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国文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国文学

民国文学范文1

给现代孩子们上一堂“真善美”的作文课。

——“新概念之父”、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

2011年网络热议民国小学生作文,引发对当下小学生作文“假大空”的反思热潮,一时间成为炽(chì)烈话题。

想找到作文的秘诀吗?

读完爷爷奶奶小时候的作文,你便可以成为作文高手。

这些作文,来自已经远去的年代,出于我们祖父辈之手!文字或淳朴,或雅致,带着那个时期特有的风韵!立意的健康、表达的诚实,足以为现在小学生作文提供借鉴。率真的情感、童稚的趣味,更让人赞许和感动!

【精彩章节】

美丽的春天

刘炳章

在春天的时候,风和日暖,草木萌芽。我们若到野外去玩耍,真觉得有无限的乐趣。百花盛开,蜂蝶飞舞,地上绿的绿,红的红,光辉灿烂。树上的小鸟唱着很优美的歌,花间的蝴蝶跳着很活泼的舞,一切都显着活跃的气象:那黑黄色的高山也渐渐地改变了,红红绿绿,点缀得非常好看。竹子被风吹得软绵绵,山边田野的桃花,好像是女人穿着的花裙子,杨柳弱袅(niǎo)的枝条,随着风摇摆,实在有趣,因此大家都说:“春天美丽。”

夏天到了

张国昌

可爱的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小燕子在巢里叫,青蛙在河边跳,小孩子们手舞足蹈。河边的青草,也随着风儿摇动。来来往往的蜜蜂,趁着温暖的日光,不住地做工;爱唱的布谷鸟儿,在树林的中间朗朗地吟着“快快布谷”的曲儿。各种花儿,白似银,黄似金,绿似翠,都有一种笑容,处处可以舒畅心情。好美丽的夏景啊!

村 景

王锦元

我家住在茅村的东南角上,大门前是一个池塘,三面有水田,一面是旱地。春季里,天气温和,我和邻家的小孩,一起在池塘旁边玩耍。那里的鱼多极了,池水澄清,水底的游鱼,我们看得明明白白。还有数十棵小藕,那圆形的荷叶,浮在水面上,摇摇摆摆。岸上的人物,映在水中很清楚。

仲春以后的风景,越来越美。田里的农人,他们拿了一把青秧,一棵一棵地插着,嘴里还唱着好听的歌儿;牛车上的孩子,等牛懒得拉车时,用鞭子去打。堤边有青青的垂柳,有小小的石山,有绿草红花铺在地上:这便是春季的美景。

民国文学范文2

国民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国民经济的增长会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劳动力的配置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国民经济

前言:

要素生产的效率、要素投入数量的多少等,都会对经济产出的规模产生直接的影响。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上,将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适当的转向非农业,能够使劳动力配置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更快增长。因此,在国民经济增长当中,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做出的贡献,应当进行细致的研究,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加科学、合理。

一、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作用

在不同部门当中,对于劳动力的配置,可以进行如下假设:在一个国家当中,包括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城市地区是现代经济部门,主要进行非农业经济活动。农村地区是传统经济部门,主要进行农业经济活动。在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之间,如果政府完全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那么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中的劳动力市场就会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同时都能够保持均衡的劳动力市场。如果在这两个地区之间,对于劳动力的流动没有限制,在自由流动的作用下,二者的劳动力市场就会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统一的全国劳动力市场。在新古典经济理论当中,产业或地区之间的薪资待遇差异,是不同产业和地区之间劳动流动的根本性原因。而这种差距反过来可以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得以消除。此时,在不同产业和地区之间,劳动力就能够得到相对均衡的配置状态[1]。在二元经济结构当中,为了研究城市与农村劳动力市场从封闭转变为开放,假设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不会产生费用。在劳动力自由流动之前,由于城市地区缺乏劳动力,因此薪资待遇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充足,因此薪资待遇相对较低。在劳动力市场开放之后,由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薪资待遇的差异,因此,农村劳动力会向城市流动。此时,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减少,因此薪资待遇会逐渐上升。而城市地区由于劳动力增加,因此薪资待遇会逐渐下降。理论上说,当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薪资待遇达到相同的时候,劳动力的流动就会停止。在福利方面,由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都会发生变化。由于劳动力的流入,城市地区的工资率下降,因而企业的福利将会增加。而在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流出,使得工资率上升,也会带动福利的增加。因此,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作用下,社会总福利的水平将会显著提高。

二、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边际生产率的测定

在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的边际生产率估计当中,通过相应函数的建立,能够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给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在GDP的研究当中,应当将其分解为农业和非农业的GDP,并且分别进行生产函数的建立[2]。在农业GDP当中,主要是农业物质、土地、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函数。而在非农业GDP当中,主要是资本、非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函数。在非农业的劳动力投入当中,农村转移的劳动力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农业与非农业GDP的综合,等于全国GDP,所以,可以综合这些因素,进行方程组模型的联立,从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定。在这种函数模型当中,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评估,需要对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进行准确的计算。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处理情况,能够直接影响到农业劳动力投入的计算。对此,可以假设农村劳动力具有同质性。这样,农村专业劳动力与未转移的劳动力的生产率相同,就能够进行准确的计算。此外,可以对农村劳动力的同质性进行验证。根据相应的统计检验,如果证明该条件为真,则说明农村专业劳动力与未转移劳动力的生产率相同,因而农村劳动力总量与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之差,就是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而如果统计检验的结果为假,则说明农村转移劳动力与未转移劳动力之间的生产率不同。那么就需要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利用生产率差异系数进行调整,然后在按照上述方法计算。

三、函数模型的结果评估

从农业GDP的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当中,能够看出,所有的结论与之前分析的结构基本一致。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农业GDP的发展来说,农业物质投入所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土地面积和劳动力投入等因素,这种情况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十分吻合[3]。正是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量十分巨大,使得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在非农业GDP的生产函数估计结果中,也与之前的分析结果一致。对于非农业产出来说,资本的投入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就劳动力投入来说,其对非农业GDP的影响要高于农业GDP。通过函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于非农业国民经济增长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对于农业国民经济增长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对此,要想真正评价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名经济增长的贡献,还需要对二者之间的净效应进行计算。同时,这也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与未转移劳动力之间边际生产率的比较[4]。通过对比计算发现,无论是在中西部地区还是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都会对劳动力生产率带来十分积极的影响。所以,由此证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良好的贡献,并且能够同时促进农业和非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提升。

结论: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国民经济的增长会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劳动力的配置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中的转移,能够有效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劳动力分配,从而使二者的劳动力生产率和工资率得到合理的优化与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国民经济增长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国民收入理论比较的再研究张建君;经济评论2006-07-15

2、中国经济失衡根源在于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制度的缺陷基于人的发展经济学视角巫文强;改革与战略2010-06-20

国民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创新国民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总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创新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而创新又是现代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国民经济管理理念创新进行了探讨分析,希望能够为其创新和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创新国民;经济管理

1从管理层面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的创新环节

内容理念的创新。我们比较习惯的国民经济管理内容无外乎是物资资本以及货币资本的投入产出,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物资资源的流动,货币资金的存取等来进行经济管理,管理内容也仅在于资金的运作、物资的调动,劳动力也是这些运作和调动中的一个内容。这样的国民经济内容单纯以物质和资金流动来当做主线。因为传统的粗放经济模式,人们对于物资的需求比较高,占的比重也比较多,而如今有了变化,因此需要对内容理念进行创新。

2从运行层面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的创新环节

(1)政府组织的变革

政企分开以及政经分开,政府组织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领域,由民营企业进入其中,参与竞争,给民众创业提供条件,给经济创新提供基础,清除创新路上的阻碍,提供便利。尤其是政府组织的领导,应该要打破行政垄断,让组织结构退出经济领域。如果政府在经济领域过度的活跃,乃至于与民众争夺利益的时候,那么就不能够让经济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从民众可以自由竞争的经济领域中退出来,对民众组织进行扶植,建立社会公共经济组织,促使民众组织得到健康的发展。

(2)国民经济管理组织中的社会自组织生长起来

构成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立第三部门来对法治经济秩序责任进行承担,能够帮助政府缓解负担,同时提升了经济的民主性,对法治社会的完善具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也是国民经济管理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实现的目的。社会自组织系统是必须存在的,企业和国家之间形成的社会自组织系统能够确保国民经济管理的正常运行。新的国民经济管理组织除了注重上下级关系之外,微观主体活力也是其关注的焦点,希望能够将微观和宏观主体聚合能量给无限放大。

(3)权利平衡和分割的组织结构

政府进行国民经济管理是利用其行政身份,而当其职能发生了转变之后,其有了更多的责任,因此,新的国家经济管理组织中,权利应该划分得更清楚,防止相互之间的推诿现象,避免责任无法追究的情况发生。

3结语

总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创新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而创新又是现代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国民经济管理理念创新进行了探讨分析,希望能够为其创新和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民国文学范文3

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突出中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少数民族中职语文教育必须在重视学生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以“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目标的现有中职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养。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审美、创新素质培养,针对少数民族中职学生来说,还包括许多更重要的如重拾信心、积极的心态、自我制约能力、健康的个性等德育方面的内容。

(一)让学生重拾成功的信心,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少数民族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好,加之学生本身成绩不理想,经过中考的打击或者根本没有经过中考而被直接分流到中职学校,自身的价值长期以来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所以这些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与人沟通能力也较差,不爱学习,出现破罐子破摔混日子的情况。因而帮助这些学生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重拾成功的信心,树立成功的信念,以便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能,学会良好的生存技能,成为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与他们有相似家庭出身或有相似学历背景的成功人士的事迹,作为学生励志的榜样。还可以多安排学生动手写作、动口讲述的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敢地发言,讲述自己喜欢的人、事、物等等,对学生的发言与写作采取多鼓励多赞扬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希望,被认可的态度,这样便于他们更快更好地找回信心,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培养较强的自我制约能力与健康合群的自我个性

很多少数民族中职生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等特殊原因,父母长期无暇管教或疏于管理子女,使他们养成贪玩、自控能力差等不良习惯,有的学生甚至自我封闭,性格孤独怪僻。而自我约束力欠缺,生活散漫,意志力比较薄弱,学业上不思进取,责任心不强正是影响其无法学会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生存能力的致命因素。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内容,可以多选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通过对自身长期以来要求严格,不懈地努力不断追求才获得成功的例子来感染学生,同时,在教学环节中多设计学生之间协作完成的任务,培养学生沟通交际的能力,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考勤、作业、纪律做严格的要求与记载,以督促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与工作态度,团结合作的集体观念,锐意进取的生命活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敬业精神,永不停息的拼搏精神和跳出现状的批判创造精神,为其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

由于少数民族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加之学校教学条件也相对落后于中东部的中职学校,这些中职毕业生要想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实用职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课教学更应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色,学生的学习要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一)强化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

当今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文字表述已经成为处理、存贮、传播、交流信息的一种主要的手段和媒介,应用文写作成为十分重要的实用技能。所以应用写作能力已经成为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换句话说,它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一种竞争手段。常见许多单位批评中职毕业生连请假条也不会写,这充分说明利用中职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修订后的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也要求从应用文文种和写作要求两方面对教学进行强化。要求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总结、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写作种类必须入选我们的中职语文教材,同时,我们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色,有侧重点地选择不同种类的应用文进行教学,如工科、理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如计划、总结、报告等日常事务类写作就可以了,而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如经济合同、标书、市场调查报告、广告等经济应用文类写作文体,而法律专业学生可以增加如诉讼文书类的应用文写作,做到“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

(二)强化实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除了能写,还要会说,表达准确,语言文明,仪态大方,交际能力强,这不仅仅是单纯说话技巧的体现,本身也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等个人整体素质的体现。部分少数民族中职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语言交流障碍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普通的口语表达交际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重拾信心,为将来成功就业,谋取更大的发展修炼扎实的内功。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我们的中职教材应加入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接待、洽谈、答询、协商、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训练项目,这些都是未来学生在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口语表达交际项目。特别是演讲与辩论项目,是最容易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内容,我们除了讲解相关的知识技巧外,还可以在课堂或课外,模拟如竞聘、述职等现实场景,要求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扮演相关的角色,进行竞聘演讲与现场述职,这样既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另外,在课外,我们可以多组织学生辩论会,鼓励学生参与观看,努力快速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技巧与能力。

(三)注重学生阅读与欣赏能力的培养

少数民族中职学生相对来说阅读面窄,知识积累不丰富,视野也不够开阔,因而,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是不能或缺的。如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现当代的新诗中可选择一些经典的篇目要求学生背诵,从孔孟、老庄、司马迁、唐宋家到现当代的鲁迅、老舍、郭沫若、朱自清,还有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沙翁、近代著名大师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而斯泰等等,他们的作品都可作为学生课内外阅读欣赏的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存,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同时,在教学模式的安排上,应尽量避开单纯的认字识词的基础知识教学,应该让教材的课文成为学生自身感悟、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提高人文品位,调动学生内心的人文关怀的佳作名篇,因而要求老师在讲解时不要一味的灌输,机械的分析,而只起恰当的点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诵读、多感悟,多思考,多谈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加强学生敏捷、准确的“语感”能力,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阅读与欣赏能力,增强自身的内在气质修养。

三、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语文教育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语文教学中还要特别关注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经济文化等,可以将本地区本民族特色文学作品、文化民俗、旅游景区、特别是成功人物的事迹编入教材中,给学生一种贴近生活的亲切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对自己本民族本地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打造出的少数民族中职生必须具有自己的品牌特色,将来通过学生的流动宣传,也可以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民俗等广为传播,这是双赢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

(一)将文学作品及文化习俗、民间工艺等的介绍融入教材内容中

将文学作品及对文化习俗、民间工艺等的介绍融入教材中,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对本地区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湖南湘西地区为例,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在湘西文学作品选择方面,应首推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这部唯美小说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同时更多的向人们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其次,古华的小说《芙蓉镇》打破了唯美的模式,通过湘西芙蓉小镇的风云变迁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寓政治风云于世态民情的风俗画、一曲哀婉而又严酷的山乡民歌,字里行间浓缩进作者对乡里乡亲乡镇浓厚的爱恋情怀。除此之外,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有许多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习俗、民间工艺,如土司文化、丧葬嫁娶文化、祭祀文化、苗鼓、民族歌舞等文化习俗,挑花、织锦、银饰、泥哨、竹编、马尾斗笠等民间工艺,这些都是本土文化中的精品,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可以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及反映民风民俗和民间工艺的历史、特色或制作流程等的优秀文章纳入语文教材,使学生学习了解,还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以“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如指导学生实地考察、走访、参观,了解本地区本民族杰出人物、民族风情、民间工艺等,还可组织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本地区文化特色的充分认识。

(二)将本地区旅游景区介绍融入教材内容中

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自然风光奇秀,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之大统,风景名胜区众多。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著名景区就有张家界、凤凰古城、中国南方长城、里耶古城、猛洞河漂流、王村(芙蓉镇)、文学大师沈从文故居等。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为例,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风景区、天子山风景区三大景区构成的武陵源自然风景区1992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做为湘西中职学生来说,必须对这些著名风景名胜区及其相关的知识有较为系统的了解,这既是内在知识储备的需要,也是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需要,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纳入语文教材,也可以将这些知识做为音影资料在课堂中播放,或者课后专门组织学生观看欣赏,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将本地区本民族杰出人才的事迹融入教材以鼓舞激励学生

仍以湘西为例,湘西地区人杰地灵,俊才辈出,先后涌现出众多的杰出人物,如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以沈从文、萧离等为代表的湘西著名作家群,现代著名画家黄永玉,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家叶水云,现代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等。这其中许多知名人士出身也比较寒微,他们的成功都经过自已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是自身不畏艰苦、不怕艰难,勤奋努力的结果。他们的成名经历、特别是那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奋斗故事,完全可以做为入选语文教材的内容,用来激励学生向杰出人物学习,坚定信心,相信自我,不断向着成功进取奋进。

民国文学范文4

【关键词】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教化;国家

中图分类号:D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85-01

一、哲学价值取向

(一)“道”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道”具有极高的地位,以至于对“道”的求索,成为一个核心价值取向。所谓政治文化中的“道”被赋予了极多的内涵。总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道”的求索,可以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对自然界本源和其运行规律的求索(包括对“一”的认定)。第二,是人伦、原则以及规范、方法等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而言,对第二个方面的探索则更加关注。概括的说,就是探索治国、为政之道。

(二)崇古价值导向

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古代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思想家们为了达成自身政治目的,刻意对古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进行美化。在他们看来,古代什么都是好的,只要仿古,就能达到“国泰民安”的效果。因此,任何政治行为,都以此为价值取向,无论是遵守传统的政治政策还是进行革新、变通,无不打着“复古”的旗号,甚至到了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也是以“托古改制”为借口进行的。

二、民族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政治实际上是以汉族为中心展开的,所以如果不去研究不成熟的少数民族传统政治,那么中国的政治思想完全就是一部汉族的政治思想。汉族自华夏族时期就形成了“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政治思想,认为除了汉族之外的其他各个民族都是“戎狄蛮夷”,所以从本性上来说,作为“尊贵”的华夏族,不屑于与戎狄蛮夷打交道,纵然是打交道,内容也只局限于教化、征伐和接受进贡的范围内。由此,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政治思想价值取向:

(一)自尊

作为文明和发达的中华,传统政治思想中具有极高的自我认同,这种自我认同发展的结果就是自尊,即对自身政治的认同。

(二)内敛

中国最早的政治思想是外向型的,但从西周中期开始,趋向于内敛,最终定格于宋朝。中国政治思想的内敛,即不主动对外发展,不主动向外传播自身所具有的各种先进文明成果。不但不主动向外传播,甚至抵制外来思想的内传,对外交往处于被动。

(三)教化

由于中国传统的内向型政治思想,于是在政治思想定格以后,便失去了西方血腥扩张思想成长的土壤。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与外界接触。在传统政治思想价值取向中,有很高的教化取向。当然,这里的教化并不是西方那种“通过战争使野蛮人归于西方文明”,而是一种被动的教化。这种教化的核心价值内容是:作为华夏,我们的群体是先进的、文明的。作为四夷,是落后的、野蛮的。因此,先进、文明的华夏本来是不与四夷接触的。但是如果四夷被文明、先进的华夏所吸引,进而归来,愿意学习华夏的先进文明,愿意“化夷为夏”,那么华夏就负有教化的职责,即用先进的文明教育、熔化落后的蛮夷,使他们脱离野蛮‘归于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体系中。这种价值取向,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例证,诸如对东亚周边国家的文化影响以及对少数民族的融合等。当然,也有一些蛮夷虽然仰慕华夏的富裕、文明,但不愿归附,反而妄图征服(或者抢掠),那么华夏依然具有教化的义务――战争,通过战争来打败蛮夷,强行教化、强行将蛮夷归纳如中华文明。在汉朝对匈奴的作战、唐朝对突厥的融合以及明朝对蒙古的教化中,都可以找出这种教化的价值取向。总之,这种价值取向就是一种内向的、保守的文明扩张。

三、国家层面价值取向

(一)大一统

这里所说的“大一统”不仅包括国家的政治统一,也包括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自春秋战国开始,中国的政治学术流派就普遍认为天下应该而且必将“定于一”。这种政治价值体系一直影响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并深刻的影响到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这种政治价值取向认为,作为中国,是一个整体,天下应该,而且必然是一统的,任何分裂的行为要么是不应该的,要么是不合理的,从长远来看,都会结束。作为一位有使命感的政治家,应该为结束这种分裂局面而奋斗。

(二)国家与个人

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民众是君主制国家构成的基础,所以有“以民为本”的观点。当然,这里的“本”是资本而不是根本。因此,在传统政治思想中,作为个体存在的人民,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是愚昧的,但又是国家统治构成的基础。

民国文学范文5

论文关键词:《尤中文集》;学术成就;治史方法;书评

尤中先生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20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秉承其深厚的学术传统,一生致力于地方史、民族史的研究,其中尤以民族史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成就斐然,成为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之巨擘。为总结尤先生近60年来的研究成果,积累文化,启发后学,并以此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60周年,云南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国庆节前出版了《尤中文集》,其中汇集了尤先生除《中华民族发展史》(500万字)之外的绝大部分著作,共分为6卷。重读这些著作,关于理清尤先生史学研究的学术体系及学术思想、总结其学术成就与治学方法,从而继承尤先生的学术传统,推动民族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的学术成就

(一)构筑了以民族史研究为核心的西南研究殿堂

从尤先生的学术成果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以西南为中心的民族史研究。这些论著从时问而言,上起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下迄清代,纵贯古今上百万年;从空间而言,以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为中心,涉及全国包括汉族在内的各个民族以及大量跨境民族的历史;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正确阐述了各民族的源流、民族关系,历史上各个时期统治阶级对民族地区设置的统治机构及其所施行的统治政策,并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第二,中国西南历史地理研究。这些著作以坚实的历史事实正确地论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西南地区一直在历代中央王朝的版图范围之内,但因历史原因,各个时期的疆域发生了具体变化,在这些地方所设置的统治机构所辖范围也时伸时缩、时广时狭。第三,校补西南历史典籍。藉由此项工目,尤先生一方面开拓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经他所整理之著作详备易读,为后学的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

尤先生的这些论著师从前人,又超越前人,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廓清了历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漫步其构建的西南民族史学大厦,通读一部部论著,中国西南各少数民族古往今来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便清晰明了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二)构建起独具学术创见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体系

尤先生在民族史学研究中始终站在全国统一的高度来看西南、云南的史事,其论著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在论述西南各族几千年来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探讨其发展规律时,尤先生始终把西南各族作为祖国大家庭的成员,客观地分析中原王朝与西南各族的历史关系。他指出从西南各族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透过纷纭复杂的历史现象可以看出: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西南各族的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西南各族也以自己的灿烂文化,促进了汉族的发展,丰富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西南各族的许多人口不断融合进汉族的队伍中,壮大了汉族。在形成中华民族、缔造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活动中,西南各民族是有卓越贡献的,西南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员。

(三)系统研究西南古代各族族系源流及其演变发展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西南各族族系源流及其发展演变持有不同见解,观点歧出,各成体系。面对激烈的学术争论,尤先生“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民族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即把西南地区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区域的民族分布情况加以逐阶段的研究,再辅以其他论证方法,来判断各族族系渊源、发展变化及其归属”,这样,线索清晰,论证严密,见解独到而终成一家之言,形成了系统的学术观点,而这也成为尤先生在西南民族史学研究中的主要学术贡献。

二、科学的治学方法

(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尤先生的史学论著都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力作。1956年,尤先生开始了以《云南民族史》为起点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此后尤先生先后为历史系本科生讲授《云南民族史》、《云南的古代民族》、《云南地方沿革史》3门课程,为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西南民族史》、《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元明清时期的西南民族》、《中华民族史》等课程,为博士研究生讲授《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中华民族史》等课程。为配合教学,尤先生最终完成了2部本科生教材、3部硕士生教材及3部博士生教材。由于经过了无数次教学过程中的检查及补充修改,因此这些著作多完备充实。以《云南民族史》成书为例,1956年秋,为配合讲授《云南民族史》,尤先生把抄录出来的资料印成了《云南民族史史料汇编》发给学生,同时边讲课边写讲稿边做研究。1957年,尤先生正式写出了《云南民族史》讲义。此后讲稿历经修改,到1980年由云南民族学院印成铅印教材。

1985年,又由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再次铅印,作为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中山大学等院校历史系的教材。之后先生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又多次对《云南民族史》进行了修改充实,最终形成现在的规模。

(二)宏观的视野、全局的器识是其突出的治学特点

从尤先生的学术经历来看,有一个立足云南、巩固西南,全面研究中华民族史的、从局部研究到整体研究的发展过程。尤先生的研究起于《云南民族史》,但尤先生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只局限于云南一地,不与全国的形势相联系,很多问题就解决不了。只有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做到高精尖。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先生就决定建造学问的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精”。而要构建金字塔,除了需要博大精深外,还需要从宏观、整体、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因此尤先生逐渐将其治学视野扩大到了西南乃至全国。之后的《中国西南民族史》和《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这两部书从大西南的宏观角度探讨了西南地区古代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及其族系源流。有感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离开了汉族去研究少数民族,或者缺少了少数民族去研究汉族,都是搞不清楚的,因此尤先生在收集汉族和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的资:V4的基础上又写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超级秘书网

(三)以论带史。使理论与中国各民族的实际相结合

尤先生的学术成果虽然不是直接的理论研究,但却是新时期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构建中国西南民族历史解释体系的力作,它始终坚持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生产方式到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对西南民族社会历史进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从而使其西南民族史研究具有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特点。

民国文学范文6

1.中国文化的引入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目的语国家文化的过程,教一种语言也是在教一种文化模式和思维习惯。因此,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化教学。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外语教学的过程就是文化体验的过程。[4]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给学生们增加一些用英语表达的中国文化内容和他们所熟悉和喜爱的内容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例如在有关节日文化的学习中加入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有助于他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思考和实践如何恰当地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内容以及学生所熟悉和喜爱的内容的英文表达作为现有教材的补充,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自然地用英语表达这些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觉得离开英语课堂,英语的作用更强大。当学生不仅能够用英语讲出课本里的内容,也能用英语说出或者写出中国传统的一个节日、自己家乡的一个景区、自己熟悉的一个风俗或者是自己喜爱的一个作家等等的时候,他们才会更深切地体会英语和现实需要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学生才是未来有能力促进中国本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更好沟通和融合的人才。

2.中国文化的引入有助于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对于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尤其重要,因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和前提。[5]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悠久文化,增强他们的中国文化意识和爱国情感。其次,英语课堂中,中国文化的引入,是强调语言学习的兴趣和体验性,从而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引入,可以使学生感受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参与、体验、熏陶并自愿和自由地运用语言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感受目的语国家或本国文化的过程。比如说,jiaozi(饺子),litchi(荔枝),fengshui(风水),kungfu(功夫),jiayou(加油)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已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把这些中国文化内容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当外国人听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词汇时,很自然地会联想到与其相关的中国文化。[6]即便他们不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好奇心会促使他们询问这些词语的真正意思,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所学的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人,从而使中国文化在人们与异域人们交流的过程中被广泛的传播出去。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意识。

3.中国文化的引入可以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的接纳与尊重的态度。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她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并且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信仰,这些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构成了我们的大家庭,因此形成的文化具有多元性。不同的生产生活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民族文化,在这种文化独特性的影响下,不同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因而不同的文化本身具有其它文化不可取代的价值,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不同的文化反映了该文化背景下的人的不同生存方式,都能够对人类社会作出不同的贡献。[7]然而,很多学生缺乏对中国这个大家庭中不同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缺乏对不同民族习俗、信仰的理解、接纳和认同。在如今的全球化语境下,我们不应该重视一种民族的文化而忽视或忽略另一种民族的文化,也不应该对他们抱有任何的偏见和歧视。在各种文化和民族融合的语境下,我们应该本着聆听、接受、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各种民族文化。正因为中华这个大家庭文化的多元性,在少数民族或非少数民族的语言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的教育也应该体现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所以,无论是英语课堂的内容上还是英语课本的内容上,都应该体现我国的民族多元文化,除了要设置汉文化,还要设置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从而树立学生民族平等与团结的观念,让学生在接触和了解到不同文化的同时,形成对各种文化的宽容和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结语

上一篇居住建筑

下一篇翻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