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范文1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两权分离 利益驱动 治理对策
(一)会计报表失真的根本原因——两权分离
对会计造假的原因众说纷纭,大多以独特的视角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探究。如果透过表象来思考这一问题就不难发现,“两权分离”才是会计造假产生的根本原因。“两权分离”是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两权分离的过程中,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运作权应该是一个统一体,无论是资本的所有者还是运作者,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即实现盈余最大化。但是,在实现这个最大化盈余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的问题。这样必然会出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矛盾的最终结果是:经营者虚列成本,虚计收入,虚报盈余,会计造假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二)会计造假的直接原因——利益驱动
造成企业如此会计造假的直接原因是利益驱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最大的驱动力。“利益”驱动人们经营,取得合法利益,也会驱动人们铤而走险,获取非法利益。会计造假这种铤而走险劫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为的是什么“利益”呢?首先是政治荣誉。有个别企业领导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不惜一切代价账上添彩、虚报产值、虚报收入、虚报利润。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维护地方或部门形象,有意识地引导企业会计造假,行政干预银行贷款给企业,以解决企业虚报利润应上缴税收的资金。其次是经济利益。有些并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为了能上市,大肆包装财务数据,以合法身份“获得”上市资格。有些上市公司竞争意识不强,经营不景气,面对“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应暂停上市的政策,不是依靠强化管理、增强竞争能力解决危机,而是在单、证、账、表上做文章。在这种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有些企业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隐瞒销售收入、虚增销售成本、多提多摊费用。
(三)监督不力是会计造假的间接原因
我国的审计部门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但其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监督力量不足。最近几年我国企业不断增多,各项审计工作的监督力量不足,审计机构远不能满足当今众多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民间审计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注册会计师已经成为审计监督的主力军,但其承担的审计任务愈来愈重,可以说已不堪重负。第二、监督力度不够。国家审计的重点已经位移,企业的审计监督只能依靠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来进行。但内部审计无论在隶属关系上还是在利益关系上,都始终未能解决其真正的独立性问题,因而这种审计监督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而民间审计也同样面临着一个独立性问题,最突出的是资本经营管理者委托民间审计而不是股东大会委托民间审计,其监督的力度、监督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第三、市场竞争无序,使监督走过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三个层次的职责是明确的。国家审计主要是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内部审计仅对企业或部门内部实行监督;民间审计职责非常广泛,业务量也非常大,民间审计的飞速发展产生了监督市场的竞争,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打造品牌,擅自降低收费标准,甚至承诺“保证委托人不出问题”,视法律法规为儿戏,不负责任地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造假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造假的成本主要包括:行政成本、民事成本和刑事成本。行政成本包括停业、整顿、解散、吊销证照等带来的直接损失、对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罚款等;民事成本包括因会计造假行为给国家、社会、个人造成的财产或其他损失的民事赔偿支出;刑事成本指对单位和个人的刑事处分和罚金。而会计造假的收益包括谋取的不正当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只要收益大于成本,企业就存在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和需求。
由于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督手段落后,监管人员不足,会计造假被发现的几率很小,即使发现,被追究的代价也很小,而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惊人。因此,会计造假成了许多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粉饰经营业绩、侵蚀股东权益、侵害国有资产的惯用伎俩。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真假与否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利益相关方的决策及其结果。由于会计信息失真,使得会计报告的数据不具有可靠性、真实性、有用性,使得企业的财务报告不能正确反映经济活动,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关系到一个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预算执行情况,而且严重地削弱了投资者的信任度,导致投资者的决策失误。
(二)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决策和调控
国家对于整个经济市场要不断进行宏观调控,才能使国家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稳固发展。这就要求从各方面汇总数据,其中最为重要的即是各行业、各单位的会计信息,必须准确、真实、迅速,国家据此才能出台各项经济方针政策。一旦这些重要的数据失实,失真,就会误导国家相关部门的分析和判断,政策的制定就会偏离轨道,各种杠杆作用就会失调,经济泡沫加大,严重的就会导致整个经济市场的运转停滞和大幅度退后。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坚持财务创新,搞好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从以往一系列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分析得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都是与企业内部经营者或者是企业的所有者的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现象,首先就要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上减少这种不良利益关系,通过有效的会计体系改革,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减少了会计从业人员与所在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次,就是坚持财务创新,对传统的财务部门进行改革,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程序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业要想走上不断完善与成熟的道路,就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严格要求会计人员,用法律手段强制实施,杜绝各种不良行为的出现。并且要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执行时要做到严肃认真,杜绝任何不法行为有机可乘,更不能让任何不法分子有利可图。当遇到一些企业的财务部门的会计信息失真,出现虚假账目等不法行为的时候要严格执法,并且针对这一情况做好相应的立法调整,适当加大处罚力度,这样才能起到警示其他不法分子的作用。在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政府各部门的作用,联合执法,企业内部也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与政府的相关部门一起做好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这样就能有效的杜绝各种不良行为的出现。
(三)夯实诚信大厦基础,营造企业内部的自律机制
打造会计诚信的大厦,首先要从营造企业内部的自律机制做起。企业诚信建设,不能消极依赖于国家行政部门的监督与制约,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做起。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会计人员中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诚信观念,根据《会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规范会计人员自律行为的具体办法和制度;二要建立和完善独立审计规范体系,并做好内部会计监督,实行内部会计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和舞弊隐患,规范会计行为,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这是企业会计诚信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实现企业会计诚信的基石和根本。
(四)做好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失真等现象的出现,所以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当今企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就是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只有具有熟练与准确的会计知识,才能更好的做好这一工作,从容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次,就是加强职业道德水平与自身素质建设,会计公做关系到企业最重要的财务问题,所以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这样才能不为利益所动,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本职工作。
(五)建立民事赔偿机制,提高会计信息失真成本
我国法律还应针对会计信息失真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制定相应的法规条款,对于一些投资人因为使用虚假的会计信息而造成的损失予以保护。这种机制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造假者的制假成本,剥夺其不当得利,使其造假不仅没有利益,甚至还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杜绝会计信息造假的行为。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范文2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度安排 理结构
一、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
1.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引入了经济分析,从而解决了许多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的问题。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安排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拉恩・埃格特森指出,理性的个人追逐自身利益的强大冲动力,既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经济增长和繁荣的主要源泉。无论这种结果是好是坏,均依赖于认为的社会制度结构,这种制度结构指限制人类行为并将他们的努力导入特定渠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包括法律和各种社会规范)及其实施效果。
2.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
通过前面对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分析,可以看出个人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计信息也是在一定制度下产生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与制度安排有着很大的相关关系,因此研究会计信息的质量离不开当时的制度安排,否则就会对会计信息的产生的质量有所误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很好地理解会计信息产生的制度背景。可见,会计信息是一定制度安排的产物,若制度安排能够确保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并能够激励会计人员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也即说明,如果在制度安排下,提供会计信息的人员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为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则说明这种制度安排可以引导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产生。否则,若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不是会计人员自身利益最大化,则就会使得会计人员有产生低质量会计信息的动机,从而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理解目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应该结合我国目前的制度安排来综合理解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有效制度的缺失
新制度经济学的诞生,指出了制度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制度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制度的安排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则会带来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否则,将制约经济的发展。目前,会计信息存在着失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是当前制度安排的后果,制度可能有促使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或者说是缺乏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的制度安排,即目前的制度安排缺乏生产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激励,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同时也说明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制度安排下的产物。
2.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信息质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当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时,则就形成严重的人问题,即股东和经理层之间、经理层和员工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无法解决好股东和经理层之间、经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委托问题,即无法解决好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之间的相互制衡问题,导致经理层按其自身利益经营企业,并不追求公司价值或股东价值最大化,以及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导致经理层和员工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我国目前对经理层的激励大多依据会计信息,导致经理层对会计信息的操纵,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3.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
根据有效市场假设,当市场为半强式有效市场时,企业的各种历史信息和公开信息都能及时迅速地反映在证券的价格中。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一些实证研究证明我国的资本市场甚至都没达到弱式有效,则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高,而且目前我国的许多个体投资者大多为投机者,进行投资决策时,大都只凭感觉,是不看会计报表的,有的甚至看不懂报表,这样就导致高质量会计信息无用武之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因为需求如此之少,也就没有供给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动力,使得会计信息严重的失真。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对策
1.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
因为制度对于会计信息有很强的指导方向,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来激励企业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动力,从而指导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合理有效的制度,比如,合理的债务条款,可以引导股东通过合法的渠道获得资金,减少信息操纵来取得债权人的信任;合理的经理人报酬契约,引导经理人能以股东利益最大化思想指导其经营活动;减少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人操纵会计信息的动力,从而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2.明确责任人
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的责任人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明确了责任人的责任,则会使得责任人面对着一定的压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信息的操纵。《会计法》规定了企业的法人、财务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应该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富有责任,当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违反了法律法规时,相应的责任人应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这一规定有利于增强责任人的责任,从而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3.增大责任人的违约成本
明确了责任人的责任,还应该加大责任人的违约成本。如果责任人的违约成本很低,则即使明确了责任人,对责任人的警戒作用会很低,不能起到震慑作用,应该增大责任人的违约成本,对责任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责任人才能认真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提供会计信息,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
会计人员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直接人员,如果能够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可以从根本上直接控制会计信息操纵。如果会计人员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就可以按照其职业道德提供会计信息,即使在上级部门领导和其上司要求其提供虚假信息时,则其可以依靠其职业精神加以抵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碍主管人员操纵会计信息的动机,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仇俊林: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5,9,62~64
[2]喻肇敏:对会计信息中立性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1,2,23~24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范文3
【关键词】 会计信息 失真 原因 对策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对各种原始资料和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企业外部相关决策的需要。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提供的财务报告及相关的业绩评价指标不真实,虚报了单位的实际情况。为什么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甚至在某些造假者受到处罚后还屡禁不止?分析其必有滋生的土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找出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控制对策,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会计信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
1. 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
1.1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是指由于会计规则本身的缺陷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知识的相对性和人的有限认知理性所造成的。因此,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1.2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是指会计规则执行人违背会计规则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而为之。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存在由来已久。从某种程度上讲,审计之所以能够产生并不断取得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存在。
1.3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是指会计规则执行人未透彻理解会计规则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无意而为之。人类的有限性是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存在的根本原因。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会计学界的认可。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2.1法制不健全,没有形成“造假犯法”的法制环境。
从法制角度上看,我们的经济立法已形成体系,但执行缺乏力度。从《会计法》到《会计人员管理条例》,多数条文都是从宏观上进行控制,细化不够,没有具体的条文可以遵循;某些条文之间有重复现象,导致同一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制度执行不力,避重就轻,甚至免于处罚,使会计信息造假成本低,从而削弱了会计法规的力度,起不到控制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能力弱,又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外部控制环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泛滥。
2.2企业的价值取向、利益趋动是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
保证会计数据的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一些单位为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有关部门的信任,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以获得投资、贷款、减少税金或财政拨款等经济利益,单位的负责人认为自己说的算,要求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信息获得所需要的利益,并给会计人员以薪金、升迁、鼓励等利益。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更加助长了作假之风,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滋生。
2.3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
会计素质是指会计人员所具备的会计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因素的总和。会计人员的心理因素和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会计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存在着主观性,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不能完全排除利益干扰,失去客观公正的判断力就会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这是导致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3. 解决会计失真的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使有关核算资料发生扭曲,掩盖了某些矛盾,使国家宏观调控失去可靠的基础,严重影响经济预测和决策,不能科学预测将误导投资对象,造成社会经济资源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必须彻底解决会计失真现象,通过法律、规章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方式,杜绝会计失真现象的发生。
3.1建立会计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会计法》和《会计人员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在执行过程中要坚持违者必究,按照规定、制度进行经济处罚,以维护法律的尊严。要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订,减少虚假会计信息的施展空间,完善并严格规范现金流量的呈报和审核,制订和出台新的会计准则。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造假成本,加大处罚力度。
3.2强化会计监督。
首先,提高企业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会计监督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其次,正确处理会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之间的关系。各经济监督部门既要明确各自监督职能的管理目标、职权、业务范畴,又要在各监督职能之间实行相互协调,保证各监督职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实现经济监督的总体目标。第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对本单位及其下属部门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等会计监督内容进行的再监督。
3.3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责任感,社会主义道德感,提高工作质量。
要建立规模体系,树立“爱岗敬业、坚持准则、提高技能、诚实守信、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信念,加强环境建设,把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以德治企的重要内容,引导典型,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把遵守会计的职业道德变成会计人员的自觉行动,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政治觉悟。
3.4加强会计管理,建立激励制约机制。
为防止和减少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实行会计信息质量激励制度,完善会计信息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以确保会计岗位和会计信息的严肃性。
3.5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加强会计人员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
会计人员委派制是目前人们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通过实行委派制,可以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完全受制于企业负责人,避免了“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这种两难境况。从目前试点情况来看,确实起到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再者,实行委派制,可避免—些有关系而低素质的人进入会汁行列,保证会计人员的素质。
3.6尽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越来越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也是滞后于实际工作要求的,必然会影响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结束语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范文4
会计信息失真 界定 原因 治理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界定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违背了客观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会计信息,都可以说是一种失真会计信息,它包括非法会计信息失真和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前者是指“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主观方面的行为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后者则是指“会计准则和制度不完善”、“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非主观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1、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是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原因会计准则的起草并未得到充分的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有些内容批露不全面,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不够广泛。《会计法》在实施过程中显现出不足,比如对违法处罚规定中,有些没有量化标准,操作性不强。现有会计政策在有些方面还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如重要性原则,是将重要的事项单独反映,不重要的事项合并反映,但是那些重要那些不重要需由会计人员主观确定,使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2、法制环境的缺陷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首先,我国目前法律制度相互配套的科学性不够,对同一事项的认定,不同的法律有不同的规定和解释,这不利于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监管。其次,会计信息失真的处罚形式不够全面。会计法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承担的行政、刑事责任虽作出了明确规定,而未涉及民事责任的问题。第三,我国民众的法制观念和意识不强。虽然目前我国已制订了一系列旨在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性的法律、法规,但现阶段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还有待加强,法的权威并未得到确立。第四,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处罚力度和执行力度不够。对大多数违法者往往以接受行政处分代替承担刑事责任,以缴纳少量罚款代替没收全部非法所得和罚款。3、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转变不彻底,行为不规范导致会计监管职能不到位首先是政府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业务的过深介入,政府的行为规则远未达到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的要求。其次,政绩偏好让许多地方部门倾力对劣质企业业绩包装,以达到谋求局部利益的目的。最后,政府的监管职能不到位。政府在证券市场的监管职能应为保护投资者,保护市场公平、有效、透明,降低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此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滞后,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1、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首先,应建立有多元化的会计政策制定机构,以便使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尽量与利益空间相吻合。其次公开更多的相关知识,以便社会公众结合其所在环境,理解会计准则及其相应的利益关系;第三,应扩大征求意见稿的对象与范围,使更多的利益相关者能参与各准则的制定过程。第四,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这样就不会使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第五,对一些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规定上,尽可能少用“也可”、“或者”等模糊性词语。第六,尽可能减少会计人员人为估算、职业判断的范围,在无法避免选择的情况下,企业会计部门应尽量考虑各利益关系人的利益,以便使会计政策的选择符合利益协同的“一致”。2、加强法制建设,运用法律手段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首先要整合现有法律资源,理顺相关法律之间的关系,使各种法律关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上相互协同一致。其次在确认失真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时,应将考虑的重点集中在失真会计信息的利益获得者身上,从根源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失真会计信息谋取利益。第三,加大违法的处罚力度,在行政处分和刑事处罚的基础上,引入民事赔偿机制。民事责任可形成一种利益机制以鼓励广大投资者参与监控,既转移了政府的监管成本又提高了投资者自觉参与监督的积极性。3、彻底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不再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首先,政府应集中精力维护市场秩序和搞好调控,而不是直接经营企业。其次针对我国证券市场中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证券市场自律功能未完全发挥的现实,政府应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更多地采用法律的和市场的手段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尽量减少政策变化给市场带来的冲击,从而逐步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交易所把关的三者并重的监管体制。4、改革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正确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要彻底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把企业推向市场,由市场机制去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用人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程序办事,充分引入竞争机制,要建立起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者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单独依靠未经核实的会计“数字”来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的现状。政府人事管理部门还要为企业人才流动创造宽松环境。5、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与道德素质,防范会计操作中的道德风险首先,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对会计证培训班资格要严格审批,并对其师资及教学质量进行经常性的考核、监督,以保证持证会计人员真正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其次,应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改革现行会计人员只要有一定的工龄和学识水平,通过考试,就能取得一定的技术资格,而最后的聘任和年度考核由所在单位进行的制度。再次,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经常性管理和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前提,因而要使会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参考文献:
[1]唐宇璇.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分析.时代金融,2011,(18).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范文5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监督 ; 会计法规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程序不符合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法定规范标准,不能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当前,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大大削弱了会计工作为经济管理服务的功能,而且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剖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研究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是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从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来看,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包括人的素质不高、理解错误、工作失误、无意识的差错、粉饰、舞弊和欺诈等。客观原因包括环境的、规则制度的、方法的、技术手段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引起的因素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最根本原因。
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一,社会腐败现象的蔓延,故意编造虚假财务报告。在“利益驱动”下,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一般不愿意给亏损和缺乏信用的单位贷款,为此,经营业绩不佳的单位只有编造虚假的财务报告或向不同使用者提供不同报表,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另一方面,为了偷逃税收,单位往往采取仿造、变造、隐匿或擅自销毁帐薄、凭证等手段,虚列、多列成本费用,不列或少列收入,隐瞒利润,以偷逃流转税、所得税。第二,行业不正之风盛行,影响财务资料的真实性。许多部门为了本单位利益,利用职权,进行不正当的活动,造成社会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严重。使一些企业每年要承担大量的经费负担,企业明明知道这些费用不合理,不得不违反规定挤入成本,其结果必然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会计法规体系不完善,为会计信息造假提供可乘之机。
我国的会计法规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起步较晚,例如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使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为会计造假提供契机。又例如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信息制造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的会计政策,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客观公正。
(三)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和有关部门对单位实行的国家监督,以及由注册会计师承办的社会审计,构成了会计监督的整体,共同为社会经济活动服务。但目前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由企业主管部门实施,而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并且政府各级审计机关由于审计人员不多,审计力量明显不足,面对繁重的审计任务,审计机关只是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重点企业或通过抽查的办法进行审计,因此,很难充分发挥出政府的监督作用。另外,目前我国企业的外部审计主要依靠注册会计师来进行,由于部分注册会计师存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缺陷,不但很难起到监督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还助长了企业进行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
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进一步开展会计改革,完善会计法规制度,提高其可操作性。
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修订或补充有关的财务规章。加强对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案的研究,使理论与实践相适应。要研究符合我国会计情况的具体理论指导和制订一些会计研究方法,降低因合理性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二)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
要维护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必须加强资本产权经营行为的财务监督和控制,因此,建立新型的会计人员管理委派机制是构筑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重要内容。首先,由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单独或共同向同级国有企业委派财会负责人或主管会计,对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及会计人员委派制,委派的财务总监可向社会公开招聘,代表政府对大型企业行使监督职权,对行政事业核算和零户统管。其次,在同一集团的全资企业中,财务机构统一设置,会计人员统一委派,会计人员的工作调动、职称评定、聘用任免、工资晋升、奖金发放、医疗费报销等管理集中于企业资本产权所有者设定的企业财务部门。第三,实行会计委派机制,客观上提高了会计人员独立性,使其能够自觉运用会计手段加强会计监督,增强了会计人员敢于抵制各种不合理开支的信心和能力。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
第一,科学地设计会计软件,建立数据存取保护措施和数据文件加密措施,实施数据盘备份制,以防止非法数据的输入和合法数据的篡改。第二,正确设置操作人员的不同权限和密码口令,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台账,将每一笔业务具体内容、输入时间、操作人员等进行详细记录。第三,建立计算机审计制度,对硬、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监督,以提高微机所生成的详细资料的真实性。
(四)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量。
首先,在目前社会监督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加强会计行业的自律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加强业务培训和计算机操作培训,使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使会计人员素质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五)提高领导者素质是会计信息质量强有力的保障。
企业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正确,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首先要组织单位领导在任职前深入学习会计法规,使单位领导提高会计法规意识,端正指导思想,明确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其次,加强领导者素质的提高,使其决策科学,重视加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把财务信息作为经营决策的依据,维护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对各种不正之风坚决予以抵制,会计信息质量就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治理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奏效,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森.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3):66-67.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范文6
关键词:民营企业 外部因素 会计信息
中国的民营企业产生于特定的短缺经济时代,经过多年的迅猛发展,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营企业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改革重要推动力量的同时,长期困扰上市公司以及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在民营企业是否存在?若存在,是否呈现出与上述企业相同的特征和原因?本文拟在自己对民营企业进行多年的审计以及财务咨询业务中,发现了上述问题在民营企业确实普遍存在,并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会计信息的作用及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现状
(一)会计信息的作用
会计信息是实现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信息共享的商业通用语言,它承载了利益相关者所需要掌握或了解的日常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现金流量等一系列信息。会计信息是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分配的依据,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协调利益分配的功能。为此,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详细介绍了会计信息在目前民营企业中的状态,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并分析了信息失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
(二)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现状
本人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和财务咨询业务多年,发现目前处于中小型规模的民营企业仍占多数。为了逃避税收或者银行融资等的需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不真实的情况普遍存在。甚至部分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在IPO过程中,调整增加利润、补交税款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诚信状况不容乐观,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十分普遍。那么,在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背后,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同上市公司以及国有企业呈现一致的特征?这需要探究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公司管理甚至宏观管理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差异性特征的基础上,主要从外部因素的角度分析民营企业会计失信背后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
二、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差异性特征分析
长期以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并一直尝试通过不同的视角,分析期产生的原因。比如,国外多从盈余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如Arthur Levitt(1998)以“数字游戏”为题指出:许多公司的会计报告游走于合法与非法边缘的灰色地带,会计原则被滥用,经理人员美化账面,使盈余的报道反映管理阶层的愿望,而非公司营运的实际绩效……国外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管理层角度进行的失真动机剖析。在国内,徐晔、谭劲松、吴联生、杜兴强(2000、2001、2002)等也分别从会计准则的偏差因素、会计规则执行人未透彻理解会计规则以及违背会计规则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以及伦理道德的变迁落后于经济制度的变化等角度进行了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分析。
实际上,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与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等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致使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委托-关系中的利益冲突。在治理结构方面,家族式治理是目前多数民营企业采用的主要模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合一,这一点在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更为明显。即使在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虽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但委托关系具有强烈的私人关系色彩,人多半都与委托方具有特殊的私人关系,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受制主体不同,会计信息也不仅仅是经营者盈余管理的需要。
由于以上因素,民营企业会计失真的主体动机就与其他类型企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始作俑者常常被指向经营者,认为由于会计信息作为利益分配的依据是考核经营者经营管理业绩的依据,人力资源所有者(经营者)常常对企业剩余总是握有相当的“自然控制权” (张维迎 , 1995) ,也正因如此,经营者才常常得以违背企业经营现实,制造和披露虚假的企业会计信息,并借此为自己牟利而损害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不同,它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而且委托-关系中存在着私人关系。这种现实,必然导致会计信息更多地受制于所有者。这是因为,虽然经营者负责提供会计信息,但是,经营者的存在价值以及其自身的商业价值观念,都是为所有者服务的。因此,所有者才是会计信息的实际提供者。作为企业所有者,会计信息失真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比如减少纳税和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等,这是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客观来讲,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民营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息息相关的,但是,政策上的不平等以及外部需求主体管理方面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因为会计信息在发挥利益协调功能的作用时,体现出同一般商品同样的属性,受供给和需求规律的影响,其质量由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双方共同决定。会计信息的生产源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需求主体的行为必然影响着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供给状况。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就是用户的需求水平和提供者的供给水平经过多次博弈,实现某种利益均衡的过程(杨世忠,2007),所以需要分析需求因素,尤其外部需求因素来剖析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目的。
三、 基于外部原因的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剖析
(一)税收政策不平等和税务部门征税政策的影响
目前,从我国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的设计上来看,尚未贯彻对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大多数的优惠政策,民营企业都无权享受。不仅如此,民营企业还要应付多个部门,承担着多而杂的收费项目……在上述背景环境下,降低繁重的税赋负担成为民营企业尤其是发展初期和小型规模的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最主要动机。很多的民营企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编制多套会计报表,向税务部门报送的大都是微利或亏损的会计报表,用以达到逃避税款的目的。
另一方面,针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税务部门往往采取了放弃监管的做法,尤其对于小型民营企业,主要采取“核定征收”等其他措施实现本部门的职能。所以,从外部监管的视角来看,税务部门这种状况使得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缺乏有效地需求,从而也缺少应有的监督。
(二)信贷政策方面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限制、规模偏好以及行业偏好,导致虚增利润
目前,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上对民营企业存在着一定的歧视,形成了一定程度信贷融资壁垒,民营企业资金短缺,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面临着银行信贷政策方面的歧视,民营企业如何获取所需要的资金,就需要在资金实力、盈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各个方面突显出明显的优势才能获得可能的资金支持。所以多数民营企业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就采用了粉饰会计报表的做法,向银行报送的是夸大资产规模的资产负债表、虚增销售额和利润的损益表,以及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正的现金流量表等来显示企业综合经营业绩,以便获得可能的银行贷款。
(三)政府其他监管主体会计信息需求的不确定以及监督缺位导致民营企业信息失真
从现实来看,除了税务部门外,对民营企业进行监管部门可谓繁多,如工商、财政、物价、民营企业协会等各个机构分别对民营企业的某些环节进行管理,但由于各部门信息相互独立,尚未形成有效的会计监督合力,导致真正需求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并能进行会计信息有效监管的部门并不存在。同时,通常被誉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常常被看作是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鉴定者和守护者,但可惜的是目前社会审计业务尚未普遍到民营企业,法律上也没有明确规定民营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致使注册会计师监督作用不能发挥。
可见,政府各个监管主体尽管有着监管责任,但却没有从会计监管的角度形成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监督缺位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民营企业信息失真。
四、解决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信用是经济发展的一项前提,而会计正是维持信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工具。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诚信同样是民营企业降低交易费用,引导其持续发展的关键。解决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外部需求和管理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基于外部因素分析,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制度的完善。
(一)加大宏观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支持
要想解决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首先要在政策上更加公平。特别是在信贷政策上,目前针对民营企业的金融环境仍不容乐观。只有完善激励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改进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等多方面,为民营企业会计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民营企业在信贷方面的权益得到保障,才能避免因此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在税收政策上,对民营企业实施平等的优惠政策。税收政策的公平和优惠,一定程度上就会降低民营企业机会主义行为。
(二)优化政府各个部门管理职责,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要想实现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必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政府各个部门要建立完善有效、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管力度。同时,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检查职能,推行民营企业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签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的会计管理行为,使注册会计师成为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客观公正的外部监督主导力量。
(三)建立以法律和道德并重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以法律为主导的激励约束机制,法律需要明确规定对民营企业会计诚信的优劣进行激励和处罚。同时,建立以道德舆论并重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民营企业会计诚信纳入到评级机构的数据库中,供社会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查询。对于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将其失信状况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披露,迫使违法失信企业为其失信付出代价。当违反法律的成本大于违约带来的收益时,民营企业就会对违约成本和由此而带来的可能收益进行权衡,进而采取守法策略,避免会计信息的虚假。
参考文献:
[1]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著.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陈少华,防范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的综合对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会计研究,2002(3)
[5]杨世忠,企业会计信息供需博弈关系分析,会计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