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技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技艺范文1
1基层处理
要保证涂料工程的施工质量,使其经久耐用,对基层的表面处理是关键。基层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涂料的附着力、使用寿命和装饰效果,因此涂料施工前必须重视这一工序。不同的基体材料,表面处理的要求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1.1混凝土及抹灰基层处理
对混凝土及抹灰基层的要求是:应表面平整,阴、阳角密实;基层的pH值应在10以下;含水率对于使用溶剂型涂料的基层应不大于8%,对使用水溶型涂料的基层应不大于10%;抹灰平面应坚固结实,表面的油污、灰尘、溅沫及砂浆流痕等杂物应彻底清除干净。灰尘和其他附着物可用扫帚、毛刷等扫除。砂浆溅物、流痕及其他杂物可用铲刀、钢丝刷、錾子等工具清除。表面泛碱可用3%的草酸水溶液进行中和,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空鼓、酥裂、起皮、起砂应用铲刀、钢丝刷等清理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进行修补。旧浆皮可刷清水以溶解旧浆料,然后用铲刀刮去旧浆皮。
1.2木质基层的处理
对于木质基层的要求是含水率不大于12%;表面应乎整,无尘土、油污等脏物;基层表面的缝隙、毛刺、脂囊应进行处理,然后用腻子刮平、打光。
油脂和胶渍可用温水、肥皂水、碱水等清洗,也可用酒精、汽油或其他溶剂擦拭掉,然后用清水洗刷干净。树脂可用丙酮、酒精、苯类或四氯化碳等去除,或用4%~5%的NaOH水溶液洗去。为防止木材内的树脂继续渗出,宜在清除树脂后的部位用一层虫胶漆封闭。
1.3金属基层处理
对金属基层表面的基本要求是表面平整、无尘土、油污、锈面、鳞皮、焊渣、毛刺和旧涂层。对于金属表面的锈层可用人工打磨、机械喷砂、喷丸(直径0.2mm~1mm的铁九或钢丸)或化学除锈法清除。对于焊渣和毛刺可用砂轮机去除。
2建筑涂料的施工方法
建筑涂料的基本施涂方法有刷涂、滚涂、喷涂、弹涂等。
2.1刷涂
刷涂是用毛刷、排笔在基层表面人工进行涂料覆涂施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学,适用性广,工具设备简单。除少数流平性差或干燥太快的涂料不宜采用刷涂外,大部分薄质涂料和厚质涂料均可采用。刷涂的川页序是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难后易,先边后面。一般是二道成活,高中级装饰可增加1~2道刷涂。刷涂的质量要求是薄厚均匀,颜色一致,无漏刷、流淌和刷纹,涂层丰富。
2.2滚涂
滚涂是利用软毛辊、花样辊进行施工。该种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工效高、涂饰效果好等优点。滚涂的顺序基本与刷涂相同,先将蘸有涂料的毛辊按倒W形滚动,把涂料大致滚在墙面上,接着将毛辊在墙的上下左右平稳来回滚动,使涂料均匀滚开,最后再用毛辊按一定的方向滚动一遍。阴角及上、下口一般需事先用刷子刷涂。滚花时,花样辊应从左至右、从下向上进行操作。不够一个辊长的应留在最后处理,待滚好的墙面花纹干后,再用纸遮盖进行补滚。滚涂的质量要求是涂膜厚薄均匀、平整光滑、不流挂、不漏底;花纹图案完整清晰、匀称一致、颜色协调。
2.3喷涂
喷涂是利用喷枪(或喷斗)将涂料喷于基层上的机械施涂方法。其特点是外观质量好,工效高,适于大面积施工,可通过调整涂料的粘度、喷嘴口径大小及喷涂压力获得平壁状、颗粒状或凹凸花纹状的涂层。喷涂的压力一般控制在0.3MPa~0.8MPa,喷涂时出料口应与被喷涂面保持垂直,喷枪移动速度应均匀一致,喷枪嘴与被喷涂面的距离应控制在40cm~60cm左右。喷涂行走路线可视施工条件,按横向、竖向或S型往返进行。喷涂时应先喷门、窗口等附近,后喷大面,一般二道成活,但喷涂复层涂料的主涂料时应一道成活。喷涂面的搭接宽度应控制在喷涂宽度的1/3左右。喷涂的质量要求为厚度均匀,平整光滑,不出现露底、皱纹、流挂、针孔、气泡和失光现象。
2.4弹涂
弹涂是借助专用的电动或手动的弹涂器,将各种颜色的涂料弹到饰面基层上,形成直径2mm~8mm、大小近似、颜色不同、互相交错的圆粒状色点或深浅色点相间的彩色涂层。需要压乎或轧花的,可待色点两成千后轧压,然后罩面处理。弹涂饰面层粘结能力强,可用于各种基层,获得牢固、美观、立体感强的涂饰面层。弹涂首先要进行封底处理,可采用丙烯酸无光涂料刷涂,面干后弹涂色点浆。色点浆采用外墙厚质涂料,也可用外墙涂料和颜料现场调制。弹色点可进行1~3道,特别是第二、三道色点直接关系到饰面的立体质感效果,色点的重叠度以不超过60%为宜。
弹涂器内的涂料量不宜超过料斗容积的1/3。弹涂方向为自上而下呈圆环状进行,不得出现接槎现象。弹涂器与墙面的距离一般为250mm~350mm,主要视料斗内涂料的多少而定,距离随涂料的减少而渐近,使色点大小保持均匀一致。
建筑技艺范文2
“艺术北京”自2006年创办至今已有十年时间,逐渐成为亚洲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博览会之一,每届博览会都荟集了亚洲及其它地区最前沿的艺术作品,并与世界各地优秀画廊、艺术机构联合推出具有美术史脉络的学术性主题展和专题展。而LALIQUE法国莱俪为寻求品牌的新发展,于2011年推出“莱俪艺术”,通过与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合作来发掘水晶材质的更多可能性,为空灵的创意赋予鲜活的生命。
在本届“艺术北京”启动展中,“莱俪艺术”带来的多件全球限量版和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名品,让国际收藏家及全球艺术领域专业人士大饱眼福。
这其中包括与安尼施・卡普尔 (Anish Kapoor)、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特里・罗杰斯(Terry Rodgers)等多位艺术翘楚的合作作品。但是最令人关注的,是为纪念知名建筑家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而特别推出的水晶建筑系列。
扎哈・哈迪德是一位在建筑设计、理论等多个范畴享负盛名的建筑师,2004年她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之称的普立兹克建筑奖,是多年以来首位获该奖的女建筑师。她别具动感的建筑作品至今依然令人有前卫之感。
扎哈在中国也留有不少作品,她设计的广州大剧院被评为“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一;而商业建筑望京SOHO已经成为北京东部的建筑地标。 LALIQUE的仿水晶工艺享负盛名,被授予“活文化遗产企业(EPV)”荣誉,是极致工艺的象征 为纪念经典作品《Bacchantes》90周年,LALIQUE ART推出了金箔限量版花瓶等 展览现场
曲线结构与锐角角度是扎哈标志性的风格,与此同时她的作品充满了动感和力量感。在建筑设计之外,她也同样活跃――其画作被美国 MOMA所收藏,此外,与LV合作的箱包,为Melissa设计的如同从外太空而来的鞋子,都带着她强烈的个人色彩。
LALIQUE与扎哈携手于两年多前。与其他艺术家不同,法国莱俪扎哈在合作别强调了作品的“使用”功能。双方的首次合作打造出了《目光》(Visio)、《言表》(Manifesto)两件出色的花瓶艺术品,从此标志着“水晶建筑”的诞生。
回忆起与扎哈的合作,LALIQUE莱俪常务董事Roger von der Weid先生坦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形状。因为扎哈的作品有很多线条,比如 《言表》花瓶中间是镂空的,如何圆满的完成它是对技巧的挑战。再比如《泉源》P子,制作时需要将水晶溶液放置到铁模具中,过程中水晶溶液如果不能百分之百的布满模具,就会影响线条的饱满度。因此,这批作品的失败率达到10%-20%,也就是说每做出十个成品,大约有一两个就是不完满的失败之作,不予出品。考虑到仿水晶材料成本高昂,莱俪艺术为了表现出扎哈作品的曲线与力量,可以说是不惜工本。
建筑技艺范文3
‘建筑学具有历史造成的强势地位:在今天,认为建筑学也是一种艺术设计,仅在概念上也许并不存在异议。但如果在学科设置上把建筑学置于一个从属于艺术设计的分支地位上,争议就必然产生了,这是有原因的。这不仅是因为建筑学在历史上、在今天早已是一个各方面完备且自成体系的专门技艺,而且因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赋予了建筑学某种高于艺术设计其它门类的强势地位:
1.在人类历史上直到今天,无论是对帝王或对贵族,甚至对平民而言,建筑工程都是一件大事,不论建筑物是用来供奉祀祠还是炫耀、居住,相较其它的艺术设计门类,建筑都必需涉及到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技术并需要投人大量的精力,而且建筑物相较于其它设计物品时间更长,影响力更大,就这一点而言,对建筑术(建筑学)的重视是必然的。
2.人对建筑的感受源于人的基本生存机能,即建筑不仅是满足了人的某些使用要求,同时是提供了某种生存环境—而人对环境的判断、感知能力是生物生存根本的机能之一,建筑的艺术性和审美可能正是建基于此。
3.普遍的人类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研究对建筑学也有偏重。传统艺术史与理论每在提到“art’’艺术一词时,它都是包指绘画、雕塑、建筑三者,这一点今天也仍然被人们广泛接受。瓦萨利在其《艺术家传略》中,最先将以上三者以同一步调展开论述,而且他第一次从中归纳出了一条共同的标准:三者都是“artofdesign”“设计的艺术”(或“结构艺术”)以及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视觉艺术的内在统一性,他还认为建筑这种非模仿性艺术要比再现性艺术处于更优越的地位12】。由此,就造就了建筑学成为艺术设计门类的总领这样一个地位。早在14世纪,在其它艺术设计门类中如陶瓷、纺织领域,设计者已经比制造者更加引人注意,但他们在理论上、在社会中从未能取得象建筑师那样的地位,“艺术设计”则更是一个近现代才出现的学科概念。
4、建筑学是艺术与科学的联系纽带。把“建筑学”与绘画、雕塑并列是有一定的思想背景的。从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排斥艺术开始,人们总是视纯艺术(绘画、雕塑等)会有一种过分放纵的可能性,而建筑却与他们不尽相同,建筑术不仅切合“art”艺术的原义(技巧、技艺),而且它还是一种被当时人们倾慕的实用技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建筑的涉足,源于一种追寻科学的冲动,也隐含着通过这种“涉足”提高自身地位的要求(画家在文艺复兴前地位不高)。对建筑学本身的理论研究更提供了这种科学性的“佐证”:建筑与数学的关系,建筑与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比例,尺度,风格变化的规律……今天的人们对这些“佐证”的科学性当然已有了与前人大不相同的认识,但这种影响仍在,我们今天也仍在讲:对比、变化、比例、构图、主从关系等等。这些“科学理论”对艺术设计其它门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所有与艺术设计有关的门类中,建筑学方面的理论是最丰富、系统、全面的,对艺术设计其它门类产生的辐射作用是显著和必然的。
5.建筑学是具有包容性和借鉴性的。建筑设计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活动,它更是一种融合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建筑不能是一个空壳,它要包含陈设、家具、布艺、雕饰、灯具……许许多多的其它艺术设计门类,它和这些艺术设计门类必然会互动式的相互促进借鉴。建筑物实际上是基于某种共通设计理论基础、社会需求的各种艺术设计制造物的整合环境。无论我们今天认为公正与否,建筑学之于艺术设计的这种强势地位都是一种历史使然(也是一种必然),但也许未必是一种未来的必然。
*建筑学直指艺术设计的核心:
挪威设计师昆特·伊安认为:“一个设计师在实现自己的意图之前,必须认识到使用者的意图”,他暗示出了艺术设计的核心问题:功能与形式的融合。“功能与形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并不总是表现为矛盾冲突的两个方面,但也不是只侧重其一就可全面解决问题的。一个优秀的设计是可以两者兼顾,平衡并不着痕迹的。建筑学在这一问题上虽然没有一种万能的解决方法,但却提供了一种思维训练程序。正如贡布里希所说:”建筑应该是证实任何一种关于人造物结构的装饰理论的实例,因为在建筑中我们能够从任何水平上去研究功能层次与装饰层次之间的张力”[3】应该说,对于建筑设计的整个流程而言,功能与形式问题比其它艺术设计门类都强烈、复杂,并贯穿始终:从开始着手设计时对地域、环境、人文、水土、总体造型考虑;设计中对人流路线、功能分区、结构可行性、个人与群体的功能需求、空间感受、构件造型的逐项分析、与水、电、气的功能协调;直到建设中与完工后的使用与美观方面的反馈分析。
功能与形式总是交织并重在一起,需要时时注意给予通盘考虑。在多种复杂的限定条件下满足使用功能又使之具有宜人的美感形式一这种要求与创作训练,无疑也会对进行其它门类的艺术设计大有裨益。
建筑设计中,功能与形式密不可分的特点是被用于创造具有某些使用功能的“空间”的。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出现于十九世纪末,但创造空间这一活动却与建筑的历史一样长。建筑师是用某种思维能力—“空间感”去完成这一工作的。在建筑设计中,“空间感”是建筑师的“神游”性的想象力,即如菲利普·约翰逊的“行径FOO下户RINT’’、柯布西耶的“路线ROU下E”。简而言之,即建筑师在设计中不单单是去构想建筑中的“面”的组合,也不单单去构想“体”的嵌接,而是以想象力“行进”、穿梭于建筑各部分、内与外、高与低,多视角的预见一番设计的视觉及使用效果。穆哈利·纳基认为:“空间的体验并不仅作于少数的天才的专利,而是属于一种生物学的机能”[4〕,这种能力以及对这种能力的训练,建筑学是很有其长处的(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不经过建筑师的训练就不可能具有这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对许多艺术设计如:服装、汽车、日用品甚至许多平面设计(大型招贴所需要的多视角考虑)都是极重要的。我们从西彼勒·克歇尔(《。ltVetti》,990年)对意大利Olivetti设计公司的介绍中得知,意大利的设计师们通常首先创}陈作为建筑师,然后试图更肯定他们作为独立艺术家的角色,“戏剧”被视为设计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所说的“戏剧”实际上与英国设计师们提倡的叙事体和比喻特征相类似,都是一种加上了时间程序、节奏、视觉上的情节铺垫,冲突、矛盾、起伏等,“戏剧话语趣味”的“空间感”想象化的设计。
应该说,当设计师具备了在多种复杂限制下全面考虑功能与形式的思考方式,多视角、多层面体会观察的空间感受能力以及以趣味化、戏剧化吸引人的构思,那么这些能力就已经不只可以用来完成建筑设计,而且更可兼顾几乎任何门类的艺术设计了。
*建筑学的社会性:
建筑常是令人瞩目的社会生产活动。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大投人(财力、人力、技术力量),另一方面是因为建筑活动是创造一种人工环境的行为,而人对环境的感受是一种强于对其它艺术物品感受的本性化感知能力,这一点可能追溯到人作为环境中的生物物种的生存本能。可能基于以上两方面,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建筑物还常常被赋予许多思想上的、宗教上、政治上的、甚至是世界观、哲学上的含义。建筑物常常被用来表达某种思想,并集中体现出历史传统、时代、社会风貌及审美趣味(这一点在学术上还有争议)。人类历史早期对神抵的尊崇(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所反映的“人文精神”,由于政治原因18世纪英、法“古典复兴”对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针对性的选择,以及二十世纪现代派建筑风格对时代风貌的追求·,·…用建筑来反映思想也许要比其它艺术品更能引人注目,更强烈并更具“历史标志性”。所以在西方,建筑思想常常被上升为某种“哲学观念”(这与音乐学有某种相似性,音乐学最终也被升华为哲学)。
建筑技艺范文4
>> 新杂技:传统、资金、建筑和技术的新统一 浅谈传统杂技向现代杂技的转换 浅谈传统杂技的艺术定位 谈传统杂技的审美定位 营运资金管理新课题 国内资金新流向 “艺术和科学技术——新的统一” 一种传统民间资金借贷形式:民间合会 传统杂技为何斗不过“洋杂技” 传统成了新包袱? 老传统新表现 套取“新农合”资金的硕鼠 书院研究的传统和新空间 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与传统营运资金管理比较 传统英雄的新威力 政法传统的新逻辑 传统农区的新跨越 股指期货构建资金新利润池 A股“新资金游戏” 保险资金运用新框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新杂技:传统、资金、建筑和技术的新统一 新杂技:传统、资金、建筑和技术的新统一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莉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4 年9 月2 日,在英国伦敦皇家艾伯特大厅外,太阳马戏团成员在宣传即将演出的节目《Kooza》
通常在工作中,我们都会选择那些旨在采用改良式方法,而不是革命式方法来实现我们构想的方案
“新杂技”一词诞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于欧洲和北美迅速兴起,成为影响杂技发展不可小觑的力量。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法文化年、中法文化之春等中法两国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这一源于法国的新型杂技艺术表演形式被引入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大城市的剧场巡回演出。
在中国杂技和杂技团体面临改革发展的关键点,新杂技也成为中国杂技实现自身变革的路径选择之一。
然而,即使在法国,目前对新杂技尚未有明确定义,在中国杂技界也还没有清晰、统一的认识。到底如何发展新杂技,日前出席2015年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外国专家们向《t望东方周刊》介绍了他们的想法。
新杂技要考虑建筑、形式和技术
《t望东方周刊》:什么是新杂技?
法比奥.蒙迪哥(意大利国际杂技节主席):成功的新型杂技节目不能是音乐剧、也不能是戏剧。音乐剧和戏剧都是独立的艺术形式,杂技不能模仿它们,因为这样对杂技传统不公平,而且非常可能导致节目失败。
意大利有句俗语:“各扫自家门前雪”。但要发展好“新杂技”,我们却不能如此,而要观察周边的文化格局,研究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了解最新表演技术的同时,维护好杂技文化的古老传统。
在我们的杂技节上,歌剧、诗歌、传统音乐和轻音乐广受欢迎,因为这些形式在杂技节目中得到了完美融合。
比如说,很多杂技节目都配以传统舞蹈;也可以请男高音现场演唱歌剧,作为空中节目的背景音乐;还可以让管弦乐大师演奏小提琴,给传统节目配乐。
利用技术我们也可以让杂技节目“焕然一新”:比如用密集的灯光和激光,给节目增添一些新鲜元素。没有这些灯光,节目给人的感觉就会截然不同。
彼得.杜宾斯基(美国火鸟出品股份有限公司):当我们谈到“新杂技”或“新马戏”时,我想要讲的不仅是节目的新想法,也必须提一提除此之外的东西。世界范围内,新的马戏建筑正在拔地而起,这些建筑吸收了新的技术,使得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作品演出成为可能。
这些建筑中有许多都是在美国为太阳马戏团兴建的,这场运动中的另外一个先行者就是中国。近年来在中国,有许多融入了高新技术的演出建筑相继建成,比如武汉汉秀剧场、上海环球马戏城的上海马戏世界等。仅仅在过去两年里,珠海就建造了两座高水平的马戏剧场。我也想提到一些能够让制作方融入冰、水和火的马戏作品中的几座新建筑,比如广州长隆大马戏剧场、福州市的马戏剧场、济南市的马戏表演剧场等。这些新的建筑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创新的可能性。
传统保证了可持续性和再生
《t望东方周刊》: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斯维特兰娜.莫西娜(俄罗斯国家马戏公司副总裁):在探讨俄罗斯民族流派的发展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想到其创立的悠久历史根基,同时也要认识到,传统是促进艺术发展的不同创新形式的基础。而今天对于任何人来说,有一点都不再是秘密:源远流长的悠久传统保证了这种文化的可持续性,保证了文化的再生,而创新就是艺术的自身发展以及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互动。
法布雷斯.贝克尔(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创作总监):变化是不断进行的,我们需要拥抱变化、庆祝变化。但是变化也可能会造成干扰。在太阳马戏团最初的日子里,我们到法国去表演“Cirque Réinventé”,翻译过来就是“重塑马戏”,我们并没有受到欢迎。在一个马戏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家,我们的艺术观念、戏剧和人物主导的方法以及动物的缺失,都撼动着那里已有的一切。
那样的方法使得太阳马戏团成为一家当代马戏团,现在我们必须重塑自己。随着新市场、新对手、新观众的到来、趋势的不断变化、新科技和激发新表演主题的新社会观念的出现,现在我们必须在这个不断变化的领域里表现出适应环境和重塑自己的能力。
用强大的资金支持创新
《t望东方周刊》: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
斯维特兰娜.莫西娜(俄罗斯国家马戏公司副总裁):应当强调的是,通常在工作中,我们都会选择那些旨在采用改良式方法,而不是革命式方法来实现我们构想的方案。
每个流派都有权利首先根据民族和艺术传统,选择最接近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法。然而在我个人看来,那些近年来脱颖而出并走在发展前列的流派,首先都能够通过强大的资金投入来加强自己的创新项目,同时也会把自身发展放到广泛的关键问题中去看待,而不是仅仅关注局部任务。
法布雷斯.贝克尔(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创作总监):任何创造性发展的成功都取决于团队的力量。在太阳马戏团,我们努力为各种创意人员提供一个有创造力的实验室:邀请他们过来,和他们共同探索、分享、创造,并且和他们共同承担风险。所有的一切都是共同完成的。
建筑技艺范文5
东方华夏文明始于农耕文化,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成为了古人一直倡导的哲学理念。在阴阳五行说中“木”主指东方,代表着生生不息。古人讲求天地之根本的意境,使得东方文化与木文化产生紧密联系[1]。“木”是万物之源,是人类自然界中最亲近的材料,也是人们在自然界中最易就地取材的物种。木材有着天然的纹理、软硬适中、温润多变,其完美的天然特性建构于中国传统建筑与古典家具及装饰品中,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木文化”。在西方,20世纪现代建筑大师赖特认为:最有人情味的材料是木材。木材有着温润细腻的质感,其纹理也是最贴近自然的。木材的使用,给人一种温暖、亲切、包容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感受自然界的美好,对所处的环境没有距离感。木材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从构建建筑的基础到建筑表皮的装饰,都在传统文化中演绎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设计语言。因此,木材的使用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再设计,更多的是把传统文化中的建筑构件、文学题材、哲学理念、地域文化等内容进行符号提取来作为设计语意思路的来源。
2木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设计手法
2.1人性化的细节处理
对木材的细部需要人性化设计,可以通过图案构图、色调搭配、施工工艺等方式进行设计,每个细微的尺寸校对及色差的调整都会让室内空间提升舒适感。人在空间中一定要以人的行为尺度为中心,来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出人为享受空间的使用趣味和。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安藤百福中心,在顶部处理金属屋顶和天花板间设计连续排列的300毫米高的鳍形结构,设计的思路来源于梅窓院设计的150毫米高的鳍形结构。通过对金属不同颜色的着色处理,他尝试与建筑周边的森林环境色调产生联系,并让整个建筑的斜坡和场地的倾斜角度保持一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2三维模块设计
对于木材模块化需要将体块进行组装化设计,将设计好的单一模块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精算及预先组装设计,这样可以预先感受设计效果,更便于实际组织化生产、提高工效、减少材料消耗、施工效率高、组装灵活等特点。隈研吾利用有机设计理念为东京大学大和普适计算研究楼进行设计,主要以起伏的木板面层来包裹建筑外立面,这些面板由一根根木条组成,呈现出具有韵律感的几何结构特征。当自然光线照射到内部空间,木板面层的高度韵律就会被打破。他还在地面上设计了公共通道,巧妙地分流了校园内部的光线和气流,避免光线和气流直接破坏木板层面。因此,通过对木材模块化设计,用单一的几何形体做体块可以给人一种平静中略有灵动的气势。
3木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语意营造
3.1表皮的自然生态化
木材的色调具有温馨、自然的特征,在自然光线与原木色的衬托下建筑外观的表皮设计显得极为协调。木质的表皮设计可以通过对木块进行自由组合、交错、堆叠进行构图编排,产生视觉的造型感。通过有规律的设计,使得表皮的艺术化处理更为强烈。隈研吾一直沿用东方独有的木结构元素,在隈研吾之微热山丘——卖菠萝蛋糕的疗愈系建筑中,他的设计语意是要创建一个在繁忙城市中心的森林,来唤起人们对森林的想象。在设计中,他使用60毫米×60毫米的木头,以日式工法结合成立体框架形塑空间,阳光透过木棱网格洒进室内。通过木材的天然属性将木条交错叠加,达到乱中有序,并沿用日式格子拉门木条的接榫设计达到牢固的效果,以特殊组装的方法呈现出漂亮线条,被人们称为具有疗愈系的建筑。
3.2传统元素的符号化
中国传统的房屋形式为木构架建筑,其中斗拱作为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中的一种基础构件,是象征性的代表[2]。斗拱悬挑出檐、层层叠加,将檐口的力均匀传递到立柱上,其目的是将檐口加大而富有美感。斗拱不仅是承重构件,还是艺术构件,呈现出“榫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斗拱作为一个传统木构符号,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东方之冠”的主要理念来源,让大众来体会传统木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3.3极简前卫的时尚化
木质的色调有浅色和深色调,在室内使用大量木质元素,并利用清晰的纹理可以营造自然的氛围。以黑、白、灰色调来搭配木色元素,空间中配以简洁干净的线条,就能产生极具简约、精练的艺术美感。白色为底搭配灰黑色的家具,空间显得沉稳有质感,加入温润的木质元素,可以打破色彩过于单调清冷的感受。空间中以温润的木质地板铺设地面,呈现出温润与舒适的感受,搭配大面积的黑色调金属家具,通过金属的光泽感还可以有沉稳、精致的质感,加上空间布局的通透宽敞,避免了黑色调的压抑感,可以让人们感受木质自然的净化感。
4木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艺术表达
4.1传递含蓄与传统美学
盛唐时期,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和技艺传入日本,日本本土文化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形成了日本特有的建筑文化体系。日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始终遵循着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体现含蓄朴素自然之美。禅文化就是将自己融入山水、置身自然,达到心静淡然的平和心态。主要以原木为主要材料,搭配选择竹、泥土、石、麦秸等自然元素,更好地体现出原木色泽的朴素美就是最质朴的原生美,达到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的关系[3]。从日本设计师隈研吾的梼原木桥博物馆中,我们可以感受日本传统美学与当代建筑元素的融合。建筑师借鉴了日本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悬挑结构,其中没有使用任何大型构件,而是设计了一个由小型构件组成的结构体系,小构件组成的大体量的新结构采用本地红衫木,整个结构采用牛腿堆叠技艺来实现,所有结构由底部中心支柱支撑实现了大悬挑,建筑被设计成一个极具雕塑感的三角体量,来传达出一种对周边自然环境中远山和森林的敬意。
4.2追求自然、回归原本
面对工业化的今天,城市中的钢筋、水泥的坚硬与冷漠以及生活工作压力的繁重,人们越来越向往回归自然的美好生活。利用木材对空间的再设计,建立有助于缓解人们的情绪、压力的自然氛围取向的空间显得十分重要,“情感化”的设计表达成为当代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主要需求[4]。由英国极简主义建筑大师JohnPawson设计的位于德国西南部的一座路边教堂,代表了当地的悠久传统与精神意义。路边教堂项目主要是为骑行者提供休息,也可以用于驻足和冥思。教堂以木结构为主,建筑采用最简单木材的堆叠切割技术,形成了建筑主体及入口形式,当人们进入时有仿佛置身于丛林穿梭的感觉。教堂内部以原木色为主,通过切割的表面的触感及锯齿纹理,来感受自然最原始的状态。教堂内部的光线柔和,天窗镶嵌在教堂的最高处,使得光线从两边微弱地进入室内,面对墙面的十字架由此产生神秘感。在狭长的空间中,墙面几何形状开口处,人们可以感受室外自然的静谧感。在这样的宗教空间中,利用木材本质的特征让人们体会最真实的内在空间感受。
5木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5.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木材作为建筑语言中的符号,在现代空间的设计应用中不断地创新演绎,使得空间的设计感受更为返璞归真、接近自然。木头温和自然的特性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喜欢,它使得城市建筑表皮及室内空间感受更具有亲和力。长期在木质的空间生活,木材所含的有机离子更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可以有效地增强人的免疫系统,消除疾病。木材表面的微小孔洞还可以有效地吸收阳光中的部分有害光线,使得空间光线变得柔和避免刺眼。木材还可以对居室的温度湿度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对人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疗效,对调节当代人的心理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2传承与创新理念
在设计中,我们需要抛却木材本身的物理特性,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5]。“木”作为一种传统材料需要重视和发扬传统文化,更需要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只有这样它才能立足于世界,真正地将木文化的使用功能与精神功能完美结合。我们需要对我国传统的木文化的过去再学习和思考,更多地去关注和反思多元化设计下的国际大师的创新手法。本着对木文化进行发扬光大的信念,始终保持文化所传达出的最基本的特质,强调自然之美、朴素之美、空幽之美,呈现出自然与所处环境的和谐之美。
结语
木文化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始终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并能深刻理解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巧妙融合。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及高科技手段的日益更新,我们期待更多的优秀作品及设计思潮能够推陈出新、不断创新,使木文化的内涵有更为深刻的语意表达。
参考文献:
[1]王庆春,黄大岸,侯兆铭,等.品读中国木文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01):24-26.
[2]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列丛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丁宇.利用木材特性营造出回归自然的室内环境[J].艺术教育.2012(06):168-168.
[4]林立.传统材料在当代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砖、石、木、瓦为例[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8.
建筑技艺范文6
关键词: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传统艺术;融合与应用
0前言
中国不乏效仿西方现代化的摩天大厦,却遗失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建筑文化浓缩了人类关于生活的理想,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积淀。只有当人们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建筑,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其价值和内涵。现代建筑装饰拥有独特的功能和强大的表现力,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点缀,展现民族本性和文化特性,是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与建筑装饰有关的传统艺术
传统建筑装饰设计所涉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平面色彩装饰、立体装饰和结构装饰等。平面色彩装饰,如运用在屏风上、梁柱间、墙壁上的着色、彩绘等;立体装饰,如屋顶上的瓦当、梁柱上的雕饰、屋檐处的神兽和门窗等位置的花纹雕刻等;结构装饰,表现在对建筑内部的梁柱、建筑外部的斗拱的安排等方面。可见,建筑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蕴藏了与建筑装饰有关的传统艺术。放眼传统建筑,其装饰设计主要在形声、形意两方面发挥表现力。借用形声、形意的艺术表现,赋予被装饰物特定的象征意义,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如用鱼、莲花等意象寄托“连年有余”的愿望,用仙桃代表“长寿”,用牡丹象征“大富大贵”,用梅花鹿喻指“禄”即仕途的顺利,等等。诸如此类,赋予特定图案以象征能指,使建筑装饰的内涵深刻而生动,从而使建筑有了蓬勃的生机以及更加长久的艺术魅力。此外,与建筑装饰有关的传统艺术不是孤芳自赏的,它一定与特定的功能结合在一起,达到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统一。这种表现手法贯穿于传统建筑装饰设计的始终,同时赋予了建筑作为生活和观赏的使用价值和艺术魅力。我们从传统建筑的结构装饰中还可以看到,审美与结构思维难舍难分。在立体空间开拓艺术表现,是建筑设计必须遵循的另一基本法则。
2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融合传统艺术的原则
2.1在“形、意、身”三方面找结合点
从形的角度看,主要是对中国传统图形的运用,如中国汉字、雕塑石刻等。在融入现代建筑时,不应仅是单纯地复制和移植,而应当在理解的前提下提炼和补充传统艺术意象。例如在泰山岱庙,通天街和遥参亭之间有一座双龙池,石栏环绕,石雕龙首一吸一吐,意寓“龙跃天池”,寄托着古人对王母与神兽的敬仰,以及对参亭祭神的虔诚。岱庙的岩石上书写着知名的或不知名的无数书作,或俊秀,或飘逸,或刚劲,或柔美,书法与山河交相辉映,历经风雨催蚀,游人践踏,仍魅力未减,甚至在岁月的洗礼下越发体现出文字的张力,浸润了民族特色和时代感,有力地补充了现代装饰艺术设计。
2.2艺术思维与实用主义相结合
建筑装饰的设计首先是艺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结合,一方面应强调装饰效果,另一方面应注重装饰的功能性,力求在这两方面都有良好表现。装饰和功能是建筑特性的两面,不可分割,许多建筑设计都将这两个关系体紧密结合。如建筑内分割空间所用的屏风除了有通风、分隔的作用,屏风上的陶塑、髹漆等工艺起到了装饰的艺术效果,使屏风在发挥使用功能时,又不失艺术气息。类似的隔断装饰效果与之相似,营造出有层次的内部空间,形成极佳的怀旧视觉艺术感。此外,还应采用简约设计风格的传统元素,将传统建筑设计理念融入现代建筑之中。
2.3审美功效与结构思维相结合
建筑的建构是建筑的表现形式在空间中的构思,最终呈现出建筑的直观外貌,在我国古代已表现出较为成功的建构能力。山东岱庙建筑群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中心,在横向均衡扩展,形成了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的对称布局结构。位于中轴线的主体建筑宏伟庄重,门殿之间以东西环廊联系,构成岱庙的中心封闭院落。主体建筑林立在高大的层台之上,环廊中间建楼,以面阔间数为品级,以单重檐分等级,构造出错落有致的建筑群结构,形成沉稳而不失华贵、传统又不乏色调的建筑风格。我国古代卯榫结构应用很广,其线材、块材之间的穿插、榫接、咬合,对形体组合的简明追求,都与现代建构设计理念异曲同工。
3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应用传统艺术的方法
3.1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直接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装饰语言资源的宝库,比如意蕴吉祥的图形符号就有云纹、龙凤等多种纹样和图案,当代设计师即使是对其直接运用,也应与现代生活方式、风格相结合,挖掘其随历史而演变或不变的内涵。山东四合院直接应用了围合式院落形制,以马头墙防火,饰有朱红色大门、镂空花窗,应用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喻寒尽春来的喜讯,石雕、木雕、砖雕等被镶嵌在门罩中、窗扇下、楼层栏板上。
3.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改造应用
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改造,是指在一定的造型规律、文化内涵和艺术设计要求的考量下,对传统图形元素进行提炼与整组,并有机融入现代审美理念,创作出现代感与古典精粹兼备的建筑。具体而言,设计师运用现代设计方法,赋予传统装饰图案以现代形式感,加以抽象和转变,找寻被现代设计消化吸收的元素,重新激发出传统文化意象的生命力。这一过程中,设计师应避免机械式的拼接和融合,而应充分考虑原图案的形式意义、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以现代审美理念为导向的设计,从而保障所选元素的代表性和独特性,将传统特色寄身于现代造型技艺手法,获得共赢。
3.3紧跟时展,汲取传统文化营养
放眼古今中外的建筑装饰设计,其发展都基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别的传统文化,表现出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吸取营养的共性。促进建筑设计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关键在于回顾传统、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当下的建筑装饰不仅属艺术范畴,还是一种紧随时代脉搏的文化,综合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层面。因此,做好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和传统艺术的融合与应用,必须紧贴当代实际,从当代经济社会中寻找借鉴和创新的途径。
4结语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多元化,为了让我国的现代建筑工艺与世界接轨,与各个国家设计领域进行平等交流和沟通,建筑设计师除了需要熟悉和掌握国际通用设计语言外,更应深入探索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相融合,从而达到现代装饰设计的审美标准,打造出有文化、有内涵、有美感的现代建筑物。
参考文献:
[1]张青.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4(21):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