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试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考试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考试制度

高校考试制度范文1

[摘要]我国的教育模式应该从应试型、知识型向素质型、创造型转变,而高校考试制度也必须适应和践行这种转变。教育模式的转型及其考试制度的变革绝不是高校及教师一方面能够完全解决的,而是与教育评价体制、社会价值观、家庭教育等一些外在因素密切相关。但是,作为一个培养社会接班人的地方,高校及教师不能将所有事情归咎于体制和社会,应该在服务和教化社会上承担更多的责任。

[关键词]高校;考试制度;教育评价;社会;家庭

高校的考试是为了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目标、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引导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成长的教育教学工具。考试制度是高校为了实现考试的评价与引导功能而制定的能够体现考试的价值理念,涵盖考试环节、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组织、考试过程、考试结果运用等在内的考试管理规范及其实施办法。多年来,社会上对高校考试制度尤其对考试方式的墨守成规和考风不正问题多有诟病,认为我国的教育模式应该从应试型、知识型向素质型、创造型转变,而考试制度也必须适应和践行这种转变。其中的道理每个人都明白,说起来也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到实属不易。因为,教育模式的转型及其考试制度的变革绝不是高校及教师一方面能够完全解决的,而是与教育评价体制、社会价值观、家庭教育等一些外在因素密切相关。这不是推脱高校及教师的责任,也无意为高校在考试制度改革方面推进缓慢进行辩解。事实上,多年来许多能够正视中国大学教育问题的高校管理者和具有职业操守的教师都在积极探索高校教育教学及其考试制度的改革问题,但为什么到现在仍然社会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甚至高校自己都不满意,难道是这些高等教育管理者和高校教师都不懂教育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高校而言,考试制度看似一个小问题,但其改革优化必须置于高校制度建设的大框架内进行,必须充分考虑了考试制度机制与教师教学管理与发展机制、学生学习管理与发展机制、人事管理机制、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联动以及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创新中理想和可操作性如何平衡的问题。

一、考试制度的墨守成规和考风不正之教育评价体制

责任大学的功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一所大学办的好不好归根结底还应该由学生、家长和社会来评价的。如果办学质量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了提升,社会认可,学生自然选择报考这所学校。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价体制偏于行政化、集权化,高校的办学自有限,专业设置与建设质量要评价、课程设置与建设质量要评价、就业率要评价,等等。我国的高校多为公办,公办高校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办学质量指导、监督、评价本无可厚非,但与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相比,行政化评价对高校办学的影响更大,高校的生存、发展、声誉、经费与行政化评价结果息息相关,高校办学的注意力自然也会放在这些评价上。虽然这些评价的本意是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但相比专业数量及结构、精品课程数量及层次、就业率高低等,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以及考试内容和方式显然不是“硬指标”。当高校面临“名誉”和生存发展压力时,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相应的考试制度变革就可能自觉不自觉地被一些现实的考虑所取代。为什么我国众多高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学生的兴趣和人格特质培养等方面特色不够鲜明,为什么高校会出现“争抢”高考生源、学术造假、就业率“注水”等为社会质疑和诟病的问题,其中的原因难道不值得深思吗。大学生“以混文凭的态度对待大学学习,不在乎在大学里学到什么,而是拿到规定的学分毕业即可。但我不认为这就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而是当前整个大学教育教学出了严重的问题,是学校教育的严重功利化、空心化滋生了这种现象。”

二、考试制度的墨守成规和考风不正之社会责任

人们现在总喜欢拿教育说事,视乎社会上存在的诸多陋习和问题都源自教育,但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事吗。目前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创新教育不足、创新能力培养缺失、考风不正等诸多问题,根源在教育之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荣辱观及其对“美丑”、“对错”的认识发生了很多变化,自我、自私、自利的社会风气盛行,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目前我国大学生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旷课迟到等违反校纪校规的问题屡见不鲜。更令人担心的是,违纪违规学生对其行为没有愧疚感甚至心安理得。如果我们稍加思考就不难发现,目前在社会上,“自我”、“精明”、“巧诈”盛行,有的甚至毫无底线,而且能够得到许多人的认同和赞许,而“自律”、“拙诚”往往被视为“笨拙”,“老实”成为一个贬义词,这些值得我们深思。高校学生考试作弊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困惑学校考试管理已经多年,学校、学者、媒体也多“思考”。但往简单想,只要社会风气好了,人们对“美丑”、“对错”有着正确的认识并很在意这些东西,人们对法制、秩序心存敬畏并向往这些东西,学生考试作弊的陋习就不难解决。从学校管理层面看,不能说不管,而是管的不好、管的不严,学校对违反规则的事情往往会出于短期性考虑而放松管理。目前,我国的每一所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都有比较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其标准,以及为实现目标和标准所制定的规则如校规校纪。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高校的规则或多或少已经功利化。学者程平源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背后是教育资本化。当教育被人为地强行塞入经济学概念后,教育现象和整个教育就逐渐服从于纯经济目的,教育成为虚拟商品,分数成为硬通货,原本属于国家公共服务的领域变为市场交换领域,教育求真求善的价值渐为经济意识形态裹挟,导致经济主宰教育等社会关系的资本运动。”②学者于丹认为,“为什么过去最有操守、最有尊严的三大职业教师、医生、记者,而现在却遭受很大的质疑?因为这几个行业中公益属性和经济效益的冲突比过去更加严重。”③我国《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④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要求将其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校是培养人价值观的地方,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开在课上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落实在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的所有规制包括考试制度及其管理都应着力体现上述价值理念。学校管理的功利性以及学生学业考试过程中的不公正、不依规、不诚信,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高校的校纪校规是让学生去遵守的,应该是学生出于自由意愿的选择,如果学生不愿意,可以选择去别的大学。

三、考试制度的墨守成规和考风不正之家庭责任

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但有多少家长真正关心孩子的兴趣和特质并因势利导孩子成长。社会的功利推升了家长的功利,家长的功利言行又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孩子。家长更多地关心孩子大学毕业后是否有一个稳定、体面、收入高、能够“光宗耀祖”的工作,而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职业能力和心理品质不会斤斤计较。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家长的价值观取向及其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学习目标和人格品质。“早期教育不仅会影响一个孩子今后的学业,也会影响他生活的方方面面。”⑤现在的大学生家长大多数也是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即使能够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即使能够认识到孩子兴趣培养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也往往会被功利性的现实考虑所肢解。因此,我们今天谈大学的创新教育不足、教学方式僵化、考试内容和方式墨守成规、考风不正,家庭教育的责任不可推卸。为什么现在大学的专业在社会上有“热门”和“冷门”之分,为什么许多学生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特质往“热门”专业和名校凑,原因不言自明。孩子缺失了自由和兴趣,考虑的只是现实和功利,还会追求创新吗。退一步讲,即使大学强力推行创新教育、创新教学及其创新能力考核管理,家长也认为这些管理没有什么不好,但当这些管理与自己孩子的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时,多数家长会选择孩子的现实利益。如果要在学生考试作弊受处分与毕业拿学位之间进行选择,多数家长会选择后者。“美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让学生在玩,不注重知识的传授。其实并非如此,美国的基础教育更多的是强调感觉。在美国人看来,知识可以在任何时候补上,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培养训练过程。美国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受到这种训练,所以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正是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在兴趣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也就是‘世界上最差的’的基础教育却能培养出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根本原因。”美国的这些教育理念,有多少中国家长能够认可。即使认可,有多少家长可以真正接受,因为中国的每一位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点上”。

四、考试制度的墨守成规和考风不正之学校责任

以上说了这些,是不是学校没有责任,可以坐等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法制秩序的形成。答案是否定的,恰恰相反,作为一个培养社会接班人的地方,学校应该在服务和教化社会上承担更多的责任。

一是高校的办学理念及其制度安排对考试的影响。考试理念与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是相互联系的,考试制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高校自身看,多源于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在这些理念支撑下的制度安排。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责,这些职责的实现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和分项制度安排进行实施和推进。应该说,高校的上述职责没有那个是不重要的,但在高校的发展和管理中,其制度安排不可避免地面临轻重缓急的权衡与选择。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高校,无论在高校发展的哪一个阶段,教育人和培养人始终是高校的首要职责和中心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高校只有牢固确立并切实践行上述办学理念,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及其考试制度的改革优化才能持续推进。高校考试制度改革优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在高校管理和教师评价及利益机制上要牢固确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并将其与高校发展、办学声誉、办学质量紧密联系起来。如果高校在制度机制上能够真正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责”,就会真正重视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就不难处理考试管理严与松的关系。事实上,在良好教风、学风和考风的形成上,教师和学生可能从来没有统一的“天性”,但好的制度可能激发出人性最美好的一面,而不好的制度则可能暴露其最自私和短视的一面。

二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对创新教育及其考试方式的影响。首先这里要引用美国知名公立高中威尔斯利高中校长在2012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部分讲话作为开始:“你们拿到手的毕业文凭,除了名字外,也跟其他人的完全一样。你们毫无特别之处,你并不与众不同,你们只是普通人。假如你在威尔斯利高中就读的几年中学到了知识,我衷心希望你学到的是应该学到的知识,衷心希望你学到的不仅仅是对物质利益的渴望或对知识的卖弄炫耀。今天你们就毕业了,我要求你们铭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只做自己真心感兴趣的事情,不要自鸣得意,不要被闪闪发光的物质主义冲昏头脑,要有道德感,并将道德力量贯穿至自己的言谈举止之中。不要在乎他人能为你做些什么,细细想想自己能为世上68亿人奉献些什么,然后你很快就会发现人本体验的最高境界在于无私、胸怀坦荡,然后你很快就会发现生命的最大快乐就是源于对‘自己毫无特别之处’的认识。”作为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对自己学校的毕业生反复强调“兴趣”和“毫无特别之处”,为什么这种“毫无特别之处”教育能够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潜质,并育成了许多“特别”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值得我们深思。与此相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家长渴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高校热衷于上层次、扩规模并批量培养出“拔尖”、“精英”人才。这种办学追求和人才培养理念,恰恰抹杀了学生们的“潜质”、“兴趣”和“天性”,使学生们过分看重名利,学习和生活都处在“被动”和“压抑”中,学习的快乐感和创新追求逐渐丧失,表现为或者过分现实、势利、无责任感,或者离经叛道、不求进取。不管高校这种“不平凡”人才培养理念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会无形地影响着教师、学生和学校的管理,影响着高校创新教育及其考试制度改革创新的推进。

高校考试制度范文2

[关键词]高校 考试制度 弊端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214-02

一般来讲,我们衡量和检查个人或群体能力的时候都会通过考试这种方法,因此,考试成为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所以,有人说“教育离不开考试,没有考试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不规范的”。在教育体系中,有诸多问题都与考试联系紧密,就如同考试中很多问题都是由教育所引起的一样。

一、关于高校教育考试存在的目的和必要性

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教育的核心正在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阶段转变。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这里不仅仅要有“人”,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具备“才”。所有高等学校的教育正是在这个基本宗旨的指导下,树立了适合本学校特色的培养目标。不管各个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何种类型,如复合型、应用型等,但是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都离不开上述教育法中所规定的责任和目标,也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院校教育与考试理念的确立是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要确立什么样的考试理念,后者必须与前者相适应。因此,高校考试作为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高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标必须以此为中心进行定位,并且也要为实现高校教育目标而服务。高校考试的目的及其性质也正是由此而出台的。

“考试是否应该存在,它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这是倍受社会关注的问题。考试之所以存在,其目的是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来选拔和挑选人才。在学校里,我们时常会听到学生们在抱怨,他们认为考试中所涉及的内容与以后所要从事的工作没有相关性,而且学生们也会常常质疑考试是否能判定一个人的实际水平。但是,如果我们不用考试这种评价手段来评判的话,又如何来判定你是否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呢?但实际上,在高校教育中确实存在高分低能这种现象,但是低分就不应该出现在高能的学生中,因为分数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这个学生具有较高的能力。在应试过程中有些学生会经常出现多种病症,如免疫力下降、紧张、晕倒等,而分析后得知这些病症都是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导致的。所以说,高分通常是智商和情商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高分应该是很难得到的。高校教育的目的重在让经历大学四年教育的学生掌握及了解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基础知识,以满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否则读大学也就失去了意义。而学生之所以惧怕考试,实际上也正说明了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欠缺。因此,考试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能够及时地督促学生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及理论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高校教育中考试存在的弊端

现如今,各所高校执行的考试制度存在着各种不足和弊端,但是这些弊端是制度问题导致的,而非考试自身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所执行的教育观念是“严进宽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对人才的需求表现为唯学历论的不良趋势,这样就导致了高校只看重考试结果,强调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功能,而忽视了考试命题过程的科学性。

虽然我国对高校教育考试的改革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但是就当前情况看,笔试仍然是大学校园里最受欢迎的考试方式,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纸质的期末试卷来判断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但实际上,对知识掌握好坏及能力水平的测试方式是有很多种,而只限于笔试的考试,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运动技能的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误导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只是注重知识的记忆、背诵和再现,却忽视了对上述能力的发展。

社会上通行的人才鉴定标准是高校考试制度存在问题的外部“催化剂”,在学历和人才之间随意划等号,特别是人才标准的“唯学历”这个误区,更使许多学生为了找份好工作或其他原因而在学历上做手脚的客观动因。“学历本位”这种人才鉴定标准,使人才规划和人才战略都围绕着学历来进行鉴定,这样便使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之道路变得相对较窄。就学校而言,只要自己的学生成绩高点,合格证书、荣誉证书等各种证书多拿点,就能让他们在人才济济的社会中“胜人一筹”,而学校也可以借此对外宣传就业率,用来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这是一个创造更多、更好证书的“良性循环”。而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他们也不用再为自身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高低而努力,而且一种错误的观念从此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思想中,即“不管啥猫,只要能拿到文凭就是好猫”,于是他们开始采用各种过激的手段将文凭混到手。因此,不管是学生、老师乃至学校,他们不管能力的大小,仅仅看重学历的高低。

三、关于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些建议

我们要知道,考试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评价的工具,同时也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高校教育考试不但能够考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具有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应该有利于全面评价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不能只停留在单纯判定学生优劣的工具性水平上。不能把考试作为教学目的,或者错误地利用考试的作用,相反,应该科学地分析考试成绩所映射出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与能力的发展程度,必须正确处理考试成绩与评选优秀及各种奖励之间的关系,是否优秀应该应由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决定,不能只根据单一的考试成绩来决定。同时,也要指引大学生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够立足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度要求自己,虚心学习各方面基础理论知识、踏踏实实积累经验。

要从根本上铲除目前高校的考试弊端就要改变人才评价标准,要想摆脱高校这种受功利捆绑的绳索,只有改变“唯学历”这种人才评定标准。我们在衡量人才时也应该改掉以往的“以学历为本位”的错误思想,取而代之的改为“以能力为本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应该对人才进行动态的考查,虽然知识要素和受教育的程度至关重要,但同时也要注重人才的能力和经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才的业绩要素,这为对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息息相关。为了防止“唯学历”倾向的发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人才选择的评定标准,用人单位不仅要看人才的学历学位,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才的个人能力和工作业绩。

制度的改革也要与国情和各高校自身的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要转变政府的政策和社会的观念才能改革外部因素。因此,应该在外部条件没有太大变化的时期内,各高校应该尽可能先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坚持教书育人,培养强国富民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主动改善当前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总之,高校考试制度的改革不仅是一个漫长、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需要权衡抉择、适度把握的过程。教育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强大的灵魂,改革教育制度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不能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对存在的问题置之不理。

【参考文献】

[1]许南惠,付双.师范类大学考试中存在问题及其改革[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2):40-41.

[2]刘彦文,马万昌.我国大学考试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2):75-78.

[3]施军.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03(5):57-59.

高校考试制度范文3

【关键词】大学考试制度 理念 弊端 对策 教育社会学

关于我国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其影响,近10年来人们对此业已多有批评和分析。这里拟基于以往人们的研究和教育社会学的视角,进一步揭示当前我国大学考试制度的弊端并提出若干相应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大学考试制度的弊端分析

考试制度的功能障碍与偏差。概括而言,当前我国大学考试制度的功能障碍与偏差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考试本体功能的缺失与弱化现象。一般意义上,大学考试表现为教育的几大本体:总结,指在教学活动的结果形成后进行对教学活动的结果的评价;反馈,通过考试以得到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师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导向,通过考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校考试通常只作为总结一门课程的教与学的依据,其本体很难真正得到发挥。①甚至早就有论者提出,在我国高校,还没有一套可以真正称得上是“制度”的大学考试制度,考试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机的联系,②考试进行得如何,几乎全凭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的自觉性与责任心,甚至由于没有严格、科学的制度加以保障和监督,导致助长了少数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这也是在高校中出现考试作弊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考试本体功能偏移或混淆的现象。从社会学视角来看,考试不仅承载教育的本体功能,还往往承载了社会控制功能,考试充当了社会筛选的工具、社会维持的手段。这方面的功能往往会抑制考试本体功能的实现。这突出地表现为考试往往成为了其他方面高等教育评价的“配角”,充当了迎接各种检查评估的“支撑材料”,成为了选拔学生并对学生进行社会分流的手段(如各类大学评估、评选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选拔保送研究生等)。学校在关注考试形式上的规范、考试成绩表面的风光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忽视了考试的教育本体诉求。

三是考试的功能被异化,即考试的实际作用已经失去了其服务教育的初衷,客观上发挥了其他的“作用”。如学校和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因举办各种形式的考试而获得种种经济利益、教师因对具体科目考试的控制权力而获得所谓制度的权威进而因此忽视自身专业权威与感召权威的提升、导致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的权力滥用,这些“作用”,事实上损害了考试的本体诉求。相对而言,第二、三种情况我们可以将其归之于教育社会学所关注的所谓教育的“隐蔽负功能”,或称“负向隐”③这是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的现象。

四是考试的功能被反转,即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负功能现象。这是由于学校教育人员的教育理念偏差、考试制度与运行方式失当,或者由于个别教育人员的职业伦理的欠缺,使得考试不仅无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造成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损害。这属于“错误教育的负功能”。④如高校考试中的不公平现象比较严重,概括起来,主要有:因虚假分(或作弊)导致用功与不用功无差别,因印象分的存在而导致努力后的变化不显示,由于教师的好人思想而产生的人情分,由于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好恶分等。其他如因不合理的考试造成学生的身心损害、学生利用制度的缺陷从事考试舞弊进而影响到品德发展、在一些学校存在的教育人员以考试要挟学生等现象均属于此种情况。

总之,上述现象从根本上来看,不利于考试的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辨证统一与协调实现,特别是导致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和当今高校的考试制度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冲突,⑤向社会输出的仍然是一批批的传统型人才,传统的考试制度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考试制度理念与教育应然诉求的背离。考试属于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但审视学校教育评价现状,不难发现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存在严重的管理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倾向,这些倾向遮蔽了教育评价的本真追求,制约了教育评价促进人发展的目的,成为学校教育评价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问题。⑥如在功利主义价值观支配下,过分夸大分数的重要性,加剧了学生对学业成绩的功利化倾向,助长了学生的投机行为。⑦同时,在当前高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条件下,只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这是一种“去个性化”的考试制度,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抑制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趋于“同化”,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⑧

考试内容的唯“书”不唯“实”。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而不应是唯一的教学内容,也不宜把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和变成教学内容的重复。但在大学考试中,考试内容往往复制了中小学的应试模式,局限于教材的死记硬背。与之相关的一个现象是,不论在教学中还是在考试过程中,高校教师、考试人员只是名义上的“在场”教育者,而实质上是“缺场”的。因为教师往往只是教材的复述者、“传声筒”,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知识建构,在场的只是教材上的所谓“法定知识”,即便有些教师有自己的“师定知识”、“师创知识”,在整体上也只是教材“法定知识”的附庸,无法逾越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所确定的“法定知识”的大框框,至于“生创知识”,也就是学生的自主发现,在带有强烈应试味道的考试中难以有一席之地。这些现象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考试运行管理方式的程式化。这方面人们一致的批评是,由于追求管理的便捷与效率,长期以来,高校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往往以闭卷考试为主,其他方式少;偏重理论、忽视技能操作和实践应用;看重标准化,忽视个性差异;甚至命题过程也机械套用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使用如双向细目表将知识进行了精细分割;追求评分标准的精确化、目标唯量化等,导致学生厌考、惧考、甚至厌学。另外,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高校中的考试多数集中在期末,多数学科没有期中考试。很少有教师主动将考试结果是否应符合教学与培养目标的情况反馈给学生,出于评估工作的需要所做的试卷分析等“事后”工作其实也往往流于形式。教学管理部门组织考试关心的是考试秩序的规范、考试结果作为学籍管理的依据,试卷的抽查关注的也只是试卷形式的规范,而很少将对各门课程考试情况的分析与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

当前我国大学考试制度弊端的应对措施

更新考试观念,树立科学的考试功能观。要认识到,考试既是一种教育评价的工具也应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高校学业考试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应有利于全面评价和改进教学质量,不能停留在片面评定学生优劣的工具性水平上。不能把考试当成教学的目的,或滥用考试的作用。要科学分析考试成绩所反映出的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与能力发展程度。必须正确处理好考试成绩与评优、评奖之间的联系,优秀与否应由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低来决定,而不能仅根据一两次的学业考试成绩来决定。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够站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度要求自己,虚心学习各方面知识、踏实积累经验。

变革考试内容,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考试的真正主体。要从“知识本位”的考试观转向“能力本位”、“创造本位”的考试观,考试内容应当在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更注重考察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不应局限于课本和教学大纲,要注重考察学生提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心理素质与学科素养。考试内容也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的“法定知识”,要能够给教师的“师定知识”、“师创知识”和学生的“生创知识”以必要的空间。

变革考试形式,实现考试方式的多元化、弹性化。一是要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出发,打破考试模式的单一化局面。将闭卷考试开卷、半开卷考试合理结合;注意考试具体方式如笔试、口试、答辩方式、课程论文等的有机结合;注重理论考试、技能考核、操作实践、成果交流等的有机结合;注意终结性期末考试,平时形成性考试的结合,有效发挥考试的诊断、调节、激励作用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思维、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此外,还应重视建立科学命题制度、采用科学评分制度、合理实行教考分离、加强试题库建设、建立灵活的信息反馈系统等。

总之,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呼唤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考试制度应主动推进变革,以顺应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注释

①王金兰,傅国华:“高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初探”,《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②秦臻:“大学考试制度刍议”,《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9年第2期。

③④张人杰主编:《大教育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6页。

⑤⑧孙银莲:“高校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高校考试制度范文4

摘要: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考试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等教育人员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一种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新一轮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高校的考试制度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等院校 考试制度 改革

高等学校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大学生经过应试教育后,继续接受应试教育的培养,从而限制了知识在主体接受过程中的运用、创造、更新和发展,这是制约我国大学生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关键所在,完全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传统的考试制度常见问题表现在

(一)考试内容和形式单一。一般以统一的课程或教材为基础考试。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陈腐,抑制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考试内容偏窄,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只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力。命题原则和方法简单,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单调、惧考,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过分夸大考试的功能和作用。标准型、规范性的试卷只能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品德、智能、个性等方面的水平,没有考核能力。由于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升级、毕业、获得学位,而且是学生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这种只以分数为依据的做法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使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关键的是一些课程的考试计分方式也存在很多不科学之处。考试成绩与奖金挂钩,与评优挂钩,加剧了学生功利化倾向,低层次上满足了学生虚荣心理。

一般高校课程考试都集中在学期末进行,并且拖延时间较长,使学生平时不学,只要短时间的集中复习就能应付,甚至得高分,这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投机行为。

二、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考试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也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高校推行考试制度改革是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未来社会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基地也就成了这种竞争的关键。所以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是高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只有在进行教学体制改革的同时侧面地推行考试制度的改革,才能确保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效果。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造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考试制度的落后和改革上出现的问题,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创造、创新的素质与能力,考试制度上抑制人才、培养庸才的现象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要改变这一局势就需要改革高等教育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通过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改革带动与影响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以考试理念端正促进教育理念与学习理念端正,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因为,科学的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清除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阻力,营造创新的育才环境,稳步、高效地提高高校教育与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新型考试制度的改革途径

1.正确认识科学的考试理念 ,提高人才素质教育

科学的考试观念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着重强调人才培养效果。同时也要正确认识考试功能,才能科学设计考试量化体系、正确使用考试评价方式、合理设定考试评价时间、有效实现考试应有功能。高等教育考试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主要有检查功能、评价功能、制约功能、激励功能、保障功能、创新功能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改变伪科学的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素质教育模式,让学生树立考试并不是标志着一门学科,或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束,而是对上一个阶段学习效果的一种互动式总结的观念。同时要科学地创建考试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考试本身的权威性、公平性、公认性原则,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效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明确考试目的。所以考试改革,必须 要明确其为教学服务的原则,考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通过考试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效果。

2.开展丰富的、多样的考试形式

目前一般高校的考试形式还以单一的书面考试为主,在考试的评价上过分依赖考试成绩,不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考试形式入手,采取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的措施,将单一的考试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考试形式。如:理科可以笔试和实验环节的考试结合起来;文科可以把笔试与论文、口试、作品、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结合起来。

不同的课程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形式。如:比较重要的基础课、专业课可以采取闭卷和一页纸开卷的考试形式,通过强化学生记忆或强化学生的归纳与综合能力,更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

3. 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

树立考试不是一门课程的教学结束,而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观念,应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考试管理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加以研究,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进以后教学活动的发展,同时在制度上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考后的试卷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全面而有计划地改革高校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推动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推进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通过考试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达到教、学、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

高校考试制度范文5

一、我国高校现有考试评价制度的弊端

有学者指出:“教育问题的全部症结,就在于教育体制,更准确地说,在于教育管理体制。”在教育管理体制当中,考试评价制度又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考试的评定、区分与导向功能就像是指挥棒,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很多时候,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试怎么考,学生就怎么学。对学生学习进行科学地导向,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极其重要。可是,现行的高校学生考评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

1 考试形式单一,考试范围狭窄

目前高校考试的主要形式是笔试、口试、论文,在这几种形式中,闭卷考试采用最多,其他形式使用较少。

2 考试内容重书本理论知识

基本局限于教材,甚至个别教师会在考前划范围、定重点,学生们普遍是“背多分”式学习,严重误导了学生的学习取向。

3 考试时间过于集中,学生学习压力大

高校考试多集中于期来,大多数院校在期末单独抽出一至两周作为“考试周”,学生在短时间内承受着极大的考试压力,造成了学习上临时抱佛脚,突击应付考试。不利于有效巩固学习成果。

4 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及片面的评价体系,导致部分大学生重功利而轻道德准则,为取得好成绩甘愿冒作弊之险。

5 试卷分析与考试结果反馈力度不够

教师阅卷只重判分,学生也只在乎得分,不注重试后分析,也不会改进教学策略,为考试而考试的现象普遍存在。

综上所述,当前的考试评价功能仅限于确认学生的学业成绩,很少提供改进教与学的有效信息,从本质上说是失去了考试评价的教育,即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现如今,以评分数、划等级为标志的传统教学评价,在许多方面与学生的个性、人格相背离,特别是“以分取人”“以分分等”的否定性评价方式,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美国高校考试评价制度的特点

美国作为高等教育较发达的国家,其学生评价改革与发展也走在时代的前列。在考试形式上,美国高校大多数课程结束时都要进行一次期末考核,课程进行中间还有期中考试和各种小测验。学校不完全是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是否闭卷或开卷,而是始终坚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如数学考试,教师会允许学生带上公式或书本开卷考,或者考试时发给学生常用数学公式。以便学生在考试中把全部注意力投入到应用公式及原理上。考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闭卷、开卷、口试、答辩及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

在考试内容上,灵活多样,不拘泥于教科书,除了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外,还有大量的与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题。所有考试的目的完全在于确定学生是否真正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掌握了授课内容,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程度,考核的侧重点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人文和社会科学考试中。有近一半的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讨论复杂问题,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不多。学生不必死记硬背教材的条条框框。只要尽可能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问题的答案只要能言之有理或自圆其说,都可以得到理想的成绩。考卷上,通常有一部分分值的题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选择作答。

在阅卷上,为确保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很多学校实行校内评卷和校外评卷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大学学位标准的一致性。这种考试制度对各大学维护较高的学术水平、保持良好的考风和学风、推动校际交流都有促进作用。

在学生分数评定上,采用分次累积的计分方法,避免单一指标的评定,一般成绩构成是由课堂表现、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事例分析等几个部分组成,根据课程的特点,按比例计算成绩或由数次考试共同决定成绩。教师可以参考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讨论、研讨课上的积极表现(能否在自己阅读和调研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的反馈、学期论文中所体现出的调研能力等,按照比例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近年来,美国高校考试不断进行改革,为鼓励学生学好知识,尽量不以分数来评判,采用等级评分、成绩分布曲线评分等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布朗大学记分用A,B,C及“无学分”,学生成绩未达标准,就不记分,也不在学生成绩单上做记录。

在考试信息反馈上,考试结束后,教师不仅要评定成绩等级,还要讨论考试内容和方法,并指出学生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所在,且根据学生的不足酌情给予个别辅导。在师生共同讨论中,如发现学生对某一问题是理解的,仅是卷面上表达不好而使人产生误解,则可以更正考核结果。这种做法有助于考试诊断与反馈功能的良好发挥,可以让学生清清楚楚地看到教师是在认认真真地“考评”,而不是机械地“给分”。

在考试评价的同时,美国大学从招生环节开始,就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经历,关心教师对考生的综合评语,了解考生是否合群,是否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在求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更是包括社会调查、家庭作业、实验、科研项目,以及平时课堂上小组讨论时的参与程度等等各个方面。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美国其他大学,都在竭尽全力为更好地传承文理融合的“通才教育”而努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学生评价更多地表现为质性评价占主导地位,并注重在情境中评价学生。在美国高校广泛应用的主要有档案袋评价、对具体技能的评价等学生评价考核方法。

1 档案袋评价方法(Portfolio EVal-uation)

这是用来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与发展进步的方法。档案袋评价方法是指在某过程中为达到目的所收集的相关资料的有组织的呈现,通过这些资料或材料,可以展示事情的进展过程或者个人的成长经历。档案袋评价是在宽松的环境中,在各种情境下完成的,它的作品种类和风格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最终作品,也可以包括草稿、修改稿,还可以附带有他人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等补充材料。它强调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改变历程和表现,既注重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很好地弥补了以考试

为主要形式的终结性评价的不足。同时。这种评价方法也激励着学生本人、教师,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和关注学生学习,给学生全面展示自我的机会。学习者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审美、合作精神、人际处理能力等方方面面的素质,都可以纳入多元评价范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清晰地展示了学习者的成长过程,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注重了对于学习者隐藏的学习潜能的挖掘。

2 对具体技能的评价

为了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顺利就业,美国高校注重对学生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评价。对交流能力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口试、辩论会、情景模拟、实习日记、实验报告、海报、图表、幻灯片展示、网上论坛等。批判性思维技能评价通常使用的方法有论文法、日记法、多项选择测验等。问题解决能力属于高级智慧技能,最常见的评价办法是模拟情境中的角色扮演及案例研究。对具体技能的评价重在实践,克服了仅仅学习书本知识所导致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一美国高校考试评价制度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的考试评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灵活性、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鼓励学生实践创新、彰显个性,除了在考试评价具体方式方法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外,在考试评价的观念和制度建设方面,也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1 树立“以人为本”的考试评价理念

人的发展是目的,考试和评价只是手段,考评活动应该以人为本,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考试不是简单地对人身心素质高低、知识多少的测量,而应该是学习取向甚至是个体价值取向的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考试评价理念,就是要重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帮助学生发挥个人的优势与潜能,使其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引导学生把肤浅的、功利的学习动机变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意识,由单纯追求考分转变为追求个性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 建立健全考试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机制

考试结束后,对考试结果作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试卷分析是对试卷命题的指导思想(试卷设计的原则)、难易度与区分度、题型与题量(试卷结构)等进行客观评价的环节。也是检验试卷命题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和教学效果好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试卷分析流于形式,多数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出了各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并由此画出成绩分布图,在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时。仅强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或者客观条件不足,很少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缺乏思考。

考试管理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以及对教师的试卷分析加以综合研究,并将有关的信息及时反馈,建立畅通有效的考试信息反馈机制,促进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在制度和政策上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考后的试卷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高校考试制度范文6

关键词: 农业高职教育 考试信度 考试效度

考试是检查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考试信度和效度,会直接影响考试质量。农业高职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如何充分发挥考试功能,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以寻求自身不断发展,是当今乃至今后需持久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农业高职教育考试存在的问题

农业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在教学改革与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自身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考试改革方面却远落后于其它改革,虽然各农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考试,但实际的考试质量却不高,导致考试信度和效度出现异常。经调查分析,在考试的组织实施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考试功能和考试目标单一。

考试具有检测、鉴定、评价、教育、教学、选拔等多种功能,但从实施考试的动机和出发点来看,偏重于考试的检测、鉴定与选拔功能,而对考试的教育、评价功能发挥甚少,只测不评的情形特别多。这种情况在过程考试中表现更加明显,致使考试结果所蕴含的大量信息丢失。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考试与教学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因此,考试的依据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果的客观质量标准。根据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成果,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认知方面主要是指学生应该掌握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包括学生的领会、转换、表述、分析、综合、概括、评价和判断等方面的能力;情感态度主要包括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如兴趣、情感、志向、价值观、性格等品质;动作技能主要指对模仿动作的理解、组合、协调等。农业高职教育面向农业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教学目标和考试目标同样应该包括和针对知识、技能与素质三方面。但目前农业高职教育考试存在考试目标比较单一、僵化的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高职教育的发展初期,考试存在偏重知识、兼顾技能、忽视素质的倾向,在知识维度考核上,目标的实现过多停留在识别或记忆这些低水平的要求上,而少有较高水平的理解、分析等目标达成的考试;形式上重视技能维度的考试,但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测试很少涉及,至于素质方面考核几乎没有要求。目前高职教育强调理实一体化教学,考试偏重教学目标的职业性、实践性、高等性有一定程度的弱化,个别院校的考试出现了重技能、素质,轻知识的倾向。这种情况在过程考核中表现更加突出。上述两种倾向都会导致考试效度低。

(二)考试类型不清,应用混乱。

目前考试类型很多,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其类型各异。由于对考试理论知识的匮乏,课任教师在实施考试时,往往混淆考试类型,随意选用,导致考试目标产生偏差。这种情况在青年教师身上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1.诊断性考试与形成性考试相混淆。根据考试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形成性考试、诊断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评价性考试。评价性考试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主要用于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非智力素质;鉴定性考试一般在教学结束后进行,用于测评学生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形成性考试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用于检测学生对新学内容掌握的程度,以便诊断并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它的编制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要考核;诊断性考试主要用于学前或课前预习效果或学习基础的考查,以便后续课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有时在教学中应用,目的是了解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原因所在及如何补救。这种考试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编制大量的测题,测题之间差距较小,以鉴别具体学习困难的原因。事实上在高职教育加强过程考核的要求下,一些教师设计的大量考试偏重于此,结果与形成性考试类型相混淆,客观上加重了学生负担。

2.教师自行设计考试,考试质量缺乏保证。根据考试的标准化程度或水平,分为标准化考试、准标准化考试和教师自行设计考试。标准化考试根据考试大纲要求,科学命题,并制定评分细则和记分标准,在生源质量相差不大的前提下进行考试,考试信度和效度一般较高。教师自行设计考试是根据经验设计的未经标准化的成果测试,缺乏可行的质量保证,在实施中常常出现考试太难或过易,而且没有用常模来解释分数,使得分数的相对意义无法表现出来,但这种考试与高职教学实际结合得非常紧密,用得较多。准标准化考试是高职教师最熟悉、教学评价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考试类型,其标准化程度低于标准化考试,高于传统的教师自行设计的考试。实践中教师采用这种考试类型出现的问题也较多。

3.教师解读考试结果有误。依据考试结果的解释不同,分为常模参照性考试和标准(或目标)参照性考试。前者是以学生在“常模团体中的相对等第”来解释结果的考试,即以常模为参照点的考试。它能鉴别学生的个别差异,却不能确定学生达到了何种目标,而且要控制考试结果的常态分布;后者是指考生的考试成绩不与他人比较,用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即以标准或目标为参照点的考试。部分教师只偏重标准参照性测验,而在对分数的解释上又把学生置于团体之中,排出学生的相对等第。实际上是混用了两类考试的结果。

4.考试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考试形式的多样化是今后农业高职考试改革的方向,这是由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目标及考核内容的多样化所决定的。但是,目前的农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考试形式单一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七多七少”,即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试或其他方式少;理论知识考查多,能力和素质考查少;记忆多,运用少;终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试少;评价性、鉴定性考试多,诊断性、形成性考试少;集中性考试多,分散性考试少。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普适性、趋同性强,针对性差,不能准确反映教学质量,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考试与高职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也没有充分体现农业高职的特色,在客观上还会助长学生学习的惰性。推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一些高职院校出现“重能力和素质考核,轻理论知识考核”也是需要矫正和纠偏的。

(三)命题不科学,缺乏严密性。

一套高水准的试题,除应符合命题的基本要求外,从考试目的来看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以便测出学生实现掌握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程度与水平,同时应能测出每个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差异。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命题随意,偏重客观题型多,试题的难度、区分度起伏大,信度和效度不高或高信度低效度,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不但学生不能适应,而且考试目标也无法达到。造成命题不科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命题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农业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导致考试目的不明确,在选择考试类型和考试形式、确定试题的覆盖面和难度分布,以及对考试分数的解释上出现偏差,有时还会造成人为隔裂考试与教学的必要联系。②命题教师的考试理论知识匮乏,也没有很好掌握高职教育规律和农业生产特点,特别是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考试观念陈旧,沿袭结构主义题型,以己好恶或认知水平作为考试内容取舍的依据,这也反映出在命题上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③受到连年扩招所带来的生源素质下降、生涯结构复杂、教师任课负担加重的影响,以及保证合理的及格率、考试成绩常态分布的需要,导致客观题型成为首选,虽然试题信度高,效度却低。

(四)监考外紧内松。

虽然许多高校加强教务管理,严肃考风考纪,某种程度上营造了公平、公正的考试氛围,但部分监考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为了避免一旦抓到作弊学生后就要接受调查、进行鉴证的麻烦,监考不严格,客观上造成监考的外紧内松。此外,“大队人马”巡视等干扰因素造成考生过于紧张、疲劳等,就会导致考试信度的下降。

(五)阅卷质量不高。

由于扩招带来的在校生激增,生师比居高不下,有时一名教师一学期要承担多门课程或多个班级的课程,而且在规定期限内必须上交、录入考试成绩,教师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加之在师资短缺,很难实行教考分离的背景下,这种自己命题、自己阅卷、自我总结分析考试质量的一条龙式阅卷方式与管理,以及人情分、受到大面积不及格对命题责任追究的心理压力影响,等等,最终的阅卷质量就不言自明了。这种状况对考试质量影响非常大。

(六)考试质量分析不到位,对考试反馈重视不足。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而考试是检验、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考试后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和反思总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考试质量分析主要是针对试卷进行分析,考试试卷含有丰富的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信息量,答题过程所留下来的文字表达,是学生思想和思考的轨迹见证,是学生学习个性的集中表现,也是老师教学策略产生效果的真实反映。认真作好考试质量分析,是全面发挥考试功能、进行考试结果有效反馈的重要前提。通过几年的观察与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考试质量分析单制定不规范、不科学、指标不全面;个别教师随便一写,应付了事,特别是有些青年教师不会分析总结,连基本的“考试四度”概念都不清;终结性考试一般安排在学期末,即使写完考试质量分析报告,也只是上交就OK,新学期又换新班上课,考试结果反馈几乎为零。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有政策制度上的漏洞,教学监管不到位;②在师资培养上,存在重实践能力培养,轻考试能力培养的倾向,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考试理论培训缺乏重视和投入;③职能部门对考试质量分析缺乏应有的重视;④教学管理干部青黄不接。

二、提高农业高职教育考试信度和效度的途径与方法

(一)加强教师的考试能力培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农业高职教育要确保高质量,同样离不开教师对高职教育教学进行持久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所有的改革、建设、实施、效果评价与质量监控,说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因此,高职教师不但要有教学能力、教改能力,而且要有评价和监控能力,能教会改,能评善控,综合能力强,很难说那种只教不会考、只测不会评的老师执教能力强。从这个角度上说,农业高职教师必须提升考试能力,使考试真正发挥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提高教师的考试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培养教师树立以“人”本身出发的“能力本位”现代高职考试观,具有教学与考试一体化的全局意识;二是积极开展与考试相关的理论培训,使教师(特别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掌握常用的考试方法手段与考试质量分析评价指标;三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鼓励以老带新,在团队中营造团结和谐、共同进步的工作氛围;四是建立制度,加强监管,使考试工作纳入常态管理,考试工作质量成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科学命题,多样化考试。

考试命题的科学化是考试制度改革的中心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科学命题是实行高质量考试的前提。要做到科学命题,除了命题教师对高职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体系、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有着比较清楚的了解之外,还要坚持以下原则。

1.试题内容与教学目标一致性。考试目的是测量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和促进教与学,所以试题内容应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符,能有效测量目标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坚持以应用能力考核为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考核。

2.试题覆盖面与重点相结合。命题时编制命题双向细目表,试题内容对课程目标具有充分的覆盖面,且各部分内容的比例要适当。

3.试题独立性与试卷整体性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实用性。试题内容具有代表性,在强调试卷整体性的同时,从全局角度把握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注重试题的相对独立性和代表性,做到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重点教学内容重点考核。此外,命题要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特点、能力形成规律和职业岗位要求,做到题型立意多样,与教学内容、考试类型有效衔接和适应。

4.确保试题的效度、信度和适宜的难度与区分度。所谓信度就是指考试的可靠性,考试结果的可信程度。考试的信度对教师和学生都很重要,因为它涉及考试的公平合理。影响试题信度的因素主要是试题难度和题量大小。试题难度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分数分布范围缩小,从而降低考试的信度;题目数量越多,信度越高,因为题目数量增多,尤其是同质题目增多,在每道题目上的随机误差将会互相抵消。虽然考试受到内容和时间的限制,题数不能太多,但可尽量把大题化小,增加题数,以提高信度;题目用语不标准,也会给学生带来误导,导致信度下降。

效度是对既定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的质量指标。它反映考试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实际工作中,对效度的检验可从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三方面来检验。内容效度是指从需要测验的教学内容中抽取样本的适当程度,是考试题所考核的目标和内容在整个课程内的代表性,就是指所设计的测试题目能否真正代表课程目标要求;结构效度是指一份试卷考试内容的组成结构和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结构的符合程度;预测效度是表示考试成绩能够预测将来学习与课程相关后续课程的学习程度,预测的程度高,则考试效度便高,反之,预测效度就低。

难度是表示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难度值用通过率表示。对选择题的难度值用答对的人数除以考试总人数来计算;对非选择题难度值用该题应考者的平均得分数除以该题规定的满分数来计算。难度值越大,表示试题越容易。一般认为试题的难度指数在0.3-0.7之间比较合适,整份试卷的平均难度指数最好掌握在0.5左右,高于0.7和低于0.3的试题不太合适。

区分度是反映试题对不同水平被测学生进行区分的特征,是区分学习者对试题回答程度的数量指标。区分度高的试题,学习好的学生得高分,学习差的学生得低分。中等难度的试题不仅对中等水平的考生区分度高,而且能区分出高、中、低三级水平。一份较好的试卷,特别是选拔性考试的试题,应使题目的难度分布广一些,梯度多一些,这样就可以全面区分出不同学业水平的考生。常用两端分组法计算试题的区分度,一般认为0.7―0.5为区分度较好。

在考试类型选择上,教师要清楚课程性质、特点和考试类型的特点与应用目的,按照有利、有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过程考试时注意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相适应。终结性、鉴定性考试一般用于期中、期末考试;形成性考试用于过程考试;诊断性考试用于期初或教学过程中;评价性考试主要用于素质测评。理论考试一般选择试卷笔答和口试、论文答辩形式;技能考试一般选择现场操作或与口试相结合的形式。无论哪种考试类型或形式,都要注意与命题相互适应。

(三)加强考务管理。

加强教育引导和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考试文化氛围;不断完善考试管理体制,重点抓好命题、制卷、监考、阅卷、评价等工作环节的科学规范管理,理顺好教务、学生、教学系部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严肃考风考纪,突出考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共同开发课程题库,实行教考分离,杜绝命题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鼓励教师联合命题,构建教学与考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互动机制,以利于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命题质量和教学质量;合理安排考试的时间与次数,减轻学生负担,突出考试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四)保证阅卷质量,严把考试质量分析与信息反馈关。

通过采取制定阅卷规范、严格阅卷标准和阅卷纪律;统一阅卷、集体阅卷且流水作业,2人以上复核等措施,从而保证阅卷质量。阅卷结束后要求教师、相关部门全面、认真做好考试质量分析,撰写分析报告,作为考试结果信息反馈的依据。具体可从考试的教育测量学质量特性分析考试的效度、信度和试题的难度与鉴别度;从考试结果的教育统计学角度分析考试成绩的分布状态和对群体差异进行研究;从考试结果的教育学角度分类比较研究与个别化评价,特别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试卷进行诊断,并作教学诊断分析。这是有利于今后因材施教和改革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有效措施。

考试质量分析结果要从教务部门、系、教师、学生不同层面进行反馈,奖优罚劣,加强监管,责令相关部门、任课教师依照分析报告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并在新学期伊始面向学生专题反馈,使教育引导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饶庆七.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走向与偏误[J].旅游学刊,2006,(1).

[2]余会莲.高中地理校内考试的主要问题及影响[EB/OL](2005-09-06)[2008-10-14].省略/gzdl/jszx/gkzl/gkzl/200509/t20050906_224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