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家庭困难帮扶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家庭困难帮扶计划范文1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要让贫困家庭尽快、持久、高水平地摆脱困境、走向富裕,除了采取必不可少的经济扶贫等“输血式”扶贫措施,更为关键的是要为他们“扶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学历人士为300%、初高中学历人士为108%、小学学历人士为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因此,为了实现我区“十三五”脱贫攻坚目标,加快推进我区贫困地区发展,我们必须从根源出发,着力开展教育精准扶贫,提高贫困家庭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增强贫困地区、家庭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首先要做到“精准改薄”,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学上”“上好学”。我们要把教育精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优先任务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大教育投入,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通过改、扩、新建等方式,对薄弱学校进行提质改造,满足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人学需求,保留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妥善解决路途较远学生往返交通问题。
其次要做到“精准招生”,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进得来”。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发展需求和贫困家庭脱贫需要,切实开展招生扶贫工作,实施优质高中招收农村学生计划,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招收贫困家庭子女,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的技术。继续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国家重点高校本科第一批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与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计划,扩大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
第三要做到“精准资助”,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留得住”。建立并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覆盖,无缝衔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强学生资助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以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与扶贫部门密切协作,运用教育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享受资助情况进行全程动态跟踪管理,做到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应助尽助,一个不漏”。
第四要做到“精准育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得好”。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与管理能力,促进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以及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变革,让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定人定向结对帮扶,努力实现对贫困家庭子女在校就读帮扶的全覆盖。立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分层育人,因人施教,把“扶志”与“扶智”作为培育的重点,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脱贫致富的腰杆‘直”起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与技能,不断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第五要做到“精准就业”,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就业”。加快建设自治区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等,积极开展城乡职业院校合作、联动办学,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好1~2个骨干专业、1~2个涉农专业和2~3个特色专业,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训需求,有效吸引有就读职校意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同时,建立就业精准帮扶制度,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毕业生100%就业,有创业意愿的拥有适度创业空间。
学生家庭困难帮扶计划范文2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帮扶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017―03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形成原因
就业困难的形成既有个人、家庭层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层面的因素。社会因素是指不同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形势等,这是宏观的,是学生、学校都无法轻易改变的。
1.个人、家庭层面
(1)个人层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城镇低保家庭、失业家庭以及偏远山区家庭。这样的成长背景下,学生主要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几乎大学每天的日常生活就是“教室―图书室―宿舍”,所有的精力几乎都用于学习相应的专业书本知识,而不太参加学校的社团、集体等活动,自身的沟通、组织等综合能力在大学期间都没有得到提高,毕业后还和高中生一样,只是个会学习、会考试的学生,缺少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又或是缺少实践、动手能力。第二类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进入大学与部分地区、部分家庭经济优越的同学住在一起进行接触后,发现贫富差距太大(如:有的同学一餐费用就是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或者发现不同的成长背景导致他们先天条件落后(如:有的同学从小学习乐器获得相应证书,或者高中毕业就已经取得雅思等成绩),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觉得社会不公、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未来产生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对课业敷衍了事,对学生社团活动没有热情,虚度四年的大学光阴,有的甚至没有达到学业的基本要求,由于挂科严重没有取得相应的毕业证、学位证。
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受到经济原因的限制,尤其是女大学生,在形象体貌方面可能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同时,由于家庭、个人长期的积累导致他们中部分同学产生了自卑或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这些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平时表现,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就业,而且在求职过程中直接影响他们的求职表现,最终导致就业困难。
(2)家庭层面
对于高校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来说,在社会资源背景等方面,他们的社会关系能够加以利用的比较少。再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父母大多数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社会地位都比较低,他们无法给予子女相关就业发展和信息渠道的帮助,使得这类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量比较狭隘。此外,缺乏家庭经济的支持,导致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错失相应的培训机会,与其他人相比这方面能力有所缺失,失去一些需要投入较多求职成本的工作机会。
2.学校层面
(1)专业相关的实践内容较少
目前的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一纸文凭对用人单位已经没有吸引力,他们更看重的是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实践性能力。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最有效的环节就是学校开设的专业实践内容课程。然而,学校往往因为专业课实践学时太少,或者合作的实习单位少等原因,对这一环节的设置并没有那么丰富,所以才会出现本科生找工作反而没有专科生好找的情形。
(2)帮扶后置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职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在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之中不间断地锻炼和加强,因此,就业帮扶工作应该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的培养全过程。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帮扶工作都是在毕业季通过校园招聘会的举办、招聘信息的、就业讲座的举办等来进行。这样开展的帮扶工作显然是滞后的,等到毕业的时候发现了家庭经济困难中的就业困难学生后再采取相应措施,一般都收效甚微,几乎不可能短时间取得好的成效。
二、学校如何有效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
1.做好基本的经济资助
经济困难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它不但会直接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错失部分需要一定成本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机会,还会间接影响到这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此,学校通过“奖、助、贷、减、免、补、勤”这样的资助体系来做好基本的资助工作,尽可能覆盖到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这样才能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从而为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打好基础。
2.提高资助结构中勤工助学比重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带来的经济上的贫困差异,以及由于见得少、锻炼得少形成的能力差异。在传统资助方式上增加勤工俭学的比例,借用罗斯福“以工代赈”理念,高校中多设置些有技术含量的科研辅助岗位、行政管理辅助岗位,在工作成绩方面增加一定的奖金项目,吸引并从实际角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到高校各部门工作中来的同学,除了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减少经济压力,还能无形中获得能力的提升、经验的积累,能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考方式,形成成熟的社会职业认知感和责任心,这将是他们未来人生规划和发展中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尽管在社会上兼职也能获得报酬,但由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在社会中饭店、娱乐场所打工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同时,通过这种资助方式也传递着“劳动光荣,按劳分配”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不易,意识到通过积极参与劳动可以获得报酬,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改变。
3.设立就业资助资金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由于一般学校和国家给予的补助都不会特别多,只能帮助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而毕业季找工作时期的花费比较多,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补助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找工作。比如正装补贴、求职交通补贴、培训补贴等,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良影响。
4.构建长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帮扶机制
(1)人员配备方面
形成以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各院团委、班主任一起参与的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队伍。由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各院团委开展相应的能力提升活动,提升就业困难学生的能力;由辅导员、班主任多和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大学生沟通交流,针对性指导,帮助他们提高综合能力。对于那些心理和能力特别有困难的学生重点关注,对他们的短板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2)能力培养方面
在大一入学初就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档案,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中,利用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对每位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方向做测试,对学生成绩、综合能力做记录,对相应的职业能力做评估,找出差距,引导他们形成职业意识,确立职业目标。并引导他们多参加学校和社团的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组织等综合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只会学习。在大三学年中随着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多设置些实验课、实习课,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可以开设丰富的第二课堂,如会计、CAD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提升他们的综合就业竞争能力。在大四学年,进入毕业季,要重点培养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从多种渠道,如网络、报纸、新媒体等收集各类就业创业信息。另外,还需要进行求职技巧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重点进行简历制作技巧、求职礼仪、面试技巧、就业政策介绍等内容。多创造机会增加他们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拓宽交际圈,增加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主动进行职业探索,对就业形势、职业态度、职业心理、职场经验等相关内容的生涯资讯进行学习了解。
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引导他们树立清晰明确的创业意识和坚定的创业信心,了解制订计划的重要性。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相关书籍的阅读,掌握创业计划书的写作方法,争取获得创业计划支持。
5.建立心理帮扶机制
心理影响着人们的内心想法和情绪,进而对人们的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所以要高度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建立心理帮扶机制。
(1)建立以学校心理指导中心、学院心理专项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三级联动机制。
(2)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心理帮扶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力量,在多开展常规的自强教育、自信教育、挫折教育、激励教育等内容的活动或者讲座的基础上,开展心理指导和服务,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存在心理敏感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引导,形成强大的心理支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学生存在的自卑、“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问题,多进行沟通谈话,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教会他们相应的自我调节办法,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正能量,提高他们的责任心、感恩心、宽容心、进取心,从而形成开拓性、耐挫性等人格素质。并及时干预负面情绪,缓解他们的敏感性和自卑心等负面情绪。积极关注,不仅关注学业成绩的提升,还要关注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肯定他们的进步,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的沟通、协调、合作等职业能力。
(3)利用好新媒体进行宣传。利用新媒体微信、微博等定期简短的“心灵鸡汤”等正能量信息,不断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开设微博、微信群、QQ 群等,为同学们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分享相关就业信息、实习信息。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个人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1.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本职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在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是否完备、成绩是否优秀是许多企业在录取时候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所以在大学期间学好专业知识,有一个优异的毕业成绩是获得一份好工作的重要筹码。另外,国家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在找工作时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2.参加学校活动,提高综合竞争力
大学生活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学校社团活动。积极参加,融入到各种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去,有利于工作能力、团队意识、责任心、沟通组织等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在就业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有些企业会更加看重这些方面的能力,在面试过程中这些能力的体现直接影响到能否成功就业。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持久奋斗力
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不断提高自己,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临到毕业时,使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都能达到岗位的要求。
4.充分认识自我,增强心理素质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可能会发现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一些成长环境优越的同学比有一定的差距,应该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在大学四年中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而非产生自卑心理,或者只会怨天尤人。其次,在进入毕业季时,可能会发现找工作的时候与一些家庭背景深厚的同学比缺乏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基础。此时应当积极采取主动措施,认真学习基本的就业技巧,努力争取就业机会。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与前进,经济的新常态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伟大的民族梦、中国梦的实现更依赖于目前正在高校接受教育的莘莘学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正是莘莘学子中的一部分,如何培养好他们的就业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我们应当不断去探索实践和总结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他们培养为家庭、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11-23.
[2]刘特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8).
[3]冯云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
学生家庭困难帮扶计划范文3
1充分发挥由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街道办事处及学校组成的区困难家庭教育救助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作用,及时解决教育救助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
2及时了解掌握全区各街道困难群体的人数、分布和困难状况,制订全区和街道年度教育救助工作计划和目标。
3区、街道、学校分别建立困难家庭学生救助台帐,全面反映受救助学生的基本状况,跟踪反馈救助成效。
4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经济救助避免重复;全区中小学每学年结束,对本校困难家庭学生的救助情况进行公示。
5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大力开展访贫问苦活动,逐步形成对困难家庭学生结对帮扶长效机制。
6建立日常温暖解困和年终集中关怀两种机制,时刻关注困难群体。
7形成对困难家庭学生全方位的帮扶不仅在经济上救助,还要在精神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全面关注,以利于受助学生的健康成长。
8完善教育救助资金供给制度。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救助资金由市、区财政承担80%所在街道承担20%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救助资金由市、区财政适当补助。
9建立对各项救助款、捐助款的财务管理制度,按照《区关于对资助贫困生专款专用的有关规定》确保专款专用,用在实处,其收支情况作为校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
10进一步完善各类社会捐助管理制度,积极拓展教育救助、捐助渠道,推进结对帮扶,机关企事业单位送温暖,社会团体、个人捐助,大学生送教下乡,春蕾班,爱心班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救助困难群体的良好氛围。
11每年组织对困难家庭教育救助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表彰奖励先进,调动各方参与教育救助工作的积极性。
二、救助对象、救助标准和救助程序
1对低保家庭子女(低保证中注有子女的名单,下同)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不择校的情况下,以助学券形式进行资助,免收杂费、信息技术教育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体检费和社会实践活动费;每学期开学前,由所在学校统一组织发放助学券。
2减免低保家庭子女就读本区公办高中(含职高)学校的高中生(含职高生)学费(缴纳捐资助学款的学生除外)减免标准为:普高学费全免,职高学费减免50%每学期开学报到时,持低保证、户口本等材料到就读学校办理。
3对残疾儿童少年和父母双亡的孤儿实行免费教育。凡本区的盲、聋哑、智残儿童和父母双亡的孤儿实行免费教育;凭有效医疗机构诊断书或所在街道民政部门出具的父母双亡的孤儿证明、户口本到指定学校特殊班或就近随班就读,由就读学校一次性办理。
4凡本区范围内的拆迁户子女,拆迁过渡期内,凭拆迁证明及过渡住所所在社区(村)出具的暂住证明,区教育局办理本区内过渡入学手续,按有关规定免收借读费。
5凡居住我区的外来农民子女凭暂住证、原户籍证明、务工证、计划生育证明和学籍证明等材料,由区教育局安排就读学校,并按有关规定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
6对家庭突发变故致贫、父或母是持证残疾人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所在社区(村)出具证明,经街道民政部门审核后,不择校或不缴纳捐资助学款的情况下,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信息技术教育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体检费和社会实践活动费;非义务教育阶段普高含职高)类减免学费50%每学期开学报到时,持证明材料、户口本到就读学校办理。
7对低保户家庭住宿学生补助生活费,由就读学校按学期进行补助。
8对低保户家庭职校毕业生的推荐就业中介服务费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及中介机构协调,给予适当减免。
9对本区低保户家庭升入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办学的高校大学新生发放一次性入学困难补助2000元,由大学新生本人申请、户籍所在社区(村)初审、街道民政部门复审后,低保家庭大学新生携带申请报告、低保证、户口本、身份证、录取通知书及上述材料复印件到区民政局办理。
学生家庭困难帮扶计划范文4
【关键词】广西高校 资助模式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06-02
随着高校学生资助资金额度的逐年增加,学生本人和社会对高校资助的育人功能的多方面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和增加。以经济资助为主的传统的、单一的资助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广西区内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现状,结合部分高校的先进经验,探索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广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的现状
(一)资助工作理念较为单一。部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仍然以“按照国家要求‘公平、公正、公开’的开展各种评选,按时、足额的发放资助金,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主要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工作任务、岗位职责、职数配置等原因,对充分、有效发挥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重视程度和措施不够。
(二)资助工作内容较为单一。目前不少高校仍然是经济帮扶为主、相对简单的资助育人工作为辅。部分高校忽略了或者是忙于日常的经济帮扶工作而忽略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育人成才理念和措施,更多是注重或者停留在经济上的资助,对贫困学生在心理、学业、技能、人格、人际沟通和交往等方面的帮扶相对不足。
(三)资助无偿化较为普遍。目前,部分高校只重视无偿资助模式,而轻视有偿资助途径,给受助学生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少,不再组织受资助学生进行义务劳动或志愿服务等,使得部分学生在长期接受无偿资助时,逐渐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无法真正地自强自立。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甚至无法说出自己获得资助的具体项目名称、申请条件和资助金额,只知道填表、申请,等着资助金发放,不劳而获的思想和现状在学生中较为严重。
(四)能力开发资助模式正在得到尝试。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强,社会及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强,近年来,不少高校也在逐步尝试着转变现有的资助工作模式,即从以经济资助为主转向经济资助与能力资助并举的模式,不断尝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育人成才理念。
二、广西部分高校贫困生能力开发的资助新模式
2013年,为了总结广西高校资助育人的经验,全面提升资助育人水平,广西教育厅面向全区高校开展了首届广西高等学校资助育人优秀项目评选活动,部分高校在探索贫困生资助新模式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得到充分展示。现以部分高校为例进行介绍。
(一)广西师范大学――金凤计划。“金凤计划”,全称“女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是2007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青年教师发起的公益项目,目的在于帮助校内的女大学生成为健康、独立、优雅、幸福的女性。该项目由“女大学生素养”系列课程、“金凤巢 梦想中心”、“金凤主题游学”三个核心公益品牌组成。参加“金凤计划”的女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大型的公益事业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在经历中成长,开阔眼界,不断提升自我,增强自信心。同时,“金凤计划”也是社会企业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充分融合的有力体现,资助资金的来源渠道得到有效拓宽。现在该项目已经成为广西关心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知名公益品牌,先后被3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其先进事迹。该项目开展至今已经有超过300名女大学生从中受益,走向个人成长成才之路。
(二)桂林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服务公司。桂林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服务公司属于市场运营,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在校学生,公司从经营、管理等各环节都是由学生自主管理。该公司开设有书店、文印店、咖啡屋、服务超市等,让学生独立经营,锻炼自我,同时开设如收银员技能竞赛等各种技能比拼大赛,让学生以赛促学,提升自我,这个项目主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需要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或需要能力提升的学生群体,项目始终坚持“授人以渔”的工作理念,强化勤工助学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造血和育人功能,利用勤工助学平台服务同学,提高自我,不断完善勤工助学体系建设。
(三)广西大学――自强服务与学习中心。广西大学自强服务与学习中心是广西大学专门为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学习的培训基地,从成立至今已经成功培训一万多名学生。该中心通过开设计算机、艺术、礼仪、普通话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就业技能等多种培训班,对学生进行培训。上课时间均为周末,利用学院的研究生给在校生上课。培训结束后,组织结课仪式,让各个培训班级通过不同形式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把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从“保障性”资助到“发展性”资助的转变。
(四)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银雁计划。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银雁计划”将贫困生比喻成雏雁,以“引导―孵化―高飞―反哺”为项目理念,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为主线,以免费开展各种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为核心,将创业意识贯穿于整个项目中,从而实现“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双提升,最终让这只雏雁展翅高飞,受惠学生,反哺学校,感恩社会。该项目组织受资助的学生组建“校园文明监督岗”,主动劝阻校园内各种不文明行为净化校园环境,组织他们到社区、敬老院、博物馆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在贫困生中开展商务礼仪、办公设备维护、办公自动化、茶文化、古乐器文化、东盟文化等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班;与培训机构和企业密切合作,定期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考证培训班、微软高级商务课程培训班、中级茶艺师培训班、点钞真假币识别培训班;邀请创业明星、励志明星、优秀企业家到校开展讲座或沙龙活动;向考证成功的贫困生发放考证补贴。项目实施至今,学员已经超过1000人次,逐步实现经济资助和能力资助全覆盖。
三、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从以上几所学校的注重以能力开发的资助模式来看,大多是围绕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通识技能等方面着手,通过强化或者专门化的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偏重对学生“发展性”的资助工作。可见,新形势下,高校应建立起以经济帮扶为基础、以意志磨砺为支撑、以提升能力为核心的立体式资助新模式,使扶困、励志和强能实现功能互补的有机结合。
(一)开展专业能力提升帮扶活动。专业能力是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一项专门性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拥有最大区别度的地方。因此,高校在资助育人活动中应体现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教学系部、专业带头人对专业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分析,拟订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计划,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多学、多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尤其对学业困难的学生而言,帮助他们逐渐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意义更为重大。
(二)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帮扶活动。各高校在开展能力帮扶工作的同时,需注意围绕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通识能力的提升和帮扶工作,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同时,开展诸如办公自动化、社交礼仪、精神心理、舞蹈修身、演讲口才、普通话等通用职业素养的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认证、行业认证、专业技巧等职业技能的培训,帮助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职业通识能力,以便能更好、更快地适应职场需求。
(三)加强就业创业的实践能力。在国家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工作理念下,国家给予高校毕业生非常丰富的就业尤其是创新创业的资源。高校资助工作者应在这种背景下,充分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提供更多锻炼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参与式的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创业机遇的敏感性。同时,加强对贫困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如开办专门的创业培训班、创业学院等,在贫困生中选拔一批有创造力、有主见的、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集中培训,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的热情,在有条件且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可扶持一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四)强化人文素质养成工程。人文素质是一个人气质、修养和综合素质的综合,高校通过开展系列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将优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素养及人文综合素质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受教育和实践使这些优秀的品质内化成为自身的气质、性格、修养及处世风格,并通过这些内在的品质转化成职场所需的良好的职业素养。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应加强如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修身教育,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培养,朝着专业技能扎实、道德情操高尚的社会人这个方向培养。
(五)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渗透着社会人所需的真善美,资助工作应重视并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注重把资助育人工作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通过展示、体验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掀起自觉学习、感受和体验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的热潮,增强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善美的修为。
此外,高校应不断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坚持让受资助学生从事义务劳动,让学生感觉到获得资助是需要付出的,淡化无偿资助的理念。同时,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社会企业或校友基金会的影响力,既可以扩大资助金的来源渠道,增加受助面,又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推送人才的模式,让资助与回报的形式更加灵活和丰富。总之,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改革与创新工作,还需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还需要各学校不断地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孙巍.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工作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15(2)
[2]岑道权.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7)
学生家庭困难帮扶计划范文5
以党的十八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促进贫困村发展、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突破口,以改善贫困村面貌、提高贫困村治理水平、构建贫困村和谐社会为目标,重点帮助贫困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寻找致富项目,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户收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开展好扶贫帮困工作,全面加快贫困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
帮助定点帮扶村拔妙乡石和寨村和联系村复兴村及马鞍山村搞好两委班子建设,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开辟致富门路,推进产业化经营;帮助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尤其是特困户家庭存在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帮助寻找致富门路,努力提高增收致富的能力。力争通过帮扶使贫困村人平年纯收入净增800元以上,村集体收入净增20000元以上。本年度计划帮扶贫困户40户共85人脱贫。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帮扶机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锡平同志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扶贫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伍兵同志具体分管扶贫工作,局纪检组长刘良平同志负责贫困村驻村工作。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主要抓、具体人员负责抓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调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深入贫困村和联系村加强调查研究,找准制约村级发展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原因,制定帮扶规划,细化工作措施,建立帮扶工作台账。
(三)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协助贫困村和联系村切实解决基层组织在组织设置、领导班子、队伍素质、组织制度、发展经费和场所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制度建设和民主监督,完善村支两委的决策机制和办事机制,充分发挥两委班子总揽全局、指导协调能力,努力提高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四)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群众条件。一是与拔妙乡人民政府和拔妙供电所联系,解决石和寨村办公地点用电问题。二是针对影响该村3社、4社、5社涉及700余人安全通行和经济发展瓶颈的永兴桥已成危桥的严峻情况,积极与县交通局等部门联系协调,争取该桥的排危立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向水务局等涉农部门积极争取项目支持,维修和管护好提灌站1处、水渠2500米、山坪塘2口,切实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五)加强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提供信息、技术等支持,在管理维护好石和寨村现有的650亩银杏、300亩油桐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栽培规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二是与县畜牧局、县扶贫移民局联系协调,进一步帮助发展猪、羊、鸡等养殖业,力争培育养殖大户2户。三是协助做好该村5社200亩闲置地的招商宣传工作,引进和发展山羊养殖业。四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积极探索规模化、立体化农业种植模式,提高农田的利用率,促使村民人均纯收入在上年的基础上增加800元。
(六)加强结对帮扶,切实改善民生。一是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对贫困村特困党员和特困户、特困
学生等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慰问活动,为他们送化肥、种子等农资,帮助其发展农业生产。二是为贫困学生开展送书籍、慰问金活动,确保贫困户子女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对考上普通高中、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子女积极争取贫困学生救助项目。三是积极帮助贫困户解决大病救助、新农合报账、各种证件办理中的困难问题。四是积极动员生产经营者和企业主、爱心人士等开展“为贫困家庭献爱心”活动,帮助解决贫困户家庭生活困难和增加收入遇到的困难等问题,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提高致富技能。(七)加强致富培训,提高致富能力。建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培训基地,本年度召开展2次农村适用技术科技培训以及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培训,努力增强其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增收致富的能力。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扶贫帮扶工作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每月听取驻村干部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帮扶中的实际问题。每季度至少到帮扶村开展一次调查研究,解决1--2个突出问题。
学生家庭困难帮扶计划范文6
关键词: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就业
中图分类号:G913.2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52-01
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指的是高校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城镇零就业家庭、少数民族、女毕业生、基础学科类、残疾和容貌不佳等因素引起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部分用人单位对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持有偏见和歧视的态度,使得这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困境。因此,找准切入点、创新工作思路、全方位探究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的就业状况,进而探索缓解这部分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对于高校的就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就业困难的分析
城镇零就业家庭是指本市城镇家庭中,在法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无一人实现就业,且无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城镇家庭,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一样,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有一种很大压力。困难毕业生大都面临着毕业后尽快偿还助学贷款的问题,找工作时的各种花销也无法避免,加上大量大中小企业的不景气,致使全国各地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岗位减少较多,为贫困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设置了障碍。
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女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缺乏就业的市场意识,体现为:依靠政府,依靠父母,只有到正规部门才是真正的就业,期望值很高,传统观念陈旧,等靠要的思想,严重阻碍了这部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与应用学科如工科、医科类毕业生比较,基础学科长线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就业情况更加不容乐观。这与基础学科本身基础性强、成才所需教育年限长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这也是导致这类毕业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就业困难的原因。
随着国家教育的进步和完善,给残疾和容貌不佳学生创造了相对平等的求学机会。很多学生也非常刻苦地学习,但当他们憧憬着步入社会时,发现先天的缺陷给他们的求职路带来了一些困难,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下,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空间不断增大,这部分学生的先天因素制约了他们的求职之路。
二、对策
学校层面应成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办公室,营造和谐的困难毕业生就业环境,搭建各种就业平台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一是举办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专场招聘,积极谋划组织用人单位送岗到校。二是设立困难毕业生就业专项资金,组团外地应聘,为家庭经济特困毕业生提供前往经济较发达地区求职的机会。三是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创新结对帮扶手段。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就业基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或就业基地拓展活动,实行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计划,做到一年一个帮扶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主题活动,争取达到“就业一人,帮扶一家,温暖一片”的工作实效。
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帮扶,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充分就业。一是建立毕业生求职档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二级学院须每年对大三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摸底调查,确定当年城镇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人员名单,并建立包括毕业生所学专业、兴趣、求职意愿等信息在内的个人档案。二是明确就业责任。明确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在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责任,要求辅导员做好生活帮助、心理咨询,主动收集就业信息,积极推荐工作,掌握其就业状况;班主任教师、尤其是导师制的班级老师,要利用自身学术、科研资源推介毕业生就业。三是增加实习岗位数量。城镇零就业家庭毕业生要优先享有岗位实习机会和实习单位。根据学校建立的毕业生实习岗位基地,让他们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增进与用人单位的了解,缩短就业岗位磨合期。
学校层面要重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三个率”:初次就业率、回家乡就业率和就业满意率。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以下环节:一是注重培养过程,增强综合素质。对少数民族班学生的基础课程实行单独开班、单独考核,因材施教;要建立结对子措施,进行“一对一”帮扶;设立少数民族班学生学业专项奖学金,对学习成绩、日常表现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物质奖励。二是把握国家方针政策,结合中西部地区的需求。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广泛宣传西部计划,增强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民族和家乡情结。三是挖掘少数民族的特色优势,推行个。专门收集筛选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信息,对少数民族毕业生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就业辅导。
针对女学生就业较难的问题,学校要大力加强女学生毕业前的就业能力训练,满足女毕业生求职就业的现实需求。一是开展综合素质能力训练,提升职场能力。开设礼仪教育,培养女大学生的仪容、仪表、仪态,增强面试求职竞争力。二是进行岗位收集分类,拓宽就业市场。加大文职、营销岗位等适合女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开拓力度,每年举办女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
搭建基础学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平台。针对基础学科类毕业生就业的现实困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依托学科优势,提高人才水平。基础学科类专业学生部分实现保送硕士研究生,如提高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研究生升学率。二是调整专业设置,实行大类招生培养,为学生提供选辅修课程。如面向农学、中文等专业学生,开设经济、计算机等方向的核心课程,有效扩展农学、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三是对接企业需求,加强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四是以社会需求导向,实行末位淘汰。将就业率与招生量和学科专业发展挂钩,对于初次就业率低于80%的专业酌情减少招生数量,低于60%的专业停止招生,鼓励基础类专业所在学科练“内功”,提高办学实力和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