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维管理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维管理定义范文1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安排,《浙江省道路运输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修订草案)是今年立法计划一类项目。为提前了解法规修订进展情况,财经委于8月份专门听取了省政府法制办、省交通运输厅的汇报。9月中旬收到条例修订草案正式文本后,财经委立即下发各设区市人大常委会、省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并分赴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台州和诸暨、平阳等地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部分人大代表及道路运输相关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实地考察了物流企业和汽车客运站。其间,财经委组织召开了有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等13个省级相关部门参加的意见征求座谈会。省人大常委会冯明副主任参加了调研、座谈等活动。在汇总、分析和研究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财经委认真审议了条例修订草案。现将审议情况报告如下: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保障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行业。我省于2001年颁布实施、2005年修订的《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对促进我省交通运输业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我省道路运输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一方面,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总体缓慢、区域运输协调发展能力不足等长期存在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燃油税改革、部门职能调整等变化,对我省道路运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对现行条例进行修订和完善。
财经委认为,省政府提请审议的条例修订草案,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总结规范了我省各地有效的经验做法,框架结构比较合理,可操作性较强,总体是可行的。根据调研情况,对条例修订草案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适当调整适用范围
条例修订草案将适用范围确定为从事道路运输及相关业务的经营管理活动,而将拖拉机的道路运输、维修经营等排除在外。在调研中了解到,拖拉机由于适用性强、载重量大,广泛应用于农村和城乡间的货物运输,对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省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拖拉机运输已占当地农村货运的50%左右。但根据现行管理体制,拖拉机道路运输仍处于部门监管空白状态。特别是拖拉机车辆技术状况差,超载超速现象突出,安全隐患十分严重,很多地方强烈要求,有必要将拖拉机道路运输纳入适用范围,设置专门章节,明确相应的管理规定。有的部门还提出,机动三轮车、残疾人轮椅车、摩托车和人力三轮车等“四小车”在很多城市大量存在,违章载客载货、违反交通规则现象比较普遍,查处和取缔难度较大,希望条例修订草案也对“四小车”做出相关规定。另根据调研了解到,条例修订草案第三章第四节“汽车租赁经营”与道路运输的直接联系不大,纳入适用范围不适宜。而且由于缺乏上位法的相应规定,一些条文争议较大且无法明确罚则,建议予以删除。
二、增加信用考核内容
条例修订草案明确了道路运输经营的准入条件。在调研中,很多部门和人大代表提出,仅规定准入条件是不够的,必须增加对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考核的内容,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理由是道路运输市场利益关系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发展严重不平衡,部分经营主体不按服务承诺经营、旅游包车变相从事班线客运等难点问题呈现蔓延势头,扰乱了正常的道路运输秩序,也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管措施不到位,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近年来,我省交通部门虽已形成一套信用考核办法,但由于缺乏法律效应,尚不能对从业人员和企业形成重要制约。为此,建议在总结规范的基础上,增加信用考核的具体规定,进一步完善退出机制,以更好地引导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协商确定出租汽车承包费
出租汽车是当前城市道路运输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条例修订草案第二章第三节专门对出租汽车客运做出了规定。很多地方提出,合理确定出租汽车承包费,调整好企业与司机的收益分配关系是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和稳定的关键。以温州为例,温州出租车以个人经营为主,曾出现过因为经营者确定的承包费过高而引发的少数驾驶员停运事件。为此,温州推出了出租车协会公布驾驶员承租费、运管部门重点监管的做法,以约束车主乱提承包费的行为。这些措施效果比较好。建议根据我省温州的实际做法,并参考其他省市将承包费纳入政府监管的有益经验,明确出租汽车的承包费、管理费标准应当通过协商的方式确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加强指导和监管,切实保障出租车驾驶员合法权益。
四、因地制宜设立城乡公交站立乘员席
条例修订草案第21条规定,行经城镇建成区和一级公路的城乡公共汽车可以设立站立乘员席。许多地方指出,这一规定不够合理,也不符合现实情况。目前,我省各地农村虽然通过“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公路等级有所提高,路面状况明显好转,但大部分仍是二级以下标准。而且,农村地区与城市一样,季节性、时段性客流高峰现象日趋明显,早晚高峰挤不上而中间时段乘客较少的情况同样普遍。如果按照该规定执行,我省相当部分行驶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城乡公交汽车将不能设立站立席,乘车难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建议采取一线一审批的方式,因地制宜,因线制宜,由交通运输部门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共同审核确定是否设立站立乘员席,做到保障安全与方便群众并重,以此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能真正得到实施。
五、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
(一)调整执法主体。第87条关于机动车维修质量检验经营者的违法行为,第90条第1项、第5项、第8项关于明码标价以及第2项有关收取运费的价格违法行为,根据《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条例》和价格法有关规定,执法主体应分别是质量技术监管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建议予以修改。
(二)规范处罚措施。第86条、第89条、第90条在处罚严重程度各不相同的违法行为时,只笼统地规定罚款几百到上万,可操作性不强,自由裁量度过大。另外,第33条规定了工程运输车辆安全监管的内容,但缺少相应罚则。建议进一步细化和补充。
(三)衔接已有法律法规。第5条、第92条关于“其所属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之表述,建议改为“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以与上位法一致。第32条第2款关于减免通行费用的规定,第89条第5项、第6项关于违反安全生产的处罚规定,建议与《浙江省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条例》、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衔接。
六、修改完善相关条款
(一)适当简化。2005年修订的《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共有67条条款,条例修订草案增加到95条。有部门提出,第15条配套公共交通设施、第16条设置公共汽车专用道、第29条建立物流发展资金等条款,与道路运输联系不大,建议予以删除。同时,对上位法已有规定的转致性条款,也建议予以删减。
(二)提高可操作性。第8条第2款规定,投标人不足三个,由本机构负责人集体讨论作出许可决定。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建议根据行政许可法,设置相应的操作程序。第36条第2款规定城乡公共交通运输价格低于运营成本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补贴。建议增加关于界定运营成本、规范发放补贴的相应程序。
(三)需进一步研究明确的有关问题。
1.第50条关于签订汽车维修合同,以2000元金额作为签订合同的标准是否合适,一些部门和企业争议比较大。
2.第80条规定了暂扣措施,有的部门和企业对“帮助车载旅客改乘其他车辆,所需费用由经营者承担”、“当事人承担超过车辆暂扣期限的保管费用”等规定持不同意见,建议进一步研究,以符合行政强制法、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也便于管理部门加强执法。
3.第94条关于班车客运和公共汽车客运的区分不明显,对工程运输车辆的定义不够准确。
运维管理定义范文2
当前,我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喜忧参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不言而喻,但是在世界第二的位置的背后,却是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的不精细,经营水平的低下,难以跨越“粗放经营、总在创业”的发展瓶颈,难以突破“小而不精、大而不强”的竞争压力,难以破解“目视管理、疲于奔命”的人员管理困局。
在几年前南开大学和道特公司针对现代企业管理状况与变革趋势的一项调查中可以明确反映,企业的整体管理是瓶颈,人才管理是难题。
企业人才化现象的出现和普及,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其根本动因在于当今工作团队的复杂化、精细技术的快速发展、软科学技术的强化、企业竞争的白热化、人才流动性的加大。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由人组成的企业的竞争,最终还是聚焦到人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面对这一趋势,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正确应对和变革,就是采用人才化管理模式。
企业人才化管理模式,是21世纪以后,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针对竞争加剧变革提升的要求,从企业整体管理要求出发,借助现代人才管理知识方法,为追求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在管理思想、组织、方法和工具各个层面先进经验的系统总结。全面贯彻采用人才化管理模式的企业数不胜数,像“一切以人为本”这样的理念已经成为了广告语、思维模式和管理定义了。欧美日澳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完全是依靠对于人才的吸引和保留而维持的。很多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早已把人力资源部改成了人才资源部,并且贯彻和实施了一大批与以往的人力资源所不同的新的管理模式和系统。
作为一种领先、实效、系统的管理模式,人才化管理的实践突破已经比较丰富,应用也非常普遍了。只有彻底的贯彻人才化管理的模式,企业才能有效应对竞争、挑战等企业人才化的普遍现象,以企业战略管理为导向,以人才管理为核心,以组织管理为保障,以人员管理为支撑,实效打造企业既能系统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又能动态响应外部变化能力的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人才化管理的战术价值为:以人为本、人才第一、不断创新、减免失误;战略价值为:争取核心资源、优化核心结构、保持领先地位、维护核心优势。人才化管理模式的基础就是将人力变为人才,核心就是发挥人才的作用。企业高层应具备丰富的企业人才化管理知识;中基层骨干应具备丰富的人才管理知识;构建整体最佳管理系统;关键业务人才管理体系;最后取得显著的市场地位、工作效率、经营成果和财务收益改善。
人才和人力大不相同,人才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也完全是两回事。企业人才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要采用流程结构化形式,目的在于应用一个多层次的阶段、步骤和任务结构来协调整个步骤的衔接,通过标准和规范保证各项任务的范围、目标和内容,避免任务受到忽略,形成可靠的计划和有效的实施,保证关键任务的完成,以达成企业人才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持续性和完善性。
运维管理定义范文3
关键词:智能小区;业扩报装;流程管理;工程建设;客户服务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35 -02
一、引言
智能小区是对用户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一次变革。供电企业需要一改需求侧被动用电为双向互动服务,为用户提供全新用电体验。满足用户智能化用电期望,将逐步成为未来供电企业服务的重要内容。
二、背景及内涵
2009年国网公司面向社会首次提出“智能电网”,并于次年1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智能电网建设总体目标。智能小区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将通过构造通信网络,对用户的供电设备、分布式电源、公用用电设施等进行监测、分析、控制,提高能源的终端利用效率,为用户提供优质便捷的双向互动服务。
用电信息采集、双向互动服务、配电自动化、电动汽车充电、分布式电源接入控制、需求侧响应将作为智能小区的核心业务。并通过三网融合服务和智能家居实现业务增值。
三、类智能小区的提出
本文基于智能化小区业务范围,以友好互动、清洁环保和安全可靠等作为基本要求,将建设功能结构与智能小区相类似的工程定义为类智能小区工程。根据国家关于城镇建设的指导方向,以及大规模商业活动的特点。类智能小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居民生活场所和商业设施两个方面。
(一)城市及农村居民集中区:存在智能化需求的城市、小城镇及农村居民集中场所等。
(二)孤岛式社区:岛屿、山村、农场等,这些与主电网联系较为薄弱的孤岛式场所,由于电网供应能力有限,通过分布式电源进行补充,并应用智能化设备对用电进行控制。
(三)商业设施:采用单体楼宇或群体分布建设的生态公园、购物广场,仓储式超市,以及宾馆酒店、商业会所等商业运营设施。
四、工程业扩报装管理定位
智能小区试点建设现已取得阶段成果,与之相关的报装流程、建设标准、验收规范及评价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
(一)传统业扩报装。主要通过业务受理、现场勘查、确定方案、设计答复、中间检查、竣工验收、合同签订及竣工送电等一系列工作开展。
(二)智能小区业扩报装。坚持整体设计、统一投资的原则,依据《智能小区试点工程建设指导意见》实施。
五、供电服务环节分析
业务受理。现行管理规定无法受理用户关于用电智能化的需求,以及对客户提供的资料开展审核。
现场勘查。用户对用户侧非配电关联工程建设需求尚不能实施现场勘查。
确定方案。用户智能化需求不能在高压客户或居民小区客户《供电方案》中体现。
设计审核。用户智能化需求设计尚未纳入工程设计审核范畴。
竣工检查。关于智能化需求的建设尚不能在检查、验收活动中体现。
合同签订。《供用电合同》内容尚未具体涉及供电企业为用电人提供智能化需求相关内容。
围绕用户智能化需求,在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相关业务的社会化运作方面,有待完善和补充。同时,与智能化建设需求相关设备选型以及信息交互接口规范及接口技术方面尚待规范。
六、类智能小区工程建设策略
类智能小区项目建设,对供电企业提出了以实现为用户提供新型用电体验和优质供电服务的新要求,《电力法》尚未将“增值”业务纳入法律范畴。围绕用户需求,供电企业必须从业扩报装、工程建设、供电成本、营销服务等环节入手,提升工作标准,加强业务管控,丰富服务内涵。
(一)报装环节,是供电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第一关
围绕用户关于“增值服务”的需求,供电企业可从业扩报装环节予以界定和确认,并对相关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在坚持“三不指定”原则的同时,规范企业内部行为,规避企业在提供“增值服务”时的法律风险。
(二)作为提供“增值服务”的供电企业,宜从工程设计、施工、造价等环节入手,强化工程建设业务管控
建立智能小区建设工程库,收集整理智能小区建设的典型和示范案例,依据特点进行分类,并将智能小区的设计、施工模块标准化并固化。通过资质审查将有设计资质和施工资质的企业纳入到数据库中,根据报装用户的需求筛选出满足顾客要求的企业。
根据智能小区建设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基本原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政府、开发商、物业和居民用户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加强和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吸引多方投资,合力建设智能小区,优先选择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效应的居民小区。
标准化产品:统一智能小区建设中所需设施和各类通信协议的标准,使其标准化,使用户与电网之间建立实时连接、互动、开放的数字网络,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有机融合,同时便于智能小区的后期升级、维护和推广建设。
设计环节:根据类智能小区工程的特点和规模,围绕适用性分别确定标准工程建设模式。对于农村用户,可直接将设计模式和建设标准引入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农网智能化配电设施建设范畴。
施工环节:构建技术先进、布局合理、延伸到户、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是类智能小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电力光纤到户将是现场施工任务较多的环节之一。在低压通信网中采用光纤与低压电力电缆复合技术,将光纤随低压电力线敷设,实现到表到户,并可满足配用电环节智能化通信需求。
验收环节:将建设规范性、功能完整性和系统可用性三个方面纳入对类智能小区建设项目的审核验收中。首先保证审验工程建设过程合法合规、工程管理流程规范有序;其次审验工程建设方案与工程的实际建设内容一致性和智能化功能的相对完整性;最后审验工程建成投运后运维机制建立、运维人员标准和运营记录的完整性。
(三)围绕典型设计编制工程造价模板,优化成本管控,并保证造价管理满足新技术的应用要求
研究建立类智能小区工程技经管理制度体系,结合典型工程设计的开展,适时补充、完善工程造价修编。在投资决策阶段通过运用净年值、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方法围绕项目可行性,通过数学规划等方法选择最佳布局、选择最优方案;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网络计划图等方法确定工期管理策略;项目结束后通过AHP、模糊评价法等进行项目后评价。通过选定最优方案、最佳布局、优化工期来达到控制造价,实现成本降低。
七、结语
从智能小区试点建设到日后的逐步推广,小区用电智能化普及仍需时日。然而,随着科技和服务水平的不断进步、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以及城市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广大用户关于用电智能化的需求将不期而至。用电智能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分布电源接入等是把用电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它在助推社会科技意识、节能意识和智能电网整体发展水平的同时,还需要肩负社会责任的供电企业不断加大投入、丰富服务内涵以及政府部门配套政策的全力保障方能得以更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J].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国网公司智能小区建设现状及需求分析研究(内刊).
[3]杨玉妹,蒋前.供电企业营销管理战略的探索与研究[J].华东电力,2008,36(6):115-117.
作者简介:
李磊,男,安徽滁州人,滁州供电公司电气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企业运营绩效分析及配电网技术;
运维管理定义范文4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理论力学是清华大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目前由航空航天学院的理论力学课程组面向机械学院、土木水利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开设。自1987年以来,理论力学一直是校级一类课程,2002年入选学校首批“百门精品课”建设项目,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
1996年正逢四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我在8月初突然接到任务:9月上旬用16个学时为参加竞赛的学生串讲理论力学。由于没有系统讲授过理论力学课程的经验,这是极大的挑战,也迫使我另辟蹊径,初步形成了现在的课程体系雏形。这次竞赛中,清华大学参赛学生获得了理论力学成绩第2名到第7名。
而后,我们在工程力学系95级、96级、98级连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当时理论力学的课内学时为112,秋季学期48学时,讲静力学和运动学内容,春季学期64学时,讲动力学内容。使用的教材是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罗远祥等编写的《理论力学》。
促成新体系在全校推广的机遇是清华大学的学制由5年改为4年而大幅度压缩学时。用64学时讲完原有的教学内容,采用新体系是惟一出路。2000年,理论力学教学组的4位青年教师编写了讲义,在全校试用。2001年正式出版了新体系教材,并在后续几年内完成了教材的“立体化”。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在大幅度压缩学时之前,清华大学(以土木系为例)理论力学的学时1993年为128,后来减少到112,再减少到96,到1996年秋季减少到88。那段时间的教学改革主要是砍教学内容,先砍掉习题课,即“砍小不砍大”。再就是按“静、运、动”的教学顺序砍掉后面的内容,即“砍高不砍低”。教师们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在2000年学时减到64了,如果还按照静、运、动的教学顺序砍掉后面的内容,就意味着动力学部分和分析力学完全被砍掉,学生就会感觉理论力学与普通物理的力学部分(注:这里指我国现在的教材,国外的教材可能完全不同差别不大。学生学起来“没劲”,有的理论力学教师建议普通物理不讲力学,反过来,也有人认为应该取消理论力学课。笔者曾经尝试过给没学过大学普通物理的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讲理论力学,感觉就像给高中生讲课,师生都感觉困难。因此,理论力学教师不能低估普通物理打基础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明确理论力学与中学物理、大学普通物理的不同分工。不能在理论力学课程中简单重复物理的内容,而应该在物理的基础上,讲授理论力学的核心内容。那么,哪些属于理论力学的核心内容?很多理论力学教师研究过这个问题。
通过分析理论力学课程的任务,我们认为理论力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研究力学对象的数学模型所需的原理和方法,既包括普通物理中讲过的牛顿力学,也包括学生在理论力学中第一次接触的分析力学。理论力学是工科大学生的第一门力学课程,也第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这是课程的第一个任务。理论力学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工具和力学原理定量地研究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是停留在定性地解释物理现象和揭示机理方面。这是理工科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理论力学介绍的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可以应用于很多研究自然界和工程技术的问题。
然而,理论力学不是直接面向工程应用的专业课,重点不是去解决一个个具体工程问题。众所周知,解决工程问题一般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是将工程对象简化为力学模型,如质点、刚体、弹性体、流体等,做简化既需要力学知识,又需要工程经验,还要了解工程要求和约束。这个步骤不适合作为理论力学教学内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无法胜任的。第二是针对力学模型,利用力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数学方程),这正是理论力学的任务。第三是对数学方程进行分析计算。一般来说,这个内容也不适合大学低年级的学生。
另外,我们可以借助高等数学工具,采用演绎的方法讲授,既节省学时又加强系统性。
根据上述分析和认识,我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新的理论力学体系,用64学时完成理论力学的核心内容(详见表1)。表1是2007―2008学年秋季学期给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讲课的教学日历,从中可以看出具体教学内容的编排情况。
从2000年至今进行了8年的实践,全体任课教师均为青年教师,其中3名教授、博导,2名副教授,4人先后获得过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这些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估成绩均为优秀,其中3位教授多次进入全校前5%。难能可贵的是,1名新上岗的副教授第一次讲课即取得了92分的好成绩。更让人欣慰的是,现在我们的学生喜欢学理论力学,也不觉得难学了。清华大学每年组织全校应届毕业生对大学期间所上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调查,让学生对心目中的好教师及课程提名,结果按提名率排序(“提名率”定义为某系或某专业对某教师及课程的提名数与该系或该专业参加答卷的学生数之比)。近几年来理论力学课程经常名列前茅,说明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新课程体系特点
理论力学新课程体系有四个主要特点。第一,将矢量力学与分析力学相互融合,加强经典力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全面理解,事实上加强了分析力学。第二,重视理论力学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突出与大学物理课中力学部分的区别。过去学生觉得从初中到大学的物理课都在学力学,理论力学就是炒冷饭。现在学生觉得理论力学很新鲜。第三,贯彻以动力学为核心,运动学为先导,静力学为动力学特例的思想。这是因为动力学既综合理论力学的全面知识,又在实际应用中最有价值。第四,静力学和运动学部分都是从一般到特殊讲解。图1是运动学结构,图2是动力学和静力学结构。
可以看出,按照以前划分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的习惯,新体系用于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的授课学时之比为2:3:5。扣除节假日、习题课和期中考试,实际讲课52学时,每学时为45分钟。动力学专题可以选讲非惯性系、变质量系统、三维刚体动力学和振动,如果实际讲课学时能有64,则可以全讲。可见,该体系涵盖了理论力学的所有基本内容。
四、几个教学相关问题
1.教师和学生的三个层次
无论什么教学思想和课程体系,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去实践。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是非常关键的。清华大学理论力学课程组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通
过传帮带将优秀传统发扬光大。为了总结经验,促进课程建设,理论力学课程组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还邀请前几任课程负责人以及兄弟院校的理论力学课程负责人一起交流。例如,2007年的研讨会邀请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论力学负责人、国家教学名师奖得主王琪教授做报告,教务处领导、学院领导、理论力学前任负责人李万琼教授和陆明万教授也到会一起交流。学生和教师的“三层次论”就是这次研讨的结果。
我们认为,学生有三个层次:仿效例题完成作业;教师提出目前还没有答案的问题,学生独立研究给出正确解答;自己提出问题并独立研究给出正确解答。教师也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完成任务”。视教学为上级指派的任务,是升聘岗位必须完成的工作量,在教学上安于不出事故、甘居中游。因而,当教学与科研发生矛盾时,往往把教学看做是负担、是纯粹的输出,而认为搞科研、出成果才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捷径。第二个层次是“尽心尽责”。视教学为教师的天职,认识到一旦自己的学生成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第一线的骨干,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不知要比自己单干强多少倍。因而,在教学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坚持教学科研相长,形成研究型教学的特色。对学生的态度由埋怨转入喜爱,不仅注意传授知识,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学评估表中哭脸迅速减少,而转为笑脸满堂。第三个层次是“乐在其中”。视教学为人生的乐趣,真正达到热爱教学工作、热爱学生的境界。因而,讲过多遍的课程还要认真备课。课程讲得学生不愿离开课堂,毕业多年后回味起来还赞不绝口。理论力学课程组的老师都属于第二或第三层次。
2.教学目标及其实践技巧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强化团队合作的意识,建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掌握时间管理的技能,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需要教师花精力在教学中付诸实践。身教胜于言教,希望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向学生展示教师对问题的独到见解。独立思考比人云亦云更容易出错,如果教师不嘲笑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看到:教师也会出错,教师也是在纠正错误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希望学生学会研究问题,就要向学生展示教师被问题困扰时如何思考,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与学生分享研究的乐趣。思想重于载体,教学内容是研究问题的思想之载体,传授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不要停留在为学生讲解如何解题上,不必急于去告诉他们结论。教师要多利用各种交流的机会,像指导研究生一样与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交流。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鼓励并提出进一步要求。对学生的考核,也要从“求全责备”改为“鼓励进步”。不妨在最终成绩评定中采用多给机会和取最大值的方法,例如,总成绩=max{期末成绩,期中成绩*0.3+期末*0.6+作业*0.1},与课程相关论文达到发表水平,可加5分,但总成绩不高于该教学班最高分。对于那些教师认为表达不规范的问题,也不必强制和惩罚,而是告诉他这可能会导致被误判,影响对他的评价。这些很小的教学技巧,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
3.课程的系统性
有人认为,压缩学时必然要打破课程的系统性。甚至有人认为强调理论力学的系统性是“学苏联学坏了”。其实,缺乏系统性的零散知识点式的教学,教给学生很多“果实”,也许便于提高及格率。而系统性好、逻辑性强的教学,教给学生“一棵果树”,学生自己可以任意摘取“果实”。作者翻译过一部莫斯科航空学院的理论力学教材。这本教材1990年第1版,2001年第3版。从这本教材可以看出几个问题:1)完全不是理论力学教师们心目中的前苏联教材,即20世纪50年代我国使用的教材。(2)不再是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每个部分自成体系,课程整体的系统性比以前更强。(3)更多地使用高等数学工具。(4)课程内容覆盖面广,几乎包括了从事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基础。(5)越来越严谨的叙述依赖于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4.数学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