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田土地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田土地治理范文1
关键词:土地整治项目;农村;农田水利工程
一、搞好土整项目中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农村建设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搞好农村建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而水利工程建设又是农村土地整改项目的重要建设工作项目之一,对整个土地整治项目的作用力度发挥有很关键的影响,搞好土地整治项目中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工作开展起着尤为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土地整治项目中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解析
在现实的土地整治工作中,由于此项工作分布点比较多,布局上较为分散,不够集中,再加上其整治涵盖面积比较广,造成了其管理不规范、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不佳等弊端存在,再加上这方面人才的稀缺和素质不高,造成了施工技术的落后、工程周期长等缺点。
(一)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建设监理费率投入偏低,项目建设监理作用偏小
据相关数据显示,就目前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现状来看,水利工程监理费率还不到2%,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质量把关力度不够,更是降低了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理费率,相关监理单位在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规范操作行为和管理策略失误,也对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费率有一定影响。除此之外,相关监理部门为了减少开支,派出的工程监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工作经验不足,甚至还有一些工作人员根本没有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缺乏责任感,对于工作中出现的突发状况,不能给予果断、有效的处理措施,这都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理作用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和不良影响。
(二)土地整治项目中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技术落后,工程质量保证措施薄弱
就目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现状来看,因为一些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施工水平要求不是太高,所以这部分工程的大多都采用外包、分包形式进行施工,但是由于这些外包、分包施工单位施工人员基本都是农民工,素质普遍不高,对施工技术掌握程度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再加上施工人员的责任心不够等因素的干扰,难免会影响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这些施工单位因为规模和资金限制,并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质量保证制度,不具备高效的质量监督措施,施工现场的技术监理人员由于人员偏少,需要处理的繁杂事项较多,很少能留出专门的时间对施工人员素质进行培训和提升,也影响了整个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质量。
(三)土地整治项目中水利工程建设周期偏长,对项目设施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不够
在农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水利工程建设涉及的地域比较广阔,难免会影响群众的正常耕种工作进行,由于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有限,目光不够长远,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人只局限于眼前利益,对于水利工程的施工进行阻挠和反对,再加上一些难以解决的、根深蒂固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更是让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举步维艰,这些因素的存在,都让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周期偏长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明显进展,浪费了很多人力和物力。另外,由于对施工项目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项目完工之后,由于后期维护费用的短缺,造成了农村水利工程只使用、不维护的坏风气,让辛苦建设好的水利工程在很短时间内遭到了严重破坏,最终导致农村水利工程损坏严重直至无法使用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折损了水利工程本应起到的作用。
三、针对土地整治项目中水利工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质量意识,健全质量监督体系,重视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土地整治项目中水利工程要想顺利、高效实施,首要的是相关部门负责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强化质量意识,在质量把关上切实做好监督工作,还要注重对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和制度健全,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支持,实行责任制,从各方面抓起,切实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二)提高对监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切实落实到工作中去
监理单位应该摆正自己的思想,把自己当成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控的必备监理部门,提高工作人员对于监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清此项工作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代表群众,秉持公正的工作态度,对工程建设进行全程跟进、监督,遇到质量问题要及时指出并加以改正,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做好质量把关,真正为人民谋福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工作中做好相关监理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高效、高质量完成。
(三)要重视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素质提升
随着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素质提升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相关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国土资源知识,还要不断充电学习,多借鉴一些先进、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设经验和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知识过硬、敢想敢干的水利技术人员专业团队,推动整个水利工程建设进度,进而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层次。此外,还需要对监控方法有效改善,将检测仪器给配备过来,促使检测水平得到提高,质量监控的说服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充分发挥农民义务监督的作用,加大管护资金支持
在进行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征询当地群众意见,为群众解说进行工程建设的意义所在,给予群众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避免因为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影响了整个农村水利工程的进度。另外,还要积极健全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制度,加大相关财政补贴力度,在资金上进行水利工程后期项目维护支持,延长农村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
(五)对涉农项目资源进行整合,共同建设农田水利工程
要对宣传工作充分重视,对群众意见积极听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协调出现的矛盾,对农业生产和生活难点有效解决,以便顺利实施项目;对工程管护机制科学完善,在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将谁使用谁出资的制度给实施下去;将土地整治的平台作用给发挥出来,积极协调水利、农业、交通等部门,对各个部门的涉农资金有效整合,将其专业优势发挥出来,构建一个合作机制,重复建设现象得到了避免。
四、结语
搞好土地整治项目中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更可以为提高农村粮食产量提供有力支持,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有利于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杨传明,倪E.土地整治项目中农水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江苏水利,2013,6(4):12―13.
[2]韦举顺,赵连武.土地整治项目中农民顾虑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23(6):10―14.
[3]韩维尧 .在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中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2):2―4.
农田土地治理范文2
【关键词】线性规划模型;农田改造;应用
0.引言
在我国比较干旱的地区,各种水电资源的缺乏是影响我国农业、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土地进行相应的规划,使得土地资源可以成为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地进行线性规划,是当地政府的重要任务,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田改造的投资决策中产生了一些因素的限制,因此需要建立线性模型,将复杂的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并且求出最优解,使得农田改造问题得以解决。
1.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以及农田改造的相关分析
线性规划师运筹学中的一个基本的分支,在很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运用,比如农业生产、商业活动、科学研究等,利用线性规划手段可以提高各种问题的处理效率,在线性规划模型中,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都叫做线性规划问题,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数学模型为:
其中,第一个代表线性目标,第二个表示约束条件,第三个表示非负约束条件。在对各种线性目标进行求解的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方法有单纯形法、表上作业法、椭圆算法、卡马卡算法等,单纯形法是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求解方法,在对各种线性问题进行解决时常用的软件有matlab、lingo等。
农田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载体,加强农田改造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要对农田进行改造。在进行农田改造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东西有很多,比如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需要处理、土地具有多种类型、农田水利条件等级不同等,在对不同地区的农田进行处理时,有可能会遇到有河道需要处理的情况,对此,有可能会需要修理主河道。因此在实际的农田改造过程中要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面面俱到,对于是否需要供水、供电进行分析,最终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得农田可以实现最大化利益。
2.农田改造与配套水利建设的数学模型
2.1模型的假设情况
在进行农田改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假设,第一,农田改造以及水库的建设都应该在年初进行计划,并且要在该年度完成,以免对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第二,在规划建设期内,地表水的用量可以保持不变,而且也可以不用考虑自然灾害对土地产量的影响。第三,国家可以提供的农业用电量可以在规划期内不发生变化。第四,假设在农田上有m种农作物,同时对农田进行规划的年限为n年,在农田治理过程中有K条河流需要治理。第五,在农田改造的规划初期应该要完成对该地区的所有投资。
在农田改造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农田的生产以及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在农田改造过程中强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助于对农 田生产过程中的灌溉问题进行解决,并且能够解决人畜饮水难的问题。在一些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由于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利用较多,但是水资源毕竟有限,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饮水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田的改造过程中需要关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水利工程包括很多种,比如小型灌区、小型水库、塘坝、蓄水池、引水工程、中小型泵站等,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助于进行农田灌溉,满足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水分需求,是农田改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内容。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加强刮灌区基点位置的合理选择、对灌溉范围进行确定以节省灌溉资源等。合理的水利工程规划有助于对农田生产过程中的灌溉需求进行满足,促进农田生产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也有助于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农田改造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在我国很多地区,由于水资源比较缺乏,因此导致农业生产水平得不到提升,在农田改造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一个重点进行结合,加强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有助于对水源进行节约,加强节水改造的力度。
2.2模型的建立
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地进行改造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其中A11A11+S31+S21表示在第一种改造措施下土地的总面积,A21A21+S32+S21表示在第二种改造措施下的土地总面积, A31A31+S31+S32表示在第三种改造措施下土地的总面积。由于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针对所有的农作物在第j类土地面积之和等于改造后的第j类面积,可以得到以下公式:
f=A+S+S
f=A11-S21+S32
f=A31-S31+S32
由改造土地的费用可以得到下面的公式:
S31H31+S21H21+S32H32≤R1
由各类型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的耗电量的上限可以得出下面的公式:
df≤R2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总量的上限值可以得到下列公式:
ef≤R3
对于排涝工程的投资是有限的,可以根据总的排涝面积的最大值得出下列公式:
Pj≤R4
根据地i种粮食的需求量以及国家的征购指标可以得出下列公式:
cf≥Ni
由于在农田改造过程中增加了抗旱以及排涝能力增加的收益为:
(aij+bij)fij
,修建抗旱以及排涝设施的费用为mK 和V Pj农田改造的总费用为s31h31+s21h21+s32h32由上述的各种费用关系可以得到目标函数为:
其中Ai1表示第i种土地在没有进行改造时的面积,其中的i可以取值为1、2、3……R1表示改造土地的最大投资额。R2表示在改造过程中的总耗电量的上限。R3表示在农田改造区域可利用的地表水的上限。R4表示总兴建排涝设施的土地面积。Ni表示在当地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第i种粮食的需求以及国家对这种粮食进行征收的总量的下限。M表示修建水库的过程中需要耗费的工程费用总量。Q表示对K条河流进行治理所耗费的总的工程款项。Vi表示治理第i条河流时总的工程费用。g表示农田改造之后的总利润。B表示超额生产之后每吨粮食应该向国家交售的可加价。Sij表示对土地类型进行改造的面积,即将土地类型由i改到j时所使用的面积。hij表示在进行土地改造时的单价。fij表示将土地进行改造之后第i种农作物在第j类土地上所占的面积。Pj表示第j种改造措施下改造排涝的面积。
比如某地在进行农田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四种不同的土地进行改造。四种土地的基本情况如表一所示。
表一
在进行农田改造的计划中,地方政府进行新农村建设时的项目中有相应的抗旱排涝设施,一般说来每万土地的抗旱设施需要投资100万,如果再建设相应的排涝设施,则需要花费更多,需要先对河道进行治理,治理过程中该地的预算是300万,治理之后每亩还需要投资50万,该地政府在进行处理治理时的预计资金为1000万,国家对该地区所提供的电量为两百五十万度,对当地的粮食的需求量以及国家的征购总计划为0.8 万吨,规划的期限为五年,根据这些条件,可以得到相应的约束条件,即
通过相应的软件求解之后可以得到下列结果:
3.结语
农田改造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在农田改造过程中需要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考虑,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造,加强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对于农田改造过程中的效率的提升有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力,吴海洋,陈远波.线性规划模型在农田改造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
农田土地治理范文3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生态保护
On the positive role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central dry zone
Wang Jian-guo
(Haiyuan County Water Authority Haiyuan Ningxia 755200)
【Abstract】High 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a reducing farmers' investments, but also strong water-saving projects. By focusing contiguous governance, economic benefit. While at the same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farmers in the project area, it can also pla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Key words】Ecological protection;High-standard farmland
1.中部干旱带长年少雨,多风沙,土地面积较宽广,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近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水土治理项目、节水灌溉工程
(1)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也是一项减轻农民投资,又能大力节水的工程。基本农田是国家从战略角度出发,为了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老百姓称之为“吃饭田”、“保命田”。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2)在国务院第164次常务会议上,总理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及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度,提出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这是国务院赋予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当前各级政府服务“三农”、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工作和政治任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实现我国粮食稳产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2. 通过实地考查,根据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结合全县整村推进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和关桥乡的实际情况,根据《海原县2015年扶贫开发整村(乡)推进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海扶贫办发[2015]26号文件精神,组织人员深入现场进行了勘测和规划,在海原县关桥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还可以治理生态环境
(1)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做好与城乡建设、农业发展、产业布局、水利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按照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土地调查研究成果,摸清土地资源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现状,科学分析土地整治潜力,为规划编制奠定坚实基础;确定项目区位于关桥乡关桥、张湾2行政村15个自然村,属黄土地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项目建设分张湾项目区和关桥项目区。张湾项目区总人口1360人,农业人口1160人,该村纯属汉族村,项目区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总土地面积2.25万亩,总耕地面积0.8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7.8%,其中坡耕地面积0.62万亩(其中5~10°的耕地面积0.22万亩;10~15°的坡耕地地面积0.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2.9%;水浇地0.2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7.1%。截止2014年底,项目区社会经济总产值386.1万元,人均产值2839元,人均纯收入2330元,粮食总产量86.3吨,人均产粮448公斤。关桥项目区总人口3069人,农业人口2148人,流域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500亩,其中库灌1500亩,退耕还林面积2809亩。该村纯属回族村,传统种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糜子、荞麦、胡麻等,饲草主要以苜蓿和秋季禾草为主。农民收入以劳务经济和养殖业为主。该村农民有养羊的传统习惯,羊只存栏目前9392只,户均达16只,年外出劳务人员达1350人次,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50元。
(2)项目区总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张湾项目区15平方公里,关桥项目区33平方公里。项目区内土地比较平坦,连片,土质肥沃,光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由于本区以旱作农业为主,降水少,抗御旱灾的能力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比较贫困,可以说没有灌溉就没有该地区稳定的农业。
(3)实施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是缓解供需水矛盾、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建设优质高效农业的一条有效措施。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农业抗御干旱的能力,增加项目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对海原县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调整种植结构,规划项目区建设为香水梨基地,基地灌溉水源为张红湾水库,规划发展灌溉面积共2000亩。
(4)规划新增高标准农田2000亩,其中张湾村1200亩,关桥村800亩,新修生产路8公里。
(5)农田设计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地埂水平,便于耕作。为了达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在本次实施方案中,突出梯田“宽、大、平”的原则,既田面宽度50~60米,田面横向应外高内低,田面坡度应控制在1/100。田面纵向应保持水平,田面不均匀高差应小于0.1m。
(6)田间道路路面宽3m,高出田面0.3m~0.4m素土路基,能通行中性农用车辆和机具。
(7)通过集中连片治理,新增治理面积1.33平方公里,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2000亩,同时发展香水梨种植,项目区香水梨树产生效益后,每亩按1000Kg/年产量计算,年产量200万Kg,按5元/Kg计算,年收入总量1000万元,比原来增加产值600万元,经济效益明显。同时又可增加项目区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可以起到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目的。
3. 通过土地整治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耕地保护、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
(1)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实现耕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目标,促进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有机统一的有效抓手,也是贯彻新型资源观和新型资源管理观,推动土地利用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农田土地治理范文4
创新服务方式
濉溪县国土资源局局长陈锦林,将学者风范与管理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深受县委书记胡海波好评。陈锦林告诉记者,近年来,管理与服务并重,推动了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阳光政务彰显活力。一是实行“一窗式”服务,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土地管理窗口”,各项服务由窗口一个渠道受理,做到限时办理。二是坚持政务公开,公开办案程序、办案标准和办案结果,公开职务和责权,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坚持内部会审,对土地利用规划审批、用地报批、土地登记发证、开发整理、土地立项和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等重大事项全部实行内部会审。
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化网络,全面完善基本农田保护九项制度,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五个不准”、非农建设用地“六个不报批”,县、乡镇、村、农户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责任卡,建立健全了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到区、片、地块。濉溪现有基本农田保护区11个,保护片404个,保护地块928个,共设立永久标牌1107个。目前,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在全省位于领先地位。
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大力推进塌陷地复垦治理,濉溪县在土地复垦整理项目中,连续多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2002年以来,共实施省以上复垦项目7个,争取土地开发复垦专项资金6106万元,组织开发复垦土地826公顷,实现了占补平衡有余的目标。
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为支持煤矿和地方经济发展,对部分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合理调整,及时组织了省861工程重点项目煤盐一体化等一批项目的用地报批工作。今年上半年,先后完成国家投资土地复垦项目工程12个标段和五沟镇两个市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的招标工程。国家投资的徐楼、百善土地复垦项目土地平整工程已经进入程序,刘桥镇土地复垦项目已完成前期施工任务。通过实施复垦整理项目,完成招商引资任务200万元。
规范土地市场
濉溪县规范土地市场内容实,形式新,易操作。
陈锦林局长告诉记者,近年来,濉溪县国土资源市场管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强化整顿力度。一是清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2003年,通过组织清理整顿开发区,实现了全县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同时清理出各类违法用地49多宗,规范了用地行为。二是加大压煤村庄搬迁和采煤塌陷地征用工作力度。今年上半年,共落实搬迁人口5324人,签定498亩新村址用地协议和3800亩采煤塌陷地征用协议。
规范操作程序。一是实施经营性项目供地计划和结果公示制度。对经营性用地年度供应计划,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并定期向社会公示基准地价和经营性项目供地结果,丰富了房地产市场的土地供应和交易价格信息,推动了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二是严格招、拍、挂制度。在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过程中,做到公开、公开报名、公开程序、公开公证、公开竞投、公开结果,增强了透明度,有效防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今年上半年,已完成挂牌出让土地6宗,面积66963.9平方米,成交金额3388.5万元,有效促进了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积极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工作。
强化执法行为。一是加强动态巡查制度。近年来,通过巡查、等渠道共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60多宗,均依法及时处理。二是集中治理公路两侧违法建筑。通过摸底、排查、登记,共查出公路违法建房用地223宗199.44亩。其中耕地面积159.1亩。目前,正在边治理、边整改、边规范。三是强化矿产资源综合治理。2002年以来,共取缔无证开采矿山企业30家,吊销169家砖瓦厂的采矿权许可证,停产整顿11家。
农田土地治理范文5
一、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
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
一是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安排180亿元,新增40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以重点县为平台,分类分片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实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集中连片发展西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先支持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大力加强西南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推进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农村河塘清淤整治试点,启动1万亩-5万亩中型灌区配套改造试点。
二是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安排218亿元,对2013―2015年实施方案确定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58个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予以支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四川、黑龙江等7省水毁工程修复和治理。安排95亿元,支持规划内3958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安排资金15亿元,支持贵州等西南严重缺水地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
三是提取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安排中央财政统筹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63.25亿元,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
四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的中央财政资金达到214.5亿元,其中60%以上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安排15.43亿元,支持308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
五是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安排奖补资金238亿元,其中约60亿元用于引导农民群众建设村内水渠、饮水管线、堰塘水窖、小型桥涵等水利设施。
此外,中央基本建设投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等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也有较大规模的增加。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财政部还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和管理体制。
二、着力推动农田水利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
财政部将按照本次会议的要求,落实好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积极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推动农田水利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突出支持重点。财政部已将部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提前通知地方,为地方落实资金和开展建设创造条件。2014年,各级财政部门将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整合资金,突出支持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抗旱水源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
二是推动管理改革。加大农田水利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机制改革,建立农民、农民合作组织和村集体组织参与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农田土地治理范文6
关键词: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1引言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溶岩大面积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石漠化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长期以来,当地群众饱受其害,因其导致的个人收入增长缓慢、区域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面广、脱贫难度大等问题的出现,石漠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因此石漠化治理刻不容缓。
2石漠化概况
2.1土地构成情况
据国家林业局监测显示,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南8省区的451个县,其中贵州、云南、广西的石漠化面积最大。曲靖市是云南省岩溶分布最广的州市之一,岩溶面积在全省居第1位。全市土地总面积4478.25万亩,岩溶面积达2129.37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7.55%,石漠化土地面积666.8万亩,占岩溶面积的31.31%。
2.2石漠化程度及分布情况
长期以来,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土地不堪重负,石漠化日趋严重,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全市666.8万亩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343.35万亩,占51.5%;中度石漠化247.98万亩,占37.2%;重度石漠化56.93万亩,占8.5%;极重度石漠化18.53万亩,占2.8%。
曲靖市石漠化区域集中分布:①曲靖市中部及南部亚热带喀斯特强烈发育的区域;②南盘江、金沙江构造活动强烈的河流上游及河谷地带;③经济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缺土、缺水、缺能源、交通不变、人口增长过快、森林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
3历年来石漠化治理情况
1998年,曲靖市先后启动实施长防、珠防、天保、退耕等国家重点工程。至2003年末,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15.73万亩,其中:基本农田建设75.86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376.74万亩,经济林72万亩,种草28.39万亩,封育治理165.15万亩,采用其他方式治理97.59万亩,完成治理投资4702.7万元。
2000年,曲靖市先后在石漠化严重地区开展生态建设、岩溶山区生态恢复重建、异地扶贫搬迁等试点工程,内容涉及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土地改造、农村能源、交通电力、种草养畜、搬迁安置、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项目,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累计投资3890万元。
2008年,国家启动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至2013年末,全市治理岩溶面积184.63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105.00万亩,中央投资20900万元,地方配套投资4594万元。共完成林业项目100.1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8.55万亩,封山育林71.59万亩。
4石漠化治理模式
通过连续多年的工程实施,逐步总结曲靖市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结合国内近年来在石漠化治理中的新思路,研究适合曲靖市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模式。
4.1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特色林业导向型模式
该模式综合考虑石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石漠化程度等因素,以林草植被恢复为目标,结合区域内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土地利用规划,在条件较好的土地上,着重发展特色林业。主要包括立体农林复合型,林果药为主的林业先导型,林牧结合型,牧农结合型,农牧林结合型等林、粮、牧、草、沼复合的生态农业模式,构成“林以山为本,山以林为依,水以林为源,粮以林为根”的生态系统。
具体的做法是:在下游以种植果树、药材、牧草为主,中游种植速生林、薪炭林或经济林,上游种植水源涵养林。合理配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按照山上、山下相结合的原则,自上而下,因害设防,进行草林农牧结合。在坡改梯工程区配套排洪沟及蓄水、灌溉工程,在沟谷配套谷坊、沉沙池、护堤等工程。
该模式在以轻、中石漠化为主的岩溶峡谷、峰从洼地和岩溶高原地貌类型等具有一定的推广性。特别适宜海拔2000m以下,年平均气温14℃左右,降水量充沛,气候温和的岩溶生态类型地区且以轻度、中度为主的石漠化地区。
4.2石漠化封山育林与生态修复主导型模式
该模式主要应用在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植物生长快,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较强的地区,石漠化集中分布于宜林荒山荒地和坡耕地上,治理遵循自然规律,让自然休养生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和调节能力,实现自然植被的尽快恢复。
具体做法是:针对小流域内石漠化不同程度等级分布特点,进行系统、科学的统一规划,突出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综合治理模式。生物措施以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为主,在树种选择上,遵循“适树则树、适草则草”的原则,选用耐干旱瘠薄、喜钙、岩生、速生、适应范围广、经济价值较高的乔灌木、藤或草。
该模式在以重度石漠化为主的岩溶峡谷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适用于重度石漠化比重大,人迹不易达的深山、远山石漠化区域,也适宜于部分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山地、重要水源建设地。
4.3石漠化人工造林与林产业导向型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实现林草植被恢复的目标,其主攻方向为转变传统种植结构,因地制宜人工造林、发展特色经济林。
具体做法是:针对具有海拔相对较低,地势平缓,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经济林建设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等特点的小流域,采取在流域内石漠化坡耕地采取种植市场前景较好、适宜性强的经济林,同时配套做好小型水利水保设施的建设,并采取以短养长的方式适当发展草食畜牧业,短期内解决农民的生计,以此开展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该模式适宜于河谷、低中山、低山丘陵地区;以岩溶槽谷、岩溶高原、峰丛洼地为主;石漠化程度以轻度为主,在治理上以预防为主的地区。发展生态林业、农业,并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改变高消耗资源粗放型发展经济模式。
4.4石漠化牧草建设与生态畜牧业主导型模式
该模式主要应用在一些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土地等级评价较低、水资源利用较难的石漠化地区,此类地区生态环境极差,传统农业发展空间和潜力有限,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在解决当地农民生存的情况下,逐步实现生态恢复和重建。
具体做法是:①草地建设,主要包括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地,使退化了的天然低产劣质草地更新为优质高产的草地。②发展草食畜牧业,按照草畜平衡的原则,合理安排载畜量。充分利用草地资源以及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整畜种结构,改良品种,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
该模式在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质量差的轻、中度石漠化区,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4.5石漠化坡耕地与水土保持建设主导型模式
该模式主要应用在山地和丘陵多、盆地少,导致基本农田少,高质高产耕地不足,耕地粗放经营严重,特别是广泛存在陡坡耕地的地区。
具体做法是:一是对旱坡耕地的治理。做法为:对坡度5°~25°、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等级相对较低、土层较厚的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将土地梯化,增大土地耕作有效面积,拦截泥沙,增强土地肥力,并配套实施作业便道、蓄水池、截(排)水沟,保障耕地有效灌溉,将治理区内天然降水集蓄起来,丰枯互补,调剂使用,从而到达治理石漠化的目的。二是对岩溶盆地(坝子)、坡立谷、洼地等重要产粮区周边石漠化的治理。做法为:对坡度在10°以下,存在旱涝灾害的坝、谷、盆地区域,通过修建引水渠、排涝渠等农田水利措施,保证农田旱涝保收,提高基本农田单产,从而达到保障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果的目的。
该模式适宜在人口密度大、坡耕地比重大,人均耕地少、土地资源匮乏、耕地质量差的轻、中度石漠化区,具有一定的推广性。通过治理,实现由“降雨径流-水土流失-旱、涝低产的恶性循环”向“降雨-集雨浇灌-稳产高产”的良性循环转变。
4.6石漠化水资源开发与灌溉农业主导型模式
该模式旨在合理的开发利用石漠化地区水资源,对解决广大农村农业的生产生活用水,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具体做法是:一是通过屋顶集雨和拦蓄坡面水等方式,收集雨水,修建水窖,在水窖中安装水管形成简易自来水。二是开发利用表层喀斯特水和基岩裂隙水,通过“泉水引水管(渠)水池(水窖)管网输出人畜饮用及部分农田灌溉或泉点引水管生活生产用水”的模式来实施。三是采取工程节水和生物节水措施,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该模式适宜在人口密度大,耕地多,水资源匮乏,人畜饮水困难,尤其是严重缺水的地区,通过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有效解决岩溶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4.7石漠化资源利用与生态旅游主导型模式
该模式建立的主要思路是:岩溶地貌构成了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独特的岩溶形态是构成区域旅游景观的基本骨架和重要的自然资源。石漠化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在一些地区由于地表地下独特结构,具有很好的组合形式,结合古朴浓郁、保存完整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具体做法是:结合石漠化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洞穴、峡谷、石林等自然风景及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可发展洞穴探险、峡谷漂流、民族风情等旅游项目,充分利用群众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契机,通过营造林草植被对旅游景区石漠化进行治理。加快副产业的形成,提高群众经济收益,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减少对石漠化土地的过度依赖,从而形成良性生态恢复和产业发展循环。
该模式在轻、中、重度石漠化地区都可以推广,但前提条件是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独特的石漠化景观或生态文化积淀,尤其在有国家级或省级风景名胜区依托的石漠化地区,适宜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规划院昆明分院.曲靖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建设项目规划(2009~2015年)[R].昆明:云南省规划院昆明分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