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1
关键词: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过程;问题
中图分类号: TH-39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网的功能不断的增大,人们开始更加的重视变电运营维修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变电运行工作和变电维修工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电力系统的需求。变电运维一体化的不断实施为电网的发展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其实施的过程中也不断的暴露出一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健康发展。下面笔者就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的部门一些参考。
比较分析
传统的电网变电生产方式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并为电网的安全生产做出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样的生产方式使得电力生产作业的效率低下且不能够将人力资源的效能进行充分的发挥。现阶段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力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变电运行以及维修体系已经很难使用电力发展的需要。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实施是时代对于电力系统的要求。
与传统的电网变电运行和维修方式相比,变电运维一体化主要就是通过对于作业流程的优化,对资源进行良好的优化不断的将资源效能进行释放,将变电运行和维护的作业效率以及生产效益进行提高。我国在进行五大体系改革的时候提出了大运行、大维修体系,变电运维一体化作为这两大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将“大运行、大维修”这两个体系建设中的效益进行了集中的体现。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实行,将传统的变电运行人员和变电维修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协调能力、安全控制以及生产质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这样一个部分的人员同时承担双重的职责,将资源的效率进行了释放,提高了运营的效率。
在传统的变电运行和维修的时候,主要就是通过对于具体的职责对于电网的生产进行一个调度、运行以及检修,在传统生产模式之下,检修的时候一定要在断电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检修,而且在检修的时候需要运行单位和维修单位全部到场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这对于人力和物力都是一种浪费,这样的检修方式难以适应现在对于电网的需求。
二、问题研究
变电运维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将电网的安全可靠性能不断的提高,对于我国电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在我国的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下面的一些问题:
现场作业存在安全隐患
基于传统的生产情况下,大多数的生产设备在进行检修的时候,都一定要断掉电源才可以。当检修的时候对于设备的状态进行变更,就需要专业的运行人员来进行严格的把关。在设备检修完成之后,再由专门的运行人员来负责验收处理。这样就保证各部门的人员都能够非常的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对于现场的一些安全措施、安全质量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将这些工作切实的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保证现场作业的安全性。变电运营一体化的不断实施,将人们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能够使得一个人同时兼任多个角色。这样导致的问题就是在现场工作的实施的时候,现场工作的签发、认可、检修以及验收等工作都只是走一个过场而已,对于具体的实施状况达不到监督的作用。
安全风险和劳动强度的不断增加
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实行变电运维一体化就需要运维人员对于运行和检修人员的工作进行承担。我们都知道在进行运行检修的时候,都需要非常大的劳动强度,事项运维一体化就相当于让运维人员将这两个部分同时承担起来,加大了运维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运维工作人员的精神始终处于过度疲劳的状态,增大了工作的安全风险性。
专业人才稀缺
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发展将设备的运行和维修工作结合到了一起,但是这两项工作的工作性质存在非常大大差别。想要保证运维一体化的良好发展就需要那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人才。虽然说变电运行和检修都是针对于电力设备来进行工作的,但是这两种工作却有完全不同的要求。对于变电的运行工作来说,要求工作人员具有非常强的综合知识,但是对于检修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说,他只需要优秀的专业知识就可以了。目前我国在变电运维一体化中的员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只能够对于其他专业的工作有一个了解和配合,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专业问题缺乏解决的能力。
工作标准和流程存在问题
传统的生产模式中,我们经常会使用“两票三制”这种方式对于电力人员工作中容易出现的违章问题进行约束,保证生产的安全运行。在变电运营一体化这种生产模式中,运维人员要同时担负运行工作和维修工作的责任以及义务,这样就需要对于工作标准和流程进行重新的修订。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实际的工作的时候先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的设计,再对工作标准重新定义。由于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实施,传统的现场安全管理中的监督作用就得不到发挥,因此只能够依靠每个班组内部来进行监督,这样就需要对于内部的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另外,运维一体化工作将运行工作和检修工作进行了结合,原有的工作标准大部分都是针对单一的工作性质制定的,完全的不能够满足现阶段的需求,因此在进行业务流程的设计之后,再制定一个完善的工作标准,这样才能够保证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的科学有效性。
结语:
随着我国变电运维一体化不断的实施,对于变电运维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对于变电运维工作的实施,不仅能够充分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还能够提高对于变电运维工作的工作效率,能够促进电力系统走向大容量、大系统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在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随着人们对于电网系统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变电运维一体化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文.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3(30)
[2]许艳阳.变电运维一体化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3)
[3]郭威.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及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02)
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2
关键词:运维一体化;大检修;三集五大;优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141-04
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是“大检修”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下,电网运行及检修专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将发生较大变化,如何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达到提升变电运维工作效率的目的,并保持安全生产良好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1-2]。
2013年以来,湖北宜昌供电公司依托国网公司“大检修”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按照“试点先行、优化标准、加强培训、稳步推进”的思路,从建立工作体系、强化人才培养、完善设备管理、加强应急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和探索辅业外包等方面,率先在省内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截至2013年末,公司已基本实现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中的近期目标,其中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达55项,占64项目标总数的85.93%,同时进一步深化拓展了部分设备C、D类检修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故障异常处理等业务。
目前,公司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精益管理1年,优化了生产工作流程,提高了人力资源效率,提升了设备健康水平及相关生产指标,应急处置响应更快,变电运维质量更高,日常管理更精,各类成本更低,变电设备缺陷消除及时率、设备可靠性等指标在省公司对标中名列前茅,在给公司带来先进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效益、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变电运维效率的提升,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可供直接操作的管理范本,在全国同类单位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一、运维一体化实施背景
1.宜昌电网的特点
湖北宜昌电网地处三峡、葛洲坝电力外送的起点,境内多山地和江河湖泊,电网结构复杂,管理设备较多,输电通道密集,检修覆盖半径大。现管辖18座220千伏变电站,66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变压器146台,总容量8333兆伏安。2013年变电站呈大幅度增长模式,而运维人员却远远不及变电站增长定员人数,如图1所示。另外,由于宜昌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变电站辐射管辖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检修行程达4000公里,最远变电站需5个小时以上的车程,特别是偏远、山区变电站道路老旧,对运行、维护类检修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
2.传统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下,维护类检修工作由市检修公司检修试验工区人员承担,维护类缺陷的发现和消除由不同班组负责。从变电运行人员发现缺陷到检修人员消除缺陷,大致经历六个环节(如图2所示),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3-4]。
据统计,维护类缺陷占发现缺陷总数的50%以上,检修试验工区专业人员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此类缺陷的处理上,没有足够时间从事专业化检修工作,导致设备缺陷、故障处理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对厂家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加,增加了电网运营成本,结构性缺员矛盾日益增强。
随着地区电网快速发展和“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不断扩张的电网和有限的资源给宜昌电网的检修、维护工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下发的《关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各单位开展此项工作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加上每个地市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电网结构、人员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范本。因此,探索符合宜昌电网实际的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已势在必行。
3.运维一体化模式的优势
首先,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维护类检修工作将由运维人员自行承担,维护类缺陷的发现和消除均由运维人员负责,并通过巡视、维护等日常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巡视维护和缺陷的发现到消除流程将大大简化,时间大大缩短。检修试验工区专业人员将从维护类检修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足够的时间从事专业化检修试验工作,对于提高检修质量,节约电网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5]。
另外,实施“运维一体化”按照“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原则,释放劳动生产力,使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根据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需要,开展运维一体化专业技能培训,适当调整检修人员转岗,安排变电检修人员转岗至变电运维站(变电站),进一步加强变电运行、检修、试验、保护、自动化、直流专业间的融合,能够提升变电运维人员的综合技能水平。
再次,实施“运维一体化”能够培养一岗多能、一专多能复合型“运检双能”人才,这是解决电网快速发展与人才结构性缺员矛盾的必要手段和提高效益效率的最佳途径,对满足电网精益生产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
二、“运维一体化”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1.“运维一体化”模式管理的范围
“运维一体化”是以运维站为单位开展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实现设备巡检、倒闸操作和维护性检修由同一组人员负责实施的电网生产组织模式。运维站除负责所辖变电站倒闸操作、设备巡视、辅助设施维护等变电运行业务外,还负责变电设备的维护性检修业务。
维护性检修指《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导则》中所列无需使用的大型装备,不涉及复杂停电及安全措施,不涉及设备整体或重要部件更换、设备大范围拆卸及带电作业的C、D类一次设备检修工作和不涉及二次回路改动、设备功能校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故障异常处理等二次设备检修工作[7]。
2.“运维一体化”模式管理目标
在适应“大检修”体系建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改变原先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和现场操作、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将设备巡视、倒闸操作、维护性检修业务重新整合,实行一体化运作[8-9]。规范一体化运作各级运维岗位的业务标准,明确变电站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内容,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目标阶段逐步推行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实现人员精简、作业高效、成本合理的目标。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所辖运维站64项运行维护业务高度融合。
公司根据运维一体化的实际特点,将其划分为巡视、维护,操作、检修,应急处理三个部分,积极推进。一是维护围绕巡视转,巡视准确维护精,开展的设备运维项目有48项;二是操作围绕检修转,操作高效“腾”时间,需停电进行的维护性检修项目有9项;三是应急围绕服务转,响应突出快、准、优,应急抢修类的项目有7项。
3.“运维一体化”工作实施原则
坚持确保安全,逐步推进。实施运维一体化要在确保不影响电网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选择基础条件好、人员配置高的变电站或检修班组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和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实施,在业务整合和人员重组的过程中,调整幅度应能保障队伍的稳定和现有生产业务的有序开展。
坚持培训先行,素质提升。运维一体化建设有赖于多技能人才、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将培训工作贯穿于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全过程,着力于人员技能和素质的提升,为运维一体化建设提供基础的人力资源保障。
坚持合理引导,激励保障。运维一体化对现有生产模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人员劳动强度加大,安全责任加大。必须鼓励和激励广大员工积极投身到建设工作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在激励政策上,应对现有的岗位薪金制度进行重新分配,按照人员掌握和从事的专业数目设置岗位薪金梯度,促进多技能业务的融合。
坚持效率提升,精益管理。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化生产业务流程提升生产效率,以集约、整合生产业务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
三、实施运维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1.加强标准建设,健全完善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体系
深入开展制度建设、流程再造,统一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的设备类别和作业项目,分电压等级明确运维一体化和检修专业化分界面;对开展实施的运维项目进行研究,在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所列运维项目优化后共64项中,确定了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近、中、远期可开展的运维项目。
统一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的作业方式,明确哪些项目采用标准化作业卡,哪些作业需要开工作票。统一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的作业流程,以PMS为平台,固化项目作业流程,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与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标准。
公司共新编26个管理制度、20个岗位职责、26个标准作业流程,涵盖了设备C、D类检修和日常维护、应急抢修、设备巡视等运维一体化典型工作流程及保护装置告警、SF6气压降低、直流接地等典型缺陷处理流程和典型工作票、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卡)。标准体系突出专业融合,强调工作界面清晰、监督到位,确保作业现场流程不乱、工序不减、监护不断、验收不松。
2.强化培训,着力培养“运检双能”人才队伍
宜昌供电公司超前谋划、提前启动,大力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岗位培训系统工程,先后开展六批变电运维一体化技能培训,培训人次覆盖率达98%以上,组织运维人员针对维护性检修项目进行培训,提升变电运维人员综合技能水平。安排运行人员到检修班组轮岗,学习变电设备检修、试验技能;安排转岗检修人员学习变电设备巡视、倒闸操作,为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3年,公司以亭变电站为变电运维一体化人才实训基地,聘请相关专业的技术能手,采用理论讲解、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式丰富多样,效果明显。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后,运维人员均已具备运行操作及开展运维项目所要求的各项工作技能。
同时,公司还组织编制了《变电运维一体化技能培训教材》《运维人员能力规范》和《运维人员成长规划》,作为运维工技能培训、鉴定和职业规划的指导性文本。
3.完善装备管理,确保变电运维一体化设备充足
根据运维业务开展需要,公司采用“购买+租赁”的方法,分阶段逐步配置相应的仪器仪表、试验设备、工器具及备品备件。制定并完善相应管理制度,确保装备充足,管理高效,维护及时。典型维护性检修初期目标需配仪器,立即采购并配备到各运维班组,每个运维班应配置运维车1台,检修试验车1台,操作应急车2台。
4.强化风险管控,确保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安全
在推进运维一体化工作中,分阶段开展的运维业务项目由公司运检部、安质部共同审定,并在推进过程中严格执行风险分析和控制管理,杜绝因运维一体化而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针对现场安全管控、倒闸操作、工作票管理、标准化作业等业务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分析,认真梳理完善,保证作业安全,确保运维一体化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针对农网110千伏变电站上划后维护工作量大,在短期内造成应急抢修效率和优质服务水平下降的问题,对部分有富余检修力量的县公司建立由地(县)调控中心统一指挥、市公司与县公司协同抢修、检修试验工区协助配合的应急抢修工作机制,进一步理清了“大检修”体系下的应急抢修业务界面和工作流程。
5.建立激励机制,确保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可持续开展
为推动运维人员快速岗位成才,公司率先建立了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制定变电运维岗位技能鉴定标准,根据运维人员岗位职责的变动和工种技能的增加及提升情况,重新测算岗级,设立1至5级运维工,对取得维护类项目资质的人员薪酬待遇提升1至2个岗级。同时优化绩效考核,将员工薪酬工资按照运行工作40%、维护工作20%、检修工作10%、岗位技能20%、综合评定10%纳入运维一体化绩效分配范围,并相应调整运维人员薪酬水平,对倒闸操作、C/D类检修项目单独进行绩效核算,拉开分配差距。
围绕“劳有所得、苦有所得、学有所得、和有所得”的价值导向,进一步细化安全指标、作业违章、系统台帐等刚性指标分值,完善数量、质量和对企业贡献的“三考核”,明晰员工上升通道。
配套薪酬激励措施和机制,营造以绩效管理为手段的“比学赶帮超”工作氛围,促进员工转变观念,稳步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改革工作,实现工区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6.探索辅业外包机制,提高运维工作专业化程度
按照《国网公司生产业务外包管理规定》,公司将变电站的辅助设施维护、保洁、环境整治等辅工作纳入物业管理,以合同形式明确运行人员与物业公司维护分工界面,运行人员负责变电站设备的维护、安全工器具管理等工作,物业公司负责变电站的保洁、变电站辅助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及维修。此举减轻了运行人员的日常维护工作量,方便其精心从事倒闸操作、运行管理等核心业务工作。公司目前已外包项目12项,提高运维工作专业化程度。
7.依托公司与高校建立的研究生工作站,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公司与高校共建研究生工作站获批湖北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学术上加大专业应用性合作,科研上采取联合申报项目、合作攻关、共同申报成果、联合申报科研平台等形式,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针对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先后开展了《变电站防误闭锁方案研究》《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方案的研究》等科研课题研究。同时,借助三峡大学师资力量,整合变电、检修、运行专业资源,组建运维专家智囊团,定期举办“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推进会”、“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评估会”等专题会议,开展管理诊断、效能评估、督促执行、指导纠偏。
四、实施效果
1.人力资源效率明显提升
人力资源效率得到明显提升,运维人员不足矛盾得到初步缓解。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公司在国网定员标准的基础上,加强业务培训,根据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的开展情况及人员技能水平的提升情况,充分挖掘了现有人员的潜力。原有运行人员228人,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后,对照国家电网公司定员标准,运行和检修人员折算仅163人,劳动效率提高30%。
2.减少了停电次数,缩短了停电时间,增加了对用户的供电量
变电运维一体化精益管理实施以来,各类生产指标明显提升,设备故障率明显下降。维护类检修处理的缺陷均可在运维班内部完成全部流程的流转,部分缺陷可以实现当天发现、当天消除,大大缩短消缺周期。同时减轻了运行和检修专业的协调难度,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简化了工作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了设备停送电时间,提高了设备可用率,增加了供电量。
以220千伏某变电站为例:
4个220千伏间隔每次停电处理时间减少了2个小时(4000千瓦*2小时*4个=3.2万千瓦时)
6个110千伏间隔每次停电处理时间减少了1.5个小时(1200千瓦*1.5小时*6个=1.08万千瓦时)
8个10千伏间隔每次停电处理时间减少了1个小时(30千瓦*1小时*8个=240千瓦时)
每站增供电量:3.2万千瓦时+1.08万千瓦时+240千瓦时=4.304万千瓦时。公司所辖84座变电站(含220千伏变电站18座,110千伏变电站66座),总计增供电量18座*4.304万千瓦时+66座*1.104万千瓦时= 150.336万千瓦时,创效150.336万千瓦时*5988.5元/万千瓦时=900287元。
3.应急处置响应更快
变电站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后,实施应急抢修“属地化”,确保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缩短客户停电时间。在倒闸操作过程中出现异常,现场运维人员在第一时间就能进行判断处理,确保倒闸操作的连续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应急处理的速度,现场设备缺陷处置时间由以往的平均3小时以上提高到现在的1个半小时,时效提高近50%。
4.运维质量更高
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后,由于专业化巡视持续开展及运维人员对设备的分析、处理能力的提升,变电站设备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共巡视6511次,包括正常巡视4586次,特殊巡视1925次,维护性工作数量6116次,发现缺陷183处,缺陷消除及时率达到99%(见图7),相关生产指标位于省公司前列。
5.设备健康水平更高
结合变电运维一体化开展的每周专业化巡视、每月设备问题专题分析,深入落实设备“运行检修”双主人制度,变电运维一体化班组开展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更加彻底,设备状态评价工作更为全面、准确、及时,为变电站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奠定了基础。
6.节约了设备维修、人工、车辆等运营成本
运行人员不必重复往返各检修现场,节约了人工、车辆、器具使用费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极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实行运检一体化管理,使变电设备维护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设备完好率、可用率达100%,安全管理成效显著,生产成本明显下降,通过合理安排任务,减少了重复检修,有效降低了油料费、旅差费、材料人工费和生产维护费用。
效益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模式下,运行维护人员配置、车辆、司机数量、往返路程、油费均有所降低。其中每个运维班年节约车辆运行成本60000元-48000元=12000元,每年节约车辆运行成本总计12000元*10个运维班=120000元。
五、总结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传统运维模式不再适应电力生产的需要。“大检修”运营模式优化组织架构,实现电网检修维护人、财、物的集中管理与控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由分散粗放向集中精益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在“大检修”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通过优化作业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来释放资源效能,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潜力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宜昌供电公司对“运维一体化”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许艳阳.变电运维一体化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3):144-145.
[2]李晨,陈希正,郝艳春.大检修组织运维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 (9):12-13.
[3]李庆梅.“大检修”下的标准化成本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
(18):267.
[4]张彩友,丁一岷,冯华.关于开展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浙江电力,2011,(3):50-53.
[5]张龙,董勤伟.变电生产管理新型模式探索与实践[J].电力安全技术,2005,(1):5-7.
[6]徐金雄.变电站无人值守及运维一体化实践探索[J].电子世界,
2013,(13):70-71.
[7]张海涛,刘方方.变电运维一体化过渡阶段的分析[J].河南科技,2013,(5):103,231.
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3
(一)提升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到2015年底,减少煤炭消耗400万吨以上。指导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等重点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预计全年削减二氧化硫7万吨、氮氧化物6万吨、工业烟(粉)尘4万吨、挥发性有机物2万吨。
(二)建立覆盖2000家以上重点用能企业的全国工业节能监测分析平台,实现对试点地区工业能耗数据的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测。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完成钢铁、建材、石化等200家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项目验收工作,新启动100家项目建设。在通信、金融、电力等部门启动30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
(三)初步建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机制,完善产业链。实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尾矿、冶炼渣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约6000万吨/年。 二、重点工作3.1 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结构优化,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1.推进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印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指导煤炭消耗大的城市,结合本地产业实际,围绕焦化、煤化工、工业炉窑和工业锅炉等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加大地方政府组织协调力度,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推动辖区内相关企业实施工业用煤技术改造和节能技术改造,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高能效的锅炉生产企业和节能服务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产业融合,综合提升区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实现控煤、减煤,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促进环境质量改善。
2.提升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实施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在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推进贯彻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制定能效“领跑者”试点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和督促地方按照《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和地方编制的实施计划,加快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大幅削减工业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出台《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开展绿色建材评价,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
3.加强对重点区域工业清洁生产工作的指导。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对有关地方工业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及工业企业负责人开展培训,指导地方和重点企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按照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部际协调会议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调小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调小组会议部署,履行成员单位职责,指导重点地区做好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3.2组织实施数字能效推进计划
1.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能管中心建设。制定钢铁、化工、建材、轻工等行业《重点用能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规范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标准、验收标准,指导支持各行业加快建设能源管理中心,提升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2.推进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制定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方案,组织试点省市围绕生产制造、能源、电信、互联网、公共机构、金融等重点领域开展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宣传和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和运维管理方法,引导和培育数据中心联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通信标准化协会等一批绿色数据中心技术、解决方案、运维服务的第三方机构。
3.推进全国工业节能监测分析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监测工作基础,编制工业节能监测分析平台系统对接建设方案,推动全国系统与上海、山东等试点省市系统联网,按月自动采集工业能耗数据。通过部分地区的试点连接,规范与国家系统相一致的平台连接、数据传输方式,研究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制订相关标准规范并予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确保系统对接的顺利完成。3.3 组织推进京津冀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
1.制定专项行动计划。研究制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京津冀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路,推进尾矿、废石、粉煤灰、废旧电子电器等资源跨区域协同利用,加强产业对接,探索大宗工业固废及资源化产品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完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2.指导地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指导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协同制定各地区具体实施方案,提出工业固废协同利用目标,确定重点领域,明确协同发展的骨干企业、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并提出保障措施。
3.加强督促与协调。建立统一协调指导机制,加强对地方实施方案制定及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督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项目实施,促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和生态一体化发展。 四、进度安排 ――印发实施方案.启动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一季度)
――《重点用能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及《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一季度)
――制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启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二季度)
――指导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制定工业节能监测分析平台对接建设实施方案及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试点省市完成与国家系统联网,初步建立全国工业节能监测分析平台。(二季度)
――积累监测分析平台运行经验,逐步完善系统建设、数据采集传输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要求,组织现场验收。(四季度)
――组织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清洁生产能力培训和重点地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培训,督导地方落实工作职责,编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方案。(全年)
五、保障措施
5.1 加强机制模式创新
我部将联合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机构,整合相关行业协会、科研设计单位、节能减排咨询服务公司、投融资机构等资源,加强机制模式创新。组建多领域、跨学科的创新联盟,指导关键共性节能减排技术方案的研发设计,增加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育一批资源整合能力强、规范化服务的节能服务公司,加快规模化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强与产业基金、投资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接,探索政府组织协调、企业为主体、第三方机构担保、金融机构支持的投融资模式,为工业绿色发展提供支撑。5.2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紧紧抓住国务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时机,注重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加强与发改、环保、财政、科技等部门紧密合作,推动建立部门互动、区域联动、上下齐动的工作机制,营造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及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跨区域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产业对接,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促进区域间节能环保产业实质性合作。
5.3加大政策支持
利用中央财政技术改造、清洁生产等专项资金,支持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重点项目建设。研究利用产业基金等资金渠道,支持重点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请地方工业主管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中小企业、信息化等专项资金,支持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
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4
关键词:大运行;调控一体化;调度;监控
作者简介:耿晓辉(1986-),男,山东潍坊人,山东滨州供电公司,助理工程师;陈小鹏(1987-),男,山东滨州人,山东滨州供电公司,助理工程师。(山东 滨州 256600)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219-02
滨州供电公司于2009年6月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成立了变电运行工区,对公司直属变电站进行集中监控与管理。为了进一步提高电网调度的运行管理水平,2012年9月,在国家电网公司统一安排下,滨州供电公司开展大运行改革,调度与监控专业正式合并,实施集约融合,揭开了“调控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一、改革背景
大运行改革前,调度与监控实行分开管理模式,调度专业负责滨州电网所有变电站的指挥、事故处理,变电运行工区负责公司所有变电站的监控、巡视、操作等工作。原变电运行工区有监控值班人员68人,监控系统终端机8台,调度所有调度值班人员12人,调度终端4台。
运转中业务流程冗繁复杂,公司所属变电站预告、逐项令和综合令的预令等调度指令以邮件等形式发至变电运行工区;操作队到达现场后在现场与调度联系,进行现场操作和事故处理;变电运行工区负责信息监控,发现异常信号进行分析并先汇报调度,再由调度进行相关处理;且调度中心负责无功电压监视,电容器投切、主变分接开关的操作要向变电运行工区下达指令操作。
这种调控运行模式主要存在管理层级多、业务流程复杂、运维人员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电网快速发展的需求,需要进行变革。
二、改革实施
1.初步搭建“调控一体化”模式
公司以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原则,综合考虑业务流程和运行操作等的实际需要,将调度所更名为电力调控中心,从变电运行工区选拔监控员20人成立监控班,运用调度EMS平台,实现电网调度与运行监控的有效整合,削减了管理层级,有效缓解了电网规模不断发展与运维人员不足的矛盾,初步搭建“调控一体化”新框架。
(1)完善规章制度。成立了领导、工作小组,建立了调控协作的机制,修订了电力调控中心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标准,制订了《调控一体化实施方案》和《调控一体化试运行方案》,把分工提前明确,有序进行监控业务交接、通道调试等各项工作,完善了相关业务流程。
(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满足调控一体化多人值班的需要,滨州供电公司改造了调控值班室,扩充调度值班座席和生活服务设施,同时重新规划了厨房、更衣室等生活设施,并增加新的技术支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大屏幕等设备,升级相关信息网络通道,提高调控值班室至各机房的通信可靠性。
2.采取措施,促进“调控一体化”融合
为使调控一体化管理流程更加清晰,公司通过对工作标准、工作职责、业务流程、人员培训、值班系统等的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加快调控融合的措施。
(1)完善工作标准。为适应全新的调控一体化模式,调控中心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各项标准对调度运行有关的规程规章、标准制度、业务流程进行相应的修订、补充和完善,制订调度内部及与部门间的主要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配合大运行体系建设技术标准修订(包括新订)数量43项、新颁布6项;管理标准修订(包括新订)数量39项,新修订11项;工作标准修订(包括新订)数量55项,新修订24项;业务流程优化(包括新增)数量32项,优化7项。
(2)调整工作职责。设备的管理职责权限不变,调控中心负责整个电网安全运行、开关的远方单一遥控操作及信息监控。变电运维工区负责现场操作、设备异常缺陷报缺和消缺。同时为调控中心新增的信息监控责任制定新的规范。将监控信息分为事故、异常、越限、变位等四类信息,明确电力调控中心负责事故、异常、越限、变位信息的实时监视。在保证电网安全的前提下,深入进行信息规范分层,采用多种技术措施“过滤”无效和冗余信息,提高集中监控的效率和安全性。
(3)改进业务流程。
1)异常处理流程。调控中心发现设备异常信息,由调控监督现场完成设备异常缺陷处理的形式,增加了调度对设备异常缺陷处理的监督。
2)事故处理流程。调控中心监控到事故信息,迅速判断所发事故,直接在监控机上远方遥控操作,有利于迅速处理事故,减少损失保障电网安全。
3)运行方式和调负荷流程。直接远方控制操作进行调整运行方式和调负荷。变电运维人员不用再到站,且免去了调度指令的接收与回复程序,明显缩短了操作时间,降低了电网的风险。
3.统一运用OMS系统
公司依托省地一体化OMS系统,将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新的“大运行”工作模式与机构设置导入地区电网OMS系统管理中。共完成了调控管理、方式业务、保护业务、内控管理、自动化、通信、综合管理等9个专业数十个模块的流程控制,建立了比较全面、统一规范的设备体系结构,实现了“内部管理流程化,运行管理整体化,专业管理规范化,信息管理集成化”的调度管理目标。电网OMS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各级调度间横向与纵向的数据整合、调度生产的流程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对调度工作的信息化深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电网的科技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目前,OMS系统已成为调度日常生产、管理的重要数据和业务支撑平台,为调控一体化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改革成效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运行,滨州供电公司实现了电网运行调控一体的全新变革。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中继续完善和提高,但调控一体化的管理优势已经初步显现。滨州供电公司在资源配置、应急能力、安全供电可靠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
1.整合资源,效率提高明显
调控一体化优化了公司电网运行系统核心资源,保障调度、变电站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调控中心重新调整业务流程,在技术功能作基础的前提下实现了管理职能的集成,建立了全新的调控监控集中管理模式。调控一体化将原运行人员重新配置,使调控班完成了地调和监控的工作任务,提高了人员的利用效率,有效缓解了运维人员紧张的压力。统计显示,市调监控效率由0.68等效站/人提高到2.7等效站/人,市调提高297%。
2.配合密切,缩短事故处理时间
调控一体化模式同时也消除了调度与监控的物理距离,减少了工作环节,有效提升了电网运行的调控能力。电网发生事故或设备出现缺陷时,监控员为调度员第一时间提供了详细的设备运行信息,通过共同分析可以帮助调度员快速、全面地掌握电网运行信息,形成准确的判断,作出正确的决策。对于单一故障,在实行调控一体化后操作可以在2分钟之内完成。如果是多个变电站同时发生的故障,事故恢复时间的缩短更明显。经统计,35千伏及10千伏线路故障定位时间分别由原来的24.8分钟和15.6分钟缩短到15分钟和12.3分钟,分别减少26.5%和21.2%。110千伏及以上线路掉闸强送时间由17.13分钟缩短到6.65分钟,减少61.2%。
3.业务提升,电网安全可靠性提高
将互相渗透的调度和监控整合后,又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使员工的业务技能更加完善全面。通过监控使调度员能全面掌握电网设备运行状态,改变听取变电运行工区汇报的状况,从而能够准确快速地对事故异常进行分析判断。通过调度使监控人员了解电网运行方式的改变等情况,改变以前只知点而不知面的情况,有助于把握监控重点,进一步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整合后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指令直接下达,确保调度指令下达的正确性,同时减少了电网运行管理的中间环节,调控员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电网运行情况,直观了解电网运行的各项参数和相关信息,进而对变电站设备的各种异常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提高应急抢修效率,降低电网运行风险。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经过半年多的运行,调控一体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调度传统工作的转变步伐还需加快。调控一体化后,调度中心的工作范围发生改变,在负责电网指挥的同时,还要对各变电站内部设备进行监视。要在工作中加快适应新的管理运行模式,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第二,调控一体化后总值长是由原调度值长担任的,这样就增加了总值长的工作量。总值长不仅要负责原来的调度业务,还要负责新增的监控业务,任务繁重。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尽快完善各项手册,优化工作流程、梳理规章制度和标准。第四,努力提高运行人员工作能力和素质,多进行各种培训,使员工从思想上积极适应调控一体化的需要。
五、结语
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是在远程监测和控制等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全新运行模式,是适应当前形势的电网运行的创新,为提高电网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电网调度与变电运行监控职能的一体化整合优化了运行系统核心资源,实现了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为早日实现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峰,倪斌,贺成利.一种用于统一 OMS与 PMS 设备库的 BSM 结构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19):50-53.
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5
汪永辉
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乐平 500kV 运维站 ,江西南昌 330096
摘 要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电力需求 ,我国大力发展电力事业 ,扩大电网的覆盖。电力公司为了保证电网
安全稳定的运行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来修建变电站 ,保障电力的正常输出和运行 ,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变电站的大量投入使用是我国电力事业快速发展必然产生的现象。而如何保障变电站的正常工作运转也是我国电力
企业以及社会各界都很关注的问题 ,我们今天就从如何提高变电运维人员工程验收质量的策略的方面来进行详细的
探讨 ,对我国电网的安、稳定运行提出一些有帮助的策略。
关 键 词 变电运维 ;工程验收 ;质量 ;策略
中图分类号 TM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3-0120-02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加快 ,国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于电力的需求是越来越大 ,国家为满足
大众对电力的需求 ,增加了很多变电站 ,电网的覆盖面积越来
越大 ,我国的电力发展事业呈现出良好的趋势。为保证正常的
变电运行 ,电力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保障变电站的正常运行 ,特别是变电运维人员的引进 ,力求保证变电运行工
程中的验收 ,提高变电站的安全性 ,稳定电网的运行 ,保证电
网的运行安全。
1 我国变电运维人员在工程验收中存在的问题
1.1 运维人员工作操作存在失误
通常变电运行的维护设备数量是非常多的 ,并且出现机器运行障碍的机律是很大的 ,需要检修的比例是很高的 ,再加上
日复一日的重复的检查维护工作 ,可以说变电运营人员的工作是繁琐而乏味的。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 ,运维人员容易造
成思想上的松懈 ,在变电运维的过程中 ,会出现不少符合规范的行
为 ,出现操作上的失误 ,这将会影响国家电网的安全 ,造成电网运行的不稳定 ,甚至有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隐患。
1.2 运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 ,缺乏职业培训
运营人员属于基层的技术检修维护人员 ,运营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参差不齐 ,他们往往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不高 ,自
身对于变电运维工作的重要性和安全性的意识很低 ,缺乏专业
的技能 ,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变电人员工程验收的质量 ,给电网的运行造成安全隐患。
1.3 检验目标没有落实到位
相关管理人员在贯彻实施检验目标的时候没有按照要求认真监督。对于在执行危险现象的分析和预防控制措施制定方面
的工作很敷衍 ,根本没有真正落实 ,从本质上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在监督检验的过程中 ,对于变电运营人员不规范的
行为不予以理会 ,工作态度过于马虎。
2 提高变电运维人员工程验收质量的策略
提高变电运维人员工程验收质量对于国家电网的稳定运行 ,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变电运维
人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的要求 ,来保证工程验收的质量 ,保证
电网的正常运行 :
2.1 工程验收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
首先 ,要把握工程的整体情况 ,对工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运维人员在对变电工程开展检验工作前 ,需要对此次工程的相
关资料(包括电力图纸、设备使用说明、设备使用特点等)进行收集 ,能够对工程有全面的了解 ,方便后期工程计划更完善
的制定。其次 ,需要编写科学的验收方案 ,制定计划指导书。工程
的验收需要一个详细而完整的计划方案和指导。对工程的检验有一个计划性的规定 ,对检验的重点有详细的指导 ,对工程的
检验进行科学的指导 ,确保变电运营工程的顺利进行。
然后 ,检查相关的设备工具。在检验工作开展前 ,设备工具的功能是否完好 ,设施是否齐全 ,工作人员都需要对其进行清点检查 ,
保证检验工作保证保量的完成。最后 ,考核工程验收人员的专业素质。变电运营检验工作不可马虎和儿戏 ,因此对于运维人员的专
业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 ,在验收工程前 ,企业应该对运维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核 ,不符合要求的人员不能参加验收工程。
2.2 验收一次设备
首先 ,需要按照施工设计图纸的情况对变电设施的的安装于接线方式进行控制。检测分析设备是否完好 ,指示是否清晰
正常。然后对于变电设施的绝缘体和固件进行完整的检验 ,检测
绝缘体是否干净无损坏,对绝缘体的高度也要进行控制与验收,保证屋内电器设备的外绝缘体的最低部位高粗地面。还要对变电设施的
各种配件进行防腐处理 ,保证配件不会被损害 ,不会对正常的供电产生影响。
2.3 检验二次设备
二次设备的外部检查在检验工作中 ,对系统工程进行二次回路的接线检查时很重要的 ,这项工作是为了保证供电电缆固定可靠。对于
变电系统中的电源配置方面 ,要采用独立的空气开关来控制电源和保护电源 ,使电器设备在工作时所使用的电源是相互独立不被混用的。
2.3.1 对公共回路严格检查
1)针对间隔电器闭锁回路是否符合科学进行严格的检
查 ;
2)监控电网设备中电压并列柜、监控柜在使用中的数据
库定义是否正确。
2.3.2 工程投运前最后的确认检查验收
在以上四点都实施后 ,运维人员还需要在最后阶段实现再一次的验收。
第一 ,计划的数值和施工完成后的数值应该保持一致 ,核对相关的数据 ;
第二 ,对跳闸设备的设计是否合理正确进行检测分析 ;第三 ,对电流回路的接点进行进一步的确认。
2.3.3 运维人员的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
运维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高 ,是变电运维人员
在工程验收中质量得到提高的最关键的问题。它在整个工程质
量的检验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上六点措施的顺利实施 ,将会大大提高变电运维人员的
工程验收的质量 ,对于我国电网的正常运行和良好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3 结论
由于变电运营人员工程验收的质量对于我国电网的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严格把关验收质量能够有效的提高变电站运行
后的电网运行安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虽然在我国的电网发展过程中 ,变电运维人员工程的验收质量
问题还很令人担忧 ,但是 ,随着政府企业的重视和工作人员的自我职业素质的提高 ,我国的电网事业将会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胡业红,叶良明.变电运维人员多层次培训模式探讨与研究[J].学术交流,2013(11).
[2]郭威.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及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J].信息与电脑,2013(2).
[3]孔永国,杨娜.论提高变电运维人员工程验收质量的策略[J].电源技术应用,2013(10).
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6
基于光纤的广电宽带接入网络带来新的网络特征。宽带接入网海量光纤引入,光纤入户;用户接入终端多样化、智能化,家庭网络由单一变得复杂;业务融合,用户由单一的业务需求向多业务需求发展。光纤宽带接入网络差异化的特征必将给网络运营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打造家庭宽带业务运营服务支撑系统H-NSC
为了在新一轮的光纤宽带接入网络运营竞争中胜出,广电运营商急需一套快速、高效的光纤宽带接入业务运营服务支撑系统。中兴通讯针对基于光纤的广电宽带接入网络运营管理需求,为广电运营商量身打造了一套家庭宽带业务运营服务支撑系统H-NSC,助力广电运营商统一、便捷管理海量家庭网络;端到端全流程自动化处理用户业务放装需求,实现现场零配置的业务快速开通;全方位智能化运维服务保障,快速、精准定位和恢复用户业务故障。
中兴通讯家庭宽带业务运营服务支撑系统H-NSC,提供一套光纤宽带接入业务运营管理支撑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全流程的自动开通及端到端监控能力,大幅提升业务开通效率;通过故障预处理、故障全流程管控、端到端精确测试诊断,实现宽带接入服务保障能力和服务感知的快速提升。
中兴通讯家庭宽带业务运营服务支撑系统H-NSC,涵盖了广电光纤宽带接入业务运营最重要的业务开通和运维保障两大流程系统。H-NSC预集成了业务运营管理需要的所有核心系统,内部流程完善,完全融通一体,无需对接,即插即用。H-NSC开放式架构,可以通过统一的北向接口平台对接上层广电的现有IT支撑系统,与现有IT支撑系统和谐共存,快速融合。同时,通过统一的南向网络接口对接各个设备厂商的网管EMS,标准化、通用化的网管EMS接口对接可以屏蔽差异,简化对接工作,快速打通端到端流程。
H-NSC集成了ZXESS EasyGate way终端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家庭网络设备的统一管理。ZXESS Easy Gateway终端综合管理平台促进PON上行家庭终端设备的解耦,可以对多种终端类型统一管理,包括支持TR069协议的智能家庭网关、DVB机顶盒、DVB+OTT机顶盒、AP等。ZXESS Easy Gateway终端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海量家庭设备的远程参数配置、故障诊断、性能监控等,帮助广电运营商轻松管理形态各异的家庭设备。
全业务自动开通高效业务放装
中兴通讯家庭宽带业务运营服务支撑系统H-NSC,面向广电光纤宽带接入网络业务开通需求,打通从用户业务受理,到现场用户业务开通的端到端流程,实现资源数据的自动配置、服务开通订单的自动流转、网络设备自动激活、现场施工工单自动派发、零配置全业务自动开通的全流程自动化运作。
H-NSC零配置全业务自动开通,简化现场放装,大幅度提升用户业务开通效率。营业厅受理用户业务,通过用户地址自动确认网络资源后受理,并生成用户业务开通订单到服务开通系统。服务开通系统通知资源管理系统做资源自动配置。资源管理系统对用户订单自动分配和占用资源,并将数据传递给服务开通系统。然后,服务开通系统下发激活工单给网络激活系统。网络激活系统做业务拆分后,对不同管理系统做业务配置自动激活,网络侧的配置下发给网络管理系统,用户业务配置下发给EasyGateway终端管理系统。完成相关业务数据配置后,服务开通系统下发施工工单给综合调度系统。最后,现场装维人员手机接到工单后,现场安装终端设备,现场业务零配置,ONU即插即用,业务即开即通,装维人员一次上门服务,高效放装,提升用户装机满意度。
三层运维保障高效网络维护
中兴通讯家庭宽带业务运营服务支撑系统H-NSC,针对广电光纤宽带接入网络运维保障需求,以基于EasyOptical端到端故障测试平台为核心,打通前后端运维保障服务流程,建立故障预处理诊断修复、局内故障诊断修复、现场故障诊断修复的三层运维保障处理体系,实现光纤宽带接入网络故障的专业化诊断,确保故障快速恢复,有效拦截故障,大幅度减少现场派单。
H-NSC基于专家诊断的三层运维保障,故障快速、精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