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道德教育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道德教育方案范文1
[关键词]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资源 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66一03
[作者简介]胡巍,王立仁,东北师范大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等共同参与,优化组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就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实践状况而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利用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南家庭和学校承担,但这种封闭型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趋势,需社会教育资源加入其中。一般而言,“社会教育资源”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一切可被开发和利用的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社会教育实践的各种资源及条件。它包括人、财、物等物质因素,以及保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条件。社会资源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难以与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相互间形成合力,这已构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深层次问题,如果解决不力,就会直接影响社会教育资源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实现,从根本上制约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影响因素、机制和方法等角度做出一些理性思考,并期以助益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及社会教育实施的研究。
一、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看,社会教育资源有必要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败的关键,学校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学校教育有统一的教育教学计划和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利用其完备的教育场所、设备,积极向上的氛围,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的师资队伍等学校教育资源,遵循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而正规的思想道德教育,且多以知识传播的正面教育为主,侧重从理论角度培养大学生所应具备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价值判断标准受家庭教育影响至深,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的基础,家庭教育也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家庭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最熟悉的资源,早已融于大学生的平常生活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其他教育资源替代不了的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拓展和主导力量,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辅助和制约的作用。从人的终身教育看,社会需要和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向和努力目标。社会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重视学校理论教育、家庭经验熏陶向提升整体综合素质转变中发挥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是相对周定和有限的,不能满足大学生综合发展、终身教育的全部需求。社会教育资源通过自身独特的开放性、全民性、实用性和终身性的优势对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一定补充和引导,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不同领域和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不能脱离上述任何一方面的教育资源的影响。
其次,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近些年,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学校面临学校教育资源紧张的困境,甚至有些学校招生规模已经达到饱和,出现了教学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跟进落后等情况。“高等教育连续扩大招生,使本来就比较短缺的办学条件更加紧张”。。去年也有媒体刊发过类似报道,这显示当前学校教育资源紧张状况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与之相反的是社会教育资源,如影剧院、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体育馆及相应人员等却存在利用率不高的现状。这些社会教育资源一般都拥有较为富余的场所和大量可利用的设备、展品等,长时期不充分使用,既闲置、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也在不知不觉的时间流逝中消弭其应发挥的固有教育功能。社会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它能够与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作为面向公众或部分民众的社会教育资源完全可以提高其场所的使用率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发挥其既有优势,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再次,从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已经从理论角度接受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从生活经验角度感受到家庭资源所提供的道德熏陶,只是相对缺乏实践层面的锻炼和培养。大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其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受的理论教育和经验传授,最终都将在社会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应用。“所以最好让学生早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积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免疫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检验、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达到早日成才的目的”。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将社会资源当中鲜活的案例呈现于大学生面前,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磕碰当中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必要。如此则有助于实现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的优势互补,做到既重理论教育、经验总结,又重生活养成;既重集中学习、家庭熏陶,又注重日常培养;既重学理引导,又注重实践陶冶。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符合大学生的生活存在状态,也符合大学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更是追求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本质要求。因此,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势必能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制约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既有学校、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缺乏全面认识,未能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优长之处的因素:也有礼会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功利化明显,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有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从事不正当行为,引起学校和大学生抵触的因素;更有实际工作中礼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和学校所在系统不一,缺乏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平台等机制、体制方面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学校、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全面认识,未能充分利片社会教育资源优长之处。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依然以学校理论教育为主,实践体验教学很少,即使有部分学校和学生社团与校外社会教育资源合作,组织和利用一些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但在社会教育资源利川规模和使用范围方面都存在比较严格的限制。也有部分学校和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学校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如果过多引入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容易由现有教育体系和教学秩序,担心社会教育资源的参与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此这般,都是基于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学校教育不会实质上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认识。实际上,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社会教育资源的一部分。社会需要和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向和努力目标。社会是一个大的学习课堂,无论大学生在学校、家庭,还是未来从事工作,都会接受各方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于突出正面教育为主的学校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和家庭的经验传授,共至脱离社会实际,当大学生走出家庭和校园,来到社会叫,就会感到茫然,甚至怀疑在学校和家庭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秉持的社会提倡的价值规念,降低个人的思想道德要求。
2.社会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功利化明显,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或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从事不正当行为,引起学校和大学生的抵触。学校和家庭以外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社会教育实践的各种资源及条件都属于社会教育资源范畴,社会教育资源包含的内容极为广阔,差异化显著,良莠并存,社会教育资源职责规定的教育对象比较宽泛,并非必须与大学生发生关联。如果参与学校教育,很多时候不仅不能为自身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甚至还会消耗自身的资源,这就使社会教育资源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部分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的教育活动,但其目的只是为自己打广告,增加在大学生当中的知名度,为其开展其他收费类的活动做铺垫。甚至更有部分教育机构、团体等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打着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旗号,让学生从事传销等不正当活动。一些学校或大学生经历如此上当受骗事情,发现根本无法与这些社会教育资源继续开展合作,或不能从中受到训练和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从而在心理上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此外,也有社会教育资源采用类似学校课堂的形式开展活动,不易为大学生接受,难以发挥其优势和影响。
3.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和学校实际T作分属不同系统,势必缺乏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平台。通常情况下,学校属于专门从事学生教育的机构,隶属于教育系统。社会教育资源则比较庞杂,分属不同的机构和部门,社会教育资源所在机构和部门有的可以归为教育系统,但多隶属于非教育系统。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际工作中,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根据各自的职责要求开展工作,有着不同的运行方式,这就导致社会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在实践中基本不发生直接联系,社会教育资源直接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会很少。
三、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制和方法
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制和方法应是既可以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薄弱之处,又能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实际工作多分属不同运行系统,其各自承担的职责和教育实施方式存在差异,但从育人方面看,二者则归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工作体系这一更高层面上的同一系统。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常态化、多样化和制度化,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环节的建立规范而行之有效的交流机制和方法。
1.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共建。学校施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和方式,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这是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参与学校教育的前提基础。鉴于学校有将大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的职责,学校应施行“走出去”的策略和方式,积极主动谋求与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开展共建活动,加强双方交流互动,互取所长,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为此,学校可以与一些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联系,开展科研合作活动,共同建立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让大学生走出校同,在实践中感受、体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和大学生在自己“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将社会教育资源,尤其是德育资源“清进来”。“社会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无私奉献的模范人物,一线同志的爱岗敬业精神等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宝贵资源。学生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启迪”。
2.双方资源共享。社会教育资源深入参与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利用自身和学校的优势,达到双方资源共享,实现自身发展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高共赢的局面。社会教育资源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开展此项活动会消耗自身资源且缺乏经济效益。学校要想真正实现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正视和稳妥解决此问题。学校虽然很少能够直接给社会教育资源带来经济效益,但其却可以利用自身在教育方面的优势,通过为其工作人员免费提供必要的培训等方式对此予以一定的补偿。学校在保障校内教育资源使用不影响学生学习利川的前提下,向礼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开放。也可以允许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等在学校开展活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但学校应加强对合作社会教育资源的审核,避免不良礼会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产生消极影响。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为其提供大学生志愿者,承担部分事务性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的人员和绎费压力,又可分批、分期组织大学生到这些实践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3.建立保障制度。协调建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并确立实施方案和细则等,为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开展交流提供制度保障。要想使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其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的有效互动,需从互动机制上进行严密的设计。社会教育资源之间多相互独立,各行其道,差异化明显,缺乏必要地联络和统一部署。但部分利:会教育资源间也会出现教育内容相似或相近,教育方法雷同等同质化严重的状况。这些问题在进行制度设计时都要予以仔细的考虑。此外,还要建立鼓励礼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导向性制度和激励、保障性制度,以及建立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间的协调性机构及与之密切衔接的程序性规定。到底怎样的制度才能有效实现礼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需要根据具体实践情况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尝试性建构,切忌形式主义倾向。因而,确立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开展交流的规划方案和实施细则,以及相应的考评奖惩等制度都要进行利,学而严密的设计和论证,以此为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从而达到扎实、全面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目的。
注释:
思想道德教育方案范文2
1、以青少年导航计划为载体,积极探索新时期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
2、制定《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为全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导向。
3、加强各级团组织、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4、通过项目实施,切实有效地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重点解决一些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5、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培养和完善各级团组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培养、树立一批工作典型。
二、资源利用
1、紧密结合中央、省、市先后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要求精神,把握当前全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空前重视的有利契机。
2、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育人的基本职能和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优势优势,依托各级团、队组织为项目提供组织依靠。
3、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以冠名的形式,借助商家为项目提供物质保障。
4、积极与青少年发展相关的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活动,借助其工作优势,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三、推进步骤
(一)项目启动。
1、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推出青少年导航计划活动。联合市委宣传部,3月4日起在牡丹江晨报开设“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专栏、3月中旬在牡丹江日报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系列报道;联合新娅技校赞助制播,3月下旬起,在牡丹江电视台开展“新丹江、新青年、新形象”主题公益广告宣传。
2、指导基层启动导航计划活动。3月份,制定印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导航计划活动方案》。
(二)开展“百题万人”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大型社会调查活动,制定出台《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
实施办法:
1、3月中旬,联合市委宣传部、新闻单位、高校教育部门共同设计、制定《牡丹江市青少年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2、3月中下旬,通过组织渠道发放问卷、社会渠道联合新闻媒体开展调查讨论、网络渠道进行网上意见征求等三种方式,对万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进行调查。3月底,回收调查问卷,组织学生统计调查结果。
3、在调查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专家对调查情况进行整理,形成《牡丹江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并以适当的形式报市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批阅、转发。
4、4月初,联合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形成《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征求意见。4月下旬,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订。争取在“五四”前联合相关部门以市政府的名义正式出台《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
5、5月-6月,在全市开展《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宣传活动。在“青年文明社区”内辟建永久性宣传墙和知识宣传栏。印制宣传品在学校班级、社区楼道、网吧等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张贴。
(三)开展“新丹江、新青年、新形象”主题教育活动。
1、组建“弘扬雷锋精神,践行公民道德”报告团,开展“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巡回宣讲活动。聘请雷锋入团审批人、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等8名先进人物代表组成巡回宣讲团。从3月2日开始,深入中小学校开展“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宣讲活动。同时,指导各城区分别开展宣讲活动。
2、开展“践行‘三个代表’,争做时代新人”主题读书活动。4月份,举办牡丹江市第五届青少年读书节,举行“三个代表”学习报告会,开展学习型团组织创建方案征集评比活动。
3、开展青少年“五讲五做”、“六德”教育活动。
4、开展“三个代表”网上知识竞赛。3月底,组织设计竞赛试题,并制作相关竞赛网页。4月上旬,组织学生进行网上答卷。4月下旬,组织评比表彰。
5、开展纪念“五四”运动周年系列活动,举办“五四”火炬接力赛。6、8月份,开展全市青少年纪念小平同志诞辰周年活动。
(四)开展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文化活动方面:8-10月份,组织开展金秋节社区青少年综艺大舞台、乡村青年文化节和国庆周年纪念活动。志愿服务方面:全年开展团员服务区、青年志愿者“一送四助”、“爱心超市”、大学生志愿者公益课堂、志愿者注册等道德实践活动。
思想道德教育方案范文3
1.1公民意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不足,合适的思想道德教育教程欠缺
长期高效思想道德教育中,高校的思想教育都过于追求单一的政治目的,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公民教育知识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明确性。这就会导致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公民教育的层次以及目标不明确,相关的教育手段以及教育方式都过于陈旧。尽管这些年在思想道德教育新方案中对公民意识的教育方面的知识有所加强,但是仍然面临着大道理居多,具体内容匮乏的尴尬局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容易把握书本的内涵,学生也很难有明确的公民意识。高校的师生多数认为大学的思想政治课中应该把公民意识的相关内容加入到教育行列,明确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并能体现在相关的教学中。
1.2国内外一些新形势对公民意识在校园思想道德意识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的整体进步,国家发生着很显著的变化,导致人们的思想也跟着有了显著的变化。目前高校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社会环境中很多负面影响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冲击。随着西方国家多元价值观、社会全球化以及政治多极化等思想的影响,当下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一些传统的美德也收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的文化发生碰撞,我国传统文化、宗教以及思想都受到很大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追求利益最大化,拜金主义,权钱交易等都严重影响了高校师生的道德观。
1.3当代大学生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知识,但是欠缺如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相关技能却很欠缺
公民教育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权利义务意识教育。根据一份权威调查显示基本上高校大学生都知道一部分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但实际生活中却不知道如何应用相关的知识。例如在学校的请假条中有出现问题,一切责任自负的说明,有2/5的学生认为是不合理的,只有将近1/3的学生认为这是不合法的;对于一些超市进行搜身的做法,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拒绝;在自身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只有4/5的学生首先想到运用法律相关的知识来维护自身的权利。在实际的生活中,大学生对法律的作用认识很模糊,同时对于自身相关的法律知识掌握的不多,多数认为只要没有违法的行为就够了,不用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根据相关的调查,有将近1/3的学生认为法律是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近来报导中,校园犯罪比例有上升现象,多数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心理不健康以及思想道德欠缺的原因造成的。对法律知识的匮乏以及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缺乏解决冲突和矛盾的有效途径,有将近1/3的人认为依靠关系或者其它手段能更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公民意识不单单是现代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中国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需要。
2.1高校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具有时代的特征
要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相关调整,并能够深入的思考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民观念、意识,致力于培养具有合格公民意识的大学生;从另外的一个方向考虑,公民教育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也有一定的区别,也有一定的统一性。二者内容上存在很多交叉的部分,在教育口标上也比较相近,故而有很多的类似的教学内容,这也为二者进行融合奠定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各有利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比较早,相对来说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制度也比较健全,但是这些思想不一定满足新时展的需要,教育的观念有待于跟新;
2.2公民教育发展的比较晚,体系也不完善
但是公民教育能较好的推崇受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主体性,提倡公平,有很好的时效性,能够成为培养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中普遍缺乏独立而又有系统性的公民意识教育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很好弥补这一缺陷。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互融合,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及公民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在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公民意识教育的措施
3.1从内在素养方面
3.1.1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比较难了,高校不能否认学生的个性、爱好,但是人作为这个社会集体中的一员,就必须要承担起来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学校期间,学生努力学习,报效国家就应该是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学生,努力学习做好自己要做的事,这是学生的职责,要想把这件事做好,就要解决这几方面的问题:勤奋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方向与目标、顽强的意志品质。
3.1.2培样有爱心的公民培养学生做到心中有人,眼中有事。所谓“心中有人”,就是爱人,关心人。我们认为,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心中有他人。具体说,二外的学生应该做到心中有父母、有老师、有集体,不能只有自己。利用中秋、国庆合家欢聚之时给每个学生布置一个感恩作业,提出了“五个一”:1、陪家长散步。2、与家长共同营造一个“家庭读书时刻”。3、与家人合作设计温馨客厅、张扬家庭文化。4、帮父母做一次家务。5、给父母做一次饭。有爱心是一名当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这一点在汶川大地震、玉树、舟曲救灾中,表现的非常充分。没有爱心,才华再高,对社会也不会有多大贡献,甚至会对社会有害。所谓“眼中有事”,就是要求大家,如果看到楼道的地面上有一张纸,二外的学生就应该能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箱去。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能把最小的、最不受重视的、最被人不屑一顾的事做到最好,那就是替未来最大的、最尊贵的、最卓越的事业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二外一直强调的做人的准则。我们平时的工作中都有体会,一个人如果不能把小事做得很好,领导也不敢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你去做。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的态度,这样会终生受益。
3.1.3培养有自律的公民培养学生能够做到越在黑暗的地方,越做光明的事,也就是要求学生自觉自律。所谓黑暗,实际上就是指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监督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自觉做好应该做的事,就是人生的一种高境界。我们的先辈常常提醒人们要“慎独”,这句话的意思与我们的要求其实是有相同之处的。
3.1.4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公民任何教育都要进行评价的,这不单单鉴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测试。但目前高校中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多数是采用闭卷的考察方式,设置固定的答案,这种测试方法能够快速的判定一个学生的成绩,但是却不能整体评价一个学生对思想道德。目前已经有些高校尝试在学习过程中监控学习过程来评价,以成绩评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以后教学中应采用更多的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例如在课堂上,应将主动权更多的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案例,整理之后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2从外在表现方面着手
3.2.1要培养学生尊师敬友的品德。尊敬老师,友爱学生这是学生进入学校之后一直被教导的,这是小事,但也能体现一个学生的素质问题,在学校见到老师应该学会主动向老师问好,跟同学相处要求谦让,和睦。
3.2.2在公共场合要遵守社会公德。在学校的公共场所旁若无人的大声喧哗,其实是一中文明修养不够的表现。例如在学校的每年体检的时候,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整个体检过程中都能保持轻声说话,有序排队,这个班级就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并且体检速度会大大增加。
3.2.3要时刻教育学生做到生活上要崇尚简朴、不慕虚荣。现在高校学生接触外界社会的渠道很多,受到外面很多浮夸之风的影响,在校园一直强调学校做到节约,不慕虚荣,这才是现在文明的体现。
3.2.4要自觉爱护校园环境。现在的高校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学校校园环境都花了很大力气,在高校中应该倡导弯弯腰活动,提倡学生像爱护自己的家那样爱护学校的环境,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4总结
思想道德教育方案范文4
和谐校园是一种是以校园为纽带、各种教育要素全面、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领域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校园中人与人的和谐居于不可忽视的地位,它包括师生的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和谐,领导与群众的和谐等,其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居于基础地位。目前高校校园中出现了许多学生间不和谐的因素。比如:近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案热议如沸,而继复旦投毒案后,又有媒体报道,南昌航空大学宿舍发现一具腐尸,死者身份尚未确定,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又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在宿舍内因为玩游戏大动干戈,最终导致一名学生抢救无效而死亡。在高校校园中,这种恶性案件虽然并非普遍,但是,同学间闹意见、争吵、发生肢体摩擦的情况出现频繁。学生之间的不和谐,不但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对学校的团结稳定及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产生不利影响。这正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目前校园中不和谐的因素及产生的原因
高校校园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不和谐因素,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家庭教育的问题表现于:对于城市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娇惯,使得他们任性,缺乏容忍和谦让,使他们走向社会很难与同学相处,在相处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对于农村来的学生,城镇化的进程中,使他们丢掉了乡村的宁静,随父母进入城市,在城市周边拥挤肮脏的环境中生活,经济状况拮据,及与城市的物质的繁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很容易产生心理的失衡。其次,家庭结构的日趋多元化带来的问题。家庭结构的日趋多元化,形成了留守儿童、流动家庭、下岗家庭、单亲家庭、收养家庭、重组家庭等模式,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在心理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再次,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从学校的教育来看:在小学特别是中学期间,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老师没有很大的精力去顾及他们的思想问题,特别是中学期,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培养被中考、高考两项硬任务所挤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老师很少有精力关注学生的思想问题。进入大学后,学生早已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因为大学生在大学时期是一个从各种各样心理变化中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时期,它是从青年期向成年期发展的重要阶段[1]。此外,市场化与对外开放带来的影响,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以后,部分大学生因学业和生活负担加重,加之,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贫富分化的加剧、改革开放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等,都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诸如悲观、焦虑、抑郁、心理失衡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了个人生活与社会的格格不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以和谐。面对这种状况,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和教育方法上下功夫。
三、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加强高校教育理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树立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首先就是以“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为核心。时刻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提倡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一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把学生的健康人格、自由、平等、幸福和全面发展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三是“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了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了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学生美好的人生一开始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有爱心才有情感,我们对学生应当给予关心、体贴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教育方式的表达应该是体现情感与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情感,有针对性的去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学生自身构建内心和谐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二)自下而上的集约培养
学生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表面上看,只是简单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应该具备更深层的内涵:一是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二是能体现新型的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协作关系;三是交往双方以诚相待,平等、民主、相亲、互助;四是建立在人格品质上的共同利益观[2]。基于以上特点,在大学里培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是某一部门单独能够完成的,需要各部门的紧密配合,通力合作,要建立起一套周密的培养方案,需要自下而上的集约培养,而培养的主要力量,就是高校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1.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体制
目前大学里普遍实行了辅导员制度。辅导员是大学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实施者。辅导员是学生的最基层的管理者,他们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起居、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家庭状况应该有详细的了解,可以直接地洞察到学生的情绪、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相对较差,在辅导员的选拔和准入上口子太松,辅导员缺乏定期培训,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人数较多等。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作为最早、最多与学生接触的辅导员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学生,不仅影响着现在,也关系到未来。所以对辅导员的培养和教育显得至关的重要。应该在辅导员的准入和培训上下功夫,建设出一只能走入学生心灵的辅导员队伍。高考扩招以来,高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人数剧增,教育资源严重短缺,这就出现了在教育和教学上粗放式的经营与管理的现象:合班教学,大班管理,在一些高校,为了节省开支,一个辅导员要管理若干个班的学生,人数多达几百人。在这样的状态下,不要说对每个学生的管理了,就是把学生的名字记住也很难做到。对于社会环境发生极大改变,社会状况日益复杂化,学生的思想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一个辅导员到面对几百个学生,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小班教学、小班管理已经迫在眉睫了。只有这样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辅导员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生活,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情绪,为他们排忧解难,及时向领导汇报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
院系承担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相互协作,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及时掌握,及时处理。组建了一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学人员、研究人员和学生政工干部“三位一体”、功能互补、有机统一的教师队伍。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主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干部及思政课教师都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与思想道德教育的专职人员有机结合,解决了思想道德理论课专职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成长需求相脱节、两张皮的问题,从而,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
和道德教育的整合机制,促进大学生内心和谐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和谐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积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整合机制。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往往居高临下,“说教”是他们使用的一种常用方式,这就导致了学生即不明白也不愿意接受这种教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平等意识越来越强,如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仍是以一种“说教者”的身份和学生交流,难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难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思想道德教育者和学生需要在心灵上进行接触,学会换位思考,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可以阅读一些心理学书籍,掌握和运用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建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着重研究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和学校环境及其他方面的变化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研究学生群体的普遍心理特征。也可以以社会和道德的角度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三)在教育方法上寻找创新机制
思想道德教育方案范文5
一.研究背景
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而在现实社会中虽然有很多施恩不图报的感人事例,但种种令人遗憾的知恩不报的事例也屡有发生。这严重腐蚀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不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感恩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通过诸如“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最美乡村教师”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形成当今社会思想阵线的主流,社会需要更多类似的活动,需要更多的人为加强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努力。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而开展感恩教育即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二.研究内容
为扎实推进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自治区文明办批准,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立体化实验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建设于2010年3月10日正式启动。南宁市友爱南路学校成为西乡塘区第一批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立体化实验学校之一。学校结合“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原则,在思想道德教育与建设方面形成了以感恩教育为核心,构建了习惯养成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三级德育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和网络资源,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确定了未成年人立体化德育中渗透感恩教育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们说的“感恩”,是指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学校和老师,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中包含勇担责任和乐于奉献。精心培育学生“感恩文化”,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时刻做到心中有祖国、有集体、有他人的思想,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全面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我们强调学校感恩教育与家庭、社区相结合,把感恩教育这一系统工程推向家庭和社区,加强学校、家庭、社区间的沟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培育学生感恩美德中发挥各自最大效能。通过一系列互动活动,使学生受教育,家庭、小区、社会更和谐。
为此,学校开展了“感恩教育与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探索、实践、总结。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的目的:通过研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在德育教育中各自的责任、方法、作用和规律,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各自在不同环境背景中对共同的对象进行感恩教育,发挥整体育人的优势,让未成年人从中受到教益,学会感恩,形成高尚的思想品格,让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明显加强。
2.研究意义:研究有效推动了感恩教育与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立体化教育的深入发展,加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之间的统筹与协调,有利于整合和优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教育资源,发挥整体育人资源优势,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立体化”教育新模式和新平台,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提升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民族地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实现感恩教育与学校、家庭、社区相逼互促的德育发展局面。
四.研究的过程及主要成绩
(一)广泛深入开展调研,科学制订实验方案
课题组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了“感恩为他人、感恩为学校、感恩为家庭、感恩为社会、感恩为祖国”的现状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广泛深入讨论制订了实验研究的具体方案,并分年度制订了实验研究的计划和课题实验制度,以确保实验研究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健全组织,明确目标
成立了由学校领导、社区领导、家长委员会代表参与的南宁市友爱南路学校立体化德育教育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还制订了南宁市友爱南路学校立体化德育会议制度,主题班会制度等,同时还确立了学校、家庭、社区在育人过程中的地位、职责和德育目标。
(三)营造育人环境,创建“感恩”特色学校
2009年,学校制定了《南宁市友爱南路学校2009-2012德育发展规划》,规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社区资源和我校学生家庭背景复杂的特点,确立了“德育为首,育人优先”的办学原则,提出了以感恩教育为核心,以好习惯养成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为主的三级德育目标体系。
围绕三级德育目标体系,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坚持“感恩”主旋律,以此为载体实现活动育人的目标。学校注重环境育人,积极创建浓郁的“感恩”校园文化,形成了“感恩教育”的办学特色。
(四)以感恩教育为主题,丰富德育内涵
1.举办社区、家庭专题讲座,对未成年学生的家长开展专题培训。多次聘请广西教育学院专家、广西心理教育专家、精神文明建设讲师团到学校,到社区,对教师和学生,对家长们进行专题讲座,以真实生动的案例,风趣幽默的话语吸引打动学生。
2.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班主任进社区、家庭,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服务活动。通过与社区、家庭联办“感恩教育”“家庭总动员”和“赞扬、鼓励教育”三个环节为主的感恩活动,教会孩子们学会关心和感恩。
3.组织学生开展以“感受关爱,学会感动,承担责任,乐于奉献”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和爱心卡、手抄报制作比赛和征文评比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学校每月定期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或主题活动,由政教处统一指导,各班级具体实施让学生通过活动增强感恩意识。
4.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会。每年定期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会,全体成员、社区领导、家长代表共同参加,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凝心聚力鼓干劲;强化感恩教育的持续性;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感恩报恩促工作。
五.研究的主要成效
1.通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学校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构建“四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一是学校校内注重营造育人环境,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注重家校结合,以感恩教育为主线,加强亲子感恩活动;三是化优社区德育环境。学校与南棉社区结对子,通过开发利用社区人文历史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建设成就资源、社会人力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提升了德育效能,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的格局,社区育人环境得到了改善,社区德育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地进行。
2.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在未成年人立体化德育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的引领下,学校多角度抓内容定位、多形式抓活动开展、多方面抓环境建设,活化德育工作,使“感恩教育为核心、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办学理念得到了有效体现。其一,变德育内容上的封闭型为开放型,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践行道德认识,丰富学校德育内涵,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其二,变德育方法上的说教型为情境型、体验型。通过以“听、看、做、悟、评”多渠道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特定的情境,使其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中领略学校生活的美好和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活动教育交给了教师一把启迪学生美好心灵的金钥匙;其三,变德育途径的单一化为立体化、全方位。打破过去学校德育单打独干的局面,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新格局,使学校德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转化,形成了德育合力,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益。
3.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现在“学会感恩,心存感激,勇担责任,乐于奉献”已成为学校、家庭、社区的思想共鸣。学生们树立了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祖国的意识;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维护社会公德的公民道德意识;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识;不说大话假话的诚信意识。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学会了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社会公德在学生身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校园内环境卫生整洁、秩序井然、学生文明守纪、团结友爱、尊敬师长、勤学创优等良好的道德风尚蔚然成风,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5.促进了学校其它工作的全面发展。未成年人立体化德育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顺利开展,有力地带动和推进了其它工作的开展,使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高。学校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焕然一新。给学校、家庭、社区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第一,转变了家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家长们认识到教育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区(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又是人生中首要的基础的教育,懂得子女不仅要接受知识教育,更要接受思想、道德、法制、人生观等全方位的教育。过去一些家长对学校开展的活动不愿配合,现在都主动协助学校开展工作了。
第二,改变了学生。在学校,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多了,冷漠自私的少了;在家庭,孝敬体贴父母长辈的多了,指责埋怨亲人的少了;在社区,友好团结和谐相处的多了,忌妒欺诈的少了;在社会,守法重德的多了,违法乱纪粗暴蛮横的少了。
第三,促进了教改的发展,学会用感恩的心去化解矛盾,增进理解。过去,学生出了问题,教师和家长相互埋怨的多,现在相互理解、配合、支持;过去重智育轻德育,现在是既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过去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家长批评指责多,现在是互相沟通,研究对策。
六.创新点
在本项研究中,最突出的是感恩德育特色:
1.感恩教育活动特色。首先重点突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充分结合和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有关感恩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开展活动,以让学生在了解感恩的前提下去认可和接受感恩教育。其次,通过感恩活动把学生带入到生活中去。只有在生活中贯穿感恩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再次,感恩教育的中心是承担责任。在感恩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做一个勇于负责的人。最后,感恩教育要突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教育,让这些未成年人知恩图报。
2.感恩教育主要围绕五大环节开展,即:“一比、二思、三看、四悟、五干”。一比:历史对比宣传,通过开展感恩教育一堂课、感恩活动进班级、感恩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宣传近年来国家、南宁、城区、社区学校发生的变化。二思:思源思进讨论,通过座谈会、讨论会、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组织开展思源、思进讨论。“思源”就是让学生饮水思源,追根溯源,使大家正确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源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源于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强大,使大家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使大家更爱祖国爱人民。三看:看校园文化建设展示,各班通过文化墙、黑板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社会充满爱,人人需要爱,人人都可以奉献爱,知道学会感恩才能得到感恩。四悟:悟感恩认识、组织开展谈感恩认识、想感恩措施、定感恩计划为主的感悟活动,通过内心感悟主题教育活动,自主的意识、自发的醒悟、自身的要求和自觉的行动。五干:开展感恩行动评比,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总结评比活动,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总结经验,正确引导学生敢于超越自己,使“我为人人”的“感恩”思想成为校园思想主旋律。
3.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开展活动。如成功举办“亲子感恩”主题活动、“小小商品拍卖会”、“感受关爱,学会感动,承担责任,乐于奉献”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得到了广西师范学院08级应用心理专业班、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烈士陵园、南棉社区、各家长的积极配合。通过活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都得到了教益。
七.推广应用效果
南宁市友爱南路学校经过三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以网络为根本,以家庭为基础,构建“四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以感恩教育为主题,以习惯养成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几方面丰富学校德育内涵,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感恩教育的熏陶和浸染下,同学们的思想道德提升了,人格更完善了,人际关系更和谐了,责任心更强烈了;家长们乐于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当中,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尊重,学校获得的成绩显著,并注重把相关成果推广应用,效果明显。
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1.社会不良的风气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应该说,整个社会的大气候是好的,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人人积极向上的氛围。同时也有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着学生人生观的变化。如把金钱看得很重要,自私心、功利心比比皆是,社会上又有一些人眼高手低,把感恩、奉献看成是傻等。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学校的感恩教育的效果对这些学生而言大打折扣,使学生扭曲的心灵很难摆正,如何更有效扭转这一局面?这是我们今后德育工作的难点问题之一。
2.部分家长的思想极端。绝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的发展不断充实自己,同时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种工作。但部分家长总是推卸责任,抑制活动,使本项目开展碰到一些困难。
3.评价需要不断创新。课改以来,学校建立了多元评价。重视过程评价,也重视结果,如期末评选各种优秀,确实应把德、智、体、美、劳,综合衡量,客观公正地进行评选。这种德育评价激励性机制的建立,对全体学生更好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方案范文6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把深入开展“四德工程”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县文明委加强活动协调和指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同时,全县各级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了目标责任,建立健全了县委统一领导、文明委协调指导、成员部门各负其责、社会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正确引导,德润人心,以道德“标杆”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
抓好宣传平台建设。在县电视台、报纸、网站开设专题专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四德”建设的基本要求、道德模范表彰活动展示、“身边的好人”典型事迹等内容。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栏、电子屏、手机短信平台、手机报、宣传标语等,使好人好事、道德模范的宣传“铺天盖地”、“入脑入心”,干部群众受教育“以口传口”、“将心比心”。同时,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社会关注的道德焦点、热点问题的引导,褒扬高尚道德,针砭不良行为,在全社会营造倡树新风正气的良好氛围。
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实施公民道德素质提升三年规划,贯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始终;编印《市民文明守则》、《县公民礼仪读本》等乡土读物,积极开展“知荣辱、明是非、树新风”和爱国主义等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文明礼仪伴我行”等主题宣传和创建“文明家园、和谐社区”、市民反感的“十大不文明行为”评、议、改行动等专题活动,引导市民树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抓好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创造编排反映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等良好风尚的文艺节目,使“四德工程”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根据全市道德模范、“留守孩子的爸爸”刘传玺为原型,创作出两夹弦小戏曲《爱心家园》,剧中农民“老牛”情愿腾出“洞房”为留守儿童建幼儿园;根据曾获“县道德模范”,“菏泽市孝亲敬老之星”等荣誉称号的孟海镇农民张爱花关爱家庭,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婆婆的感人事迹,编排了小品《寻常的故事》;还创作了以体现农村夫妻和谐、倡导家庭和睦为主题的琴书《王大瓜休妻》。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影响和带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在全县掀起了“学道德模范、树文明风尚”的热潮。
三、创新活动载体,增强“四德工程”建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是多形式开展诚信教育和实践活动,推动诚信家庭、诚信窗口、诚信企业、诚信单位创建,广泛利用市民学校强化市民诚信培训。同时,以市场监管为重点,严厉打走私贩私、假冒伪劣产品,畅通消费者维权通道,不断净化市场环境。与县工商局联合开展了创建“诚信企业”、“诚信个体户”活动,评选表彰了“十佳”诚信维权示范单位、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店,使个体工商户、经营单位自觉树立诚信意识,进行诚信经营,在全社会形成了讲诚信、讲文明的良好氛围。
二是实施典型带动工程。在“四德工程”建设中,县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表率作用/!/,实施了宣传文化系统干部走基层活动,发现、培养、宣传全县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32个,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勤政务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下一步将经过层层推报和认真评选,在全县 推出10大“感动人物”,同时,建立起典型人物储备库。底还组织开展了“县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对评出的14位“道德模范”进行隆重表彰,并在县内新闻媒体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营造学模范、做模范、促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是开展文明进万家活动。组织开展了以乡村阅读、道德课堂、文明创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明进万家”活动,有力推动了“四德工程”建设进程。组织11个省级文明单位开展对接帮建活动,向乡村援建农家书屋17个,捐赠图书2万余册,让群众在家门口接受文明知识、公民道德教育。冉堌镇整合综治办、司法所、法庭等多方资源,壮大“四德”工程巡回宣讲团力量,深入全镇51个行政村巡回宣讲政策法规、惠民措施等,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自觉遵纪守法。马集镇、仿山乡、陈集镇等多个乡镇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使群众学有目标,赶有榜样,超有目标,促进良好村风、民风的形成。
四、区分层次、因“人”施教,扎实推进“四德工程”建设
一是强化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两年来,结合在全县农村干部中开展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素质提高工程”,围绕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和要求,对党员干部加强党性教育和纯洁性教育,提高党性修养,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在县委党校举办的5期1000多人参加的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班和2期192人参加的科级干部培训班中,都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辅导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