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学前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入学前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入学前教育

新生入学前教育范文1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人才培养,始于成功的新生入学教育。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即是帮助新生快速地融入大学生活,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开启大学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良好开端,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

一、入学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深入,迅猛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群体的成长要求对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高校高度重视新时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把入学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对入学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以及方法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质量和效果也有着显著的提高,但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据了解,国内高校都为新生设置了入学教育活动,但许多仅限于“全体大会,讲校史,讲个人英雄史”,上一堂大规模的思想教育课。不少新生反映,这种形式的入学教育缺少具体和感性的指导,听下来收获不大。

二、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体系

1、爱国爱校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命脉,又是品德教育的中心。爱校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在新生入学时进行爱国、爱校教育,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建设文明的和谐校园具有重要作用。军训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是对新生的意志力、吃苦耐劳、组织性和集体荣誉感等方面的综合考验。开展军训对于学生增强爱国爱校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牢固树立国防意识,培养民族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深化爱国爱校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2、专业思想教育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学习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学生初入校门,对一切都是那么好奇和陌生,对学校和专业也不尽了解。为使新生尽快适应高校学习生活,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通过介绍专业情况、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使他们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指导他们在学习环境中重新审视自己,激发新的学习动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竞争。其次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组织等,加强新生与同专业师哥师姐之间的沟通,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专业学习交流活动,让新生能够较好地获取学习经验,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

新生入学,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作为刚入学的新生,从原来熟悉的环境中突然来到陌生而又新鲜的大学校园,在心理上对新的生活环境有种新鲜感和畏惧感。这就容易导致一些不良心理情绪,失落感、焦虑感、排斥感、沾沾自喜感、消费的差异感、松懈感、解放感、空虚感等心理感受错综复杂。因此,对大学新生及时地进行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就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当务之急。从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出发,多形式、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矛盾,走身心健康成长之路。

4、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公民的道德范畴,也是当今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向大学生灌输诚信教育的知识已成为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的迫切需要。现如今,全国各所高校主要围绕学生诚信求学、诚信交往、诚信社会行为等方面对新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端正治学态度,发扬科学治学的精神, 强化学术道德及规范教育,坚决杜绝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学术态度不端正等不良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诚实为人、诚信做事的优良品质,严惩假困难、恶欠费、乱言表等不良行为。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培养诚实、守信的人。

三、关于新生入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就新生而言,入学教育能让学生了解学校、认识老师。通过老师能了解专业,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和模式,尽快熟悉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生活,并尽早做出学业规划,踏踏实实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但当前新生入学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考虑和重视的。

1、育与多形式教育相结合

育是指一段时间内的连续教育,多种形式教育是将教育内容分散穿插于其他教学及实践环节。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多、任务重,一定要坚持育与多种形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有计划地进行。一方面,学校利用入学教育周(月)等形式集中精力地对新生进行系统的入学教育;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门还要将教育贯穿于大一学年,将新生入学教育纳入学生教育管理总体框架,统筹安排,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教育内化,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确保教育效果。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建立学校与家庭联动教育机制,通过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召开新生家长会等形式,向新生家长们介绍学校、学院、专业的基本情况,阐述大学素质教育理念及各项学籍管理和日常规章制度,争取获得家长对大学教育理念的认同与支持。同时,还可以请新生给家长写一封信,表达感恩之情,表述学业规划,展望未来发展。通过学校、学生、家长的互动,使得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

3、重点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入学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不能流于形式,光看表面。新生们的家庭情况、高考成绩、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精神面貌等方方面面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到学生中去,细致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注重个别引导,化解疑难,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还要把握重点人群, 重点关注和疏导心理上存在明显负面情绪、家庭经济困难、上网成瘾或有其他特殊困难的新生。重点做好以养成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的发展规划教育,使学生从一入校就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整体规划、形成科学的成才观和发展观,从而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良性循环。

大学生入学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对于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入学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效果和成长模式,甚至影响到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和作为。高校只有不断完善入学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式方法,为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孟威,关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一点思考,文化教育,150500

[2]杨春,“90 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策略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2.02

新生入学前教育范文2

关键字:复习课学生主体 整理归纳

新课程标准要求“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改进传统的复习课教学,使其充满“探究性”呢?

一、备课

复习课与新课一样都需要备课。教师在上复习课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总结重点短语,句型,中考考点,对单元知识了如指掌,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控制自如。复习课毕竟是复习学过的知识,要归纳总结不同单元,不同学期,不同年级的相关联的句子,具有系统性强,跨度大,中缩性广的特点。教师在备课上就要把初一,初二,初三的用语相结合。同时,在备课上给学生创造不同的环境,设计不同的内容。所以,复习课的备课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文化水平,反映了教师英语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的结合。

二、课上呈现复习内容

帮助学生回忆所学内容是上好复习课的第一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我们教师要做到的基本要求之一,要教给学生自主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1)为了更好的完成口语会话的复习,教师也可将所设计的内容用于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表演练习。老师还可以事先选择一些含有课本重点句型的短文,让学生进行诵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复习乐趣,锻炼了他们的胆量,达到了最佳的口语会话的实际效果,也为将来进入高级中学,走向社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2)词汇复习。词汇是外语语言三要素之一,是构成语句的基本单位。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所说:“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将无法表达任何实物。”可见,词汇的学习在语言学习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新目标教材词汇量大是其一个突出特点。因此,我一般采取下面的复习方法:学生以最快速度自己看汉意想单词,把没记准的单词用三角号标出。拿出笔纸重点练习没掌握好的单词。短语是学生会话的基础,只有掌握好短语,学生才可能在听说读写方面全面提高。背诵是短语复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3)归纳小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不同,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揭示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教师点拨重点难点,语法、考点,理顺单元脉络。教师要以启发引导为主,加深理解度(4)进行强化训练。单独的复习词汇、语法,脱离语境是不行的,必须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时的训练要突出重点,练透难点。(5)听写单词短语或小测以检验学生的复习效果。

三、教给学生一些复习诀窍

(1)制订复习计划。(2)选择适当的资料。(3)适时进行总结。①快读查疑。首先浏览课本,遇到较为生疏的、已被遗忘的词语,集中抄在一个本上,以便随时复习,重点记忆。 ②以点带面。以一个单词或语言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找出与之相关的词语和用法。比如,学习一个名词,应知道它是可数的还是不可数的;如果是可数名词,其复数形式怎样变化;是不可数名词,又应怎样使用;它有没有动词形式或形容词形式。再如一个动词,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现在分词形式是怎样变化的?应如何使用?有没有固定用法?运用这个方法,可以得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③归纳比较。将同类的知识点归纳在一起,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表示“带、拿”的几个词:take, bring,get, carry, 应如何区别运用?in, on, at怎样表达不同的时间?一定要掌握它们的细微差别,并能熟练运用。

新生入学前教育范文3

关键词:学生心理 初中语文 教学水平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入手,都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心理健康状况,教学方式、方法都必须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技能,教学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法、方式来授课、来与学生互动、与学生交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爱上学习,也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学习力的学生。

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去深入了解学生。从哪些方面来了解学生的心理?一般来讲,教师要清楚学生的知识水平,知道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以及他们的品德方面,也就是他们的情商发展状况。也就是从智商和情商两方面入手。

初中生,其年龄一般是12―14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阶段,内心是既充满着独立性,又有依赖性,既有自觉性,又存在幼稚性,是一个错综矛盾的心理时期。

一、初中生心理特点

(一)活泼好动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初一新生,他们刚刚从小学走进初中的大门,所以小学阶段的一些特点还比较明显。比如,一下课就冲出教室,相互追打,做课间游戏,在性别上男女也不分界限。表达需要特强烈,比如,上课教师提问时,就会发现主动举手争取发言的人很多,发言很踊跃,这是和高中阶段的学生有明显的区别,高中生心中知道答案,举手回答的相对来说并不那么积极、人数也相对来说少些。

(二)模仿性强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性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在初中阶段,这一特点仍然表现得很强。比如,好的容易学,坏的也抑制不住要学,兴趣容易变化,一会喜欢文学,一会又爱好天文等容易改变。

(三)记忆力强

初中生正处于记忆力发展的顶峰时期,当然主要是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只要在这短时记忆的基础上稍加重复即可获得。初中学生的学习科目相对来说不是很多,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适当地引导学生去记忆一些必要的东西,去发挥他们的这一“特长”。

(四)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导

初中阶段是小学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过渡,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前期,也就是初一,学生大多还弥留着小学阶段时的特点,而到了初三,学生经过这两年的学习成熟了许多,与高中阶段也有了相似之处。所以,初一的学生很乖,很听话。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教师说什么学生就会执行什么,很容易受教师的影响、接受教师的教导。这也能从学生与教师很容易打成一片看出来。初二的学生虽然会有些叛逆,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诲,即便心里有些不满也都会挂在嘴上,不会像高中生那样,放在心上。

(五)独立性强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独立性发展很快,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与父母交流时,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想表现出自己已经长大,是个成人了,想有自己的主见和行动,虽然很多时候这些行动,往往还是需要家长的帮忙。所以家长和教师要了解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多给学生一些成长的空间,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同时还要在适当的时候、恰当的时机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以上五点是初中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作为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才能因材施教,教育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教材、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都离不开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正确分析和把握。

二、初中语文教师应注意的几点

(一)先抓基础后抓稳定

基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语文教师要在初中一开始就要狠抓基础,包括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生活习惯的锻炼和交友的技巧等。初中学生的记忆力强、模仿性强以及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影响,教师就要让学生向着正确的方面发展,对有向负面发展的苗头教师一定要加以制止,争取把这个基础打好。基础打好了,就得让学生稳步发展,在知识的条理化上、系统化上、深度上发展,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学生产生分化,掉队。任何知识的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这个过程,要在这个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去放纵学生、一味地去要求学生,要在这个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复习、练习,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比较。

(二)注意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

虽然每位初中教师都知道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年龄段,但要从心理上去真正地认识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还需要教师去摸索。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既不是小学生,不需要一一地去教,也不是高中生,不能一味地输入知识点。教师应对所教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语言上要口语化,要让学生听懂。还要特别注意这一阶段的学生的表达需要,要多给学生机会去发表意见,切忌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

(三)信任学生、多表扬少批评

初中语文教师要信任学生。可能有些事情上学生做得还不够好,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支持学生。对他们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切忌轻易点名斥责,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四)做好家长工作

初中生既独立,又依赖的心理特点,在家庭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家长引导得如果不及时、不恰当,极易出现所谓的“叛逆”,所以教师要与家长沟通,如何避免出现叛逆,一旦出现了应该如何去做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正常发展。对于独立性,家长要给足孩子空间和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去尝试、去思考、去做。

新生入学前教育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职场;职业适应

一、大学生初入职场的不适应表现

1.对职业角色的不适应表现

①没有脱离学生角色。有的同学初入职场,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仍然觉得自己还是学生,从潜意识里非常留恋相对单纯的学生时代。领导给什么工作,就做什么,甚至老是依赖老员工,没有养成独立的工作观念,也没有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足够的认识。学生惯有的行为模式是不能帮助他完成这些社会人该担负起的社会责任的。他们应该在行为模式上有一个转变,否则将很难适应这个社会。②过强的自我优越感。有些大学生与生俱来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他觉得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接受的是最正规的教育,学到不少东西,已经是人才了。眼高手低,同样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工作中受挫,无法调整。③消极退缩,轻言放弃。现在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较低,遇到问题不是想该如何解决,如何弥补,而是马上放弃。这些同学的心态很消极,面对新坏境,缺乏自信心也缺乏敬业精神。

2.所学知识和职场要求的不适应表现

①学校教育与社会的严重脱节。我们的同学从小学到大学都在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中成长,学校教授的知识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比较起来显得比较滞后。同学们手里的教材,学到的知识都是非常局限的。学校里的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也是非常不利于同学们走进这个社会大环境的。一旦置于社会中,大家迷茫了,困惑了,却无能为力。②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与社会需求不适应。有的大学生不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在面对利益关系的复杂化时,出现偏差。同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和智能的发展。

二、大学生如何适应职业

1.有效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由于在校大学生之前没有真正进入过职场,在校期间顶多做做兼职,所以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心态方面往往都存在着一定问题。“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也是现在普遍所谓的高不成低不就。很多同学认为自己读了很多年书或者出身名校,对初入职场的事务性工作不屑一顾,甚至认为自己应该在工作中发挥独挡一面的作用。但这是不切实际的,大学生初入职场,虽然有着高涨的工作热情,但工作经验、实践能力、职场技能都欠缺很多。对于大学生初入职场应持有的心态,专家指出:“大学生要意识到的是:工作是很朴素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哪怕只工作了三天,哪怕做最琐碎的事,也能够有三天的收获。朴素的态度是这样的:只要以开放的心态用心学习,学习细节、流程中的知识,分析和借鉴别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每天踏实做事,那么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平凡工作,都能够有很有价值的收获。

2.工作中的人际沟通和协调

工作中最难处理的无非是人际关系,这也是非常复杂的。要从菜鸟变老鸟,首先要积极主动地认识你的团队伙伴,要接触一下部门负责人或者重要的决策者,透过这些人,你可以发现如何与上司互动,如何获得人力资源以及各式各样的禁忌话题和行为。

有的新人很怕上司,其实你应该主动告知上司你的工作进度。有时候你也不能完全依赖主管来告诉你该做什么,你要主动出击把目前你负责的工作以及你完成该工作的期限直接反映给你的主管,目的在于为你自己量身打造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工作内容。虽然要求你完成一些实际工作,但是同时要提醒你,作为一个职场新人,要精确选择可发挥的工作,不要为了出风头,选择一些难度高、连办公室前辈都觉得难以完成的工作,那样会让你自己吃力又不讨好。在职场中还会遇到一些公司有派系之分,这时就要保持平常心,一切从工作出发,从组织利益出发,按公司的规则和程序来判断、处理工作中的是是非非。

3.新人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

职业道德是一个企业职员所必须遵循的业界普遍认同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在内容上包括职业理想、技能、纪律、和作风等方面,它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个人道德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企业及个人等各方面的利益。

职业理想:也就是我们的职业生涯设计,我们的职业目标。每个员工都憧憬自己有美好的未来,但自己的未来必须和公司的未来一致起来。

职业技能: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本钱,没有与职业相应的技能,是谈不上职业道德的。

职业纪律:除了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属职业纪律外,还有其他一些纪律,如保密要求,竞业要求等。纪律往往是法规的上限,超越一步,就会是违法违纪了。

职业作风:包括实事求是、雷厉风行、创新精神、学习氛围等等。

总体而言,在校大学生的求职前景还是乐观的,不管学历高低,最终大家还是会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职场新人只有及时提高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的能力,尽快适应职场环境,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才会不断的成长和成熟,才能尽情流汗,拼搏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新生入学前教育范文5

【关键词】中学生 诚信 诚信教育

一、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素质的缺失以及不良个性倾向。当代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通常成长在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中,过度保护、过度溺爱导致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心理脆弱,承受压力的能力比较差,而且存在着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大多追求的是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自私自利的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时,往往会为获利而舍弃诚信。不良个性倾向是大多数青少年实施犯罪的主观心理因素,正是在这些强烈、畸形的欲望驱使和错误观念的支配下,造成了青少年缺乏诚信,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学生自身素质的缺失也是导致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

2.社会环境和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诚实守信的美德逐渐被个人利益所取代。一些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着市场;虚假广告、虚假新闻屡禁不止;价格欺诈随处可见;人才市场的假文凭、假招聘也屡见不鲜。这些现象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们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家庭原因的影响。调查与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能否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这与家长对家庭的责任感、态度、对子女的教育引导,以及自身性格和言行举止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住行,却忽视了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还有少数的家长全然不管孩子的一切,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的甚至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等错误思想带回家中,对孩子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孩子涉世之初,一些父母往往教育他们说:“社会复杂啊!老实人要吃亏的!”从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萌发了一个理念――不做老实人!也有的家长自己不讲诚信,给孩子起了“模范带头”作用。例如,有些家长私欲膨胀,在外面兼职干私活,却守着孩子给单位打电话请病假,就这样“教”孩子撒谎。这样的家长在言行举止方面缺乏诚信,本身就缺乏责任感,所以,必然会影响到孩子。

4.学校因素。目前我国有许多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考核,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应试制度的惯性造成了人们重智轻德的观念,因而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也难以付诸实践,在学校的德育方式上造成了重灌输轻启发的现象,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在德育内容上也过于理论化、抽象化、空洞化,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诚信这一最基础、最简单的道德教育,造成了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也不能正确地理解诚信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二、如何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

1.社会方面,要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社会是每个人成长的沃土,青少年无论在学校学到多么多的知识,最终他们是要走上社会的。诚信教育人人有责,作为社会人,我们对青少年学生继续进行诚信教育责无旁贷,有义务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既弘扬、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又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人,可以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从而为赢得明天和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家庭方面要以身作则。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不说虚伪的话,不办虚伪的事,为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培养孩子养成诚实的品德。如果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撒谎,父母在调查清楚基本事实后,应严肃地批评教育,及时诱导孩子讲出真话。父母的诚实教育是避免孩子撒谎的根本办法,可以让其真正懂得诚实可贵、撒谎可耻的道理。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尽力做到,要言而有信。如果确实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兑现,要向孩子讲明原因,取得孩子的谅解。

新生入学前教育范文6

【关 键 词】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成长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一章第二条中明确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其中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人体健康十条标准中,前三条都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学生现状

我们常常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有学习方面的因素,也有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据某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有49.6%的初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如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冷漠与孤独、过度自卑、嫉妒心理、抑郁和焦虑、过分猜疑、逆反心理严重等。

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健康成长护航。

二、导致学生心理上产生不健康因素的原因

首先,学生在青春期出现系列问题。心理学家称青春期为暴风骤雨,疾风如涛的时期,人的身体及心理变化大为不同,是人生的“危险期”。他们逐渐地认识自我,并对周围的一切十分感兴趣,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这种急剧的“心理上断乳”现象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和混乱。甚至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唯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加以引导,可以激发学生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但是成长中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把握,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

其次,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和袒护,缺乏严格的管理。在学习上,对其期望值很高,有的家长还采取粗暴的压制教育方式。而他们的父母工作都比较繁忙,或长期在外地打工,或父母离异,大多无暇顾及他们,家长与孩子交谈的时间太少,有些孩子就形成了内向孤僻甚至偏激的性格,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些学生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承受不了挫折,身边又几乎没有朋友,所以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状态。其中有的就上网而走上一条不正确的道路,有的甚至通过自残、自杀等极端的方式来宣泄,给自己和家庭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再次,有些学校爱“素质教育”外衣下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特别是那些本来就较自卑的后进生,因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频繁的各种考试甚感头痛、万分厌烦,对自己没有信心,厌学情绪强烈,美丽的校园成为他们最恨的地方。再加上有的老师处事武断,对成绩好的学生关爱有加,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冷嘲热讽,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从而产生强烈的反抗心理。

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从学校层面来讲,可以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可以创设各种育人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单只靠几个心理健康教师,全体教师都得提高认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 充分发挥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作用。教材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料,既集中了前人的各种非常有价值的经验成果,又具有社会性。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具有这个功能。在教学《在山的那边》《理想》等课文时,可教育学生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不懈努力;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并一步一步去解决困难;在教学《蝉》时,可教育学生活着就是上天给我们的恩赐,一定要好好地活着,活出自己的精彩。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告诉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挫折;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告诉我们要慎重对待人生的每一次选择;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告诉我们要坦然面对失败;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告诉我们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业”;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爱情等等。

2.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学校除了与同学的交往之外,最主要的交往就是与教师的交往。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师生间的交往除了课后,最主要的时间集中在课堂上,课堂上的交往主要表现在提问、评价、关注等方面,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多用询问式或期待式,少用命令式;对学生的评价,多用赞扬式、肯定式,尽量不用否定式。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绝不能挖苦、讽刺学生,要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在心理上明显存在不健康因素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在活动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等,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其自信心,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4. 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从以上的原因分析来看,可以说,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要积极寻求有效的办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健康成长教育(初中段)(教师用书)[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