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教学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训教学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训教学培训

实训教学培训范文1

论文摘要: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建成的教学用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的结构、功能、特点、实践项目。使用表明,该基地具有国内领先技术水平,完善的教学培训和科研的综合功能。由于采用最新的远程监控技术,该变电所可作为目前铁路牵引变电所技术改造的参考。

0引言

西南交通大学有部分直接服务于铁路现代化建设的专业,其中“铁道电气化”专业作为教育部、铁道部的重点特色专业而一直受到重视。

分布于铁路沿线的牵引变电所,是电气化铁道供电的枢纽。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从事牵引变电所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加,同时对其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示范性教学实践基地”基金支持下,2002年西南交大在峨眉校区建成一座集教学、实习、培训和科研为一体的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

1模拟变电所简介

我校模拟变电所分为两期建成:

I期是与实际变电所相同的开关控制屏柜和继电保护屏柜、中央控制盘、交直流电源盘、以及自行设计的模拟负载电量和故障盘。如图1所示。

Ⅱ期是模拟一段地方电力网或电气化铁路的环境下,一个调度中心使用远动监控系统控制的五个变电所,图2是这五个模拟变电所的一次接线图。该项目综合了地方与铁路、不同主变、不同接线类型的各种变电所,且负载的大小和相位均可调节,其中S”模拟变电所采用了WBH-891型电铁主变微机保护装置、WKH-891型电铁馈线微机保护装置、DQWC-03牵引变电所二次设备测试系统。

模拟变电所中被监控设备的位置状态信号、保护动作信号、预告信号、事故信号等遥信信号通过电缆与RTU (Remote Terminal Unit远方终端)的开关量输人/输出模块相连接,电流、电压等遥测信号将通过信号变送器柜,输人RTU的模拟量输人模块;控制中心下发的遥控命令,通过以太网传输,实现遥信、遥测、遥控的功能。远动监控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RTU是采用施耐德电气公司的PLC系列中模块式结构的Momentum,其编程软件Con-cept是一个基于Microsoft Windows环境的编程软件套件,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可扩展性;主站组态软件iFix支持工业标准,具有开放性、可组态性、兼容性及可开发性。

为了比较和研究,我系的教师正在进行一系列的科研开发,其目标是在模拟变电所二次系统中采用测控、保护一体化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实现变电所自动化管理,其结构图如图4。

2教学实践基地的开发

1)校内学生及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可对照变电所各种屏柜,提高阅读二次系统接线图、安装施工图的能力,通过开闭操作、设置故障等项目的训练,可以培养他们对现场运行中出现的故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包括一次设备的故障范围的判断、二次系统的故障判断、查找和处理。

2)变电所基本电器及二次接线方面实训项目n个。如断路器结构、原理;断路器参数的测量与调整;变电所二次接线、电缆的数字编号法以及“相对标志法”的识别;二次接线盘后安装图及实际安装技术;变压器控制、保护盘结构、接线、检测、调试及整套保护联动实验(包括整定计算);在以上各盘设置不同故障(可达几百种)练习查找及消除故障的方法等。

3)运动系统遥测、遥信信号源接线的校正及采集的遥测量的精度实验。

4)利用便携式计算机对遥控设备进行合、分实验,让学生了解远动系统是如何驱动被控设备动作。

5)利用一般的浏览器访问各RTU中PLC的网页,实时了解该PLC的运行、通信等状态的实验。

6)上位机各种功能的校核实验。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调度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iFix软件的各种功能的使用,从而对远动系统有更深层的了解。

7)利用组态软件Concept对PLC进行配置,使学生熟练掌握利用Concept按照所用的PLC型号及设计要求对PLC进行配置;利用Concept对PLC遥控、遥信和遥测功能的编程,使学生熟练掌握Concept编程方法。

8)自动化组态软件iFix系统的安装,熟悉掌握iFix系统软件的运行环境及其安装过程。

9)通过在iFix系统新增6#模拟变电所的实验,使学生了解iFix系统的可组态性及可扩展性。

10)进行继电保护单体测试及数据管理。

11)进行继电保护盘上测试及数据管理。

12)微机保护装置的调试与特性实验。

3实践意义

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自1998年投入使用后,至今已连续培训了五届毕业生和一批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经总结,其实践意义在于:

1)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与场所。能完成供变电工程、继电保护、变电所二次接线、微机监控技术等几乎全部专业课程的大量综合性实验,以及电气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检修调试技术、查找故障及排除方法的实际训练。而且充分利用学校具有的学科优势,以模拟变电所为基地,配合学生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开发如电工理论、电气装备、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网络与通讯等领域的多个应用性、研究性实验;同时由于人员和设备的集中,能够按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训,尽可能使学生参与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活动。

2)对于现场技术和施工人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阅读二次回路图纸、熟练地掌握接线、配线工艺,能查找和处理运行故障和设计缺陷。通过实地培训,能大大的提高他们的读图、判断、查找、处理故障的能力。该基地于2000年为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培训和考核职工283人,取得良好的效果。

3)目前西南地区铁路已完全实现电气化,全区拥有牵引变电所200多座,其中大都为上世纪70~80年代所建,技术水平落后。而我校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的建成,对其技术改造具有借鉴的意义,在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和进行技术创新方面起到示范的作用。

实训教学培训范文2

一、创新实训教学的方法

实训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具体做法,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寻求研究问题的思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实训中通过观察、实践发现问题,再通过思考、分析、动手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实训课时,教师由于存在种种顾虑,担心学生出安全事故,怕仪器损坏,怕影响课程进度等等,习惯采取教师先分步示范讲解,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操作方法(步骤),“照葫芦画瓢”,模仿着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往往实训时热热闹闹,实训过后便“烟消云散”,只注重实训的结果,学生对实训过程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大胆去探索,自主进行实训。从错误到正确,可以加深了学生对正确方法的理解,提高了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改变实训教学的组织形式

有效的实训课堂组织,可充分挑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训练实效。对简单易学且必备的技能,可以采用个人独立完成,逐一过关的方式,例如基本元器件的识别、检测,万用表的使用,电烙铁焊接等基本技能。对稍难一些的内容,如电路制作和故障维修等,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分组时,要兼顾优生和差生,小组合作学习,成员分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递进式训练方法,将训练内容分为若干等次。学生实训时,先由低层次开始,完成后再到更高层次,逐级完成,如游戏过关,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三、拓展实训教学的内涵

习训教学对于电子技术专业至关重要,通过习训课的有效开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再是“纸上谈兵”,更接近“实战”的需要。同时,面对电子技术领域的飞速变革,习训目标不再定格于一线的工人,要突出:“宽基础,活模块”,实现一专多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电子和信息领域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例如进行电子产品制作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展开:自主选题精心准备元器件装配和调试编写工艺文件,四个环节均由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协作完成,教师只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他们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训课注重的不是结果 ,而是课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到创造的艰苦和乐趣。当一件作品成功出炉,那种成功的喜悦胜过任何语言的鼓励。

四、丰富实训教学的手段

在电子实训教学中,可以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ECA)软件,例如在进行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进行电路分析时,学生可以在电脑上利用EWB软件绘制原理图、模拟电路实际工作情况,利用软件本身提供的仪表仪器对电路进行测量,分析电路性能,还可以模拟电器的各种故障等。通过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既可以弥补教学设备的不足,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耗材,减轻学校负担。而且在实训过程中,对元器件的更换只要简单的操作即可,取代手工操作的繁琐,增加学生操作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完善实训教学评价方法

实训教学培训范文3

【关键词】职业学校 双师型 培养 培训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54-02

目前,我国基本上是把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中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工作的,并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的教师称之为“双师型”教师。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应符合教育部颁发的“双师素质型”教师标准,一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教师职称的教师;二是有双职称资格的教师;三是取得重大成果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可见,“双师型”教师应该是能胜任教学科研,又是生产实践能手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师。然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其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

一、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与困境

1.培养培训条件不足

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根据广西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组对广西14个地市共362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中职学校任教的教师占54.6%,企业转型的教师占13.0%,事业单位转入的教师占6.6%,其他学校调入的教师占14.2%,也就是说,88.4%的教师在从教前并没有学过相关的专业技术,更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目前,广西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人数的42.9%,其中,累计培训时间在半年以上的教师还不到40%,累计培训时间在三个月以下的“双师型”教师仅占36.6%。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时间和平台都比较少,其专业知识水平未能通过参加培训得到应有层次的提高。事实上,部分取得双证的“双师型”教师既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没有实践操作经验,难以实现“双师型”教师的真实价值。

2.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实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来,全国各类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明显增加,但“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业教师人数的42.9%,而且有的教师虽然持有双证,但没有实际操作能力,无法胜任相关专业课;有的教师持有的资格证书与所教专业不对口;有的学校为了达到师资方面的某种要求,鼓励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来增加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这种连基本操作技能都不具备的教师被称为“双师型”教师。此外,近年,职业教育发展过快,职业学校不断扩招,“双师型”教师工作过于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进修和提升专业技能,其教学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3.社会地位不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很多职业学校都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建设,但国家法律法规缺乏健全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比较模糊、教师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双师型”教师承担着比一般教师更繁重的工作,却没有能得到相应的社会待遇。有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干脆跳槽到社会福利相对较好的单位或企业,导致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流失。

4.培养培训制度不完善

从目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来看,基本是单纯的学校式培训,企业单位参与较少,这就导致了教师培训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培养培训在时间上、质量上没有得到保证,因而培养出来的“双师型”教师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在选派“双师型”教师参与培训方面,很多职业学校往往没有制定选派计划和标准,选派培训对象草率,有些被选派参与培训的教师因为专业不对口、时间调整等问题放弃参加培训,浪费了培训的机会和资源。此外,很多学校对外聘教师的招聘缺乏一定的录用标准以及相关的社会福利,很难吸引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做专职或兼职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的策略

1.严格执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职业学校要严格执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一是要求有专业理论、专业技术而无相关职业资格证的教师,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培训或自学等手段考取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二是要求有专业理论知识而无专业操作技能的教师,必须先通过培训学习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按“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来安排课程;三是要求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和新分配的毕业生,必须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督促其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和上岗证,才能开展教学活动。

2.建立校内实习培训基地

教育是一项产业,职业学校应建立校内专业实训室、实习车间和生产基地,实施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可以由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协同当地人民政府共同出资,根据各学校的特点进行统筹规划,共同建设校内实习培训基地。在当地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建立学校生产、实习、实训的产业基地,为本校乃至本市其他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更好的环境。

3.加强学校与行业的合作

为了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职业学校要加强与行业保持合作,积极探索如何与行业保持合作。有的学校以专业课程设置为基础,与企业共同探讨并制订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向企业及生产车间延伸,既促进了专业课教师与企业生产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也强化了教师对生产过程的了解和认知。此外,学校可以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上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经考核合格,学生毕业后可以留在企业上班。因此,职业学校要加强与行业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例如,钦州市浦北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与英格玛(中国)有限公司、凤冠集团公司、美的集团等多家企业实行了联合办学;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与广西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海信容声(广东)冰箱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联合办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建立健全教师奖惩制度

“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群体,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校应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制度,坚持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确保“双师型”教师的切身利益,保证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不外流,同时吸引其他行业优秀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具有专业技术的教师的优势。例如,对聘期考核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发放教师津贴;对参加全国、省、市组织的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比赛中获得名次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应按有关奖励规定给予奖励,或者在评选先进、晋升职称时给予倾斜。

实训教学培训范文4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场所,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素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坚持培养面向施工、建设、服务及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稳固的业务技能和高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师要分清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别。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的教学目标,明确高职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时以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以就业岗位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安排实训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为1:1。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面对资金紧张,专业数量多,名专业课程实训、生产实训、毕业实训环节多、涉及面广,怎样才能够合理利用高校资源,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实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为了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的成功,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充分认识到偏重理论教学内容不适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在己有的实训条件上要想真正落实训,应增加实训教学的学时,及时改善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条件,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解决校外实训基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适应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校多数专业是2+1 模式,即二年理论学习加一年毕业实训教学,其中在校二年期间还要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相关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实训。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除了对教学实训设备的建设加大力度,让学生在校内完成基本 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学年的毕业实训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开展实践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训环节,由于学生在实训基地是顶岗实习,这样可使学生不仅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这样我校的毕业生在短时期内能很快适应岗位的要求。通过十几年的合作,我院已经建立起了一支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即有国际知名企业与品牌企业又有地方企业,使学生在不同的企业及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锻炼,学校必须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讲,校外实习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的纽带,高等职业教学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形式,了解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不断提升自己职业能力,让学生深刻地去体验工作,尽早、尽可能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直接参与其中,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培育高素质人才,而企业又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完成实训任务,由于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加强与企业,事业单位的联系,实际上也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应本着互惠、互利、伏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相互合作。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各行各业的高技能型的毕业生,服务与企业、服务与社会,学校才会越办越好。探索工学交替的高效之路,使学生即能从实训中获得最大收益,同时也能够缓解企业人力资源的缺乏,可谓互利互惠,实现双赢。

二、建设高素质的高职院校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实训教学是训学生动手能力的最直接的手段,在实训环节中,可以使专业的理论知识升华,全面提高学生兴趣,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实训环节指导教师应当担负这一重任。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的支撑。近几年来,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比普通高等院校的高,但稳定率不高,有些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不到3个月就流失30%,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培养方式的人才不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多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有些时候,课堂老师只是在讲技能 ,并没有实际操作,学生会认为比较空洞,不认真听没有兴趣,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还应从专业课教师中选拔中青年骨干下企业、下现场。使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有实践经验。通过企业的实习锻炼获得行业的最新信息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其次,我们可以从企业引进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来校任教。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课程基本涵盖了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都是有区别的,在高职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作为教师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紧跟时代特点,丰富和不断完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我院在教室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高等职业教学理念的教师始终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课程实训,生产实训、毕业实训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培训。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接受在教育预留发展的空间,作为“双师型”教师在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的职业应变能力。在就业时,什么多数企业抱怨学生没有掌握好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不具备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在将来工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以前没有遇到过,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这时学生就应当根据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和处理。没有高素质的老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也不可能培育出高技能的人才。作为教师,不仅熟悉教学理论基本知识,而是具有相应专业的丰富实践能力,课堂上讲授课程能够熟练运用案例。只有通过“双师型”教师有的放天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从而培养目标,从而培育高质人才,如果没有“双师素质”教师的参与,就会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闭门造车”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教师每工作3—5年都应有一次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使其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知识更新,拓宽专业领域的培训。

三、编写特色鲜明的实训教材

实训教材作为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知识载体,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能否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训教学是连接企业需求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关键环节。所以我们要不遗余力的构建符合高职办学目标相配套的实训教材。高职院校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多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实际能力存在很大差距,尤其目前的实训教材比较少而且内容陈旧,罗列条文,实践性较差,实训教材的地域性特点较强,限制了实训教材的使用范围,影响实训教学的质量。为了更好地与企业衔接,加强实训教学效果,在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有关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实行模块化实训教学,用心设计实训环节的内容。编写特色鲜明的高职专用实训教材,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走出中职教育的束缚。以往教师在授课时,缺少与之配套的实训教材,教师往往参考多本教材,再加上自己仅有的实践经验为学生讲解效果很差。编写好高职的相应专业的实训教材才能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化教材改革,突出能力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达到“零距离”上岗要求,办出特色,完全体现学生的基本技能,各专业应该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参照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实训教材来合理设计实训技能训练项目,主要知识技能要点。在具体实施实训教学时,应根据实训教材,准备好实训指导书,实训所学的各种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实训教材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适应未来岗位需要以及锻炼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职业技能的培养才能为企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四、评价学生的实训教学成果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指导和管理。注重考核评价的过程。每次成绩考核评定均从三个方面知识,技能态度进行考核,最终评定成绩。在每一个实训环节中按照实训教学大纲的内容严格实施。顶岗实习的教学评价可兼顾企业评价和过程。建立以“知识为辅,能力为主;结果为辅,过程为主”的实训教学评价。具体内容如下:(1)考核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态度,遵守操作规程、安全文明生产实习等职业道德和素养情况。(2)专业的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和运用的程序。(3)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4考核学生利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实践取得的成果。专业指导教师在技能考核时可结合口头答辩,以考核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在本校实训基地无法实施的基本技能,教师评定成绩应是采取统一的标准,公正、公开、准确。让学生知道评分的标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考核结果分为5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

五、加强就业前的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地域、专业、性别方面的歧视依然存在,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就业心理,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自己的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意识,在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可以借助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育他们的高尚品质,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在各专业设置中,增设一些人文科学,如文学、艺术等选修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善。同时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利用班会和课外实践活动,训练学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正确引导学生,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求职择业的能力,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的能力,成为社会所需人才。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的实习员工。学生到企业实习,从校园生活进入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要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和抗挫折的能力,教育学生遵守职业道德。有的个别企业管理混乱,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校与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学生到企业往往不适应,工作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水土不服。教育学生要肯吃苦,增强其岗位适应性。通过开导职业指导课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团结互助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尽快融入得到社会之中。实习指导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QQ、短信、电子邮件、微信等与学生保持畅通,同时要深入企业,检查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关心学生的生活、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在实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实习期间规划每个人的职业定位,顺利度过实习期,为将来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为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对于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我校着重对实训教学的环节进行了以上的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合理安排与设计实训项目,即认识实习(校外合作基地)、课程实训(校内)、生产实习、毕业实训(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结合企业要求,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突出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左建民,郑峰.产学研相结合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开拓新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1(4).

[2] 姚建凤,钟茂林.推进物流实训中心建设,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4).

实训教学培训范文5

关键词: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2-0069-03

近几年来,百色农业学校不断创新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模式,以中等学历教育为根本,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培训宗旨,以阳光工程培训、温暖工程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项目为载体,扎实开展成人教育培训工作;培养造就一批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撑和科技保障,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学校实施“送培训下基层”工作的措施

百色农业学校在长期的农业职业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教学资源,聚集一切力量,开展“送培训下基层”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工作。2005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县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共组织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培训18295人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撑。

1.1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抓手,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

五年来,利用学校专业和师资优势,从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人手,先后组织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李兆基基金温暖工程培训”、百色市下山进城入谷培训、百万农民大培训、返乡农民工等培训工作,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06期,培训人数达10795人次,发放技术资料约8万份。

1.2以自主创业为目标,着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

实施“送培训下基层”农民培训教育以来,先后开展农机、汽车驾驶员、农产品加工、电子操作工、机防手、计算机操作、电焊工、园林绿化工、乡村旅游服务员、村级动物防治员、酒店服务员、电焊、农村建筑工匠、缝纫工、家政服务、摩托车维修、电子电器装备等引导性培训共计50场次,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2500多人次,在阳光工程培训工作中,采取了引导性培训与技能性培训相结合,采取技能培训与外出就业相结合,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繁荣县域经济起积极的作用。

1.3以技能培训为亮点,促进农业增效,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广泛开展“送培训下基层”活动,根据不同区域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组织专家及农技人员,深入到各乡镇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培训的内容主要有: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三免”“三避”技术、水稻旱育栽培技术、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种桑养蚕技术、烤烟优质适产栽培与烤烟调制技术、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西红柿栽培管理技术、果蔬嫁接技术、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日光温室生产技术等。据不完全统计,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近50期,受训人数达5000多人,使广大农民真正掌握了现代农业先进技术,提升了农民的致富本领,提升了农民的致富能力,增强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的“双带”能力。

1.4以培训质量为主线。注重培训实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开展“送培训下基层”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过程中,以培训质量为主线,按照专业的不同、工种不同,分别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例如,2006年以来,先后共培训1670人村级防治员、防疫员,培训村干部200人。通过农家课堂、现场课堂学习、现场培训、实际操作和自学等形式开展培训,采取理论培训、技能培训、声像教学、实际操作等环节有机统一,同时还注重教学监督及评价,技术跟踪服务,实现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确保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1.5以当地政府合作为平台,深化基层党员培训,提升农村党员“双带”能力

始终坚持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开展“送培训下基层”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特别是与当地县委组织部的合作,广泛开展农村党员大培训。五年来,先后与平果县、西林县、那坡县、凌云县等县委组织部合作,开展农村党员培训6000人次,通地培训,帮助农村党员转变理念,掌握农村实用技术,提高农村党员致富能力,从而提高农村学员带领致富,带头致富的能力。

2.实施“送培训下基层”模式的经验

2.1认识到位,目标明确

实施“送培训下基层”工作是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中职学校教学向农村延伸,体现农业职业学校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工作,实施下基层送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快速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根本出路。“送培训下基层”工作认识到位,措施到位,经费到位,人员到位,管理及技术跟踪到位。

2.2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领导高度重视,把成人教育培训工作列为学校重中之重工作来抓。组建了“送培训下基层”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培训工作的校领导为副组长的培训领导小组,下设招生宣传组、教学培训组、转移就业组、跟踪服务组。做到任务清楚、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保障了各项培训工作有效开展。

2.3广泛宣传,科学引导

学校与当地党委、政府建立成人教育培训合作机制,并大力宣传成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村两委换届后,如何提高村两委的“双带”能力,成人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日程。通过宣传,科学引导农民参加培训。

2.4精心组织,扎实培训

在实施培训工作过程中做到四个结合,即:“非农技能专业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专业设置与农业生产需求相结合,书本理论知识与面上推广技术相结合,课程内容与农民需求相结合”,保证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实施“送培训下基层”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培训对象素质相对较低

大部分农民都是初中毕业或小学毕业,在家务农参加学习培训时间少,在经济后发展地区,有近九成以上的农民没有接受任何职业就业培训,参加成人教育培训机会更少,使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如2011年学校在那坡县百南、百省、那万村开展的成人教育培训中,报名培训160人,其中初中毕业143人,占培训人数的89.4%。

3.2培训经费短缺

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工作培训补助经费较少,部分专业培训经费缺口大,向农民收取难度更大,又缺乏收费依据,地方财政无法配套,特别是工作经费更缺。

3.3培训效果与质量缩水

由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工作培训点地域较广,宣传普及不能到每一个村社和农户,开展培训因交通、地域、经费等原因,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实际需求,培训效果与质量有一定的缩水,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用还显得不够。

3.4缺乏与培训相适应的实训场所,整合社会资源难度大

由于没有相对完整的实训基地,开展“送培训下基层”培训场所的条件、设备相对落后,如村级办公设备、条件有限。另外,由于机制、体制上原因,整合当地有关部门如农业、林业、畜牧业、扶贫、劳动等的资源难度大。

4.实施“送培训下基层”工作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培训计划要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特色

开展成人教育培训,实施“送培训下基层”工作,面对的学员主要是初中毕业的农村青年、中老年,这些学员主要在家务农,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因此,开展培训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如:凌云县朝里村干部培训,围绕烤烟、八角、油茶、茶叶等主导产业发展来制定培训计划;西林县村干部培训,培训计划则围绕沙糖桔、茶叶、竹子、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来定。

4.2培训内容要符合当地农民生产需要

实施“送培训下基层”工作,应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也要围绕农民生产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即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如:那坡百南村乡村干部培训中,当地农民最急需的是种桑养蚕技术,因此在培训时应重点传授种桑养蚕技术。

4.3培训方法要适合农民自身的学习条件

由于当地农民素质相对较低,大部分农民都是初中以下的受教育程度,接受理论培训难度大,自学困难,掌握实践技能的水平不高。因此,在培训方法上要针对农民自身的特点,多开展实践操作训练与示范,让农民学会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并在生产地过程中进行跟踪指导。

4.4培训目的要实现农民增收

要注重培训实效开展“送培训下基层”工作。因为,农民是否实现增收、农业是否增效是衡量培训实效的一项指标,实施“下基层送培训”工作要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帮助农民转变理念,提高农民致富本领。

4.5培训效果要实现农村党员的“双带”能力

实施“送培训下基层”工作要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实现农民带头致富、带领致富为纽带,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文化素质和致富水平与本领,实现农村党员的“双带”能力,实现农村共同致富,以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训教学培训范文6

关键词:配电线路;认识论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人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教学过程模式,其中最基本的模式是认识论模式,它也是最为人们熟悉的一种教学过程模式。认识论模式是根据人类认识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一般规律,结合教学过程的特点演绎而来的。认识论是指导人们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坚持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将教学认识与教学实践的关系进行构建和论证,作为教学的应用与再认识。

配电线路培训是电力企业职工培训需求量最大的培训项目之一,主要针对从事输配电线路相关工作的电力企业职工。配电线路培训主要包括配电设备的安装、配电线路施工和配电线路运行维护等内容。其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员能熟练地进行配电线路施工、线路各类检修和维护工作,为从事配电线路施工、巡视、运行维护与检修的工作人员提供系统的理论技术培训。

认识论教学模式通常把教学过程分为引发学习动机、提供感性认识、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以及实践应用等五个阶段。依据该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组织和实施配电线路职工培训教学,体现出了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认识规律。

1 引起学员的学习动机

通过到供电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在配电线路工作岗位中,学员的工作能力要求以及实际差距,提炼出培训需求,是进行任何培训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培训需求为依据,在进行培训授课之前,说明该培训课程的意义,明确培训的任务,点明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或指出由于技术发展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唤起学员的学习需要和取得学习成就的渴望。

作为职工培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员接受培训像是在完成任务,没有培训积极性,稀里糊涂地学习,轻轻松松地结业。培训结束后,和参加培训前没有什么区别,对自己今后的工作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在培训之前,不仅要准确分析学员的培训需求,同时,有针对性的对学员的进行培训前动员,对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配电线路防雷保护部分内容介绍之前,先给学员演示雷击线路的视频录像,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让学员感受到雷击事故的严重性,从而引发学员对雷击的种类、避雷范围的计算和防雷保护等内容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在针对农电工的配电线路技能培训,由于农电工的安全技术素质低下,其工作能力基本上都是由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形成的,所以在遇到实际工作操作流程通常不符合标准要求。例如,在雷雨季节中,很多农电工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如果监护人也不能提供正确有效的处理方法,则容易导致触电事故发生。在培训教学中,以事故案例为引入点,通过案例的视频资料,引起学员的感官刺激,让学员具备“事故无小事”的直观认识,进而引出规范操作、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2 提供必要的感性经验

在开始讲授新知识、新技能之前,如果学员没有相关的感性经验,培训师直接以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培训教学,则培训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而如果培训师通过参观、模拟、实验、演示等直观方式,让学员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深入分析、知识的掌握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例如,在介绍避雷器原理之前,首先把常用的避雷针、避雷线等以图片形式给学员展示,展示阀型避雷器、氧化锌避雷器等常用避雷器实物,有条件的进行实物拆解,让学员认识和感知,为后续的避雷原理和参数分析打下基础,同时引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3 形成概念,掌握知识

概念的形成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的过程,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把所学知识和已有知识按一定结构联系起来,构成精确的理论知识体系,掌握其

律。

例如,在配电线路的培训中有关接地故障的确定、接地状态分析以及配电线路短路故障跳闸的分析与判断,可以先让学员观看一些由于雷电、大风等原因导致线路接地故障的视频资料,引发学员感性认识。然后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逐步展开配电线路接地故障的电路图和向量图分析,以及短路电流的计算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最后通过对同性质的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接地故障和短路故障确定方法。

4 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一般一期培训的时间比较短,知识和信息量较大。如果不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就达不到对所学知识熟练运用目的。所以在培训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讲授”,更要突出“练习”的作用。通过练习,对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进一步巩固,达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深入的理解。

例如,单纯学习避雷原理、避雷针与避雷器的保护范围计算等知识,而没有实际应用,则在完成培训之后的不长时间内,培训的内容就会被“忘掉”,培训的效果就会消失。所以,在讲授完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后,更重要的是让学员进行实际操练。到实训场所,针对一段指定线路,根据给定的已知条件,计算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在配电变压器上实际安装避雷器。学员们通过练习实操,将书本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找差距。以此,充分调动员工对岗位技能的了解和认识,全力将参培员工培养成为有高度安全意识和精湛技能的综合型员工。

同时,为了更好的巩固所学到的知识,还应在培训中辅助以作业、复习、测试等方法和手段,把知识和技能真正纳入学员个体的认知结构中,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作用,实现熟练化掌握。

5 运用知识,指导实践

对于职工培训而言,“学到”的最终目的是在后期的工作中“用到”。能否把培训得来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做到“学以致用”,真正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是检验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6 结束语

运用认识论教学模式开展配电线路培训,能调动学员的培训积极性,遵循了实践感知、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收到不错的培训效果。通过培训后回访,将学员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情况反馈回来,根据反馈情况不断整改,形成良好的培训、考核、应用、回访、调整的良好循环,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