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政务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政务改革范文1
关键词: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终端设备和计算;信息系统重建
2012年6月16日消息,以“电子政务与开放式改革”为主题,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主办、CIO时代网承办的第六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北京召开。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院士、中央编办电子政务中心副主任杨秀军、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北京研究基地主任赖茂生、国家审计署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周德铭等政府行业信息化主管应邀出席了本次论坛。
当前,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为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政府、开放政府、政府2.0和政府微博等概念与应用层出不穷。基于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模式将在建设一个公众广泛参与的服务型政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政府如何走向一种开放式创新?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让民间的力量广泛参与到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中去?这些都将关系到中国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未来远景!让公众更多地参与到政府改革的进程中去,真正建立起一个公众广泛参与的服务型政府,必将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就电子政务与开放式改革做了主题发言,他指出,电子政务发展模式,随着近几年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环境正发生改变。
杨学山指出,我们现在可以清晰地看到,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不仅仅是电子政务,信息技术也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杨学山认为,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的变化,主要来源于技术方面、来源于需求。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未来有三个方向将对电子政务的实现模式产生影响:
第一,在网络基础设施上。今天的电子政务基础,也就是网络基础正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将导致电子政务发生变化。
移动对于电子政务的实现,使我们不限于办公室,宽带使得我们不再只限于文件,而泛载,对于我们,无论是监控的应用、公共的应用,都会对于原来电子政务的基础产生一个很大的变化。
第二,终端设备和计算模式在发生变化。十年前,电子政务的主要终端是桌面终端,而到今天,则更多的是手持终端,未来移动终端将超越桌面终端。计算模式,后台的计算方式也发生变化,原来系统相应的后台主机和服务器,现在变成一组服务器支撑,若干个部门共用计算能力。
电子政务改革范文2
〔关键词〕 电子政务,行政体制,空间
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力最高评价标准已从过去的土地、原材料、技术、人才等变为以信息能力为最高参数的评价标准系统。对信息的把握和支配能力,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大要素之一。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构造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十六大报告指出了我国政府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和挑战,但同时也更具备了进一步改革的思想基础、方向指南与技术准备。作为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典范,电子政务在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推行电子政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三大矛盾
1.崭新的电子政务工作形式与陈旧的政府组织结构的矛盾。我国政府组织结构是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是纵向层级和横向职能制的矩阵结构。纵向层级制的行政组织系统由纵向的若干层次构成,形成一个金字塔状。横向职能制的组织结构由横向的若干部门构成,实施垂直领导。
电子政务是以公共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将政府各个部门整合起来,公众享受政府服务只需一个入口,不必再一个一个“衙门”去拜访的串行工作方式。电子政务希望展现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公共服务结果可能是,公众一次性地将办理业务所需的证明材料或其他文件传递给一个政府业务处理入口,政府内部业务处理可以并行式办公,提高工作效率。这种并行式办公方式并非简单的“一站式”或“一厅式”的服务,很多部门简单地集合办公,而是后台系统的协调统一工作。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服务转移至网上实现,这种电子政务要求的后台协调一致的工作流程与政府“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的之间的矛盾将会愈发尖锐。
2.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墨守成规的法律建设之间的矛盾。伴随政府上网工程的推进,人们对于电子政务的需求已经不只停留在浏览政府网页,知悉一些政府法规的状态上,而是希望可以通过政务平台可以与政府进行交流。这时电子政务法规的不健全对于电子政务的制约就逐步显现出来,如电子邮件是否具备法律效率,电子签名是否合法等。
环顾世界电子政务法规建设现状,世界各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目前处于无统一规范、不断修订的不成熟阶段,我国目前要建立相关的法规确实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电子政务法规的制定不同于传统法律法规,并非对于电子政务的事事都要有个说法,应该抓住重点逐步完善。主要集中在电子签名的有效性、信息公开程度等方面做出规定或者司法解释,这是目前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核心问题。
3.政务活动的安全性要求与为公众服务的信息开放之间的矛盾。政务活动不同于商务活动,它关系到党政部门、各大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因为政务信息比商务信息更为敏感,所以电子政务作为政务活动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安全第一”的思想一直贯穿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全过程。
同时,政府是为公众服务的,政府的大多数部门和大多数公务员承担着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的大多数信息是为公众服务的,是需要为公众所知悉的。电子政务倡导的就是利用网络优势加速信息的流通,使公众更好的享受政府服务。
由此,电子政务的安全要求与电子政务平台的开放性要求成为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最难以平衡的一对矛盾。如何把握安全与开放的平衡,一方面要把握住哪些信息是政府机密哪些是可公开信息;另一方面,在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摆脱“安全绝对化”倾向。
(二)三大难点
1.电子政务一体化即业务关联性较强的政府信息化系统之间的一体化。标准不统一、管理流程不畅通等,是企业电子商务建设中的老问题,如今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依然存在。目前我国政府机构复杂,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并将给未来全国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构成极大障碍。
2.数字鸿沟的出现同样困扰着电子政务的建设。随着政府“E化”的加深,电子政务反而可能进一步强化社会不均,因为最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往往是那些无法上网、无力应用高科技手段的弱势群体。若数字鸿沟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有可能加大贫富分化,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出现。而尽管我国已经拥有1.11亿上网人口,数字鸿沟仍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3.电子政务计划成功率的低下同样困扰着建设者。作为一个新兴项目,电子政务还处于发展初期,电子政务的相关概念也还在探讨之中。这就使得即使是电子政务发展最快的国家,能够做到双向互动或事务处理的电子政务项目尚不足30%,能对现有政府形态实施电子政务改造的就更少了。如何提高电子政务项目的成功率是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三大滞后
1.对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认识滞后。电子政务打破了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部门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思路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电子政务的推行,打破了原有政府的金字塔之间的界线,构成了一个全面电子化的虚拟政府,传统政府的金字塔式结构改变成平面化、无中心的网络结构,网络中没有权威,行政机关原有的领导权威受到严重挑战。政府官员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事实上,人是推行电子政务的关键因素,人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
2.电子政务统一规划滞后,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电子政务作为政府工作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战略。我国相对滞后,既缺乏宏观规划,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系统内自上而下的纵向推动;一种是地区内横向推动。从理论上讲,可以大大加速我国政府信息化进程,但是,如果两者之间缺乏协调,那么最终就会产生严重的兼容性问题。还有,技术标准上的条块分割,是我国电子政务面临的突出问题。
3.对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明显地滞后于电子政务实践。历史上几乎每一项重大科技进步,都是以理论上的突破为基础和先导的。电子政务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问题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政策上所存在的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政务本身的发展。目前,理论的研究工作已经明显地滞后于实践。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政务的实践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转贴于
二、电子政务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拓展了全新的空间
实现传统政务到电子政务的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历史上,政府形态经历了专制型——管制型——管理型——服务型等几种。未来政府的理想目标是:作为电子化的服务型政府,应该成为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心,形成所有资源的无缝集成、零成本运行、个性化服务和即时反应的管理体系。服务型政府的模式是,EG—G:电子政府—政府;EG—B:电子政府—企业;EG—C:电子政府—公民;EG—E:电子政府—公务员。根据这种模式,电子政务的实施,除了要解决信息收集、过程建模、系统集成、安全保密技术等问题外,最主要的是政府职能要做相应的转变,要公开公共信息,尽量公开政府部门掌握的、目前尚处于封闭状态的大量公共信息,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要规范业务流程,明确每项业务所包括的内容及程序,减少政府工作人员的随意性;要加强相互沟通,通过网络纵向及横向的信息同步更新,防止各个部门成为信息孤岛;要讲求实用有效,在认真做好系统分析及设计的基础上分步实施,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一)外网中电子政务实际应用网络的建设将是今后的重点。在门户网站已基本建成后,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重点将逐步转向应用网络的建设上来。国家“863”计划“中国电子政务管理系统”课题组组长许光建教授认为,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设备阶段、基础网络建设阶段、应用环境建设阶段和系统链接阶段,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发展,实现了在一个政务体系内应用的纵深发展,但是各政务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还远未实现,不同政务环境间尚需有效的整合,系统链接将是中国电子政务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政府专网将成为今后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焦点,也是今后政府加大投资的主要领域,应当引起各服务厂商的重点关注。目前我国的外网建设已基本结束,而内网(局域网)仅仅实现了联接到互联网,大量信息资源库建设尚处于空白阶段,内网的很多功能都无法进行。而各地的政府网络的联接存在很多问题,中央政府网站和地方政府网站、地方政府各部门网站之间几乎是互不联接,严重制约了全国电子政务业务的发展,这正是因为电子政务专网目前几乎处于空白阶段,政府部门之间的网站缺乏有机联系所造成的。
(三)根据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和政府行使公共职能的要求,进一步设计我国电子政务的整体结构。加快推进中央政府已定的建设项目,边建设边发挥效益,要在整合外网平台、建设门户网站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他项目要稳步推进;根据电子政务的发展,加快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安全保障机制和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办法,使电子政务的发展与振兴我国信息产业密切结合,促进创新能力增强,提高产业竞争力。创造有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制定电子政务建设技术政策,实施有利于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国内软件和系统集成产业的发展,制定电子政务项目概算标准,保障运行、维护和培训经费,特别要合理确定和提高软件费用占项目总投资的比重,研究建立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机制。
电子政务改革范文3
关键词:电子政务;公共管理;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31-02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来临,不仅颠覆了众多传统的行业,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政府的职能及管理形式也悄然改变。我国公共管理专业既兼具管理学科的性质,又涵盖数学、计算机、统计、经济等领域,多年来一直向着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努力。电子政务课程是本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包含政府管理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两方面的内容。但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课程教学体系尚未完整,怎样重新设计电子政务的实验教学环节才能更好地促进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成为我们应当努力探索的课题之一。
一、电子政务课程教学目标与意义
我国电子政务课程建立之初,便借鉴国外学者的教学经验,建立学校、实验室以及学生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致力于实现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产生“1+1>2”的良好教学效果。但在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中,每所高校的教学虽不能一概而论,但普遍存在现实应用与教学内容不相匹配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政府以及社会对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我们要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方式,而基本的前提,便是正确认识电子政务课程的培养目标。
1.对于学生的基本课程要求。首先,要求学生能理解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了解未来中国社会公共管理的发展战略,在学习探索中遵循电子政务的指导原则,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对实践活动有基本的正确认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再者,熟练操作电子政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明白政府门户网站的设计要求以及公共服务系统的技术特点。最后,熟悉电子政务的办公环境,紧跟政府的信息化更新速度,具有基本的管理能力从而胜任管理岗位。
2.对于教师的课程建设目标。从电子政务的设置目标入手,结合政府和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要求,思考和建设完整的公共管理的知识体系框架;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案例,与时俱进,完善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详细讲解中国电子政务的运营理念,对政务管理模式的影响等;撰写课程教研论文,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专业素质,致力于打造更加优秀的师资队伍,不满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和知识水平,保持求知若渴的态度与学生共同进步;使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迭代更新,完善整个试验平台的建设。
3.电子政务课程建设的价值与意义。电子政务无论是理念、技术、方式还是范围,都对社会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电子政务实践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将学术研究、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城市数字化进程紧密结合。开发更加科学的实验课程和实践平台是顺应教育改革方向、满足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多层面、多环节的教学目的。利用仿真模拟训练,增强学生解决真实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电子政务课程现状与存在问题
电子政务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我国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受各高校本身资源限制,差异较大。仍有部分高校采用以教为主的传统模式,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难免差强人意。
1.日常教学忽略实践的重要性。电子政务,顾名思义包括管理学和电子技术两个大的方面。目前从课程内容上来看,高校还是更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仅把理论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专业素质的唯一标准,难免造成学生思想上对实践操作的忽视。另外,教材内容难以及时更新,本就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课堂照本宣科自然未能从社会公共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同学们不能直观了解电子政务的实际操作流程。
实验室的硬件水平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全国高校资源水平各异。有的高校能基本满足实践的基本需求,但还有的高校仍然处于办公自动化OA模块的原始阶段,容易导致学生因远离实践而缺乏动手能力。不少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在政府业务部门办理事务的经验,也就无从理解政府如何透过电子政务提高业务办理能力和服务质量,更加不具备胜任实际生活中管理岗位的要求。
2.教学理念僵化封闭。电子政务的学科设立之初虽然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更应该扎根于中国国情,不可生搬硬套。因为涉及范围广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较多,但不能因此便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教学缺乏讨论,老师照本宣科就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电子政务是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架构和流程重组,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各个高校内部应该极力避免形成信息孤岛,造成电子政务的模拟实践系统资源和功能都比较单一的情况。实验项目若在封闭的学科体系内运行,难以与社会真正接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电子政务课程改革内容
1.优化教学内容,重整教学环节。电子政务基础理论体系包括电子政务的基础知识、功能作用、发展愿景、应用等。部分教材忽视了电子政务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和时代背景的不断改变,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较为有限。与理论相对应的教学实验环节并不明确。再者,管理类学科的同学可能存在计算机方面知识欠缺的问题,不太容易上手,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操作和实践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就要加强交流,找到不足后要努力解决,提高师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同时要不断提高师资力量,可以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或者政府职员来做报告,加强学生对电子政务应用的理解。
2.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现代化。电子政务是一个较为新兴的学科,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到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因此实践教学也应该机动灵活,与时俱进。政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研究多种授课形式。课堂应倾向于开放式、启发式、探索式,对学生重在引导而非灌输,对学生分析、判断、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起到强化作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自身实际水平去探索,打造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可以举办电子政务实务知识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针对社会热难点问题举行专题报告会,让学生了解电子政务前沿发展,扩大知识面,引发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深度挖掘社会现象。
3.完善平台建设,构建实践体系。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例如构建电子政务教学实践模拟平台,购买与之相应的教学软件,不断丰富实验室内的实验仪器等,增加实践课比重。让学生在一体化的电子政务体系中能够以公众、企业、政府职员等多重角度进行实际的操作,进而增加对电子政务的感性认识。高校可以和政府谋求合作,让教室和学生能实地了解政府部门的信息技术应用状况。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针对其细分的职业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下应用软件,如办公自动化软件、信息管理软件等等,让学生真正理解政府业务流程管理和绩效改进的实际情况。
四、电子政务课程实践经验
1.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平衡。电子政务的理论知识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基础的概念,但却难以有直观的切身感受。通过在高校建立的实验室或者认知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电子政务的功能、作用和技术基础甚至设计理念,亲身体验以便于发现电子政务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改善。掌握好课程管理中技术操作和理论学习的比例关系,就要在教学环节中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嵌入到不同的社会情境之中。
2.以问题为导向,解决问题为标准。电子政务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提升其参与感。公共管理专业发展迅速,但管理学科和计算机类的技术性学科如何各占多大比重如何融合都尚未形成意见统一,这要求教学环节重新梳理分门别类的广泛的知识内容并加以筛选,体现社会管理的深刻性。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相辅相成,以教学问题为导向可以更好地解决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瓶颈,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3.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和开放性。电子政务是一个跨学科发展的学科,强调系统化是整个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部分高校的教学设计缺乏规划和系统建设,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不利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另外,所谓“系统”更是指具有大局观,不能仅仅着眼于当前,应当从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实际要求出发制定培养战略。
五、结语
对于公共管理学科而言,的教学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电子政务通过打造模拟的实践平台,以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为目标,完善整个实验教学体系。而对电子政务教学实践的探索和改革,能进一步促进现代实验教学的改革,深入开展实践性课程的体验,更有利于高校自身建设特色实践教学精品课程。另一方面,教师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质,使学生在其引导下主动参与对政府与社会实际问题的探索,提高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电子政务涵盖学科广泛跨专业的特点决定其教学内容的复杂性,给教学内容的梳理和规范带来较大难度;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其务实的教学方式;而信息化的进程无疑要求高校的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从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目标和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的教学改革,一定能更好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教育。
参考文献:
电子政务改革范文4
关键词: 电子政务 评估模式 分层评估
一、电子政务评估的意义
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兴未艾。在我国,电子政务同样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其年经费投入达2500亿元以上。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安排。电子政务的推广和实施,在促进政府职能改变、增强政府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推动国家信息化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以及促进政府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国由于电子政务理论不成熟,电子政务的发展存在重投入、轻产出,重建设、轻评估,重电子、轻政务等方面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投资效益始终不明。一些政府机构甚至把电子政务建设等同于政府上网,等同于政府网站建设,使电子政务在发挥其作用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实用、指导意义强和操作性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对中国及各地区电子政务水平、发展进程、存在的问题进行量化的反映与评估,以促进全国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进而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
当前,中国面临着新一轮政府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电子政务的深化发展将为这场改革提供更大的支撑。为了考察电子政务建设与投入的实际绩效,必须对电子政务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通过电子政务评估,能够准确了解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效果,能够诊断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能够指导电子政务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能够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其意义十分深远。提出有别于国外电子政务评估模式又能适应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需要的评估新模式,也能为电子政务的深化发展指明方向,具有较大的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简介
面对全球电子政务建设的浪潮以及数额庞大的电子政务建设工程,国内外相关学者和评估科研机构从不同的视角、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电子政务视为电子化的政府,以政府为评估对象,沿用和扩充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估;埃森哲(Accenture)公司从政府服务的对象――顾客的视角,审视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联合国公共经济公共行政署与美国行政学会则按照人―机信息系统的观点从电子政务组成部分对各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进行评估;高德纳(Gartner)咨询公司从工程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项目的有效性;布朗(Brown)大学则主要对政府网站进行测评。
OECD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提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基本准则是绩效评估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1]。不论是传统的行政管理,还是目前的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政府治理等称谓,其共识的准则可大致归纳为“四E”(公平、效率、效益、经济)和“三R”(责任、回应、代表性)。遵循此传统,OECD提出电子政务的产出和影响可以用“善治”(Good Governance)的评估标准来衡量,检测其结果是否向“善治”趋进。其绩效评估指标包括: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负责性、整合性、效率、连贯性、适应性、参与和咨询。OECD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基本上属于概括性陈述。
自2000年起,埃森哲公司开始通过网站对各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进行跟踪测评[2]。在评估调查过程中,埃森哲公司将服务成熟度(Service Maturity)和传递成熟度(Delivery Maturity)作为度量政府门户网站的两大方面;将客户关系管理引入对政府绩效的测评,并赋予其30%的权重指标;根据两种成熟度的综合得分,将被调查的国家和地区分为四个等级:创新型的领导者(Innovative Leaders)、敏锐的追随者(Visionary Followers)、稳固的成功者(Steady Achievers)和平台的构建者(Platform Builders)。
联合国公共行政与发展管理司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3]。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政府网站状况、基础设施状况和人力资源状况。该指标体系从这三个方面计算了衡量一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电子政务指数”,并以此对192个成员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调查的最终结果体现为各国的电子政务完备性指数和电子政务参与指数:电子政务完备指数对应的二级指标包括政府网站评估指数、通信基础设施指数、人力资本指数三个方面;电子政务参与指数对应的二级指标包括教育、健康、社会福利、财政、就业等。
高德纳(Gartner)咨询公司主要对某国特定电子政务项目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该公司从三个方面评估电子政务项目的有效性,即公民的服务水平、运行效益以及政治回报,而每个大类又包含一系列具体参数。
自2001年以来,美国布朗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已经连续了6份全球电子政务年度评估报告。Brown大学在2007年了第六份测评报告,对全球198个国家的1935个政府网站进行了测评。测评内容包括在线信息、在线服务隐私和安全、沟通工具等[4]。该报告还对以往年份的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 体现了各国电子政务发展进度。
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起步晚,尚处于初始阶段,国内研究主要分为测评机构研究成果和各学者的观点两个部分。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自2001年起,受国务院信息办委托对国务院部委政府门户网站和地方政府门户网站进行绩效评估工作,并连年评估报告。2006年的评估报告按照对政府网站的内容要求,提出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和网络设计4项一级指标,并分别赋予其50%、20%、25%、5%的权重,重点评估政府网站在实现政府与公众互动交流的桥梁作用。2007年该项评估工作主要由中国软件测评中心负责,对评估指标体系做了较大修改,设置了网站内容、网站设计、日常监测三大评估板块,而日常监测本身又设计了一、二、三级指标。新的评估模式在推进“百件实事网上办”活动,加强对政府网站建设的分类评估,开展政府网站“日常监测”工作等方面有所创新[6]。
计世咨询公司自2002年起,开始陆续《中国城市政府网站评估报告》,对各部委政府网站的评估从无到有,评估指标体系也日趋完善。计世咨询公司应用网站内容服务、网站功能服务、网站建设质量三个大类,建立了十大指标体系, 对我国36个重点城市的政府网站进行了评估。尽管政府网站作为电子政务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代表了电子政务发展的水平和程度,但仅仅以政府网站来描述电子政务的整体特征,显然过于单薄。
上海经济互联网咨询中心与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联合开展全国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工作;在2004年的报告中, 利用应用域带宽、家庭宽带接入、百户计算机拥有量等15项信息化水平测评量化指标,对37个城市进行测评。但是纯定量化的评估指标难以有效涵盖电子政务发展的全貌。
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将电子政务评估分成四大板块: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投资效益。每一个板块都含二级和三级指标。信息系统板块包括软件、硬件、数据、服务、文档、设备、人员和其他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数个至几十个三级指标不等。
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在电子政务研究报告中,设置了政府机关的基本信息、政府网站的信息内容和用户服务项目、网上政务的主要功能以及电子政务的推广应用4个方面共计30项评价指标。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联合计世咨询公司共同研究的《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2006年)》采用了自行提出的PIT-EEE(即双维度、多层级网站评价法)评价指标体系,将电子政务具体的服务功能分为三大类:信息公开(Presence)、互动交流(Interaction)和在线办理(Transaction);再将这三大类功能按照从低到高发展阶段,依据所提供的电子政务典型服务的难易程度与重要程度,相应给出了初级(Emerging)、中级(Enhanced)和高级(Expert)三种发展水平。该指标体系利用6项一级指标、29项二级指标和95项三级指标,用以考察电子政务服务功能中的各个方面。该模式代表了国内政府网站评价的潮流,但仍局限于网站的评价,较少从政府管理改革以及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方面着眼。
一些地方政府也自行制定了一套评估体系,如北京、广州等。北京市信息办了一套适用于对北京区县和委办局电子政务网站进行测评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政务公开、在线服务、公众参与、网站管理4个一级指标,下设26个二级指标、68个三级指标。广州市设置组织领导情况、建设和应用情况、应用效果、资金投入及使用情况4个一级指标,下设12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
除各咨询公司、科研单位对电子政务评估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外,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例如,张成福等将电子政务的绩效划分为产出、结果、影响3个层次,认为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战略选择在于:突破“产出”层次的评估,向“结果”和“影响”层次的评估发展,以形成综合性的绩效评估模式[8]。杨云飞、白庆华提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可归纳为“电子集中、电子安全、电子管理、电子服务、电子决策”五大类[9]。彭细正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五要素的基础上,根据逻辑框架法基本模式的分析架构,对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做出了初步研究。刘腾红等人从服务和应用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系统评价方法;他们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指标体系、6个子系统。何凤秋从现实中国政府管理的视角,提出了成本/效益分析、政府职能实现程度、信息化功能完善程度三大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9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10],其研究颇有新意。
三、当前电子政务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相关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其研究的基础和现有成果都还很薄弱,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只是一些零散的评估指标体系或方法,至今还未形成得到学界统一认可的评估模式。具体而言,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⒈评估内容过度关注政府网站外部绩效
现有评估模式大多是对政府网站的评估,很少有深入电子政务内部绩效方面的理论研究或评估实践。对电子政务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网站建设绩效的层面,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评估也整合在政府网站的评估当中。而且,大量电子政务绩效的研究主要从政府网站外部特征入手,重点考察外部绩效,较少涉及到流程优化、制度建设、成本投入等电子政务的内部运营绩效。
⒉评估内容缺乏指导性和示范性
目前许多评估模式涉及的内容主要限于对电子政务(政府网站)的一般功能上,特别是信息公开、政府服务、互动交流、在线办事等方面,而这些功能仅从电子政务的现状考虑,没有从政府管理改革、电子政务发展趋势等战略高度考虑问题。像政府行政绩效,政府决策民主化、透明化、科学化等理应是电子政务所追求的,而且也应当是电子政务评估所考虑的。否则,电子政务只能是政府管理的附庸,而不是促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因素。上述原因造成评估内容和评估结果的指导性不强,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改进、对政府管理体系改革的促进作用较弱。
⒊评估内容有明显缺漏
电子政务建设内涵相当丰富,但国内大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涉及的评估内容有明显缺漏。例如,对涉及政府服务和互动交流方面的内容,如相当重要的G2E(政府对企业)、G2G(政府对政府)服务的评估,要么没有涉及,要么含混地融合在其他一般性指标中。显然,这样的评估对指导并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引导电子政务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非常不利。
⒋评估指标体系设置随意性强
我国现有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基本上是“一对多”的模式,即用一个评估模式、一套指标体系去评估多个评估对象,对各级各类电子政务系统及其发展阶段的差异在评估模式上并没有进行区分。这就使得评估体系自身的针对性弱,且评估结果不易于比较,没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定位,从而大大降低了评估的意义。为应付不同评估对象,有的指标设置随意性强,甚至根本不能把握电子政务的内涵,使电子政务的评估演变成对政府有形和无形资产的评估。
⒌评估标准与数据处理存在问题
现有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从评估指标、评估方式、数据处理,以及到对实践的指导,各方面标准和体系都不一致,定性与定量指标难以协调,硬指标与软指标难以协调;权重分配虽然是经过专家评判或AHP法检验的,但某些指标属性迥异,如此权重分配本身就没有意义。这样的评估模式就使评估过程的科学性受到质疑,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学界也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有偏重,而使得各种评估结论无法横向比较,从而导致评估方面的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
⒍评估结果的运用薄弱
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评估和比较不是目的,绩效评估的目的在于改进电子政务绩效并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在现有的评估模式中,往往忽略了对评估结果运用的指导。一个省级电子政务系统被评估后一般得到的是名次与分数,并不清楚自己差距在何处。这就极大地削弱了评估的意义和评估主体的积极性。
四、电子政务分层评估初探
电子政务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从大的方面上讲,它可以分为系统加应用两大部分。系统方面可以概括为网络环境、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部分;应用方面则比较复杂,而且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功能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正是因为电子政务系统非常复杂,因此许多有关电子政务评估模式实际上评估的并不电子政务,而是电子政务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政府网站。这种做法实际是回避了问题。而这类评价模式带来的一个后果是:拿网站评估结果来替代电子政务评估结果,因此无法真正诊断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也就难以用来指导电子政务建设。另外,已有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非常多样,类型不一,很难用以进行比较和做权重分配。把它们混在一起进行评估,也存在科学性不强的问题。
笔者认为,避免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是对电子政务进行分层,将电子政务按组成、功能进行合理分层,然后对每一层级单独进行评估。电子政务总体上可分为系统层和功能层,功能层又可按照功能和应用特点进行分层。具体来说,笔者初步将电子政务分成以下5个层级(参见图1)。
⒈电子层
电子层包含硬件基础设施、网络与通信环境、网络安全等。电子政务作为传统政务的延伸和发展,其变革首先在于技术手段的革新和演变上。因此,对电子层的评估是电子政务评估的基础,也是电子政务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性环境条件。
⒉信息层
信息层面的评估主要侧重于对电子政务的直接表现形式――政府网站的信息进行跟踪测评。电子政务的信息披露是其基本功能之一,网络的极大优势就在于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实现“零时空”的信息共享。信息层主要包括对信息更新、信息公开、三网一库的评估。
⒊服务层
市场经济不断要求政府向精致和柔性转型,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任务。电子政务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更好地提供这类服务。对服务层的测评主要侧重于政府在线服务、政府网上采购以及政府网上十二金工程等。
⒋交互层
政府行为只有得到社会绝大多数的认可和赞成才有执行的必要和可能,电子政务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互动平台。对电子政务交互层面的评估主要涉猎电子政务治理模式下实现公众参与、网上监督和电子听证的实现程度,等等。
⒌决策层
在决策层,电子政务系统通过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集成,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辅助政府决策的制定。利用电子政务进行辅助决策,能够调动广大公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能够使决策过程更加科学透明,从而提高政府决策的质量。决策层效益主要体现在电子政务系统对政府决策优化的支持程度,评价指标包括提高决策能力、改善决策质量和增强公众监督能力等。
对电子政务进行分层评估,表面看来似乎使评估过程和评估内容更复杂化了。但实际上,由于对电子政务按系统和功能进行分层,每一层的评估内容相近,评估指标趋同,因而在权重设定、数据处理等方面得到了简化。而且这种评估模式能够提高评估的准确性、科学性,评估结果指向性明确,对电子政务建设与改进的指导意义更大。
参考文献:
OECD.Practicing E-Government : A global Perspective[R/OL]. [2008-05-28].
Accenture. E-Government Leadership: Engaging the Customer[R]. Accenture,2003
UNPAN. Global E-Government Survey 2008[R/OL]. [2008-05-28].www2.省略/egovkb/global_reports/08report.htm
Brown University. Global E-Government Report, 2006[R/OL]. brown.edu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06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R/OL]. [2008-05-28]. 省略.cn/2006wzpg/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 2007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总报告[R/OL]. [2008-05-28]. 省略.cn/2007wzpg/
张维迎. 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2006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张成福,唐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比较与实质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5)
朱庆华,杜佳. 国内外政府网站评价研究综述[J]. 电子政务,2007(7)
何凤秋.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 中国行政管理,2007(9)
吴江,徐波,顾平安,等. 中国电子政务――进行中的对策:评估体系[J]. 电子政务,2004(9-10)
肖英,陈亮. 中外电子政务评估标准及比较分析[J]. 图书情报知识,2006(1)
党秀云,张晓.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3(1)
常永华.电子政务实施的绩效评估模型与案例[J].情报杂志,2005(1)
白晓霞.卓越绩效测评体系与成熟度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6
刘淼.FNN和SOM在电子政务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
雷战波.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发展综述[J].情报杂志,2006(12)
王立华,覃正,韩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述评[J].系统工程,2005(2)
易小国.美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介绍和评析[J].电子政务,2005(5)
杨洋.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5
张小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标准化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2)
郝晓玲, 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框架、实施与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Andersen K V. E-government maturity models: Extension of the Layne and Lee model[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6,23(2)
Gupta M P. E-government evaluation: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4,20(4)
Steyaert J C, Joan.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Servcice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4(41)
Gouscos D. A general model of performance and quality for one-stop e-Government service offerings[J]. GovernmentInformation Quarterly,2007,24(1)
Akman I. E-Government: A global view and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some attributes of citizens[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5, 22(2)
作者简介:
李成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电子政务改革范文5
电子政务发展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巨大潜力的释放,应该引起电子政务利益相关者的高度重视。
一是,电子政务的管理机制、组织化和投资机制问题。电子政务的推进需要人、财、物,更需要有一个架构良好、权责分明、上下互动的组织机制来做保障。
二是,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问题。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都对电子政务建设进行或多或少的投资。据有关研究机构的统计,每年的投资额高达数百亿。但是这些项目的建设成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等等并没有清晰的答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还未建立科学、规范和实用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三是,电子政务能力建设。电子政务建设不仅是系统的建设,而且是与系统应用相关的各种要素的有效配合。能力建设,特别是公务员应用电子政务的意识、技能和态度等的培养,关系着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关乎着电子政务的成败。
四是,用户培养问题。过去我们对用户的关注比较少,因为主要在“打基础、上项目”阶段。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由建设期在向应用期过渡,我们应该向应用要效益。电子政务的用户不仅包括广大的公众、企业组织,也包含政府公务员,这些群体是电子政务的大“市场”。从供需角度来看,公众(和企业)就是政府大“市场”的客户,客户就是上帝,公众就是中心。
五是,均衡发展问题。政府是一个整体,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初期,电子政务建设在各个部门和地区并未起头并进,而是有先有后,有弱有强,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形成了政府内部显著的数字鸿沟。
六是,外包、IT产业与信息化带动问题。根据统计,2006年中国市场的运维外包规模达到59.24亿元,同比增长22.3%。在中国,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催生了中国IT运维外包服务市场的崛起和发展。电子政务采用外包的方式,寻求策略性外包,寻求成本与人才的优势,使政府本身可以专注于核心工作,提高工作的附加值和成长弹性。
电子政务改革范文6
关键词:电子政务;服务经济;服务社会
1美国“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概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被提上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协调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一大趋势。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协同实现的整体效应必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1997年7月1日,克林顿总统颁布了联邦政府促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全球电子商务框架”。该框架确立了联邦政府政策的基本框架,对于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全球电子商务框架”中,联邦政府提出了发展电子商务的原则和建议。发展电子商务主要原则包括因特网发展是市场驱动的所以私营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通过因特网进行产品或者服务买卖并达成合法协议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避免对电子商务的不当限制、政府必须参与时政府参与的目标应该是支持和创造一种可以预测的、受影响最小的、持续简单的法律环境为商业发展营造合适的环境、政府必须深化对因特网的特性的认识从而对现有的一些可能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重新进行审议、修改或者废止、打破网上交易的法律框架的地区、国家和国际之间的界限促进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发展。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表现为互动关系,经过研究发现美国“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对我国电子政务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2“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对我国电子政务改革的启示
2.1做好灾备方案,确保信息安全
经济社会中存在大量数据,WestWorld公司的报告指出,在每500个数据中心中就有1个每年要经历一次灾难。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数据,数字信息是源头活水。刘家真教授提出了制定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必须考虑管理者的责任和办公自动化网络上运行的电子消息必须作为凭证加以管理。刘家真教授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文献的档案数据面临的风险,根据国情提出文献的档案数据宜采用同城异地备份与远端异地储存其离线备份的灾备方案,并对远端异地离线灾备基地的建设、管理与可持续运作提出了建议。刘家真教授还深入研究了更新与迁移在档案保护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更新与迁移可能带来的档案内容信息损失风险,并提出了如何规避这类风险的管理策略。这些策略对于信息的更新与迁移过程中的丢失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刘家真教授指出,“保护数字文献的关键在于维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可存取性,为维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可存取,还提出了3M策略:数字媒体的选择与维护、科学管理以及技术迁移。”因此,要建立信息安全平台,保护网上政务资源。搭建安全支撑平台和安全应用支撑平台。电子政务的数据处理与保护必须放在第一位,数据丢失了,或者被删改了,起不到应有作用,甚至会起到负作用。
2.2政府市场联动,强化信息管理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已成为公务员及社会公众日益紧迫的需求。然而,由于行政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原因,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和问题。为了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效率,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针对这些原因和表现,采取相应的对策。因此必须强化电子政务的信息管理。
电子政务的信息管理要引入市场机制、把握好电子政务的市场定位、确立客户关系管理和赢利模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市场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中要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尤其要让第三部门、企业集团甚至民间组织加入,让他们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体之一。
电子政务信息管理是一个巨大工程,短期的规划是注重解决眼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制订中长远规划,做好成本效益分析。建造电子政务的经济效益模型,熟练掌握电子政务对经济效益影响的几种主要方式和内容,间接影响至少要考虑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效益,直接影响应考虑到电子政务对政府、相关企业及咨询机构等方面的影响。
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的好坏标准要交给市场而不是政府,这样政府才能牢牢抓住主动权。国内外信息化的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
电子政务推进标准化必须进行正确的策略选择。为电子政务标准选择正确的类型、级别与形式就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明确电子政务标准化在标准类型归属、标准级别划定与标准形式确定方面的特殊要求,正确选择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类型、级别与形式。
2.3协同政务建设,攻克关键技术
政务主要包括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三个环节,要从行政决策组织、行政决策活动、行政执行组织、行政执行活动、行政监督组织、行政监督活动、公务员培训等几个方面探讨电子政务的协同发展以降低行政成本的机理。如公务员的部分培训内容可以在网上进行降低培训成本。
降低政务成本要推进协同电子政务建设,协同电子政务是对政府自身运作能力的强化,协同电子政务有助于政府组织实现职能整合、信息整合、业务整合、流程整合,最终实现政务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提高。推进协同电子政务建设中要注意解决好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必须设计好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国产软硬件的相对不成熟,在集成时出现不兼容的问题,在现有的国产软硬件的基础上,要经过反复测试和优化形成一套真正运行稳定、切实可行的国产软硬件的集成应用方案,确保应用国产的关键技术。
知识产权和隐私的保护技术急需攻克并同步更新。应当从提高公民个人信息隐私权意识,提高电子政务信息管理者道德,以及加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系统的管理方面来保护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中的个人信息隐私权。
我国知识产权电子政务建设的起点和国外比较差不多。国外知识产权类网站的开发者主要是国际协会或组织,行政管理网站占据主要地位。我国是以中央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带动地方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建设,实现各知识产权信息库的资源共享。要保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权利人享有合法权利。
2.4依法管理政务,制度职能创新
电子政务呼唤新的管理理念。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电子政务的全过程,要运用信息时代的人本思维重塑政府管理模式,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推进电子政务实际上是要达到政府行政管理领域内新的制度平衡。
电子政务始终要以依法行政为大前提。电子政务立法的宗旨应当是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务办公效率。电子政务的法律框架,本质是为电子政务提供公平、透明、和谐的环境。电子政务要立法。立法中的核心问题是立法模式、立法层次、立法效力等。电子政务的运行必须在法律监督之下,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必须基于信息法律的保障,电子政务的实施有利于建设法制社会。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环境。从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的流程角度来看,电子政务发展应完善:与政务信息有关的行政法律法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和应用的法律法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技术标准。
电子政务的本质是对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创新。电子政务不仅在公共行政领域,而且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影响。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各级政府治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为构建服务型地方政府提供了现实条件。
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工具。电子政务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但也存在一定不足。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转变观念,统筹规划各部门网站,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利用电子政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步形成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增强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行政能力。
要重点解决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要引入IT治理的思想,对电子政务中实施IT治理,找到实现电子政务制度与技术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2.5高效优质服务、狠抓绩效评估
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已在各级政府和部门中逐渐开展起来,并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大发展。
电子政务绩效是政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正在成为现代政府运作的主要方式,成为政府更好的实现其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而在大规模的投入和建设后,电子政务能否真正取得预期的成效已经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我国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巨大的资金投后,实际效果却与预期相距甚远。究其原因,缺乏与电子政务运行特点相符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要形成我国自己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可以把电子政务的绩效划分为产出、结果和影响三个层次,提倡综合应用模式,突破产出层次。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应突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战略选择,同时紧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和行政改革的进程,做好战略规划。从政府网站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政务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重点政务业务系统建设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稳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时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家真.数据丢失的风险与对策[J].机电兵船档案,2004,(01).
[2]刘家真.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要求[J].档案管理,1999,(01).
[3]刘家真,倪丽娟.创建我国文献的档案数据灾备基地的构想[J].档案学研究,2006,(04).
[4]刘家真.更新与迁移中的风险管理策略[J].北京档案,2005,(10).
[5]刘家真.保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存取策略[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4).
[6]李纲,彦.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平台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