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措施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措施范文1

济源市总人口68万,60岁以上人口占11.82%。近年来,济源市在开展生育关怀行动中,坚持政府主导、向计生家庭倾斜的原则,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济源发展的养老服务社会化新路子。

一是机构养老,政府扶持。对辖区各类养老机构实施“以奖代补”,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500元进行奖励;“五保”、“空巢”老人,以及特困无人照料、无生活来源、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进驻济源市老年人福利院,一切费用由财政支出。二是居家养老,政府购买。建立“家庭养老院”,以家庭为依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辖区内60岁以上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分别提供无偿、低偿或有偿的生活照料、康复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一般群众年满90周岁才能享受免费居家养老服务,而独生子女父母和计生双女父母免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年龄则降低到了70岁。三是义工服务,政府埋单。“家庭养老院”有效地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下岗职工的就业需求结合在了一起。经过培训的“家庭养老院”的养护员每月可领500~800元补贴。养护员一般住在被养护人附近,知根知底,随叫随到。四是志愿者服务,政府资助。广大志愿者与辖区计生家庭养老对象结成“一助一”、“多助一”服务对子,并为“空巢”老人建立了档案。医疗志愿服务队每月深入居民小区、楼院为老年人免费诊疗;志愿服务小分队每周深入楼院为老年人提供电器维修、陪老人谈心、打扫卫生等服务。如今,一个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已在济源市建立起来了。其组织体系包括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一个保障委员会、一个监督委员会。 (李建中)

新野县四项措施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水平

为切实做好人口计生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化解工作,新野县人口计生委强化四项措施,着力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水平,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一是高度重视,加强舆情监测收集。对涉及全县人口计生工作的舆情,及时收集、整理、筛选、登记,确保舆情报送畅通无阻、迅速准确。二是认真分析,切实加强正面引导。真正发挥网络舆情在优化人口计生工作运行方式和工作程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三是坚持原则,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对发现的网络舆情,在认真分析、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处置答复工作。四是政务公开,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主动接受网民监督,并随时与网民互动,努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 (胡丰旺)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措施范文2

化工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化销公司)作为中国石化的全资子公司,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化工品销售企业。由于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所处的化工行业特性和贸易公司特点,其面临的舆情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运输的风险性。化工产品销售运输过程中由于意外或责任事故等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容易引发舆情风险。如“7.23中海集装箱坠落海”事件中,部分包装袋及颗粒被海潮冲到香港海域和离岛沙滩,引起舆论关注和民众担忧。在未确定货物权属的情况下,网络舆情汹涌,质疑、指责中国石化,甚至指向中资国有企业,指向香港特区政府。二是经营品种的特殊性。化销公司经营的产品主要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原料、合成纤维和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苯、二甲苯等)、化肥、天然橡胶等,这些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舆情危机。三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公司的规模和实力造就了巨大社会影响力,也带来了“明星”般的聚光效应。公司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社会公众和媒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形成舆论的燎原之势。四是化工行业的敏感性。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加上一些媒体对化工行业的片面宣传误导,化工行业容易成为社会公众重点讨伐的对象。如果在化工产品销售运输、储存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或责任事故等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将引发不可估量的社会负面影响。五是营销领域的高风险。由于目前国内的商业氛围,贸易经营领域是容易出现腐败问题的高风险区。如果监管不到位,营销人员利用监管漏洞实施损害公司或客户利益的不当行为,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炒作的对象,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2化销公司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

目前,化销公司建立了相关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快捷、准确、合理应对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角度看,尚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完善。未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网络设施保障,对可能引发的、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突发性重大事件处置预案不完善,也未对预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检验,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只能上报集团公司,等待母公司出面解决,难以及时消除负面影响。二是舆情危机收集和分析滞后。化销公司还没有建立由专人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追踪汇总、登记和总结的制度,这就很难通过跟踪分析和研判来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一旦发生舆情危机,难以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导致舆情处理滞后。三是舆情危机处理的方法滞后。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开始异军突起,我们主要还依靠传统的新闻管理办法,常常处于被动局面。

3完善化销公司网络舆情处置的对策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措施范文3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度融合,新媒体工具已经广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样的新背景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兴事物,且群体所处的时间和地点相对集中,因而是利用网络或手机等平台关注舆论热点最多的群体;另一方面,大学生均来自不同的地域,生活环境、成长背景的不同导致其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具有对舆论高度敏感、具有较高的主动性等特点。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新时期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心理的健康发展、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甚至关系到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点

王兴国教授指出“高校网络舆情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群体,通过网络空间对校园管理、生活现象以及所关注的其他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所表达的意见、情绪和态度的总和,它集中反映在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1]高校网络舆情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互联网围绕特定事件所引发的高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对特定事件的看法和态度,是高校舆情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包括传播内容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舆论负面化、传播速度快和影响范围广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舆情内容多元化、负面化。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不仅关心关系到自身利益的学校管理、学生生活等学校范围内的舆情信息,同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国内外事件以及国际政治热点也颇为关切,逐步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但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更多关注高校的负面新闻,部分高校被类似抄袭、舞弊、乱收费、就业难等负面舆论所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传播方式多样化、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在高校的普及,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出现多样化的特点。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4年3月5日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大学生仍是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占比达25.5%。[2]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即时通讯方式已经是大学生的主要活跃领域,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舆情信息的主要方式。虽然以上即时通讯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点,但由于网络具有分散性、匿名性和可控性差等缺点,使得大学生获取的舆情信息的可信度有所降低,再加上感性因素的干扰导致部分舆论事件被放大,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校园的舆论环境不仅对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同时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工作成为了高校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且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因而目前的监控和引导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高校由于信息资源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不能及时、准确地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导致舆情监控不到位的情况。现有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多集中在事后处理,而没有相应的预测和控制的措施;其次,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不够重视,对于负面的网络舆情所产生的破坏性认识不足。当网络舆情产生时,高校未予以实时关注和积极引导,导致网络舆情的扩散和失控;再次,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未纳入高校的长效管理机制,导致舆情监控及引导工作的任务分工不明确,从而影响了舆情的处理效率,给负面网络舆情传播创造了机会。

三、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及引导措施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高校在注重对正面的舆情信息的支持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负面舆情信息的监控和引导,才能避免不良舆论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才能维持高校的正常科研教学工作。

首先,要加大信息资源基础设施的投入,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预警机制。舆情预警即在负面网络舆情出现、传播过程中,及时作出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和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避免事态的继续恶化[3]。高校网络舆情预警一般使用校园的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多种网络平台的舆情进行全面收集。再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和分析,对是否会产生危机进行提前判断。并将分析结果传达至相关职能部门,以便提前进行准备和预防工作,以免群体性、非理性事件的发生。

其次,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纳入学校管理的长效机制中。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建立信息机制,对突发的网络舆情信息要作出快速反应,及时辟谣,保证高校信息渠道的公开和畅通。加强舆情的监控和引导专职队伍的建设,将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以及网络管理人员等纳入到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队伍中。

最后,高校要正视负面舆论,及时作出反应的同时要注重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在负面网络舆情引导的过程中,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反思,尽快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要注重在舆论的引导过程中遵循平等沟通、提升亲和力,重视换位思考和学生的自身感受,从而使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具有更强的可信度、真实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兴国.人文关怀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202-205.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3-05]. http://.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02014030.pdf.

[3]张潇潇,陈静.新形势下高校舆情特点及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1 (04):21-25.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措施范文4

关键词:舆情研判 高校群体 预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01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深化,社会赋予的希望也越来越多,教育和现实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在近些年的高校扩招中,教育资源的缺乏、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网络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加大了校园网络教育的开展,校园网络的使用更加便捷。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高校中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扩散,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校园中产生的文化和一些集体性的事件都是利用网络和手机短信的形式进行的传播,同时,在网络中的网络舆情普遍具有偏激的特点,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具有一定的效应。因此,从网络舆情的视角进行高校群体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措施分析,能够有效提高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和应变能力。

1 网络舆情及其产生的原因

网络舆情是指在某种事件产生后,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人们通过网络发表自身对于事件的看法、态度和情感、行为的集合。在网络中进行高校群体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是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防线所在。随着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逐渐推广,网络空间成为了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之一,在网络中由于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同一种现象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就此在网络空间中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舆情类型,即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也就是在网络中传播的热点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提高了普通群众对于社会舆论的参与程度。网络舆情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媒介对于舆论的垄断地位,转变了舆论产生的形态,而且在现有的生活环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中一些网民在对社会中的事件进行了解后就会发表自身的观点,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更能够引发网民的。

在社会的变革时期,当代大学生受到的思想影响较大,由于其心理和价值观处在易变化的时期,受到舆论的影响就会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难以进行客观的评价,在一些偏激的思想的影响下容易产生不恰当的行为方式。学生对于高校中存在的管理、生活问题等易产生批评和抵触心理。当这些问题出现在校园网络中时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形成网络舆论,引发学生进行群体组织罢课、罢餐等事件。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大学生进行自身利益诉求的方式。高校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其受到社会现实条件的影响较大,是学生在接收到与自身价值不相符的社会事件所进行的反应。由于大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态度相似,因此就会形成较统一的行动,在这种情感不能够以正常渠道进行表达的同时就会爆发集体性的事件。就网络舆情和高校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之间的关系而言,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控制和把握对于高校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2 网络舆情反映高校群体突发事件的变动机制

高校充分显示了网络舆情对于高校具有一定的变动机制。变动机制是一种能够持续较长时间的运行模式。高校的产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从事件产生到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最后预防措施的制定。在这三个阶段中呈现出的网络舆情状态也不相同。网络舆情状态是对高校中发生的的发展情况进行的展示,同时对于事情的发生和性质的转变也有着重要影响。根据网络舆情能够进行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观察。

2.1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机制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机制是指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由不同环节组合而成的形式。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需要具有特定的外在环境条件,在事件中产生多种不同的矛盾,并且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群进行聚集,采用非正常的方式进行情感的表达,给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此种机制的形成过程大致为:现实中产生的事件激发了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的产生,引发其态度的转变,同时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爆发集体性突发事件。高校中的群体突发事件诱发的机制为刺激造成一定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学生这一特定的人群在受到来自社会和学校中发生的事情的刺激,进而做出一致的行为活动。

在高校中产生的,多是由于学生对于现实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或有关的管理方法持有怀疑或者不赞同的想法时,就会在网络中以讨论或的形式进行表达,在表现过程中采取的有较缓和的表达方式,但同时也有一些过激的行为。通过这种言论的不断传播,参与讨论和评判的学生数量就会增多,随着这种态度的形式越来越激烈,对于产生的事件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在网络中,如果形成的不赞同网络舆情的形式较弱,就表明这种事件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讨论,这样发生高校的可能性就较小,如果呈现出的反对态度较强烈,通过网络的汇集,各种相同的观点就能够得到统一,此时就容易产生集体性的突发事件,产生较强烈的网络舆情其表现的方式就会更加激烈,同时事件产生的后果也会更加严重。

2.2 高校的预防机制

在进行的预防时,要抓住事件产生的各个环节进行预防。事件中各环节是在事件产生过程中采取的应急措施中包含的弊端,采用预防性的管理手段是其主要的管理方式。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法制建设、设定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全面的信息提示系统、增加学生的言论表达渠道。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学生信息的收集,对于要产生的事件要进行有效的检测和实时的控制。在事件发生的初期如果不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极有可能引起突发性事件的产生。

进行高校的预防,要加大监管力度,学校中的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建立起相适应的网络舆情分析管理系统,对网络中学生的动态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并且能够在事件产生之前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尽早的对产生的分歧和矛盾进行及时解决和处理。

2.3 高校的应急机制

在发生时,采用应急处理的方法进行事件的处置,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事件控制的有效性,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减少社会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在进行应急事件处理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对事态进行及时控制,采用对话、劝说等形式进行学生的安抚,疏散人群,对发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或处理,并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

3 高校中群体突发性事件预警平台的建立

3.1 预警平台建立的原则

在进行预警平台的建立时要严格遵循流程和模式化的原则,保证建立后的组织具有高效和灵活的管理特点,保证建立的平台能够为全体学生和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应用平台。

3.2 预警平台的结构

在网络舆情预警平台的架构中主要的流程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进行数据的处理、实现不同内容的分类(热点话题、敏感话题),根据舆情内容进行舆情预测,做出相应的预警报告。

信息收集是为舆情信息提供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在进行数据的获取时采用的方法有通用采集和聚焦采集。舆情分析研判流程是预警平台中的重要区域,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类。在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过滤后进行敏感话题和热点话题的提取。舆情预测是对流行的热度词汇进行提取,并对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热度进行预测,形成舆情的发展趋势图。在进行判断后会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警告。

在高校中发生时,可采用的应急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

在高校中要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分析,针对重点进行分析和监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对其中具有针对性和倾向性的信息进行重视,并根据其现有的状态进行发展的预测,努力寻找事情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解决。

第二,建立起网络舆情分析系统。

充分利用网络的自动分析功能,加强对于网络信息的控制,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形成自动化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系统,为进行网络管理和做好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三,扩大学生的言论发表渠道,丰富网络舆情。

充分利用网络日志、博客和论坛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发表言论的途径,保证学生的利益能够得到诉求,维护学生的权益,建立安全的言论机制。在学校中可以组织学生骨干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为舆论做好正确的导向,维护校园环境的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唐学庆,时钟平.基于网络舆情分析的高校预警机制要素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

[2]戴媛,郝晓伟,郭岩,余智华.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模型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5).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措施范文5

关键词:网络舆情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67-02

网络舆情是现代社会舆论的一种重要表现和传播形式,是公众对于源于社会或网络实践的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具有倾向性和影响力的言论、观点。研究、把握网络舆情,对于了解大众思想道德指向、获得政策制定依据、更好地服务回馈大众,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高校网络舆情阵地,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隐形课堂,是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领域,因此,近些年来,对于网络舆情特别是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机制引导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2005年之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极少。2005年,苏云升、周如俊撰写的论文《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和利用好网络舆情这一新阵地。2007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刘毅出版的专题著作《网络舆情研究概论》更是把对这方面课题的研究推上了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的高度。之后,学界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渐成热点。但是,笔者认为,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在概念、中介事项、特点、形成发展和引导措施等方面虽有初步的探讨,如丁建军的《高校网络舆情与应急管控》、徐岩的《把握网络舆情特点,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等在不良网络舆情的发生原因、总体引导和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总体层面上的对策和措施,但由于网络舆情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目前的研究大多没有指导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途径互相促进的很有说服力的具体举措,特别是适应地域特点和校情的创新性策略。笔者希望能在这方面做些尝试性的探究。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第四媒体”、“第五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已经成为目前人类历史上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最便捷的信息载体,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舆论信息的放大器”。《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更需要重视的是,手机网民的增长速度尤为惊人,据初步统计,2013年,手机网民超过了7亿人,发展势头超过了年增长率20%。而大学生是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力量,他们愿意通过微博、QQ等“微”传播的新方式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工具表达自己的看法、态度、意见、诉求等,因此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反映和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角色与策源地。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已经从传统的校园生活延伸到了新媒体世界。网络舆情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力量,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做好网络舆情引导进而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保定市拥有各类各级学校5000多所,其中高校就有10余所,在校生数目庞大。怎样引导这样一个代表着希望和未来的重要群体在建设“京畿强市”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推进作用,怎样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保定主流人文精神的传扬和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在网络上反映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对校内外的热点事件或问题带有倾向性的总体意见、看法等。高校网络舆情既有网络舆情的普遍特点,还有自身的特点:舆情的辐射影响具有多元性和深刻性;舆情的传播具有群体性和放大性;舆情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且容易具有偏差性;舆情信息的难辨性容易造成大学生群体的非理性和难控性。大学生们在舆情氛围中往往体现出渴求平等、探索未知、张扬个性、期盼认同等行为特征。这为利用网络舆情引导育人创新途径的新时期教育工作来讲,包含了丰富的机遇和严峻的考验。

如何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策略的融合,要求高校工作者必须创新观念、勇立潮头、立体引导,通过新媒体时代的新途径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现代教育方式开展工作。

网络舆情使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活动区域、交流方式、教育媒介和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或扩展,因此,创新育人必须要畅通网络教育运行机制,整合思政教育队伍,积极稳妥地推进网络舆情干预和引导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1 发挥网络舆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管理和引导作用

要培养和建立一支媒介素养水平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创新舆情调研工作,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创建高校舆情信息网,搭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抢占舆情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开辟舆论宣传工作新途径;建立并完善舆情监管机制。

2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优化大学生适应信息时展的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培养大学生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信息为社会发展、个人生活所用的能力。媒介素养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体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构建全面的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打造媒介实践平台和高校间的交流平台,整合教育资源。通过丰富的教育途径来克服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弱点和难点,增强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创新策略的总体原则是适应时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新媒体技术,融入全新的网络教育环境;积极开拓新教育阵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主流人文精神;加强“两课”的建设,积极引入新媒体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舆情途径;创新教育手段,搭建互动渠道。建立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不断更新思政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提升教育者的素质,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保定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参考文献:

[1]赵文永.网络信息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2]陈从楷.谈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1(9).

[3]陶喜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3).

[4]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人民网,2011(12).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措施范文6

关键词:加强;高职;网络文化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将网络文化工作提上党的重大工作部署和议事日程。高职网络文化工作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做好高职网络文化工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网络行为,是高职院校肩负的重要工作任务。

1.高职网络文化涵义

高职网络文化是以高职院校为空间背景,以高职教育者及学生为建设和管理主体,以主体参与或创建的网络信息为载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高职网络文化工作须从高职实际出发,以培养高素质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网络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高职网络文化特色,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活力;以高职网络文化管理为保障,有效运用管理措施和手段,保证高职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高职网络文化建设

2.1充实网络教育内容

一是积极创建校园教育网站。高职院校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主动占领网络政治思想工作新阵地。通过开辟“网络常识”、“文明上网”、“法律法规”等栏目,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知程度。开辟“经典著作导读”、“时事政治报告”、“学生党建”、“团员之家”等栏目,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将思想政治类课程引入网络,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二是教育网站应贴近学生实际。坚持学校在教育网站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同时,网站形式和内容又要符合高职学生的年龄、专业、就业、生活特点。建立自上而下的教育内容系统,根据不同院系和专业情况,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和实际需要,充实和丰富网站教育内容,提高教育网站的点击率与感染力。三是积极开展网络文化活动。通过组织网络征文、专题讨论、摄影比赛等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上网。通过网络政治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2.2完善网络教学内容

一是积极积极创建教学网站。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针对院系和专业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和利用校本资源,开辟“网络课堂”、“技能成才”、“职业道德”等栏目,不断充实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学习,授予学生网络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活动。二是吸收学生参与网站建设。开辟“班级之窗”、“学习交流”、“作品展示”等栏目,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提高网站技术水平。改进网站图文质量,充分发挥网络互动及多媒体功能,增强教学网站的吸引力和活力。通过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3加强高职网络文化管理

3.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高职院校领导主抓、专职部门牵头、共同建设和管理的网络文化工作领导体制。只有学校主要领导主抓,才能充分体现对网络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效落实组织机构、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工作。从高职院校开展全校性工作和活动的经验来看,成立网络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将党委行政办公室、宣传、组织、团委、教学、学生工作、保卫、网络信息中心及各教学系部等纳入其中,有利于高职网络文化工作的协调开展和和整体推进。

3.2建立健全制度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高职院校的党政办公室、宣传或网络文化工作部门应负责全校性网络文化制度起草和修改,负责总体工作的建议、实施、指导和督办。网络文化工作和宣传部门应负责宣传口径的制定,以及部分主题网站的建设,对学校网络信息进行总体监管。教学部门应注重有关网络文化教学内容的实施。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应负责部分主题网站建设,以及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网络技术的支撑。保卫部门负责预防和处理有关网络涉法问题,与政法等部门联系和沟通。各教学系部则针对自身实际组织开展网络文化教学,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和引导,具体实施本系部的网络文化工作。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制度建设是网络文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应细化各部门和岗位职责,注意相互衔接和联动,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整体工作水平。学校无论单独设置网络文化工作部门,还是将其挂靠在其他部门,其他部门无论是单独设置网络文化工作组织,还是将其挂靠在有关科室,均应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以有利于高职网络文化工作的规范性和长效性。

3.3网络信息监管

一是开展网络信息分析。安排专兼职人员实施网络信息监管,深入持久地进行网络舆情研究。提高网络舆情研判水平,及时收集有关时事、教育、社会现象等有价值的网络信息,及时提供高职网络文化现状和发展趋势信息,建立网络信息汇总、分析、上报制度,并提出相关的措施和建议。建立统一协调和反应灵敏的网络舆情反馈机制,控制有害信息传播,保护健康的主流舆论。二是积极应对网络事件。制定突发事件防范措施和处理预案,及时发现、预防、处理由互联网引发的网络舆情,以及学生违纪、违法、犯罪等问题,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通过网络信息研判,增强网络信息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加强学生网络行为教育

4.1学生情况分析

与普通高中阶段相比,高职学生的心态相对放松,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富有探索精神,身心处于发展和完善之中。高职院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生有较多的试验实习机会和课余时间,这为高职学生自主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提供了便利。但不同院校和个体学生存在差异,个别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自我约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对使用网络过程中个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认识不清。由此可能出现某些网络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沉迷网络、接受和传播不良信息、上网与学习无关等。如果学校忽视教育和引导,学生个人缺乏认识和自律,可能引发违纪、侵权、违法或犯罪行为。 因此,在高职网络文化工作中,应切实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着力做好学生网络行为教育,促进学生学业和身心健康发展。

4.2网络行为教育

一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教育引导为先原则,在公共法律和计算机等课程中,增加和充实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信息安全、文明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权利和义务,知其为,知其不可为,防微杜渐,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及管理人员应深入了解学生网络行为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二是营造校园舆论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通过张贴条幅、建立宣传栏、开展计算机文化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在高职学生中形成正确使用互联网的舆论氛围和行为导向。三是日常行为习惯引导。组织开展其它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充实学生课余生活,培育学生多方兴趣,坚持日积月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将精力用于学习和创业。

4.3网络行为管理

一是加强学生日常管理。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差异,应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重视学生实习阶段、课余时间、宿舍区域管理,完善上课、自习、就寝的考勤制度,对学生施予必要的约束。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团组织、学生团体作用,抓好班风和学风建设。对问题突出的学生重点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防止学生由于沉迷网络经常旷课和夜不归宿。二是加强学生网上行为监管。学生管理人员和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网络行为情况,对教学机房、电子阅览室等实施常态化管理。密切关注有关学生的网络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情况,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信息监控管理。及时发现、预防、处理有关问题,防患于未然。三是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应积极与有关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对校园周边进行综合治理,为高职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

5.结束语

在高职网络文化工作中,网络文化建设是网络文化工作的基础,而管理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其共同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造就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从高职院校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充实和完善网络教育教学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深入开展高职学生网络行为教育,才能促进高职网络文化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