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1
“一个进步”和“三个突破”。“一个进步”是指全面进步财政综合保障能力;“三个突破”是指财政实力有新的突破,预算内外资金统筹能力有新的突破,财政资金集约使用度有新的突破。
20**年财政工作主要目标为:
1、全口径财政收进增长20%,一般预算收进增长18%,收进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2、全面实施政府非税收进治理改革,增强政府对非税收进的调控能力。
3、积极参与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试行项目“代建制”。
4、逐步推行绩效预算,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公共财政体系。
5、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进步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6、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及非经营性资产的监视与治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7、建立和完善对综合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管机制。
8、扩充政府采购专家库,完善供给商登记制度,进步政府采购效能。
9、建立财政增收激励机制,促进做大财政收进“蛋糕”。
10、强化行政效能建设,全面提升机关服务水平。
20**年财政工作主要措施和抓手是: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公共财政需求,以培植地方财力为目标,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加快财源建设。
二是加强收进征管。进一步加强财税联系,严格征收治理,依法治税,各项“金”“费”做到应收尽收;全面实现契税财政自主征收,进一步扩大契税占一般预算收进的份额;积极应对,减轻出口退税政策对地方财力的影响。
三是优化财政支出。转变理财观念,善于用市场的观念、市场的手段来分析和解决财政题目。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消除“越位”和“缺位”现象,保重点、保稳定、重“三农”,积极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公道界定财政支出范围,规范财政资金使用行为。探索建立绩效预算和绩效财政,切实进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是推进财政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设,增强财政资金的保障能力;积极组织实施政府非税收进治理改革,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制订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镇级增收积极性,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五是强化财政监视。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监视机制,转变监视方式,实行全过程动态监控,切实进步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及各种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水平。同时,以贯彻《小企业会计制度》为契机,加强会计教育和会计培训,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财务治理,进步会计信息质量。
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2
崀山风景名胜区是湖南“新潇湘八景”之一,素有“北有张家界,南有崀山”之称。崀山是中国丹霞地貌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的模式地,被中国丹霞地貌学说创始人陈国达院士誉为“丹霞之魂、国之瑰宝”。?丹霞地貌的规模是全国同类丹霞地貌中的极限:八角寨之高(293米)、天下第一巷之深(239米)、亚洲第一桥之长(64米)、辣椒峰之峭(199米)、红华赤壁之绝、将军石之俊,都令人叹为观止。?近几年来,崀山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一路走来,国际知名度大幅攀升,特别是崀山申世遗成功,旅游品牌已初步建成,旅游发展的态势良好。2006年,新宁县第十次党代会将“旅游立县”作为新宁县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后不久,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全省旅游开发“以张家界为龙头,崀山为龙尾,舞活湖南旅游经济”的基本思路,政府逐步加大崀山旅游宣传促销投入力度,给予多项政策支持发展旅游。崀山申遗成功以后,交通条件日益改善,邵怀高速、邵新公路相继建成通车,这两个方向的游客到崀山的车程一下子缩短了近2个小时。特别是新宁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县以来,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按照精细化、标准化、实用化、统一化的要求不断升级,这些都为崀山周末旅游直通车在周边市场的扩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大的空间区位看,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湘西南与广西交界处,主要腹地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最密集、消费能力较高的“9+2”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带。崀山南与桂林相距142公里,东距南岳250公里,北与韶山、武陵源相呼应。这些旅游目的地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吸引力,如能因势利导,可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此外,崀山旅游产品的功能基本能满足经济发达城市居民的需求。调查表明,崀山周边城市长、株、潭、衡阳等城市居民都呈现出对自然性旅游地期望程度越高的特征。崀山旅游资源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旅游产品以观光、休闲为主,基本符合周边城市居民旅游需求。
崀山旅游产品创新的基本思路与方向
旅游产品创新虽然是旅游目的地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并不是盲目进行的,必须遵循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开发出多层次、多形式、有特色、有内涵的产品,才能保持崀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得知:(1)从游客出游的目的来看,来崀山景区游览的游客绝大部分以观光游览为主。所以我们应重点发展观光旅游产品,但要挖掘其文化内涵,注重参与性与娱乐性,以便提升景区吸引力与竞争力。(2)在出游时间的抉择上,绝大多数游客都集中在周末或假日出行,所以造成旅游从业人员忙时忙死,闲时闲得慌的形势。因此,我们应大力开发新的适宜景区全面发展的特色产品,丰富旅游内容,增加旅游项目,让景区的功能告别单一。(3)从游客在景区的消费看来,游客人均消费低,实际消费大多在400———600元/人次。除了吃、住、行、游这必须的开销之外,娱乐和购物的花费及少。崀山申遗成功之后,虽然知名度提升,游客数量大增,但业内却纷纷吐槽“旺丁不旺财”。说明崀山风景名胜区内可参与性的娱乐体验项目不多,旅游购物产品开发滞后,不足以刺激游客的直接消费。因此,应加大力度开发体验性、参与性的项目,研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从过去的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4)从崀山的客源市场地域结构来看,以湖南省内市场为主,按所占比例大小顺序,前五位依次为邵阳、长沙、永州、娄底、湘潭,外省游客仅为9.3%,主要是来自广西桂林、柳州,广州、韶关,北京、上海等地。表明了崀山知名度还是较差,影响局限于地方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应加强宣传促销,通过多种途径来不断提升景区的知名度。(5)从游客对景区的总体评价来看,游客对景区自然风光、居民态度和生态环境等的评价都较好,而对交通状况、住宿设施、导游服务评价较低,大部分游客都认为旅游产品太单一,每天除了爬山就是爬山。所以我们在进行创新开发旅游产品的时候应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发展中的不足,注重扬长避短,有计划地对其进行改善。在分析世界自然遗产崀山旅游资源、客源市场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拟定了崀山景区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的基本思路,即:重点发展观光旅游产品,完善产品结构,丰富观光旅游产品的内容,突出六大景区不同特色;通过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研发特色旅游商品,塑造优质品牌;加强景区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实施全方位的旅游产品创新策略,以保证旅游产品创新发展持续可行。
崀山市旅游产品创新的对策
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3
继全镇计生突击旬兑现、招商引资和个私经济会议之后,今天又召开全镇财税和财务管理工作会议,这次全镇财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九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全镇年终总结表彰大会精神,总结*年财税工作,研究部署*年财税工作,动员全体财税干部和广大干群,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振奋精神,为全面完成*年财税工作的各项任务鼓劲加压,再创实绩。下面,我结合县财税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党委、政府研究的意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二00三年全镇财税工作情况回顾
在不平凡的二00三年里,全镇财税部门,全体财税干部和全镇广大干群,紧紧围绕镇党委、镇政府的工作思路,克服了非典疫情和洪涝灾害的影响,齐心合力,扎实苦干,在财源建设、税费征收、收支改革、制度建设、职能发挥、财务管理等方面,完成了镇党委、政府和上级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五个强化五个确保”。
1、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首先是开展农业税政策宣传。以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政策为重点,强化了耕地占用税、契税政策的宣传力度。以农业税宣传月为契机,创新农税宣传形式,搞好农税宣传。其次是开展预算外资金管理宣传,实行预算外资金集中管理。再次是开展了《政府采购法》和财经纪律、制度宣传,为政府采购制度实施和会计集中核算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全面规范农业税征收行为。一是做好税源测算,财政所提前提早做好农业税纳税清册编制工作;二是大力推行农业税定时、定点、定额征收和农业税征收服务大厅常年征收办法,六月中旬,财政所就组织一百多人,深入到全镇二十一个征收点,进行征收。三是加强监督,统一制发了大兴镇农业税征收工作人员监督卡,公布了举报监督电话,接受广大纳税人的监督。
明确责任,严格税收征管。一是强化目标责任。把全年的财税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村(居)委会。各单位也细化到人,严格考核,确保全年任务完成。二是强化组织协调。密切联系国税、地税部门,对财税收入每月都进行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强化征管措施,努力增加收入。三是严格征管。坚持依法办税,文明征税,全年征收农业税万元。
细化措施,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规范和完善了非税收入上缴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财政票据管理,清理事业单位银行帐户,严肃查处私设银行帐户行为,从源头上规范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增加了财政收入,遏制了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散乱的现象。
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增收、多收。针对全镇实际,加大闲置资产盘活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使一大部分闲置资产得到合理的利用。绢纺厂、东方丝绸厂、植物油厂等闲置资产已全部被盘活,不仅发展了地方经济,而且为今后的发展增加了一定的后劲。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年,全镇财政收入万元,完成年度预算万元的%。
在财政总收入中,国税收入万元,占年度预算的%,同比增长%、,地税收入万元,占年度预算%,同比增长%,其它财政收入万元,占年度预算%,同比增长%。
同时,还组织征收防洪保安资金万元,人民教育基金万元,粮食风险基金万元,物价调节基金万元,生猪技术改进费万元。
2、强化支出结构调整,确保了重点支出需要。
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好“保吃饭”和保建设的关系,在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同时,集中财力想方设法保障公教人员工资发放和政府的基本运转,维护社会稳定,较好地服务了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全年共实现一般预算支出万元,增长%,用于支农和抗洪救灾支出万元,增长%,用于抗击非典支出万元;用于全镇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和教育发展资金万元,投入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万元,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夯实了农业基础地位,投入万元实施“两后双百”工程,投入万元发展个私经济,扩大了经济总量,增强了发展后劲。
3、强化财政改革,确保了财政资金的规范管理。
在县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稳步实行财政统一支付制度,完善会计集中预算制度,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得到了提升,预算外资金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得到巩固。
4、强化财政监督,确保了财政运行秩序
一是在全镇实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管理。从会计基础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报告制度和奖惩办法等方面严格加以规范,在专项资金管理上,实行审批、报帐、审校、验收制度,加大了专项资金检查监督力度,保证了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其次是在上级有关部门配合支持下,对干部、职工宕欠公款行为进行全面清理,共清理回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欠款_____元。三是严格执行农业税社灾歉减免资金和村级经费使用政策,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群众家中。
5、强化了队伍建设,确保了财政服务质量。
*年,在全镇上下认真落实“工程”积极开展行风评议争创“文明单位”的情况下,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教育引导,建立健全制度,实施行风建设,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实施“工程”,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八项禁令”,提高了财税干部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促进了财税工作各项任务完成。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由于全体上下的配合支持,财税干部的共同努力,全镇的财税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饱含着全镇各级干部、各有关部门的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向全体财税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财税管理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我镇经济增长的亮点不多,税收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培植壮大财源的任务很重。二是社会稳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需要财政支撑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而镇财政供给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财政收支无法平衡,收支矛盾异常尖锐。三是财政负债越来越多,风险越来越大;四是财政运行困难,公教人员省标工资难以发放。另外,一些村级财务管理比较混乱,历史问题遗留较多,特别是财政赤字很大,影响了发展和稳定,等等。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全体干部和财税工作者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以发展的眼光,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今后一个时期全镇财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不久前,在全镇召开的总结表彰大会上,今年的财税目标任务已经明确,今年要实现财政总收入900万元,比上年要增加____万元,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为此,我们必须要做到“三个到位”,首先是思想认识要到位。“再作淮北领头雁”,实现财税新局面,既是一个奋斗目标,更是一种精神,一股动力,一面旗帜。全体镇干部都要牢固树立争先创新意识,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凡是有利于推进财政创新的意见,不论困难有多大,有没有先例,都要鼓励闯一闯,允许试一试。其次,行动措施要到位,研究、部署、落实各项财政工作,制定收入支出、监管的各项措施,都要从推动财税工作发展的大局出发,从推进财税工作新局面的进程考虑。再次实施效果要到位,财税服务的最终结果具体体现在促进各项事业发展上,体现在增加群众收入和社会保障能力的各个方面。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镇财税工作的基本思路为:做大“一个蛋糕”,实施“三大倾斜”,推进“一项改革”。
经济决定财政。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财税部门要牢固树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观念。把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带动财政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第一、调动一个积极性。工业强镇必须发展企业。制定和实施财税政策,充分考虑能否保护和做大企业这一蛋糕,发展经济,做大蛋糕的积极性。第二、用好用活两种手段。一是运用财税政策手段,体现公开、透明、规范、形成个私经济竞相发展生动局面,二是用好资金分配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采取以奖代补,担保、风险投资等间接支持办法引导,吸引和聚合民间资金,信贷资金等社会资金的投入。
实施“三大倾斜”
一是向“三农”倾斜。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基础上,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向困难群体倾斜。公开财政政策向农村五保户、失地失业农民、失学儿童、困难学生和因病因灾致贫家庭等困难群体倾斜。不仅是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三是向工业和小城镇建设倾斜。用足用好省市现行扶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的工作力度。改进工作方式,细化工作措施,努力改善全镇经济发展环境。
推进“一项改革”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规范农村收入分配关系,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年全镇财税工作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十六大和县委九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高唱“工业强镇”主旋律,积极做大财政“蛋糕”,严格收入征管,保证财政收入增长,落实发展富民责任,以“保工资、保稳定、促发展”为目标,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创新制度和机制,努力推动全镇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年,全镇财税工作目标任务为:一般预算收入安排万元,增长%,一般预算收入中,国税收入万元,地税收入万元,其他财政收入万元。
支出方面:*年,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加上省市各项转移支付补助,预计全镇总可用财力万元,比上年预算同比增长%,全镇必保人员经费和开门经费支出预算初步安排万元。可比增长%,因此,财政支出预算安排原则是:共保人员经费和基本开门运转经费。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为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的各项财税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九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密切联系财税工作实际,坚持“两个创新”,开创全镇财税工作新局面。
创新工作方法,加强财源建设,以经济的大发展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新局面。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增强财政实力立足点放在经济发展上,贯彻落实对集体、民营、个私经济一视同仁的财政帮扶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引导外资、民资向我镇投入,大力推进工业强镇、招商引资,实现经济总量增长,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落实“三个到位”,全力打好“工业强镇”攻坚战。一是措施到位,拓宽与企业联系范围,积极向企业宣传财政政策,主动为企业提供信息和外地企业先进管理经验。二是资金到位。全面用足用活上级财政支出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三是政策落实到位,认真落实上级政府对企业优惠政策,创新完善企业增税奖励办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财政文章。
采取多元化投入政策,全力推动新经济财源建设。调整现有资金结构,千方百计提供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企业发展平台,促进三产快速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以拉动农村税源增长。
创新管理方式,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的聚财用财机制,开创财税管理的新局面。
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为收入征管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是深入开展农税宣传。以农业税政策调整为重点,结合粮补政策,强化耕地占用税、契税政策的宣传力度。要以农税宣传月为契机,创新农税政策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效应。二是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政策宣传力度,完善预算外资金举报奖励制度,确保预算外资金收支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巩固“两个百分百”成果。
全面规范农业税征收行为。一是做好税源测算,依据农产签字认证的农业税计算面积编制纳税清册,在夏季征收前全实到户,二是大力推行农业税定时、定点、定额征收和农税征收服务大厅常年征收办法,提高农税征管质量和效率,降低征收成本,压缩尾欠比例为目标,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征收方式。三是加强监督,让群众缴明白税、放心税。
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目标管理。一是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考核奖惩措施。我们已将任务下达到各部门和各村,各村、各部门要细化,分解到人,落实到季、月、旬,做到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全年。要坚持西瓜、芝麻都要捡,大小税种一起抓,加大税收稽查力度,严格依法征税,努力增加收入。二是,财政所、国税、地税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实行按也阿月通报制度,不断探索新的征管手段和办法。
全面加强非税收入征管。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得收入等非税收入管理力度,将所有预算外收入纳入财政新管理,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巩固和完善第二预算管理体制。一是要加强票据管理实行定期缴验,按票据清点项目、数量实行源头控制,二是要继续实行“校点收支基数,收入全额上缴,支出按需拨付,增收奖励,短收赔补”的预算管理体制,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加大对往来款的清理力度。财政、纪检、司法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及时清理追收陈欠往来款及呆滞的有偿资金发放款。
创新保障机制,统揽全局,全力保证有关资金的兑付。
千方百计的落实中央关于统一工资政策和“两个确保”、“低保”及再就业政策,事关全镇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此,要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调度资金,保证社会稳定。一是要加大对“两个确保”和“低保”的保障力度,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基本生活费按时定额发放,扩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生活。二是全面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按“两后双百”要求,进一步落实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三是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完善对粮食生产补贴办法,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四是实行农村大病合作医疗保险、降氟改水、草改瓦、公路建设十件政府实事项目资金,提供较好保证,确保办实事项目顺利实施。
三、统一思想,顾全大局,确保今年财税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财税工作事关全镇的发展和稳定,没有财税工作做基础,我们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为此,全镇各村、各部门务必要统一思想,顾全大局,心系财政,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努力为财政多聚财,聚好财,尽职尽力,开源节流,为壮大财政、搞好全镇的增收节支工作多做贡献。
首先思想认识要到位。
由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新办企业的效益一时还没有发挥出来,全镇农业经济没有多少新的财源增长点,加之吃财政饭的教师、退离休干部等均比其他乡镇比例大,特别使债务包袱太重,形成了保吃饭与保建设的强烈矛盾。去年,如果不是全镇上下的全力配合大力支持,特别使镇里千方百计争取、协调资金,方方面面的支出问题使很难应付的,诸如“两军四属”的有关补贴发放到位,村、镇干部工资福利解决到位,退离休干部和教师工资的全部发放到位,这些资金都从哪里来,主要渠道要靠我们自筹和向上争取,随着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国家继续采取银根收紧的政策,今年我镇的财税所面临的形势会更严峻,除了其它收支要增加外,一些往来的资金兑现也正在逼近。我们一定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要胸怀大局,想方设法开源节流,要一切工作围绕增收增税转。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镇里下达的创收任务,以时序速度抓兑现。
其次,工作措施要到位,工作思路要开阔。
壮大财税,人人有责。除了要加大农业税以及其它各种小税种的征收力度以外,还要进一步搞好招商引资,发展个私经济,壮大第三产业,千方百计扩大财源,在财税征收上,要坚持既抢“西瓜”,又拣“芝麻”,确保应当入库的财源一项不少,一分不差。同时,镇里对各单位、各部门都下达了招商引资指标,这既是招商引资任务,也是为财政聚财的一项措施,必须坚决完成,确保兑现。要进一步加大税法的宣传力度,教育群众自觉纳税,主动纳税。要坚决打击各种拖税、抗税事件,全力维护法律尊严,对上年以至以前农业税未缴的农户,我们还要组织一次全镇性的清理,要启动法律手段,强行缴纳,不但要交足税金,而且还要缴纳滞纳金。对过去一事一议款未缴清的,我们也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确保到位,决不能让不缴的人占便宜。除了镇里统一安排的建设项目外,要坚决克服对财政资金的依靠心理,要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自力更生,眼睛向内搞建设,比如地方性的水利设施维修等等,都要自己想方法自筹资金。
要从加快土地流转,在业开发财务清理,盘活闲置资产,清理公宕款等措施上挖掘财源,为财政聚财。今年全镇土地流转的面积要达到亩,每个村不能少于亩,这项工作必须抓紧动手,乘势而上,规范操作,狠抓落实,对财务清理工作,全镇要分期分批进行,一个单位不少,一个部门不漏,凡是私自挪用公款,占用集体资财的,要认清形势,抓紧偿还。凡是以前欠款的无论事集体还是个人,都必须尽快兑现,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不管事谁,我们将一视同仁。同时,各地要加大财务公开力度,坚持民主理财,搞好民主监督。要强力推进全镇财务工作的民主化、规范化进程。
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4
一、我国征收物业税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 一) 我国现有房地产税收结构分析
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直接征收的主要有房产税、城市房地 产税、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 间接的包括营业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所 得税等。发生在房地产取得环节的税收有两种,即耕地占用税 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有三种: 城镇土地使用税、房地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 ( 仅针对外商企业 和外籍人员) 。在房地产流转环节,目前设置的税种主要有营业 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土地 增值税、印花税、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 二) 现有房地产税体系存在问题
1. 房产税收在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较小。尽管房地产税在组 织财政收入、实现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 的作用,但其收入规模较小。据统计,2005 年房地产税收在地 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为历年最高,却仅为 10. 53%。
2、房地产税收负税结构不合理,重流转、轻保有。目前我 国的房地产税收体制中,将大部分税收重点放在了流转环节, 造成重流转、轻保有的现象。
3、房产税计税依据不科学,税制结构不合理,税率偏低。 现行房产税规定: 房产原值一次性减除 10% - 30% 后的余值, 税率为 1. 2%; 或者以房屋出租的租金为计税依据,租税率为 12% 。这种计税方式和税率安排,首先是没有考虑到因经济发 展而产生的房产增值; 其次没有体现公平、合理的原理,对高 档公寓、别墅等高收入人群住宅依旧采取和一般居住房产同样 减免政策,未免有失公平,也无法体现财产税调节作用。
二、征收物业税对地方政府的积极影响
物业税是以纳税人所拥有的房地产这种特殊财产作为课征 对象,以课征时点计税对象 ( 房地产) 的评估值为计税依据, 房地产保有期间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1、物业税对地方政府收入直接影响。
( 1) 税源稳定可持续。以现行的地方税制来看,地方政府 缺少稳定的大宗的能成为主体财源的税源。而物业税具有以下 特点: 房地产税税基稳定。房产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而且,土 地资源是稳定的,在合理开发的范围内,土地具有恒久性和不 可毁灭性,从而使房地产具有使用的长期性、稳固性。物业税 征收时不易发生税基隐藏问题; 而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对房 地产的需求必然上升,存在持续性。
( 2) 税基的扩大。目前,现行的房地产税的范围主要包括 对城镇的经营性房地产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房地产征税,物 业税改革的一个主要思路就是扩大现行房地产税的征税范围, 拓宽税基。
2、物业税征收对地方政府其他积极影响
( 1) 完善税制结构,构建地方主体税种,克服地方政府短 期行为。物业税的征收基本思路是: 清费立税、征税、清费、 少税,规范房地产收入关系,优化房地产收入结构。将房地产 税收征收由流转环节转向保有环节,提高房地产保有环节税收 占总税收比重。物业税的开征,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房地产保 有环节税收在地方税中的比重,使其成为地方收入主体。
( 2) 促进地方政府有效转变政府职能,有效保障政府对社 会公共产品的提供。物业税征收对象是不动产,一般与地方经 济发展水平无关,物业税的税收的多少取决于该地区的房产数 量与房产价格,房产价格高,物业税收入越多。因此,如果物 业税成为了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地方政府就必然在教育、 交通、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投入,从而实现职能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物业税作为居民对享受地方公共服务的支付, 较高的公共服务质量会使当地物业不断升值,从而带动地方税 收收入。通过开征物业税,可为地方政府提供持续的资金来源。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房地产税收制度存在问题之下,优 质、合理的物业税设置于征收具有积极有效地意义。
三、对物业税征收的几点建议
1、规范财政分权,实现地方与中央分工。规范的财政分权 是物业税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地方政 府必须有独立的税收来源。财政分权的基本前提是要凸显地方 政府的作用,将适用于地方税种的税收权利部分以至全部交予 地方政府,增加地方政府税收收入,而不是单纯依靠其他收入 来维持地方政府行为。
2、明确征收对象、范围和税率设计。 ( 1) 征收对象和范 围。物业税 ( 或者房产税) 应该把现有征收的房产税、城市房 地产税、土地增值税和土地出让金合并为一。 ( 2) 税率的形式 和模式。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 宜,确定物业税的具体内容。同时,物业税的税率应该考虑到 纳税人收入情况,住宅物业和非住宅物业也要有所区分,非住 宅物业要高于住宅物业。
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5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述评
农民工正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使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农民工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还正视不足,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还关注不够。比较分析发现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现有研究中在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进行总结的现实需要。鉴于此,笔者采用内容分析的文献研究方法,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滞后的隐患和原因
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表现出以下两个基本特征,这集中显现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紧迫性。
第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程度低,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发育滞后,农民工群体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有人研究发现,只有很小部分农民工有一至两项非均衡的、水平极低的社会保障,而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其中社会保险各险种的参保率都在10%以下,其余75.2%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1].还有人分析指出,农民工完全处在城市社会保障网络之外,尤其在失业救助、医疗看病等方面农民工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社会保障待遇和保障机制[2].另有人认为农民工虽然进城创造了财富,但大量农民工都没有社会保障[3].
第二,某些地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做了一定的规范,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政策执行和实施效果不佳。有人分析指出,部分地区虽然出台了与农民工有关的一些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4].另外有人调研后指出,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位及其对工伤、医疗保险的迫切需求,政府也尝试和制定了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参保办法,但问题是效果难如人意[5].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这种滞后现状,会导致一系列的隐患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是社会稳定的隐患。农民工绝大部分处于中低层职业,还面临着失业风险,所以在陷入生活困境时容易铤而走险,从而积蕴社会不安定因素[6].其次,不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目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已推进到逐步将城市户口各类劳动者涵盖于其中,是否能进一步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包括进来,关系到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能否最终形成;再次,不利于实际推进我国城乡社会结构的转型。进城农民工如不能为相应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所吸收,就将长期处于流动状态,由此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第四,不利于推进城乡居民实质平等地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7].第五,不符合市场分配的基本原理。农民工在市场初次分配中只能获得较小的份额,在再分配中应得到适当补偿,但城市再分配却基本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尤其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没有被考虑到[8].
有些学者对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比如有人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流动性、雇主的不自觉以及农民工自身权益保护意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9],还有人认为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有社会地位方面、认识方面、资金方面和操作方面的原因[10],另有人提出农民工社会保障迟迟没有大的进展主要是因为研究视角和工作方式还没有从制度和用人单位转移到需求和个体上[11].鉴于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原因与本文将要在第三部分中仔细予以介绍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障碍因素有着互相交融的特征,故在此对其只是点到为止。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理论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已有广泛共识,虽然有人存在异议,但认为有必要注重并加紧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研究和探索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具有其政治意义:(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城市居民同时要为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提供应有的保障[12].(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政府着眼长远的要求。如果因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劳动关系不稳定而不考虑其保险问题,那么今后再解决比现在就应对成本要大得多[13].(3)社会保障是国家赋予每个劳动者的一种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民工基本公民权的需要[14].
第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表现在:(1)发展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增进社会的整合与稳定,是社会顺利转型的客观需要[15].(2)是城市化战略推进的需要。合理解决我国城市化的难题,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要给农民工相应的社会保障[16].(3)农民工得失悬殊、进退两难的处境使社会主义的公平机制没有得到应有体现,亟待为其建立相应社会保障机制,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17].(4)是新时期社会反贫困的重要举措。农民工作为农村“精英分子”的身份和责任使得他们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对其家庭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极有可能导致因伤、因病而致贫甚至于返贫[18].
第三,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意义。(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引导农民工放弃兼业型转移、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从而可以改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为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必须建立一个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形式、涵盖所有劳动者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要求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19].(3)可以引导农民工对劳动力流动的投资。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减少了他们流动的心理成本,增加了流动的间接收益和净收益现值,从而有利于农民工的流动投资[20].(4)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21].(5)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护雇佣农民工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以及企业的发展与长期利益最大化[22].
第四,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对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具有积极意义。(1)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时期弥补国有企业职工可能出现的保险金支付不足,有利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23].(2)农民工虽然持农村户口,但他们已与城镇职工一样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体现其公平性[24].(3)农民工作为社会边缘人,他们应有社会保障制度来维护自身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25].(4)从长远来看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既能减少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又不会扭曲社会保障一元化目标,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长期目标的必然要求[26].
第五,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对农民工自身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1)数量众多的农民工享受不到应有的基本社会保障与他们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完全不对称,这是绝对不合理的;(2)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苦、累、脏、险的工种,受工伤、疾病困扰可能性非常大,社会保障是农民工实现基本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关爱和保护农民工中妇女、儿童这种生理与社会双重弱势人群的需要,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更为迫切;(4)有利于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引导,使他们在满足目前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能兼顾其长远利益[27].
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可行性与障碍因素
有效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和制度建设,需要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状况和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这就要求在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作用与意义有充分认识的同时深刻剖析该制度安排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要探讨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阻碍因素,也需要对其有利条件进行必要把握,在辨证分析中探索有效的解决之道。
(一)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弊端
有人认为在我国真正建立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如果盲目推行城乡接轨,很可能会增加企业和农民工的负担,国家也将付出太大的监督成本[28].
另外有人表示反对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因为对农民工来说现在首要任务是增加即期收入而非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二是近年来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都没搞好,而且农民工流动性很大;三是让农民工加入社会保障体系会增加企业成本[29].还有人认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具有负效应表现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对我国城市化会产生负面影响,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有不利影响,也不利于农民工的就业[30].
(二)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有利条件
有学者指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二十年,国家财力和政府承受能力已逐步增强。而且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责任在于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过分强调国家财力不足和过高估计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代价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区,应分类分层对农民工进行保障[31].
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一是具备相应的政治条件,二是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三是经济条件也已基本具备[32].
还有学者认为,建立初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的时机已经逐渐成熟,政府应该着手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尤其是一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机制,更好地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道主义精神[33].
(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障碍因素
首先存在主观方面的因素:(1)农民工没有得到基本的身份认同,一部分人单纯站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忽视农民工自身的基本权益;(2)大部分的农民工雇主缺乏自觉保护农民工的意识,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农民工的保护;(3)农民工自身由于主客观原因不敢或还没有意识到需要维护自己应有的基本权益,维权意识缺乏[34].(4)城市居民对对于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较强的抵触心理,担心会引来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35].(5)一些地方搞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往往是按照上级政府规定的扩面指标层层向企业进行安排,也不管农民工是不是真正需要,这种行政强制的工作开展方式让农民工心生反感[36].
其次是体制方面的因素:(1)现有制度安排的障碍。主要是国家为保证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严格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37].(2)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相应的立法,使相应的的社会保障工作难以实现强制性原则;(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甚至是缺失。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远未形成,与城市社会保障存在严重脱节,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38].(4)农民工虽然人数众多却由于其弱势地位和较低的组织程度使得其争取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的能力不足,他们的诉求和意愿难以引起决策层的应有重视[39].
再次有客观方面的因素:(1)农民工表现出的极大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不仅反映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也表现在职业及单位之间[40].(2)作为保障对象的农民工规模巨大且构成复杂。我国农民工数量非常庞大且还不断增长,而且层次不一、构成复杂,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别[41].(3)农民工经济收入上的障碍。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和收入很不稳定,这种状况使其难以取得进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资格[42].(4)社保资金的障碍。近年来社会保障资金短缺状况使得维持原社会保障体系尚力不从心,如果再把农民工纳入其中将会不堪重负[43].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框架体系与基本思路
前文中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等问题的论述,最终还需归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框架体系与基本思路上,这也是化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落脚点。
在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框架体系构成上,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析。从横向构成看,主要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应包括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三个基本组成部分[44],另一种观点是将农民工社会保障基本等价于当前的城镇社会保险,即包含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等五大部分[45],较第一种观点增加了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从纵向构成看,大多观点认为当前由于主客观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不宜也不可能求大求全、齐头并进,而应坚持分类分层分阶段逐步推进的策略和基本原则,依次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尤其是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积极而有效地逐步维护和实现农民工的基本社会保障权益[46].尤其绝大多数观点都指出工伤保险问题的解决尤显必要和迫切,应该首先建立针对农民工的以普遍性为原则的工伤保险制度,解决好关联农民工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及其全家幸福的工伤问题。
另外有人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还应包括其他保障项目。有人提出农民工的无保障状况是引发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在大城市建立“公共劳动”形式的社会救助体制[47].还有人认为应该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并通过职业福利和社区服务等方式建立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制度[48].
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上,当前理论界还存在着较大分歧和争论,没能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更没有能为大家基本接受的成熟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到现有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有人提出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应将农民工纳入其中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但鉴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多元化要求只能适时地分层分类将农民工纳入[49].还有人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可供选择的两条途径是通过户籍改革将其变成城镇居民进而纳入镇社会保障体系或者通过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扩面将农民工直接纳入[50].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对农民工实行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人认为仍将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既不现实也不可靠,但对农民工一开始即推出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缺乏财源及其他资源,因此现阶段应推出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一种作为过渡形态的“三元社会保障模式”[51].另有人指出农民工身份的过渡性要求必须建立有利于城乡衔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其勾勒了一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架构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并从该制度的保障对象、保障项目、基金筹集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52].
第三种观点认为可将农民工纳入到一种“低门槛、开放式与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新计划”中,搭建中国社会保障新平台。其认为近年部分城市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的做法可能剥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是一种短视甚至是歧视,但如果把农民工纳入到这种社会保障新计划实行全国统筹则不会发生这种问题,而且这种做法具有其合理性与可行性[53].
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6
我国目前的费税状况
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副所长刘佐认为,我国目前的费税状况很不合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五个方面。
1、基金、收费占政府预算的比重过高。以1998年中央政府预算为例,税收、基金、国债等三项收入共计9186.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仅占50.5%,基金收入占11.6%,后者相当于前者的23%。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全国基金、收费收入总额达400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预算内财政收入的60%以上。从省以下地方政府来看,非税收入比重过大的问题更为突出。在许多地方,基金、收费等预算外收入已经大大超过了地方税收收入,甚至超过了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从部门来看,工业、交通、教育、卫生、城建、工商、公安等诸多部门都收取大量基金和收费,有些甚至超过了其自身向国家上缴的税收或者国家给予的行政事业经费。
2、收费部门和收费项目过多。据不完全统计,到1997年初,国家批准的行政事业收费项目有371项。其中,涉及企业的有217项,涉及59个部门和单位。地方收费项目各地情况不一,少则几十项,多则几百项甚至上千项,且名目不一,级次不一。
1995年底,全国约有各类基金690项。其中,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有81项,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有401项,地(市)以下批准设立的有200多项。据财政部等部门1996年所作的联合调查,发现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越权设立的基金、收费项目达3474个。各地区、各部门的诸多收费项目,必然要使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征收人员队伍等,而有限的资金的分割、分散使用,又限制了其效益的充分发挥,地区、部门之间也难免“苦乐不均”,相互攀比。
3、滥收费、乱罚款、自收自支、管理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超过规定标准收费,超过规定范围收费,同一部门重复收费,不同部门多头收费,巧立名目收费,搭车收费,甚至强行摊派。在一些收费部门,收费管理工作混乱,一些收费人员收费不开收据,甚至使用无效收据,其中包括白条;收费时“开价”很高,但是可以“讨价还价”,其中不乏中饱私囊者。有些收费单位甚至雇用品行不端的社会闲杂人员收费,默许甚至纵容他们胡作非为。一些收费部门违反财经制度,擅自截留并滥支滥用收费资金,不仅大吃大喝、盖房、买车,而且出现了贪污腐化和浪费等问题。这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愤慨,严重地败坏了国家机关及其人员的声誉。
4、由于收费失控,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从我国税制的总体设计和各个税种的设计及其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的税负水平属于中等,例如,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为33%,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为45%。从税法的实际执行结果及其国际比较来看,我国近年来的税负总水平(指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同)只有10%至11%,属于偏低的水平。但是,我国除了税收之外还有大量的基金和收费等项目存在,这部分收入估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所以纳税人的总体负担水平并不轻,估计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20%,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特别是由于收费过多、过乱、过滥,大大地加重了纳税人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这对于增强企业的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局是极为不利的。在对外开放中,也不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和吸引外资,近年来外商对此屡有反映,且日益强烈。
5、过多的基金、收费严重地扰乱了分配秩序,侵蚀了税基,蚕食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削弱了国家、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财权。由于基金和收费与地方、部门的利益直接相关,并且往往拥有许多强制性的手段,如电力部门可以限电停电,工商部门可以吊销营业执照,交通部门可以扣留车辆等,征收力度往往大于税收,收费和基金的收入增长速度也快于税收,由此导致国家应得的税收流入了一些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甚至个人的口袋。应当说,这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税收、财政问题,而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政治问题。因为税权是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税收收入是国家行使职能的财力保证。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且各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各地区、各部门都应当以国家大局为重,保证国家财政、首先是中央政府财政的收入。否则,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就无法实施,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也难以实现,局部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何振一撰文指出:“费改税”应实行配套改革
何振一认为,要彻底解决乱收费问题,必须在“费改税”的同时配套改革,挖掉乱收费的制度根源。
何振一提出的配套改革的具体对策是:一个统一、三个同步。
一个统一,就是统一国家财政,将政府的一切公共收支统一纳入国家预算管理。不再保留任何放在国家预算外、实行自收自支自行管理办法的公共收支,也不再保留任何坐支、抵扣等管理办法,以便从国家财政管理制度方面挖掉产生乱收费的根源。
三个同步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城市和农村“费改税”同步。实践表明,城乡收费有着密切联系。农村乱收费项目许多是来自上级政府部门的推动和压力,诸如下达一些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等等增加支出但没有经费供给的任务,乡镇就不得不开征新的收费项目,以满足资金需要;反之由于农村公共分配不规范,以及与上级政府职能范围缺少明确划分等等,乡镇政府又常常将一些开支推向上级,挤压上级政府同意开征新费以满足其需要。这样,如果农村实行“费改税”而城市不实行,其成果就无法稳定。因为即使农村实施“费改税”,决心不再开口子征收新费以后,由于财力有限,一旦上级政府部门压下收费新项目也难以抵制,近几年一些地方“费改税”试点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农村“费改税”如果不和城市“费改税”同步,城市乱收费项目一旦涉及农村,农村也就难免在“费改税”后出现新的乱收费。
二是清理收费项目与行政事业体制改革同步。现在的各项收费无论是否合理,都已打入各行政事业单位收支基数之中,其中不少合理或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还在支撑着一些不合理的机构和人员,支撑着一些不应当由政府举办的事业。如果在清理收费项目中废除了一切不合理项目的同时,不进行政府职能转换和改革事业体制,解散那些不合理的机构,将不应由政府养活的事业推向市场,就会由于“庙”还在,人还在,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利用手中的权力,巧立名目再开新的收费,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是“费改税”与调整优化国家预算支出结构同步。费改成税后,其收入自然会纳入国家预算,原来靠收费支撑的机构和各项事业,也就随之失去经费来源,从而需要财政给予相应的支持,否则会造成各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矛盾尖锐,不能正常实现其职能,结果就不得不再回到自我创收、巧立名目收费来增加收入的老路。然而就财政来说,仅靠费改税增加的收入,是无法满足这些行政事业单位支出需要的。因为现在的各项收费中,能够改成税的只是一部分,很大一部分会因其不合理而被废除掉。这样,财政因“费改税”而增加的收入量,势必大大小于原来各行政事业单位靠收费支撑事业的支出需要量。在“费改税”后,财政依然按原来的行政事业支出结构供给经费是不可能的。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在实现政府职能转换和事业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大力压缩行政经费支出,同时实现财政转型,从计划经济财政向市场经济财政转换,从市场可以解决的各项事业供给中退出去,全面进入必须由政府实施的各项事务供给领域,保障这方面的各项基本需要,依照新的职能结构,全面调整和重新构建支出结构。这样,才能有效地满足各方面基本需要,使各方面没有必要再去自找财源,乱收费现象就可随之消失。
收费分类及其含义
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课题组对我国目前的各种收费进行了科学分类及其含义分析。(1)行政性收费。这类收费是政府行政部门为了履行其职能,对自身经费不足的一种补助。(2)事业性收费。这类收费是国家规定的实行事业管理的单位为了履行自身职能而收取的费用。我国事业性单位的经费来源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单位,一般不允许收费;二是国家财政部分拨款,部分的经费依靠自身创收解决,可以按有关规定和标准收费;三是国家财政不予拨款,完全依靠自身创收收费解决支出。应当讲,后两种情况的事业性收费,只要是作为成本补偿性与使用性质的收费,应当是合理合法的,属于使用费。但是,某些事业单位代政府履行职能,经费已到位再收费就属于乱收费。目前存在的使用性质的收费,如一些工本收费应当是允许的。(3)基金。这是指具有专项用途的事业发展资金。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已经出现不按规定、不报国务院批准自行设立基金的问题。(4)其他收费。除了上述收费以外的所有收费,包括各种非规范的“三乱”收费在内。
“费改税”建议方案框架
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课题组的专家们提出以下建议方案框架。“费改税”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并设结合,以并为主,以设为辅,即能将收费并入现行税种的,不开征新税种,确有必要的设立新税种。(2)扩大税基,保持总体负担不增加。(3)本着简化和优化税制、体现效率和公平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和实现“费改税”,预防增设新税又减少不了收费,或者是旧费复归或新费出台的现象发生。(4)兼顾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既保证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又不影响地方事业的正常发展。(5)把“费改税”与规范收费结合起来,对暂时改不了税的收费项目,要进行规范,防止其对“费改税”项目的冲击。(6)把“费改税”同规范政府行为结合起来,以减轻地方政府行为对“费改税”工作的阻力。(7)费税改革要与立法相结合,以减轻“费改税”的压力和难度。(8)费税改革要同规范预算管理相结合,以防止增了税、费未减的现象发生。(9)费税改革一定要本着科学、审慎的原则进行,切忌一刀切或一哄而上。(10)既要有利于完善现行税制,又要积极稳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费改税”应具备的条件。由于费税并存且并重的状况已存在多年,其绝大部分收费均已各有专项用途。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把所有收费立即取消并全部改成税,不但难度很大,而且也不可行。因此,只能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那些确已具备税收条件的收费改成税收。因为税和费毕竟具有各自的职能范围和特点。课题组通过调查和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认为,适合“费改税”的收费项目必须具备下述特征:(1)收费项目没有明显的利益补偿性,收费者与付费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交换关系,即使具有某种利益补偿性,但不局限于特定的付费者,而是覆盖整体、全面。(2)征收范围较广,至少要覆盖一省范围以及具有众多的缴纳单位和个人,便于体现公平原则。(3)有一套较为规范的征收办法,便于征管和操作。(4)“费改税”项目具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且规模较大。(5)有规范的调整各级政府利益关系的办法,不会过大影响原来的财力分配格局。
费改税方案框架和总体设想。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费改税”工作存在着“四难”:一是难定(定位改什么);二是难改(怎么改);三是难管(改后征管难度大);四是难分(利益关系难分)。因此,要想在一个短的时间内完成“费改税”工作,并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调整过来,做到既改了费,又能让各级财政职能正常运转起来,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费改税工作必须在积极、稳妥的前提下,理性决策、精心设计、逐步过渡、分步实施。具体可分为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两步走。
第一步:近期目标。所谓近期目标,就是指近两年,最迟不超过2000年前的“费改税”目标。近期目标应本着有利于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和理顺社会分配关系;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有利于以税聚财,规范预算管理;有利于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有利于完善现行税制的原则,把那些具有税收或准税收性质,收入来源较稳定,涉及面较广,受益面较宽,收费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且无人员开支或只涉及行政管理费和基金的收费项目改为税收。具体形成共识可以作为近期改革目标的,有以下三个税种:(1)社会保障税;(2)教育税;(3)燃油税。
第二步:中期目标。所谓中期目标,是指“十五”计划期间或者更短一些时间内完成的费改税目标。由于费改税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成熟一个改一个,切不可操之过急。加之费改税涉及到方方面面既得利益的调整和重组,必须协调好各地区、各部门、各经济单位的经济利益。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更加科学的态度,不然的话,将会羁绊整个改革的进程。
因此,根据对全国的调查情况表明,可以纳入中期费改税目标的有以下10个税种:(1)将环境保护费、超标排污费等五种收费改为环境保护税;(2)将城建费、河道养护费等九种收费改为城市维护建设税;(3)将证券市场监管费、期货市场监管费等两种收费适时开征证券交易税;(4)将棉花价格调节基金、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等五种基金改为社会福利税,或并入相关税基征税,不再设税种;(5)将农(牧)业税地方附加、复垦基金等八种收费并入农牧业税;(6)将矿产资源补偿费、无线电管理费等11种收费并入资源税;(7)将电力建设基金、散装水泥专项基金等九种收费改为基础设施建设税,或建立专项投资基金,并设立《投资基金法》;(8)将外商投资土地使用费、土地管理费等四种收费并入土地使用税;(9)将城市开发收取的各种城建配套费用并入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10)将农村的“三提五统”收费并入农业税,或设立农(牧)业附加税。
“费改税”基本思路
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课题组提出的“费改税”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对我国收费项目按性质分类,实现由费改税,应本着先清理、整顿,区分性质,而后逐步改税的原则。总的指导思想是分类进行:取消收费项目由费改税一部分;收费项目保留一部分降低收费标准一部分;收费改为价格一部分。实行“费改税”是近两年革的重要环节,既要扎实推进,又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因此,其基本设想和具体改革措施是:对于省级以下地市、县、乡等四级政府自行设立的各种收费项目应分两年全部取消,确需保留的项目,经清理后由省政府报国务院批准;行政单位的经营性收费项目应全部取消;将行政单位收取的大部分行政性规费改为税收;将事业单位收取的有偿性工本费、手续费等,实行一部分保留,一部分合并,一部分根据成本情况以不盈利或少盈利为原则降低标准;将事业单位收取的带有经营性质的收费改为价格。
具体改革意见为:1、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项目。既无法律、法规依据,又无正式行政文件的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均在取消范围内。国家已经下文件明令取消的各种收费,应依照国务院规定,坚决取消。2、对现有的各种行政性收费,经过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确实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再列出一部分名单,应由国务院下文,明令废止。3、应明确规定,取消地、县级以及县以下行政单位确定并收取行政性规费的权力,其项目及收费标准,一律由中央和省两级政府依照法律法规,制订具体的收费项目目录和收费标准,以及管理、监督办法。省级政府确定的收费项目必须报国务院批准。4、对省级政府初审提出取消的基金项目,省级政府所属部门和省级以下政府或人大批准设立的基金,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在国家设立的基金之外“搭车”或重复设立的基金,国家法律法规之外涉及农民负担的基金,以及1990年以后国务院下属部门自行设立的基金,原则上公布取消。
收费膨胀的成因分析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贾康认为,我国预算外和“制度外”收费的膨胀,有其复杂的形成原因,主要可归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8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系统在处理堆积如山的“历史欠账”并启动体制改革和经济现代化宏大工程时所面临的巨量资金需求,不可能通过预算内筹资的骤然扩张来满足,必然迫使各级政府走多渠道筹资道路;第二是分权式改革激活了原先受压抑的部门、地方局部利益和事权财权化意识,在他们事权扩张的同时提供了通过预算外筹资扩张财权的动力和机会;第三是原体制下政府间财力分配的不规范造成政府各级次、各系统的彼此猜疑戒备,促成地方、部门尽可能扩大不纳入体制分配的资金;第四是正税的税源流失比较严重,导致预算内资金增长乏力,也促使各级政府通过非规范手段筹措预算外、制度外资金;第五是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各权力环节在本位利益驱动下,通过尽量扩张可供他们掌握支配的非规范的财力,来寻求其自身福利的最大化;第六是在我国体制、市场和技术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情况下必然发生的某些公共产品向“半公共产品”乃至私人产品的转变中,公共产品边界模糊漂移,带来公共服务与商业边界相应模糊漂移,不同性质的收费鱼龙混杂,使原来就具有扩张非规范收入动机的各利益主体,借势巧立名目增加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