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范文1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减负增效;中学生教育
2014年6月,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印发的《F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普通教育学校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职业发展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学生职业发展辅导的主要载体,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通过中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让其了解自身兴趣、气质、性格,引导其树立学习目标和职业理想,从而激发学习原动力,从心理上“减负”,在学习上“增效”。
一、中学生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的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
1、显性价值――协同合作,减负增效
目前,“减负增效”是基础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等措施“增效”和教学督查等措施落实“减负”之外,还需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主动性、高效性。如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高效性,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是前提,而树立目标就需要“知己知彼”。中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开展探索、进行决策的过程,是中学生实现自主、快乐认知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也是家长协助支持、共同认知和探索的过程,这种共同体验和合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减少学习压力,从而促进了“心理减负”;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能够让其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和学生择业理念,让家长更加了解和理解孩子,减少家长对孩子的“增负”行为。
2、隐性价值――知己知彼,目标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方法能够引导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到知道“四个为什么”即:知道喜欢干什么,了解职业兴趣;适合做什么,了解职业气质和性格;能够干什么,了解自身职能和技能;最看重什么,正确认知职业价值观。同时,中学生通过初步了解职业的科学含义、职业的功能、职业的分类、行业的特征,初步了解职业的工作环境、标准和能力要求等方面内容,提高学生认知职业的能力,拓展对职业的认知水平通。过对初步开展行业探索、职业探索、企业探索,提高初中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在认知自我、认知职业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特质和职业选择的结合点和兴趣点,初步树立职业理想,为升学、职业选择和确定职业、就业目标提供支持。
二、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1、理论认识不够全面
有学者认为减负增效,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轻负高效[1]。当前,关于中小学减负增效的研究,也多重视如何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如何发挥教师作用,而忽略了中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了家长、社会合作教育的作用,忽略了研究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标性,因此 “减负增效”的效果不理想。同时,我国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在教育目标上,重应试能力轻个性发展;在教育内容上,重理论普及轻教育整合;在教育机制上,重学校教育轻社会参与[2]。
2、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郑泽萍等曾对广州市6所高中学生的职业规划认真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自我认知模糊,主动发展意愿不足;职业认知不够,信息来源渠道零散;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缺乏准确定位等方面问题[3]。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课程繁重,基本上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专业选择、自我认知、专业认知方面都十分迷茫,不利于专业学习、学业和专业规划和就业。这种现象不仅提高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紧迫性,也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从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阶段抓起提到了紧迫日程。
3.合作教育存在难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为主体的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能够共同参与、建设和合作的教育。中学生在自我认知阶段,需要家长和尤其是教师进行引导;在职业认知阶段,需要社会提供认知职业的途径;在认知过程中,离不开家、校、社会三方的密切合作。但是,目前缺少学校、家庭、社会协调配合教育的具体耦合联动机制研究成果,同时在具体教育过程中,也缺少可以借鉴的具体案例,成功经验的欠缺阻碍着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的发展。
三、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体系
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内容体系应包含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科普宣传,通过科普宣传、基本知识介绍,让学生产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如加拿大在小学阶段,学校就会安排不同的“职业日”邀请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到学校做职业介绍。第二个层次启蒙教育,通过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为什么、什么是、怎样做”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如新加坡教育部推出“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网络系统的试验计划,帮助小学生展开职业规划。第三个层次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在初中生课程中设置选修课或必修课,按照一定学时,开展教育教学,初步的介绍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学业规划、职业选择等知识,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测试,向学生介绍不同职业的特征。第五个层次是理论结合实践见习,在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以职业场所参观、职业人工作讲述、职业角色体验、职业见结在认识的方式,不断明晰自我、了解职业、修订目标。
四、加强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的相关建议
1、引导家长正确认识职业规划教育
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是家长参与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好处不仅能够加强亲情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兴趣、特质和理想等不易观察到的信息,为未来的升学选择、专业选择甚至职业选择提供参考。
2、加强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师资培训
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专题进修、师范生课程专题选修、“特岗教师”培训专题研修、远程教育等方式,促进中学教师、师范生、特岗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学习、辅导咨询学习、方法工具使用、实践活动指导等技能。
3、形成联合教育机制
首先,要确定共同教育、共同参与的具体内容,让家长、教师和社会能够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其次,要有家庭和社会参与的动力支持,要引导家长对职业规划教育的正确认识,在社会上倡导企事业单位对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责任:三是形成组织职业认知教育的平台,政府应牵头组织远程教育平台和基地见习平台,把职业体验分享、职业介绍和学校网络教育平台相连接,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向中学生特定时间开放,形成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见习基地。
参考文献:
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范文2
印度政府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将科技发展视为其提升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主要手段。建国以来,印度政府先后四个标志性的科技发展文件,《科技政策决议》(1958年)、《技术政策声明》(1983年)、《新技术政策声明》(1993年)和《科学技术政策》(2004)。以此来支持和指导本国科技发展。为贯彻科技政策,印度政府各部门按照国家或本部门的需要,在空间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制定相应“天文卫星计划”““无人月球探测计划”““一体化导弹发展计划”““生物信息研究计划”““信息技术发展计划”等具体发展计划,配合印度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在印度则居于战略地位。《印度科学报告》指出:科技人力资源是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友好之间的重要桥梁,是人力资源的重要部分。为实现其科技强国目标,印度建立起系统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2.印度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根据印度国家应用经济委员会《全国科技调査》(2004)所提供的数据,印度根据教育资格定义的科技人力资源多达4020万,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11.0%;根据从事职业定义的科技人力资源为2680万,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7.3%。印度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主要由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组成,且各具特色:
2.1义务教育阶段:启蒙性科技教育
落实义务教育是印度开发其科技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印度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人数1.88亿人,占全部受教育人口的77.4%。2006年印度提出希望2010年人学率达到100%。印度的科技教育始于小学阶段,2010年4月1日,印度《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正式生效。为培养学生计量和科学意识,印度要求小学生必须记住1x1到22x22的乘法口诀,在全国2500多所中学开设电脑课,要求小学生学会使用鼠标、键盘、打印机和掌握光驱、调制解调器等,要求初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使用教育软件、电子邮件和利用网络资源的方法,要求高中学生学会利用电脑收集整理数据、图形处理和基础软件制作。
2.2高等教育:理工科为主导
印度政府注重高等教育,其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居世界前列。印度现有国立大学250多所,各种公立学院1万多所,私立理工学院1100多所,高等教育的人学率约为11%,属于精英教育。2010年7月24日印度总统帕提尔女士表示,教育是印度最优先发展的产业,印度将大力提升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覆盖率提高到30%,在校人数从1400万提高4000万人。
理工学科在印度高等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建国后,印度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立起6所“印度理工学院”(nT),在全国所有邦设立印度信息技术学院,专门培养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目前,印度自然科学、工程学、医学、农学在校生年增长率高于其他学科'。
2.3职业教育体系:技能之上
印度职业教育具有普通教育职业化特点。1978年印度政府开始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10+2”的职业教育方案,即在前10年对中小学生着重进行普通教育,后两年分别设立两套课程,一套帮助学生到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另一套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5]。在印度,有6700所学校实施“10+2”职业教育方案。为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印度政府围绕农业、商业、工程技术、健康与Pam医疗服务、家政科学与人文等六大学科门类提供150多门优质课程。
印度职业教育主要由三类学校承担:以实施职业教育为主的工业训练学校、以实施技术教育为主的多科技术学校、以实施就业为导向的技术高中。工业训练学校主要培养熟练工人与手工艺人,多科技术学校主要培养技术员,技术高中则相当于我国的职业高中。1968年印度《国家教育政策》中提出,至少50%的学生应该接受职业教育。
2.4继续教育体系:多措并举、灵活多样
为跟上技术进步步伐,印度重视继续教育和再培训。例如,印度针对国民文盲人数众多的现实,实施“黑板行动”、“大众半文盲行动计划”、“农村半文盲计划”开展扫盲运动;为加快技术工人培养,印度制定《学徒法》,在大中型企业实行学徒制;为培养高级技工,印度实施高级职业培训计划和针对特殊人群的培训计划;为培养软件人才,印度鼓励软件产业公司独立办学或与高校联合办学,支持在印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实施员工培训计划。在印度,政府各部都建立起技术培训学校或技术培训中心,对本领域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6]。
3.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的经验
根据《人力资源强国报告》,印度人力资源竞争力总体排名世界第54位,虽远落后于中国(第19位),[7]但其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却富有特色。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的经验主要表现为:
1.1 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
印度将科技人力资源是视为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友好之间的重要桥梁予以重点开发。印度政府承诺,政府信守支持基础科学、应用研究和人才建设的承诺;保证在大学和科技体系中加强科学基础设施;保证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加对科学前沿研究的资助;保证科研机构的自主性、减少行政干预;保证科技保障体系和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多的研究机会'基于此,印度先后出台《国家教育政策和实施规戈IJ》、《学徒法》、《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法》等系列文件法律,规范国家办学行为。
3.2重点支持国家战略产业
软件技术、空间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产业是印度重点发展产业,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也集中在这些等领域。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的高度契合,既成就了“印度硅谷”更为印度战略性支柱产业赢得了发展潜力。同时,富足的科技人力资源使印度成为软件及金融技术人员的“输出国”以软件业为例,印度每年大约培养出10万名工程师,其中5万~6万就业于美国,美国每年发放的H~B1签证中,印度占了44%。
3.3质量为重,强调工程应用
印度的高等教育质量深受国际社会称道,德里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国际大学、孟买大学、亚格拉大学享誉世界。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众多一流大学为印度科学技术发展培养大批高级人才,从而使印度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和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使印度籍工程师、教师、医生和劳工在国际上职业评价良好。据麦肯锡报告,印度学生胜任外企工作的比率为25%,而我国仅为10%。
3.4心态开放,国际化培养
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首先,培养过程与国际接轨。除保留其本土的语言文字、历史等专业之外,印度其他专业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上,与欧美国家保持一致[1°]。其次,向外国投资者和世界顶尖大学开放其高等教育产业,允许哈佛、斯坦福和耶鲁等顶尖大学进人印度,帮助印度本土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提升素质。第三,视海外人才为本国“智囊银行”既允许其科技人才对外移民,更鼓励其回国创业。印度的研究所或大学,其科研人员中有近30%甚至50%的教授是从发达国家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服务的[11]。
4.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截止2012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6000万人,居世界首位。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的义务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取得卓越成就,但人才培养改革的呼声仍此起彼伏。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印度科技人力资源的整体规模尚不及中国,但其巨大成就仍值得我们学习。
4.1充分发挥教育对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
教育投人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我国国家教育投人与经济增长速度则长期失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3%左右(印度为6%,我国2012年达到4%),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负债运行。因此,必须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人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
4.2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30%,但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因此,必须实施“以质图强”战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习质量和民族素质[13]。这要求要通过实施有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计划和协同创新计划,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高水平师资培养计划,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国际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4.3将工程教育至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我国现行教育重基础知识,重考试分数,重学术型,轻技能型,学生记忆能力强,实践能力弱,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弱,这使构建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不足。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产业实用专业技术人才开发。
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范文3
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表明职业教育即将进入蓬勃发展时期。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校学生人数陡增,从而促进了学生公寓朝着功能多元化的发展,体现为新颖、齐全、便利、娱乐,成为学生相对固定的生活空间。然而,公寓却是包括学生安全、文明修养、思想政治、课外活动等思想教育问题的多发区,如何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极为重要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学生工作的主要部分,一般情况下,对其实施的重点是放在课堂上或者课外教育活动中。而以学生公寓为主体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其优势明显。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社会性启蒙培养与教育。我们知道,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走向社会岗位,适应社会的竞争法则。而公寓的生活范围是具有社会的。一般我们可以把公寓聚集区看做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群体的缩影。这里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生活方式等等。现在许多学校的公寓实施齐全,如不加强思想上的管理和教育,学生将产生惰性,出现诸多问题。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如果将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具体生活当中,就会产生良好的效应,促进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关注。同时,学生的个性强,素质有好有坏,“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加强公寓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另一方面来说有良好的防患于未然的功效。
2.安全稳定的第一阵地。从“马加爵事件”出现以来,学校学生人身安全已经是各个学校高度重视的首要因素。学生公寓中人员密集,出现摩擦与矛盾的概率非常高。更重要的是,我们调查发现,有将近10%左右的职校学生在中学时期曾严重违纪,他们的自控能力差,容易对他人发动攻击,个人生活行为缺乏规律性。而在学校生活中,他们容易引起其他同学产生摩擦,发生打架斗殴事件。近些年来,许多职业学校在重大安全事故中丧失办学良机,不无关系与轻视安全的管理。从思想教育本身而言,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把人类的精神文明移植于学生个体之中,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造就出合格的社会成员,使得学生的身心得到好的发展,这是开展学生公寓教育的第一要点。只有开展好了,一些安全隐患也就减少了,学习生活环境也就变好了。
二、以公寓为主体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开展
当前,学生由原来纯粹学校管理的“学校人”向“公寓人”转变。针对学生公寓这一独特的空间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服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无疑是思想政治工作主动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和满足社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需求的必然要求。
1.以人为本,创造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进公寓的外部氛围
香港中文大学在内地招生宣传的时候,很吸引人的一个方面就是它的生活设施的建设非常齐全,这也是很多知名学校所注重的一个方面。所以,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更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学校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公寓内外部环境的改善,从细微处入手,在公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大量细致、有效的工作。例如,学生公寓要按安全、方便、合理、耐用的原则配备设施,排查安全隐患,优化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形成良好的外部氛围。其次要重视公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设立娱乐厅、学生接待室、宣传栏、运动器材等,满足学生在业余活动上的需要。这样不仅使校园文化向公寓延伸了,而且为开展思政工作创造了好的氛围。
2.实行链式终端管理方式
每个学校设有专门的管理公寓的部门,但是学生公寓管理的最大障碍就是工作难以做到细致之处,同时容易出现管理上的真空。一般情况下对公寓的管理倾向于卫生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随着学生人数和学生素质的变化,思想教育这个学生工作的中心要向公寓倾斜。一是要合理地利用公寓管理人员的作用,做宏观上的管理,比如整体性的制度教育,住宿的安排、对大的范围的安全隐患的排查、对周边环境的美化等。二是要充分利用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优势,加强领导,以辅导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干,团小组长——寝室成员的链式三级思想管理方式,加强公寓管理人员和学生管理人员的合作,分工明确,齐抓共管。要定期召开学生党员干部的会议,寻找不足,改进方法。这样,既能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也能反映出新问题,在第一时间将问题处理。
3.将公寓的管理纳入综合素质测评机制
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范文4
1 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植入国学
教育的背景
1.1 社会大环境下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在优秀文化进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诸如盲目崇尚西方自由观念、极端个人主义的不良影响,对教育造成一定冲击。病态时尚和垃圾文化也逐渐进入学生的精神构成中,电视选秀节目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然而选秀节目中主人公特例独行的性格、荒诞不经的处事、粗俗直白的言语,对学生对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使人们感到精神上的疏离与异化,人生方向感迷失。在这种情况下,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人们看到了改变这种情况的一条途径。目前,“国学”的影响在国内外正与日俱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重新审视。
1.2 学校的德育现状
1)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漠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理应具有的行为准则。然而现实生活中,学生在公共场所,如教室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在走廊及自习室里大声喧哗、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
2)不会处理基本的人际关系。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自我利益、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求获得,不讲奉献;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只想人人为我,不想我为他人;缺乏对父母和老师的理解,缺乏团结、协作、互助精神;注重个人理想,但集体意识、服务意识淡薄……
3)诚信观念缺失,道德标准偏低。部分学生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对诚信是何物完全不知,如部分学生常出现旷课、考试作弊、欺骗父母老师、以不正当的手段竞争、违反学校的校纪校规等情况。
4)缺乏责任感、沉迷网络。一部分学生自己出现问题总把责任归咎到他人,不敢也不愿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此外,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
2 进行国学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2.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为把国学教育植入到学校的学生德育中,发挥国学的教育作用,使广大师生及家长能够对国学教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为学校实施国学教育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借鉴省内外有关国学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方面的信息及先进经验;学校领导应首先对国学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聘请国学教育专家,对全校教师进行动员和培训,使之对国学教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搜集相关信息,利用家长学校学员培训的机会,对学生家长进行专题培训,以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2.2 培训师资,构建队伍
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学习考察。重点学习国学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国学教育对学生德育的作用,学校对此项工作的管理、国学教育的评价等;从不同角度研讨国学教育植入学校德育中的方法和途径;骨干教师开展示范研讨活动,提高教育效果;请专家对国学教育进行解读,组织班主任外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
2.3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在学校的显著位置加入国学经典方面的内容展示,开展诵读经典比赛,组织学生就学习国学联系实际进行专题讨论。
2.4 开设课程,制订贯彻学习计划
1)订制适合本校学生的国学教育教材。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要反映国学的精髓,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帮助。
2)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要求班主任要订好三个计划:《学期总体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即学案)。要求每一节班会课除了诵读外,还要增加“故事”和“拓展”两个环节,主要是与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相结合,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及日常要求的德育常规相结合。
3)思想品德课要加入国学启蒙教育内容。学习内容依据学期总体教学计划,由任课教师自选内容。教学重点放在明理和导行上。让学生懂得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和行为准则。
2.5 做好研究,提高效率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对课题组人员进行分工,做好课题的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实施方案,使科研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地进行;班主任每月进行一次教研活动,交流体会,学习经验,改进工作。
2.6 开展活动,延伸教育
广泛开展班级、年级诵读会、诵读擂台赛、诗文朗诵会、感恩故事比赛、国学故事会、师生演讲活动、国学文化节等活动,将国学教育活动与各项活动(竞赛活动、知识问答、课本剧、文艺表演、书香校园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国学教育给我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新气象
3.1 学生学会了尊重,知道了尊重的内涵
学生知道了父母的辛苦,知道了老师的不易。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的人多了,睡觉的人少了;节水节电的小卫士多了,浪费的人少了;保护环境的人多了,乱丢垃圾的人少了。
3.2 学生学会了感恩
通过对国学教学中有关“孝”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了感恩,知道了感恩的重要性。很多学生能在父母的生日时送去一张生日卡片,很多学生能在父母劳累时递上一杯暖茶,对父母送上一声辛苦。校园内你能随处听到学生对老师的问好声。
3.3 学生学会了诚信,学会了承担
经过国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多了,违反校纪校规的少了;学生在周五放学后直接回家的多了,走进网吧的少了;办公室内教师对学生的斥责声少了,师生和谐的笑声多了;在打扫卫生中主动打扫卫生的多了,逃避的人少了。
3.4 学生之间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模式
学生在学习上竞争的多了,在吃穿上攀比的少了;在参加公益活动的人多了,自私的人少了。
4 结束语
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范文5
【摘要】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办学的教育,职业学校在与企业无缝衔接办学的过程中,“五合一”工作室制是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也是生产性实训的一种全新尝试与探索。笔者将从“五合一”工作室制的概念提出、理论依据和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中职;生产性实训;五合一;工作室
“五合一”工作室制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转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的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同时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五合一”是指:工作室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和育人与创收合一。
“五合一”工作室不仅具有公司的性质,又能保留充足的教学空间,它既是教学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也是对常规教学的引申和延续。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同时,能成功的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缩短甚至避免了从毕业到工作期间的适应期。
1 理论依据
1.1 建构主义理论:以皮亚杰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或四大属性:
(1)情境,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分析、假设、验证,以及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意义建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它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1.2 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九个范畴,包括语言、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 、自然探索、生存智慧等智能。早在我国《论语·雍也第六》中有提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教育家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其主张对于智力不同的人分别实施教育,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
以当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其教学具备有美术教学和计算机教学两个学科交叉组成的特点,所以,这个专业的学生个别差异比较大,有些侧重于美术方向,有些侧重于软件方向。面向不同的学习对象,在构建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风格。推荐运用“头脑风暴”、“任务驱动”和“差异分层”等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将训练项目拆分由不同的岗位负责,并且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采取轮岗式的生产线流程。在选择任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团队的沟通、协作意识。
2 实施策略
2.1 注重学生职业规划,启蒙式引导:现实中,许多中职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茫然的。所以在初进工作室时没有立刻让学生选择岗位,而是利用假期和周末带领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公司去参观走访,请一些专业人士来介绍各行业的工作情况,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这些相关行业的人才标准。同时安排学生进入工作室不同岗位进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清楚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取向。另外,老师要结合前期的观察针对每位学生进行分析。引导他们慎重合理的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的岗位。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从我是谁?我在哪?我能做什么?我要怎么做?逐渐形成自我的职业意识观,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2.2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梯队化建设:我们常说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工作室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个体,老师更多的角色变成了引导者。在工作室里学生是梯队式管理,有主管,项目经理,项目组长和组员的层级关系全部由学生自己竞聘选拔上岗。学生能在接到一个项目产品任务时,从制作的分工,到生产流水线的安排和制作全部自己执行和完成,因为在平时的培训和实践中学生已经能了解整个项目产品的产出的全过程,而且彼此分工明确。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意识强。每当工作室有新成员加入时,自然就会形成老带新,师傅带徒弟的现象。所以即便是有人员调动对工作室的岗位生产也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2.3 教、产、训一体,经营化管理:“五合一”工作室制执行“工作室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和“育人与经营合一”的教学理念。坚持专业与公司一体化的原则。学校与校外公司合作搭建对外实训经营平台,工作室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公司的一个生产经营部门。
工作室教学中注重分层式教学原则运用。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陆续进入各个工作室进行职业引导和岗位训练,这个阶段称为“集训”阶段。“集训”阶段的学生会通过大量的公益项目和职业技能赛事来提高后备队伍的战斗力,例如:全国中等职业技能大赛,青工状元大赛等。到二年级开始,工作室学生的专业基础教学培养完成后,就正式进入“实训”阶段。“实训”阶段中,工作室主持导师的身份就是部门负责人,相关教师就是技术总监,骨干学生就是项目经理,完全实行公司化经营式运作管理。
工作室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同学可以在课余时间共享工作室的教学生产资源。教、产、训一体化模式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发挥,大大节省了办学资源。
2.4 能力本位为先,“多元”化考评: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要求学习主体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掌握三个相互依存而有机联系的本领:一要学会独立地制定计划,这是一种预测性、诊断性的工作训练;二要学会独立地实施计划,这是一种过程性、形成性的工作训练;三要学会独立地评估计划,这是一种总结性、反馈性的工作训练”。
在当前的中职课堂上,对技能的学习需求逐渐细化,即便是同一个专业同一个行业,其对不同岗位技能的要求不同。对在一道工序中的操作领悟力也不同。如果仅仅利用笼统和单一的技能评价标准作为学生整体能力层次的评判标杆,那是不利于目前我国中职生能力教育长远培养目标的。学生的“关键能力”,也往往会因为评价过程中的单一性而体现不出来。
“以能力为先” 的评价机制,注重形成性评价,强调实训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多元能力标准为参照,评价学生专项能力。 同时,兼顾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作为学生通过考评的重要依据。
3 结论
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范文6
一、加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的教育中急切的渴望有高素质的学前教育教师团队来进行幼儿教育。近年来,家长们逐渐的重视起对幼儿的启蒙教育,使得幼儿园和托儿所等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的发展起来。在对幼儿教师需求提升的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社会中教师队伍的素质良莠不齐,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明显,因此社会急切的需要一批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教师。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能有效的帮助在校学生提升综合实践能力,提升教育的有效性,能帮助学生在毕业后快速的融入到教育岗位中,并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1.提升教学质量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养。对此,作为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地与相关单位联系,进行实训型的教材编制,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实践培养。只有不断地强化教学中的实训型,才能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因此,建设系统的实训课程体系,是提升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2.促进学生就业系统的实训课程体系构建,能有效地提升实训教学内容,极大限度的丰富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1]。同时,学生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将会接受到实践性较强的幼儿园训练,使学生得到无法在日常的学习中学到的技能。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很难感受到怎样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但在实训的过程中,学生会参与实践,与幼儿进行充分的沟通,潜移默化中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这种方式能有效弥补学生在日常课程中的能力缺失,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强化,未来就业中也将更加顺利。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现状
1.缺少系统性建设学前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涉及到教育学和心理学,同时要求学生进行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因此,培养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就一定要建设期科学、系统的实训课程体系。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中虽然也安排了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训,但当中缺乏实训的教材,也没有成熟的教师带领,考核方式也十分随意,导致实训丧失了本应有的效果。
2.缺少实训基地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训课程的安排上都只是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导致严重的缺少实训机会。幼儿教师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十分重大,需要教导幼儿学习基础知识以及绘画和音乐等。但由于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简陋,建设速度又比较慢,导致学生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
3.教师能力缺失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院校发展合并而形成的,因此教师也大多是原本中职院校的教师。这些教师中虽然有着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长时间的得不到知识体系更新,他们的教学模式比较老旧,同业观念也比较传统,导致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得不到良好的提升[2]。学前教育的实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高职院校中双师型人才的缺失也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着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措施
1.以实践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首要任务。对此应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基础上,来设置一些相关的时间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得到实践性的锻炼。例如为学生拟定题目“趣味英语课”让学生模拟幼儿园教学课程来讲一场充满趣味的英语课。此外,应根据工作工程来设置不同的内容,以下一个阶段为奋斗目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2.构建与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作为高职院校应积极地进行课程方案修改,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的安排实践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趣味性教学很重要,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学中的乐趣,未来在进行幼儿教育时才会重视趣味性教学。
3.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考试评价中仍然采用笔试的方法,这种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职业教育应当以社会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3]。对此,在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考核方面,可以采取作品展览或者活动策划等形式来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