱平子良,等基于Matlab GUI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平台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4,37(18):6-8.
[5]刘书杰周晓峰.基于Delphi语言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系统设计[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8):945-948.
[6]李荣基于Java语言和Image J平台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学方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 12(36)-:146-148.
[7]林雪华基于VC++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平台的实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11):50-53+56.
[8]饶俊慧基于MATLAB GUI的数字图像处理演示系统设计[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33(5):102-106.
[9]王文成,李健王瑞兰,等基于Matlab GUI的数字图像处理仿真平台设计与开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2):141-144.
[10]齐玉娟,王延江基于Matlab GUI的图像和视频处理仿真系统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3): 146-149.
[11]傅志中,赵宇飞,周宁等基于Matlab图像采集工具箱的图像处理实验平台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8): 100-103.
[12]郑庆庆,吴谨朱磊,等交互式图像分割实验系统开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4):86-90.
[13]杜云明,田静刘义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平台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7(16):66-67.
电力电子技术特点范文4
茄子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由细菌分类中的假单胞杆菌属细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可营寄生生活,也可营腐生生活,因而能在土壤中存活多年。种子带菌,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施用带病原菌的肥料,是主要的侵染来源。
病原菌随雨水和灌溉水或随农事操作传播,从根部、茎基部伤口侵入,或直接从幼根侵入,在植株维管束里繁殖危害,使之变褐腐烂,造成茎叶由于得不到水分供应而引起植株青枯。
二、发病特点
1、区别于茄子黄萎病的重要特征茄子青枯病发病初期仅个别叶片颜色变淡,呈现局部的萎蔫,后扩展到全株。多在光照强时表现症状,早晚或阴天可恢复正常。后期植株呈青枯状凋萎,枝条髓部溃烂或中空。湿度大时,横切病茎切面用力挤压,有混浊菌浓溢出。这是区别于茄子黄萎病的重要特征。
茄子黄萎病主要症状:茄子苗期发病少,成株多在坐果后开始出现症状,以结果初期发病最盛。多由植株下、中部开始出现症状,叶片初在叶缘及叶脉间褪绿变黄,随后逐渐变为褐色,叶片边缘向上卷曲,最后干枯脱落。发病初期,病株在晴天高温时出现萎蔫,早晚尚能恢复,病重后不再恢复,直至病株枯死。有的植株从一侧枝叶表现症状,并向上扩展,引起半边植株叶片变黄,或半长叶片变黄,并向一侧扭曲。剖检病根、茎、分枝及叶柄,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挤捏各断切面无乳白色状混浊液渗出。
2、发病期茄子青枯病多在开花现蕾后发病,苗期很少发病。当棚室内温度稳定在30~36℃时,出现发病高峰。
3、连作发病重新茬地基本未见发病,茄科蔬菜连作的发病重,其中死秧率在50%以上的均是连作3天以上的地块。
4、管理粗放的发病重不合理的管理措施增加了病害的发生程度。定植时伤根,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地下害虫发生严重,增加了病菌的侵染机会;灌水不当,大水漫灌,加快了病害的传播速度;棚室内湿度失控,高温高湿为青枯病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5、偏施氮肥的发病重偏施氮肥,作物营养单一或失调,这样的地块发病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N、P、K等平衡施肥的,发病相对较轻。
三、综合防治对策
1、农业防治
(1)选用无病种子或耐病品种如鲁茄1号、济丰3号、安阳大红茄、青选长茄和丰研1号等有条件可以采用嫁接栽培,减少病害的发生。嫁接可采用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野生茄作砧木,如:托鲁巴姆、野茄2号、日本赤茄等品种。
(2)合理轮作避免与番茄、辣椒等茄科蔬菜连作,与非茄科作物如葱、蒜等蔬菜轮作3天以上。
f31种子消毒先将种子在冷水中预浸3~4小时,再放人体积为其5~6倍的55℃的温水中,连续搅拌15分钟后,取出种子立即用清水降温后冲洗干净,晾干播种或催芽后播种。也可用新植霉素300ml/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15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
(4)培育无病壮苗用无病土育苗,选择前茬未种过茄科作物的地块育苗,播种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菌床。最好用营养钵或营养袋育苗,减少定植伤根。
(5)棚室定植土壤要在农闲时,深翻晾晒。以往发病的棚室,可用碳酸氢铵进行土壤消毒。具体方法是:先将菜畦浇湿,每亩用碳酸氢铵50kg均匀撒在土表,并覆盖塑料薄膜,5~7天后揭开薄膜即可。也可结合整地每亩施生石灰50~100kg进行土壤改良和消毒。采用大垄双行栽培,垄高20cm,宽60cm。垄间宽行留30cm走道,窄行留10cm浇水沟,沟上覆盖地膜。
(6)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施用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并平衡追肥N、P、K肥。第1次采果后,适当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中耕、培土,促进根系生长,灌溉要小水勤浇,沟灌,禁止大水漫灌,有条件的采用滴灌,防止病菌随水流传播。发现零星病株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14%络铵铜水剂3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50~500nd,隔7天灌1次,连灌3~4次。
电力电子技术特点范文5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应用
一、电力电子技术的内容、特点和发展趋势
1.1电力电子技术的内容和特点。电力电子技术是将电子技术应用在电力领域,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电网化,也是集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为一体的综合领域。其主要研究的是电力变换等内容,电力的变换是为了人们能够更加方便、有效的使用电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电力电子技术与传统的电子技术相比较拥有对电流和电压更强的承受能力,也具有更大的功率。然而在大功率下,一些元器件本身会出现器件发热、效率降低、功耗增加等情况,为了解决类似情况,元器件自身都采用开关的形式,这种运行形式是电力电子器件在电力电子技术中使用和运行的最大特点。1.2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电力电子技术一共分为制造技术和变流技术两个部分。器件的制造技术是将器件内的控制、驱动等功能进行集成,形成集成电路,并降低功耗,是电力电子技术的一个未来发展方向[1]。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整流电路在电子电力技术当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随着自关断等元器件的出现与应用,电力电子技术中出现了很多新式的电路。而电力电子技术当中的控制功能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使电力电子技术中的控制系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目前,电力电子技术的控制功能,逐渐由传统的模拟控制转变为新型的数字控制,这样转变也是控制系统在电力电子技术中的一个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1电力电子技术在发电过程中的应用。改变电力系统中元器件的运行方式是电力电子技术对电力系统改变的主要目的。在发电过程当中,主要设计的元器件包括水力发电机、发电厂水泵、太阳能控制软件等。在水力发电过程中,水流的流量等方面决定着发电机的效率,水利发电机的转速是随着水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所以保持恒定的输出功率,是电力电子技术提高水利发电机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发电厂风机水泵是发电厂用于发电的主要元器件,其效率决定着发电的电量,而传统的水泵具有耗电量高、运行效率低等缺点,利用电力电子技术对水泵进行变速,可使其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太阳能新型的、可持续的能源,使用电力电子技术建立太阳能控制系统,让太阳能进行直流和交变电流的转化,从而实现发电,利用太阳能发电对人类的未来进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2.2电力电子技术在输电过程中的应用。在输电过程中,其输出方式分为直流输电、轻型直流输电和柔流输电技术三种方式。直流输电方式的主要优点包括输电量大、输电稳定和调节控制方便等。在远距离的输电过程中,直流输电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2]。但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直流输电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输电方式产生了新的变化,而新的输电方式便是轻型直流输电方式。轻型直流输电能够解决很多直流输电当中遇到的困难与阻碍(比如向无交流电源进行输电)。轻型直流输电使用的是由IGBI等电子元件组成的,利用脉宽调制技术进行逆变的输电方式,是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柔流技术形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其主要的优点是对交流输电的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它不仅可以增强交流电在输出过程中的稳定性,还能够降低输出能耗,为交流输电提高质量和效率。
总结
综上所诉,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并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降低能耗。也为其未来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本文就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当中的发电和输电过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对想了解和研究这方面内容的人们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建国,乔树通,郜登科.电力电子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05(38):2.
电力电子技术特点范文6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 技术应用 技术系统 发展研究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国内各行各业均得到了极大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等诸多环境的完善,给当代国内新技术的研发与使用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平台。电力电子技术作为当代众多新型技术之一,其已然对当代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成为了支撑众多领域及其技术发展的核心基础之一。在十上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概念,指出了国内粗放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诟病与弊端。诚然,随着国内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的不断提升,逐渐开始以经济为中心开展国内建设,严重忽略了对能源与资源的保护,从而使国内的生活居住环境不断变差。这些问题也同样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发展中国家。新能源的生产、新技术的发现作为保护生态资源、提升劳动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其已经成为了解决世界各国难题的关键所在。电力电子技术作为新技术之一,其能够应用于电力科技领域的重要影响力,逐渐使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成为了时下热门的课题。在本文中作者将从三个角度(热电电气节能、新能源的发电、智能电网技术)来对国内电力电子应用系统的发展现状给予研究,以此提升对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2 国内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发展现状研究
2.1 热电电气节能领域的发展
电力电子技术在热电电气节能领域已经产生了深入的影响,其中以变频调速系统的发明与使用最具有代表性。该设备通过采用由电力电子技术支撑研发的变频器,并将其作为众多机械设备中电机装置的驱动电源,从而实现了对现有供给机械设备运作电力动力的节能。搭载电力电子技术的变频器已经被广为使用在空调、洗衣机等家用领域中,并且由于该项技术较为成熟,使设备整机更新换代的频率与时间通常为十年。这些优质的特性与特点,使国内电力电子变频器拥有了十分广阔的市场与用户人群。根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在使用低压电机系统的机械设备中,其中采用了电力电子变频技术的设备占比为百分之三十左右,高压电机系统的机械设备中,其中采用了电力电子变频技术的设备占比为百分之二十左右。尽管电力电子变频装置在各领域中的使用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其整体运作的稳定性、新机使用的成本、现场安装操作的复杂程度等依旧需要不断的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对该领域的研究,作者认为未来国际电子电力变频器的发展将更加集中于专用型。通过更多专用化的设计将可不断优化变频器的功能与特点,从而使变频器与设备之间更加匹配,从而达到增强稳定性、复杂性的目的,并间接降低设备的整体成本。
2.2 新能源发电领域的发展
国内经济的粗放快速发展,使中国又一次进入了经济新常态时期。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众多又经济发展过速带来的问题成为了时下热门的研究课题。新能源作为替代传统能源、实现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其在当前国内自然环境逐渐遭到破坏、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逐渐枯竭的今天,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并成为了世界各国的日常关注焦c。在新能源发电领域,电力电子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一个较为典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内部通常会包含多个电力与电子变化的环境,例如:DC至AC的逆变;DC至DC的直流交换;AC至DC的整流交换等。可以发现,该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除了与光伏阵列之间不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其他部分的组成与使用均和电力电子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一套较为典型的采用双馈式的风力发电系统而言,其内部通常包括有发电机侧变换器装置、网侧变换器装置以及变桨控制器装置等,这些装置与组件均涵盖有电力与电子之间的变换过程。通过这些举例可以发现,新能源发电与电力电子技术间具有着深入的联系。
2.3 智能电网技术领域的发展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电子应用系统包括以SVC为代表的柔流输电技术、以高压直流输电为代表的新型超高压输电技术、以智能开关为代表的同步开断技术,以静止无功发生器、动态电压恢复器为代表的用户电力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开发与使用均是以电力电子技术为依托。智能电网技术是近年来电力领域较为热门的概念之一。根据行业当中对该概念的理解,可以将其总结为一种兼具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传感传导技术、通信链接技术等的组合型技术。其中对于电力电子技术而言,其是智能电网技术的核心组成,其为保障新型能源的储备、电力输送的灵活、信息的传导与控制等功能性特点提供了巨大支撑,并且还给利用再生能源进行电力的生产、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供需调配及安全运行带来巨大帮助。我国自二零零八年保持与世界同步,提出了国家智能电网发展计划,并扩展了智能电网电力生产的领域,积极推动热电、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地热能发电等电力的共同使用,将统一现有各电能的入网、调配、供给等能源管理模式作为重要发展目的,为提升国家电网的运作效率、能源利用率带来巨大帮助。
3 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电力电子技术作为当代新技术之一,其已然开始对国内众多行业及领域产生深入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新能源的研制与开发、能源的节能与保护领域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本文中作者首先对我国能源使用及发展状况开展了宏观环境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角度对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在国内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利用本文的研究,作者谨此希望能够不断推动国内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此来实现对国内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并逐步促进国内各行各业发展模式的改进,为国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身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