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政务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政务含义

电子政务含义范文1

【关键词】云计算;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解析

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完善,促使社会逐渐步入大数据时代,为了提高电子政务的安全性和数据处理能力,科学的对云计算进行使用,促使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提升。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是建立在云计算的基础上,促使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规避数据信息的丢失、非法入侵的情况产生,提高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的效率。

1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的意义

政府部门通过电子政务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政府政务的处理能力,并促使与政务相关的活动可以实现信息化,提升政府相关政务处理的透明化和效率化,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但是经过长期电子政务平台的使用,使得政府所收集的数据信息以及个人信息的数据量十分庞大,过于庞大的数据信息使得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能得到保障,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的情况产生,或是非法使用的情况,可能造成公民的个人信息流失,影响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且,还会造成政府的相关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展开,制约政府电子政务的有效性。因此,通过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的方式,促使传统的电子政务管理可以得到改善。结合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和规范的管理能力,提高信息的安全性。(1)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的传递和共享能力,使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促使政府部分信息的透明度得到提升,促使政府办公效率的提升。(2)通过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的实施,可以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在面对一些紧急事件时,可以采用合理的应急措施。(3)借助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可以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使政府决策更加真实可行。

2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

以云计算作为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的基础,从而使得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更加趋近于数据分析的和挖掘,可为政府相关职能提供参考。

2.1电子政务大数据采集

系统中的不同数据采用不同的采集方式,主要分为分布式数据采集和集中式采集。分布式数据采集是一种常用的数据采集方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广泛的应用到系统中,促使系统的数据采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规避各类隐患的发生;集中式采集方式可以使数据的控制能力得到保障,提高数据的可利用性,对于政府部门主要采用集中式的方式,提高数据的可控性。数据服务器采用分布式的方式,可以使得电子政务大数据采集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2电子政务大数据存储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大数据存储是完成对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并进行组织存储,并结合数据信息的真实情况,形成数据索引,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对数据的查询和使用。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系统,采用分布式的存储方式,有效的提高数据的存储质量和调用效率,使得数据存储能力和应用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2.3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互联互通

为了实现电子政务的数据分析功能,需要实现基于云计算的互联互通,促其能够满足对大数据的分析需求,实现对多维数据的分析,提高电子政务的大数据管理水平,降低各类安全隐患的发生。

2.4电子政务大数据挖掘与可视化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的联通分析,不能对数据的深层含义进行分析,因此,需要科学的对数据挖掘进行设计,从而使得电子政务的大数据管理可以充分对各类信息的内在含义进行挖掘,提高政府处理政务的能力,通常情况下,采用分布式的方式对数据进程处理和挖掘,从而获得更多有效的数据信息。并结合大数据的可视化,以图表的形式将数据信息进行显示,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3结束语

电子政务管理是提高政府政务处理能力和处理水平的重要因素,针对日渐庞大的电子政务数据信息,需要科学的对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进行解析,促使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规避各类安全隐患的发生,推动政府部门的职能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迪莉娅.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2:49~52.

[2]赵志超.电子政务大数据系统应用云计算架构[J].计算机与网络,2014,14:62~65.

电子政务含义范文2

关键词:地方政府 公共服务 满意度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顾客满意的含义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概念来源于企业界的顾客满意研究,在此本文先介绍几种相关的概念。Cardozo1965年第一次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引入到营销学后,顾客满意问题在企业界受到很大的重视,国外的很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对其它进行了不一样的阐述,可将其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类:(1) 累积型满意。累积型满意系顾客针对某产品或服务消费的全部经验而累积的整体评价,累积型满意可促进企业对顾客满意加强投资。 (2) 特定交易型满意。顾客满意限定于对某种特殊购买行为的后评价,亦即特定交易型满意可以针对某种特定产品或服务交易提供特定诊断信息。顾客满意是在特定环境下,对于使用产品所获得的价值程度的一种即时的情绪性反应。(3)认知评价满意。认知评价满意是顾客将实际从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认知表现与事前对服务表现的期望做个比较的认知过程的评价。(4)感情性满意。认为满意的情感性定义为顾客主观觉得很好而随之产生满意感,反之亦然。

国内学者宋昊在她的硕士论文中提到,满意度是一种心理比较活动,当体验的服务水准和期望水准能一致时,参观者便感到满意;反之,负向的时候,参观者会感到不满意。也就是说满意度的是取决于参观者所预期服务的实现状况,"预期"和"实际"结果的一致程度,并整理出顾客满意度模型。(如图 1)

图1 顾客满意度模型

1.2 顾客容忍理论的含义

顾客容忍理论也可以称为ZOT。它是指顾客心理接受跨度,在这个接受跨度中顾客认为所接受的服务是可以接受的,并且顾客在容忍区内对服务质量变化的感知性不如在容忍区之外的情形。在1991年Berry、Zeithaml和Parasuraman发现了顾客对服务有两种不同层次的期望。第一个是为顾客渴望得到的服务水平,也就是简称理想的服务义。第二个是适当的服务。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来,ZOT的特点就是顾客的期望由一个点扩展到一个区域。

按照ZOT理论和它的特点,论文将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定义为,企业和公民在享用电子政务通过其门户网站提供的服务的过程中,对服务使用的全部经验累积的整体评价,是公众对事前理想服务的期望和适当服务的期望和事后满意、不满意和愉悦的相对差距程度的主观反映。由此可见,公众满意的程度,取决于公众接受某项产品或服务后的感知与公众在接受之前的期望相比较后的体验,比值越大,公众越满意,公众满意度越高。

该模型中公众的事前预期有两种期望水平,即理想服务和适当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有三种状态,即低于适当的服务、达到适当的服务和超出理想的服务:事后感知有三种状态:愉悦、满意、不满意。当输出状态是愉悦,说明公众满意度很高,表明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超出了公众的期望,此种情况下。公众会对电子政务门户网站表现出高度的信任和忠诚,甚至产生一些依赖。

2.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的含义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定义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服务对象:公众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顾客"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与公众已经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应用让公众了解更多的政务工作,另一方面,公众有义务和责任参与政府的相关决策与管理工作。因此,电子政务的实施,要求公众从被管理的角色转变到"顾客"和"主人"的角色上来,而电子政务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高满意度。

2.服务内容:公众感知的对象是政府提供的电子服务

政府为公众提供的电子服务包括以下内容: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公民电子税务和电子证件服务等。

3.服务平台:政府为公众提供电子服务的平台是网络系统

一方面影响公众满意度的指标就要增加关于网络应用水平方面的指标,例如网络设计的艺术性、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网络运行的实用性等等。另一方面,公众满意度测评时信息的获取是来源于公众本身,这就需要对公众做问卷调查。传统政府在进行公众满意度测评时,主要是通过电话采访、实地调查、设立办等渠道来获取信息。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和与其密切相关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质量之间既有相互联系又有差别。企业界对于顾客满意度与服务质量之问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有相似处,但又不完全相同。Anderson等认为顾客满意与服务质量是有差异的,其差异如下; .

①顾客满意的发生必须先有消费经验,而服务质量不必;

②顾客满意是价值的函数,而价值是服务质量与价格的比值;

③服务质量仅与目前对服务的感知有关,而顾客满意还涉及过去所有的消费经验。

3.相关模型的概述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是指,将满意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评估中,通过测评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满意程度来评估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能力,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属于一个很新的领域。既然公共服务的效率、可靠性、便利性、关怀性及经济成本影响着公众满意度,那么在评价公众满意度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在借鉴美国ACIS的基础上,结合这些因素影响,构建我国电子政府公共服务部门评价公众满意度指标体系.

(一)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 的涵义及其模型

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CSI最早是应用于企业,用于测量顾客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满意度。1989年在瑞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顾客满意度指数(CSI)后,美国、德国、加拿大、韩国、中国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建立了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以瑞典顾客满意度模型为原型建立起来的,以顾客为基础,一种新型的用来评价并改善绩效的测量体系。它是根据顾客对在美国本土购买、由美国国内企业提供或在美国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的国外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评价,通过建立的模型计算而获得的一个指数体系。ACSI 由密歇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美国质量协会(ASQC)和国家质量研究中心(NQRC)共同组织实施。该模型如图3所示:

在这个模型中有6个变量:感知质量、顾客期望、感知价值、顾客抱怨、顾客忠诚、顾客满意度。这6个变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其中顾客满意度是目标变量,被置于模型结构中间。它是由顾客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三个变量决定的。而顾客满意度产生后就因此产生了顾客忠诚或顾客抱怨。在这个结构模型中,顾客满意度的高低是通过顾客在事后的实际感知高低与事前的期望相比较得出的。

在美国从 2001 年开始就ACSI 方法应用到对联邦政府网站进行各种测评[48]。在该研究中,改变了传统通过点击率、浏览页数、访问者人数对联邦政府网站进行测评的方法,开始用顾客满意度对网站进行测评。该研究是运用统计的方法来预测顾客行为,通过计算得到网站的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从而反映网站的建设情况。该研究测评了 8 个联邦政府网站的顾客满意指数,并与不同的私人部门网站的顾客满意指数进行了比较,得出了联邦政府网站的顾客满意指数平均得分略高于私人部门网站的顾客满意指数。2004 年 3 月,美国了《电子政务满意度指数》的报告[49]。该报告对 44 个联邦网站的顾客满意程度进行不同的测评,得出了各自的顾客满意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联邦政府网站在为居民提供健康信息服务的网站和政府在线招募新员的网站等两个领域做得比较好。

目前,西方国家已将顾客满意度的测评应用到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政府管理的民主化、高效化,科学化、我国也借鉴西方政府绩效评估方法的成功经验,尝试从顾客满意度角度出发,构建我国电子政府公共服务的公众满意度模型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目前,我国国内的顾客满意度指数主要是学习借鉴美国的ACSI。

参考文献:

[1]王燕,谷竣战:国外电子政务发展概况及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5).

[2]顾丽梅.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之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05,(1).

[3]蒋录全,吴瑞明,李峰,等.电子政务服务质量管理思路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

电子政务含义范文3

摘要:在分析客户关系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指出电子政务的本质是政府的客户关系管理。分析了电子政务的客户关系管理评测指标的组成及含义,指出客户关系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电子政务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电子政务的规划、建设和运营要与客户关系管理相结合。最后,提出了体现客户关系管理思想的电子政务建设所应遵循的若干策略和原则。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电子政务

1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思想

客户关系管理(CRM)的核心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核心的方法是“个性化”的营销管理和服务,核心技术是工作流管理、系统集成和个性化技术。这些理念、方法和技术都值得电子政务借鉴。把CRM的这些管理恩想应用到电子政务中,就是将政府类比为企业,将公众类比为客户,把政府工作看成服务机构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

2客户关系管理水平是衡量电子政务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可通过客户关系管理(CRM)来理解:一方面,可以把政府的服务对象——社会公众看成是政府的“客户”,改善政府的服务,就是改善政府对公众的关系;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在“以客户为中心、更好地提供服务”这个目标上与客户关系管理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并逐步进入到成熟阶段,CRM水平就显得越来越重要,CRM水平可以说是电子政务未来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在电子政务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同时,要充分运用CRM的指导思想。

3基于客户关系管理思想的电子政务策略

3.1要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

企业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传统的政府上作模式是以政府的机构和职能为中心,企业和公众围绕政府部门转。基于CRM思想的电子政务运行模式,“以网络为工具,以用户为中心,以应用为灵魂,以便民为目的”。把企业和公众真正作为客户,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围着企业和公众的需求来提供服务。

3.2要了解客户并对窖户进行细分

电子政务要体现客户关系管理思想,首先要了解客户并进行客户细分。电子政务的客户可以分为政府上作人员、社会公众、企业单位、其他政府机构、非赢利组织等。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客户的细分也是具有阶段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细分的原则和标准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而调整另一方面,客户细分会增加服务的成本,不同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

3.3要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办事服务

这要求政府网站在完成客户细分的基础上,把信息和服务也进行细分,把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及时提供给需要的用户。这种个性化服务,目前采用的方式是让用户从一个预定的主题词表中选取,通过用户自选关键词任意指定,通过各种布尔逻辑进行组合,达到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山于网上用户填写的随意性,这种方法往往效果不佳。也有一些电子商务系统采用自适应的个性化推荐算法来提供个性化服务。

3.4要全面考虑客户的生命周期

如同企业的产品有生命周期一样,客户同样也有生命周期。比如,企业从新设立到经营,再到歇业,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政府的信息服务和办事服务是不同的。

所以,电子政务系统要考虑其用户的整个生命周期,要按照客户的“生活事件”来动态地组织信息和服务内容,并且按照用户所处的不同时期及时调整服务的内容。这就要求电子政务及时维护一个用户信息库,跟踪用户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个性化信息和服务。

3.5要创新与整合服务提供渠道

无论公众采用电话、电子邮件、网站还是面对面的交流,都要能保证得到一致、标准的服务。同一个客户通过不同渠道与政府交互,在政府看来应该是同一条客户记录。这就需要避免“信息孤岛”,实现渠道和服务后台的全面整合,从而提高政府对公众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希望每个公民都通过互联网与政府打交道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应该充分地考虑到渠道选择的现实性和科学性,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同时要制定渠道策略。

3.6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电子政务所提供的服务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用户请求而提供的被动服务,另一种是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提供价值。2004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信息公开规定》就把政府信息分为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大类。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增值服务,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这也对政府和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7要消灭信息孤岛。实现系统整合

为了实现“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必须整合政府服务内容,实现政府从职能型组织到流程型组织的过渡。使用户只关注服务种类与提供服务流程,而不必了解政府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各自职能。

具体就是实现“单点登录”的政府门户,用工作流管理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对新建和已经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整合,同时对各政府部门分别提供的服务内容进行全面整合。

3.8要实现类似于商务智能的辅助政策决策功能

基于CRM的电子政务系统也要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分析广大用户的网上行为,获取用户深层次的信息和服务需求,及时把握用户偏好和需求的变化,调整服务的具体内容,从而达到为行政决策服务的目的。

3.9要采用市场营销的应用推广策略

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公众和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其应用效果的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广泛使用。因此,电子政务也需要进行市场营销。另外,还可采用网络营销的方法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流程做宣传推广。如网络广告、电子邮件营销等。在电子政务的规划阶段就要确定应用的宣传推广策略。

3.10要充分考虑和妥善解决隐私保护问题

电子政务含义范文4

关键词:公益林;管理;电子政务;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F32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170-1

当前,我国公益林管理已经逐步走入正轨,补偿基金的运用也已初见成效,公益林所发挥的生态保护效益也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虽然公益林的管理形式已经日趋完整,但是针对与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信息含量,工作强度、工作实施情况的考核、内业的管理等工作情况,用原始的人力管理存在很多难点和不足。针对当前数字信息时代,如果能够在公益林管理中引进电子政务,实施电子化管理,这样无形中就会将公益林的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在管理过程中对于信息的掌握速度和出现问题的解决能力形成质的飞跃,也是当前加快林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需要。

1 电子政务以及林业电子政务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1.1 电子政务

是最近几年中国的一个热门话题,针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应用方式,结合大家对数字信息的理解,对于什么是电子政务可以这样认为:电子政务就是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1.2 林业电子政务

是指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和各种信息技术将以林业政府机构为主体的管理和服务活动全面信息化。主要包括管理部门之间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和管理决策信息化,同时实现规范的、透明的、高效的、完善的对外服务窗口。

我国林业系统根据国家林业局“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信息化发展体系已初步建立。已经建立的大型专业数据库有:森林历史火灾数据库、多期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库、天然林数据库等。这些大型数据的建设和已经建立的内外网和专网构成了我国林业系统电子政务的基本结构。

2 林业电子政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电子政务系统没有做到从国家林业局到县局按“条状”形式展开

出现不同层次系统不能互连,数据不能横向访问,类似数据无法融合、比较和分析,形成“信息孤岛”等问题。

2.2 核心数据库建立滞后

由于林业资源数据信息量是庞大的,信息的变化也是频繁的,这就导致难于管理和汇总。国家对于林业系统基础数据库的分级建立和国家全面汇总数据库的建立相对滞后,因此无法形成层层递进的有效管理模式。

2.3 林业应用技术比当前信息发展落后

跟不上林业发展需求,导致林业信息的动态化管理滞后。动态信息无法及时更新,以人力汇总更新仍然普遍存在各级管理部门中。

2.4 信息安全与相应的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网络安全技术相对落后,网络技术本身存在缺陷,同时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意识淡薄,相应的法律法规结构不清晰,整体立法滞后导致执法不力等这些都是制约电子政务在林业发展的障碍。

2.5 人才缺乏

电子信息的掌握需要一个学习过程,林业专业知识的掌握也需要一个实践的时间,当前环境专业信息化人员对林业专业知识掌握甚少,林业专业人员又对电子信息的了解肤浅,这些都阻碍了电子政务在林业发展的道路。能够掌握林业专业知识同时又精通电子信息的人才成为电子政务在林业道路上发展的关键。

3 公益林管理中电子政务应用内容的构想

由于公益林的管理工作涉及面广,防火、林政、检疫、资源等部门均有所关联,涉及的管理内容与部门多,这就造成公益林面积少,但业务复杂性高,这种情况更加适应当前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工作方式。因此为了保障公益林管理能够跟上信息数据的变化,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要求的“三网一库”为基础构架,按照以下几方面大力推广,加快建设公益林管理电子政务。

3.1 建立国家、省、县(市)三级公益林资源中心数据库

完善数据库管理软件与数据通信软件,设立好国家、省、县(市)互联的公益林管理业务资源网,以保证数据的及时更新、有效管理。

3.2 以公益林资源中心数据库为依据,以公益林管理业务资源网为基础

结合GIS、GPS等系统,对公益林的各类资源与地形、地貌相结合,建立空间数据库,形成电子林相图,实现公益林数据数字化的目的。

3.3 建立公益林管理人员与管护人员人事管理软件

形成电子合同与电子考勤系统,并结合卫星、通讯等技术运用GPS或手机等设备的卫星定位功能实施监控与查岗,以明确具体工作人员的到岗情况,同时运用人事管理软件对各工作人员的聘用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3.4 建立公益林办公业务网,形成系统内部日常办公的基本网络环境

一是建设和完善核心政务应用系统,公文、信息、督查、值班、会议、档案等核心政务要在网上运行,加强政务网的应用,逐步实现公文和信息的无纸化传输,适应网上互动需要的“网上审批、网上监督、网上反馈”等工作机制。二是建立视频会议系统,转变公益林的培训与例会方式,提高视频会议系统利用率。三是建立网络电子培训与考核系统,实现网络的定期培训与考核,为人事管理软件提供相应的聘任依据。四是建立应急平台,全方位监测监控,快速预警,高效处理,形成公益林管理中紧急情况的迅速解决方案的应急信息平台。

3.5 依托因特网建立公益林管理服务平台

创新互动形式,设立好领导信箱、网上公示、网上、领导访谈、民意征集、政策动态等栏目,以接受群众监督和为群众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 吴爱明.电子政务教程――理论・实务・案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电子政务含义范文5

近年来,电子政务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以电子媒介为平台开展新型服务内容成为当前政府服务的主流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已走向成熟阶段,我国的电子政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共服务协同研究是开展电子政务发展新型服务的主要课题,本文将从政府公共服务的改革研究入手,从协同政府研究及网络环境下的政府的协同服务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网络环境;政府协同;公共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政务成为政府发展服务项目的新领域,在很多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以美国为例,电子政务功能已经拓展到服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色是各部门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不再各自为政,逐渐建立为以功能为核心,以政府服务对象为目的的网络平台。以优化社会服务功能的目的。但我国在电子政务的发展方面限制诸多,在服务管理与自我管理方面存在各自为政、沟通不良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电子政务水平的提高,甚至会阻碍其发展。本文旨在阐述网络环境下政府公共服务协同管理,希望能供相关人士借鉴。

一、政府公共服务变革分析

(一)政府公共服务理论发展阶段

政府公共服务理念由来已久,在长期发展中政府公共服务方式不断变革,各国都在不断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理论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是促进经济飞速发展。围绕这个问题,学术界对此做出了这样的总结:政府公共服务理论发展阶段主要有公共法研究、公共经济学、新公共管理这三个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新型管理理念被众多国家认可并实践,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管理理念,同时有利于政府完善其职能。在这场改革中,很多国家提出将建设重点转移到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方面。

(二)政府公共服务的原则

政府公共服务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则:服务于公民;追求公共利益;重视公民权利;战略的思考,民主的行动;责任的非单一性;公共服务者应重视公民表达以及实现公民共同利益;重视人而不单单是效率。

(三)公共服务改革方向

在结合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模式:建立以服务大众为目的的服务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效仿市场竞争方式以更好的适应时展;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联系与合作;在政府公共服务内部制定绩效管理体系以激发人员工作热情;优化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能。

二、协同政府分析

(一)含义与特点

协同政府即指有效整合政府的各项相互独立的组织已到达政府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由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推行实施不可能依靠各个部门的单独作用,也不能成立“超级部门”以包揽所有工作,只有在特定政策目标的实行基础上,依靠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完成政策推行。其特征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组织内的合作;组织间的合作;由上而下的责任承担;服务宗旨以顾客为主体。

(二)协同政府管理内容

协同管理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政府内部的纵向分权管理;二是,政府部门间协同整合管理;三是,政府与其他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

三、协同政务分析

(一)协同政务的内涵

如今协同政务已成为政府服务的迫切要求,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很多人对协同政务的含义以及具体的实践方法等还存在疑惑。协同政务即指以政府内工作人员的协作为核心,强化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化政府工作流程,以及集成政府信息化系统应用,从而减少交易成本,降低损失利率,更好的发挥电子政务的优势与作用。

(二)协同政务实现形式

协同政务的具体的实践主要依靠电子服务,其不仅是电子政府的核心,也是主要实现形式之一。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府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协同政务发展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共服务协同管理

(一)政府公共服务协同管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政府公共服务内容复杂繁多,对于政府公共服务的协同管理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未形成规范科学的系统。往往以不同的业务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分类进行相关分析,以上海第一个公共服务平台的成立为例,是通过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协调与整合,实现研发资源的共享。例如,在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工作人员通过空间分析技术,实现服务对象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仓库的集成,从而把大量的政府管理服务对象以空间数据的形式存储于地理信息系统之中,这样相关人员就可以采用空间技术的手段轻松管理所在区域的管理对象,以提升个性化的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二)网络环境下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

网络平台政府公共服务内容繁多,其发展趋势愈来愈明显,以法制教育为例。互联网的发展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网络法制教育也逐渐成功汇聚新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建立政府法制教育机制是形势所需。网络环境下的法制教育在思想教育领域尚属新兴事物,因此还没有完整系统的体系。由于我国网络立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要加强行政机关、网站运营者的相关责任,严格限制行政权力的行事方式和程序,明确网站运营时的责任归属问题,严格制定责任后果,并施以一定的刑事处罚。网络环境下的法制教育研究虽已有一些理论成果,但其研究还停留在现状、原因的分析层面,视角比较单一,还未上升到理论高度,操作较为困难,欠缺实效性。大多围绕法制教育的宣传开展,在教育内容方面,未把政府作为主体。

五、结语

互联网的大发展使“地球村”的实现越来越接近现实,政府作为服务大众的部门,其电子政务的发展可以为大众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提升政府的服务职能。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共服务协同研究是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领域面临的新课题。虽然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仅停留在对现状及原因的研究层面,并未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其实现的方式与步骤都需要不断优化,这就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寻找问题并解决。

参考文献:

[1]唐铁汉.公共服务的理论演变[J].人民论坛,2010,9(23):7883

电子政务含义范文6

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大部分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建设初期,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高、电子政务发展滞后、信息资源整合不力是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1. 强化信息基础设施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要搞“一步到位”,不要贪大求全、搞花架子; 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政府应加快实施办公业务网、业务资源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电子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全面提升政府系统信息网络的整体应用效果,提高政府机关现代化办公应用水平。

2. 拓宽融资渠道

在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投入上,要确定政府投资的重点、范围和投资主体,区分和界定哪些是应该由政府投资的,哪些是可以市场化运作融资的,凡是可以市场化运作的都要推向市场。

资金来源可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利用政府自身拥有的稀缺资源,用合理方式换取资金。政府掌握着大量的信息,如果将一些适于公开的政府资源合理地经营,使资源从政府部门手中转移到能使其发挥更大作用的企业手中,让它们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政府资源获得最大收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滥用信息资源。

二是政府可与企业开展公私合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电子政务建设。大量的政府业务系统开发、政府网络维护等工作则应通过招标等方式外包给专业化的IT企业去做。政府部门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这样可减轻政府部门的预算压力,确保维持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来源,IT企业也可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从而使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中。

三是吸收民间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吸收民间投资。相关部门应深化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制定有利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投融资政策,形成以多种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投资主体和多类投资政策构成的投融资体制。

3. 加强立法

加强立法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完善信息法。信息犯罪给国家安全、知识产权、个人信息等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需修改和补充现行的法律,使之适应惩罚信息犯罪的需要。同时,制定新的符合现实需求的信息法规,建立全面、有效、结构严谨、操作性强的信息法律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建立信息公开法律制度,这对公开政府信息、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公开法律制度须明确允许公开的信息、豁免公开的信息、公开的义务、获取的权利、公开的方式和途径等。

三是制定和完善必要的技术标准。为推进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制定和完善必要的技术标准。要注意采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达到电子产品的相互兼容、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的快速流通和高度共享。同时应加快电子政务的整体立法,制定网络安全的法律,健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信息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针对电子政务的工作环境,建立保密管理制度及计算机网络使用和维护制度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