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帮扶计划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贫困地区帮扶计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贫困地区帮扶计划方案

贫困地区帮扶计划方案范文1

2016年5月24日,“国际儿童营养与反贫困论坛暨安利公益基金会成立5周年庆典”在北京举行。会上,安利公益基金会宣布,将继续聚焦少年儿童营养健康问题,启动“为5加油――学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数百所山村幼儿园免费提供儿童营养咀嚼片,以改善3~5岁儿童因“隐形饥饿”导致的种种健康发育问题。

中国儿童营养现状

论坛中,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了“中国儿童营养问题十大关键词”。关键词之一是营养不良,按照国际统计方法,营养不良每年带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

杨月欣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人数以千万级数量呈现,儿童营养状况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儿童营养问题更为突出,生长迟缓、贫血、营养缺乏非常普遍,改善他们的营养和膳食、阻断因此而造成的代际贫困循环迫在眉睫。

值得注意的是,“隐性饥饿”即膳食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缺乏,也在贫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而贫困正是造成儿童营养摄入不足的根本原因。“隐性饥饿”的症状往往不明显,不易被及时发现和重视。比如,缺铁性贫血可使孩子的平均智商低5-8分;缺碘可使孩子平均智商低10-15分;缺锌可导致偏食、复发性口腔炎、性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

在营养健康教育方面,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居民营养科学的知晓率偏低,老师和家长普遍不具备营养均衡的意识和知识。食品安全方面,贫困农村地区“三无食品”、“山寨食品”、“过期食品”、“辣条现象”等影响食品安全的现象仍然存在,给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精准帮扶

事实上,“为5加油”并非安利的新项目。早在2009年,美国安利运用自身在营养领域的专业优势,在全球发起了针对5岁以下贫困儿童的营养改善计划“为5加油”。截至2015年,项目已在赞比亚、墨西哥等11个国家开展。有评估结果显示,经过6个月营养干预的孩子们,其健康状况会有显著改善:儿童贫血改善率大于85%;儿童生长迟缓率降低20%;儿童行为能力显著提高,变得更为活跃,乐于与人交谈,学习兴趣增强。

此次在中国启动该项目,主要是针对目前中国儿童营养问题面临的现状。《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3.2%,其中13%与营养不良相关。目前我国还有4000万儿童生活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特别是在贫困农村地区,有超过30%的孩子,现在仍然面临营养不良的困境。

“一个孩子在两岁半的时候,就完成了大脑细胞数量的发育,到4岁完成智力发育的50%,到了6岁,大脑细胞体积发育全部完成。在这个时期,如果营养供给不完全,将对他的智力、体力都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杨月欣介绍说。

安利根据中国儿童体质需求、口味偏好,设计开发了一款营养补充品――儿童营养咀嚼片,以免费发放的形式,精准帮扶贫困地区3~5岁儿童,改善因营养不良导致的发育迟缓、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等健康问题。

安利公益基金会主席颜志荣表示:“国家对于6到24个月贫困地区儿童有营养包干预,对于6岁以上义务制教育学生有营养改善项目,但是在3到5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仍然缺少成熟的帮扶政策,‘为5加油’针对的正是这个群体。”

据了解,2016年首批“为5加油”项目将落地贵州、青海、甘肃、湖南、山西等5个省份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500多所山村幼儿园,预计今年内将为超过1万名孩子的营养状况带来改善。

营养扶贫

安利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第一家民政部主管、具有跨国企业背景的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成立5年来,从营养和教育两个方面,帮助中国贫困儿童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开展了“春苗营养计划”、“彩虹支教计划”、“阳光成长计划”等多个项目,总投入达2.46亿元,帮扶贫困儿童共计254万人。

其中,安利公益基金会第一个核心项目――春苗营养计划,就是通过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建设春苗营养厨房,解决6~15岁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的吃饭问题,帮助他们获得最基础的营养保障。该计划5年来为贫困地区中小学捐建了3835个营养厨房,解决了193万中小学生的基础营养保障问题,并撬动政府及社会资金投入8.6亿元。

安利重庆分公司还在春苗营养计划的项目基础上,与重庆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三区关工委联合开展了春苗爱心家园、春苗娃娃暑假赴京探亲、中秋团圆亲子活动、春苗开心农场等延伸公益项目。在春苗开心农场项目里,由学校利用周围空置土地开垦的小农场,不仅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体验和学习劳动技能、亲近大自然,农场成熟的果蔬又能直接供给春苗营养厨房,丰富孩子们的饭桌。目前重庆全区已有三十余所学校开辟了校园开心农场,总计面积100多亩。

据悉,在“为5加油”项目开展的同时,安利公益基金会还将与儿童公益领域专业机构合作,开发适用于中国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营养健康教学内容,并对山村幼儿园教师提供培训和支持,监测儿童发展状况用于开展研究和评估。同时,安利公益基金会也将继续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中国儿童营养政策的完善,消除现有儿童营养政策覆盖年龄的空白期,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贫困地区帮扶计划方案范文2

一、基本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和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继续加大实施“突破西山战略”力度,带动南部秦岭山区、西部关山地区、北部乔山地区板块扶贫,突出、西部山区、渭北旱塬三大重点地带,把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贫困村为平台,以低收入贫困户为对象,实施特困户安居工程和外资扶贫项目,抓好贫困地区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开展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引领,扶贫到村到户,实行分类指导,按照“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完善发展机制,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目标任务

全市“十万贫困户增收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用5年时间,为贫困地区投入项目资金4.7亿元,改善基础设施和贫困群众居住条件,扶持特色产业和增收项目,力争使10万贫困户收入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逐步缩小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到年,十万贫困户收入比年增加11.22亿元,人均增收2805元,达到4300元。

主要任务:通过加强贫困地区产业基础建设,利用小额信贷扶贫、贫困村互助资金以及外资等多渠道投入,加强对贫困户增收项目和龙头企业扶持,加大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建立和完善贫困户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增收项目,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大幅增收,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三、行动计划

5年内,在全市贫困地区开展“十大增收行动计划”,扶持十万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实现贫困村“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具体安排是:

(一)十万贫困户小额信贷行动。通过财政扶贫资金贴息引导信贷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户种养业的投入力度,为贫困户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创造条件。计划每年投入财政贴息资金500万元,吸纳小额贷款1亿元,按照户均5000元的标准,五年共贴息2500万元,利用5亿元信贷资金扶持十万贫困户,年比年增加收入2.2亿元,并建立起小额信贷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

(二)百村互助组织行动。在贫困村建立推行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安排财政扶贫资金以股本金注入,引导贫困村群众入股,按照“周转使用、互助发展”的原则,支持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计划投入1665万元,按照每村平均不低于15万元的标准,在全市111个贫困村建立互助资金,组织2万贫困户入股,累计投入1.332亿元,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农村贫困地区金融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产品区域经济市场竞争能力,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经营水平,年比年增加收入2亿元,实现财政扶贫资金滚动发展,贫困群众长期收益。

(三)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行动。围绕贫困户特色产业,扶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发展。建立稳定扶持机制,促使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贫困户种养业发展。五年计划投入1250万元财政贴息资金,吸纳项目信贷扶贫资金2.5亿元,扶持扶贫龙头企业30个(次),覆盖贫困户5万户,年比年增加收入1亿元。

(四)贫困户“雨露计划”培训行动。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训就业、跟踪服务”的原则,积极开展贫困户子女专业技能培训。计划每年投入8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5年投入4000万元,完成“雨露计划”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安置农村贫困户子女2万人,加大贫困户转移就业创业力度,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使年比年增加收入2亿元。

(五)贫困户科技扶贫行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能工巧匠手工艺培训等,在贫困村建设信息路项目,全面提高贫困群众科技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5年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00万元,培训30万贫困户劳动力实用技术,每户有1—2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使年比年增加收入3000万元。

(六)贫困户移民扶贫行动。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有土(业)安置”的思路,继续执行“1+5”的移民扶贫建房补助标准,市、县给予政策配套,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5年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500万元,完成3万贫困人口的扶贫移民搬迁任务,每人增加转移性收入2000元,使年比年增加收入4200万元。

(七)贫困户外资项目扶持行动。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吸引国外资金,依靠项目带动促进贫困户增收。在陈仓区西部山区、陇县实施世行五期扶贫项目,覆盖两县区13个乡镇60个村,5年项目总投资1200万美元。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建立贫困户增收产业发展基金,带动60个贫困村1万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使年比年增加收入4800万元。

(八)“西山扶贫特区”集中连片开发行动。巩固“西山扶贫特区”三年建设成果,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存环境,提升开发目标,把重点转向特色产业开发、扩大增收项目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上,计划五年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扩大苹果、肉牛、花椒、核桃特色产业规模,建立示范园100个,人均果园面积达到3亩以上,带动1万贫困户实现产业增收,使年比年增加收入3000万元。

(九)贫困户增收基础行动。继续搞好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加快改善贫困户基本生存与发展环境,全面完成扶贫重点村规划建设任务,使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五年计划投入40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提升发展200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示范村,推动贫困村晋星升等建设,加快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使年比年增加收入1.5亿元。

(十)农业综合开发强基增效行动。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积极实施渭北旱塬、关山山区和台塬区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总体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增效,加快项目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五年计划投入资金1.8亿元,改造中低产田36.3万亩,使年比年增加收入1.08亿元。

四、工作措施

(一)制定行动方案,扶持到村到户。进一步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县区要根据区域产业分布和每村每户增收项目,制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指导乡村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要求做出规划,逐村逐户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明确产业项目、帮扶单位、资金来源、工作责任和增收目标,确保增收行动计划真正扶持到贫困村、贫困户。

(二)实施大扶贫战略,集中板块开发。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原则,实施大扶贫战略,围绕扶贫产业带建设,按照全市秦岭、关山、乔山板块式集中连片三大区域扶贫开发和、西部山区、渭北旱塬三大重点地带特点分类指导。秦岭及重点发展猕猴桃、无公害蔬菜、花椒、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60万亩优质猕猴桃产业带;关山及西部山区重点发展花椒、核桃、板栗等干鲜杂果和肉牛、肉羊、土鸡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百万亩花椒、百万亩核桃。乔山及渭北旱塬重点发展苹果、奶畜、肉畜、烤烟、蚕桑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渭北塬区百万亩优质苹果带。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组织引导各级帮扶单位加大投入,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投入机制,加大增收工程行动计划的投入力度。

(三)加大地方投入,创新工作机制。各县区要认真落实省、市确定的每年新增财力5%用于扶贫开发的政策,加大扶贫投入;扶贫到户贷款贴息除省市贴息5厘外,各县区财政力争给予全额贴息,降低贫困户生产成本;互助资金组织除省市投入外,县区要落实配套资金,政府给每村配套5万元,其余县每村配套3万元;农民安居工程中的安居重建每户补助2万元;移民扶贫严格执行省上“1+5”建房补助政策外,市、县区财政每人各配套500元,并开展移民扶贫搬迁示范村建设。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在有条件地方积极探索小村并大村移民扶贫搬迁的新路子和扶贫信贷资金到户新机制,搞好“互助资金”、“奖补资金”试点;外资扶贫项目区的60个村建立社区发展基金,滚动发展、循环利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稳妥推进贫困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种田能手和产业化方向集中,搞好农民宅基地和山林承包地的确权发证,鼓励贫困地区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增加收入。

贫困地区帮扶计划方案范文3

一、指导思想

2012年全市扶贫开发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产业发展为根本,以增加收入为核心,紧紧瞄准贫困群体,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大力加强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雨露计划、社会扶贫、连片开发、扶贫搬迁、老区建设和脱贫奔小康试点等重点工作,努力促进扶贫对象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进一步推动老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二、主要目标

2012年全市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是:解决25000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争取中央和省扶贫资金3000万元,启动新一轮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确保年开展的111个重点村通过省、市级验收,组织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2100人,扶贫搬迁850户,其中省级搬迁250户以上,市级搬迁600户,力争老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以上。

三、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健全扶贫工作机制。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乡各级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和管理机制,把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贫困乡、村和贫困户。建立年度目标责任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各级扶贫部门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制订方案,落实措施,定期考评,确保扶贫开发各项工作收到实效。根据省委、省政府[办发()20号]文件要求,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继续对插花地区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据之一。

(二)加大扶贫开发专项工作力度。一是开展整村推进。按照省统一安排,坚持群众参与的原则,认真选准项目,制定专项规划,积极整合资金,加快重点县贫困村整村推进的实施步伐。做好插花地区整村推进启动的相关工作,使贫困村、贫困人口通过2-3年建设面貌明显改观;确保年开展的111个整村推进村顺利通过省、市级验收。二是强化产业发展。创新产业化扶贫机制,坚持扶贫资金投入向特色产业倾斜,扶贫项目立项以重点产业优先。确保新上项目中,扶持产业发展项目不低于50%,用于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项目不低于8%。加大对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订单农业,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拓宽产业化扶贫领域,大力开展招商扶贫、旅游扶贫。继续抓好重点县小额贴息贷款和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三是突出能力建设。坚持“早安排、早启动、早见成效”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雨露计划的组织实施,对“两后生”主要以中长期培训为主,对存量劳动力主要以短期培训为主,不断提高转岗就业技能。强化培训项目管理,打造培训转移品牌,提高贫困户自主脱贫的能力。改革雨露计划资金补助方式,实行“指导计划、资金到县、培训到户、直补到人”。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干部培训,重点抓好整村推进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培训。四是抓好搬迁扶贫。继续对三个山区县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群众实施扶贫搬迁。落实各级责任,制定搬迁规划,创新安置模式,整合资金资源,完成600户市级搬迁、250户以上省级搬迁任务,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达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的目标。五是推进老区建设。以推进项目建设、产业开发为载体,将2个革命老区中心乡镇和20个老区贫困村纳入全市整村推进范围进行重点扶持,积极协调做好重点老区村认定、项目筛选等工作,解决老区建设中的突出困难。加大科技攻关和结构优化,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种养业水平,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步伐。

(三)抓紧脱贫奔小康试点建设。今年是保康脱贫奔小康试点“三年有明显变化”的关键一年,要继续加大“一线两片”和“一点两线”示范区建设力度,使启动村在全县达到“全覆盖”,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和园区建设四大工作重点,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要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好资金的最大聚集效益,确保年度规划顺利实现。认真落实帮扶工作,市扶贫部门要发挥好协调沟通作用,加大对帮扶工作的检查督办和进展通报力度,对帮扶单位和企业的帮扶任务进行再落实,对考核机制进行再完善。保康县及各乡镇要加强与省、市帮扶单位的联络与服务,争取更大支持。市直结对帮扶部门和企业要制定年度帮扶计划,确定专人负责,组织帮扶专班,健全工作机制,将帮扶措施真正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

(四)全力推进乡镇连片开发试点。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插花地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流域或片区,实行“乡(镇)为单位、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是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种新模式。有关县市要抓住发展机遇,成立领导机构,细化实施规划,落实工作经费,迅速启动老河口市袁冲乡连片5个村、建设优质核桃产业基地4000亩的连片开发试点,提前做好枣阳市新市镇连片5个村、开发5000亩优质桃高效产业基地的项目前期准备。要深入实际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区域扶贫开发的新路子。要加大“跑部进厅”力度,积极争取新年度连片开发项目,通过连片开发促进贫困片区的整体脱贫。

(五)加快“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进程。2012年,我市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工作重点是插花地区,各地要认真学习保康的经验,集中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深入农户,精心组织。要建立贫困户瞄准机制,严格按照“户主申请、民主评议、村里上报、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张榜公示”的程序,科学识别贫困人口,建立贫困人口信息数据库。要分类落实扶持政策,各级扶贫和民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对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政策,逐步做到全覆盖。各地要通过雨露计划、产业发展、贷款贴息、互助资金等入户项目,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直接扶持;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救助等方式保障基本生活需要。

(六)打造亮点凝聚社会扶贫合力。继续坚持“四大家”领导包点扶贫,定期帮助解决重点贫困村的实际困难。加强市直、县直部门对口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真帮实扶出成效,贫困村不脱贫不脱钩。充分发挥各社团组织、公益性事业单位等在社会扶贫中的主力军作用,深入开展城乡互联共建、光彩事业、希望工程、青春富康行动、巾帼扶贫、残疾人扶贫、新闻扶助、送医下乡、文化扶贫、智力扶贫等社会扶贫活动;积极支持驻军部队联合参建扶贫工作;动员组织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到重点贫困村兴建基地、联办企业、转移就业,推进“村企共建”,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依据“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成果,从识别出来的贫困人群中,选择一定数量的极端贫困但经过扶持又能较快脱贫的贫困户或者贫困人口,利用媒体向社会公布,动员社会各界和成功人士予以关注和扶持。扶持过程中,采取有效方式对扶持单位和个人进行专题宣传,通过打造亮点形成全社会踊跃参与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

(七)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各级扶贫部门要结合全省扶贫“项目质量建设年”活动的开展,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培训,增强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要加强对各类扶贫开发资金项目的监管,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不得调整扶贫项目。财政扶贫资金(含以工代赈)实行专户管理,专项调度。遵循“审计跟着资金去,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按照规划来”的原则,加强年度项目的调研、筛选、立项、申报、审批、备案、实施、验收等工作,扎实做好资金项目的公示公开和监督检查。定期对扶贫资金进行审计监察,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坚决纠正。对截留、挤占、挪用、贪污、挥霍扶贫资金的行为人和责任人,依法依纪从严查处,不断提高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水平。

贫困地区帮扶计划方案范文4

今年初,叙永县向省委、市委立下军令状、对全县广大群众庄严承诺,确定了“建成乌蒙山片区精准脱贫示范县”的工作目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计划到2018年实现贫困村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今年将完成20个贫困村“摘帽”、减贫1.8万人的工作目标。

“我们将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干部践行‘两学一做’的最好课堂,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叙永县委书记陈景强多次在会议上要求全县党员干部:“要做政治坚定的明白人,做跨越发展的领路人,做脱贫奔康的铺路人,做为民谋利的贴心人,做清正廉洁的带头人,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向贫困宣战、向落后亮剑、向小康冲刺,背水一战、志在必胜!”

拔穷根:抓住关键下功夫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更是脱贫奔康、追赶跨越的关键一年。为此,叙永县将2016年确定为“脱贫攻坚突破年”和“民生改善年”。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近年来,叙永县着力加大教育投入“拔穷根”,对贫困家庭子女实行教育费用全免,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2013年以来,叙永县累计争取各级教育类项目资金4.7亿元,实施项目439个,新建、维修校舍34.2万平方米,极大改善了全县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条件。该县同时建立完善“栋梁工程”扶贫助学基金、“雨露计划圆梦行动”等扶贫助学模式,兑现了“不让任何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诺言。

吃透政策理思路,因地制宜抓规划。叙永县对接四川省17个扶贫专项计划和泸州市18个扶贫专项计划,按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户需求编制18个扶贫专项计划,并明确“三个一”责任机制 (一个扶贫专项计划一名县领导牵头、一个部门主要负责、一个班子抓到底),确保全面包保计划制定、向上对接、组织实施。今年,叙永拟投入资金42.09亿元,实施扶贫攻坚项目363个。

抓根本,拔穷根。叙永县切实从源头分析,从核心关键处下功夫。为防止广大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叙永县创造性地将全民预防保健与精准脱贫有机结合,探索实施了健康精准扶贫“四百工程”,即:确保贫困人口全民预防保健覆盖面100%;确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100%;通过建立医疗扶贫附加保险,由市、县财政共担全额资助,确保贫困人口受益面100%;通过政府统筹民政救助和帮扶单位资助等,确保贫困人口医疗救助面100%。截至6月20日,已有4438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享受健康精准扶贫政策,通过政策报销和救助解决医疗费1100万元,实现了扶贫对象县内住院治病“零自付”。

挪穷窝:整合资金建新房

叙永县将涉农项目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快水尾镇西溪村特色旅游、水潦彝族乡海涯彝家新寨等新村建设,让贫困户住上新房子。

日前,叙永县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拟在“十三五”期间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30735人,预计总投资22.34亿元,工程于6月上旬全面启动。2016年拟投资5.03亿元,涉及叙永县25个乡镇,228个行政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将使叙永县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为叙永如期脱贫打牢坚实基础。

该县还进一步整合地灾避险、灾后重建等项目资金,将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落实到村到户。现已全面启动水尾西溪、白腊高峰、石坝堰塘、江门大元村4个聚居点建设。

针对白腊苗族乡去年“8・17”洪灾受灾贫困户,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对灾区每户最高给予12万元补助,实施灾后重建,预计6月底前全面完成灾后重建工作。

强产业:夯实基础快发展

抓好特色产业“改穷业”。精准扶贫不仅要让贫困群众“搬得出”,而且要 “稳得住”“能致富”。叙永县将抓好产业发展作支撑,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走进叙永县落卜镇东牛牧场,远远就见到近2吨重的“牛王”慵懒地站在群牛中间。东牛牧场总经理孙义强介绍,“牛王”是东牛牧场的“名片”,牧场是泸州市最大的商品肉牛育肥示范基地,采用的是“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通过把小牛给农户饲养并回收的方式,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目前,叙永县发展扶贫龙头企业23个、专业合作社120个。今年,全县新增竹基地5万亩;种植烤烟8万亩,覆盖到58个贫困村;种植油茶3万亩,覆盖35个贫困村,引进海升公司在赤水河流域贫困地区建设千亩甜橙基地;在合乐苗族乡红店子村建成1万头黑山羊养殖基地,在落卜镇建成了全市最大的商品肉牛育肥示范基地――东牛牧场。这些产业带动了全县5000余户贫困户增收1500余万元。

为实现“建成乌蒙山片区精准脱贫示范县”这个目标,叙永县在产业发展方面,将坚持工业为重、农业为基础,探索产业扶贫新机制,建设一批示范性种植业、养殖业扶贫项目。拟建成3千亩家庭农场示范区、6千亩现代柑橘示范园,建成年产20万吨竹浆纸一体化项目,实现百万亩竹林就地转化,助力上万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加快建设乌蒙山片区山区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乌蒙山片区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特色旅游目的地。

换新颜:一户一策改穷貌

“想都没有想到居然会有那么多人来耍!”说起春节“黄金周”游人火爆的情景,叙永县水尾镇西溪村村支书罗元胜很感慨。村里的旅游基础设施改善后,仅大年初一就来了1000多名游客,7天大假,西溪村吸引了4000多名游客前来观光,村里仅有的两家农家乐饭菜全部卖光,冬笋、腊肉等山货被一“抢”而空。

以打造成乌蒙山片区精准脱贫示范村、泸州市幸福美丽新村样板村为目标的水尾镇西溪村,一期工程于2015年10月10日动工,去年底就已完成旅游干道核心段改造、旅游步道铺设、蜗牛广场、6+1综合服务中心和11户民居风貌塑造。目前,二期工程正加紧推进中。

“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少的三两户,多在七八家”,这是叙永县一些贫困村的真实写照。着力精准施策,扎实推进“五个一批”。叙永县围绕贫困村、贫困户的突出困难问题,通过“一村一案、一户一策”,将今年预脱贫的1.8万贫困人口精准落实到“五个一批”中,即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14909人、移民搬迁安置一批6623人、低保政策兜底一批11453人、医疗救助扶持一批8886人、灾后重建帮扶一批225人。

贫困地区帮扶计划方案范文5

一、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

1.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政策宣讲、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原原本本学习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和时代意义,坚持以上率下、联系实际学,真正把学习当做工作开展的第一道工序贯穿到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

2.指导工作落实。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全面排查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坚持不懈抓好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实,加强动态监测管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采取差异化帮扶措施,努力降低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影响,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确保全市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全面完成年度脱贫目标任务

3.完成剩余人口脱贫。聚焦613户1645名剩余人口脱贫,摸清底数,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时给予低保兜底保障,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少一人。

4.继续坚持“四个不摘”。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切实防松劲、防懈怠。持续强化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库动态管理,全面加强扶贫项目资金和扶贫资产管理,实施精准施策,开展精准帮扶,切实做到精力不散、靶心不变、力度不减。

5.防范返贫和新增贫困。进一步巩固60个贫困村出列成果,确保87135名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对前期摸底的1373名脱贫监测户和3184名边缘户,及时提供精细帮扶,防范返贫和新增贫困。继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对非贫困村和边缘户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努力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积极开展肺炎疫情防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作用,开展宣传引导、生产指导、帮扶督导和民意疏导工作,摸清底数,分类开展精准帮扶,解决好贫困群众外出务工、生产发展和产品积压、扶贫项目复产复工等问题,切实将疫情对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

三、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

7.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排查,围绕实现“三保障”、落实“三精准”、抓好“三落实”,重点围绕脱贫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调查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实现情况、获得帮扶情况、参与脱贫攻坚项目情况等,全面排查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在6月底之前切实整改到位。

8.开展“动态清零”工作。狠抓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应补尽补”。全面落实贫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保政策,降低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完善农村危房改造常态化机制,实行“应改尽改”。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和建后管养。3月底前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再排查工作,建立问题台账,全力补缺补差。6月底前,全面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新增问题。

四、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9.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目标,继续对8个深度贫困村在政策、资金上予以重点倾斜,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对贫困老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等特殊贫困人口的兜底保障力度,全面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

10.开展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对剩余贫困人口较多的5个乡镇及贫困发生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倍以上的14个村进行挂牌督战,督促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帮助解决问题。对“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动态清零、扶贫小额信贷清收等重点工作挂牌督战,及时掌握工作进展,研判形势,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制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突出问题。

五、精准落实帮扶举措

11.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继续深化“四带一自”“三有一网”扶贫模式,巩固产业扶贫成果。结合疫情防治工作,推动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带贫机制。大力解决产业扶贫中出现的滞销等各类影响稳定脱贫的问题。加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确保村集体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在扣除土地租金、运维费用等必要支出后80%用于贫困人口,支持鼓励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继续实施电商扶贫和旅游扶贫。

12.持续推进就业扶贫。继续深化“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模式,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程,降低疫情对贫困户家庭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加大就业帮扶工作力度,巩固就业扶贫成果。加强扶贫车间建设,提升带贫能力,给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优先使用贫困家庭劳动力,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稳定就业。开发并规范管理扶贫公益性岗位。

13.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坚持户贷户用户还原则,对贫困群众因疫情影响的春季生产和后期恢复生产资金需求,做到“能贷尽贷”,适当延长受疫情影响还款困难贫困户的还款期限。加大“户贷企用”清收力度,做好实时跟踪监测,继续执行提醒、通报、预警、约谈、司法到期回收等机制,确保完成3.66亿元到期贷款回收任务,强化扶贫小额信贷逾期风险防范。

14.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的原则,深入实施产业带动、就业扶持、“两基”提升、社区融入“四大工程”,增强搬迁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目标。

15.扎实推进资产收益扶贫。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和“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协调相关部门有序推进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折股量化和收益分配向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倾斜。指导乡镇、村结合实际,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带动贫困户增收。

16.深入实施消费扶贫。以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试点先行县为契机,以消费扶贫为抓手,以拓展贫困户增收为目的,积极创新扶贫方式。持续推进贫困地区农产品进高校、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进商超、进电商、进电视、进深加工“八进”行动,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多措并举解决好产业扶贫中的“卖难”问题。积极争取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公民个人等参与消费扶贫。

六、加快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弱项

17.扎实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300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计划任务。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确保剩余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不落一人”。持续加大农村电网建设,有效解决农村电网“卡脖子”问题。重点做好水电供区电网改造,提升农村电网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光纤网络向自然村延伸,夯实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18.扎实补齐基层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做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条件,加强基层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市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扎实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

19.扎实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动”。加快推进农村改厕问题排查整改。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开展以“五清一改”和“四净两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启动实施2020年度省市中心村规划建设,继续抓好美丽乡村示范村和重点示范村创建。

七、提升脱贫攻坚管理水平

20.持续深化综合问题整改。继续推行“清单管理、专班督战、四季攻势、闭环调度”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国家和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及扶贫资金专项审计反馈的各类问题整改,扎实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坚持全面排查、一体整改、一体推进,以问题整改促进脱贫攻坚提质增效。

21.继续完善建档立卡工作。按照省扶贫办统一部署安排,及时开展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清洗工作。强化建档立卡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信息服务功能,加强数据比对与分析。开展数据摸排,提高数据质量,切实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完善贫困人口统计监测体系,做好贫困监测和建档立卡两套数据的衔接。

22.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充分运用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全面掌握资金安排、拨付、支付进度。全面实施扶贫资金绩效管理,压实资金使用部门和单位绩效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扶贫资金公开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积极配合纪委监委、审计等部门深入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检查工作,多措并举推动扶贫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23.强化扶贫项目规范管理。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围绕“补短板、强基础”,加大对产业就业补贴、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规范扶贫项目公开公示制度,加快扶贫项目实施进度。全面落实扶贫项目运维管护机制,完善扶贫资产登记制度,突出项目后期管护,确保持续发挥扶贫功效。

24.扎实开展普查试点和全面普查工作。积极开展全省脱贫攻坚普查试点工作,对先行试点的3个乡镇6个村加强指导,及时总结经验,为完善省普查方案提出建议。认真细致做好全市普查工作,摸清贫困现状,精准掌握直接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的问题,研究提出解决措施,确保高质量通过国家全面普查。

八、加大精准帮扶工作力度

25.做好精准帮扶工作。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指导、培训和管理力度。继续做好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防疫期间,帮扶责任人要适时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和入户走访等方式开展精准帮扶,因村因户因人制定并落实好“一村一计划、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扎实做好县域结对帮扶,进一步加强与贵池区和桐城市对接合作,推动结对帮扶各项措施落地生根。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组织开展“10.17”扶贫日系列活动,继续发挥“中国社会扶贫网”平台作用,推动需求对接,助力脱贫攻坚。

九、强化脱贫攻坚总结宣传

26.做好脱贫攻坚总结宣传工作。分类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工作总结。县级重点总结以脱贫攻坚统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来的巨大变化、历史成就、经验启示等。乡镇重点总结具有特殊性、典型性的做法、成效和经验等。村级重点总结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治理能力、内生动力等方面的显著变化和经验启示等。做好2014年以来脱贫攻坚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启动“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编制工作。加强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弘扬正能量,讲好故事,展现我市良好形象,表彰一批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个人。组织参加“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

十、进一步强化攻坚责任

27.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乡脱贫攻坚指挥部牵头抓总作用,坚持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全面排查问题和挂牌督战相结合,压紧压实行业主管部门、乡镇、村(社区)、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各级干部的责任,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28.强化要素保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严格落实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市本级按照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增列专项扶贫资金预算。确保清理回收存量资金可统筹部分的50%以上用于脱贫攻坚。抓好涉农资金整合。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脱贫攻坚提供资金支持。

贫困地区帮扶计划方案范文6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三)群众参与,科学决策。

2、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实施。我们组织贫困户参与项目的实施,以出工投劳方式参与了饮水、沼气池、道路等项目建设。参与式扶贫增强了贫困户在项目实施中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了扶贫开发的责任心。

3、群众参与项目监督。各乡镇把实施的扶贫项目在村委会公开栏公示,增加透明度,把扶贫开发项目变成"阳光工程",接受群众监督,从而保证了建设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

(四)创新机制,确保实效。

我县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过程中,创新并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机制,从而保证整村推进取得预期效果。

1、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制。按照中央提出的扶贫开发"省负总责,县抓落实,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我县明确了各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形成了县抓乡(镇)、乡(镇)抓村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

2、健全项目实施运作机制。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加强扶贫开发项目库建设,紧紧围绕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确定当年实施的项目计划,每个项目实施后均进行逐村逐户验收。

3、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机制。一是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资金使用严格履行审核手续,实行逐级和有关监督部门审核、审批制度,有效地防止了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截留、贪污现象的发生。二是项目管理责任制。扶贫项目实行责任制管理,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责任书中对项目实施的内容、质量、时限、责任等进行明确规定。三是审计纪检跟踪制。从项目的申报、实施过程的监督到项目的验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认真参与,保证扶贫开发资金和项目按计划执行;四是扶贫资金项目公开、公示制。进村到户项目在村委会公开栏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使贫困村贫困农户真正受益得实惠。

4、建立扶贫开发工作协调机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14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互相协作,为我县扶贫开发做了大量工作。

5、完善帮扶机制。县组织了县直机关单位帮扶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改善了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加强督查,狠抓落实。

为了促进"整村推进"工作有效开展,县委、县政府每年组织3-4次督查,重点督查部门职责落实情况、帮助措施到位情况、"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等情况。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全县形成了各方面关注、支持"整村推进"的社会氛围,广大群众投入扶贫开发的热情高涨,从而促进了"整村推进"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整村推进"取得的成效

我县实施首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产业开发、搞好富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促进了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了"整村推进"的预期目标。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综合开发、全面治理的方针,在群众参与、集中投入、整村推进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开辟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提高了扶贫开发的成效。

(一)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抓好重点产业开发,打牢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基础

大力抓好覆盖贫困农户的桑蚕、木薯产业开发,把覆盖贫困农户的产业开发和地方特色产业开发结合起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产业化扶贫道路。

2005年,在11个首批贫困村实施木薯种植项目,种植良种木薯7340亩,项目总投资41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5万元,群众自筹355万元,有贫困户3670户14500人受益,贫困户种植木薯人均增加收入115元。

注重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对贫困村产业开发的辐射带动作用。如华虹蚕丝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近年来我们积极为其争取扶贫贴息货款发展生产,2007-2008年共争取得5020万元扶贫贴息货款指标,从而带动了贫困村桑蚕产业发展,许多贫困农户从中受益,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三)扎实开展贫困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促进贫困人口素质提高。

三、对几个问题的思考

通过几年来"整村推进"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下一步"整村推进"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整村推进"就实施村来说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巩固扶贫开发成果并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今后的"整村推进"乃至整个扶贫开发工作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重点关注:

1、必须重视对贫困人口的精神扶贫

实践证明,对贫困地区的物质扶贫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精神扶贫同样不可忽略。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强调得比较多的是物质扶贫,而对精神扶贫却重视不够。贫困地区的群众长期以来生活在落后闭塞、自然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受教育程度低,观念落后,依赖思想、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思进取,创新意识弱,争取自主权利益的意识淡薄。这种精神贫困已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严重制约因素。所以,消除贫困的治本之道是提高贫困者的自我意识即解决精神贫困的问题。贫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外在原因,又有内在原因。历史发展规律证明,内在因素是发展的决定因素。若扶贫重物不重人,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扶贫效果和质量,已取得的扶贫成果也难以维持和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首要的因素是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贫困人口的精神扶贫,把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起谋划,一起落实。一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在贫困村大力营造"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浓厚社会氛围,使贫困群众懂得"要脱贫必须先立志"的道理。二是政府在引导、教育和扶持贫困群众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提高贫困群众的自主意识,加大人文关怀,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信念,帮助他们从封闭落后和等靠要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以积极的心态去获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和技能,在现代生活中增强信心、提高能力、开阔眼界、自主发展,走上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也就是说,坚持"以人为本"实质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实现扶贫开发工作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这一理念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始终。体现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就是要做到:一是选择扶贫项目要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对接,确保扶贫项目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最急、最难、最盼望解决的问题,使项目效益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户。要按照参与式扶贫的方式,把项目的选择权、资金的使用权和效益的收益权交给农户,实现项目由群众自主选择,工程由群众自觉监督,资金使用由群众监督,真正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让广大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专款专用,把有限的资金切实用在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民生工程上,落实在为民解困,替民分忧,为民谋利上。三是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使项目发挥最大最好的效益,使贫困群众真正受益。

3、必须坚持依靠社会帮扶的力量加快"整村推进"的进程

4、必须重视贫困村人力资源开发

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知识资源的匮乏。因此,扶贫开发应在主要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重视开发人力资源,使知识要素成为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必须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向全面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教育是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渠道,必须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另外,职业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要重视开展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强化培训的针对性,逐步形成较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为促进贫困地区均衡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提供动力。再次,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致富能人的带动,提高贫困群众科学致富的本领,为稳定增收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