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

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范文1

关键词:健康管理;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1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相关知识

1.1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

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是当今时代城市现代化的一种追求理念。首先健康二字代表城市化服务中人们的健康姿态,要求每一个社区居民都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所谓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就要求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在身体方面,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就必然会推行,社区相关的服务人员可以通过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要求在社区体育器材方面提供较大程度的资金投入力度,建设更多的社区体育器材,在心理健康方面,社区体育建设机构应加大对每个体育器材的应进行专业指导,并且通过不断的进行社区体育活动提高人们对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且在对待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较好的心态,这才是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开展的主要任务。

1.2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内涵

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主要以3个部分进行意义的开展:第一部分,主要内容讲的是关于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管理模式开展的多方化,多方化要求多方参与进来。这里多方指城市社区的体育发展参与方、城市社区健康卫生医疗机构等进行多方化构建城市健康管理体育发展;第二部分则是对健康管理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对象展开分析,主要对象就是城市居民和社区,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今时代的的服务要求,首先应对社区卫生医疗组织进行服务水平的提高,对社区卫生相关服务提供了强大的保障;第三部分是将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理解为两方面结合的产物,根据新时代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把社区卫生组织和社区体育发展放在一起,从而实现新时代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健康模式意义的体现。

2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

2.1融入综合的特性

健康管理社区发展模式的开展,其开展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城市化人民的生活质量,这里主要侧重于社区体育教育的发展方面。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融入综合特性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以社区体育健康发展层次来说,在对社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进行不同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对不同人群的的体育娱乐器材的建设中进行合理分配;另一方面不仅要求城市社区居民在身体素质健康上有一定的保障,同时在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加入了人其中,通过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开展将城市体育发展组织和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从而实现新时代对社区体育健康模式的健康管理的要求。

2.2顺应时代的特性

所谓将社区体育发展模式适应于时展的特性,我们要对当今时代城市化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生活理念融在一起进行分析。由于我国大型城市的不断涌现,在就业方面存在着超大的竞争压力,很多年轻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日日夜夜为自己的工作为之努力,在自身健康状况上基本不去重视,同时现代社会城市灯红酒绿,充满着许多诱惑力的场合,像酒吧,每天晚上很晚才开始营业,很多年轻人认为这个场所能释放自己的压力,导致很晚才回家,长期下去,身体素质必定会大大降低,所以相应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应为现代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的服务要十分到位,从而提高城市社区健康管理体育发展模式的进行。

3开展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3.1政府应将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进行大力推广

为了更大程度上促进城市社区人们更快的融进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上,要充分利用政府这一权威平台展开全面推广。政府是社会发展进行规划的管理部门,首先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对新时代下的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展开全面的深入研究,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卫生服务领域的发展以及人们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新时代我国为发展成综合国力强的大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下,建立和谐、健康的综合大国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对体育领域建设体育强国的伟大发展蓝图做铺垫,当今时代尤其在大型城市的建设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打大力度对健康体育发展模式展开大规模的推广,并且对城市3全民健身视野民族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保障民族体育在学校、社区、企业、部队中,以及文旅方面的顺利发展,我们应当从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加强民族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社会大众对体育健身项目中的民族体育项目的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如筷子舞(蒙古族)、霸王鞭(白族)与陀螺(壮族)等。民族体育项目丰富的观赏性与表演性特征让社会大众乐在其中,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感受了民族体育文化,增强了民族荣誉感。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在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方面对民族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很多人只能在有狭小的场地上练习民族体育运动,并且相关器材都是自己购置的。基于此,政府应当加强民族体育健身基础设设施建设。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公共绿地以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民族体育设施,推动民族体育与园林的有效结合。另外,在器材配置上,要逐步满足社会大众对民族体育运动的需求。

3.2建立高水平的民族体育健身指导师资队伍

为了保证民族体育的健身效果,应当建立高水平的民族体育健身指导师资队伍,传授社会大众民族体育科学的健身方法,提升他们参与民族体育健身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各地应当根据自身区域内民族体育优势,组建专业化的民族体育健身指导师资队伍,同时引进区域外的民族体育项目,大力开展民族体育健身活动;加强民族体育健身指导师资队伍的招聘、管理制度,在师资数量与质量上满足社会大众民族体育健身的要求。

3.3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介营造民族体育健身的良好环境

应积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传播媒介,以及互联网新媒介宣传民族体育的健身功能。其中,电视、广播与报刊方面要经常播放与报道民族体育方面的内容,网络出了播放与报道内容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方式,及时了解社会大众对民族体育健身的意见与建议,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互联网作为当前社会大众了解信息的重要媒介,它在宣传民族体育健身功能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应当充分发挥网络智慧体育平台的作用,通过网络手段,把民族体育知识呈现给社会大众。

4结语

民族体育是我国体育视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与传播民族体育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重要责任。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健康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获得健康,已成为社会大众肯定与接受的一种健身手段。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当以民族体育为跳板,不仅以其简单易行的动作技能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而且以其鲜明的民族性与文化性给社会大众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孙学丽,丁保玉.民族传统体育对全民健身的作用[J].俪人:教师版,2015(18):408.

[2]徐蕊.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本体功能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10):202.

[3]李建辉.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6):92-93.

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范文2

一、社区教育模式理论研究

社区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概念、模式及其构成要素等基本问题的探讨。

1、社区教育模式的内涵

研究者对“社区教育模式”的内涵多有界定。苏民(2001)、郑淮、周洁(2006)认为它是“旨在巩固基层政权的地位,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和文化娱乐能力,塑造社区整合力、向心力、自治力的社区内教育资源的统合、运作机制和工作方略”。张灵霞(2010)将其界定为能发挥农村社区教育功能的有组织的结构模型及其活动方式。邵海英、邵成智(2015)则特别解析了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内涵,认为是一种能够整合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发挥农村社区教育功能的有组织的结构系统及其活动方式。从上述界定可见,研究者们对社区教育模式的内涵已达成基本共识,普遍认为它是一种社区教育的运作机制和活动方略。

2、社区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及构建原则

目前很少有研究者讨论这一议题,仅见刘洋(2003)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应包括定位系统、组织系统、运作系统、资源系统”,黄丽(2011)的“社区教育的发展层次定位、主体、条件、内容、方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凌云、戚兴朋(2007)从组织管理系统、内容及师资来源、教育和培训原则、监督和评价、教育创新五个方面构建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以此明确了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关于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所见文献中,只有刘洋(2003)提出了“大教育观”、终身教育、社会适应性、地域性、多样性这四个原则,却可谓全面、恰切,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二、农村社区教育模式实证研究

针对国内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虽不多,但有研究者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模式及其构成要素、教育模式的特点,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了现实依据。

1、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模式

较早总结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是魏超雄(1997),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广大农村中逐步形成了“三种类型”和“三种层次”的社区教育模式。其中“三种类型”分别是以普教为基础的延伸型、农科教结合型和全民教育型。“三种层次”指县(市)职教中心教育层次、乡镇社区教育层次以及村级社区教育层次。魏超雄(2003)也认同魏超雄“三种类型”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了“三种类型”的特点。徐玉斌(2003)总结出十种模式,即政府统筹型、学校辖射型、双向参与型、家教扩大型、全程教育、厂矿企业合作型、军民共建型、老年教育扩大型、农科教结合型和农业高科技园区型。周光?_(2004)归纳出五种,即以街道、镇、乡、办事处为中心的联动型、以中小学校为主体的活动型、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的综合型、以社区传媒为平台的媒介型、以地域为边界的自治型。杭州市某课题组(2005)从力量整合的角度提出“五力合一”模式,“五力”指政府推动力、市场运作力、部门协作力、社区自治力以及群众参与力。后来的研究者如尹小敏(2009)则着眼于教育模式运作主体,概括出政府主导模式、学校-社区互动模式、以中小学校为中心的模式、以成人培训机构为载体的综合模式、网络模式这五种。邵海英、邵成智(2015)总结的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现有模式主要有统筹组织型、自治活动型、学校辐射型。在上述分类中,显然有些分类没有采用同一标准,以致有些类型之间没有充分互斥,在逻辑上不够严谨,但是对于学术研究和实践还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2、关于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及特点

秦磊(2013)总结分析了作为新型农村社区教育的“温江模式”的构成要素:社区教育目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社区教育活动。关于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特点,李磊(2003)概括为“本土化”再现性及地域性,周俊(2004)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后发性、可塑性、多元性和时效性。刘洋总结了多省的实践模式及其突出特点:浙江省象山县石铺镇的“农村小城镇教育模式”,主要特点是政府统筹,学校为主体。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种村所构建的“全员、全程村级终身教育系统”,主要特点是政府统筹。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的学校与社会结合的“农村社区教育基本格局”,特点是以党政为主要领导,以学校为依托。甘肃省陇南地区社会与学校“双向参与”社区教育模式,主要特点是以学校为社区的教育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科普中心。

三、海外研究与实践引介

叶南客(2002)比较了中外社区教育近百年来的发生发展,概括了国外社区教育模式:一是欧美的社区教育模式,即社区组织――教育模式;社区发展――教育模式;社区行动――教育模式;社会行动――教育模式。二是亚洲的社区教育基本模式,包括韩国、印尼的促进静态社会向动态社会转型,日本、新加坡以社区为载体的国民伦理和精神建设。刘洋(2003)、元焕芳(2010)介绍了国外社区教育模式的典型,包括美国的社区学院和生计教育计划,英国具有社区教育性质的“大学推广运动”、继续教育和社区休闲教育,日本以非职业性继续教育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韩国的新乡村运动等国外农村社区教育的成功模式。黄衔鸣(2010)认为俄罗斯基加什社区的教育模式以人为本,侧重于个体,形式更加多样,更利于社区人的发展。王丽(2011)认为澳大利亚的成人社区教育不仅悠久历史而且已达繁盛时期,是一种立足于社区、针对成人的非正规教育。她从成人社区教育机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入手,分析了澳大利亚成人社区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乔兴媚(2012)则总结了英国社区教育模式的突出特色,即具有比较完整的社区教育体系。

四、农村社区教育模式改进方案

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范文3

关键词:农产品;网络营销;特点;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 2015 )02-0073-03

浙江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浙江省把网络经济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一号新产业”来抓,着力构建以网络营销为重点的网络经济产业体系,全面实施“电商换市”,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网络营销与传统农业、电子商务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深度融合,激发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创新提升发展,使农产品网络营销逐渐成为该省农业产业化新的增长点。

农业网络营销商家应用群体不断壮大

浙江省网络营销应用企业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电商交易额与网络零售额逐年增长率保持在100%以上,传统农业企业纷纷涉足网络,涌现出一批龙头电商企业,如浙江香海食品有限公司实现销售额1.5亿元,藤桥禽业股份有限公司4200万。企业应用电商亮点纷呈,如杨氏蜂蜜采取产品多元化发展,实现“网络上的甜蜜蜜”。

农业网销平台不断发展

农产品流通体系运用电子商务实现加快整合提升,农产品零售、大宗商品交易和团购等第三方平台稳步发展。如温州泰顺农特网整合名优农特产品资源,集聚全县80多家农业企业入驻,带动当地特色农业产销经营主体抱团转型发展,2013年实现网上交易额2.89亿元;桐庐县积极推进“桐庐购”鲜活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丽水市已有缙云、龙泉、庆元、云和、松阳等投入使用的各类电子商务基地7个,入驻企业400余家。

电商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电商服务业发展迅速,物流、支付平台、产业集聚平台等关键领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随着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和4G国家规模商用试点扎实推进,浙江省部分城区及经济强镇已实现4G网络覆盖。如温州市已建成电信核心云计算数据中心基地,并拟建移动高速宽带云计算中心。当前,温州市有1200多家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服务业,其中营销推广与代运营企业500多家、快递200多家、网络技术服务企业400多家、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培训企业100多家,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浙江省网络营销的主要做法

搭建省级服务平台

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于2013年10月份开始研发建设,2014年1月上线测试,目前已运营,定位为农村居民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平台模块包括商城、团购、便民服务、购物平台等,可实现在线购物、便民服务、支付体系、后台管理等功能。

构建货源采购系统

大力开发优势货源,目前浙江省电商平台已上线产品100多个品类5000多种商品,储备涵盖衣食住行各领域的200个品类10000多种商品即将上线。同时,浙江百诚电器集团、浙江物产元通集团、话机世界等知名品牌供应商达成合作协议,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品质量审查及责任追溯系统,及农产品采购审批流程,已经上线如海鲜大礼包、土特产等农副产品团购,获得了农村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建立农村电商服务网络

主要包括县级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网点。县级服务中心建设方面,公司积极与各地商务、财政、团委等部门加强联系,通过直接投资或加盟的方式推进县级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已建成5个县级服务中心,其中杭州下沙中心、台州椒江中心及义乌中心为聚宝盆公司自建,嵊州、遂昌中心由当地企业加盟承建,均已投入使用。另已有11个地区正在筹建中。村级(社区)网点建设方面,截止2014年6月10日,相继在杭州的拱墅区、萧山区,嘉兴的海宁市、桐乡市,舟山的普陀区,宁波的余姚市、上虞市、宁海县,台州的椒江区、临海市、玉环县、金华的浦江县,湖州的德清县、绍兴的嵊州市水的遂昌县等15个县(市、区)开展40多场电子商务培训,培训人员达2027人,签订协议并在平台注册村级服务网点1283个,正式挂牌运营1172个。

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一是工业品下乡。目前省平台已销售、代购产品近30000单,组织电脑、小家电等产品团购及驾照培训等本地化服务团购超过3万单,获得区域内消费者广泛好评,未来将增加更多的商品及团购服务。二是农产品进城。省平台对接各地特色优势产品、农产品,导入系统进行销售,已开展海鲜大礼包、土特产品等团购,为当地特色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公司还加强与主城区水果超市、商超等商业网点合作,推进农村农副产品直接对接城市消费群体,扩大农副产品销售。工程实施过程中,为服务网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如台州椒江区吴叶村网点负责人徐玉君2013年11月成为农村电商服务点,年底参与省电子商务进万村平台组织的特价海鲜大礼包和保健品团购,销售额近10万元。三是推进农村青年创业。依托“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鼓励、支持农村青年进行网上创业,通过电商销售工业品及农副产品。公司为网点负责人统一提供商品采购、仓储等服务,他们只负责网上接单,剩下的各种服务均由公司完成。目前,已经为近400个农村服务网点负责人提供服务,支持他们在淘宝等第三方平台开设网店,累计销售额近600万元。如这些服务网点为台州水产公司销售海鲜大礼包,在短时间内单量达1500多单,交易额超过160万元,订单遍布全省。

浙江省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主要特点

打造一个平台

打造一个平台,即建成一个集优质商品、农产品销售,各类便民服务于一身的省级综合电商平台。平台首先集合了浙江乃至全国的优质货源,通过全省集中采购,大大降低了进货成本,村民可以直接下单购买性价比高、质量可靠的产品;其次,村民可通过平台将绿色安全农产品快速销往城市各地,创收增收;村民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代购、团购,手机充值水电费缴纳等。

形成两套系统

一是打造货源采购系统。首先,从源头上保证质优价廉的商品进入农村市场以及安全绿色的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净化市场购物环境;同时,将建立全省网购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一旦发生产品质量问题,可通过村级服务网点、县级服务中心、省级综合平台到产品供应商,逐级进行相应的责任追溯。二是建立全省仓储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构建县级仓储物流服务中心+村级(社区)服务网点,将销售和服务终端遍布全省各地:以县(市)为单位,建设农村电商服务中心,负责网货、农产品仓储、物流及售后服务等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农村商店、村氏活动中心、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等资源,在有条件的村或城郊社区建设电商服务点,通过与全省统一平台结合,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解决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也做到C2B即通过网点销售大数据搜集分析,发掘市场购物需求,并根据需求,量身定制产品销售。

畅通三条道路

通过省级统一平台+县级服务中心+遍布全省各地的村级(社区)网点建设,打通三条销售道路。一是打开工业品下乡通路,让农村居民买到质优价廉的各式产品,同时为产品的生产厂商打开广阔的农村市场。二是打通农产品进城通路,对接农村特色、优势农产品等,一方面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农产品发往全省各地的城市社区网点,快速销售,解决农产品特别是生鲜产品销售渠道少、保质期短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城市社区网点进行农产品销售大数据搜集分析,指导农产品的种植销售,开展网上预订服务,解决“农产品丰产不丰收”,“丰收难增收”等问题。三是打通销售通路,这些网店建成以后,销售范围还可以延伸全国甚至全球。同时,鼓励更多青年网上开设境内外网店,通过聚宝盆等平台,为他们提供网上创业培训,提供统一的长跑采购、仓储、配送等服务,使他们通过网上接单,就可以将更多的农产品等销往全国乃至全球。

完善四项服务

一是开展电商培训服务。让更多的人了解网络营销、从事网络营销,实现网络购物。二是拓展便民服务。通过村级(社区)网点提供水电煤缴费、手机充值、银行转账等服务,便民到家,惠及民生。三是开展团购服务。依托网络,对大件、常用商品进行团购,确保农村服务点做到物美价廉,保障服务点的收益和农民的实惠。四是开展青年创业服务,为农村青年开辟网络营销创业新出路,为农产品拓展网络营销新渠道,并解决农村青年就业问题。

浙江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对策

做好“引领”文章,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要当好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发展的引领者、助推手,发挥好粘合剂、助推器的作用。重点推动相关政策的引领和项目落地,切实为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3]。当前浙江省应重点抓好计划的实施,以拓展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继续深化普及与应用为重点,稳步推进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跨越发展,创新特色”。依托培训机制,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进万村工程,提高农产品网络营销普及率;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计算机学历教育,为每个村培养一名有学历、有操作能力的信息员,为农民提供网络代购、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依托淘宝大学等一批实训基地,加强农村农产品网络营销技能培训,着力培育一支积极性高、竞争力强、优势突出的农产品网络营销队伍。

做好“覆盖”文章,构筑网络化发展格局

一方面,努力拓展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覆盖面,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中全面推进农产品网络营销,力争80%以上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50%以上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殖大户利用互联网收集和信息。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按照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名企、名品、名家”目标,立足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百强企业”工程,通过市县联动、资源整合、挂联帮扶、项目支持和政策倾斜,重点培育多家农产品网络营销应用龙头企业。

做好“创新”文章,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运营的驱动力,浙江省应在现有基础上,支持和鼓励各县(市、区)和农产品网络营销业主在更大范围内创新发展,培育特色品牌。探索与淘宝网等知名电商平台的合作,共同打造“淘宝馆、乡村淘”等销售模式,携手社区便利店020新业态,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同时,对店铺模式进行区分与探索,扶持一村一品店、农场(基地)店铺的发展;理顺农场(基地)特色商品与一村一品间的关系;理顺农场(基地)商品与农户散种(散养)产品间的关系;加强农特产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就农特产品的供货来源、品控环节、产品标准、保鲜技术逐步进行标准化确定,不断完善农特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范文4

关键词:外部干预;内部治理;广场舞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广场舞在丰富人们的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的同时,也可以使人们的身体得到锻炼。当今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就是广场舞,社区文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 一项内容也正是广场舞,虽然各地广场舞的形态不一,规模也不尽相同,但它却极大的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建设。为了让这项深受老少喜爱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发展得更科学、更健康,应当考虑为社区文化活动创造新动力,并将新活力注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以确保其持续不断的发展下去。

一、广场舞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效应

(一)广场舞产生的时代背景

为了满足人类表情达意、娱人、娱己、娱神的需求,产生了大量的民间舞蹈,广场舞也是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城市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城市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逐渐完善,城市广场的诞生和发展催生了广场舞这种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舞蹈的发展,广场舞逐渐向平民化、大众化方向发展,逐渐在我国各城市发展起来。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广场舞从城市扩散到了广大农村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广场舞的影响范围,使广场舞成为很多人的首选健身项目。广场舞也被视为一种时尚、健康的运动方式。特别是随着广场舞由城市向农村的扩散,使广场舞逐渐成为了公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我国公共文化的蓬勃发展。

(二)广场舞产生的社会效应

1、广场舞能够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治理的创新应当将社会治理水平进行提升,对社会发展活力进行加强,人们应共同参与对社会的创新治理。广场舞具有大众性、便利性、广泛参与性。众所周知,以前社区都是由政府制定体制、发号施令对其进行单向管理的。此种单向的管理形式导致民众不愿服从、政府没有作为、政府和民众脱离、制度变得僵化,根本无法适应实际要求。另外由于流动人口正日益增多,城镇化的进程正日益变快,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也正逐步加剧,在城市社区建设中,人们都生成了强烈的自我权利意识,并形成了权利的倒逼机制。由于社区广场舞具有全民健身娱乐性、辐射范围广泛性以及超强的带动性等特点,发展非常迅速。为了有效的治理社区公共文化,政府的职能必须从管理到服务进行转变,民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诉求也必须满足。

2、广场舞能够遏制赌博、封建迷信的活动

人们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之一就是广场舞,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简单易学、开放性强是广场舞的主要特点。街道旁的空地、社区的开阔地、公园、具有娱乐性的广场等场所都是广场舞的最佳活动场所,广大人民群众就是广场舞的参与者、传承者和创造者。广场舞不仅使群众的精神内涵得到了丰富,而且使群众对休闲娱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还使健康文明的生活形式得到了倡导。由于广场舞广泛的包容性和参与性,使其比社区群众艺术馆、社区青少年科技工作室及社区图书馆等社区文化活动更易让群众主动参与,并使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更丰富。特别是随着广场舞从农村的扩展,对我国广大农民的精神风貌进行了有效的改善。广场舞在农村的普及使广大农村人民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对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进行了一定的遏制,提升了广大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品位。

3、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因社区广场舞而被推进

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社区文化经费保障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都属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每个方面都可参考借鉴社区广场舞对社区公共文化的治理作用。单从广场舞参与者的多元化、全民性来说,广场舞现今正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某些地方还对广场舞进行了登记注册,并订立了公约,对文体娱乐的管理机制进行了完善,同时广场文化活动综合管理协调领导小组也相继出现,并严格规范其活动的音量控制、地点选定及时间选取等方面的行为。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广场舞培养了群众的社区共同体意识,社区也实现了整合,文明生活的美好氛围也逐渐形成。在广场舞的发展进程中,不同阶层的群众被引导参与社区事务处理,使广大群众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参与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另外,广场舞参与者对街道办事处、社区内社会组织、政府、党委及企业的工作加以配合,自发的组织合适的活动,并对政府无暇顾及的社区文化问题加以解决。

二、正确引导广场舞健康有序发展

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广场舞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我国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为例:全县共有16.5万人口,目前在八镇一街办91个行政村(含9个社区)中,广场舞队伍已发展到137个,参与人数已达8300多人。广场舞是一种适合中老年人的健身娱乐项目,而且设施简单、参与自由,这也意味着广场舞的参与门槛较低,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必须对广场舞进行积极的引导,将广场舞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广场舞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内部治理

参与就是强调个人应融入身份角色中,也是强调个人在团队中应塑造集体责任感。在广场舞的开展中,每天应专业指导部分参与群众,对其管理意识及健身常识进行培训,然后依照其参与活动的效果和程度对其进行筛选,最后在脱离核心团队的基础上,让这个自发群众性组织自主选举出一支有能力带领广场舞活动不断发展的领舞团队。

广场舞本质上是一种群众活动,因此要不断提高广场舞参与者的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和协商能力,提高其协商意识和权利意识,尽可能的使各参与主体的自身利益得到最大化,避免各方的矛盾冲突。在广场舞活动的开展中,由于各方人员的协作,广大社区群众实现了追求和谐、高尚及文明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愿望,这既使利益相关者知识的互补、信任的建立、技能的展现及关系的均衡等合作精神得以塑造,同时还使群众的自治精神得以培养。各参与者的关系因合作中的互相交流和磨合变得更加亲密,进而实现多元化治理社区文化事务,这种合作治理的方式必将成为日后社区治理模式的主流。

(二)外部干预

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广场舞对于提高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广场舞的正常发展,政府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对广场舞及其现象进行仔细的研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积极应对广场舞引发的社会矛盾。对于这种由群众自发形成的社区广场舞团队,有关广场舞机构的建立,以及有关广场舞公约的订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还应及时处理广场舞活动中发生的扰民现象。另外,各地方政府部门还应对广场舞的设备、场地、时间等细节上加以限定,按照各地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执行,加大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引导和宣传力度,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管理广场舞,并科学规范广场舞活动中的配置及音量等方面。

对广场舞的舞蹈内容进行丰富,对参与人员的组织构成进行调整,根据不同人群特点编排不同的舞蹈类型,使广场舞内部结构设置得以优化。定期举行创新、典型、先进的广场舞活动,将广场舞的比赛规程进行公平化、完善化及规范化的改进。像公益性质的广场舞活动应大力、积极开展,并倡导全民参与,将广场舞的质量进行提升,同时成立一支专业的领舞团队。社会公共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社会公共文化的治理进行创新,像某些地方将规范广场舞协会登记入册,以及建立广场文化活动综合管理协调领导小组等的先进示范就是最好的体现。

例如可以积极参照“新加坡邻里中心”的发展模式,结合社区的景观、公园和河流等资源,组成多层次的社会公共活动中心,例如区域中心、新镇中心、邻里中心、邻里组团中心等,合理利用资源,有序的划分公共活动的空间,既要为本社区人民群众开展广场舞活动提供便利,又可以对公共场域的矛盾问题进行解决。

三、结语

广场舞的发展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注入多元化主体,并有效实行这一参与体制,可确保广场舞活动可持续发展,从而使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得以推动。

参考文 献:

[1]夏国锋.从权利到治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话语转向[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2]李雪萍,曹朝龙.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J].城市问题.2013(06).

[3]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J].科技风.2010(24).

[4]许洪文,聂胜男.莆田市广场舞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24(4).

[5]江滔,陈玉萍,李协吉.湘潭市社区中老年妇女广场集体健身舞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

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范文5

【关键词】 新型城市化;空间功能;发展路径

快速城市化发展背后显现的“城市病”、“农村衰落”等诸多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和政界对城市化的重新思考,认为:城市化不应该只注重城市规模无休止地扩充,而忽略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农村也不应该单方面向城市无休止地提供资源,而忽略自身的功能和发展。与此同时,作为空间概念的农村和乡村都简单表示为与城市相对应的“尚未城市化的地区”,经常被混用而不加以区别。正是如此,既相区别又相依存的孪生概念农村和乡村的界定含混不清,直接导致对城市和农(乡)村发展的定位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相互之间的关系没能明晰。基于此,本文从非城市地区的界定为出发点,重新定位城市化,并在新型城市化发展理念下确定非城市空间农村和乡村的定位和功能变迁,从而为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提供依据。

一、非城市地区界定

1、地区属性界定标志

目前,对于地区属性的界定主要是通过单一的行政区划标准明确的,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一个地区的属性往往与最初的定位发生了严重的分离,主要表现在经济水平、人员结构、空间功能等方面。因此,本文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属性应该是围绕社会经济特征并通过空间大小、人口和社会结构、经济文化水平、空间联接能力和作用范围(资金流、商流、人流,信息流)等多个方面综合反映和区别的。基于此,城市空间与非城市空间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明确:一是法律地位。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定一个地区的司法权、中心职能以及在管理中的地位等因素,从而明确城市空间和非城市空间之间的界限,这是最传统也最公认的标准,但却不能作为唯一标准。二是居民区的大小和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量和面积区域的相对比值差异是突出城市空间与非城市空间的主要特点,可以通过人口总人口/总面积的算术密度、总人口/居住和生产面积的人口生理学密度、总人口/(农业用地面积×单位面积产值)的供养密度、总人口/总居住面积的居住密度、农业劳动力总数/农用地面积的农业密度、农业劳动力总数/(农用地面积×单位面积产值)的土地使用密度、农业经营者总数/农用地面积的人地比、住房总数/计划建筑用地面积的建筑密度来反映。三是就业密度。目前,我国城市化研究中尚不多见用就业密度反映城市空间和非城市空间的区别,但实际上这是区域发展研究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因此,就业密度可以通过每平方米的就业人数来表示。一般城市空间到非城市空间的就业密度会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规律。四是农业份额。农业份额是标注城市空间与非城市空间最传统和最基本的指标。高农业份额是农村经济结构最显著的特征,而高工业份额是城市经济结构最显著的特征。五是结构弱化。非城市空间也被称为结构弱化的地区。一般来说,结构弱化很难通过单一的指标来衡量,可以依照人口统计(人口密度、净迁移)与经济(地区产值、工农比例、税收)对比综合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数量、距离)构建一个指数反映非城市空间的结构差异。

2、农村和乡村的特点与差异

基于以上对非城市空间地区属性的综合测定,农村和乡村在其发展定位和功能上其实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首先,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而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人类活动,这就决定了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农村对空间的依赖性要远远超过城市,具有鲜明的地域标签。其次,在一般解释中,乡村与农村概念没有本质差异,或和村落、乡村聚落等概念相联系。本文认为,乡村是指居住在城市以外的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农业产业相联系的农村概念相比,乡村更强调从文学性的角度表达空间概念,更具有人文情怀。总之,农业这个生产活动或产业部门是农村所指向的空间所依托的基础,而脱离了不论工业还是农业的产业依赖性的纯粹意义上的居民区才是乡村的实质。基于工业化的城市快速发展,为城市营造了楼房林立、车流不息、人流如织的外在繁荣形象,但也引发了厂房和烟囱浓烟滚滚、交通拥挤、秩序混乱等的斑斑病症,这些无不唤醒了人们对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民风淳朴的乡村的思念之情,催生了农业和乡村浪漫主义。以地缘和血缘为基础,乡村的概念范畴创建的是一种与过度发展的城市景象完全不同的和谐理想关系:人与自然之间亲密而直接,山川田野、河流湖泊、飞禽走兽是乡村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人与人之间打破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冰冷,以非常熟络的情感进行“家长里短”式的密切交往。可见,农村是一种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乡村所彰显的是与城市和传统农村都截然不同的理想生活方式。

二、新型城市化的定位

从城市空间和非城市空间地区属性的差别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新型城市化包含两个过程,即外在的以人口机械迁移为特征的物理过程,以及内在的以人口迁移为载体的城农(乡)文化经过矛盾碰撞而融合、升华最终统一为新型城市文明的化学反应过程。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和农(乡)村两个空间肩负着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功能:一方面,农村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送城市建设需要的物资和人员;另一方面,城市不断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将先进、文明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向农(乡)村渗透。伴随着物理迁移和化学融合,城市和农(乡)村矛盾不断得以调和,功能分工不断得以深化,从而逐渐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区域功能的不同需求,最终形成新的社会结构划分。可见,一般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单一衡量一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是存在问题的,城市化进程衡量的指标也不应该是人口从农(乡)村向城市迁移的简单等同,它涉及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和环境等的一系列紧密而复杂的关系变迁,甚至还会受到如自然灾害、历史变革等地方性和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城市体系的动态和特征在政府决策、法律法规、城市规划和管理作用下发生巨大变化。

三、新型城市化主导的非城市空间功能变迁

1、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农村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由于城市一直是政治中心,是权力者集中和政令形成的地方,城市和农村表现出明显的角色差异:城市是先进、文明的标志,城市人决定什么是社会发展应该提倡鼓励的文明趋势;农村则成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是城市压制和征服的对象,农村人只能处于弱势被动接受城市的“游戏规则”。具体表现为:在城市生活的农村人被称为 “乡下人”,传达出城市人对农村人行为和生活习惯的轻蔑与偏见情绪;如果要肯定农村人的诚实、质朴、深明大义,则对其作出“做派不像乡下人”的肯定,而 “跟城市人一样”的评价则显现出农村人对城市人的极度羡慕。可见,城市人和农村人在相互评价和认同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然而随着“城市病”的爆发,农村人对城市人的羡慕在城市对农村的不断掠夺与歧视中逐渐被磨灭,农村人开始对城市人表示出排斥,甚至嘲讽和不满。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因素严重冲击了农村的传统等级观念、伦理价值,从而破坏了农村原有的秩序和农村人安然接受生活方式;并且,农村人积极向往先进文明城市的追求常常被城市人“不平常”或不对等的待遇而打破,而在农村和城市之间钟摆式颠沛生活的初期让农村人羡慕的“走出农村的优秀农村人”失去得到的落差更是让其充满不平衡感。即便是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病”表现出的不满,往往归罪于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太多,破坏了城市良好的“规矩”,却忽略了城市管理和资源的优化问题。显然,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从工业文明和社会及产业分工中生发而出的新型文明以扬弃的方式取代了源自传统农业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社会规范。

作为工业化派生物和经济发展集聚效应产物的城市化,决定了农业部门和农村对于工业和城市的意义。无论任何体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都带来了农业对工业无偿的资本积累贡献,而这种贡献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农村和农民的“牺牲”,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出路也根本在于工业化。

2、后工业化和现代社会的乡村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与乡村的概念已经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发生了质的改变。乡村成为城市重要的附属功能区之一,即通过农业专业化和机械化,乡村与物质生产部门的农业逐渐脱离了依存关系。[3]在此阶段,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到城乡差别已经基本消除的现代社会,城市和乡村在社会有机整体中肩负着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功能。至此,乡村成为了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生活方式城市化了的农村,是经过城市文化改造了的农村,即后工业化和现代社会的乡村。

3、农村到乡村的过渡

工业化进程呈现出的农村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城市快速发展与农村由于农业机械化将农业劳动力不断挤出农业和农村呈现出以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同时下降的“农村衰落”形成鲜明对比。在此阶段,与农村相对应的区域空间概念是工业城市,也就是说,城市工业发展所主导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机械迁移的物理过程是该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其次,城市优越外壳铸造的“城市梦”导致城市规模效益下降乃至出现负效益,呈现出工业和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逆城市化发展。在此阶段,农村受到各种城市因素不断地渗透,并与当地因素实现融合升华;农业渐渐脱离对农村空间的依赖,成为现代农场,工业渐渐退出城市而迁入城市近郊的工业聚集区。[4]至此,城市与农村的功能发生重大转变,并逐渐形成差异化格局。上升为纯粹生活居住型社区的农村成为拥有与城市社区住房、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基本功能对等但拥有环境元素(山川田野、河流湖泊、飞禽走兽)不同的乡村;从工业生产功能中解放出来的城市空间则逐渐成为商业、金融、娱乐休闲等服务业的中心。

四、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从理论和国际发展经验上,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农(乡)村功能的不同要求造就了农村和乡村不同的特征。新型城市化打破了原有城市化的以造城运动、城市圈、城市带建设为典型特征的发展老路。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不再是城市与农(乡)村的相互割裂,而是通过明晰农(乡)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关系和发展方式,以农(乡)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的城市化、以居住地为身份标签的身份认证打破为基本表征,实现城市与农(乡)村居民无差异价值认同的城农(乡)一体化,即城市与农(乡)村发展的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这也就决定了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农(乡)村在不同阶段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保证了城市和农(乡)村同时具有充足的发展动力。

1、统筹城乡发展

无论何种体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都会对一国的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积累,呈现出农业要素向城市的净流出;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形成小农破产、农村凋敝的“农村衰落”,最终出现城农(乡)两极分化。但无成本“城市养料”的供给地和“泛城市化”的无序之基都不是农(乡)村的长期发展定位,农业和农(乡)村需要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与城市统筹发展,并在宏观战略层面上重构户籍制度、调整土地制度、完善保障制度,在中观管理层面实现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城农(乡)均等化、微观操作层面创建农村社区,最终实现城农(乡)一体化。

2、注重功能分工次序

通过非城市空间功能的变迁,城市和农(乡)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优先次序,才能保证城市和农(乡)村的发展不会或重复发展。作为对农(乡)村人口同化和空间扩张的城市化,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农(乡)村的渗透和功能演变有着不同的要求,即农(乡)村担负的功能应该由该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确定,农(乡)村建设的目标应该由城市发展的能力来定位。

3、脱离模式固化

不论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还是农(乡)村的建设发展,都不应该是政策性的固定模式。因为城市和非城市空间的发展都不是孤立事件,两个空间的发展在目标和任务方面的进程设计,在具体建设模式及其实现路径等方面,都需要与该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相契合,即根据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的阶段性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为依据,针对性设计该地区城市和农(乡)村的适应性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建娜.拉住即将消失的城市记忆[J].城市问题,2013(4)2-6.

[2] 王家庭,赵丽.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城市蔓延的动力[J].财经科学,2013(5)67-76.

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范文6

目的:为防治糖尿病提供统计数据。方法:采用圆形分布法。最大与最小年龄差值72岁,相当于360°,每1岁相当于6°。结果:糖尿病住院病人入院高峰年龄集中时点为51岁,高峰期年龄为39岁~63岁。

【关键词】 糖尿病; 圆形分布; 高峰期年龄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由于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糖尿病发生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如得不到很好地控制,进一步发展则引起全身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可导致眼、肾、神经、皮肤、血管和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以致最终发生失明、下肢坏疽、尿毒症、脑中风或心肌梗死,严重威胁身体健康。姚娇娟[1]认为性别、年龄、家族遗传史、体力活动情况、精神因素和饮食习惯可能是导致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昔下红[2]报道糖尿病住院死亡人数占住院死亡总人数的7.1%。心脑血管病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糖尿病已经成为次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危害人类健康的第3大类疾病。

为防治糖尿病提供统计数据,对某院415例糖尿病住院病人年龄分布进行分析。

1 材料

某院2003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住院病人。以入院登记为准,按ICD10码查询出院第一诊断,因各种糖尿病入院人数共415例,其中男171例,女244例,男女比例为0.7:1。

2 方法与结果

本资料最大年龄91岁1例,最小年龄19岁1例。年龄差值为72岁,变换成360°,以0岁为0°,每1岁相当于6°。列出各年龄组的组中位角(岁),计算出各组份的角度。查出各组组中值的角度的正弦、余弦值,其值乘各组的频数,然后按文献[3]公式计算表示集中趋势的r值、角度均数及标准差。

表1 我院2003年~2005年糖尿病住院病人年龄分组(略)

415例糖尿病人不同年龄组及角均数计算结果见表1。 按下列公式计算,结果如下。

= Σfcosα/n

= Σfsinα/n

r =X2 +Y2

Cos = /r

Sin = /r

S =122.9548-lg r

= tg-1 Y / X,表示糖尿病发病年龄高发集中时点。

式中f为各年龄组糖尿病病人入院人数,r表示集中趋势的测度,S为圆形标准差。用 ±S 估计各年龄组糖尿病入院年龄高峰期。

= Σfcosα/n= - 186.5586 / 415 = -0.4495

= Σfsinα/n=-37.5519 / 415

= -0.09049

r =X2 +Y2 =( -0.4495)2 +(-0.09049)2

= 0.4604

Cos= /r= -0.4495/0.4604= -0.9763

Sin = /r = -0.09049/0.4616= -0.1960

Cos为负值,Sin 为负值,在第三象限

= 180°+tg-1 /

=180°+tg-1-0.4495/-0.09049

=180°+ 8.8667°=188.6667°

188.6667°/ 6°=31.3≈32(岁)

年龄高峰集中时点:32+19=51(岁)

计算标准差:

S= 122.9548°-lgr=122.9548°-lg 0.4604

=122.9548°×0.5804 = 71.3620°

188.6667°±71.3620°

188.6667°- 71.3620°=117.3047°

117.3047°/ 6°=19.55≈20

20+19=39(岁)

188.6667 + 71.3620°=260.0287°

260.02878°/ 6°=43.34≈44

44+19=63(岁)

即高峰年龄集中时点为51岁,高峰期年龄为39岁~63岁。

3 讨论

圆形分布资料是医学上一部分用角度表示的数据,如心电图电轴、脑电图主峰角及具有周期性的时间性数据,如疾病的发病时间等。圆形分布资料通常都通过三角函数变换,使其成线性资料,然后求出这组角度的平均角。本研究将圆形分布理论延伸,将糖尿病住院病人最大年龄与最小年龄差值作为一个圆形周期,试用圆形分布分析计算住院糖尿病病人的年龄集中高峰集中时点和高峰期。研究患糖尿病病人的年龄高峰集中时点和高峰期,对于控制糖尿病的发病率,有效治疗糖尿病,明确预防、治疗糖尿病的重点对象,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研究在通过角均数的计算及r检验,证实本资料主峰角的集中测度存在,用角均数能客观的表示入院糖尿病病人年龄的集中趋势。本研究415例糖尿病住院病人年龄分布分析显示,糖尿病病人高峰年龄集中时点为51岁。因角度资料不符合线性正态分布,所以对资料的原始角度值直接计算算术均数,是不客观的,会受到极大值的影响而使“均数偏高”。孙仁峰等[4]报道,住院糖尿病13 562例,以40~69岁年龄组最多,占70.22% 。与本研究患糖尿病入院病人年龄高峰期年龄为39岁~63岁相近。

根据本研究计算结果,应加强对糖尿病的监控和管理,特别是39岁~63岁年龄段的高发人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和降低糖尿病发病率,降低糖尿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姚娇娟,马惠风. 城市社区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实用医技杂志, 2006,13(6):982 .

2 昔下红. 9年住院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重庆医学,2006,35(9):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