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范文1

 

1财务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我国会计职能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受马克思关于“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论述的影响,对会计职能基本倾向于“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直到“八职能说”以至“全职能说”并存的局面。但这些研究始终以马克思对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没有考虑会计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利于会计理论结构内容的完善。

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能是指将会计信息向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职能是指会计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会计反映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为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管理职能是会计的固有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实践证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对会计与管理结合的要求也越高,会计管理职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不同会计人员由于其岗位责职不同,一般地应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这就为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财务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工作总的目的性要求,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往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内在联系,西方会计学界强调会计目标,我国会计学界则强调会计职能,这是由于对财务会计体系运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达到主观要求还是发挥客观功能。目前会计界普遍接受会计目标的概念,但不同学派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有不同。如“决策有用性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经济责任学派”则认为,会计目标是反映和报告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定义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外部投资者以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决策有用性观点,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原因在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研究应具有前瞻性,应该从长远观点出发,以确保其框架的稳定和适用。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的国家和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表述为:相关性与重要性、形式与实质、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强调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既然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相关性、可靠性和一贯性。相关性是决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质量特征,能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的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证信息使用者获得可靠的信息,避免虚假和误导,以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一贯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多个会计数据具有相同的基础。

3财务会计的技术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业务处理提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为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提供操作规则。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标准,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由会计学界开始明确提出会计准则的概念,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国际会计协调确立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准则就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

4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按照经济特性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它是财务会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经济管理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国家的会计要素项目是不同的。会计要素的划分应充分考虑项目内容的基本特征,即项目的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这是因为只有根据同型内容和同质特征进行分类才能够对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类核算;而各会计要素在其本质特征上又应该区别于其他会计要素,这样才有其独立设置的意义;同时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应存在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能充分体现会计等式的内在联系。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特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要素(又称利润表要素)。只有明确规定了会计要素的内容,才能规范会计实务,会计人员才可能在极其复杂的会计实务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业务处理。

5财务会计的会计毕业论文社会背景--会计环境

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财务;会计;区别;分设

经济决定财务和会计,现代企业所具有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四个特征,无一不与企业的财务和会计紧密联系在一起,要使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真正落到实处,新的财务与会计的管理模式必须紧密配合,其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内容都应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随着产权界区的明晰化,财权地位的确立,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已日渐凸显。企业财务与会计机构的分设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财会机构分设的理论基石:财务与会计的区别

现代企业财会机构的合并或分设,从根本上受财务与会计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从理论上看,财务与会计具有不同的本质目标,职能和主体,是并列的两个不同范畴,这为财会机构的分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具体地说,财务与会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财务本质与会计本质的区别

会计本质问题是会计理论的关键和核心问题,是贯穿会计理论的主线。受托责任是贯穿会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灵魂,一种观念,一种学说,“受托责任”突出了会计本质与会计目标的高度耦合,因此说会计的本质是“受托责任”,会计的目标是认定和解除这种“受托责任”。

对财务本质的讨论,主要有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等几种观念,它们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但都存在不同的缺陷,伍中信教授在充分吸取了以上观点的优点并考虑到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思想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了“财权”的概念。并指出“财权流”是现代财务的本质。

2.财务与会计在基本职能上的区别

对财务职能的表述,一般认为财务具有筹资、调节、投资、分配和监督等几大具体职能,而前四个职能可以统一归结为资源配置职能,因此我们可以把资源配置职能与财务监督职能并列起来作为财务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的关系是: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进行着财务监督,在财务监督过程中进行着资源配置职能,其中资源配置职能是财务的第一大基本职能。众所周知,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但财务的核心内容侧重于资源配置,会计则着重于核算,这是两者区别于对方的两个特殊领域。

二、财会机构分设的现实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产权关系也日趋复杂。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分立,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现实的必然选择。

1.从实际情况看,企业内部财会机构的设置是与其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相适应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现代企业不再象传统企业那样没有独立的财权,而是一个独立的财务主体、自主筹划自身的财务活动,自主承担财务风险,现代企业越来越多地面对资本市场,其财务风险也随之加大,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日趋复杂,因此,单纯的会计再也不能尽善尽美的履行财务的职能,只有对企业的财会机构分设,才能切实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

2.从作用来看,财务、会计机构的分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财会机构分设有利于突出财务管理作用。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有利于发挥管理人员专业优势,审时度势,减少决策失误,降低决策风险。其次财会机构分设有利于企业责、权、利以及激励和约束的对称,通过不同性质的定岗,有利于明确责任,提高效率。再次,财会机构分设,有利于财务与会计人员互相制约、互相监督,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更好地为企业财务管理服务。

随着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的提出和确立,企业财权也日益得到加强,财务主体地位也日益巩固,与此相适应,企业也面临着复杂多样的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要求企业及时处理好与各方的产权关系和财务关系,而变化多端的市场风险,使企业采取不同的财务预测、分析、控制和决策方法,去规避这些风险,面临这一形势,传统的财会合一的机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财会机构分设势在必行。

三、我国财会机构分设体系的构建

在西方企业界,特别是大型企业,财务与会计机构都是分别设置的,一般是在财务副总理下分设财务处和会计处,分别由财务长和主计长担任主管人员,其下再根据工作内容设置若干专业科。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我们认为,现代企业财会组织机构设置可用下图表示:

在财务副总经理的统一领导下设置两个平行的管理部门。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并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相互协调。

(1)财务处。财务处的职能主要是筹集资金、编制预算、投资经济决策、信用和保险、财务分析与评价以及利润分配等。其下各科室主要职责分别为:①资金科。具体负责现金银行存款的出纳与结算,流动资金需要另核定,筹集资金以及控制资金结构和资金成本:②预算科。具体负责全企业各种预算的制定:③投资科。具体负责联系投资者,对各个投资方案的现金进行估计,并对投资方案进行经济评价;④信用科。具体负责信用政策的制定和贷款的回收,可兼管有关保险事务:⑤分析和资本运营科。具体负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寻求改善财务状况和扩大经营成果的途径,以及监督日常资本运营状况。

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范文3

一、大中型企业财务与会计机构不分的弊端

我国传统的财务与会计机构设置模式,是单一型的模式,即一个企业只有一个会计机构,财务与会计不分家,财务工作融于会计工作之中,财务人员也就是会计人员。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种单一型会计机构设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中型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

(一)财务与会计机构不分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现状和企业现状不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独立经济实体和利益主体,企业自主理财成为必然。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企业与外部经济联系逐渐增多,理财活动日趋复杂和重要,可以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经营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务管理是否卓有成效,这从客观上要求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地位并独立于会计工作。

(二)财务与会计机构不分影响财务管理及会计工作效果。从现代财务和会计研究看,财务管理与会计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其职能、工作性质、指导原则、工作内容、工作环节、人员素质要求不同,如果财务与会计机构不分,必然存在财务管理和会计职责不明等弊病,很容易出现什么都管,而什么都管不好的尴尬情况,这既不利于财务工作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会计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这将会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工作的效果。

(三)财务与会计机构不分不利于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科发展。财务管理和会计作为两个独立的学科体系,两者的发展必然同实践密切相关,而实践中的财务和会计机构不分导致职能混乱,工作不分客观上形成了理论一套、实践一套的两张皮现象,对于这两个学科深入发展非常不利。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中型企业谋求财务与会计机构分设是历史的必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与会计混岗势必影响各自职能的发挥。财务与会计机构分设不但可以突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而且通过机构分设,财务管理和会计的职责明确,可有效的提高大中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及会计工作的水平,更好地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其实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大中型企业一直是采用财务与会计机构分设模式的,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已被证明是成功的、有利的,值得我们借鉴。

二、大中型企业财务与会计机构分设的原则

在财务与会计机构必须分设的基础上,设置一个高效的财务与会计机构,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原则。不同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组织形式不尽相同,其财务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要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特点,在财务与会计机构分设的总原则下,灵活采取不同的二级机构设置,以体现企业个性。二是机构内部各个环节职责明确原则。实现业务分工在范围上的周延性和在运作步骤上的独立性,避免工作重复。三是协调性好、效率高原则。机构设置要体现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紧密联系,既要做好工作的衔接也要考虑工作的协调,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工作优势,达到高效率运转。四是成本与效益性原则。财务与会计机构设计时要考虑设计成本、运行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达到制度科学化,效益最大化。五是全面性原则。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也必须是对全过程的管理,因此,企业制定财务与会计机构时,应该体现全面性原则,使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形成一个完整的互相补充、互相制约的财务制度体系。

三、大中型企业财务与会计机构分设难点分析

在实践上,由于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工作的联系紧密,财务部门及会计部门的职责及相互间的协调是财务与会计机构分设的难点。由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都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平行的发展,缺乏学科间的协调,导致各学科重复现象严重。例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内容在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生产经营预算、财务分析及财务控制、资本支出决策与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等,重复现象都比较明显。财务管理的财务控制与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控制也有重复。另外管理会计中与成本相关的部分如成本性态、变动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生产经营预算中的成本预算、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与成本会计中的成本分类、成本计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等也相互重复。

对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全局上去把握,既要考虑该学科的精华,又要在实践中可行,在实践中可以打破学科界限,一切以实用和提高效率为主。例如,在财务与会计机构分设的前提下,鉴于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的实际情况,可适当加大财务管理工作的力度,管理会计中的投资决策功能、财务分析功能、除成本预算以外的生产预算功能可由财务管理工作负责,同时财务管理决策中可以吸收管理会计的方法,如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的知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本量利知识等,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可以由成本会计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可以直接利用其信息,管理会计的精华还是成本管理,所以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中成本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可将二者的工作和二为一,减少部门重复。另外,为使会计数据能及时满足财务管理工作及其他内部管理工作需求,可在财务和会计机构的内部分别设置信息处理部门,协调会计信息的需求和传递工作,使信息传递能够及时准确。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工作的关系应是,财务会计负责原始数据的处理并形成对外财务报告,成本和管理会计利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动态的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管理信息进行财务管理相关内容的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

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会计 关系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二者对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都是不可或缺的。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财务和会计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认识,导致二者的发展受到一些限制。在历史上出现过“大会计观”、“大财务观”、“会计和财务并列”三种观点,但是在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的现代社会,很难真正判别谁包含谁,并且纠结于此也没有实质意义。笔者认为,财务与会计既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财务与会计的概念

财务管理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研究企业特别是公司制企业资本价值经营问题,其核心是投资、融资和收益分配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是企业的价值管理活动,是对企业资本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一种资本经营与管理活动。财务产生于货币的资本化,其本质是资本价值经营及其所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资本、资金、资产是财务的基本要素,具体的内容包括资金筹集与投放、资金耗费和结转、资金回收和分配三个方面。财务目标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目前以三种观点最具代表性: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

关于会计的定义学者的认识尚未统一,目前以管理工作工具论、艺术论、应用技术论、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五种观点最具代表性。笔者比较赞同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主要运用货币形式,采用专门方法和程序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对象为企业的资金运动,目标是通过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通用要求。

二、财务与会计的区别

(一)本质与职能不同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是对经济业务进行计量、加工和处理的信息系统。其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侧重资金的反映和监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活动范围的扩大,衍生出参与决策职能,企业决策者利用会计提供的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报表数据帮助决策者从各种生产经营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

财务是一个管理工具,一种价值手段,通过规划、控制、分析和评价,提供决策支撑,同时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报告和披露服务。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分为筹资、调节、分配、监督,侧重于对资金的组织运用和管理,要求企业经营活动按既定的目标和轨迹运行,是一种直接的、全过程的管理。

(二)内容、依据和方法不同

会计是以原始凭证为依据,使用专门的方法,如设置账簿,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告,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五大基础假设为前提,信息质量应满足客观性、可比性、相关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会计核算的依据是财政部统一颁布的会计制度,具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用由企业根据统一会计政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定。

财务管理是依据国家政策法律并结合企业情况制定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运用定额管理、预算管理、可行性分析、预测等进行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财务管理是建立在财务主体、理性理财、委托、有效市场、风险厌恶四大基本假设之上的。我们可以看出管理者在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时享有独立的理财自和自主决策权,而会计在很多方面则没有选择权。

(三)影响因素和确认计量原则不同

企业选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既受到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限制,又受到会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束缚。《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最根本的两种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只是在不同条件下公允价值的不同表现形式。目前,在一般的企业中,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政府等非营利性企业为收付实现制),对于大多数的资产(负债)以历史成本计量,如固定资产等,而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此类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有严格的要求,其公允价值或者根据活跃市场价格确定,或者根据同类商品价格确定。总之会计计量利用的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除了受法律环境、资本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外,主要受到企业投资报酬率风险的影响,而投资报酬率为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之和,无风险报酬率是企业一个既定报酬率,所以影响财务目标的根本因素是风险报酬率,而风险报酬率主要受投资项目资本结构、股利分配政策等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影响。财务管理更加强调现金流的重要性,货币时间价值原则是理财第一原则,在对项目进行评估时更多地使用折现现金流量法,所以财务利用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四)目的和结论不同

会计的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真账”,满足债权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结论要具有公允性、一贯性,相对来讲结论比较固定,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会计业务进行核算,在重大方面结论大体一致。

财务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财富的最大化或价值最大化,最大化也就是说它没有极值,只有恰当的合理的,其结论相对来讲比较灵活,其结果不具唯一性,不同的人,由于经验取舍偏好、风险偏好、预期等的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有较大的差异。

(五)分类和服务对象不同

会计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对外报告会计)和管理会计(对内报告会计),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向,如税务会计、金融会计、成本会计、环境会计、预算会计等。会计的服务对象是所有有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除内部管理经营者外,还有外部信息使用者,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等,是面向过去的,以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的确认和记录。

财务按照监督权、决策权、执行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出资者财务,管理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三者在管理对象、管理目标、权限等方面有一些区分。出资者(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加看重资本的保值和增值,管理者则是看重法人资本的配置与营运,经营者则将安全性和收益性放在首要位置。财务管理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当局,是面向未来的基于历史资料和现实状况的侧重于未来的预测和决策。

三、财务与会计的联系

(一)研究对象都是资金运动

财务和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主体资金的运动,财务是资本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经济关系,会计是资金与资本运动的价值信息系统。在会计中,资金的结转表现为成本的结转,从货币到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收入、利润,在财务中则表现为资本的投入与收益,从货币资金到材料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结算资金。二者反映的是相同的资金运动,如会计中的原材料则是财务中的材料资金,二者只是侧重有所不同,会计侧重于历史计量,而财务侧重于规划未来。

(二)会计是财务的基础,财务离不开会计

会计的反映和监督职能需要以财务预算和财务制度为依据,会计工作的进行要以财务的筹资活动即资金供应为前提;而在财务上,无论是进行预测还是预算都必须依据会计提供的历史信息与核算资料进行,日常财务活动的绩效必须依靠会计核算来评价,财务事后的分析必须依靠会计报表。会计是财务的基础,财务离不开会计,如果会计的基础薄弱,财务管理必将缺乏坚实的基础,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将缺乏可靠的依据。

(三)财务与会计可以有机结合

会计人员通过确认、计量、记录相关的会计业务,形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对企业资金流动以及风险等比较了解。如果会计人员参与财务制度的建立,参与单位财务计划的编制、利润分配方案的制定,以及财务管理和重大财务的决策,将会事半功倍。在实务中,财务和会计控制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财会人员必须同时掌握财务和会计知识。

(四)会计报表可反映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否实现

财务管理活动是分层次进行的,因监督权、决策权、执行权的要求不同,使得财务的三个层次(出资者财务,管理者财务,经营者财务)拥有不同的目标,而其财务目标实现与否可以通过会计报表来反映。在出资者财务中他们的财务目标是使资本保值增值,这一目标可以根据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要素项获得;在管理者财务中,其财务目标则是注重法人资本的配置与营运,这一目标可以根据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反映;在经营者财务中,他们把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转化为能为企业带来未来效益的经济资源,经营者的财务目标就是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使利润持续增长,这一财务目标可以在经营者任期内的损益表中反映出来。

四、总结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一种商业语言;财务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是一种理财手段。会计运用的是权责发生制,是对历史资料的总结,奉行利润至上;而财务运用收付实现制,是对未来的展望,奉行现金至尊。会计信息只能反映事实,而无力改变事实;财务则可以通过财务规划、控制、分析等工具来使资源的有效性达到最大。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会计与财务是独立的,但是二者并不是完全平行的,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现代企业中,应该区分财务和会计岗位,明确财务责任和会计责任,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会计委派制  会计管理  会计职能

会计委派制是政府部门或产权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委派会计人员代表政府或产权管理部门监督国有单位或集体企业资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一种制度。它通过由政府部门或产权所有者对所属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实行统一委派、任免和管理,会计人员的组织人事关系、工资福利待遇等均由政府部门或产权所有者负责,使其能更好地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代表国家利益或企业所有者权益,对所在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地反映和监督,以有效地杜绝企业经营者浪费、腐败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一、实行会计委派制的产生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传统会计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失真、蔓延、国有资产流失、对经营者监督失控等。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会计委派制应运而生,推行会计委派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对行政单位、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部分国有企业直接委派总会计师、财务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人员;二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试行会计集中核算;三是实行公司集团内部会计委派制。

二、实行会计委派制的积极意义

会计委派制为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做了有益尝试,有效解决了会计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由此产生许多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实行会计委派制,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等从原单位分离出来,从根本上解决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对受派单位的不合法行为敢于抵制,从财务管理第一线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是逐步进入法治经济的重要举措。

(二)委派会计在例行审核时,可以及时纠正不合法的费用,比较真实完整地反映受派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从而杜绝“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三)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从源头上控制了资金使用方向,减少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强化了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为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实行委派制,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促进会计工作的职业化和社会化;对会计人员胜任能力的考核、选拔任用等系列措施从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加强自身素质建设的作用,有利于会计队伍整体业务水平提高。

三、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

如同其他新生事物,会计委派制不成熟、不完善的缺陷在实践中也有所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意识上存在的问题

推行会计委派制,相对规范了单位领导的财务行为、减少了资金使用的随意性,一些受派单位的领导干部难免产生一些想法,甚至抱有抵触情绪,使委派会计的工作得不到有力支持、配合,陷入僵局。

(二)制约了会计职能的实现

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与委派会计如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工作目标不一致,易造成两者的对立或不信任,使后者不能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弱化了会计的反映与监督职能;同时,会计委派制片面强调了会计监督职能而忽视其管理职能,也就制约了其管理职能的实现。

(三)实行会计委派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激励机制,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还缺乏将委派会计的工作业绩、经济利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挂钩考核的机制,经营效益良好的企业职工与委派会计之间的收入差距,往往会使委派会计产生不平衡的消极心理,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

由以上可见,在推行会计委派制过程中,只有辩证的分析利弊才能寻求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四、完善会计委派制的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在实践中进行多方位和更深层次的思考,不断完善,笔者有以下粗浅的建议:

(一)转变意识,彻底消除改革障碍

一方面,各单位领导应提高思想觉悟,顾全大局,超越单位自身利益;另一方面,需要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支持、协调,为委派会计的工作开展营造一片祥和的环境,促进委派会计与受派单位为共同搞好单位的经济工作而密切配合。

(二)正确处理好委派会计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关系,既要发挥会计的反映与监督职能,还要发挥其管理职能

推行委派制后,委派会计与企业经营者双方都要及时调整角色,正视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作用的存在,发挥这种作用的正面效应,努力消除负面影响,避免双方对立;建立激励机制,将受派单位一定时期的实际业绩与委派会计的经济待遇直接挂钩,使委派会计既履行监督职责,又关心单位的经营管理。

(三)建立和完善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机制

会计委派制实质上是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一种改革,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员管理体系。首先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开展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法纪法规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二是实行委派会计定期轮换制度、述职制度等,避免会计人员定期工作产生利益关系,影响其正常履行职责。

会计委派制对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强化财政管理监督、遏制社会腐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等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要靠会计委派制来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抓好各项制度建设,尽快形成一种完善的运转机制。

参考文献

[1]魏永宏.浅谈集团内部会计委派制的运作》,《管理世界》2000年第4期.

[2]冯卫东,胡兴国.《对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若干问题的认识》,《财务与会计》2001年第5期.

[3]白华,吴春.《对企业会计委派的几点思考》,《财务与会计》2001年5期.

[4]潘爱香等.《如何解读全面预算管理》,《财务与会计》2002年第8期.

[5]陆燕.《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对策》,《财务与会计》2002年第3期.

[6]赵丰年等.《企业集团会计委派制探讨》,《财务与会计导刊》2001年3期.

[7]吴建.《试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财会研究》2001年第1期.

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范文6

一、财务与财政、保险、保障的关系

财政、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都同属社会分配范畴,它们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对提交收入的单位而言均属不具直接偿还性的分配,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同财务的关系。财务与财政、保险、保障之间存在着相互并列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财务与财政、保险、保障的并列关系

1.性质上的不同。财务是本金的投入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体系,是物质生产流通领域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财务经济活动;财政、保险与保障均属于社会分配领域财政基金、保险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体系,是非物质生产流通领域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即财政经济、保险经济和社会保障经济活动。

2.内容上的不同。财务经济活动的客观经济内容包括筹资、投资、耗资、收入、分配等几个方面;财政、保险、保障的客观经济内容均包括各种基金的筹集(收入)与运用(支出)两个方面。

3.资金运动规律不同。财务作为本金的投入活动,它的运动规律是:

筹资——投资——耗资——收入——分配·再筹资——再投资—……

从这一规律可见,财务资金运动具有循环周转性、直接偿还性的特点。

财政、保险、保障作为基金的收支活动,它们的运动规律是:

筹集——运用·再筹集——再运用……

从这一规律可见,财政、保险、保障资金运动具有一次支出性和无直接偿还性的特点。

由于财务与财政、保险、保障范畴在性质上、内容上和资金运动规律上的不同,它们相互之间不能相互取代,是相互并列的经济范畴,不存在谁大谁小,谁重要谁不重要的问题。必须指出,这里是仅就财务与其他三个范畴的关系来分析的。财政、保险与保障,虽然同属社会分配领域的基金收支活动,但各自有其矛盾的特殊性,它们之间也不能相互取代,因而也是相互并列的关系。这些问题已不属本文研究对象,故存而不论。

(二)财务与财政、保险、保障的相互制约关系

1.财务与财政的相互制约关系

财务对财政的制约,导源于本金投入收益对财政基金收支活动的内在联系。物质生产流通活动是价值的形成、实现与增值活动。财政收入虽有多种形式,可来自于生产领域(生产企业上交税费)、流通领域(商业企业上交税费)、分配领域(个人所得上交税费)、消费领域(某些特殊消费行为上交税金),但最终来源仍为物质生产流通领域所创造的价值。物质生产流通领域的价值形成、实现与增值,是通过本金投入与收益活动实现的,即通过财务实现的。实际工作中,各种上交税费,也是通过财务分配而形成的。所以,财务活动正常进行与财务成果不断增长,是财政收入实现与不断增长的前提。从财政支出看,财政不仅要满足上层建筑存在与发展的物质需要(即所谓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物质需要),还要在可能的条件下为发展能源、交通、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而投入资金(即所谓半公共产品的资金需要)。在提供半公共产品的领域,除主要由财政投资外,还有一定的财务投资(国家财务投资与企业财务投资)。因此,当投资规模为一定时,增加财务投资比重,可适当降低财政投资比重。在当前财政发生困难的情况下,新增价值分配中如何处理好本金保本增值与财政收入增长二者兼顾的关系,财政支出方面如何适当缩小财政在提供半公共产品方面的支出比重,扩大财务在这方面的支出比重,是振兴财政的基本途径。

财政对财务的制约,导源于财政基金上交比例与财政基金支出结构对本金投入收益活动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当各种税率与费率提高或降低时,将引起本金增加规模的缩小与扩大;当财政用于提供半公共产品的投资增加或减少时,将引起财务在这方面的投资减少或增加(当对半公共产品的需要为一定时)。由于财政与财务的制约关系,财政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切不可“竭泽而渔”,否则财政将自食苦果。

2.财务与保险的相互制约关系

财务与保险的相互制约,导源于保险收入主要来自财务分配,而保险支出又主要转化为财务资金的内在联系。保险按保险对象一般可分为财产保险、人寿保险两大类。财产保险包括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等。在各类保险中,财产保险是主要的,而财产保险中,物质生产流通领域的财产保险又是最主要的,这是因为大部分财产分布于物质生产流通领域所致。财产保险费收入按照保险金额与保险费率等计算,保险费率为一定时,保险费多少由保险金额大小确定,而保险金额则取决于投保财产价值的多少。财产保险费的提取按《企业财务通则》规定列入经济组织的成本费用有关项目,在取得销售收入后上交保险单位。因此,销售收入能否及时取得,成本费用能否足额补偿,制约着保险收入的形成与及时缴纳;另一方面,保险对财务也有制约作用。当投保财产价值为一定时,保险费率的高低影响着经济组织成本费的升降,从而影响利润的多少。当投保财产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时,保险机构能否及时按规定给予保险赔偿,涉及到经济组织的本金损失能否得到弥补,从而关系到财务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由于财务与保险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必须尽快完善保险体系,这对增强经济组织的抗灾抗险能力,保证物质生产流通活动正常进行有着重要作用。

3.财务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制约关系

财务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制约关系,导源于社会保障收入中主要部分来自经济组织缴款。社会保障是指社会中生活的每一成员都应获得的基本生活保障,包括对因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灾害等面临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所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事业一般由政府统一举办,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从经济组织和个人(就业者)的成本费用、利润与工资中按比例强制征收的税、费,其中经济组织上交的社会保障性税费占主要部分。因此,经济组织的销售收入能否及时取得,成本费用能否及时补偿,利润能否不断增长,都制约着应上交的社会保障基金能否及时足额上交;另一方面,各类社会保障基金提取比例高低,也制约着经济组织成本费用与利润水平的高低,也制约着经济组织成本费用与利润水平的高低,对财务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由于财务与社会保障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经济组织负担水平,解除职工后顾之忧,为财务活动与经济发展正常进行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财务与金融的关系

金融一般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即货币、货币流通、信用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在货币业务方面,包括货币的兑换、保管、汇兑、结算等;在货币流通方面包括货币的投放与回笼;在信用方面包括货币的存款、取款、贷款、还款等。信用主要包括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财务与金融的相互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财务与金融的并列关系

1.财务与货币业务的并列关系。财务是经济组织的本金投入收益活动,是一种资本经营活动。金融的货币业务专司货币的兑换、保管、汇兑、结算活动,其中货币的兑换、汇兑是财务所没有的内容。至于货币保管、结算活动,财务也有,但仅限于经济组织内部或与经济组织有直接业务联系的单位之间,而金融组织的货币保管与结算却涉及国民经济大范围,这是财务所不涉及的。

2.财务与货币流通的并列关系。金融组织中的中央银行以巩固币值为首要目的,调节货币供应量,按经济发展需要组织货币投入与回笼,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商业银行要贯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按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货币投放与回笼。上述组织货币流通活动,是财务所没有的内容。

3.财务与银行信用的并列关系。财务活动中包含着经济组织的商业信用活动,这是财务在内容上与金融活动的交叉,但是财务不能进行银行信用活动,即不能对外吸收存款与对外发放贷款。财务进行的是小范围的资金余缺调节活动,银行信用进行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资金余缺调节活动。

由于财务与金融在内容上的区别,使财务与金融成为两个相互并列的经济范畴。但财务与金融的并列和财务与财政的并列是有一定差别的。这是因为,财务与财政的并列是本金与基金的并列,而财务与金融的并列却是产业资本与借贷资本的并列。金融组织的资金,从性质上看也是一种本金,只不过这种本金不是直接处于物质生产流通领域内的产业资本,而是处于社会流通领域的借贷资本。

研究财务与金融的并列关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商业银行进行借贷资本经营虽然也要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它必须同时具有组织货币流通、调节货币供求量、保持币值稳定的职能,不能为获利而违反中央银行关于货币投放与回笼的政策与措施。

(二)财务与金融的相互制约关系

1.财务对金融活动的制约。金融的货币业务所发生的对象虽然十分众多,几乎涉及国民经济中所有部门与单位,但从业务量来看,主要是各种经济组织的货币兑换、保管、汇兑和结算活动,而这些活动又与财务活动相联系。财务活动中有关货币资金收支业务活动的不断发展,为金融的货币业务活动提出了客观要求。离开财务货币资金收支活动,金融的货币业务难以开展。其次,金融的货币流通活动也要受到财务的制约。经济组织的借款是金融机构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经济组织的还贷,又是货币回笼的主要方式。而借款取决于本金扩张的需求,还款取决于销售收入的及时取得,这些都有赖于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再次,金融的信贷规模能否控制在国家宏观控制的指标之内,银行的不良债权能否控制在最小幅度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组织的财务投资规模的控制与投资效益的增长,这些都有赖于财务活动的合理进行。

2.金融对财务活动的制约。金融的货币业务对财务活动有重要影响。例如人民币兑换成外币的汇率变动给经济组织带来外汇风险;银行所进行的结算活动是否健全与正常运行,对经济组织结算资金占用量的多少与销售收入能否及时收取有直接影响。其次,金融的货币流通规模对财务活动也有制约作用。因为银行对经济组织信贷规模的控制,不仅受制于经济组织的需求、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而且受制于货币供应总量控制的需要,即宏观上稳定币值的要求。再次,银行贷款利率是影响财务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银行利率提高时,直接引起经济组织借款利息增加,导致成本费用上升,利润下降;反之,当银行贷款利率降低时,引起经济组织借款利息减少,导致成本费用下降,利润增加。银行贷款利率不仅直接影响经济组织的财务成果,而且还影响经济组织发行股票与债券的筹资成本。因为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的高低是以银行贷款利率为参照的,当银行利率上升时,投资者所要求的股利率与债息率也会上扬,导致筹资成本增大,最终影响经济组织的发展。

由于财务与金融存在相互制约关系,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必须以财务管理的发展为前提。如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而去盲目发展金融业,必然导致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过多,风险增大。从我国财务管理水平提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看,金融业的发展应稳步进行,不要冒进。另一方面,银行利率与外汇汇率的确定也要从我国经济组织财务状况的实际出发,不要主观臆断。在我国经济组织经济效益平均水平不太高的情况下,银行利率应适当低于经济组织的平均资金利润率水平,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外汇汇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鼓励出口的需要,也要考虑有利于必要的进口,稳定进口成本的需要。那种片面强调提高外汇汇率,促使人民币不断贬值的主张表面上是为扩大出口,实质上是想靠轻松的办法提高某些从事外贸的部门的经济效益,这不仅阻碍了这些部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进程,而且严重影响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降低国外投资者的信心,助长国内通货膨胀,破坏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稳定的经济环境,弊大于利。

三、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一)财务与会计在性质上的区别

财务与会计是两个并列的经济范畴,在性质、地位、范围与运动规律上是有区别的。财务的性质是本金投入收益活动,会计的性质是价值信息系统;财务是实体,会计是附体。在经济组织内部,财务处于主导性管理的地位,生产、技术、营销、劳动等项管理都要围绕利润最大化和本金扩张的财务目标去进行;会计处于基础性地位,通过提供财务信息为财务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服务。财务活动的范围涵盖本金投入与收益的全过程,包括筹资、投资、耗资、收入、分配等经济内容;会计的范围涵盖信息系统的全过成,包括会计信息的输入、储存、转换、输出、控制、反馈等内容。财务活动的规律性表现为本金运动与基金运动相结合、本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相结合、本金运动内部的综合平衡、本金运动的连续性与并存性等;会计活动的规律性表现为会计信息运动与财务实体运动、财务信息运动内部的协调平衡、信息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等。由于财务与会计是两个并列的范畴,所以在理论研究上自成体系,可以形成两门不同的经济学科。

(二)会计对财务的依附性

会计是依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多方面的价值管理而存在,不构成某项独立性管理。经济信息系统总是作为附体依存于经济活动而存在。业务核算依附于业务管理(如劳动管理、物资管理、土地管理等等)而存在;统计核算依附于国民经济计划管理而存在;会计核算依附于价值管理而存在。从国民经济大范围考察,价值管理又可分为财务管理、财政管理、金融管理、保险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等,会计也就按这些实体性管理的不同区分为财务会计(这是从性质看,不同于管理会计对称的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税务会计、银行会计、保险会计、社会保障会计等。会计所依附的实体的多样性,实证了会计作为价值信息系统的本质属性。如果按照某些同志的“会计管理活动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或经济组织内存在着一项独立的“会计管理”,其他管理内就不应该有会计,这是违反客观经济现实情况的,是不正确的。

在经济组织本金投入收益活动中,会计只能依附于财务管理而存在,不能形成独立的“会计管理”。财务的本质是本金投入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财务管理是组织本金投入收益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为进行财务管理,必须随时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必须依靠会计提供全面、系统、连续的价值信息(一般称为会计信息)。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全面、系统、连续、及时地提供,财务的定量分析难以进行,财务预测、决策、计划、营运、考核等都无法进行,这反映了会计对财务管理的制约性;另一方面,如果会计离开了财务管理这一实体性管理,它的信息就没有来源,服务就失去对象,会计也不能存在。财务与会计的关系是实体与附体的关系,所以在管理工作上,我们仍然主张财务管理包括会计,在财务管理的组织、预测、决策、计划、营运、反映、控制、分析、监督、考核等环节中,会计属于反映、控制、分析、监督环节。我们的结论是:作为范畴而言,财务与会计是并列的;作为工作而言,财务管理工作包括了会计工作。财务管理包括着对财务范畴与会计范畴的运用。

由于财务管理包括会计,故国内外公司与企业的财务与会计机构几乎都合而为一,一般是设置财务副总经理统一领导与管理财务部门。由于会计是财务管理中的反映、控制、分析、监督环节,有相对独立的内容,所以一般在财务部门内分设财务部与会计部两个分支机构进行工作。其中财务部负责财务组织、预测、决策、计划、营运、考核;会计部负责反映、控制、分析、监督。财务部与会计部既分工、又合作,共同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本金扩张的财务目标而奋斗。

四、财务、财政、金融、保险、保障、会计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

在前面分别研究财务与相关范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揭示其内在联系,笔者设计了反映几者相互关系的综合图式。

图中,五边形的五个顶分别表示财务、财政、保障、保险与金融等范畴,会计范畴以五边形内含的五角星的中心点表示,图中的各条直线表示各范畴的相互关系。现具体加以说明:

1.六个范畴中每一个范畴都以五条直线与其他五个范畴相联系,它们相互并列而又相互制约,这是因为它们都同属国民经济中的资金范畴。本金运动与基金运动的对立统一,使财务、财政、保障、保险各范畴紧密联系;产业资本与借贷资本的对立统一,使财务与金融紧密联系;经济实体运动与价值信息运动的对立统一,使会计与其他五个范畴紧密联系。

2.五个实体运动范畴可以独立形成五项经济管理,即财务管理、财政管理、保障管理、保险管理、金融管理。这是因为这五个范畴的具体性质、内容与运动规律有一定区别,可以形成各项独立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