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帮扶计划与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困生帮扶计划与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困生帮扶计划与措施

学困生帮扶计划与措施范文1

        一、制定有关学困生工作计划。

        本学期以“提高合格率,优秀率,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为目的,根据本年级本学期的所有知识点,制定《五年级数学(下册)学困生研究单元任务表》,并且在每单元的教学前,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点制定《单元知识的计划与实施表》,这样不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而且通过在教学中对学生实际错误的收集与处理,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

        二、及时填写好典型学困生个人档案,从学困生的成因入手,找出相应的转化策略,使转化措施更有针对性。

        三、 定期做好家访工作,以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四、继续以“计算教学”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计算是数学的根本,在数学教学中继续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为突破口,辅导学困生注意从计算的方法处着手,通过多种形式去帮助他们正确掌握计算的方法,从会算慢慢过渡到正确、有一定速度的计算,同时,让学困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技巧,从而达到提高学困生计算能力及数学学习成绩的目标。

        五、多方帮教,共同进步。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将继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继续采用生教生、师教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家庭辅导等帮扶方法,使学困生能学会,优秀生在帮教中得到进一步提升,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六、利用每周课余时间的“帮扶”活动,指导学困生学习。

        每周的课余时间不固定,我将见缝插针地安排对学困生的帮扶活动,对学困生进行已学知识点的巩固,更重要的是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七、改变评价方式,对学困生适时鼓励评价。

        课堂上将继续寻找时机多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鼓励,让他们增加自信心;在作业批改时,将会继续用一些富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强的语言评价他们,激励他们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每次测试后将继续帮助他们分析试卷,肯定好的地方,找出不足,点出下一步奋斗的目标等不断的对学困生给予关注、帮助,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八、继续做好各知识点的错题收集与原因分析工作,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学困生帮扶计划与措施范文2

新学期开学后,我校又一次组织全校党员、将在学习、品德、生活各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列为帮扶对象。在我们学校,学困生没有成为教师忽视或歧视的对象,反而特别“受宠”。我校党支部、制订了各种帮扶措施,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

“帮扶教育”主要是由老师选择熟悉的帮扶对象,实施一对一帮扶,并制订出具体的帮扶计划;要求每个帮扶教师要与后进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学期末将活动进行总结。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并对学困生给予特殊的照顾。然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见成效的,有时我花了大量的力气,孩子的成绩依然不理想,老师的辛苦劳动并没有得到回报,这使我感到失望,但当我看到学生那一点点的进步时,又重新充满了希望。是什么支持老师坚持下去呢?是我的责任心和对学生的爱心,我想不管工作再怎么辛苦,我都不会轻易放弃的。现在在教育领域中,正有很多的老师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努力着,我也正在为我们班的学困生努力着。

xxx是一个内向的学生,说话和行动都超级慢,学习上更是面临着极大的大困难。所学的生字中认识的生字不多,现在20以内的加减法还得扒拉手指呢。其他的就更别说了,一节课下来,一个生字都不会读,一道题也不会做。每天看到他,我真是又生气又无奈。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孩子的父亲因车祸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拉扯他生活,比较困难,孩子的性格也有些自闭。得知这一情况以后,我利用闲课时间单独为他辅导,教他拼音、生字、做数学题,从开学一直坚持到现在。得知他爱吃鱼,每当老师的中午菜里有鱼,我还是始终如一的省给他吃。生活上,每当看到他缺少本或笔,我就买来送给他。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都热心地帮助他,做他的知心朋友,也动员其他同学多帮助他,和他一起玩。就这样,他的性格一点点发生了转变,有时候也能交流几句,上课也能回答简单的问题了,这学期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帮扶,这名同学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他识字学习的有了很大的进步。

学困生帮扶计划与措施范文3

“四步造星”,就是指通过四个步骤充分挖掘潜藏在学困生身上的优点,将他们分别打造为“学习之星”、“进步之星”、“运动之星”、“才艺之星”、“刻苦之星”等。具体的操作步骤为:

一、多方助力,助“学困生”树立自信

1.发现闪光点,扫除心理障碍。不少学困生的内心深处已经很没自信,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还会出现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要想使其提高学习能力,必须先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在轻松的心境下恢复自信,自觉自愿地完成追赶任务。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学生的闪光点恰恰是教师施教的支点。

2.多形式帮扶,增强自信。我们的“造星工程”需要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的力量,让老师、家长和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忠实助手。我们通过在学生中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教师家访以及学困生座谈会等形式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这些学困生鼓励和帮扶,让学困生感受到了来自老师、家庭以及同学的温暖。

二、师生合力,学困生签约

1、教师爱心指导。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心底的爱,教师要用师爱去关心学困生的生活和学习,让他们感到老师没有歧视他们、放弃他们,而是一视同仁地爱着他们。这时候教师要对他们的行为提出指导性、建设性的意见,并肯定地告诉他们:“你能行,你一定会光荣地成长为大家心目中的明星,老师相信你!”

2.学生监督。老师力量毕竟单薄,所以需要寻找几个得力帮手。这些帮手往往由班内威信高、能力强而且和学困生性格合得来的同学兼朋友担任,他们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自己所负责的学困生进行有力的指导与监督,在帮扶监督的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3.学困生签约。当机会成熟,我们顺水推舟,举行一个庄严的签约仪式:教师、学生助手和学困生签订承诺书,学困生在承诺书上确定自己的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成长计划、成长措施等内容,形成文件。签约的学困生在班级内宣读自己的承诺,争取更多的同学来支持和喜欢自己,并对自己进行有力的监督。

三、多措并举,记录成长足迹

1.全面了解,因材施教。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如同良医用药,要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也就是要找到病根。因此,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心理状况、学习情况,并进行全面分析,从中找到学生的主要优缺点及落后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帮助他们改进。

2.“低小多快”法。即:低起点,把教学的起点降至学困生能接受的位置;小步子,减小坡度,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多活动,尽量给学困生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实验机会、训练机会、表达机会;快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和矫正,帮助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减少掉队的可能。

3.家校合作。当然,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所以家校合作也是重要的激励措施之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学生每一阶段的进步告知家长,让家长也及时给以赞许,让学困生深切体验到原来学习中的进步是一种很愉快、很幸福的事。

4.影像记录成长。学困生每前进一步都很不容易,所以教师和学生助手要充分发挥监督与指导作用,平时不仅要注意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也要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我们可用照相机、录像机记录下他们的进步,及时肯定,及时表扬,使班里同学也热情欢迎他们,制造肯定他们进步的舆论空气。

四、成果展示,激励学困生进步

1.为学困生搭建展示平台。在前面三步顺利实施的基础之上,部分学困生有了很大进步。为了保住成果,我们顺水推舟,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主题演讲、故事比赛、诗词朗诵、才艺展示等活动,给他们创造展示自己潜力与特长的机会,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大范围的推进工作。通过发现、培养、包装、展示、选拔等环节,放大了学困生的点滴成就,很快,“进步之星”、“刻苦之星”、“才艺之星”、“运动之星”、“全能之星”等系列明星头衔纷纷被进步迅速的同学成功摘取了。

学困生帮扶计划与措施范文4

【关键词】学困生;原因;措施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心理分析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找准成因是转化的基础。通过长期观察、询问、调查,发现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从宏观角度来看,学困生的成因主要与家庭、社会、学校、自身四个方面有关:

1.家庭原因

家庭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学习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来自于家庭中的突发事件影响。特别是父母离异、生病、去世……,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2.社会原因

社会环境对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社会风气的影响干扰,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比如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另一方面社会就业环境会使学生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3.学校原因

一是现行考核机制。制度和社会对老师的评价机制中成绩占得比重太大,给予学校和教师很大的压力,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急功近利,缺乏耐心和责任心。最终使得教师和学生两败俱伤。

二是学科本身特点。初中学科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部分学生在理科学习中懒于动脑,只愿被动地一味模仿,不愿灵活变通举一反三。

三是大班额授课模式。班级授课别是大班额的授课模式普遍存在,客观上使任课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导致基础薄弱的学困生,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拍,渐渐地出现知识方面和能力方面的缺陷。

四是学校育人环境。政策和资源过分的向名校和优质校集中,使薄弱校的育人环境受到空前的挑战,直接影响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预期。

4.自身原因

一是基础差,知识衔接断裂。从1-9年级的义务教育阶段,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薄弱者,未处理好各年级、特别是小学到初中的知识衔接,导致新旧知识的断链,不断累积。

二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多数学困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平时缺乏自控能力,纪律观念淡薄,学习随意,作业不及时,遇到问题不主动思考,易受外界干扰。

三是学习方法不正确,依赖心理强。多数学困生是课上听课,课后不及时复习巩固,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复杂问题时,懒于思考,容易希望寄托于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四是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存在感差,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学科缺乏自信心。

(二)学困生形成心理分析

了解学困生心理是转化的前提,一般情况下学困生存在以下的几种心理:

1.畏难情绪。由于学困生经常承受挫折,受到同学、老师、父母的批评,责备,对自己缺乏信心,学习上怕苦、怕累,缺少钻研创新精神。

2.自卑心理。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怕出错误受人耻笑,不敢问问题,缺少与老师的情感交流;或者思想包袱重,很想学习好,偷偷努力,成绩就是上不去,有压抑感。

3.对立情绪。由于经常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对家长或教师不满,产生逆反心理而赌气不学,逐渐掉队。

4.被动性心理。不抓不学,抓紧就学好,抓一抓才学一学,缺乏自觉性,易受周围环境不影响。

5.厌学情绪。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同学的冷落,于是产生焦虑、紧张、颓废的情绪,心理压力很大,对学习丧失兴趣,期望早日离开学校。

二、转学困生的措施与结果

(一)查找原因,分类应对

了解学困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分析学困生的行成原因,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

(二)改变课堂,提高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学习,转变陈旧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与能力,把转化学困生当作是对自我能力的一大挑战,迎难而上。

1.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系列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成长,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分成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针对不同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进行原因分类、行为分类、作业分类,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使他们在课堂上学到适合自己的知识,在可下巩固自己能力里内的作业,逐步累积、步步为营。

3.追踪辅导、疏通心理。对部分学困生的作业实行了作业追踪制,一周一查,或者一天一查,敦促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做好疏导工作,使其逐步走出误区,树立信心,走上正确的成才之路。

4.课后巩固、避免反复。

(三)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同意,如果没有家校联系,学校、家庭对孩子的了解并不全面和完整,容易使部分学生钻空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因此,真正从观念上重视起家校联系,把家校联系做到实处,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是学困生的转化成败的关键。

(四)跟踪成长,总结经验

跟踪学困生成长经历,总结能有效地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和经验。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建立学困生跟踪辅导档案,制定计划全程、系列帮扶学困生,能更好地使学困生早日脱困,并促其成才。学生之间结对帮扶,让好的结对榜样带动学困生,发挥榜样作用、监督作用、同化作用。

学困生帮扶计划与措施范文5

【关键词】扶“差”攻“坚” 转化学困生 面向全体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56-03

新课程改革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是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都能获得成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的精髓就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全面、主动地发展,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结合我校的办学思想,提供给每个学生适合他们基础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光亮,走上适合自己成长、成才的道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农村中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厌学,因学生厌学造成学校存在相当数量的学困生和高辍学率。为了解决这一首要问题,我校立足于校情,充分发挥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实质上就是如何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也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 理论依据

开展《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所依据的教育学规律主要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子曰:“有教无类”,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相比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他注意分析每个人的特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他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再如他对弟子的分析,“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可使为之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论语•公冶长》)等。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里也有着因材施教的思想“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开展《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所依据的心理学规律主要是人的心理发展有差异。孔子非常注意区分人在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他把人的智力分为上、中、下三等,还是符合实际的。现代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研究表明:千分之三的人是高智商,千分之三的人是低智商,其他人都是正常的,符合正态分布曲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人不仅在智力上有差异,在能力上也是有差异的,不仅表现在一般能力上,也表现在特殊能力上。如有的人在绘画方面能力特别强;有的人在体育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才能;有的人在音乐方面展示出自己的天赋。如有智障,先天愚型儿,智力只相当于四、五岁的舟舟,却在音乐厅里挥洒自如,是个音乐天才指挥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说明了人虽然有差异,但也是各具个性的。

契诃夫曾说:“由于气候、智力、精力、趣味、年龄、视力等方面的差异,人的平等是永远不可能的。”教育应该承认差异,承认不平等。自出生以来,每个人都有他天生的第一,人往往在某一个领域里是具有独特性的,教育就是要去发现这个独特之处,要去肯定他的独特性,这个人才可能对自己有信心,按照自己内心的蓝图生活。许多学生之所以未取得优异成绩,问题不在于他们的智力因素,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他们各自特点所需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文化科成绩不行,老师肯定他们是差生,就借此说他们是弱智、笨蛋、没出息,对人过早下判断的教育是不幸的。那种只关注少数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最浪费、最具破坏性的教育,它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牺牲了相当数量学生的成功。面对这一点,作为教育者,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是我们的天职,我们对学校实施《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的决心更加坚定。

二 研究意义

关注“学困生”,转化“学困生”就是给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他们基础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光亮,走上适合自己成长、成才的道路。这是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校园和谐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转化“学困生”是我们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基于以上思考,我校进行转化“学困生”――扶“差”攻“坚”课题的研究实验,学校由过去的“培优辅差”转为“扶差保优”,树立转化一个差生比培养一个优生更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差生是害群之马、流感病毒,传播性强,负面影响大。学困生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根源在教育。学校要特别注重学困生转化工作,对教师转化差生有突出成绩的更要表扬、奖励,同时给每一位教师及领导班子成员一定的任务和目标。转化“学困生”有助于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如何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和学校控辍保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缓解社会纠纷,减轻社会压力,共建和谐社会的利民举措。

三 现状分析

目前,由于生理缺陷、智力差异、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造成我们农村中学生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学困生”。“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偏差、成绩一时不够理想、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满足和进步的愉悦,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成为学生中的“学困生”。

1.社会教育方面

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顺从性差,个性张扬。时展了,网络无国界,交通无区域。孩子在媒体的熏陶下,心目中的偶像不再是过去的科学家、发明家、爱国英雄、助人为乐的雷锋等,而是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名模、超级女生、快乐男生、靓妹秀女、帅男酷哥、我爸是李刚、金刚奥特曼、武林大侠等。男的不爷们了,嗲里嗲气,娘娘腔,裤子跑边了;女的不闺秀了,妖魔化、假小子等。赶学外国人超前消费,外国青年不怕吃苦,吃不了苦;中国青年怕吃苦,却吃得了苦(甘守清贫)。还阿Q一下,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月的钱,头几天花了一大半,剩下的日子挨饿,啃方便面,宁可不工作挣钱、不吃饭,也要到网吧死扛,这就是“独善”。喜欢的东西马上买,喜欢的朋友都有份。不论贵贱,自己不想要随手送人,这就是“兼济”。

2.学校教育方面

教育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使人获得幸福,而现在的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不顾孩子的天真活泼、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天超负荷地学习,教师填鸭式灌输枯燥的文化知识,没有乐趣、没有创意,缺乏主动性和选择性,学生害怕学习,失去学习兴趣,自然把学生逼到厌学。随着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城乡教师待遇有差别,影响乡下教师工作积极性,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简单,教学方法义务化,部分教师缺乏耐心、细心、爱心和责任感,师生冲突不断,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自然也会把学生逼到厌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没有门槛,学生的基础差,语数两科总分考4分都能上初中。到初中课程科目增加,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习压力大,造成厌学情绪,三五个结成群,互相影响。

3.家庭教育方面

目前,家庭教育存在很大问题,不是恨铁不成钢,就是听天由命;不是重教不会教,就是轻教不重教。学困生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根源在家庭。随着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大批劳动力不断向城里转移,家中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大部分的孩子都成了留守儿童,我校学生1200人中有留守孩子380人。这种隔代教育,老人无法承担教育和管教子孙的重担,孩子失去家长监护,成了一匹野马。“学困生”旷课、打架、偷东西、喝酒、赌博、早恋、上网等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对部分屡教不改“学困生”,不能令其退学又不够条件送劳教,回到家中监护人又管教不了,回到社会上随时都可能变坏,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 研究目的

国务院总理说: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角色、思想观念及教学方式的转换,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宗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转化学困生的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让学困生学会多向交流、合作与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沟通情感,取长补短,使每位学困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方式得以优化,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学校摸索出一条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培养学困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新路子,探索学困生学习方式优化的新方法、新策略。

五 课题内涵

扶“差”攻“坚”――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做好学困生沟通―转化―跟踪―激励的循环过程,转化也就是如何扶,如何攻。就像看病,把脉―写病历―开方子(对症施治――攻,辅助疗法――扶)―复检―精神疗法。

扶“差”攻“坚”――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差”即“差生”中有部分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坚”即“差生”中另一部分不仅学习不良,而且思想品德发展距离教育目标的要求较远,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的缺点,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也称为“后进生”。以上这些学生个性存在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这就是我校《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中的“扶”与“攻”,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采取以“扶”为主的教育策略,对于“后进生”我们不仅要“扶”,而且还要“攻”,采取“扶”为辅、“攻”为主的教育策略。“扶”是沟通、引导、跟踪、激励。“攻”是典型事例示范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公安司法劝诫教育、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教学方面,就是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设课、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引导成长”,组织开展分层教学,结对帮扶,真正在教育的方法、技能上狠下工夫。

学校教育要发掘人独特的禀赋,培植它、成全它,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你一个人的、别人不可代替的、有你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潜力”培育出来,这就是教育的目的。转化学困生的思想,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困生的基本情况,教他们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正确引导学困生朝自己爱好的方向发展,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前进的热情,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燃起他们自信的火种,使学困生在学习中走出困境,昂首阔步。《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就是如何更好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让他们在学校快乐、自信、有成就感地成长。

六 扶“差”攻“坚”的研究与实践过程

1.研究内容

第一,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第二,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困生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三,根据个性差异,构建适合不同学困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个案研究。

第四,学校在转化学困生中的误区及教育方式该如何促进学困生的转变模式研究。

第五,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第六,学校、社会和家庭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第七,学困生学习方式转变前后学习效果比较的研究。

2.操作要点

第一,成立扶“差”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以政教处为主,教务处、团队、年段长、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师,以及各科目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深受师生好评、有耐心和爱心的教师各一名组成一个分工明确、职责清楚的领导小组。

第二,扶“差”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制订转化学困生工作计划。计划包括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活动的组织开展方式;学习方面;辅导的内容和方式。

第三,由各班班主任组织任课教师剖析班级的每位学生,而后呈报学困生的名单到年段长,由年段长统一上报到扶“差”攻“坚”领导小组。控制人数以防把本该由任课教师或班主任教育范畴的工作揽到扶“差”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来做。

第四,扶“差”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上报的学生情况,组织领导小组中的老师开展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寻找学生“差”与“坚”的病原,了解学生在哪方面有兴趣和特长,确定是学习方面的问题还是思想方面的问题。对每个对象都拟一份转化方案,也就是明确教育什么,怎么教育,教什么,怎么教。

第五,学困生的教育教学目标设置,采取分阶段、分层次来拟定学习目标和思想品德行为目标,分阶段就是按月、半学期、一学期三阶段,分层次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表现情况来拟定教育教学目标,目标拟定遵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六,学困生在学习上可以采用与优生结对子方法,成立学习互助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个班分四个大组,一个大组长管三个小组长,一个小组长管三个成员,大小组长都是班级中的优生,是老师的小帮手、学生的小老师。学习任务在教师和大小组长的帮助下实行课堂学习任务当日清,周学习任务当周清。

第七,领导小组根据转化方案,结合工作计划安排有关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安排好教育内容、地点、方式、时间,再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安排辅导教师和学习的方式、时间和地点。

第八,在扶“差”攻“坚”过程中,根据学困生存在的问题与兴趣特长来确定教师跟踪辅导学生结对帮扶。跟踪辅导教师通过观察、考察,填写好每周扶“差”攻“坚”跟踪辅导卡,对进步不大的学困生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与方法;对有进步的学困生要拟定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第九,对转化过程中有进步的学生要进行表扬―鼓励―激励,对取得很大进步的学生,树立典型,在学校月示范栏中安排一至二期进行示范。

第十,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总结经验,不断改进,逐步完善实施方案。

3.实施步骤

第一,准备阶段。开展学困生调查分析并收集资料,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确定课题组成员并进行分工。整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为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理论准备。

第二,实施阶段。课题组成员按学科、分阶段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依据对学困生的界定初步确定研究对象,并进行深刻、准确的观察了解,访查学困生的成因,然后建立学困生个案登记表,制定具体的转化方案。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分期举办各类调查和教学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第三,总结阶段。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下一步推广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4.注意事项

在开展工作中,要抓好四个落实:(1)沟通:了解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开病历书)。(2)转化:哪些方面属于教育――攻,哪些方面属于引导――扶(能集体攻的,集中开展,不适合集体教育的,个别交流,逐步化解,根据学困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引导、培养、扶好学困生)。(3)跟踪:转化学困生是个漫长、艰巨且很繁琐的工程,成效不明显,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打算,常跟踪。(4)激励:转化后依据不同的进步,及时地落实奖惩、激励工作。

应做好四个方面:(1)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喜欢优生是人之常情,而喜欢差生则是教育之需,师爱之情。人往高处走,他们都有向上的心,更需要尊重、信任、关爱、呵护;更需要不歧视、不挖苦、不讽刺、不打击;更需要少训斥、多嘉许,少放弃、多帮扶,少放纵、多包容;更需要不断鼓励、严格要求、及时纠错、严肃批评。(2)扩大闪光点,捕捉动情点,抓住转折点,巧治薄弱点。工作讲究方法、策略,常分析、找现象、对症施治。(3)培养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地进步。(4)扶上马,送一程。老师要认识每一个孩子原本的第一,他在世上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智能性格还是兴趣爱好。寸有所长扬其长,因材施教,抓住专长,培养专长,引导他们参加特长生考试,推荐保送他们到更高一级学校就读。

七 研究实验成果体现形式

本研究实验采用自然实验法,对实验效果考察以学生自我前后对比为主,也可以参照同班同学进行比较。实验教师注意考查评价学困生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设计若干量化评价表,科学、全面地掌握学困生在不同阶段各方面发展变化的情况。实验成果的具体体现:(1)学困生调查报告;(2)转化学困生个案;(3)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报告;(4)学困生转化教学设计;(5)学困生是否完成阶段性教育教学目标和转变情况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思想行为转变鉴定表及家长反馈表来体现;(6)学困生毕业后跟踪的落实;(7)课题的研究实验成果汇编。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辛劳的工作,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要臻佳境,绝非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需要我们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取精、由分到合的原则,确定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教育对策;需要我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拓和探索,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仁贤编著.中国教育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3

[2]叶运生编著.西方素质教育精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8

学困生帮扶计划与措施范文6

教师“教师进万家”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家庭状况,并将孩子的综合发展情况向家长进行反馈。同时也和家长共同探讨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并借此机会向家长宣传教育法规和政策,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一、具有代表性的家长意见

(一)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不够,希望能多给孩子课外辅导。这一问题是学困生家长普遍反映的一个情况。

(二)教师对留守学生、单亲贫困生、问题生关心不够,希望能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多一些交流。

(三)教师对贫困生、问题生交流不多,希望能多和孩子交流。

二、整改目标:

通过家访整改,切实加强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思想动态及校内外表现。及时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征求学生及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全员关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德育氛围,提高社会与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

三、整改措施

(一)关注学困生,给学生送信心

注重对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指导。进行学困生发展轨迹记录。注重对此类学生的观察,不过多地强求孩子学习成绩提高多少,而是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将他所不愿意面对的学习放在一边,而是对他进行做人教育,以名人的事迹来感化他,用身边同学的例子来影响他,让他从一个畏惧困难的孩子变成敢于面对困难的孩子。给孩子制定一个短期而又具体的目标,让他能够“踮脚够得着”,让一点点的小成功来激励他树立信心,在此基础上,慢慢地引入到学习中来;多与家长进行电话家访,共同探讨对此类学生教育的方法和切入点。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科任老师与班主任携手。科任老师在上课中,课后及作业批改方面重视对此类学生的辅导,注意多给此类学生鼓励。重视此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每月一次召开此类学生专题会,通过座谈、看专题片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每位老师制定一份详细的补差计划,对自己的补差情况如实记载在补差记载本上。

1、做好每名学困生的思想工作。教师要特别重视学困生的思想转化工作中,把爱洒向每一名学困生,坚定他们的思想信念,让学困生在教师的理解和关爱中寻找自己的成长方向。例如,给学困生一张笑脸,一次友好的握手,一个会意的眼神,及时表扬,恰当鼓励,都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2、班级管理中给予学困生特别关注。改变把学困生座位甩在后面,孤立学困生的错误做法。教师要经常与学困生交谈,态度要和蔼,使学困生愿意接近老师,经常和老师说说心里话。

3、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关注学困生。要让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为他们提供发言的机会,留给学困生有梯度的作业。

4、课后尽心尽力辅导学困生。针对因学习方法不当而导致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加强辅导,尽心尽力帮助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利用课余时间给学困生辅导,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

5、分类转化学困生。对非智力因素所致的学困生,采用“三多法”加以转化。即:多以提问、提示、询问、巡视、关心来关注他们;多给他们改掉错误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多赞扬鼓励,少批评挖苦。对因思想后进导致的学困生,采用“五要五不要”加以转化。即:要理解他们,不要歧视他们;要耐心、细心,不要粗心、偏心;要严格,不要迁就;

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不要敷衍了事;要对他们留有适度、适量的作业,不要留惩罚性、重复性的作业。

(二)关爱留守生,给学生送温暖

每个教师要清楚地知道留守生的基本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生代管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生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和联系办法。在“知”的基础上为每个留守生建立个人档案,建立起资料翔实、内容具体的信息卡。信息卡由结对教育管理的教师负责填写,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家长去向及联系电话、监管人基本情况、学生本人思想、学习、行为表现、心理状况等。并对信息卡实行动态管理,依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整。留守生个人档案以班级为单位留存,列入班主任的移交项目。组织同学帮助整理家务、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等;多到留守生家里家访,了解学生的校外表现,指导代管人教育管理小孩,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教师定期与留守生外出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生的代管人沟通。通过沟通,更好地教育、管理留守生。管其思想,管其学习,管其生活。让教师成为留守生的行为监督员、生活服务员、思想辅导员、成长指导员,确保每一名留守生都能在校安心学习。

(三)关心贫困生,给学生送帮扶

1、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对贫困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保证档案资料真实无误。

2、继续开展好“五十名倾心帮扶贫困学生”创评活动。根据学校要求,继续做好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工作,为贫困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及心理等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保证贫困学生不因贫辍学。

3、优化后勤服务方便贫困学生。国家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费用以后,家庭对子女最大的经济支出就是生活费用。在食堂管理上应确立以最丰富的菜肴、最好的质量来服务学生的宗旨,保证所有学生在学校均能吃饱吃好,切实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

(三)关爱单亲生,给学生送爱心

单亲生就如同乐章中的低音符,如何使他们也同样发出和谐优美的音调,是一项艰巨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我们必须付出无私的关爱与辛苦,更要求我们去寻找科学的教育手段与方法。

1、摸清情况,分析原因

单亲生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学习成绩较差,而思想品行表现较好的,这类学生或者由于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或者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头,这些学生是学习上的后进生。一类是学习成绩较好,但思想品质较差,这类学生由于家庭的教育不当,或者社会的某些消极影响,或者个人要求不严及教育不得法,是思想后进生。一类是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也差的“双差生”。学生之所以变成“双差”原因比较复杂。对单亲生进行分类,分析他们“差”的原因,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因人施教,帮助他们进步。

2、拉进距离,培养感情。

作为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爱,对单亲生也不例外,甚至还要给予更多的爱。因为单亲生往往容易受到家长、教师乃至学生们的歧视、嫌弃、疏远,他们非常希望得到关爱。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他们,就象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关心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其忧虑而不安,为其进步而高兴。总之,教师要真情关心、体贴、理解单亲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认识到教师是爱他们的,是真心帮助他们的。这样,后进生才会从心理服教师,才会甘心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3、发掘优点,树立自信。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当你与单亲生接触很多,感情较深时,你会发现他们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以前你没察觉到,那是因为你缺少发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4、反复提醒,反复激励。

单亲生的进步过程是曲折上升的,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反复。教师不能看到某某老毛

病又犯了,又丢三落四的了,认为其无可救药,罢手不管了,这样做往往会前功尽弃。单亲生想一下子改掉自己的缺点是不可能的,其必须有一个自我战胜的过程。单亲生在进步的路上出现反复现象是必然的。教师应既要看到单亲生的进步,也要正确看待单亲生的反复现象,不断给他们敲响警钟,不断鼓舞他们进行自我竞争、自我挑战,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之中把后进生引上前进之路。

5、家校协作,共同转化。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足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学校教育一定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总之,单亲生的转化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艺术,更需要教师心中的一汪永不断流的爱之甘泉。只要我们有“千淘万沥虽辛苦”的精神,就一定有“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结果。

(四)关注问题生,给学生送信心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痛却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下面以多年的德育工作经验,谈一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产生的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产生原因复杂,概括起来有下面几种因素:

一家庭和家庭教育问题

1.“残缺家庭”造成“家庭教育的残缺”。而且这个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则变得尤为迫切。它包括由于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形成的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孩子成为父母双方的累赘,在经济问题或教育问题上相互推委.

2.“过失家庭”指的是家长或家庭成员道德品质恶劣,或生活作风问题或参与社会犯罪活动而被判刑的家庭。而这些家庭中由于一方的服刑,也多带来了另一方的离异或离家出走。孩子被迫交于祖父母或成了孤儿.

3.“留守孩子”因父母外出务工、经商等原因,而将孩子寄留家乡,由亲戚托管、监护、教育的孩子。作为市场经济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留守孩子族群”越来越普遍,其教育与心理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