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教师个人提升计划

幼儿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1

园本培训是立足本园基础,结合本园课程、教师、幼儿及社区环境开展培训,主要是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现在许多幼儿园都开展了园本培训,在园本培训中反思这个环节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反思型教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幼儿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在提高专业水平以及幼儿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基于园本培训研究教师的反思能力,分析目前园本培训中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现状, 给出培养和提高幼儿教师反思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

园本培训 幼儿教师 反思能力

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具备各种能力,才艺、管理能力等等,而反思能力在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不仅对幼儿对教师本身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反思能力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园本培训则是幼儿教师反思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种重要途径[1]。在园本培训的基础下,教师会更加积极,并根据他人和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结合培训内容来总结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问题。

但是目前国内幼儿园的园本培训在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现存在一定的问题。

1.在园本培训中,许多教师只是在同事之间交流经验、反思结果。此外,幼儿园的琐碎事情比较多,教师的工作量大,负担重,参与培训的精力有限,则反思意识和能力都会受到影响。而最重要的是,许多教师对园本培训的认知和心态存在问题,有些教师认为园本培训是幼儿园开展职后教育的一种形式,将反思和交流理解为对教学工作中的不满或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作一个宣泄。许多教师明白在园本培训中能够获得别人的经验理论,或者其他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方案与他本身的经验相似,就直接接受别人的成果,在培训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教师本身方面,园本培训的效果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达到,从而流于形式,没有良好的反思氛围,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则受到限制。

2.园本培训没有达到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园本培训存在着问题。我国幼儿园的发展没有我国小学到大学那样完备的体制,因此在园本培训的制定方面没有一个好的实践方向指引[2]。园本培训计划和目标都是根据每个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由幼儿园教师制定,培训计划各具特色。但是,在制定过程中,幼儿教师具有个体差异性,培训内容多为理论性,实际操作性不强。培训计划存在不系统不专业的问题,而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反思能力的提高都会有一定的影响。除园本培训计划缺乏系统化外,还缺少专家或园本培训带头人的专业引导。没有专家引导,在园本培训中导致的结果是,幼儿教师的经验交流及反思存在抓不住要点的现象,没有提点性的意见。

因此,在园本培训下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式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事情,本文结合实际给出以下几个方法建议:

一、创造反思的条件和机会

在园本培训时,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请专业幼儿讲师来幼儿园开讲座、幼儿园与幼儿园之间进行园本培训的合作等等,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使教师能在参与园本培训中体会到个人、集体以及有专业人员引领反思的好处,给教师学习观摩、研讨反思创造一个机会和平台。此外,在简短园本培训时注重时间的把握,确保教师有足够的精力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教师就有更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最终形成一个反思的习惯。

二、树立反思意识

园本培训时,培训者在培训前腰强调培训意识,将教师接受培训的被动位置转为主动位置,发挥教师主体地位去研究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做的则是加强自身的学习,切实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反思意识,将教育理念转为教育思想、教育行动。例如,幼儿教师在教学的当天遇到孩子午休效果不佳的问题,培训者可以及时开展一个简短的园本培训,在培训中给教师3至5分钟时间思考有关如何有效地引导孩子午休这一问题,并进行案例举例反思,最后总结中再次强调教师树立反思意识非常重要。

三、营造反思氛围

氛围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反思氛围。有研究指出,反思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一个群体智慧的结晶,它需要群体的帮助。而反思能力的提高有力教师的个人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对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幼儿园在园本培训中也要注意教师反思氛围的营造。例如,在培训中,培训者专门设定教师反思时间,并要求得出反思结果。教师进行随机分组讨论,讨论结果以发言形式呈现或以书面形式呈现。最终达到教师之间共同探讨、共同解决,经验得以有效传播的效果。在每个人都反思的情境下,形成浓厚的反思氛围,教师的反思能力得以逐渐提升

四、 进行反思训练

在园本培训中,教师通过培训总结经验,逐渐培养反思能力。而反思能力的提高则需要不断地训练。培训者在每节培训课上,加入反思环节,形成一个反思模式,除去教师经历的幼儿教育问题,另外提出假设性问题训练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管提出什么方案,培训者都予以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进行了反思训练。幼儿教师从培训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并和他人进行交流,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幼儿教师的工作虽然繁忙,但是定期空出时间进行思考进行总结远比重复教学中的错误要好。多反思,有利于在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因此,幼儿教师要注意进行园本培训时多看别的教师怎么做,多和别的教师说一说幼儿教学时的问题,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修养并在实践中多进行操练,进一步实现幼儿园的发展。

【结 语】

幼儿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园本培训中非常重要,它关系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就反思能力的提升,除了,外在的园本培训的制度氛围等,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幼儿教师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文娟.在园本教研中提升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

幼儿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2

一、家访的重要性

家访是由幼儿老师发起的,到幼儿家里与幼儿家长面对面交流幼儿的表现、进步和问题,家长的疑惑和期待,教师的困难和理念等,并且寻求和倾听家长的意见、建议,以达成某种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家园沟通的方式。

家访作为家园联系的重要纽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通过家访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更好地对幼儿实施教育,还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对于家长而言,家访可以使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进步情况,以及班级、幼儿园的情况,以便使其更好地了解和配合幼儿园的教育。相比于家长,幼儿教师更具专业性。通过教师家访,家长可以就幼儿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咨询教师,提高育儿的科学性。对于幼儿而言,这是最根本的。家访,核心是幼儿,归根到底是为了幼儿的发展。教师家访,有助于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联系起来,形成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不难看出,幼儿教师家访有着其重大的现实性意义。这一点和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以及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理论所强调的是有着某种一致之处的,社会资本理论强调“学校和家长的相互关系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人类发展生态学也认为某一环境对于发展的潜力将随两个环境之间存在的支持性联系的增多而提高,当两个环境间的联系微弱或互相抵触时,对于发展则不利。因此,在家园互动中,应把家访提上议事议程,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家访存在的问题

家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访谈发现,现今的家访工作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导致家访效果低下,这些问题分别是:

(一)家访工作缺失,不到位

在被访谈的47名幼儿园主班老师中,只有11名幼儿老师去年一年开展过家访工作,其他老师基本都是通过电话等通讯工具与家长进行信息交流,即只有23.4%的幼儿教师开展过家访工作。这和王伶俐在其硕士论文论述的教师家访存在的几点问题中发现只有22.2%的班主任开展过家访工作的结果基本一致。[3]这反映了当前幼儿园没有对家访工作做整体的硬性要求,更没有规章制度的保障,导致家访工作随意性较大,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全凭幼儿教师个人决定。

(二)家访缺乏计划性

访谈中,当对11名过去一年有开展过家访工作的幼儿老师问及是否会制订家访计划,包括访谈时间表的制订、每次访谈的重心的制订等时,有5名教师回答在访谈前制订过访谈提纲,只有1名教师制订了家访计划。这表明,教师家访工作缺乏计划性,有时纯属心血来潮,较为随意,并没有提上教师工作的议事日程,更没有成为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究其缘由,一方面缺乏监督机制,家访工作的开展纯属幼儿教师为了更好地工作自愿附加的,做不做或做好与做不好幼儿园不加干涉。另一方面,家访工作对幼儿教师能力的提升虽然非常重要,但同时家访工作复杂难做,加之幼儿教师工作繁琐庞杂,剩余家访时间不足,故而使家访成了简单随意的走访。

(三)家访的内容单一

访谈发现,幼儿教师家访内容非常单一。当幼儿教师被问及家访内容有哪些时,幼儿教师主要是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日常表现情况,如上课闹不闹、睡觉乖不乖等,以及交流一下幼儿在家表现情况,对于家长关心、疑惑的如何科学地育儿、幼儿的情绪情感、心理需要、社会性等方面交流相对甚少。

(四)家访效果不佳,不理想

家访从根本上来看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但对教师而言,家访效果更多的表现为和幼儿家长建立亲密的关系,寻求幼儿家长对其工作的支持。被访谈的教师中,有71%的幼儿教师认为家访效果一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家访计划不充分导致家访效果不佳,同时家访效果不好又会影响教师的下一次家访时的信心和勇气,这就导致许多幼儿教师不愿再进行家访。众所周知,幼儿教师日常工作较为繁重,时间较为紧张,这也进一步使家访陷入了费时又无意义的恶性循环。

(五)谈话方式缺乏“艺术性”

家访工作非常细致巧妙,除了需要准备详细的计划外,还需要讲求谈话技巧,因为谈话技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访效果。大多数幼儿教师在家访时由于谈话方式缺乏艺术性,技巧性不够,使家访工作没能按预想的节奏顺利进行,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幼儿教师相对幼儿家长是专业的幼儿教育者,很可能会对自身定位不当,以教育专家、权威者自居,谈话成了训话,说的多听的少,造成谈话气氛严肃;有些教师全然不顾家长感受,家访变成了“告状”,一开场就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引起家长的反感;还有些幼儿教师甚至直接批评、指责家长,将幼儿的问题直接归因于家庭,与家长产生对立情绪等等。

三、家访工作的对策

家访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工作,家访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与家庭、幼儿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家园共育的方向,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的质量。家访不仅是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家访中,应该寻求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提高家访的实际效果,促使家访成为教学成果提高的重要手段。

(一)幼儿园应将家访工作列入教学计划,使其常态化、制度化

幼儿园家访工作的重要性、家访现状都说明,幼儿园应尽快切实将家访工作列入幼儿园教学计划,使其成为幼儿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和责任,进而使家访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使家访工作发挥出真正价值。幼儿园还应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使教师家访工作坚持落实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家访才能成为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家访准备要充分,明确家访目的,拟定家访计划

家访能不能达到预定效果,能不能使家、园教育相互支持的关键在于幼儿教师是否把家访当作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来看待,在于幼儿教师的访前准备是否充分。唯有幼儿教师真正从内心把家访工作重视起来,将其作为自己工作的的一个重要部分,幼儿教师才会努力做好家访的准备,而不是哪天心血来潮时,或是当幼儿出现问题时才去突然家访。幼儿教师在家访前,首先要对被家访幼儿的情况、幼儿的家庭背景、幼儿的家长信息有一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因为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经济水平、地域、职业等层次的家长对幼儿教育关心的重点可能都不一样,甚至每个家长也不同;其次要明确此次家访要达到的目的;再次要仔细思考筹划要交谈的问题,怎样去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等;最后制订好详尽可行的家访计划。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家访的效果。

(三)树立家访双主体观,注意谈话内容和技巧

幼儿教师首先要从观念层面意识到家长也是家访的主体,而不是家访的客体,更不是发牢骚和批评的对象。幼儿教师应尊重家长,并且学会聆听,仔细探寻家长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并在访谈中进行记录,亦或是在征求家长的同意后进行录音。其次,幼儿教师还要认识到家访的目的不是去批评家长和幼儿的,而是通过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达成一致的意见,更好地育儿。最后,幼儿教师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要有礼貌,有耐心;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而不是以权威压制;要认真倾听家长的困惑和疑问,亲切地交换意见。总之,幼儿园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4]进行家访时,幼儿教师态度要诚恳,尊重家长、关怀幼儿,更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家长注意谈话技巧和谈话内容。[5]

(四)及时总结反馈,制订教育计划

教师在家访时应做好记录,离开幼儿家庭后并不意味着家访的结束,如果就此结束,那家访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而已,也只是浪费了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时间,很难得到实际的效果。成功的家访,既要从家访中发现问题,还要拿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访谈时,谈话问题一般都是零散琐碎的,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回去后需要将在家访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获得的事实和材料进行整理,并仔细分析和总结,从而以此为据制订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和计划,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同时,幼儿教师也要将访谈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计划等反馈给家长,并征求家长的意见并获得支持。

(五)善于反思,提升家访经验

拿破仑说过:“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幼儿教师若要迅速提升自身家访经验,以期提高自身教师素养,就要善于反思,就要将自己作为反思的对象。每次家访后做日志记录,定期撰写反思日记,反思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做得好的继续保持,做得不好的要仔细思考,及时改进。每一次家访可能遇到的情况都不同,因此幼儿教师不能放过任何一次家访经验,认真回顾,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

总之,幼儿教师要用力、用心、用爱去做好家访工作,不断总结、增强自身家访工作经验,将家庭、社区看作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伙伴,同时使家长、社区人员认识到他们对孩子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责任,让他们在幼儿教育和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为儿童在园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6]

参考文献:

[1]盛天和.当门铃响起的时候:教育在延伸――对上海市青浦区教师家访工作经验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22):40-44.

[2]Coleman,J.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Suppl.).

[3]王伶俐.家访工作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25.

幼儿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3

幼儿园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空间。而园长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视野下的角色定位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在幼儿园形成一种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关系到能否有效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文依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从引领者、研究者、合作者三个维度阐述了幼儿园园长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

幼儿教师 专业成长 角色定位 引领 研究 合作

幼儿园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空间。而园长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视野下的角色定位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在幼儿园形成一种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进而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效率与质量。2015新年伊始,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对幼儿园合格园长专业素质做出了基本要求的阐述。本文依据该标准,分析了园长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诠释了园长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工作的认可度及参与度,帮助园长从宏观的着眼明确自己的职责,从微观的着手扮好自己的角色,千方百计地为幼儿教师创设一个优越的专业成长空间。幼儿园园长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视域下的角色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分析定位。

一、园长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

如果说幼儿教师是“孩子王”,那么园长就是“幼师头”。引领幼儿教师做好专业成长工作,是时代赋予园长的一项新的管理使命,也是园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必需思考的工作。《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明确地将“营造育人文化”作为园长重要的专业职责之一,要求园长将“文化育人”作为办园的重要内容与途径。这一职责的服务对象涉及到两个群体,即教师群体和幼儿群体。前者的专业成长的水平,是考查园长对幼儿园管理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园长是幼儿园的灵魂所在,是聚集幼儿园教师群体精神的一种力量。园长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为全园教师专业成长创设一个有利的环境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各个层次的教师在原有的水平上,最终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与发展。

幼儿园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的内容与层面千头万绪。就园长的角色定位而言,幼儿园文化建设无疑是园长治园策略的首选。优秀的幼儿园文化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应为幼儿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成长环境;开辟一方“海阔天高”的发展的空间。具体而言就是积极引领教师根据自身特长、爱好、年龄特点与需求,制订出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成长计划。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切合本园实际的幼儿园教师群体总体发展规划,以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园长要帮助幼儿教师切实提高对专业成长工作的认识,牢固树立正确的教师专业发展观。让每一位幼儿教师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不仅关系到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也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园长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者

教师专业成长是老生常谈,历久弥新的问题。长期以来幼儿师资队伍的建设一直是幼儿园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近年来,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幼儿教师的从业标准与评价原则也水涨船高。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赋予幼儿师资队伍建设以全新的内涵。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的内涵”,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更新,又赋予“更新的内涵”。时代要求园长应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新标准、新内涵。

园长要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本,从专业理念到师德师风,从专业能力到专业知识多维度地解读。认真学习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前沿的培养理论,认真总结研究成果并及时融汇于幼儿园管理理念和实践中。全面深入了解与把握本园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长项与短板,将全体幼儿教师合理地分类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成长的共同体。例如,可以按教师的不同年龄段和特长与兴趣爱好,组织各种研习小组集体学习和共同发展。

园长只有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不断进行研究,进行探索,大胆实践新的幼儿园管理途径,不断总结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才能使自己的管理方法更具前瞻性与科学性,进而影响幼儿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方式。

三、园长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合作者

专业成长的本质与核心是专业素养的提高与完善。园长角色应由第三方的“评判者”转变成第二方的“合作者”。这种专业成长对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重点是师德规范、教学业务与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对园长而言,重点则是幼儿园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园长要明确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自己也是一位专业发展者。园长不但要与全园教师比翼齐飞,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成长意识和能力。园长的专业成长还要具备超前意识,领先普通教师一步。园长对教师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计划的引领,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自身的园长专业标准达成,有效地提高对幼儿园的宏观与微观管理能力。一个称职的优秀的园长,是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养成的前提、基础与保障。因此,园长应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不断丰富与完善管理经验。率先做专业发展的实践者,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幼儿教师群体专业的不断发展。

幼儿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4

幼儿教师做研究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确实存在着独特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感;另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充分地说明了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开始涉足教育教学研究。然而,当幼儿教师真正开始进行研究时,却不知从何入手。幼儿教师应该如何进行研究呢?

一、幼儿教育现场即研究现场

幼儿教师在研究中经常感叹自己的研究能力远不如专家学者,所以,当提到研究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专家的引领。幼儿教师在研究中确实需要专家的理论与方向性的引领,但是,专家引领并非是幼儿园展开研究的唯一前提,因为专家与学者永远体会不到幼儿教师面临的幼儿教育的现场。所以,幼儿教师在研究时,若想让自己的研究能够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一定要为自己的研究做一个恰当的摆位,要明确教师自己进行的研究现场即为幼儿教育现场。

1.“课题”是幼儿教育现场中有主题的问题。

幼儿教师常把自己的研究课题等同于幼教专家及学者研究的课题,其实对幼儿教师而言,“课题”是幼儿教育现场中有主题的问题。

(1)“课题”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幼儿教师工作过程中总会遇到诸多教育问题,这些问题是真实存在于教育教学现场中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分析这些问题的本质与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归纳有益经验,记录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某些感悟与心得,这就是课题研究,课题即是问题。

(2)“课题”是围绕一定主题进行的一系列问题。

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以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笔记、教育反思、教育随笔等各种形式记录自己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思考。幼儿教师进行的课题研究实际上是按某一线索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各种记录。这种记录能够弥补日常中的点滴思考与记录的零散性、随意性,能够使幼儿教师对同一主题问题形成系统和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简单地说,幼儿教师进行的课题研究活动即是高水平的教学活动,将日常工作科研化,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思路审视幼儿教育中的各种现象,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自身的教育工作向最优质迈进。

2.以幼儿教师的身份进入研究。

与课题研究中的理论研究相比较,针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研究更吸引幼儿教师,所以就幼儿教师而言,若要使研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使自己在研究中成为主动的探究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那么,幼儿教师要切记将自己教师的身份贯穿于研究的始终。由此可见,任何困扰教师的问题教师均可进行研究,只要是教师自身工作中真实具体的问题,就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研究也就决定了研究并不是解决宏大的教育问题,而是解决与教师日常工作密切联系的问题,这样,教师自然成为研究的主人,对研究的驾驭感也就自然产生。

3.研究过程即是教学过程。

幼儿教师进行的研究过程即是幼儿园教学过程。当幼儿教师将研究的过程与自己的教学过程融为一体时,研究的过程即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实事求是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调控。

二、确定研究的问题

1.界定研究的现象。

每一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的前进的方向,这一方向规定了研究前进的方向,当幼儿教师能够恰当地界定自己的研究现象时研究便产生了具体、集中的焦点。幼儿教师研究的问题是幼儿教师把握教育现场和分析教育事件过程中发现的教育现象,在选择具体研究问题前首先需要确定自己的研究现象。研究现象主要指幼儿教师希望集中了解的人、事件、行为、过程、意义的总和,是幼儿教师在研究中将要涉及的领域范围。研究的现象就像是一张地图,事先为研究的范围划定了一定的地域和边界。与研究的问题相比,研究的现象更加宽泛一些,后者限定了前者的范围,前者产生于后者的疆域,是从后者中提升出来的一个比较具体、集中的焦点。

在选择研究现象之前教师需要特意为自己留出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认真细致、安静地对如下问题进行思考:我的研究兴趣是什么?我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这个问题与哪些方面的问题有关系?除了这个问题,还有没有比这个问题更让我感兴趣的问题?这个研究可行吗?

2.确定研究的问题。

选择了有意义的问题后,需要对其进行阐述和表述。研究的问题应该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研究问题范围的大与小取决于其他方面的因素,如研究的时间、研究的地点、参与研究的人数、被研究者人数、研究事件的多少、研究的方法类型等。

确定研究问题的范围以后,需要对其进行语言表述。这种语言表述应简明扼要地表达出专题研究的范围、研究对象、研究重点内容或研究的关键点,它是对研究内容及过程等方面的浓缩式的表达。所以,专题研究者确立了研究问题后需要进一步斟酌研究的名称,它直接影响到研究的焦点和覆盖范围。

三、制订研究计划

幼儿教师进行研究时,同样需要制订自己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是对研究活动的有意识的设计、设想或打算。在制订研究计划时,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幼儿教师在进行研究时,有时会忽略对研究方法的细致考虑。实际上,研究方法为研究提供了技术路线及帮助研究最终展开的途径。合理的方法将有助于幼儿教师更好地为自己的研究指出明确的路线。

幼儿教师在制订研究计划时一定要明确通过每一种研究方法希望获得哪些研究的结果,每一种研究方法应该怎么应用,这些都应该成为研究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如,在“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指导策略的研究”中,研究者计划使用观察法与个案分析法进行研究,那么,在制订计划时一定考虑到什么时候使用这些研究方法。可以计划“在幼儿自由游戏活动时间观察合作行为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时的幼儿行为,以发现幼儿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观察的基础上,针对合作能力弱的幼儿的合作行为弱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

因为幼儿教师的研究大都是在教育中研究的,而且大多数在研究教育的指导策略,所以在制订研究计划时,教师经常会将研究方法与教育方法相混淆。这也和幼儿教师平日很少阅读研究方法的书籍有关。因此,建议幼儿教师在研究前阅读一些研究方法的书籍,这样会对自己的研究有益。

2.制订研究计划时确保计划的动态性。

由于幼儿教师的研究均是以幼儿园实际教育实践为背景进行研究的,幼儿园实际教育实践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动态性,这种动态性包括很多方面,如,由于幼儿园整体工作计划的调整、幼儿园教学实际情境变化、教师岗位变动导致师幼关系的调整、教师个人时间和精力由于家庭或工作的原因需要重新分配、管理者的行为转变、研究中新问题的出现等,这些问题决定了研究计划需要在过程中生成、在动态中拟定、在研究中更新。因此,幼儿教师制订研究计划时,要确保计划的动态性,这样才不会使研究成为封闭的系统。

3.研究的内容与目的应以研究的问题为主线。

幼儿教师在研究中会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研究的问题――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否认,这确实是很好的发现问题的方式。然而,幼儿教师在考虑研究内容时,却经常忽视前面提到的问题,而是从另一些角度来研究,不能以研究的问题为主线来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实现自己的研究目的。因此,教师在制订计划时,研究的内容与研究的目的都应以研究的问题为主线,以同一脉络贯穿研究的始终,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明确的研究思路和计划。

四、采取行动

1.在行动中研究。

行动是将计划中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付诸实施。采取行动即是实施行动计划。根据计划和研究假设进行研究活动,通过自己在计划中确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收集各种资料数据,并根据行动得到的信息,不断对计划内容加以改进。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进行修改和调整。幼儿教师行动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合理的行动不是预先设定的或不容变更的,幼儿教师需要对当下的教育情境做出理智判断,对行动适当地进行调整。

2.行动研究需要过程管理。

(1)建立研究工作流程与计划。

幼儿教师在研究中要根据研究的时间来制订研究的年计划和月计划,甚至是周计划和日计划。制订研究工作流程与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研究提供一个提醒与约束的制度,以保证研究与幼儿园工作相互协调。由于幼儿教师日常工作中的琐碎事务较多,科学的研究工作流程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将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整合成系统的研究步骤,同时,可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研究效率,保障研究有条不紊、高质高效地进行。

(2)加强学习。

幼儿教师在研究中要养成积累与思考的习惯,做有心人。读书与反思、写随笔是幼儿教师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在倡导园本教研与差异即是资源的今天,进行合作研究将会更有助于完善幼儿教师自己的研究。幼儿园还可以根据教师们的研究内容开展系列研讨活动论坛、沙龙、实践研讨、阶段性成果交流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彰显教师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智慧,同时也暴露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从而实现深入和完善的研究。

五、行动后的反思

在研究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对计划―行动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也是对前一阶段的行动结果进行分析、检验和判断的过程。

幼儿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5

2011年12月12日,国家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征求意见稿。首次颁布的《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1]《标准》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包含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14个领域的基本内容,充分反映了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态度、知识与能力。《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1]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园师资来源的主渠道,应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范式、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及质量评估等方面做出系统的全面的改革,从而提高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质量。

一、培养目标———反思型幼儿教师

《标准》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反思与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在“基本理念”和“专业能力”中均提出对教师反思与自主发展的要求。[2]幼儿园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反思型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区别于传统幼儿园教师的“忠实技术执行者”形象的本质特征。幼儿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操作实践都证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都需要实践反思性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趋势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反思型幼儿教师。反思型幼儿教师具有的本质特征有:他们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能担当多样化的教师角色;能建立多元的合作、对话关系;善于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和修正。当然,以上是反思型幼儿教师的终极目标特征,需要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共同培养完成,职前培养中要以此为人才素质的培养方向。[3]

二、培养模式———实践反思式

《标准》强调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特别强调了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要具有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对儿童的激励与评价等基本专业能力;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并能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4]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幼师院校注重师范生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艺术技能技巧的培养,没有把他们的幼儿教育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和初步实践研究能力纳入培养目标,从而造成了不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会说不会做”、“会做不会思”,只是一个忠实的“技术执行者”,而非一个幼儿园课程的设计者、研究者、一个反思性的实践者。对应于反思型幼儿教师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要打破原有的“百科全书式”或“技能培养式”的培养范式,而以“行动•实践”为平台,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反思转化为内在的、高度个性化、经验化的个人知识和实践能力。[4]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在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新思潮的推动下,构建了“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课程体系。他们将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前教育课程安排的见习实习,短学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堂教学环节整合在一起,让实践要素在时间上全程贯通,在空间上全方位拓展,内容上全面整合,理念上全息浸透,课程体系上全维统整,让学生在实践统整境遇下有了实践洞察和顿悟,让实践成为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5]这种实践反思式培养模式,较好地提升了学前教育学生的反思境界,培养了他们的教育实践智慧,为将来最终成为反思型幼儿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实践整合课程体系

《标准》基本内容框架包含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14个领域。这些基本内容,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的有效组织及课程教学效果的质量检测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主要表现在其课程体系的“技能型”特点,艺术类课程和师范技能课程三年不间断,重视未来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薄弱;教育理论的掌握浮浅;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容易陷入“工匠式”的就事论事甚至照猫画虎,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后发力量不足;还有少量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办成了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压缩饼干”,其课程体系属于“知识型”或“理论型”。其优点是文化素养的通识课比重大,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相对厚实,教育理论较扎实,但教学技能不强,动手能力差,上手慢。[6]要纠正以上两种课程体系的偏向,按照《专业标准》的基本素质要求,处理好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三者的关系,建立与培养反思型幼儿教师,实践反思式课程模式对应的课程体系。

对应《标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建立五个模块:通识性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如大学语文、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他们的“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及通识性知识”等方面的专业理念、师德修养的培养打基础;以操作性为主的幼儿教师基本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美术、音乐、舞蹈、幼儿教师口语等课程,为他们的“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打基础;以实验性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如儿童生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对应于培养他们的高度重视幼儿生命与健康意识,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并具有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给予适宜指导的能力;以知识和实践并重的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为他们的“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激励与评价”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打基础;教育见习实习、岗前综合技能训练及毕业设计等课程,主要对应于“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打基础。

上述课程体系仅是对应于《标准》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德素质结构的静态的逻辑推论,即使再合理、完美,也是纸上谈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体,如何生成其幼儿教师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就不是一个静态的逻辑结构,而是一个发生学的实践过程。因此,不能只面对完美的课程体系叹为观止,而应着力于动态生成,发力于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实施。[6]

四、课程实施———建立“三个平台”和“三支队伍”

《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幼儿园教师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1]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课程实施上抓落实。

学前教育专业要实施实践整合课程,必须建立“三个平台”和“三支队伍”。“三个平台”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平台,包括学前教育综合实验室、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生社团和幼儿园实训基地。学前教育综合实验室包含美术室、声乐室、钢琴室、舞蹈室、行为观察分析室、儿童生理心理实验室等,应承担相应课程的实验(实践)任务;学生专业社团应是拓展第一课堂的重要方式,应围绕专业发展来建立,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特色需求,如演讲与口才社团、舞蹈社团、合唱社团等,并要配备专业教师指导,提高社团活动质量;要与当地的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广泛合作,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承担学院的见实习任务,并要积极探索建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立实践共同体的导师制模式。[6]

实施实践整合的课程体系,必须需要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即专业技能教师队伍、见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和专业辅导教师队伍。专业技能教师队伍既能精于专业技能,又能领会专业技能的目的,能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引领到实践反思水平,而不是停留在工匠水平;见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不仅应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要有理论的睿智、批判的反思和专业精神的追求,不能停留在经验的感性体验和积累中,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专业辅导教师不仅需要宽厚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有恰当的专业方法和专业精神引领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获得职业认同、养成职业态度。[6]

幼儿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6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0—0069—01

甘肃省Z区作为城乡一体化城区,在“甘肃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办园条件和办园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由于集体办园、民办园的大量涌现,非在编幼儿教师已成为该区最大的幼儿教师群体。笔者就他们的基本情况和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幼儿教师的基本情况

1.幼儿教师的结构。调查发现,目前Z区有43所幼儿园,其中政府办园4所,集体办园16所,民办园23所,幼儿教师队伍以民办幼儿教师为主体。当前Z区民办、集体办园数占到全区幼儿园总数的90.7%,而政府办园只有9.3%。拥有正式编制的教师大约占23.4%,没有编制的教师占了绝大部分。

2.幼儿教师年龄与教龄。调查发现,幼儿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89.5﹪的教师年龄在20岁至40岁之间,是幼儿园教学的主体和骨干。她们正处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对在职培训有着较巨大的潜在需求。

3.幼儿教师的学历结构。调查显示,幼儿教师的初始学历普遍不高,本科占总数的10﹪;专科占总数的32.5﹪;中专和职高占总数的57.5﹪。幼儿园教师的初始学历水平仍然不容乐观。

4.幼儿教师的专业结构。从调查结果看,幼儿教师非学前教育专业人数占52.5%,非师范类占27.5%,非学前教育专业类教师专业知识缺乏,教育技能欠缺,需要一定层次的培训来弥补其不足。

5.幼儿教师的职称结构。调查显示,高级职称受名额限制,只占10%,非常少。但因为Z区集体或事业单位办园以及民办幼儿园较多,而这类幼儿园并没有把工资和职称挂钩,造成很多幼儿园园长及教师不重视职称评定,大多数幼儿园教师未参加职称评定工作。

二、幼儿教师培训概况

一是教师学历水平的培训发展迅速,许多教师的现有学历都是通过职后培训获得的。二是形式多样的非学历培训风起云涌。事实上,大部分教师或多或少都接受过一定形式的非学历培训,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专业水平。

三、幼儿教师培训内容。

调查发现,教师培训内容占前三位的分别是普通话培训、师德培训、学前教育理论培训,而培训内容排后三位的分别是英语培训、学历培训和教育技能培训。从培训总体来看,培训内容涉及面较广,基本与我省幼儿教师培训的目标相一致。

四、幼儿教师培训的方法与途径

调查显示,幼儿教师培训方式占前三位的分别是以集中与园本相结合培训、集中培训,园本培训。后三位的是个人自学、其他和脱产进修。

五、幼儿教师参与培训的动因

从调查获知,幼儿教师参加培训的原因以上级规定、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评定职称的需要为主。深入分析发现,选择上级规定的以民办园和集体办园教师为主,而选择自身发展和评定职称需要的以公办园教师居多。

六、幼儿教师培训成效

从培训效果看,61%的教师认为效果一般,25.5%的教师认为培训效果很好。对培训最大收获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幼儿教师认为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拓展加深学科专业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方面获得了最大收获,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方法这两方面,教师选择的比例不大。

七、幼儿教师培训需求

在培训需求方面,调查显示,19%的幼儿教师表示“非常强烈”,32%的教师表示“较为强烈”,41.5%的教师表示“一般”,还有7.5%的教师表示“不需要”。这说明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心态是积极的,少数教师有畏难情绪,消极应对。

通过访谈还发现,虽然大多数教师愿意参加相关培训,但普遍认为培训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会增加额外的工作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