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

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1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资助模式

经济帮扶 能力开发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06-02

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仍然是以单一的经济资助为主,这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成长成才问题。贫困生除在物质生活方面较贫困外,在自主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人际交往以及就业与创业能力等方面与普通学生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借鉴国内外高校资助贫困生有益做法的基础上,坚持“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资助理念,积极探索贫困生资助工作新模式,以实现贫困生资助模式由“经济帮扶”向“能力开发”转变。

一、高校贫困生能力资助模式的内涵

高校贫困生能力资助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资助方式,它彻底改变了以往直接进行“经济帮扶”的单一式,转变为“以能力开发为主,助困为辅”的能力资助模式。这种模式在解决贫困生基本生活问题的前提下将为贫困生提供专门的心灵咨询服务、职业知识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调适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从而从根本上为他们实现“脱贫”创造有利条件。因此,高校贫困生能力资助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帮助贫困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2000年:中国教育白皮书》在“高等教育的使命与功能”中指出:高等教育要“为学习者提供可以终身接受高等培训和学习的空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多次提到发展大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因此,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帮扶”的基础上建构能力资助模式时应激发贫困生的自主学习机能,形成高尚的、持久的远景性学习动机。第二,帮助贫困生提升自我调适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和客观环境的限制给贫困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了自卑、焦虑、依赖、妒忌和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因此,建构高校贫困生能力资助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做好心理辅导和教育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教会他们正确地宣泄自己,不断提升自我调适能力,从而培养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第三,帮助贫困生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压力随之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来自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尤为突出。由于在经济上的贫困和人脉关系的薄弱等因素导致了他们的就业与创业能力竞争力略显不足。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恋爱、成家时期,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家庭的重担,在没有一份较好收入的支撑下,他们中的部分家庭贫困者很可能无力还贷。这直接影响了银行贷款的回收率,容易造成银行“惜贷”,由此给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顺利运行带来诸多困难。因此,高校对贫困生不仅仅是实施“经济帮扶”,还要全面提高他们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实现“能力开发”的转变。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由“经济帮扶”向“能力开发”转变的实践意义

(一)能力资助模式是社会造就大批具有发展能力人才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能力本位”社会,无论是社会文化还是社会价值,都日益向着有利于个人能力形成的方向发展。在未来的年代里,具有发展能力的大学生不仅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无论在何种工作岗位上均能有所作为,而且还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并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使自我获得充分的发展。能力资助旨在让贫困生充分认识、分析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灵活运用各种技能、知识,有计划地积极提高获取和调动资源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能力,从而将贫困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发展能力的有用之才。

(二)能力资助模式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贫困生具有独立意识、自尊心强、压力大、志向远等特点,这种特性决定了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身今后的长远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经济和物质的满足上。因此,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一方面,能力资助模式应以“经济帮扶”为基础,这是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能力资助模式更多的是朝着“能力开发”层面进行资助,切实解决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而引发的思想、心理、精神、能力等问题,以期更好地服务他们的成长成才。

(三)能力资助模式是满足贫困生多样化需求的需要。在新形势下,贫困生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高校大学生资助中心担负着双重的“育人”职责,既要开展“奖、贷、助、补、减”等日常项目工作,又要开展以“励志、感恩、诚信、自强”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要把这些主题教育寓于活动中,从思想、物质、心理、技能等方面全方位地帮助贫困生,纠正他们“等、靠、要”的不正确想法,引导他们树立自强意识、责任意识、诚信和感恩意识等,从而实现既“扶贫”又“扶智”,满足贫困生深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三、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由“经济帮扶”向“能力开发”转变的策略

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2

转变观念,破除思想障碍

农村信用社源于农民、植根农村,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既要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也要肩负起服务“三农”、造福社会的职责。在实施助学“圆梦工程”之初,市联社采取召开专题会议、走村串户调研等办法,多方了解民意、体察民情,使员工认识到,发放助学贷款不仅具有支农、解困的作用,还具有培养人才、提高农民素质等深远意义,是信用社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变消极应付为积极主动,为助学“圆梦工程”的全面实施注入了强大动力。

为了打消员工的思想顾虑,市联社还引导大家“算”了发放助学贷款的三笔账:一是虽然助学贷款周期长、易沉淀,存在一定风险,但从长远看,发放一笔贷款,便可能成就一名人才,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培育一位忠诚客户;二是虽然助学贷款额度小、管理难,短期效益较低,但从长远看,发放一笔贷款,受益的是少数特困农户,感染的是众多农民群众,提升的是农村信用社的形象;三是虽然特困户能力弱、有困难,暂时需要扶持,但从长远看,这类家庭情况各异,只要方法得当、路子对头,总是会摆脱贫困、实现致富的,发放一笔贷款,就为他们脱贫致富增添了一份力量。观念转变了,思路理清了,员工实施助学“圆梦工程”的行动就自觉了。

摸清底数,实施分类帮扶

帮一时之急容易,难得的是持久帮扶。着眼于持久地帮扶困难家庭,并确保助学贷款按期收回,市联社对贫困生家庭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摸底,根据不同类型制定了帮扶计划。

“助学贷款+爱心捐助”型。就是对因天灾人祸造成家庭主要成员丧失劳动能力的,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同时发动广大信用社员工为其捐款。2006年,市联社共为贫困大学生捐款258415元;2007年,再次发动员工捐款151555元,并全部送到贫困学生手中。

“助学贷款+项目帮扶”型。就是对暂时贫困但有劳力的家庭,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同时还进行项目帮扶。对全市贫困生家庭逐一建立帮扶档案,针对不同家庭的特点,制定脱贫致富措施,提供项目选择、技术指导、资金注入、市场营销等服务,力争通过1至3年的努力,使这些农户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目前,全市各信用社已对1752名贫困生家庭建立了扶持档案,并为427个家庭制定了脱贫致富措施。

“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型。就是对所有贫困大学生,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同时为其联系勤工俭学岗位,引导他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学业。在市联社的倡导下,各县联社依据每个贫困生的专业特长,为他们联系了寒暑假的勤工俭学单位,既实实在在地减轻贫困生的家庭负担,又丰富其社会实践经验。

强化组织,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实施好助学“圆梦工程”,运城市市、县两级联社强调确保“三个到位”。

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到位。坚持把“圆梦工程”作为重点工作,要求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具体管。市联社还积极与政府、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沟通,共同研究制定详细的助学方案及帮扶规划,以提高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县(市)信用联社、信用社主要负责人亲自上门、深入调研,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3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资助效益;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费用困难的学生。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了 “人民助学金”制度、“人民助学金与奖学金并存”、奖学金与贷款制度并存以及现在正在实行的 “奖、助、贷、免、补、勤”混合发展四个阶段,目前,以国家政策支持模式为主,辅以高校社会救助补贴制度逐渐形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高校贫困生需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推动高校资助工作健康发展。

一、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效益现状

效益,在经济学和管理学层面上是指劳动占有、劳动消耗和获得劳动成果的占比,也就说尽量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从社会学角度上说,效益是指最大限度的使用有限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具体来讲,社会效益通过各项社会反映指标进行界定,包括个人效益、家庭效益、集体效益等,其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贫困生的资助效益,指的就是通过各种资助方式,从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提升贫困生的各项社会感知。

1、贫困生个人层面的资助效益

个人层面的资助效益,主要通过资助对贫困生心理的影响、资助对贫困生群体自我形象塑造、资助对贫困生未来发展三方面进行考察。我们随机对受资助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有28.75%的受助学生认为 “有一点,但很快就没有了”,35%的受助学生认为完全没有,仅有 16.75%的受助学生认为 “有自卑心理,但觉得在正常范畴内”,没有人选择 “有很强烈的自卑心理”。综合分析,贫困学生的个体心理情况较为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资助应更关心其精神世界,给予精神关怀。

56.25%的学生认为贫困生的形象是“自立自强”的,31.25 %的学生认为贫困生与一般同学没有差别,仅有 6.25 %的学生认为贫困的形象是自卑孤立。在与受助学生进行访谈中可以得出,大部分贫困生的自我形象塑造较为成功,仅有小部分学生因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或许由于贫困生从小的生活环境、成长不良因素,也有可能因为资助工作的不全面性导致贫困生对自我形象产生不认同感。

41.25%的受助学生认为获得资助能够帮助缓解经济压力,35%的受助学生认为是促进更好的学习。资助既为贫困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生活学习保障,也能够帮助其产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将“受助”看成学习的动力。可见,完善的资助体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2、贫困生对资助工作的反馈反映出的资助效益

(1)高校资助的有效性。通过问卷中有关资助工作问题相关性分析得出的数据显示,50 %以上的学生认为资助来源应该是国家和学校,37.25 %的学生认为是勤工助学岗位,仅有12%的学生认为是社会资助。国家奖助学金及勤工助学岗位都是属于政府层面的资助,这说明目前学校对于政策类的资助宣传力度大,反映效果好。而社会资助被认可度低,或许因为目前社会资助较少,覆盖面比较窄,也可能因为资助体系并没有把社会类资助放在资助的主要方式上。

(2)高校资助的发展性。贫困学生认为资助的侧重点应该是提供个人机会平台的资助项目,根据问卷数据显示,62.5 %的受助学生认为应该提供能够对个人发展有益的机会,43.75%的受助学生认为应增加助学金的金额及覆盖面,37.5 %的受助学生认为应提供就业方向的服务。由此可以看出,物质需求位居需要层次第二,学生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发展进步,个人的成长成才。

(3)高校资助工作的社会性。将 “如果您经济条件改善了是否会帮助他人”与“是否受过奖助学金”进行交互分析,结果表明,50%的受助学生选择 “一定会尽全力”,12.5%的受助学生选择 “想过,但不知道怎么行动”。根据访谈得出,受助学生有过帮助他人的想法更加强烈,也有受助学生表示目前还是应该努力学习,等自己有能力以后再帮助他人。

3、高校资助效益的困境及表现

(1)贫困生心理困境。贫困学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由于个人、家庭、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压力,使贫困学生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心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危害他们的健康发展。类似于抑郁、敏感、多疑、自卑等“心理贫困”的表现越来越多,总的来说,目前贫困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紧张情绪。紧张的情绪除了来自经济压力外,个人及家庭对于他们的期望也是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之一。在思想上,希望通过自己改变家庭贫困的想法日益成为较大的压力,在短时间内不能达到期望就会造成期望值落空,从而形成坏情绪。二是自卑心理。根据调查显示,目前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虽然较为少,但是一部分人仍然存在。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将过多的自尊掩盖了自卑的心理,看似正常,却存在自尊 “矫枉过正”。长此以往忽略生活的积极性,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三是焦虑心理。家庭本来是温暖的港湾,但是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尽人意,让贫困大学生缺乏家庭的保护作用,他们的内心十分彷徨,自己又是一个消费者,非常担忧学习、担心生活、担心家庭,心理压力极大,没有安全感,产生焦虑心理,有的产生退学的念头,甚至出现轻生的想法。四是不健康的消费和攀比心理。由于初到大学,看到身边的朋友同学穿得好吃得好,自己难免产生了嫉妒和攀比的心态,但由于家庭条件不能满足,就会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从而出现行为偏差。

(2)资助工作的有效性持久性困境。现阶段,资助工作的重点还是物质帮扶,通过长时间的实施,各资助部门也发现除了物质以外,精神需求及个人发展也尤为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大量的困难。主要表现:

一是“一次性资助”困扰。学生流动性大,贫困生的比例较大,将每一个贫困生的受助信息持续的跟踪难度较大,目前的资助现状多为 “一次性资助”。二是无偿资助易造成心理惰性,造成资助困扰。在国家资助体系中,奖助学金大都属于无偿资助,意味着学生不用归还。长期以往,学生会形成不劳而获的心理惰性,缺乏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再加之贫困学生认定制度不完善,学校和资助方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真实性,某些学生钻制度的空子,提供虚假信息,多次获得无偿资助。这样会造成整体受助学生的不良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降低资助工作的有效性。三是资助有效性信息监控难度大。每年各高校有30 %-40 %家庭困难的学生,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特殊帮助可以实现,并对其进行跟踪反馈,但其他学生的信息监管难度较大,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也未必能面面俱到,加强专业团队的培训及介入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3)社会环境影响资助效益。从学生及校方的反馈得知,社会类资助资金不足成为了影响资助工作的因素之一。按照国外的发展趋势看,社会类资助将成为资助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社会类资助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是资助分散。社会类资助最大的弊端是连续性不强,大部分企业资助都是按照本企业的年效益决定是否追加合作项目,一般的社会资助也有年限的限制。企业在寻求与高校合作时,有的选择专业,有的选择地区,有的按照性别,资助方各种条件的设定限制了资助的覆盖面。很多贫困学生正因为条件不符合而失去了资助的机会。二是资助不平衡。地域差异导致资助不平衡,工作难以开展。北京、上海、广州的大学资助项目较多,一流学校的资助项目多,而西部地区和一些二流三流的学校得到的资助机会就很少,且资助金额不大。尽管国家开发一些 “西部工程”项目,但由于社会支持率较低,项目开展的难度较大,这使得西部地区的贫困学生很难得到资助。三是资助目的各异。资助方或是企业或是个人,资助的目的也各有差别。其资助的方式、金额、特殊条件都是由捐赠者的心态决定。在筹款过程中,资助方更看重学校的名气、地位等外部条件,或是根据资助后给其公司或个人带来的效益大小决定是否合作。这些以利益为杠杆的资助形式削减了资助的成功率,形成了为了公益而公益的不良风气。

二、提升高校贫困生资助效益的对策

贫困大学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高校贫困生问题是高校工作的难点,必须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关注、关心、关切他们的成长进步,不断提高资助效益,发挥资助效益的最大功能,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发展、成长成才成功。

1、积极有效地落实好经济帮扶政策

提升高校资助效益,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并积极解决好实际问题。加强对贫困生资助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资助管理体制,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形成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主,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社会各类奖助学金在内的国家助学体系。目前,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资助体系,将无偿资助逐步转化为有偿资助,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2、多措并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一种集教育、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高校要针对贫困生所处特殊环境而产生的诸多心理困境,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贫困生心理困境。一是开设心理知识讲座,帮助贫困生更新健康观念,克服心理障碍,特别是要塑造贫困生健康的心态,培养健康人格;二是建立朋辈辅导小组,将情况相似的贫困学生组成小组群体,由专业团队带领其进行小组活动,从中发现问题并实施以帮助。相同经历的个体相遇会产生情感的共鸣,互相形成依靠进行情感的宣泄,从而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让大家能够重新认识自我,正确对待贫困;三是对特别贫困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无论从经济、心理的压力都远大于其他学生,而个案社会工作具有针对性和私密性,它能够保障案主的绝对隐私。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他不希望自己的情况公之于众,所以运用一对一的帮助效果更好。辅导员采取面对面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拟定实施计划,对其开展各种治疗方法,如危机干预、人本治疗法等。同时能够反馈贫困学生的需要信息,相关部门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帮助。

3、注重实现最终的育人目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贫困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仅是高校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最终目标。要坚持教育优先,以育人为目标。在资助过程中,重视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是近两年资助改革的重点。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理念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不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引导他们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全面成才。为此,一要进行制度创新,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和参与公益爱心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引导受助学生“饮水思源、回报社会”,从而让爱心传递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三要提升受助学生个人技能,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除了知识储备外,更多的是个人素质和技能的优势,为受助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培训、科研培训等,进一步提升受助大学生社会竞争力;最后是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如志愿服务、科研创新、实践三个平台,让受助大学生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感受“受助思源、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内涵,感受到学生群体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气氛,激发他们自我教育,全面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4、不断完善保障和管理制度

要使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不断得到提高,完善管理制度是有力的保障。一要确立完善的贫困生管理机构。在高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学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组成。所以,为了确保资助工作切实有效的落实,应该形成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负责,党团工作者、实务专业工作者参与,由学生辅导员具体落实和实施的管理体系;二要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发挥新媒体在育人中的功能;三要完善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流程。在贫困生思想教育中,针对不同情况,需要为其制定相对应的帮扶流程。采取建立档案、具体分析、制定方案、跟踪控制、有效反馈等几个步骤,这样能够根据贫困程度不同,有效帮助贫困生改善心理困境,提升资助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新生.我国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 陈双凤.我国高校体系发展历程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0.30(3).

[3] 刘朝武.国外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的现状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3(01).

[4] 高玉玲,吴成霞,杨小玉. 高校贫困生资助效益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

[5] 李从松.西方国家大学生贫困观念的变迁与贫困生资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

[6] 李从松.大学生贫困是一种阶段性贫困[J].计划与市场,2002(03).

[7] 余秀兰.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28).

[8] 张晓芳.以育人为导向完善资助机制全面提升资助效益[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Z1).

[9] 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育人中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10] 沈桂凤.论高校资助体系改革―促进贫困生精神帮扶工作[J].林区教学,2008(09).

[11] 史梅.增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效益探微[J].华中人文论丛,2010(02).

[12] 包月辉.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基础工作提高资助效益[J].经济师,2012(05).

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4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十三五”规划的提出,人们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加强高等教育化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现代化高等教育的渴望求知推动了高校扩招现象的产生,高校的扩招意味着高校学生数量的激增,高校的贫困生数量也随之增加。根据2015年12月4日,中国教育部《教育计划纲要》实施5周年会的报告,截止2014年,中国高校在校生规模近3600万人,居世界第一。数据显示,2012―2014年,通过实施专项计划,重点高校招收的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人数不断加大,从2012年的增加1万人攀升到2014年的增加6.9万人。高校贫困生人数的激增以及近年来,高校学费的不断提高等现象使得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贫困生问题引发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家庭和社会问题,甚至对于高校教育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为此,党和政府以及高校高度重视贫困生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以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这些政策和措施更多的是从物质和经济方面去给贫困生提供帮助,而对于贫困生的精神世界却关心不够,很多的贫困生虽然经济上不再窘迫和拮据,但却再度陷入了心理贫困的境遇。所谓“心理贫困”,是指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高校的学生贫困与反贫困策略研究”项目组对24所西部高校4510名普通学生的问卷调查,用症状自评测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一90)将人际、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症状用评分分级方式统计,结果表明,在贫困学生存在明显的强迫倾向、10.5%的学生有敌对倾向、9.6%的学生存在恐怖心理、8.8%的学生有敌对倾向、7.2%的学生存在恐怖心理、8.8%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偏执倾向。在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负面心理问题倾向,由此可以看出,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远远高于非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这是亟需高校和社会给予重视的问题。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1.个性缺陷

绝大多数的贫困生内心自强而又自卑,自尊心比较强,在高中时代学业繁重,大家一心苦读,只为考入理想中的大学,很多贫困生的个性缺陷并没有完全的展露出来。步入大学后,随着环境的改变,眼界的开阔,诱惑的增大,消费欲望的膨胀,很多高校贫困生开始迷失自己,在面对与非贫困生的贫富差距,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落差,可能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件小事而敏感多疑,甚至自卑自怜、自怨自艾,从而产生非理智的过激反应,造成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就是最为极端的案例。

2.自我认知的偏差

很多“心理贫困”的高校贫困生对于贫困的归因问题上出现了偏差,他们片面地认定,贫困群体受到社会、政府给予的机会不公平,高校给予贫困学生的补贴分配不合理,从而内心滋生不平衡的心理。还有一部分高校贫困生将原因归咎于家人能力缺乏,收入较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与家人沟通较少,自卑消极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往往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正确的评价自己,自我意识失真,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表现为自卑、自暴自弃或者过分的自恋或自尊。

(二)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金钱、利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一切以钱说了算,一切向钱看齐,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势利和虚伪。在高校里,尤其是涉及到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是锱铢必较。同时,由于一些慈善机构和公益人士救助不当或者善意被曲解,导致一部分高校贫困生产生了巨大的内心质疑和困惑,往往会认为自己被当作社会的弱势群体,去接受社会的施舍和怜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高校贫困生往往难以接受这种同情。很多贫困生是来自偏远的山区和一些西部落后的地方,男〗邮芙逃的条件和非贫困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家庭也没有足够的能力给予特别的支持,所以,他们往往见识不多,社会接触面狭窄,思考问题的观点比较狭隘。步入大学之后,来到一个更为宽阔的世界,既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可能面临经济上的窘迫与拮据,他们往往心理压力比较大,思想负担比较重,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2.教育因素

我国现实行的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受此模式的影响,在学生阶段尤其是初高中时期,大家衡量“好学生”与“坏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是否优秀,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身上自带光环,只要成绩好,其他的一切都好,很多贫困学生明白寒门只有苦读才有出路,往往学习较为刻苦,成绩比较优秀,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压力不算太大。步入大学后,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大学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一部分贫困生除了成绩好之外,与其他的学生相比,社会见识不多,社会接触面比较狭窄,看事情的观点比较狭隘,考虑问题不够周全,这些都会造成贫困大学生内心巨大的落差,如若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都有可能会对贫困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严重的甚至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干预对策

(一)完善贫困生助学制度,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

高校贫困生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经济方面的压力,解决心理贫困的前提条件是要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压力。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包括教育、财政等)都应该高度重视贫困生及其家庭的帮扶工作,积极制定、落实解决与贫困生相配套的政策,对于成绩优异考取名牌大学的贫困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以保证贫困生能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其次,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奖、助、贷、减、免、勤”帮扶制度,对于贫困生制定详细的奖励制度,结合贫困生在校各项表现以及学业成绩,明确界定“奖、助、贷、减、免、勤”的范围,针对贫困生可以适当的放宽奖助学金获奖面,政策上对于贫困生实施一定的倾斜,适当的提高贫困生的获奖概率。加大贷款金总额,简化贫困生贷款申报以及学费减免手续,并为贫困生增加勤工俭学的机会,通过以上措施来解决高校贫困生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贫困生的心理疏导

针对贫困生有可能再度出现“心理贫困”的现象,高校应将心理健康的普及性与针对性有机结合起来。除了通过日常开展心理健康课、召开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举行心理团体辅导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之外,还应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以及思想状况,通过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鼓励他们进行人际关系改善的尝试,对于有强烈孤独感、挫折感、自卑感的心理贫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高校还可以建立贫困生心理咨询网站,开设贫困生心理交流论坛,创建贫困生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为贫困生搭建交流与宣泄的平台,扩展更多的贫困生心理健康咨询渠道。

(三)激励贫困生自立自强,培养贫困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高校要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在暂时的困难面前选择不低头、不放弃、不绝望的精神,提高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经济方面的困难,要学会自己自立自强,想办法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创造财富,正确的看待政府和学校的帮扶机制,不能一味地等待别人的帮助和扶持;其次,高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让贫困生意识到贫困是客观存在的,不要逃避它,要勇于面对贫困,同时也要意识到贫困只是暂时的,贫困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不要回避它,要将贫困转化为精神财富,用这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去努力的督促自己好好学习好好进步,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把命运和前途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5

   帮扶工作总结范文

   学校按照师市教委、总场扶贫帮困工作部署,坚持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发展观,开展多种帮困活动,深入探索扶贫工作的新路子,做到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影响学习,现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员工大力支持。为了抓好扶贫工作,学校成立了扶贫帮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学校领导亲自挂帅,教务处、财务处、各班主任具体落实,广大老师积极响应学校“每名教师进两家,温暖 送进每一户”号召,各年级先后开展贫困生摸底工作多次,摸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贫困生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工作落实到人,温暖送进家庭。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部门、各责任人,做到每个贫困生都有人关爱,每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通过第一阶段摸底工作我校确定马晓宇10名学生扶贫帮困教育金发放对象,在为贫困学生送校服,为贫困学生送学习用具,为民族学生送学习用具,看望贫困教师,为总场季节工送衣物等亲自送到贫困学生手中。每到一处,他们都要同家长促膝交谈,询问他们对学校还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学校还组织全体师生在班级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切实斑竹贫困学生。

   三、争取各方力量,拓展扶贫助学途径。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各方努力,是是郊区大队交警帮助贫困学生,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班级也各自负担相应人数的贫困生,为他们勤奋学习解

   除后顾之忧。另外学校还千方百计联系社会人士为贫困同学献爱心,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

   扶贫帮困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寒门学子的未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创建,任重而道远,我校力求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完善,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集体的温暖 。

   帮扶工作总结范文

   20XX年以来,省监狱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中,与新郑市镇村结成对子,双方在上级党政组织的关怀与支持下,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结对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将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礼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和有效组织形式。监狱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陈峰亮任组长的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主管行政后勤工作的监狱领导主抓此项工作,监狱办公室为具体联系单位,分工具体,职责明确。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四有”、“五落实”,即有组织领导、有阶段性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检查督导;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人员、落实主题、落实资金,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运作。

   二、调查摸底,确保结对帮扶工作有序进行

   良好的基础工作是干好工作的前提。驻村后,为吃透状况,理清工作思路,我们认真搞好摸底调查,一是坚持不吃请、不扰民,决不给群众增加任何负担,真正做到了深入群众。二是透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了解状况,与农民应对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真正了解群众所急、所盼、所想的难点、热点问题,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深入调研、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将结对帮扶活动与监狱开展的“讲、树、促”等活动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透过不断交流信息,增进了相互的感情,促进了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制定计划,落实帮扶措施

   监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结对帮扶计划,理出帮扶工作思路,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项帮扶活动。一是开展为帮扶村“献爱心、送温暖、”捐款活动。用心为20户特困户送去米面油及救济金等2万余元,为贫困群众解除后顾之忧。二是用心扶持村图书室建设。为村里捐赠图书100多册,包含农业科技、儿童读物、百科知识等,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精心组织,坚持做好精神礼貌帮扶

   在工作中,坚持既扶贫,又扶志。不仅仅从物质上给予帮忙,更从思想上进行帮扶,帮忙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强、自立意识。

   1、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学习教育。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基层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针对农村个别党员、干部年龄老化、思想僵化、发展意识不强等问题,我们把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和学习教育作为村级班子建设要害环节,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坚持党员、干部学习日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正确领会党的农村工作政策。二是坚持各种会议、座谈会形式学习教育。每逢村委、支部重大事宜,以召开专题会议、座谈会等,我们集中党员进行各项有关文件资料的学习。三是利用各种培训形式。如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政策法规培训和法规法纪、科技文化培训以及精神礼貌培训。

   2、实行村务政务公开,健全民主治理制度。一是健全民主理财小组。由各生产组推选代表,支部主要成员参加,主要职责是核查村组帐务收支状况,并定期张榜公布,加强村组财务治理。二是健全村民议事代表小组。代表由各村民组推举产生,主要职责是监督和决定村重大活动和投资建设事宜,用心协助做好村务工作。三是实行了计划生育系列工作、宅基地审批修建、财务收支“三公开”,每半年张榜公布一次,理解全村干部群众监督。

   3、突出抓好礼貌建设工作。今年4月中旬至6月中旬,我们用心配合村支部,全面加强了农村礼貌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相、标语、专栏、会议、座谈等方式方法,宣传礼貌建设的重大好处,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村民进行法律法规、村规民约教育,努力克服消除礼貌建设工作中出现的不利因素和不良现象,取得较好效果。

   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打算

   虽然我们在三里岗村结对帮扶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着不少问题:一是农村工作经验不足,有时工作方法简单;二是基层村组群众力量和经济薄弱,资金困难,想为群众多办实事,但无经济实力。

   今后,我们将以巩固提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为动力,以改善结对帮扶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改善工作方法,努力为村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好事。使“社会主义礼貌建设”在农村开花结果。

   帮扶工作总结范文

   今年,市妇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承担了××区××乡××村的帮扶工作任务,一年来,我们市妇联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把帮扶工作纳入工作日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倾心倾力为帮扶村解决实际困难,办实事。多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针对帮扶村实际困难和进一步发展的实际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协调,促进了当地建设,推动帮扶村经济发展。

   一、以强化领导为手段,抓好帮扶措施的落实

   接到帮扶工作任务后,市妇联党组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立即召开会议商量工作对策,成立了领导小组,责成一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副处级干部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并且尽快地做到了和帮扶村进行工作对接,详细的了解帮扶村的自然状况,根据了解到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共同商讨拿出了帮扶工作方案。市妇联主席办公会议还多次专题研究这项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年的工作目标之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通过深入实地调查,结合帮扶村实际和经济发展目标,与帮扶村领导面对面的共商帮扶措施,为帮扶村解决困难,推动经济发展。市妇联主席××先后3次亲自到帮扶村实地了解情况,访贫问苦。副主席××5次深入帮扶村抓帮扶措施的落实。

   二、注重实效,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走访慰问帮扶村,年初,我们对口的乡镇是××县××镇××村××副主席带队一行5人,走访慰问帮扶村××县××镇××村,将20xx0元扶贫款送到村书记的手中,为20名贫困儿童送去了羽绒服和书包,为20户贫困户送去了豆油和面粉,同时带去机关干部为这20户贫困户捐献的衣物,并为30余名贫困妇女进行了免费体检,受到了农村妇女的欢迎。这次走访慰问活动共为××村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3万余元。

   3月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我们的结对单位调整到××市××乡××村,我们及时进行了对接。为了全面推进帮扶工作,市妇联结合工作职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把帮助贫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作为帮扶的重点任务之一,努力为贫困孩子办实事。在××年5月27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市妇联××主席亲自带队,由市妇联机关干部、市孤困儿童帮扶中心和爱心企业家组成爱心帮扶队伍,开展爱心帮扶农村贫困学生活动。

   田主席带队,由市孤困儿童帮扶中心和爱心企业家组成爱心帮扶队伍,到帮扶村小学,开展爱心帮扶活动。为10名特困女学生,提供了每年240元生活补助。协调××商贸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村的孩子们爱心捐赠了90个崭新的大号书包,全新的运动服套装和篮球、羽毛球拍、彩笔和跳绳学习体育用品。7月初,到帮扶村开展帮扶活动。为10名贫困学生,提供了每年240元生活补助。送去学习用品、图书近千册,衣物500余件。

   同时,市妇联发动机关干部和社会各界献爱心,成立的专门针对贫困学生的“爱心超市”,也在××市××乡××村小学“开业”,30多名贫困学生成为超市的首批顾客,他们都领到了急需的学习生活用品。

   三、协助引进项目,发展劳务输出,帮助帮扶村调整产业结构

   依据帮扶村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目标,我们着重协助帮扶村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市妇联还把“引项目,办实事”做为帮扶村重要内容。我们帮助指导连丰村建立了妇女养牛扶贫联合体,并纳入了××年的市妇联扶贫联合体的帮扶计划。针对帮扶的××市××乡××村缺乏抗旱机井的实际困难,我们协调相关部门为连丰村解决了5万元的打井资金。我们还协调××市政府,为村里争取了2万元的资金,将村小学前100米的土路全部硬化。我们积极牵线搭桥,开展了“巾帼文明岗”和企业家的入村对接活动,××村和××建材制品结成了对子,通过人才、项目、文化对接,通过岗村联动、企村联动结对共建模式,充分利用“岗”、“企”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把企业的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紧密结合起来,村企合作共建工业项目和生产资料基地、产品配套基地、劳动力供应基地等,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双方发展的融合与共赢。组织“岗”、“企”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优化农村家庭教育环境,广泛开展农村社区家庭文化交流,促进农村文化迈上新台阶,为创建和谐家园搭建平台。向企业家介绍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帮扶村经济的发展。

   四、推动帮扶工作常年化

   我们紧密结合自身职能,将帮扶工作融入日常开展的各项工作中,我们开展的农业专家顾问团订单培训,在双城的培训,协助村里组织20多人参加,和省扶贫办省妇联举办的带头人免费,都为村里预留名额。培训在开展的在工作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农民有急于外出打工的迫切需求,就立即协调市妇女培训中心和市妇联家政服务中心,为妇女提供了免费介绍工作和提供酒店服务员上岗前培训后包找工作等服务,为她们外出打工,提供工作岗位需求信息,帮助多名农民和农村妇女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市妇联的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在连丰村创建巾帼示范村,按照市级巾帼示范村的创建要求,组织妇女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树立文明新风。

   五、谋划好下一步的帮扶工作规划

家庭贫困生帮扶计划范文6

辅导员是高校资助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教育者,其工作成效对贫困生受助受教和全面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资助政策把握、信息了解、内容掌握及自身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会影响工作成效。

1.资助专题教育内容掌握不深

资助专题教育是较为专业化的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资助政策、思想与心理、诚信感恩、就业创业、感恩实践等。由于辅导员日常处理学生事务繁杂,很难专心学习和领会有关资助政策与文件精神,加上校内组织相关学习较少,老辅导员可依工作经验来做事,新辅导员通过咨询或按校内文件要求来操作,容易导致对贫困生的思想与心理了解不透,教育内容掌握不专,感恩实践活动了解不深,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因此,在实施资助教育过程中内容空洞,过于表面不深不透,达不到预期教育效果。

2.贫困生信息掌握不全

信息掌握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基础,是对贫困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出发点。信息数据的处理与分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从学生入校,通过录取数据、学籍注册、绿色通道、贫困调查、个人申请、学生座谈等多途径收集掌握贫困生信息,但由于各种原因,辅导员在信息数据处理、分类、归档等方面出现数据整理不规范、层次未分清、贫困界定较模糊,在资助教育过程出现教育内容大众化缺乏针对性。有些需要特别关注关心的贫困生难以得到真实帮助与服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可能出现真正贫困生没有享受相应资助。

3.自身能力与素质参差不齐

辅导员自身能力与素质是决定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前辅导员因管理工作事务较多,加上辅导员所学专业、工作经验、教学经历、工作能力等各方面有差异,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表现不一样,对资助工作重要性认识,资助教育知识掌握度,资助教育方法存在差异,因而在整个资助工作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对资助生的关心关注,帮扶教育不到位。因此,加强学习,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个工作能力和素质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思想教育在资助教育中的融合

资助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将思想教育与资助教育内容进行融合,实现资助与育人并进,资助与感恩同在,资助与发展同行,促进资助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育全面性规范性

要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资助政策、文件及相关知识学习与提高,结合资助教育工作实际,掌握资助教育内容,注重资助教育全面性,规范性,通过自学、专题培训、网络学习等提升理论水平;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结合当代贫困生特点,掌握现代教育方式方法,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真正把思想教育融入到资助工作中来,对贫困生思想、心理、诚信感恩、就业进行务实有效、全面规范的帮扶教育。

2.全面掌握信息,做好层次分类,提高教育针对性和教育效果

全面掌握贫困生信息是整个资助中的关键。辅导员应从贫困生提出申请、班级评议、贫困认定、院系评审等过程中全面收集好相关信息,包含家庭经济、家庭人口、受困情况及原因、地域情况、个人表现等;在数据收集后,还需要对贫困生进行分类分层次,界定好特困、困难、一般困难等,并建立好资助生信息档案,在整个环节上加强与学生间思想交流沟通,全面掌握信息。

3.研究教育内容,制定教育计划,推进教育专业化全程化

资助教育内涵丰富,不仅是经济帮助,还包含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心理、就业发展等多个层面。辅导员首先根据贫困生层次界定、自身特点、资助形式、不同年级地域等进行研究,确定教育内容;其次是根据前期数据分析及教育内容制定在资助前、中和后教育教学计划,资助前实施基础教育,资助中实施专业教育,资助后实施感恩实践教育;三是要注意教育的延缓性和扩展性,除开展正常教育活动外,适当增加生命教育、体验教育、典型案例教育等,将思想教育贯穿到资助工作全过程中来,推进资助教育专业化、全程化。

三、思想教育在资助教育中的渗透

掌握思想教育在资助工作的渗透环节,在解答资助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及就业等各方面的困惑,同时,排除“等,靠,要”、“隐瞒、欺骗、虚假申报”等现象[2],让真正的贫困生受到资助和帮助,从思想上告诫其享受资助与感恩回报并在,从行动上告诉其资助,自助,助他同行。

1.严把资助前期教育关,教育先行与资评同进

前期教育是有效实施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资助前开展思想与心理、诚信与感恩、受助与自助等系例知恩教育,告知学生在享受资助同时,如何走“自立、自强、自助”之路,践行“受助、自助、助他”之果,让资助生不仅是思想上有认识和意识,更是行动上有所付出;在资助认定评审过程中要对申请受助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作风教育和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意识教育[3],讲诚信讲信用,认真如实填写申报内容,为后续资助评定提供有用数据。

2.严管资助中期教育关,重视资助与感恩并进

抓好资助中期教育工作是强化资助感恩意识,全面培育感恩行动的过程。中期教育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内容要以引导资助生如何去感恩?感恩形式、感恩途径和信息考核等,对资助生在学习、生活、工作、感恩回馈等各方面进行跟踪反馈并形成完整的数据档案,为今后资助评审和资助教育提供有价数据。

3.做好资助后期教育关,检验资助与报恩成效

资助后期教育是检验整个资助工作成效和资助教育质量的标准。一是做好资助生离校前期感恩教育工作,主要做好就业思想、就业心理、问题解答、注意事项等,关注就业情况,了解发展状况,引导学生以行动回报母校和社会;二是建立资助生毕业后信息跟踪档案,掌握离校后动向,鼓励资助毕业生常回校看看并参加一些感恩活动,对在校资助生进行感恩教育,并形成一种良性感恩长效教育机制。

4.把好资助实践教育关,以行动践行感恩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