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

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文1

——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交流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就我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作如下交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领会政策、强化领导,夯实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基础

为切实解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多头管理、效益不高的问题,都兰县在整合涉农资金试点工作中,坚持突出“一领会、三明确”,推行一体化管理。一是领会掌握政策。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政府及时召开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学习,各相关部门、各乡镇积极组织传达领会政策,县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专门邀请省财政厅领导为全县辅导讲解统筹整合政策,为全县开展好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明确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分管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别从县经发局、农牧林业和扶贫开发局、财政局、政府办、各金融单位抽调7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安排专门办公场所,单列专项经费等。各乡镇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同时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工作格局。三是明确整合机制。坚持制度先行,在完善政策配套上下功夫,先后研究制定了《XX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XX县涉农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整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县政府定期、不定期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召开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涉农资金整合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在制度层面有效保障了工作的有序开展。四是明确整合范围。除农牧民补贴资金、救灾资金外,将中央、省、州、县四级财政安排列入“农林水事务支出”科目专项,以及与农牧业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整合项目资金,用于涉农项目建设,从而有效改善了过去财政涉农资金渠道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

    二、突出重点,务实创新,搭建涉农资金整合“三大平台”

按照集聚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将符合要求的涉农资金,整合纳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三大平台”,集中统筹安排,着力放大财政涉农资金综合效益。一是打造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平台。2016年通过整合涉农资金1.25亿元,建成2016年高效节水灌溉重点县项目建设,涉及XX镇XX村(贫困)、XX镇XX村等11个村,解决了XX灌区6516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建成六村一镇管网改造工程和精准扶贫人畜饮水巩固提升项目,解决了8046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1.03万亩高标准农田,有效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成12个高原美丽乡村及一事一议项目,3800人享受到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完成危旧房改造500套。2017年我县第一批整合涉农资金0.1亿元重点用于建设现代扶贫产业示范园,整合涉农资金0.94亿元集中打造2万亩高标准农田,并突出抓好河道治理、灌区改造、人畜安全饮水、高效节水灌溉等水利建设。通过两年来的整合投入,农田水利、农村住房、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二是打造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平台。坚持以特色发展产业为依托,加速推进农牧业,近两年来,共整合20项涉农资金1.09亿元,用于发展枸杞、饲草料、蔬菜种植等优势主导产业。其中,在枸杞产业方面,共整合3个部门10项涉农资金,共计5592万元支持枸杞产业集中连片种植和产品质量提升增效。目前,枸杞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14.83万亩发展到21.1万亩,枸杞产量从3万吨发展到3.58万吨,带动就业3.8万多人次,撬动社会投资5.28亿元,获得全国高寒地区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级枸杞现代产业园通过农业部现场勘查和现场答辩。三是打造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平台。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涉农资金整合的重中之重,通过整合各类扶贫资金0.823亿元。重点围绕贫困村和一些边远村社,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2016年以来,结合各村实际,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业、民族文化等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主要投资完成贫困村互助资金金融扶贫项目43个,XX乡旅游扶贫项目1个,产业扶贫项目45个,医疗救助、贫困户互帮及贫困生补助900人次。至2016年底共有2012人(其中:一般贫困户98户296人、低保户927户1665人、低保贫困户16户51人)贫困人口脱贫,目前全县积极准备迎接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

三、严格程序、规范运作,切实提高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效益

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文2

我县是省会城市的市郊县,境内丘陵、沿黄、平原等地形多样复杂,以丘陵为主,自然生产条件较差。全县总面积827平方公里,总人口3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08万人。自以来,相继被列为中央、省、市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几年以来,在省市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积极创新整合管理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以优势主导产业为平台的整合路子,形成了公开、透明、科学、实效的整合运转体系,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县域经济得到发展,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全县农业增加值17.36亿元,同比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6205元,增收799.8元,增长14.8%。

一、主要做法

-,我县紧紧围绕“整合财力办大事”这个整合工作的中心,突出优势主导产业、生态平阴建设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共建设项目58项,整合各级财政资金18278万元,带动社会投融资49759万元。主要做法如下:

1、建立整合平台。即依据发展规划,构建以优势主导产业为主线的整合平台,重点培植玫瑰、畜牧、林果、蔬菜四大优势主导产业;以新型社区建设为平台,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2、完善两个机制。即联席会议制度和财政内部协调机制,确保规划的落实和整合资金的集中使用;

3、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在重点产业整合上,突出四大主导产业。优先发展畜牧和玫瑰产业,重点搞好万头奶源基地和万头良种猪繁育基地建设;在玫瑰产业上,重点搞好油用玫瑰生产基地建设,打造中国玫瑰知名品牌。二是在重点区域整合上,突出连片开发,打造精品工程。依托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了规模治理,选择重点流域,按照“四高八化”的标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三是在重点项目整合上,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了伊利乳业、山东超牛、长荣畜产、绿安食品、惠农精油等一批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华信、绿丰、玫瑰花等农民专业合作社。

4、把好四道关口。(1)突出《支农资金整合优化实施方案》的指导作用,严把项目申报关。(2)对所有整合的建设项目,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严把项目建设关。(3)推行县级报账提款制,严把项目资金使用关。(4)依托中介机构,对重点、热点项目进行评审,对支农资金使用绩效进行监测评价,严把资金审核关。

5、实施五项措施。(1)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全面做好整合工作;(2)确保支农资金投入增长;(3)推行部门联络员制度,健全组织网络,确保整合工作运转顺畅;(4)成立了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确保项目规范化管理;(5)出台了《平阴县平阴县财政支农整合项目管理办法》,确保建立长效机制。

二、取得的成效

(一)“整合”实现了支农资金分配体制的改革,增强了县级干事创业的自和责任感。

整合前,上级参与分配管理政府支农资金的部门多,彼此间缺少必要的沟通,资金投入分散,撒胡椒面现象突出,并且下达的资金规模有不确定因素、早晚不一,县级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难以统筹,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使政策和资金的合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整合后,中央、省、市将各级部门共同安排、资金性质相同的支农资金通过捆绑,变为一个漏斗向下,缩短了拨付时间,提高了资金到位率,同时只下达目标任务和资金支持规模,下放了审批权,强化了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增强了县级干事创业的自。一是增加了财政支农规划权。县级政府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制(来源:文秘站 )定三年中期财政支农规划,确定每年的支持重点。试点工作中,我县首先制定了—支农规划,围绕沿汇河平原、中部山区、沿黄平原三大经济带建设,重点培植玫瑰、畜牧、林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建设六大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又研究制定了—支农规划,将继续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规模较大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发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名优特农产品,走出一条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繁荣和谐的新路子。二是优化了资金分配权。根据资金规模和年度预算安排,结合当年工作重点,分轻重缓急,确定支持项目资金规模。整合资金2亿元,重点支持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民本工程;整合资金2.5亿元,突出优势主导产业、生态平阴建设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整合资金3亿元,支持畜牧、林果、玫瑰产业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三是提高了县级组织项目建设的能力。整合工作中,我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财政、发改、涉农等部门参加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加强对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实现了对支农项目的统一规划、统一申报、统一组织实施和统一检查验收,增强了对事前、事中、事后的系统管理,提高了项目的建设水平,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二)“整合”实现了财政支农管理机制的创新,转变了部门职能,形成了支农工作合力。

整合前,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没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和明确的工作重点做指导,各部门在支农项目实施中各自为战、互不通气、职责不清,或缺位或越位,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支农资金难以发挥应有效益。整合后,我县一方面制定支农方案。结合全县农业“十一五”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十项举措”,组织有关专家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科学筛选,编写了《平阴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工作实施方案》, 构建了以玫瑰、畜牧等优势主导产业为主线的整合平台,将各部门工作重点统一到全县支农发展大局上来,进一步理清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另一方面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涉农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负责研究制定全县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整合各层次、各方面、各渠道的资金,确定年度实施方案;定期召开项目建设论证会、座谈会、调度会,及时调度、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确保项目建设落实到位。实践证明,方案较好的发挥了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大家充分认识到整合不是部门利益的调整,而是部门力量的集中,整合成为了自觉行动,逐步由要我整合转变为我要整合。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项目资金的监管,农口部门改变了过去直接承担项目建设的惯例,增强了服务和指导意识,从争资金、跑项目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和时间组织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各部门都能通过细化的建设方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了工作合力,建立了和谐的整合运转机制。

(三)“整合”实现了支农资金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整合前,由于有些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不健全,支农项目在申报过程中存在多头申报、交叉重复现象,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欠规范、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导致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整合后,我县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覆盖全面的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做到用制度规范分配、用制度规范支出、用制度规范管理。一是建立项目立项审批制度。依据《平阴县支农资金整合项目申报程序及实施管理办法》,在全县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指导下,项目申报单位填写“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整合项目审批会签单”,经财政、发改、农业等部门专家现场论证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审批后,由整合办公室统一上报,增强了项目的可行性,确保了财政支农发展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二是建立项目建设质量监督制度。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公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根据年度实施方案,下发支农资金整合项目政府采购目录,规定支农资金整合项目单项工程和大宗物资必须经县政府采购办公室统一招标采购,提高了项目工程的招投标率,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招投标率由整合前的30%提高到整合后的80%;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明确项目法人;对建设的内容、地点、时间和财政资金支持环节等内容在项目区张榜或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公示;为解决农业项目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少的问题,在项目工程施工前调剂县、乡农林水部门工程技术人员、村组推选的农民技术员成立监理班子,强化监督,确保建设质量。三是建立资金使用监管制度。结合《山东省农业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县级报账制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了《平阴县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制制管理办法》,做到了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四是建立项目竣工验收评价制度。制定了《平阴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项目竣工验收办法》,对项目计划完成情况,项目四制管理和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项目建设效果以及档案建设情况等方面进行验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

(四)“整合”实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目标,建设了更多更大的农业亮点工程。

以来,我县以“整合财力办大事”为目标,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集中投入,共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科技、旅游、国土等部门财政支农资金18278万元,带动社会投资49759万元。通过近几年的实践,逐步呈现出“支农投入总量逐年增加,支农项目规模迅速增大,项目数量逐年减小”的整合轨迹,支农项目由31项压缩到10项,在我县真正体现了整合财力办大事的整合理念。一是扶持壮大了济南伊利乳业、绿安食品、惠农精油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全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35家,其中市以上重点扶持龙头企业14家;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5家。如在伊利乳业项目建设中,我县通过集中捆绑整合资金多万元,对工程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予以重点扶持,经过半年多的运作,总投资3.15亿元的伊利乳业公司于8月正式投产,42条生产线全部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日产800吨液态奶和200吨酸奶。又投资2.1亿元,新上了冷饮生产线。去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7亿元,今年将超过10亿元。该企业的投产,带动了奶牛小区建设、奶牛科技推广、技术服务、农机具推广和奶业协会等项目的建设,为我县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二是带动了畜牧、玫瑰、林果、蔬菜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4.2%。如在万亩核桃基地建设项目中,我们将林业、水利、土地整理、扶贫等资金整合在一起,集中使用,项目由县林业局、县水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产业办及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建设了核桃基地10000亩,并对项目区内的山、水、田、林、路进行了综合治理。该项目的建设,促进了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壮大了林果产业。核桃进入盛果期后,预计年产值3200万元,可实现人均收入500元,有力的带动了农民增收。三是新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如实施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规划建设城区、沿黄、沿汇三大供水板块,形成覆盖全县的统一供水网络,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全县人民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全县农村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成为全省山地丘陵地区大管网供水样板。这些重点项目、亮点工程的建设,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文3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整合涉农资金的指导思想:以省委七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支农惠农政策和现有涉农资金为基础,以支持全市农村新民居示范村建设为目标,按照市委和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整合力度,逐步形成涉农资金集中财力、目标统一、安排规范、使用高效的管理机制。整合涉农资金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农民自建,政府资助的原则。农村新民居建设的投资主体是农民。政府主要是通过免费设计、资金补贴、贷款贴息和“一事一议”奖补等方式,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给予一定支持,以帮助示范村尽快完成新民居建设。根据新民居的建设标准测算其基础设施的投入,给予每个示范村一定的奖补资金。

二是集中财力,多方筹资的原则。围绕农村新民居建设,整合年初财政安排尚未落实到具体项目的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向农村新民居示范村投放,鼓励农民贷款进行农村新民居建设,对用于新民居的贷款,政府给予一定的贴息。

三是统一规划,部门落实的原则。农村新民居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示范村建设项目,制定具体项目补助计划。相关部门依据补助计划和现有资金政策,将资金落实到项目上去。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新民居建设配套的水、电、路、气、网、绿化、卫生、文体设施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省级以上项目资金,各级发改部门在安排项目以及资金使用时,引导向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倾斜;整合市级未明确具体项目的资金,优先投向新民居建设示范村。

四是渠道不乱,责任不变的原则。在整合资金过程中,保持各类资金的渠道、用途和各部门的管理责任不变。各级涉农部门在农村新民居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协调下,配合财政部门及时落实资金,加强项目建设的督导落实。

二、涉农资金整合的内容及投资重点

在农村新民居示范村建设期间,凡与新农村建设有直接关系的资金都属于资金整合的范围。考虑2009年年度预算已经市人代会讨论通过,其新民居建设的财政扶持资金,以整合部门资金为主,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预算安排。市、县财政每年根据农村新民居建设情况,通过预算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新民居建设的奖补,从2010年开始,市级财政根据财力状况,每年安排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今年下半年市财政视收入情况,通过调整预算,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新民居建设奖补。

2市财政每年整合村镇建设资金1000万元,用于农村新民居建设示范村规划建设补助。

3市财政协调相关部门整合有关资金。主要整合与新民居建设有关的道路建设(市交通局负责)、沼气建设(市农业局负责)、农村饮水(市水利局负责)、村庄绿化(市林业局负责)、学校建设(市教育局负责)、村级卫生所(市卫生局负责)、体育、文化设施(市体育局、文化局分别负责)、农村书屋建设(市新闻出版局负责)等各项资金,专项用于农村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相关项目的补助。

4上级下达的未明确具体项目,且与农村新民居建设相关的资金,原则上纳入整合范围。

5整合资金使用范围是,市政府确定的农村新民居建设示范村。投资的重点是,对新民居示范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的补助、贷款贴息补助、农村“一事一议”奖补配套、以奖代补等。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新民居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

三、保障措施

1加强对资金整合工作的领导。涉农资金整合涉及的部门和资金类别较多,在目前财政资金仍处于部门切块分割的状态下,工作难度较大。为此,各级各部门要增强对整合新民居建设资金重大意义的认识,做到统一思想,顾全大局。各级新民居建设领导小组必须加强对整合资金工作的领导,及时调度,督促有关部门按照政府的要求做好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财政部门要搞好调查研究,及时搜集、汇总各县(市)、区新民居建设项目和资金投入规模,制定资金使用计划,落实补助、贴息资金。

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文4

一、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一)、收入规模持续增长,财力水平稳步提高

面对全县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政策性增支密切叠加的双重压力,通过科学谋划、主动协调、持续跟进等有效手段,狠抓财政收入组织,保证了财政收入在量的提升中实现了质的有效增长。1-6月,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075万元,占年初预算的34%,比上年同期减少28%。(从收入结构:地方税收收入完成1112万元,非税收入完成963万元)。政府基金预算收入357万元。

(二)、支出结构逐步优化,民生保障强劲有力。

从全局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大支出结构调解力度,重点支持经济发展,确保民生支出,提高保障水平。最大限度将宝贵财力向民生领域和重点项目建设倾斜。截止目前,2020年三十件民生实事共计投入资金3743.38万元,共计支出2125.71万元。(其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支出653.2万元,学生营养膳食支出206.71万元,十五年免费教育支出145.25万元,学前双语教育支出328.04万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出249.17万元,计划生育扶贫保障支出14.57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支出9.33万元,绿色殡葬支出0.36万元,生态护林(草)员劳务报酬432.37万元,“四馆”免费开放支出13万元)。1-6月,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6,643.51万元,占年初预算的56%,比上年同期减少32%。(其中支出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006.26万元,公共安全支出2,221.08万元,教育支出5,060.51万元,科学技术支出54.36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776.70万元,卫生健康支出2,978.67万元,节能环保361.22万元,城乡社区968.78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394.15万元。

二、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坚持发展优先,强化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一是加强税费征收管理,积极培育新税源、依法组织收入,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快速增长。二是规范税收征管秩序,严厉打击各种偷税、漏税、骗税登违法活动。三是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积极推行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完善收益收缴办法。四是盘活存量资金。

(二)、坚持保障重点与压缩公用并举,确保各项支出安排科学合理。

按照“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保重点、优结构”的原则,统筹安排各项财政性资金,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确保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支出需要,实现收支平衡。

(三)、坚持深化预算管理改革。

着力构建与新时代匹配的现代化财政制度。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统筹力度,探索完善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促进预算管理协调、可持续。二是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全口径预算统筹安排力度,改进和规范项目支出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监控和通报、加快预算执行力度。

(四)、坚持从紧从严,强化监督管理。

以严格防范财政风险,不断加大财政监管力度,在大方向上布局,从细微之处着手,牢牢把握财政防控风险中的枢纽地位,充分发挥财政对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调节作用,打赢防范化解财政风险攻坚战。

1、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进一步完善预决算及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制度,拓宽公开渠道、规范公开内容,“阳光财政”稳步推进。截止目前,全县72个预算单位已全面公开,公开率达100%。

2、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为加强我县债券资金规范使用及管理,初步制定了债务管理系列条例及办法。2020年上半年我县共接收新增债券资金0万元,截止6月30日,我县2020年新增债券资金共计支出0万元。

3、强化财政投资评审。

2020年上半年,共计下达财评批复123份,送审金额37745.25万元,经审定金额为34886.14万元,合计审减2859.11万元,审减率为7.64%。为做好政府性投资项目预算和竣工决算评审工作,规范和完善评审工作程序,进一步提高评审质量和效率打下坚实基础。

4、扩大政府采购监管范围。

不断拓展政府采购规模,充实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拓展采购范围,确保审批采购项目优质高效完成,截止目前,共下达政府采购批复89个,金额10821.18万元。

5、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力度。

一是为全面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摸清资产家底,夯实管理基础。二是截止目前,接收各单位资产处置申请18项,已完成处置15项,资产处置收入15169.61元(已按规定缴县财政局非税收入专户)。

6、增强预算绩效管理观念,积极开展预算绩效工作。

在当期我县经济下行压力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形式下,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效益的提升来缓解收支矛盾,显得愈加迫切和需要。截止目前已制定并下发《县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

7、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

今年在财政局《关于印发防范化解经济、财政运行风险“1+8”方案的通知》(甘财发〔2019〕9号)基础上,制定了《县财政局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实施方案》、《县财政局防范财政收入不真实》、《县财政局防范县级“三保”支出风险实施方案》、《县财政局防范库款不严格实施方案》、《县财政局防范财政监督不到位实施方案》、《县财政局防范化解舆情风险实施方案》、《县财政局加强社会运行监控防范财政运行风险实施方案》、《县财政局深化财政部门廉政风险防控方案》等8个专项风险防控办法。

(五)、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打造廉洁可靠财政队伍。

牢固树立“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全面加强财政系统自身建设,迅速召开全局动员大会,详细制定工作方案,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财政队伍。

(六)、财政助推脱贫攻坚再加力,巩固脱贫成果。

一是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足额安排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00万元。二是认真落实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政策,2020上半年,我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方案中计划整合资金12613万元,截止6月30日,共计支出1098.49万元。三是加快扶贫专项资金下达力度,并加快扶贫资金支出进度。四是强化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利用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实现对各项目推进和资金支付情况的动态监控,及时准确掌握项目资金支出情况,增强监管准确度和及时性。

(七)全面推进惠民惠农“一卡通”专项工作。

一是为扎实推进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专项工作,全面摸清补贴资金发放情况,让惠农惠民资金及时发放到群众手中,制定并下发《县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推进方案》、《县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实施细则》、《县聚焦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深化“一卡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八)“互联网+精准扶贫记账”工作显成效。

为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强化扶贫资金监管,及时召开乡镇村财管理工作推进会,保障村级财务记账规范管理有效运行。

上半年,我县财政收支较为平稳,但运行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隐患不容忽视。

财政收支压力大,刚性支出需求剧增收支平衡压力增大,通过整合统筹、盘活存量资金,解决了部分资金缺口。今年上半年,财政全力以赴推进预算执行各项工作,财政总体情况平稳向好,但运行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强有力的新增税源支持,收入增长乏力,完成预算任务较大困难。二是刚性支出增长过快,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全年实现收支平稳难度较大。三是解决遗留的隐性债务问题、化解居高不下的暂付款难度仍然较大,势必对今后的财政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九)聚焦疫情防控,全面落实财政职能作用。

一是统筹保障防控经费。县本级财政共拨付疫情防控专项经费111.54万元。二是建立资金支付“绿色通道”。加强与人民银行、国库银行协同配合,对中央、省、州、县疫情防控资金即到即办,确保疫情防控资金第一时间支付到位。三是建立采购“绿色通道”。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物资采购“绿色通道”相关要求,确保防控物资及时到位。截至目前,我县通过绿色通道采购防护口罩、消毒液等疫情防控物资共计71.54万元。

(十)切实落实“三保”主体责任。

硬化“三保”预算执行约束。在部门预算编制中,明确要求不得改变“三保”支出用途,严禁通过压减“三保”资金用于偿债或项目建设,不得随意调整“三保”支出预算安排用于其他方面。压减一般性支出。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压减一般性支出10%以上。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年初确定的工作重点,下半年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持续聚焦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巩固扶贫帮扶成果。继续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全面开展结对帮扶“回头看”、“回头帮”,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脱贫户持续跟踪,确保稳定脱贫。

二要紧盯全年目标,做好“增收”文章。用好强化调度分析、努力培植财源、提升征管效能“三种方法”,确保实现年度目标任务。

三要坚持“四保一优”,做好“支出”文章。坚持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保稳定、优结构“四保一优”,突出支出重点、支出进度、支出效用,优先安排民生资金,规范资金拨付程序,大力盘活结余结转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硬化预算执行约束,加快支出执行进度,确保年底财政支出达95%。

四要激发财政活力,做好“改革”文章。按照中央和省、州要求,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抓手,重点推进财政内部工作机制、预算管理制度、投入方式、国资国企、会计制度、非税收入管理改革。

五要强化监督管理提绩效,做好“监管”文章。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全面摸清债务家底,逐步化解历史债务,做好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加快构建财政“大监督”格局,积极构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绩效管理“四位一体”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强化对预算单位预算编制、执行情况以及预决算公开的监督检查,加大对乡镇财政财务检查力度。

六要高位推动、高效组织、高压监管,切实做好“一卡通”专项治理工作。加大对“一卡通”专项治理工作的部署和安排,集中开展“一卡通”专项治理宣传,形成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组织开展“一卡通”专项治理督查工作,对“一卡通”保管使用及补贴资金到户情况,以及各单位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等进行重点检查,进一步规范“一卡通”发放、管理和使用。

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文5

一、指导思想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大力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促进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和机构人员的有效利用;主动开放政府信息资源,调动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的积极性,共同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全镇基本构建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一是信息化网络实现“村村通”。在目前电话通讯网络及有线电视网络“村村通”基础上,完成宽带网络“村村通”,达到三网覆盖每个行政村,并进一步进入每个自然村(或组)。

二是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全镇农村信息综合数据中心;在行政村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初步形成互联高效、便捷实用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三是提高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农村居民宽带上网入户率达6%;100%的行政村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75%的农业种养大户能利用互联网收集和信息;所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站或在区新农村建设网站设立网页;农村电话入户率达90%;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率达80%。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1月——4月)

1、制定实施方案。根据市、区有关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研究制定我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试点方案,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2、进行思想发动。及时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以及试点步骤,充分展示农村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助农惠农的新成果,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4月——11月)

1、加快推进“村村通”工程。加快“村村通”工程与现有通讯网络和广电网络的接入,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无线网络覆盖率和广播电视覆盖率。重点实施好村村通电话、通宽带工程,实现每个自然村村村通有线电话、通宽带,移动电话信号全覆盖。积极铺设线路,扩大覆盖范围,让每个村民都能看上有线电视节目。

2、积极推进“信息化示范村”工程。围绕“村庄建站、村官在线、村民上网”的建设目标。每个行政村都要建设信息服务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示范村培训村、组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导村民信息致富的带头人;通过已培训人员,以“一带十”,帮助辅导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信息。

3、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培训工程。一是抓好农村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有计划地对镇、村信息化操作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重点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管理能力。二是抓好农村信息员培训。每个企业、合作经济组织1名合格信息员的要求,重点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村教师和村组干部中培训发展农村信息员。三是抓好农村信息化知识普及推广。通过农村信息员的带动,加快农村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推广,提升广大农村信息化整体水平。

(三)总结阶段(年12月)

对我镇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对好的做法与经验进行归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整改措施并予以实施,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工作。

四、组织保障

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文6

强化举措,上下联动,实施重点突破

首先明确职责,夯实责任。结合洛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际,制定和下发了《洛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性文件,将年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镇办、部门,细化到村组和保洁员,实行了县级部门包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责任制,县政府与各镇办、部门、各镇村与辖区相关单位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

其次是集中整治,全力攻坚。聚焦脏乱差突出问题,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治“脏”行动和治“乱”行动。去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人力38000人(次),组织开展集中整治活动130次,整治重点区域136处,出动工程机械480台(次),治理河道110余公里,清理“三堆”562处,清理生活垃圾 1300余吨。

再次是示范带动,打造亮点。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典型示范、彰显特色”的原则,以北部片区、307省道沿线为重点,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及公共设施配套,坚持精细化组织、高标准实施、快节奏推进,做到握紧拳头,重点突破,打开局面,形成示范。

统筹协调,建章立制,推进长效管理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大机制”建设,实现整治工作由运动式突击向常态化管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