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总结范文1
大一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刚刚结束了紧张艰苦的高三生活,绝大多数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离开熟悉的老师和同学,无论生活、学习、交际等方面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不可能不对他们的身心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一生都抹不去这些烙印。因此,有计划地对新生进行恰当的教育,是我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以往我们较注重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智育教育,常常忽视对新生的情感教育。其实,情感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智育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一种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感到愉悦的教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对增强教育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应被忽视。
一、大一新生情感教育目标的基础
大一新生的生活、学习、交际、工作目标就是我们情感教育目标的基点。情感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时候也不会立竿见影,是一个较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这种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生活发展的特点和各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目标来 我们的情感教育目标。大一新生的主要情感目标大致有一下几个步骤:
(1)总结高三。刚从高考中走出来,新生对生活模式、学习方式、交际范畴都有一定固化,对全新的大学生活既新鲜又紧张,既渴望又恐惧,有兴奋的,有失落的,也有茫然的,每一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高三乃至中学生活进行一番总结。这种总结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对他们的未来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必须正视,新生的总结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种结果。
(2)调整心态。入学前的憧憬与高考结果的距离、生活范围方式的改变、学习方法的变化、老师同学的更替等都可能引发新生下列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失落心理、放纵心理、茫然心理、自卑心理、焦虑心理、逆反心理,入学后,每个人也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求适应社会适应环境。这种调整多不是自觉行为,也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种变化。
(3)自我修正。入学后,新生在环境等方面改变的压力下,不得不改变一下自己。常见的有:自己动手洗衣服,自己试着和同学接近,自己变得乐观了,自己开始关心父母了,自己开始关注集体了……自然,这种修正也是不自觉的,结果也可能会是消极的。
(4)适应大学生活。经过总结、调整、修正后,新生也开始逐步适应大学生活。只不过这种适应的结果也会有两种结果,积极的或是消极的。
了解了新生情感目标的几个普遍过程,我们就有了设计新生情感教育目标的基础,才有了“对症下药”的基础。
二、大一新生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1)做好入学第一事,把温暖送给每一位新生。录取通知书的人性化设计、 新生的接站、住宿安排、其他生活引导等工作不容忽视,它是学校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送给新生的第一份温暖,对缓解新生紧张焦虑心理、让新生对学校产生亲近感效果不容小觑。
(2)了解新生构成状况,设计情感教育目标。由于生活习性各异,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的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往往生活、学习、工作、未来的情感目标有大略的一致性,因此了解新生构成状况,对我们设计情感目标尤为重要。目标可不要求“高大上”,以哪些事“不能做”开始,逐步向哪些事应该做过度。
(3)以班级为核心,实施情感教育。班级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师生都认可的生活、学习、交际的基本单元,也是我们开展情感教育的基本单元。马卡连柯指出:“集体并不等于一群人,而是一个有目的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机构,是一个有活动能力的机构。” 通过班主任的有效工作,形成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更是新生班级的迫切任务。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班级组织、指导、协调作用,以情待生,以爱心换真心,在理性管理中注重情感教育,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之情、同学之谊。必须指出,得到新生认可的班主任,工作往往卓有成效。班会、班委会、各类集体活动、个别交谈、相互交流、家访等等活动,都是情感教育的平台。
(4)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处、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学生会、各种学生团体的作用,一起来构筑新生情感教育工程。在新生情感教育过程中,不应该有“看客”。各组织、各教师虽然分工不同,工作侧重点各异,但殊途同归――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没有理由不关注、参与新生的情感教育。在各类活动中贯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长期坚持,必收奇效。思想教育、教学、文体、讲座、座谈、交流、实践等活动,是各组织各教师的常规工作,适时适当地对新生进行情感教育,何乐而不为?
(5)借助校外正能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籍、影视作品、演讲、音乐、美术作品等等,让新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以放松,让新生的紧张焦虑茫然的情绪得以缓解、释放,在欣赏中得到熏陶,为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打下基础。
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有的是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次体验等,都可以成为这种教育的一部分,关键是我们都要有对新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意识和愿望,有一种育人的责任感。
三、大一新生情感教育需要始终关注
大一新生的表现具有阶段性,且有比较明显的特征。他们中的大部分正逐步适应大学生活,逐步调整生活态度,逐步充实学习方法,由最初的焦虑迷茫逐步走向从容,对大学生活有了应对之策。同时,他们中的一部分新鲜感已过,又出现新的松懈、迷茫、焦虑等心理问题,另一部分新生由于家庭、经济、学习、交友等方面原因,产生了自卑、压抑、厌学、暴力等问题,更有极个别新生开始走上堕落之路,贪图享乐、放弃学习、患得患失、金钱至上、嫌弃同学等等问题开始露头。新问题新状况的显现,需要我们及时深入了解情况,发现原因,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智育教育的同时,强化情感教育;及时调整、修正、充实、完善我们的目标和策略措施,以其收到更佳更显著效果。常见的应对方法有以下:调整教育目标、专门会议研究沟通、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校家长的沟通交流、其它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的措施。
大一新生的情感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同思想政治教育、智育教育一同进行的,不能也不应该被忽视。只要我们各方面不做“看客”,同心协力,担起责任,明确目标,讲究方法,真做实干,那我们就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用于国家、社会的人才,我们自己也才配得上“教书育人”。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总结范文2
【关键词】心理素质 人际关系 心理弹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24-02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受到我国心理学界关注,张大均等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青少年的核心素质,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素质水平密切相关[1]。国内对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是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例如樊富珉等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措施,包括开设心理学课程、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培训师生心理卫生骨干等[2]。林少真、洪鸿等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教育干预,证实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优化心理素质有积极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3-4]。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困难或者处于逆境状况时能够成功应对并适应良好的能力,对心理健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5],心理弹性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子[6]。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其日常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大一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遇到人际关系困扰,形成新生适应问题。近年来我国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其中近五成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的[7]。心理素质、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很少,因此本文以高职院校大一新生为对象,探讨心理素质与心理弹性、人际关系的关系。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从开封市某高职院校随机抽取300名大一学生,在入学一个月后进行测验,在获得学生的知情同意后进行团体施测,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0份,问卷回收率96.7%,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94.7%,其中男生185人(65.1%),女生99人(34.9%)。
2.工具
(1)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采用郑希付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共139个题项(包括5道测谎题和1道效标题)组成。采用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计分,总平均分越高,说明心理素质越好。整份量表的α系数达到0.9639,内容效度介于0.746―0.866之间,校标关联效度0.649。[8]
(2)人际关系诊断量表,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共28道题,每道题作是/否回答。回答是0得1分,否0得0分,分数越高,说明其受到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越严重,大量研究显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9]。
(3)心理弹性量表,由张建新和于肖南根据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修订,该量表包含25个条目,采用0-4级计分,中文版包含坚韧、自强和乐观3个维度,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1。[10]
3.统计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在各个量表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大学生素质、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的相关性;采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考察心理弹性对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的作用;采用依次检验法考察心理弹性在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
二、结果
1.大一新生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和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发现总体情况良好(x-=3.56,SD=0.36),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品,将本次调查的6项心理素质分量表和总量表与罗品超调查的全国常模[11]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1.256,p>0.05),说明收集的数据符合全国常模。为进一步探讨大一新生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对三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人际关系总分和心理素质总分、心理弹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355、-0.367,P
2.大一新生心理弹性在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以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为自变量,以心理素质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大一新生的心理弹性可以正向预测心理素质情况(β=0.67,t=14.81,p
三、讨论
1.大一新生心理素质、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总体状况良好,和罗品超调查的全国常模基本一致。大一新生的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情况总体良好。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可能是大一刚入学遇到新生适应问题,首先表现在人际交往的困难,在新的环境下,人际交往范围减少,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2.大一新生心理弹性对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
心理素质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国内很多学者从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出发,探讨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例如刘晓明采用自然实验法,验证了心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积极影响,对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直接的促进作用[13]。但是心理素质的相关性研究较少,人际关系状况是较为容易被学生自身和周围同学、教师和家长觉察的因素,也是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并且之前研究发现,心理弹性水平高的大学毕业生积极乐观,会主动地用放松技术和实用策略引发积极情绪,从而达到减少压力的效果[14]。本研究发现,大一新生的心理弹性、人际关系与心理素质及各个维度的相关显著,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人际关系可以负向预测心理素质,并且心理弹性在大一新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相对来讲,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方面的研究较早,成果很多,从提高大一新生人际交往能力入手,间接达到改善心理素质的目的。同时在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重视心理弹性的培养,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代大学生受到父母的保护较多,承受挫折能力较差,因此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注重挫折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毕业后更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心理与行为研究[J].2003,1(2),143-146
[2]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3]林少真,何少颖.团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中的应用[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163-164,173.
[4]洪鸿,杨凤池,李梅.应用团体辅导技术对医学院校新生心理素质的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11-13.
[5]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8,31(4):995-998
[6]Tugade M M,Fredrickson B L,Barrett L F.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emotional granularity: examing 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emotions on coping and health[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2(6):1162-1190
[7]张伟.试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5):13 -141
[8、11]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9]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M],1999年,339 -3451
[10]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er-Davi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30(5):1169-1171
[12]温忠麟,张 雷.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 理 学 报 2004,36(5):614-620
[13]刘晓明.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验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04-108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总结范文3
关键词:“95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问题;对策
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在生活上有老师的关注和家长的照顾,所处环境较为单纯。然而,进入大学校门后,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需要自我调整和适应。面对环境的巨大差异,教育者能否通过入学教育使新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进而对未来生活有所规划,对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学校的教育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新生入学教育,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总结工作经验,我们认为新生入学教育可以理解为:新生入学后,学校依据教学目标和大学教育管理的特点,针对新生在思想、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的变化和要求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是对大学新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一)教育观念落后,目标认识偏差
1.对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很多教育工作者而言,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基本局限于“领导讲话、参观校舍”等。很多教育工作者尚未意识到90后大学生鲜明的群体特点和迫切需求。2.对入学教育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入学教育目标是指实施入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它从根本上规定了入学教育的方向、内容、途径。然而,不能准确把握入学教育目标,却是当前入学教育工作中较为常见的现象[2]。3.没有落实“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教育理念。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实事求是”,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是喜欢凭习惯和经验办事,习惯于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而没有充分考虑新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发展要求。4.入学教育主体单一。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学生本人的共同参与,学校要整体部署,利用各种资源做好该项工作。但实际上,入学教育工作基本落在了院系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的身上。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个别教育主体远远不够。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入学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对入学教育目标的认识偏差,导致了教育内容与新生实际需要之间的巨大落差。入学教育企图面面俱到,但时间所限,只能浅尝辄止;内容只限于校情校史、规章制度的宣传介绍,对新生缺乏具体、感性的指导,不能满足新生的需求。2.入学教育时间集中,周期过短。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新生入学教育周模式,这种集中教育虽然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结果并不理想。实际上,新生刚入学,尚未接触专业课程,真正的大学生活尚未开始,很多问题没有暴露,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如此大量的信息。等到问题真正出现了,入学教育阶段却也结束了。3.入学教育结果缺乏考核评价。不少高校将入学教育纳入培养计划,甚至规定学分[3],这有一定积极作用。不少高校会对教育结果进行考试,但因为内容仅限于校规校纪或军事理论知识,而且是开卷作答,新生基本都能通过考试,这显然无法反映出入学教育的真实效果。除此之外,学校对入学教育这项工作,也缺乏考核评价机制。4.入学教育过程忽视校风、学风的影响。入学教育是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校风、学风又会反过来作用于入校教育。我们常说“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因此,不能忽视学校教职员工和高年级学生中的不良现象对新生的巨大影响。
二、解决入学教育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明确入学教育目标
第一个层面是基本生存层面的目标。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消除新生的不适应感,保证新生顺利开始大学的学习生活。具体实现是:基本适应大学的饮食起居、熟悉大学的办事流程、保证正常的人际交往;基本适应与中学完全不同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法。第二个层面是基本发展层面的目标。教育工作者通过入学教育,帮助新生理解大学、融人大学,开始对日后自我发展进行一定的规划。具体实现是:了解大学的特点、理解大学的精神、修正自己对大学不现实的期望;了解所学专业、重新定位自己、基本明确学业目标和就业目标。
(二)创新入学教育方式
1.由“单打独斗”到“齐抓共管”。入学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高校必须动员多部门力量参与其中,改变某个部门或系统“单打独斗”的方式。学校要建立统一指挥、各职能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学院具体实施的工作体系。2.由“集中时间教育”到“入学教育一学期”。入学教育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高校应该把新生教育向前延伸和向后延长,可与录取通知书一同邮寄入学教育相关资料,对新生及家长提出要求。同时,把入学教育贯穿于第一学期的大学生活和课程内。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总结范文4
【关键词】“90后”大一新生 适应困难 教育对策
一、“90后”大一新生存在的适应困难问题
1.自我评价出现偏差,自我优势感丧失。“90后”新生在以学习成绩论成败的应试体制中,曾经一度是老师、父母、同学关注的焦点。但进入大学后,周围有很多同学不仅成绩比自己优秀,而且多才多艺。相比之下,自己则显得尤为普通。这种VIP感的丧失,即是自我有优势感的丧失,进而产生失去“关注”的挫折心理暗示,自愧不如的情绪在心中蔓延,一旦遇到问题就会进行片面归因,导致灰心和自卑。
2.对所学专业不了解,认同感缺乏。部分“90后”新生对专业不了解,只是盲目报考,或是被所在院校调剂,入学之后才发现实际专业培养方向与想象中的专业培养方向大相径庭,因而造成对专业的反感与抵触,甚至有新生直呼“上当”。由于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特点并不符合,兴趣和认同感缺失,造成新生滋长消极怠慢情绪,对学习提不起来精神,厌学、逃课也就成了司空见惯。
3.无法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学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是除了学有所长以外,还应获得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指除了具有非常高的能力、非常聪明的头脑以外,还需要非常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与大学之前的学习,无论从方式、任务、目标上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生的学习环境从固定的班级变成相对宽松的大专业、大年级,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化为引导式教学,学习方式变得更自由,这些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一些新生对大学学习产生困惑和疑虑,心生焦虑和失望,若调整不及时甚至会导致学习倦怠。
4.人际交往困难,没有知心朋友。“90后”新生处在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泛滥、偶像崇拜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多元时代,因而他们的视野更开阔,知识更丰富,自我意识更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又对任何事物表现出冷漠。一些新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并不愿意采取主动,而是处在渴望与老师、同学交往但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从而引发更强烈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大大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解决“90后”新生适应困难问题的对策
“90后”新生存在短时间的困惑、迷惘和不适应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这种不适应状态存在过于持久和强烈,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就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注意。对辅导员而言,应加强对适应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缩短适应周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掌握新生基本信息,筛选并关注重点学生。新生入学之初,辅导员应对新生信息进行分类,分别做出城乡学生、省内外学生、党员与团员的统计表。在对各项信息的统计中,重点标注特殊学生,如单亲,孤儿,烈士子女等。以便在之后的新生助学金,助学贷款评定工作中加以关注,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该人群进行跟踪关注和引导。
2.强化管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作用。很多“90后”新生在与辅导员的交流中总保持有一定的距离,而是喜欢从高年级学生身上寻找如何解决生活和学习方面困难的方法。因此,在新生管理中可多采取“1+1+1”模式,即“辅导员+助理班主任+学导”模式,助理班主任由较为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干部担任,负责一个班级的事务,学导则由有责任感,乐于为新生奉献的高年级学生负责,负责一个宿舍新生的生活和学习。助理班主任和学导的责任,主要是指导新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知道如何正确处理所遇到的困难。
3.开展班级活动,构建和谐集体。班级活动的开展能够很好地凝聚班级力量,辅导员应针对“90后”新生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的特点,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开展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茶话会、趣味运动会等。此外,每个班级也应该有自己的文化,“90后”新生是在互联网下成长的一代,所以辅导员要充分发挥网络或其他媒体的作用。如安排活动记录专员和图片采集员,建立班级QQ群,将每次活动的资料通过文字或照片等形式上传至班级QQ群,为班级活动留下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将活动资料加以存档,当学生毕业时,可以把这些资料加以整理,赠送给学生留作纪念。
4.开展挫折教育,树立正确理想信念。“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很可能遭受挫折。有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90后”新生开展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崔红.把握人生的新起点[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总结范文5
关键词:新生导生制;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一、“新生导生制”与大学生自我管理
(一)“新生导生制”及其溯源
“导生制”由安德鲁・贝尔(Andrew Bell)和约瑟夫・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于18世纪首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导生制”在节省办学经费、扩大办学规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导生制的本质是学生的自主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导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其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新生导生制”是“导生制”的发展与创新,是教育大众化和精英化发展的双向选择。“新生导生制”是基于朋辈教育理论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而来的。通过选拔思想积极向上、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工作经验丰富、沟通能力较强、具有服务意识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新生导生”,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大一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业生活指导,引导大一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目标、制定合理的生涯规划。“新生导生制”的实践与推行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
(二)“新生导生制”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创新载体
“新生导生制”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创新载体,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有效形式。新生导生作为新生年龄相仿的朋辈群体,与新生交流接触可以在一种轻松、自由、平等、友好的氛围中展开,双方形成积极的良性互动,帮扶效果也会更加明显。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抓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引导,可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环境,及时完成角色转换与定位,培养专业兴趣,使学生终身受益。新生导生帮助新生的过程实际上一种“新生导生―新生”之间双向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开展有针对性、亲情化、个性化的教育引导工作的同时,新生导生时刻以辅导员助手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激发自身潜能,努力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
二、“新生导生制”的职能体现
(一)思想引领
在复杂多元的价值传播战中赢得大学生信任、坚定大学生信仰、引领大学生发展,就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新生导生作为学生群体的优秀代表具有榜样示范作用,他们可以在新生班级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爱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感恩教育等,引导大一新生树立中国梦的远大理想,鼓励新生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贾可卿指出,思想引领的关键在于按照民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增强主导性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魅力。对于新生导生而言,增强自身才干是实现思想引领职能的关键所在。新生导生和新生年龄相仿,存在趋同性和相近性,可以在充分了解新生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并以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影响、感召大一新生。
(二)学业指导
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中学学习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学习的专业性要求大一新生既要了解专业前沿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更是对大一新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多数新生在初期难以适应。因此,协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是新生导生的另外一项主要工作。新生导生在充分了解新生学习需要、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专业教育,激发新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求职欲望,引导新生对专业发展、未来就业等有积极的认知;除了在专业课程学习给予新生帮助外,新生导生还可以通过课外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学年论文、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思路和帮助,引导新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管理服务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发展。大学生亦是如此,初入大学,新生要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关系等等,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和主动承担意识。当学生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发生矛盾时,新生导生要发挥协调者的职能;当新生学习动机有误、学习态度不端正时,新生导生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和指导;当新生不了解学校的具体情况时,新生导生就要亲切告知;在新生导生面前他们不会存在防御心理,当新生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新生导生要主动帮助其想办法,帮助其渡过难关。平日学习生活中,新生导生还要督促他们认真学习、遵守校规校纪,为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服务。
(四)心理疏导
朋辈教育要与其他同学通过某种联系和缘由为介入点。新生导生就是大学生自我管理合理恰当的介入点。新生导生经过与新生的相互帮助、鼓励和支持,建立了良好的情感联结,形成了和谐互助的朋辈关系。新生存在心理困惑时,新生导生应给予他们更多地关注,耐心地倾听,运用已掌握的心理疏导的相关技能,帮助其排解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及时将不良心理状态遏制在萌芽状态;当然,也存在相当一部分新生性格内向,个人相对封闭,他们通常不会外露情感,也不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新生导生要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用敏锐的观察力关注每位同学,发现异常状态时,及时地进行梳理、分析,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法处理的情况,及时向辅导员汇报,由辅导员或学校专业的心理老师做好相关咨询和疏导工作。
三、“新生导生制”的运用现状
(一)新生导生言行不规范
新生导生的一言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大一新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新生刚入校,对于同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品学兼优的新生导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访谈中发现,有新生导生不注重个人言语、仪表,在新生中没有公信力,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有新生导生存在酸葡萄心理,误导新生,自己觉得学习更重要,告诉新生应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有新生导生在大一新生选课时向其传递不良信息,告诉他们有的老师上课不点名、考前给范围等,间接左右新生的想法。这些言行背后的影响都是极其恶劣的,亟待教育和引导。
(二)“辅导员-新生导生”定位不准确
一是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新生导生制”作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路径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可以放任不管,将所有的事情和工作交由新生导生负责;部分辅导员对工作缺乏全面、宏观地引导和把握,没有对新生导生充分授权,在新生代导生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指导和帮助。二是新生导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充分实现。部分新生导生缺乏班级管理经验,工作方法不恰当,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不认同、不配合、不参与的局面;部分新生导生态度不端正,以“管”代“导”,极易引发新生反感;也存在部分新生导生无法处理好学习和助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受到影响,学生自我管理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实现。
(三)“新生导生制”持久性不足
一是新生入校初期,新生导生工作认真负责,具体工作开展井井有条,为新生提供了有效地帮助和指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导生学业任务的加重、能力有限等原因,新生导生的存在趋向于形式化,新生导生“导”的形式也过于单调,实质性内容缺乏。二是新生导生的培训并非持续性的,新生导生只有经过培训,具备一名导生应有的技能才能为新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但是部分学校仅在新生入学初对新生导生进行培训,培训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形式单一;培训内容枯燥,缺乏实用性和有效性,新生导生“积聚能量”不足,工作开展受限。
(四)“新生导生制”考核体系不健全
一是评价主体过于主观,对新生导生的考核主要由辅导员完成,辅导员在评价新生导生的过程中容易受个人情感因素影响,主观性较强。二是评价内容缺乏系统性,当前的考核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新生导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新生导生工作效果的体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但新生导生的考核往往是在一学期后,此时,可评价的量化指标较为局限。
四、“新生导生制”在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中的有效性策略
“新生导生制”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路径,是创新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举措。探索“新生导生制”的有效策略,对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促进作用。
(一)能力提升策略
提升新生导生的能力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一是横向提升专业能力。导生的选拔由各学院辅导员负责,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为大一新生配备优秀的新生导生。新生导生经过选拔后,必须积极参加短期的集中岗前培训,明确新生导生的工作意义、工作内容、工作方法、言行规范等系统内容。二是纵向提升实践技能。工作过程中,定期召开专题培训,主题可涉及专业学习、人际沟通、心理问题预防、压力排解等多个方面,为新生导生提供操作技能上的支撑。还可以通过工作交流会、座谈会、沙龙等活动,为新生导生提供答疑解惑的平台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新生导生聚集在一起分享经验,吸取教训,在交流中提升。
(二)双主体策略
充分发挥辅导员和新生导生的双主体作用,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切实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应贯穿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的全过程。新生入校阶段,辅导员加强引导和宏观组织;过程控制阶段,辅导员加强监督和指导。辅导员要及时与新生导生沟通,掌握学生的情况,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解决,少数存在的个性问题分类指导,实现学生工作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引导新生导生树立主体意识。新生导生要想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必须树立坚定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将“导”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落实到新生中。与此同时,新生导生要端正态度,新生导生和新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绝对避免高高在上地“俯视”新生。
(三)过程监督策略
新生导生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仅仅依靠新生导生自身的素质和责任感是远远不够的,严格的过程监督是确保新生导生顺利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对于新生导生在帮助大一新生的过程中出现的不恰当行为和言语进行及时地批评指正,并指导新生导生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反思,不断改进工作缺陷,探索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对于认真负责、表现优秀的新生导生,辅导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给予奖励,可以通过学生活动经费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可以给予一定的通讯补贴,也可以通过参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志愿者等形式给予精神奖励。总之,辅导员的监督应贯穿新生导生工作的全过程。
(四)综合评价策略
综合评价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一是确保评价主体的全面化,对新生导生的最终评价应在其服务一年后进行,由辅导员评价、新生导生自评、新生导生互评、新生评价四个维度构成,分别占一定的权重;二是实现评价内容的系统化,从工作内容(思想引领情况、学业指导情况、管理服务情况和心理疏导情况四个方面)、工作方法、工作成效、满意度等几个维度展开,保证评价公平、公正、客观地开展;三是保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取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新生导生的思想品德考核通过定性考核来完成,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如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奖情况等通过定量考核来实现。
参考文献:
[1]高一方.浅析导生制度与大学生管理能力培养[J].大学教育,2016(02).
[2]刘月秀,邱冠文.大学新生教育:挑战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3]吕小亮,时晓建.培养历史思维: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2015(02).
[4]贾可卿.思想引领的三种方式[J].贵州社会科学,2016(06).
[5]宋强玲.大学生朋辈教育的优势及实践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11).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总结范文6
(一)学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生活自理能力欠缺
90后学生中的独生子女的比例数逐年增加,在家享受“皇帝”或“公主”般的待遇,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到处都是陌生的面孔,再加上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语言上的沟通障碍,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这样一个陌生而又崭新的环境,同时还导致他们对新的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可能让自己孤立起来。
(二)学习方法不适应及缺乏学习动力
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代读书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考上大学,但真的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失去了上进心,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意志。中学的教育完全是由老师来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所以导致学生缺乏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因此使得他们进入大学后,无疑没有这种主动和自主的特性在内。而大学的学习和高中的学习反差比较大,老师的讲授也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课后还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大量资料,总结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自己熟练的基本技能。习惯“灌输式”教学的学生,面对这一教学方式转变,部分大一新生感到极大的不适应,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该怎样去学,往往表现为课前不知如何下手,课后无所适从,毫无头绪。
(三)突然间没有了目标和方向
跨进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校门的学子,拨开了“象牙塔”上那层神秘的面纱,往往有一种大学生活不过如此的感觉,然而有一部分同学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学生,觉得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同学就此止步不前。他们一踏进大学的校门,就对自身的要求放松了,就像断了弦的发条无论如何也绷紧不起来,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突然间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针对上述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当辅导员1年多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如下做好新生工作的方法和对策。
二、做好新生管理工作的方法和对策
针对大一新生的种种情况,青年辅导员首先要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充分运用自身优势,正确把握新生的心理变化,加强合理的引导和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企业管理模式来管理班级。
我们作为一个领导7个班级、200人的青年辅导员如何把大一新生班抓的秩序井然,有声有色。我想,这是当好辅导员的关键。最近正在读《海尔中国造》一书中海尔的一些比较突出的管理方法,运用到管理班中的做法,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简单介绍一下在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确定班级的宗旨与奋斗目标
班级的宗旨是一个班级同学奋斗的旗帜,是班集体的凝聚核心。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者。每一个同学生活在集体中,必须为集体服务,这样才是个人成才的正确途径。班集体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相结合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将能够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班委会和团支部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每一个成员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作为一个企业或班级都应该有它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宗旨。
(二)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一个班集体在运行前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在国内我们首先从外部环境讲一个整齐干净的空气、清新的环境能使我们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精力集中。干净的教室环境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很快的适应环境投入到角色当中。干净的宿舍能使同学们很快的得到身心放松尽快的进入休息状态。
1.作为一个企业或班级的领导者就应是一个部队的指挥者。首先要指到那里打到那里,只要总体方向是正确,那就是正确即有威又有严以及示范。海尔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他每天做两件事:一是给自己的下属安排今天的任务以及当前的目标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二是海尔的路该怎么走,下一个目标又是什么。看似简单其实很难,作为一个领导者只能在其位,才能谋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