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1

关键词:入学教育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 新生

部分大学生入学后,出现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出现对新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一些系列的“不适应”问题,少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个别新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的质量和心理健康。新生入学教育是他们的第一堂课,除了了解学校、专业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知大学的学习方式,掌握人际交往、生活方式,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求,传统的入学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需要将新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到入学教育中。面对入学教育时间短、面广、“不适应”心理问题突出的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成为入学教育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新生入校后出现 “不适应” 的心理情况

通过对新生入学的了解和观察,新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1、生活不适应。由于环境陌生,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开始,由于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在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下,新生容易产生孤独感,挫折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2、心理不适应。由于高中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转换的不及时,高考的落差和同学间的差异,导致部分大学新生出现失落感、失宠感、自卑感,出现焦虑、责任等心理不适的情况。

3、学习的不适应。由于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差异性较大,教学方法和模式与高中不同,对专业的认识偏差和喜好不同,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等,出现了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惧学等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障碍。

二、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内涵

新生 “不适应” 的心理问题对入学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入学后较短时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入学教育的一项新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如何发挥好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景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共同商讨、活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帮助学生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的教学活动。

三、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知、情、意”,注重让学生情感共鸣,积极体验,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能有效地解决新生出现的“不适应”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达到预防的目的,使其快乐的成长,是入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

由于新生入学后出现的不适应具有相同性,诱因也具有相似性,团体性是这一群体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通过针对新生的群体性特征,以班级、专业或者相同问题的新生通过设立特定的活动场景,让新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实现引导,使其积极主动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所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是解决新生“不适应”心理问题的主要形式。

2、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寓教于乐,易于学生喜欢和接受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分享、典型案例讲解、教师的引导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对大学生活学习正确的认知,从而快速的适应大学,健康成才。

3、团体心理辅导节约了入学教育时间,效果良好

针对新生出现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具有普片性,如何短时内做好引导,是一个关键问题。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教育实现入学教育是不太现实的。针对新生在学校里扮演“求助者”和“助人者”双重身份,相互影响。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有针对性开展专题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双重身份作用,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达到解决大学生活“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4、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体验性增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某一问题,设计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知问题和解决的辅导,让新生认识和了解在学校期间可能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惑和不适应。将传统的入学教育课堂讲授转变为不场地受约束的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参与,达到情感共鸣,实现对入校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适应有所认识和了解,掌握其自我调节的办法,从而达到快速的适应大学生生活。

5、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预防性突显

新生入学后,对校园生活、人际关系、饮食起居等一些列新的生活学习开始了认识和适应。在认识和适应过程中,由于新生自我经历和性格等因素,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导致大学生活学习不适应。通过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通过团体活动设计,针对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认识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重点在于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预防,从而让新生的“不适应”自我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可以对已经出现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同学及时发现和矫治,并对后期的心理咨询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不适应”现象,有效地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矫治、预防和发展,并重点在于预防和发展,有利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帮助新生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心理困扰,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健康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炜炜.大学入学教育浅谈[J].科技信息,2010年29期.

[2]刘鑫.提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4期.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创新力措施

一、当下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学关键

(一)高中英语课堂的现状分析

当下的高中英语课堂中,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英语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老师在台上灌输知识,学生在下面聆听,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不理解另当别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出于被动的接受地位,陈旧的传统模式不合理的地方可见一斑。再者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上,因为英语的教育教学资源有限,英语教材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也是英语老师课堂教学的全部,这样就造成一种课堂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合理的优化的现象,无法有效的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发展,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

对于高中英语老师来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新力才是其教学的目标。因此,高中英语老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指导高中生用英语来获取和处理信息而非汉语,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积极参与到英语课堂学习中来,促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英语语言技巧,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另外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英语老师要按照英语教学的目标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建设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

针对当下的教学现状,高中英语课堂上存在的不同程度的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想法,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现象。高中英语老师应该立足教学实际,积极予以解决。要知道这些做法一方面对基础知识的继承、应试能力的培养有益也有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所以,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应该从大处着手,从英语课堂抓起,建立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让学生充分参与、主动发展,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迸发创新的思维火花。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尤其应该注意要以宽容的态度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正面激励学生。笔者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就经常说:“不怕出错,就怕不敢说”,英语老师要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偏激甚至错误,当学生出现问题或错误时,笔者通常都不会予以训斥或惩罚,而是耐心地加以指导和点拨;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则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自由和学习氛围的宽松,经过笔者高中几年的反复实践,表明这样的课堂环境,对英语教学效果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现问题,大胆怀疑,要知道寻根问底才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任何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都具有这样的品质。所以要想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造力,就应该首先从大胆提问开始。在笔者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的学生都羞于提问,懒于回答问题,而且根据笔者与同行们的交流发现,这样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为此笔者总结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害怕提问,对英语老师或者同学(人多)有点害怕,担心在出丑,害怕老师看不起;其二是不知道怎么提问,对于英语中的问题不知道怎么提问,不会提问,不能切中问题实质。要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就需要从鼓励与引导两个方面着手。

①鼓励学生提问,就是要让学生克服畏惧的心理,为全体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提问的心理负担。笔者在实际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就给学生提出建议,要求学生每周都要提出一至两个教学中的问题,不敢在课堂上提出,就在课前或课后发问,不敢向老师提出,就先在同学之间交流。同时我要求大家在同学提问时要互相尊重,不要当堂嘲笑他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为一些害怕发问,担心同学嘲笑的学生解除了顾虑,为敢于质疑奠定了基础,为激发创造力做下了铺垫。②引导学生提问,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英语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引导,使学生从“不会问”到“善于问”。笔者还从学生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设疑,并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逐步解疑,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三)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还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时捕捉学生的一丝一毫的表情,当发现有的同学听到这个问题皱眉头时,要及时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根据学生提问的问题耐心地给予解答。笔者在平时的英语实践中就坚持这么做,时时刻刻注意学生的表情,加强情感上的交流,即使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堂无关,笔者也不简单地回绝他,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是婉转地一笔带过,并邀请课后共同讨论,以保护学生质疑提问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国家长久不衰的灵魂所在,英语也是我们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介于此重要性,广大的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我国的英语事业培养更多的英语创新与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韦小娟.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5).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3

英国作家萨克雷管说过:“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人格;播种人格,收获命运。”这里有几个关键词“思想”“行动”“习惯”“人格”“命运”,它们之间不是一个并列关系,而是一个逐步培养形成的时间承接关系。既然“思想”就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那么让高中语文教学走入学生的心里,首先就要培养“思想”,随后的行为才有动力,习惯才会形成,才会有好的人格,获得好的命运。

在学习中,“思想”就是目标意识、结果意识。教学中不是告诉学生我的理想有多大,多远,那些离学生目前实际虚化的东西常常让学生无所适从;而是要告诉他们高中阶段依照自己实际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比如总分我要达到550分,语文高考依照自己随后的努力能考120分,那么,接下来就是分析自己所考的语文知识体系中明确自己努力学习奋斗的方向,以及学习积累哪方面的知识,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具体自己到底该怎样学习,进而形成行动的“思想”。所以“思想”要具体,并且是个体的,而不是统一整体的教师要求,是学生自己在充分分析自己,从自己实际出发形成自己内心最迫切的需求,只有这样,学生自己的“思想”才具有巨大的内驱力,其实也就是把结果提前,让学生看清自己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并决定为之奋斗。

有了“思想”,有了目标,有了驱动力,那么真正学习的关键是落实到行动中去。行为是思想目标的具体化和强化,也是最终结果在时间上最重要的环节,它让学生的学习得以落实,而语文教学便能真正走入学生心里。那么,在语文教学之中如何让学习落实在学生自己思想目标的行动中呢?

落实行动在于教师要设置具有包容性的教学设计,当然不是绝对的具有包容性的教学设计,而是带有教师教学指向的相对的具有包容性的教学设计,比如探究性学习、带有多层级目标的读书活动等。之所以教学设计要具有教师教学指向的相对的包容性,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目标个体的,以及教师在针对文本设计教学时还有一些必须要传达的内容。但不管是那一种教学活动,有一点是始终不会变的,那就是让学生切实参与教学活动之中,并且有动笔表达的行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手动书写与用笔表达,一方面调动了所有知觉器官的参与行为,另一方面也让整个复杂的学习行为得以实践和落实,而手动书写与用笔表达也能让语文知识与能力在这样的行为中得到充分的融合与升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既然落实行动的教学行为是书写,那么,就请一定注意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计中不要忽视。比如,多媒体教学活动中,缤纷的色彩、震撼的声响与丰富的内容可能仅仅调动了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却不能真正让学习的内容得到落实,只有通过探究、讨论、比较、总结、书写、展示、针对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与书写参与,才能让学习变得落实有效。所以,书写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当然,书写绝不是抄写,它应该是保留了语文传统教学的手段。书写除了用于记忆,更多的应该是用于学生对自己思考的心得进行表达,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展示;它还应该是用于学生对自己思维以书面形式进行表达;用于对问题探究结论的文字表述。同时书写的过程有助于让学生精神专注,书写的结果也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从而也让教学的结果得到落实,学生也在书写行为中逐步实施了自己的目标,也让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语言表达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一时的行为并不能最终达到教学目的,重复的有着习惯的行为才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强大力量。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是把学生学习过程中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的那些学习行为固化为一种学习习惯,但是,学习热情与一时的懈怠往往使这些学习行为不能固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时提醒与反复强化学生行为就很有必要。那么,在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哪些行为应怎样培养呢?

1.对基础积累,要坚持朗读与抄写。

2.坚持纸质阅读,边读边记,或摘录,或批注,或写心得。

3.对知识,要梳理并书写结论。

4.对探究,要书写探究结论,或书写探究报告。

5.心灵畅游,要及时书写过程与感悟心得。

6.注重阐析、论证、赏析、归纳行为并对其过程与结论用合理语言表达写作。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4

关键字:高中生物教学;方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面对中国的当前形势,创新人才缺乏,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度缺乏。为了实现创新救国的事业,高中生物课堂大力提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探究式的教学引导。关于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创新能力的相关方法,有以下想法:

一、打造多样高中生物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生物世界千奇百怪,微观的各种现象更是吸引学生好奇的眼光。所以,打造多样的高中生物课堂是必须的。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是好奇心很强,而这种好奇心则是由于他们听到了闻所未闻的事情,或者看到了见所未见的情境所引发的。一旦产生了好奇心,他们的兴趣就会勃然而发,表现为注意力特别集中,对事物的发展及结果的急切等待,并要通过自己的眼、耳、手脑等学习通道主动地去探究,学习过程也就变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

我在课程中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老师可以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去做植物标本。学生可以先回家去附近的公园采摘树叶,选择比较好处理的树叶作为材料。回家处理好树叶,找到玻璃和砖头作为压制标本的材料。把处理好的树叶平铺在玻璃上,然后用吸水纸放置于上面,再压上玻璃,放上砖头,基本的植物标本就做好了。当学生做过这些之后就会感觉到生物世界的神奇了,因此也会对生物产生更加大的兴趣。其次,具体的调查一下各个学生的兴趣取向。老师可以适当的给予鼓励,支持他们去实践。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提高,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讲兴趣加入到生物课堂中。

二、掌握好生物的教材知识,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首先,掌握好课本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学生要认真的在课堂中听老师的讲解,做好笔记,更多的是要将自己的不同见解提炼出并且向老师提出,求得解答。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具体的针对性教学。适时的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作出鼓励的正确的引导。还有,做好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在课堂中,老师适当的做出引导性的提问,让学生回答并且提出不同见解。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知识。以此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可以促进关系的和谐,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能更好的促进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其次,生物知识学好后学生还要很好的巩固才能实现知识的永久记忆。人的记忆都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的,科学的记忆方法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在理解记忆生物知识后对知识进行适时的加深整理,制作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老师要将有效的巩固方法传授给学生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最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好好的运用生物知识到生活实践中。学习好了生物知识,首先的生物知识实践就是生物习题的解答。教师把对应的章节的知识编排出试题,让学生解答,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从试题的正确率中看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的力度,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生物学教学与实验也是息息相关的。高中生在实验中的实验成果与学生的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直接相关的。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生建立自己的生物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实验教学是必要的。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一)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动起来

以往的生物实验都是教师进行实验演示,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因此学生对试验中的注意事项也不知晓。将学生放归到实验室中,把实验器材交给学生,教师给予必要的实验器材指导,防止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也为保护学校财产。实验前将学生很好的分组并且注意知识的搭配,以便在实验中进行很好的互助,是实验达到最佳效果。

(二)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展创新性的实验活动

打破以往简单的验证式的实验,给定课题让学生去涉及具体的实验,写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这样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迁移。例如对植物细胞具体组织的构图实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植物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处理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植物细胞构成,然后用自己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这样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实验的激情,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奠定现实基础。

(三)正确的指导学生写好生物实验报告,做到实践结果的完好整理

掌握好了知识,运用好知识到实验中,最后,将实验的过程以及结论实现文字的完美转化。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般实验报告写作的基本步骤,让学生有基本的框架,然后根据每个学生实验的内容和形式的具体性质指导学生撰写不同的实验报告。其中既要体现学生实验的特色又要保证报告的基本形式,这些最主要的是为以后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后进行理论总结做准备。整理好学生自己实验的结果,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作为学生积极走入课堂的导航灯,学生的知识掌握是学生航行的划桨,而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是在航行路上行进,最后的自主设计实验是学生自己随意划行的过程,撰写实验报告就是到港后的航行情况汇报。生物教学的航行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与日俱增。

参考文献:

[1]刘慧.新课改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进展与改革[J].成功(教育),2011(4)

[2]马雪艳.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8)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精神;培养途径

一、创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创新是一个国家前进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所在。高中生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后备军,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及时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首先,教师应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深入学生群体,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其次,教师在创新教学理念的过程中,除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外,还应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重要性,同时能够将语文知识活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求新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与创新是相对的,而教师要想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认可学生的不同意见。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能力以及认可能力较强,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主动性较强,然而受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针对教师的错误观念,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不敢对其进行批评,甚至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换而言之,即有批判才会有创新。例如:一位高中老师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姥”读音中,读成了“lǎo”,学生发现后,及时的举手发言,将老师“lǎo”的错误读音更正为“mǔ”。这时,针对学生的指正,教师除了要虚心接受外,还应借助这一机会,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肯定,同时能够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勇于批判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

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发掘。而想象力与联想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所在,同时还是其“学以致用”的根本体现。而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同时,应对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进行培养。据相关资料显示,在联合国的资料统计中,中国高中学生的创新力排在世界倒数几位,而一个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创新,离不开思维创新。由此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充分重视学生这一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诗句接龙”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学过诗句的同时,还能使其在“接龙”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衔接性。例如:教师在《蜀道难》的教学中,可以针对李白的诗句进行“诗句接龙”。“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等。通过这一“诗句接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诗句衔接能力,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氛围。

四、创新课堂教学

受我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一味的接受。在这样一种学习模式下,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并影响了今后的语文学习。此外,处于高中这一阶段的学生,除了面对日益紧张的课程学习外,还要面对升学的压力。由此,教师要想在这样一种形式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课堂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能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而在创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例如:处于高中这一阶段的学生,叛逆心理较强,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喜欢突出自己,比较自信。由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这一性格特点,让学生自己设置教学目标,自己充当教师,而教师则可以充当学生。在学生试讲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试讲效果进行点评。如此,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投入到今后的语文学习中。

五、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能使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还能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今后的语文学习中。由此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军传.《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04).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6

关键词:创新教育方法

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以下是笔者多年的创新教学总结。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过去那种被动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执教《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提出了种种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想,我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看着一幅幅画面,伴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与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之中。接着,我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鲁迅写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学生一个个发言,众说纷法,如鲁迅背着手在房间里踱着;鲁迅点燃一支烟,手抓着短短的头发,痛不欲生;鲁迅一直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漆黑的夜空,一言不发……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冲破写作藩篱,让学生放胆作文。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是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如一些学生大胆评说中国足球,写出了思想犀利的评论文章:《霍顿,何罪之有?》《中国足球不能拒绝雅凯》《长传冲吊,是利剑还是钝器》,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语文课,让我欢喜让我忧》《标准化试题,下岗吧)《学习,什么时候轻松起来?》等等。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