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财源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推进财源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推进财源建设

推进财源建设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0-2499-03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一直以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处于单兵作战模式,根据业务需求开发,缺乏整体考虑,系统差别较大。虽然业务部门基本上建成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但部门之间没有对应的统一的数据标准及数据接口,难以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形成“ 数据孤岛”。同时,由于各个平台的开发时间不同,研发人员不同,技术构架不同,导致系统之间由于各自独立,无法为高校的发展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从而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高校带来了极大的浪费。

1 目前存在问题

1.1 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

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要经历一个复杂并且历时较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在进行校园信息建设之前,设想到将会发生的各种状况,并做好提前准备工作,包括软件、硬件、管理、协调等多方面问题,提前做好规划,规划引领,降低建设风险、保障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校领导重视力度不足

高校机构复杂,信息化程度不同,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同,作为数字校园项目建设的部门,不可能协调各部门配合数字化校园建设。因此,数字校园建设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制度问题,数字校园建设必须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和最终决策、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必要的投资力度。没有学校领导的强有力推动,各相关部门的全力协调、支持和配合,很难做成一个完善的数字化校园平台。

1.3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次不分明

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当其冲先建设好网络基础硬件设施,保证校园网络,高速、稳定,可靠。为数字化校园正常运行做好基础保障工作。

1.4 用户怠慢数字化校园建设

员工对什么是数字化校园以及数字化校园能够带来什么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从全局出发,结果在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阻力。数字化校园建成后,可能会增加其原有工作量,导致某些员工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没有积极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大力宣传数字化校园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且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使得员工对数字化校园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在工作上好好配合,快速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度。

1.5 技术骨干人员短缺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缺少技术型人才,而管理行政人员过多。校园数字化建设实施需要一支精干、高效、技术过硬、学习能力强,能够处理各种疑难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技术人员不但要懂技术,而且要懂管理,这支队伍建设的好坏,关系到数字化校园建设能否顺利开展。

1.6 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是建立在整个校园管理制度上的,如果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漏洞,那么校园的信息化建设、运营、管理都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2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 编制一个好的建设方案

1)建设目标的先进性

围绕一流财经大学的发展目标,整合现有教学、科研、财务、图书等系统资源,开发人事、学生等一体化应用系统,建成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数字化基础平台、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体系,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数字化校园,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现代信息服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2)建设内容规范科学

改造机房,保证校园网核心设备有一个良好安全的允许环境;更新校园网络设备,改造网络结构,实现“万兆主干、千兆楼宇、百兆桌面”;增加校园网出口带宽,提高网络使用性能,扩大校园网络全覆盖范围,增加跨校区视频互动功能,实现福建路校区、桥头校区学术讲座实时声画互动交流,真正实现“三区相连、三网相通”;改造“一卡通”专网,建设“一卡通”服务中心,实现“一卡多用、一卡通用、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目标。

3)建设思路清晰性

坚持整体优化,分步实施,体现硬件集群,数据集中,应用集成的技术原则。注重系统化的需求分析;注重建设更丰富的以图书馆为主的数据资源、以教务处为主的教学资源、以管理文件为主的办公资源,实现学校有序及高效的管理;注重效益和效率,强调应用。

2.2 明确建设的计划与要求

1)夯实的基础设施

为网络设备提供一个环境安全、设施稳定具有良好监控手段的设备机房,按偏平化要求改造校区内光纤链路,同时改造“一卡通”网络,更新网络设备,新建数据中心,为信息化校园提供高效稳定的运行平台

完成上述建设任务后使我校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达到“三区相连,三网相通,一卡通”以及“万兆主干、千兆桌面、千兆出口”的目标

2)完善的应用系统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整体规划、持续建设的过程,规划方案不但包括数字化校园数据标准,还包括了软件工程规范、网络建设服务标准、信息安全标准,保证数字校园后续建设的全面性、可持续性。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发展过程,运行支撑平台保证不同应用系统能够相互融合,将来可以适应应用系统升级、更换等变化。采用开放性和标准化的技术架构,功能和性能更加稳定,使得校方可以不依赖于承建商。

运行支撑平台的产品(共享数据中心、信息门户、单点登录等)采用了国际厂商的开放式的系统,功能、性能和标准化程度都有保障,容易协调不同厂商的产品进行融合。

根据各部门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新建、升级、集成的不同建设方法和内容,既照顾了现有的比较成熟的系统也考虑到了新建的需求,这样就把业界比较先进的应用系统都纳入到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当中来,实现了我校利益最大化。完成上述任务后,达到免去全校师生进入不同部门业务系统使用不同账号、密码的烦恼; 建立共享数据库,消除“信息孤岛”,彻底解决数据不同步问题,以及相同信息重复填写的问题;用户登录后可根据不同的用户依据其身份与权限,展现不同的内容, 用户也可根据自己的权限自主定制显示内容。当然,页面内容的展现会随着对现有系统的集成和新系统的建设而不断丰富。

2.3 寻求一个好的集成商伙伴

一是具有国家相关部委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资格等国家规定的承担数字化校园建设任务必须具备的资质和相应级别,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

二是拥有一支技术全面的队伍,具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咨询能力、应用开发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运营维护能力,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在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有良好的声誉;能够提供覆盖数字化校园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过程、通过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充分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维护的个性化需求;拥有众多熟悉高校业务的资深业务分析人员,与多个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先的高校长期合作,具有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设计能力。

三是具有已经建成并且运营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案例,需要积极主动参与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调研、总体方案前期设计与认证并经资格预审入围的单位。特别要强调的一是与我校共享源代码和知识产权,提供二次开发平台给学校师生,让学校掌握后续的运行维护和升级,而不是依赖这个集成商。二是由我校与系统集成商共同开发的产品,需要与本校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

2.4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咨询、监理与管理队伍

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周期较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技术障碍、方案修订的问题,以及对应用系统功能、性能测试工作,这些都需要相当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工作经验,要完成好这些任务。一是组建由校内外专家相结合的技术咨询与监理队伍,既借力外援,又充分发挥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和现代技术中心专家的作用。二是成立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强化内部管理,实现管理与建设的同时跟进与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大力培养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建立起专业的信息技术维护人员队伍,在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及时解决各类技术问题,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3 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重视的问题

作为学校的决策者主要领导,必须切实重视教育数字化校园建设,把这一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系统规划引领,技术可靠成熟,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的顺序,更高层面理解轻重缓急,做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全校性的工作,涉及学校管理理念、管理流程、职责整合,利益调整等,全校各部门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要高度重视,热情支持、积极参与。根据工作性质的变化要经常性调整现有的管理体制,使之适应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

决定信息系统建设的规模,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不断投入、持续跟进,以及保证资金来源;系统建成后学校要规划每年的维护投入,保证数字化校园系统正常运行。

要建好、管好、用好,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平台内涵和系统功能,必须要有一支较高技术水平的运行维护队伍,要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并吸引高水平的人才,要制定相应政策。从外部引进以及内部培养两手抓,形成开放、互动、提升的环境。组织和稳定信息队伍与技术队伍;制定有利于建设的政策,以确保该项工作支持力度等。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部门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计划,然后由信息中心人员参与,共同进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信息资源必须实行统一管理,信息才能成为资源,才能为学校各部门所共享,数字化校园建设才能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和利用充分化。

数字化校园建设小组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开发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还需要充分了解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要紧跟技术潮流,清楚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努力做好学校与信息技术的无缝对接,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实施者。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系统工程,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阻力,要及时要制定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相关项目的建设中要归口管理,统一规划,避免多头建设,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

4 结束语

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投入大、建设工作量和工作技术难度都非常大的系统工程。不难发现,当前高等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建议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考虑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做到总体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一定能将建设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需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抓住和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技术成果和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早日实现国家现代化。

推进财源建设范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指导;推进医院;人才队伍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医院竞争实力的基础,医院要想打造成一流的医院就必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建设人才队伍中充分的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设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建设培养体系。

一、加快人才分层培养步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加剧,在人才的战略培养上,人们都在努力的找寻适合人才发展的培养战略方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充分的注重人才的培养工作,在人才的培养工作中,注重人才的分层培养,并加快人才分层培养[1]。

(一)人才分层培养

所谓的人才分层培养就是在人才培养中注重高层次人才与后续储备人才一同培养的原则,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能够支撑整个医院的发展,而后续储备人才的培养能够保证医院的发展。因此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应该就这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医院的人才培养中注重对人才的推广,将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向全市推广,积极打造医院的整体形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向名医带名科道路发展。在人才的队伍建设中应该注重对初级人才的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好其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人才的培养常规化、制度化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应该将人才的培养工作定性为常规化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在人才的培养中制定《医院人才培养战略管理办法》在管理中积极的吸引各类人才,将医院的发展聚集成人才的培训基地。在医院的发展中积极的与院校之间进行联合培养,让院校负责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医院中得到实践机会。最终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直接进入到医院工作,在其中省略掉再培训环节。这样的人才培养战略是符合科学发展观下的人才培养战略的。在人才的积极引进过程中为医院的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学科带头人作用,促进学科建设水平

在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中,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能够使医院的发展得到保障,因此在科学发展观下的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做好学科带头人的推动工作。

(一)促进人才交流

在医院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中,医院应该认真的实施好人才培养计划,要给学科带头人丰富的学习机会,要和国内外的各大医院之间进行学习交流合作,要在人才培养上和高校之间进行联合培养,医院的医生可以将具体的实例当做教学讲义去高校中讲学,学生在学习完理论基础后可以到医院进行实践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人才的培养推进了交流合作中,让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国内外先进的医学技术,让医学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2]。

(二)加强学科群体建设

优势学科的群体建设将是直接推动医院整体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学科的构建上是医院实现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在医院的学科建设上应该本着发展全局的思想进行学科的规划建设设计,要使学科的建设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要保证两者相互发展,在发展中要逐渐形成医院的特色学科。

三、加大管理干部团队建设

在科学发展观下的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大力加大人才管理干部团队的建设,只有干部团队的建设完善才能够在不断地发展中壮大医院的整体人才队伍建设。

(一)用人原则掌握好

在科学发展观下的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以德育人的原则,在选择干部的建设时一定要考察其品德素质,要推进干部的岗位轮岗制,对其加强工作效率的考评制度,建立起科室的责任制以及护士长管理责任制,在工作中要将责任一级一级落实好,各个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督促医院的工作效能,提升医院综合的服务质量。

(二)培养机制掌握好

在医院的培训中,要掌握好相应的培训主题,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优秀医护工作者来进行培训演说。要进行相应的专题设计,在临床的发展中要及时的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开拓眼界,提升科主任与护士长的工作管理水平。在培训中要就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在培训中要注重培训机制与培训原则。

(三)干部团队的锻炼要掌握好

在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中应该注重对干部的实践能力的训练进行安排,在实践中为其制定相互统一的标准,让干部之间进行不断地学习,加强干部团队的管理能力,实现干部的人才素质的整体提升。为创建优秀的医疗卫生事业而努力。

四、结语

人才队伍的建设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持续的发展工程,医院团队的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了医院的整体发展。在医院人才队伍的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能够有效的提升医院的整体工作水平,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能够使医院的人才建设始终都能与时俱进,能够支撑医院的良好发展,为广大社会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医疗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推进财源建设范文3

【关键词】 财源建设; 园区建设; 县域经济; 地方财源

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2-0085-06

财源即指财政的经济源泉,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的财源。如从范围上可分为广义、狭义和规范的财源,从作用上可分为支柱、主体和一般的财源,从时间上可分为现实、梯度、新兴和后续的财源,从形式上可分为显性和隐性的财源,从区域上可分为集约型和分散型的财源。地方财源建设是增强地方政府财力的基础,只有财源充裕、财力充足,政府运行方有保障,政策才能稳定,从而健全地方公共财政职能。哈尔滨市制定的新战略和新目标,决定了财源建设新的路径与机制,而深入、系统研究其财源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旨在为有效发挥财政功效、培育地方经济、促进区域发展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哈尔滨市财政收入的基本分析

自2001年以来,哈尔滨市一般预算总收入持续增长,其“十一五”年均增长19.96%,相比“十五”年均增长(14.36%)高出5.6个百分点。2009―2013年哈尔滨市GDP及财政收入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一)财政收入总量分析

从表1看:2009―2013年哈尔滨市GDP从3 175.5亿元上升至5 017.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2.30%;一般预算总收入从338.4亿元上升至632.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77%;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从193.36亿元上升至402.2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74%,分别高于5.47和5.04个百分点,但其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以2013年为例,哈尔滨市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排名倒数第2位,仅高于长春市(381.8亿元),与第1位的深圳市1 731.3亿元相比少1 329.02亿元,相差2.3倍。①

从哈尔滨市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关系看,哈尔滨市财政预算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GDP)同向增长,但其增幅远高于GDP的增长。如2009―2013年哈尔滨市一般预算总收入和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于GDP增长率5.47和7.44个百分点,使哈尔滨市的经济实力与财政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哈尔滨市一般预算总收入、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从10.66%升至12.61%(年均比重11.81%)、6.09%升至8.02%(年均比重7.10%),分别提高了1.95(年均0.390)和1.93个百分点(年均0.386)。

(二)财政收入构成分析

哈尔滨市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由地方税收收入和地方非税收入构成,其中地方税收收入是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主要支柱。如表1所示,2009―2013年地方税收收入稳步增长,即从150.49亿元上升至317.6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3.17%,但其增长率呈逐步下降趋势,即从33.53%降至14.50%;其占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相对稳定,即由2009年的77.83%微增至2013年的78.96%,年均比重78.79%;其占GDP的比重稳步增长,即由2009年的4.74%升至2013年的6.33%,年均比重5.59%。而地方非税收入总体规模逐步增加,即由2009年的42.87亿元上升为2013年的84.62亿元,总体增长97.38%;其占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逐步降低,总体与税收收入比重增速呈相反的走势,即由2009年的22.17%降至2013年的21.04%,年均比重21.21%。

从哈尔滨市地方税收收入构成看,其收入包括营业税、增值税(地方分享)、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和其他税收。2009―2013年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3税总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分别为65.82%、64.78%和63.21%(均超63%),比重平均值分别为38.77%、12.34%和13.12%。从2013年地方税收收入构成数据看,3个主体税种是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分别占税收总额的39.53%、12.67%和10.67%;5个次主体税种是契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分别占税收总额的8.13%、7.47%、5.78%、4.31%和3.45%。上述8种税的税收收入2009年占税收总额的94.17%,2013年占税收总额的92.01%。

从2009―2013年哈尔滨市地方非税收入构成情况看,其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最高,占非税收入比重最大,2009年该比重为23.09%、2011年最高为41.40%、2013年降为30.85%,国有资本经营等收入规模不够稳定。从2013年非税收入构成看,按比重排序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其比重分别为30.85%、18.86%、23.55%、13.75%、12.36%和0.62%。

二、哈尔滨市财源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财源建设管理的状况

1.财源建设管理的重点

哈尔滨市始终重视与探索财源建设管理工作,其重点主要包括:全市及各区(县、市)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发展,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加大工作推进和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为项目入驻园区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特别是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加大重点财源项目的推进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支持和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各部门、单位全力落实激励与责任机制;按照省级财政部门的有关标准与要求,积极争取财源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完善财源建设管理制度,加强绩效考核和作风廉政建设,以确保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2.财源建设的激励机制

哈尔滨市财源建设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制定与完善全市及区(县、市)财源建设的考核评比实施细则,加强对区级财源建设的考核评比,对财源建设效果显著的给予奖励;对市区共享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幅超过全市税收收入平均增幅的,市级财政所得的超收部分按照超收幅度及比例奖励给各区,以调动区级财源建设的主动性;为充分调动各区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调整市对区的财政体制,即市与区共享税的分成比例由6:4调整为5:5,同时将部分市级企业税收下放到企业所在区,以加大对各区财源建设的政策激励力度。

3.财源建设资金的管理

为推进哈尔滨市区县(市)财源建设工作,市财政局制定了《财源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财源建设资金使用坚持宏观导向性、经济效益优先、适当集中重点投放、国民待遇的原则;财源建设资金主要用于贷款贴息和招商引资费用支出补助,以及经济欠发达或边远县市项目补助;财源建设项目贷款贴息采取“总量控制、比例贴息、据实核拨”的原则;招商引资费用支出补助必须在招商引资项目资金到位后给予补助;对财源建设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办法,由市和区县(市)财源办负责财源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工作。

(二)财源建设的现实问题

哈尔滨市在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挖掘新财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保证了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但其问题和困境也同时并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不高

哈尔滨市规划建设8个工业集中区,包括城区东部、城区南部、动力之乡、城区西部、城区中部、松北区、呼兰区和阿城区,其工业园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至2012年8月底,全市共有工业园区26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重点产业园区3个),已入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2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46%。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园区缺乏科学规划,数量多布局乱

目前,哈尔滨市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多达60余个,有的区、县(市)设立多个工业园区、有的工业园区相互交叉重叠、有的工业园区规模很小,从而导致园区多但较乱。

(2)园区产业集中度低,同构问题突出

全市多数园区是以区县为单位设立的,由各级政府单独规划,自行开发建设,大多从区县局部利益出发,导致园区产业集中度低,多数县域园区规模以上产值不足10亿元。

(3)园区建设投入不足,集聚效应较差

各园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层次普遍较低。大多数园区除了靠本级财政有限的投入外,主要靠负债或招商引资投入,导致园区建设成本高、水平低、进展慢,难以形成吸引力和产业集聚效应。

(4)园区管理体制不协调,政策不统一

工业园区的属地管理体制带来行政区域的分割,生产要素大多在本级政府范围内调配使用,缺少开放与流动,园区间缺乏有效协调,降低了基础设施利用率,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扭曲和浪费。

2.招商引资项目结构不合理

(1)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滞后

哈尔滨市招商引资政策大部分是2002年以前制定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整,有些政策已不适用,而有些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落实到位。总体上看,哈尔滨市对招商引资者的激励力度和外来资本的优惠程度远不如长春、沈阳和大庆等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哈尔滨市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

(2)引进的资金及项目较少

哈尔滨市直接使用外资逐步降低,如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从2011年的77户降为2013年的52户,合同外资从6.54亿美元降为6.43亿美元,新增合同外资从2.79亿美元降为2.54亿美元。2013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2.6亿美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倒数第3位,与排第1名的大连市(136.0美元)相差4.02倍。

(3)投资行业和方式不合理

近年来哈尔滨市外商投资的行业主要是房地产、商业流通、住宿餐饮、汽车制造、医药、食品等,其中前3项比重较大,而电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小。除直接投资新建项目外,投资额较大的项目是并购项目,该引资方式虽然盘活了存量资产,但收回的资金多不再投入建设,没有形成新的增量财源。

(4)招商引资成本支出较大

现行财政体制和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机制,使招商引资工作在各区县之间形成了区域割据,各地为吸引外地资本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由于各地政策的优惠程度不同,导致各区县之间在招商引资上的不公平竞争。特别是在市区内,有的企业在开发区注册而在其他区经营,导致纳税秩序混乱和各区之间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3.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力较低

近年来哈尔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如投资总额由2009年的1 892.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 940.0亿元,增长0.61倍,年均增长12.22%。但从规模上看,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前两位的成都市(6 501.1亿元)和大连市(6 478.1亿元)相比差距较大,如2013年哈尔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成都市相差1 561.1亿元、相差0.32倍,与大连市相差1 538.1亿元、相差0.31倍。

从投资结构上看,房地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创税能力较强的项目。2013年哈尔滨市房地产投资849.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7.2%,同比降低2.3个百分点。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前两位的沈阳市(2 184.0亿元)和成都市(2 110.3亿元)相比,比前者少1 334.3亿元、相差0.57倍、比重少17.0个百分点,比后者少1 260.6亿元、相差0.48倍、比重少15.3个百分点。可见,哈尔滨市房地产的投资额及比重都远低于沈阳和成都两个城市。

由此可见,哈尔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仅规模小、增速慢,且结构也不尽合理,这也是哈尔滨市财源弱化、财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4.资金与税收政策支持力不足

(1)缺少外部资金支持

在政府投入上,哈尔滨市本级和各区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能用于财源建设的资金有限;在招商引资上,投资商要求条件高,招商引资难度越来越大,且地方财政受益较少,如2013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仅22.6亿美元,与大连市的136.0亿美元和成都市的87.6亿美元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银行融资上,企业银行项目贷款难、新项目受制于资金约束;在土地使用上,国家严控政策导致项目用地不足,尤其是道外、道里、南岗等中心城区用地难和费用较高,发展工业财源项目受到空间的限制。

(2)税收政策因素制约

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因缺乏地方性税收优惠政策,且以直接减免为主的税收优惠方式易导致投机行为的发生,影响哈尔滨市工业园区和招商引资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滞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导向机制尚不健全,有碍产业结构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对节能减排、环保推动不足,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税收调控政策缺少其他政策的配合支持,不利于投资在不同区域的合理流动。

三、加快哈尔滨市财源建设的对策

2012年哈尔滨市实施了《区县(市)重点产业发展及布局规划(2012―2016)》,其目标是加快发展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4+6+1”现代产业体系,至2016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 000亿元,年均增长16%;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 9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结合该规划和哈尔滨市实际,本文提出加快哈尔滨市财源建设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改造传统产业,拓展支柱财源

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石化产业作为哈尔滨市的支柱产业,是构成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而应将其作为改造和提升的重点。

1.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革新进程

引导企业研发其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拓展产学研结合范围,提高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平台,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吸收、转化与创新。如以哈飞、哈轴、阿钢、哈量等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为重点,提高技术革新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以秋林、裕昌食品等食品行业巨头为核心,大力发展地方特色食品行业;以哈药集团为重点培育对象,保持医药产业现有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2.整合企业资产,推进国有资本调整

通过促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向优势企业和名优产品聚集或重组,全面提升其整体实力,打造哈尔滨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从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出发,继续推进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加快国有资本向主导产业、大型企业、企业主业及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价值链的高端环节集中,实现“资本调优、规模调大、主业调精、整体调强”的效能。

3.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通过实施质量流程化考核体系,加强产品质量可追溯性管理,实现优质品牌带动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针对市场需求层次研发品牌特色产品和技术型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形成品牌化和系列化,对市场增长率较低、占有率较高的产品加快升级再造;树立产品形象,真正依托品牌、依靠质量、依赖信誉赢得市场,赢得需求者,稳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二)发展新兴产业,汲取财力财源

在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加快新兴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既有利于保障哈尔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也符合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

1.积极支持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兴产业是财源建设着力推进的重点,哈尔滨市应积极研究与探索提高工业增加值,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有效措施,在财税政策等方面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以及水泥、水轮发电机组、电站锅炉、发电设备、发电、卷烟、啤酒、软饮料、乳制品、原油加工、铅酸蓄电池、生铁、铝材、钢材、汽车、家具和化学药品原药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

2.增强市中心区域辐射力的效能

围绕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新发展战略,发挥中心城区人才、技术和大企业的优势,把南岗、道里、香坊等中心城区的财源做大做强,扩大市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度;支持城区大中型企业帮带县乡企业,通过到县乡建厂、合资联营、产品扩散、技术协作、设备转让和人才支援等多种形式的密切合作,积极吸收当地劳动力,充分利用县乡资源,推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3.实施跨区域的多层级发展战略

依托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的资源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生产业,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度和融合性;充分挖掘各县(市)的特色服务资源,拓展现代服务业产业集中地;加大旅游(冰雪)、金融、物流等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吸引境外资金注入;引导企业进行强强联合、上市融资等经营模式,支持企业与省内外知名企业进行密切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增加财政收入。

(三)加快园区建设,挖掘潜力财源

目前哈尔滨市园区提供的税收收入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园区经济是推动工业化进程和实现工业强市的战略举措,也是财源建设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支持优势企业向园区集聚

对确定为全市各产业园区的优势主导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和符合园区定位的项目,开辟专属“绿色通道”,以形成相互关联、前后延伸、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集聚优势;各区(县、市)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对符合园区产业发展定位、技术先进、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特色和优势企业,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和配套服务能力,助推主导产业快速扩张,带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2.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全市及各区(县、市)应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广开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当前应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硬件和投资环境软件的建设,以及标准化厂房、水电、通讯、路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项目引进创造良好的氛围。在国家及黑龙江省财税优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多层次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优先提供贷款融资担保,加强园区建设,充分调动发展园区经济的积极性,以形成新的财源增长点。

3.提高园区用地集约化水平

在目前哈尔滨市工业用地十分紧张的前提下,提高园区用地集约化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其措施主要包括:科学规划园区公共设施、住宅和二、三产业等项目用地,严禁将园区规划的工业用地用于商品房建设;按照企业规模和投资额度划拨土地面积,及时收回划拨后未及时建设、形成经济效益的土地等;进一步完善园区开发建设跟踪推进机制,财源建设管理机构应强化园区建设与监管的力度。

(四)规范招商引资,争取政策财源

哈尔滨市应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和经济布局调整机遇,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1.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改变以政府主导的招商模式,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专业化和市场化,增强外来资本对现代产业发展的助推力;积极探索适宜本市实际的招商引资方式,完善招商机制,优化招商环境,改进招商服务,加大引资力度,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在拓展利用外资方式上,由传统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办厂向境外上市及企业并购、重组、特许经营权转让和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进行转变。

2.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国家及省级财政部门对招商引资的政策精神,力争省级财政对市级财源建设的政策、资金扶持。措施主要包括:认真筛选财源项目上报,争取省级支持;做好省市共建园区与财源建设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并做好跟踪推进与监管工作;积极争取省级招商引资奖励,各区(县、市)应准确掌握本地引进符合省级奖励条件的项目情况,并严格按照要求及时向省级财政部门办理报批手续。

3.强化招商引资监管工作

哈尔滨市政府及财政部门应对全市、区(县、市)及各部门和单位招商引资进行严格考核,继续对市区域外引进的财源项目、资金到位、符合补助条件的给予费用补助;市级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招商引资项目流转费用补偿、收益分配和重大财源项目奖励等激励政策,规范和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保证全市各区(县、市)招商引资政策的统一性,避免因政策不一而造成招商引资不公平竞争的问题。

(五)壮大县域经济,夯实地方财源

近年来,哈尔滨市县域财政增长势头较好,除巴彦外的其他8个县(市)平均增长率高于9个市属区近2个百分点,但财政基数小也不能忽略,因而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县域财政仍是财源建设应加强的重点工作。

1.扩展农业产业链条,涵养基础财源

充分发挥哈尔滨市农业资源比较优势,结合本地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实际,按照企业标准化、加工规模化和流通品牌化的思路,建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将传统农业生产的简单数量增减转向提高质量效益上来,在优质、特色、绿色、无公害等方面下功夫,如进一步打造五常精品大米品牌、推广通河县“黑土稻场”有机大米等,是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的典型。

2.注重开发旅游资源,挖掘资源财源

旅游产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提高产业关联性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目前哈尔滨市县域旅游财政收入的比重低,且县域旅游除冰雪天然资源外较为欠缺,因而可将农家乐、采摘园、特色农产品作为游乐资源吸引异地游客,并积极完善住宿、餐饮、交通及文娱等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形成辐射广、关联强的旅游综合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注入新活力。

3.完善县域公共服务,发展潜在财源

哈尔滨市应加大县域公共产品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通过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构建城乡统一的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可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的消费导向,从而培育出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4.加大县域投入力度,发展后续财源

哈尔滨市可通过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村基础服务、改善基层金融和通讯条件等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县(市)应充分利用好市财政部门扶持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对财源建设基础薄弱特别是延寿等基本没有地方工业项目后续财源支撑的县域,可通过加快县乡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来实现“以财兴业、以工聚财”的良性循环,实现财源建设的新突破。

(六)创新财政机制,实现持续财源

哈尔滨市应创新财政机制、强化财政收支管理,既要管好存量财源、挖掘潜力财源,也要科学规范、严格监管财源,进而实现财源的可持续增长。

1.分类规范管理,优化财源配置

在制定加快财源建设的政策方面,应有所区别,抓两头、带中间,对部分经济落后的县(市)区给予政策激励使其加快发展;改进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基层转移支付办法;减少财政管理体制层级,继续扩大“乡财县管”的范围,逐步建立以县(区)为中心的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在财源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为市级及区县等各级政府财力提供可靠的保障,以促进全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加强税源管理,优化服务机制

哈尔滨市税源监管可全面推广和应用专业软件,实现重点税源监管、税务报表等相关管控软件的全覆盖;强化对现有存量税源的管理,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征管力度;积极挖掘潜在税源,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具有季节性、流动性、不确定性的行业和企业的税收征管;及时堵塞流失税源,保证税收收入及时入库;完善税务机关纳税服务网络平台,科学、规范服务方式,提高办税效率。

3.强化预算管理,提高监管水平

加强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严格按照预算计划、预算级次、规定用途和事业进度予以拨款;严格按照《预算法》等法规,加强对地方债务举债规模、期限和用途的监督管理,并如实进行信息披露;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本级财政资金从申报、拨付到使用全程的有效监控机制,强化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效果的跟踪及监管力度;继续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压缩非生产性财政支出。

【参考文献】

[1] 于国安.用财源建设引导转方式调结构[J].中国财政,2010(20):34-36.

[2] 王佳.财源建设相关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11(14):56-58.

推进财源建设范文4

安排安排2010年工作任务,这次全县招商引资暨工业经济和财源建设工作会议是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简要总结2009年全县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和财源建设工作。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和财源建设工作,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局面。刚才,县委、县政府对在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和财源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个人及企业进行了惩办奖励。此,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受到惩处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向前来投资兴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全县上下以受到惩处的单位和个人为榜样,拼搏进取,扎实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就如何抓好今年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和财源建设工作,下面。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清形势。

掌握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形势。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做好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和财源建设工作,必需对当前我县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和面临形势有一个清醒、准确的判断。

(一)从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态势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自然灾害等有利因素影响,紧紧围绕“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建设和谐”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财源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赢得了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效果。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全县共签约运作招商引资项目56项,实际到位资金13.5亿元,引进外资630万美元。向上争取工作效果显著,共争取各类项目149项,争取到位资金52026万元。工业经济实现新发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7.46亿元,增长9%实缴税金7808万元,增长65.2%飞鹤(乳品加工项目加工鲜奶59426吨,实现产值6.8亿元,实缴税金5146万元,成为我县第一纳税大户。二期工程进展迅速,已经进行设备装置。飞鹤(万头奶牛国际示范牧场奶牛存栏达到7100头。洽洽食品公司满负荷生产,累计加工洽洽牌香瓜子7800吨,实现产值9980万元,实缴税金961万元。鹤城酒业实缴税金1662万元。中兴乡火烧张白酒、兴十四村植酸酶等一些好项目、大项目相继投入试生产。财源建设得到新提升。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8277万元,增长21.8%其中,工商税收实现14295万元,增长42.8%其中,国税完成9044万元,增长70.7%地税完成5251万元,增长11.5%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458万元,增长16.8%县级可用财力达到5.1亿元,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调资300元的情况下,仍实现了保工资、保运转、珍重点工程支出。应该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县经济仍然坚持了继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发展态势,乘势而上,追赶逾越,努力实现强县富民的奋斗目标。

(二)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看。一定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扎实工作,努力推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县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深入实施“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省委、省政府又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力培育县域经济优势主导产业,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这些都十分有利于我县在新一轮产业结构大调整、发展格局大变动中,抢得发展先机,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加快发展。县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经过多年坚持正确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发展思路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县经济总量大幅提升,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特别是全县上下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临时实践中,锻炼了一支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凝聚了人心思进、支持发展的广大群众,形成了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从我县发展现实基础来看。县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新的产业结构没有大的改变,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差别依然较大;项目建设效果不够显著,带动能力强、有吸引力的大项目还不够多;多数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竞争能力较弱;个别领导干部对招商引资工作重视水平不够,招商效果还不够理想;少数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守旧,进取精神缺乏,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有待转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引起高度注意,并认真加以解决。总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努力推动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二、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突出重点。

也是谋划好“十二五”规划、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更是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坚持全县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之年。必需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和财源建设等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一)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不时提高招商引资胜利率,进一步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2010年,全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要力争达到14.8亿元。一要解放思想谋项目。县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新上更多产业关联度高、牵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对于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我县不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就不可能引进飞鹤乳业、洽洽食品公司等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我县;如果中兴乡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就不可能引进火烧张白酒项目,可以说,不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就不可能引进项目;没有项目,就不可能实现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因此,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破除“招商引资是做虚功”等错误思想,坚决克服“招商难、难招商”等畏难情绪,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二要加大力度引项目。坚持打破惯例抓招商,凡是有利于项目引进的方法都要大胆借鉴,凡是先进地区行之有效的招商措施都要参照实行。继续实行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全民招商、以商招商、会展招商的同时,大力开展专业招商、中介招商和委托招商,做到多措并举、齐头并进,确保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良好效果。要突出抓好大项目和高附加值、高贡献率好项目的引进,实现招商引资数量和质量双突破。要重点围绕新型能源、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积极主动与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联系洽谈,力争再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积极协助上海成瑞投资公司做好项目核准工作,争取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工程尽快开工建设。加快落实亚洲风力(香港)管理公司投资10亿元的双河农场1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尽快签约运作,及早开工建设。抓紧与加拿大中加畜牧发展公司进行洽谈对接,及早签订合作协议,尽快引进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带动全县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富华生物制药项目与上海辅仁医药集团的合作,做好项目开工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正式生产,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对于投资9000万元的木寡糖项目,已完成立项的基础上,要尽快开工建设,争取年底投入试生产。抓紧运作北满特钢注册成立的物资再生经贸有限公司项目,促使项目尽快落户我县。同时,要重点加强县生态工业新区和富华生态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政策、法制等方面的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宽松舒适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客商到县投资兴业。三要抢抓机遇争项目。各有关部门要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供二治、交通能源、生态治理、节能减排等项目为主攻方向,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包装、整合、生成既符合我县实际,又符合国家政策支持的项目,并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跑省进京,汇报工作,搞好攻关,努力为我县加快发展争取更多的外力支持。对已经立项的项目要加大争取力度,确保早日通过审批,开工建设。特别是要积极抓好我县铁路立项申请工作,做好铁路建设项目前期的预可研等项工作,尽快起草项目建议书,争取早日把我县修建铁路纳入全省铁路发展规划,为久远发展奠定基础。四要搞好服务促项目。县级领导干部要围绕十个新建在建项目、一个争取项目和八个巩固提升项目落实责任,主动服务、高效服务,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全力支持和服务项目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的作用,实行“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努力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便当周到服务,真正让投资者在县放心、安心、舒心地投资兴业。同时,要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政府依法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企业守法经营的健全法制环境,特别是对引进新上的重点招商引资企业要继续实行挂牌维护,严厉查处损害企业和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切实解决少数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弄权勒卡问题,依法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突出优势产业。通过采取政策倾斜扶持、注入财源建设基金、重奖纳税企业大户等方式,搞好产业项目扶持服务,促进企业不时发展壮大,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划实现8.6亿元,增长15%实缴税金9000万元,增长15.3%一要在扶持乳品产业项目上下功夫。强化对乳品龙头企业的扶持服务,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带动乳品产业加快发展。支持飞鹤(乳品加工项目一期工程新上1条制粉和5条小包装生产线,实现乳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创税能力和牵动能力。全力搞好各项服务,争取二期工程8月份试生产,新上奶粉包装生产线。企业全年实缴税金力争达到6000万元。加大对飞鹤(万头奶牛国际示范牧场的扶持力度,目前已购进7100头奶牛的基础上,争取到年末购进优质奶牛达到10000头。同时,做好第二个万头奶牛牧场打井、电力等配套基础建设服务,争取土建工程在今年6月份开工。要抓好其他乳品加工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加快企业发展步伐,推动乳品产业加快发展。支持军星乳业进行资产重组,将县城内生产基地与兴十四村生产厂进行资产整合,提高产量。支持双娃乳业搞好生产经营,增强企业创税能力,提高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军星乳业、双娃乳业年实缴税金力争均达到100万元。二要在扶持葵花产业项目上下功夫。抓好葵花产业龙头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葵花产业,巩固提升我县“中国向日葵之乡”知名度。支持洽洽食品公司在实现4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行的基础上,加快二期自动包装生产线建设,提高生产能力;尽快完成污水处置项目,提升企业发展层次。企业全年实缴税金力争实现1100万元。同时,加大对全县葵花基地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稳定葵花种植面积,全力搞好病虫害防治,为企业生产提供优质原料。三要在扶持制酒产业项目上下功夫。加大对鹤城酒业的扶持力度,不时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实施品牌开发战略,着力强化市场营销,进一步扩大产品销售,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坚持企业继续稳定的创税能力,确保企业年实缴税金1800万元。抓好东正滋补酒项目建设,加快企业设备装置,尽快投入生产经营。支持投资1亿元的中兴乡白酒生产项目建设,确保投资1700万元的一期工程满负荷生产,2010年,企业力争实缴税金500万元。要通过白酒项目的发展壮大,带动包装、物流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逐步形成白酒产业链条。四要在扶持生猪产业项目上下功夫。支持鑫鹏牧业与香港富信集团合作建设年屠宰生猪100万头项目及肉制品深加工项目,做好项目合作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进一步延伸生猪产业链条。加快鑫鹏牧业音河种猪园区土建工程建设进度,确保8月末建成投入使用,争取优质种猪存栏达到2万头。扶持亿康园牧业扩大发展规模,争取存栏种猪达到5000头。五要在扶持玉米产业项目上下功夫。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与富华集团合作,加快50万吨玉米精深加工项目建设进度。抓好温州海螺集团投资1亿元建设的生物饲料项目,年生产畜禽高档饲料添加剂植酸酶1万吨。争取企业一期工程投产达效,企业年实缴税金400万元。做好环保垃圾处置项目前期开工准备工作,争取5月份开工建设,年末建成投产。

(三)夯实发展基础。千方百计抓好财源建设,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201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亿元以上,登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一要积极培育财源。财力的增长有赖于产业的发展壮大、新增长点的培育增多。要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培植和涵养税源,进一步扩大和夯实税源基础,促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要把大项目建设作为培植大财源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乳品、葵花、生猪、玉米和制酒优势产业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的财源增长洼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聚合民间资金、信贷资金等社会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效益好、提供税收能力强的行业和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税收贡献多的骨干税源企业。要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快激进服务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平安业的发展速度,带动和促进全县第三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增效益,不时拓展新兴财源,提高第三产业的税收贡献能力。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大力开展走出去引资、市场化引资、中介服务引资、专业园区引资和以商招商等活动,不时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努力在对外贸易上取得新进展,拓宽增收渠道,增加财源收入。二要强化财源征收。落实细化财税征管责任,完善税源动态监控体系,加强重点税种、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税收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偷、漏、骗、逃等抗税行为,防止税源流失,促进财政增收。要加强国土收入、附加收入、罚没收入及其他非税收入的管理,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截留、透支、挪用。三要加强财源管理。严格预算刚性约束,年初无预算的原则上不予支出;超出年初预算的原则上不予追加。大力调整支出结构,优先安排财力“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法定支出”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增长,把支出的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单薄环节倾斜,向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倾斜。各乡镇、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决杜绝胡支乱花、铺张浪费。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自律意识,带头勤俭节约,遵守各项财经纪律,严格控制招待费用,节约不必要的财政支出。财政、审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资金监管,规范运行顺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搞好扶持服务。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模小、生长慢,自主守业、全民守业氛围还不是很浓。因此,要依照全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暨中小企业工作会议的安排,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生长工程。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减少企业融资本钱,促进企业加快发展。要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品牌意识,推进自主创新,积极培育生长型企业,努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大发展、快发展。

三、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工作目标,明确责任。

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开拓创新,面对繁重的加快发展任务。强化责任,完善机制,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要坚持开拓创新。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要依照县委确定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突出外地资源和产业优势以及本部门工作特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集中精力抓好工作落实,做到以全新的思维推进发展。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打破激进思维观念的束缚,改变过去惯例抓、抓常规,全面抓、抓全面的做法,努力在创新思路和招法上实现新突破。要敢于在新”字上下功夫,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强化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善于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方式方法,做到怎么推进快就怎么抓,怎么能发展就怎么干,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要着力在活”字上做文章,用好、用活、用足各项政策,灵活执行政策上动脑筋,把执行政策中的原则性和实际操作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只要有利于加快发展,就要从全县大局动身,破除部门利益至上和条条块块束缚,努力为加快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快捷服务。要注重在快”字上求效益。主动寻找机遇、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克服等靠要等错误思想,努力在竞相发展中先行一步,勇争一流。

(二)要落实工作责任。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依照《全县2010年推进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工作分工,实行县级领导包重点企业、包重点项目,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抓好招商引资、工业企业和财源建设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督促检查,做到领导精力重点投放、工作力量重点支配、人力物力重点倾斜,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和财源建设,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要强化目标考核,严格依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乡镇班子等考核方案规定,完善奖惩机制,形成人人有指标、个个有压力的考核体系,努力把广大党员干部心思和精力全部凝聚到干事守业上来,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推进财源建设范文5

1.19*-19*年的财政体制改革。19*年,国家对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开始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也即“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我市适应这一体制改革要求,当时的襄阳地区对县市也作出了三项适应性调整。

2、19*-19*年市带县财政体制。19*年起,*作为全省唯一实行市带县行政领导体制的中等城市,市对所属各县市区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定额上交或是定额补贴,收入超基数按比例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

3、19*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根据分税制改革,对我市原有体制引起的分配关系上的变化,从市到县市、到乡镇都依据不同情况逐步实行与中央分税制相适当的财政管理体制。

4、20*年的省管县财政体制。为配合省管县财政体制的顺利实施,一是按照方案,搞好市、县对账、有关债务交接工作;二是在完成好省委托市财政有关管理工作,积极推进“乡财县管”财政体制改革工作;三是重点理顺市区财政体制。

二、大力支持地方财源建设

1、补贴县财源建设。19*年,我市积极争取,促使保康、谷城两县加入全省首批6个“摘帽”县财源建设试点至1987年,两县如期摘掉补贴“帽子”。

2、自给县财源建设。19*年,促使南漳、谷城两个县加入全省三年财政收入过5000万元县(市)财源建设行列。

3、亿元县(市)财源建设。为配合19*年省政府批转省财政厅关于支持部分县市到19*年财政收入分别过亿元、*00万元和6000万元的“亿元县(市)”财源建设活动,其中我市枣阳过亿元、老河口过*00万元。市财政从体制、资金、工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从而使亿元县市建设在当时取得了明显成效。

4、省辖市财源建设。19*年,我市紧紧抓住省辖市财源建设这一机遇,当年从省财政借回周转金1300万元,19*年借回1200万元,重点支持了原襄棉厂、宏伟厂、化纤厂等一批骨干企业更新改造和产业升级换代,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分税制后的财源建设。如在支持新型工业化上,大力支持国企改革,为转制企业原有职工买断身份、促其转变就业观念、重新就业;不断加大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着力引导、支持企业引进和运用新科技、新装备;在农村财源建设上,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等项目建设。

三、社会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从2006年起已实现“两免一补”。城郊农村中小学从去年开始实行“两免一补”义务教育。在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大专教育上实现了大跨越。

2、科学文体事业繁荣。从预算上统筹安排,确保重点需要,加快了科学普及、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适应社会变革需要,对文艺创作、文化体制改革、剧院等文艺场馆的维护与管理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

3、卫生保健事业兴旺。全市财政部门在支持村级卫生室建设、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以及市区或县城中心医院、中医院建设等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投入、不断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同时争取世行或外国政府贷款投入,使全市各级卫生院、各类医院硬件建设不断上新台阶。

4、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全市财政部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按照先行试点、积极推进、制定政策、规范管理的原则,使全市社会保障体系由改革开放初期仅限于机关事业和国有职工向全体市民延伸,由改革开放初期仅在城乡实行向广大农村逐步拓展。

5、城市基础设施完备。全市财政部门在大力支持城市和县城以及小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上,运用财政政策、资金投入等形式,全市城市面貌、规模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不断优化财政监督管理

1、综合财政预算管理。从19*年开始探索实施以统筹预算内外财力为主要特征的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与实践。到1996年基本实现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三个还权”;从1998年开始,按照上级要求,全市又开始进行了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

推进财源建设范文6

(一)着力培植壮大财源,不断做大财政“蛋糕”。一是加大培植财源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源建设信息平台,加强与重点企业的沟通联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落实相关扶持奖励政策,充分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提高对财政的贡献率。二是依法加强收入征管。进一步加大与国、地税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对重点行业、领域、部门、税种的监管力度,积极推进综合治税;进一步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改进征管模式,深化征管措施,逐步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

(二)着力优化支出结构,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一是完善工资的专户管理和财政统发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按月足额发放。二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认真落实粮食、良种、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三是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扶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三)着力完善机制体制,深入推进财政改革。一是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按照全覆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把所有财政资金都纳入预算管理范围之内,全面实行综合预算。二是进一步完善区街财政体制,建立税务、工商和办事处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实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三是深化“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完善机制,规范运作,切实提高财政综合管理水平。四是推进政府投融资管理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拓宽融资渠道、控制债务规模、防范财政风险,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