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帮扶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帮扶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帮扶计划

大学生帮扶计划范文1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和推进,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学习困难学生人数逐年提高。制定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以帮助和督促学习困难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走出不良学习误区,提高学习质量并圆满完成学业是目前各高校的实现学习困难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学习困难 帮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同时提出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和推进,教育规模和在校生数量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和层次参差不齐,大学生因种种原因导致的学业困难已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因学业原因被降级甚至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高,学习困难学生群体日益增多,如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业困难,重拾信心,成为高校管理面临的难题。

一、学习困难学生学习障碍根源分析

学习困难学生泛指智力水平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无法按时完成学校教学培养计划规定内容的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多由多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引起的学习成绩下滑、最终影响学业,其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一种或几种类型的学习障碍。

1.兴趣障碍

大学生在进校前选择专业时往往比较盲目,对专业所学习的内容及以后将要从事的职业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部分学生一味追求热门专业而忽视个人兴趣及专长。进入大学后,学习状态被动,学习目标不明确,效率低下,网络及课余活动占用了大量时间,课内外时间兼顾不暇,成绩频频亮红灯。

2.方法障碍

和中学学习不同,大学学习的突出特点是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大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相较于中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难以改变中学时期老师手把手教,灌输式,被动式的学习方法,学习缺乏规划、不适应大学授课方法以及不能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等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很多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是学习效率低,成绩不理想。

3.意志障碍

懒散、自制能力差及缺乏韧性是缺乏意志力学生的主要表现。学生进入大学后,脱离父母和家人的监督、督促,容易受外界事物的诱惑,不能正确处理学习、课余活动、交友和娱乐间的关系,沉迷于网络游戏,电视剧和电影,玩物丧志,学习中心已严重脱离正常轨道。

4.心理障碍

良好、积极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学习成才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踏进校园初期,往往存在厌学、焦虑、自卑、不适应大学生活等一系列情绪障碍,导致学习遇到困难。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比非学习困难学生要低。有些大学生在有意识无意识的同他人的比较中, 感到自己在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意志消沉,进而产生抑郁情绪,最终影响学习成绩。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措施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实行学业预警制度,及时给予学习困难学生警示和帮助,使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三方信息联动,以加大对其关注、教育和帮助力度,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和引导学习困难学生减少和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难题。

学习困难学生的基础和个性普遍存在一定差异,通过认真分析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障碍及产生根源,采取有针对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质量,顺利完成学业。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内涵

学习困难学生通常采取的学习方法属“表层学习法”,即把学习看作是来自外界的一种强制性任务,因而试图去应付这些要求。真正有效的学习应该采取“深层学习法”,即以理解思想和探寻意义为目的。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从“深层学习法”出发重新审视教与学。

通过定期组织召开以提高学习质量为主题的座谈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帮助广大教师和学生加深对教与学的认识,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广大教师既要从“教”的角度,又要从“学”的角度来设置课程体系、组织课程内容以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广大学生要采取能够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学习策略,如把学习任务和自己经历、已知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所学内容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把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同一门课程中其他部分的内容,或者和其他课程的内容联系起来等等。

2.完善机制,实现多层次的携手帮扶

(1)生生携手。遴选成绩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结对子,实行“一对一”帮扶、“多对一”帮扶。也可按课程组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共同体得到提高和进步。

(2)师生携手。指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较强责任心的教师与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定期联系制度,指导教师从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应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并尽早(在大学一、二年级)实施。

(3)学校与家长携手。建立健全学校-家长-学生联动制,将学习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校表现、学业成绩及时通报学生家长,协助学生家长共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3.营造氛围,创建奋发向上的学习文化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一方面要特别强化专业思想教育,让新生尽早、全面地了解所学专业;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让新生切实了解大学阶段学习方法与高中阶段学习方法的差异。

(2)课外活动“学术化”。学校组织各类课外活动要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宗旨,尽可能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特点,少些“娱乐性”,多些“学术性”,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学术活动氛围。

(3)加强宿舍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宿舍和班级是学生大学阶段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相应的群体对个体活动会产生重要影响。应不断加强宿舍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努力把每个宿舍或班级打造成为积极向上、凝聚力强的群体,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的认知、态度与行为。

三、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程序

1.确定名单

(1)学分修读情况。根据学生的培养计划,以学生当学期培养计划课程的学分数以及累计课程学分数作为数量指标,制定相应标准,将未达到学分数量指标的学生列入帮扶对象,按学习障碍类型分类予以帮扶。

(2)平均学分绩点。动态平均学分绩点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考量标准,是反映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量化指标。部分国内高校规定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大于或等于2.0时,方能授予学士学位。针对此项规定,将平均学分绩点低于2.0的学生列入帮扶对象,有助于学生提早认清学习成绩,规划学习进度。

2.分析根源

学生学习障碍大致分为兴趣障碍、方法障碍、意志障碍和心理障碍四种类型,学习困难学生可能存在着以上一种或几种类型的学习障碍,要认真分析每个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障碍,并找出产生障碍的根源所在,实施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3.制订方案与组织实施

高校应为每位学习困难学生制订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并针对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给予分类帮扶。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点面结合,以点为主:比如可采取集中谈话和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育,但应以个别谈话为主。另外,在帮扶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和个人隐私权。

4.成效评估与制度保障

高校应高度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要成立包括院系领导、书记、班主任、辅导员等成员在内的工作组,制定的帮扶方案对帮扶情况予以跟踪分析,并对已实施的帮扶工作进行定期分析总结,积累学习困难学生有效走出学习困境帮扶经验。从而形成更全面的学业帮扶策略。

学校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 建章立制,以规范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为基础,以规范和强化管理为突破口,教育和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庞海芍,方萍,王悦音等.“我为什么退学”——大学生学业困境调研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1(3)

大学生帮扶计划范文2

1.1 地方政府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和帮扶

总的来说,地方政府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和帮扶体现在政策上的倾斜,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并且围绕促进就业开展各类帮扶和就业援助项目。比如说,像吉林省的教育部门就采取了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拓展的计划,17期培训班令3557名双困生受益;河北省建立了贫困生数据库,免费提供实习、就业、培训机会;陕西省的部分县、区对接受贫困生就业的用人单位还进行财政补贴支持。

1.2 高校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和帮扶

高校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和帮扶主要体现在就业机会的优先推荐,培训实习的强化,心理辅导的实施等方面。如湖南大学就构建了学校―学院―导师三个层面的求职困难的特困生就业工作帮扶体系,从就业困难学生申报、资格审查评定到资料入库,从一对一的咨询答疑、职业个性测评到推荐就业单位,实现了“绿色通道”管理的全程透明,切实帮助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

2 高校家庭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和帮扶工作面临的问题

(1)缺乏各部门协调一致、资源充分整合的统一性就业援助和帮扶平台。举个例子,人事部门就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没有形成相应的指引政策和有效措施,而教育部门在人事方面又没有相应的权力,而劳动部门和民政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没有完全顺畅,民政部门关于贫困生的分布状况、群体数量等数据,不能被劳动部门所完全掌握,使得劳动部门开展针对贫困生的援助活动难以有针对性。而地方政府在关于贫困生的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没有有效实现省、市、县三级的联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对相关援助和帮扶政策的落实造成了诸多实际困难。

(2)就业援助手段单一,对毕业生群体培训针对性不强。目前对毕业生就业前的培训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基本上雷同于“4050”人员的培训方法。培训的具体内容和相关科目缺少针对性,难以跟贫困生的实际需要相匹配,没有很好地兼顾他们的学历水平、自主择业的意愿,以及他们实际拥有的技能和优势。

(3)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和帮扶的相关项目,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缺口较大。导致援助和帮扶的覆盖面受限,离贫困生对就业帮扶和援助方面的实际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

3 对高校家庭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和帮扶工作的设想

3.1 围绕贫困生就业,搭建一个资源共享、政策到位的援助和帮扶平台

各地政府的人事部门应当责牵头贫困生的救业帮扶工作,通过与教育部门的高度协调,资源共享,联合民政、妇联、劳动、工商、工会等多部门,成立联合的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实施贫困生就业援助工作。要通过专业、科学、行之有效的调查工作,全面深入地摸清贫困生就业的实际情况,调查的范围不仅限于应届贫困生,更要追溯到往届贫困生,建立贫困生的就业档案和数据库。整合人事、劳动、民政等各部门的网络平台资源,将己经掌握的数据和档案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动态管理和省、市、区、街之间的联动机制,促进和保障相应项目和计划的具体落实。

3.2 围绕提高贫困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加强符合实际需要的技能培训

(1)针对贫困生就业的各项工作应当积极主动地纳入当地的就业培训系统。对于己经办理了失业登记的贫困大学生,劳动部门应当负责为其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要做好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2)要依托广泛的社会资源,利用寒暑假以及大学毕业生实习阶段,积极打造“大学生实践见习基地”,优先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过渡性见习就业岗位。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当向贫困生提供相应的见习补助或生活补贴。

(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尽可能地邀请创业路上的成功者或有丰富经历者,以及心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家,联系生活实际和理论法规,在就业形势的分析、求职技巧的引导、人生规划的制定以及心理辅导等方面,对贫困毕业生展开针对,帮助他们的实际困难。

3.3 围绕贫困生的就业,应当多条腿走路,大大拓展就业渠道

(1)通过专场招聘会等方式,积极创造机会推荐贫困生就业,鼓励用人单位优先吸纳贫困生就业。对贫困生求职就业开展一对一的就业追踪服务,进行重点帮扶。

(2)要积极倡导贫困生进行自主创业。对创业愿望迫切,又具备创业条件的贫困大学毕业生,相关的政府部门要积极宣传有关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相关优惠措施和政策,并且在其申请创业贷款、接受创业培训等方面提供一系列便利,鼓励和扶持贫困大学生的自主创业。

(3)对确实想就业,但因为种种原因在较长的时间内仍然未能成功就业的贫困大学生,政府要实行“兜底”安置。可以援助一部分过渡性就业岗位,提供给贫困大学生。通过增加其实践经验,提高其就业能力,搭建一个稳定的就业平台。

3.4 围绕为贫困生就业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不断提升宣传的功能,健全督导检查机制

(1)要不遗余力地通过大力度宣传,为贫困生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途径,向广大贫困大学生宣传就业援助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使更多的贫困生从就业扶持的相关政策中获益,为其顺利就业或者是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要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对贫困生就业援助工作的督导和检查,使其成为常态工作;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问题,不能停留于做表面文章,要对工作的实际成效建立常态性的督导和检查机制,加强考核。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义,采取实际措施不断改进工作,确保贫困生就业援助工作卓有成效。

3.5 要出台和完善贫困生就业援助和帮扶资金管理办法,通过制度强化对贫困生就业援助资金的保障

大学生帮扶计划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弱势群体 辽宁省

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弱势”群体——工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十分详尽的实证研究。马克思晚年写作的《工人调查表》,也是揭示弱势群体状况的一个范例。在我国“弱势群体”首次见诸官方文件是朱铭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弱势群体一般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劳动者。目前,在辽宁高校也普遍存在大学生弱势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可以定义为,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在经济状况、社会位置、权益实现、教育资源占有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比较劣势境况,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弱于其他学生群体的学生群体。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在研究对象上,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中抽取8所学校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2000人,其中男学生1060人,女学生940人。为了取得真实数据,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次调查从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均衡设置调查对象,调查时间放在2011年12月份,样本已经对大学有了较为成熟的认识,因此样本能较好地反映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特征。采取问卷调查的办法,以座谈会、访谈会为辅助调查手段,取得了一定的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总体数量

在被调查的2000人中,有508人认为自己属于大学生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占25.4%。大学生弱势群体随着年级的提高而提高,二、三年级的弱势群体的比例明显高于一年级。这也正好说明了,随着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不断成熟,能够综合自身因学习困难、经济状况和未来就业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合理的界定自身弱势群体的认识。

2、导致大学生自身认为是弱势群体的因素

(1)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比例与学生的来源地具有相关性

生源来自农村、中小城市或县城、大城市的弱势学生人数占同类来源抽样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8.0%、19%、17%,可见农村来的学生中弱势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城市来的学生。

(2)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比例与专业优势具有相关性

所学专业按人文社会科学、理科类、工科类、其他四项计算,各项中的弱势学生占同类样本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8%、33%、22%、15%,其中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和理科类学生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比例明显偏高,这与当前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理科类毕业生就业不景气,广大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相吻合的。

(3)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比例与性别具有相关性

在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508人中,其中男生占所抽样比例为38%,女生占所抽样比例为25%。这充分说明女大学生中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人数比例低于男生的相应比例,这与当前社会给予男人过多的压力是相关的。

(4)经济原因是大学生属于弱势群体的首要原因

从数据分析、调查表的问答题部分学生的回答和个别访谈都表明,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容易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成员。

(5)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疏远、综合能力不强、自身官能缺失、心理障碍,都是大学生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重要因素

在508名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中有38%的学生认为自身学习困难,24%觉得自己人际关系疏远,18%的学生觉得自身能力不强,2%的学生认为自身存在官能缺失,8%的学生认为自身存在心里障碍。

3、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情绪反馈

调查中,很多弱势群体的学生表示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帮助。很多同学面对自身弱势群体的时候,感到彷徨、孤独、自卑,调查结果实际上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态,也说明实际生活中有的弱势群体大学生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

4、大学生弱势群体需要的有效的关注和辅助的方式

在对弱势群体帮扶的方式上,有38%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和发展方面的帮扶,有29%的学生选择了精神和情感方面的激励,有17%的学生选择了经济帮扶。可见,大学生弱势群体更需要就业和发展方面的帮扶,更注重于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激励。

三、新时期辽宁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保护的对策

1.整合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工作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深入的背景下,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出现绝非是偶然的,是一种必然现象。调查表明,现在大学生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属于弱势群体,这些弱势群体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能否成长长才,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大学的和谐与持续发展。

2.实施弱势群体大学生成长导航制度,实现弱势群体大学生顺利就业

弱势群体大学生受到学习困难、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多方面的压力,自身比较自卑,对未来失去信心,因此必须针对弱势群体大学生建立成长导航制度,发挥资深校友、专业教师、学校政工干部以及家庭和社会的有效资源来形成合力,共同帮扶这些大学生的成长,以实现他们走出弱势群体的阴影,实现自身的发展。

3.实施起航计划,加强弱势群体大学生情感和精神的激励

在一定情况下,“精神可以变物质”,调查结果,很多弱势群体大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得到情感和精神的激励,因此要侧重于弱势群体大学生情感的激励和精神的鼓舞,通过一系列素质拓展活动,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找回自信,提高情感的适应度,加强精神的鼓励,对于实现完全的有效的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帮扶具有重要意义。

4.建立社会非正式支持的沟通网络,加大对弱势群体大学生的经济资助能力

大学生帮扶计划范文4

关键词 贫困生 就业 举措

高等院校青年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家庭环境不同,经济状况各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这些同学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经济的压力,由于各种原因,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在择业就业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高校特困毕业生能否顺利、及时实现就业,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及其家庭经济状况能否得到改善,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必须抓紧抓好。环境科学系在系党政领导下,充分认识做好特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满腔的热情和对特困毕业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本着“解决好一个特困毕业生就业就是解决一个家庭的困难”的宗旨,下大力抓好环境科学系特困毕业生就业工作。

我系认真做好特困毕业生统计工作,毕业班按照现行特困生评定标准确定特困生人数,上报特困生名单,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和贫困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特困生顺利就业。

举措一:建立平台,全天候就业信息

我系通过短信平台、网上信息平台(如QQ群)等快捷信息手段,全天候、零距离地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最新就业动态,使学生可以足不出户接收到最新双选会信息和招聘信息,在第一时间就能掌握到最前沿的人才市场动态。

举措二:对口帮扶,广开贫困毕业生就业渠道

我系充分利用教职工和历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动员全系教师共同关心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按照“系适用、就近推荐”的原则,向就业帮扶单位进行对口推荐、重点落实,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

举措三:提供咨询,深入挖掘贫困毕业生潜力

为了进一步体现我系对未就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关心,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环境法学系各位老师、辅导员提供个案咨询和专项服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只需提前进行预约,就安排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职业咨询,通过咨询达到自我认知,自我整合,自我分析与自我规划,从而挖掘个人职业潜能,走向求职成功。

举措四:适时引导,调整贫困毕业生就业观念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和就业定位。加强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服务基层的教育,借助国家出台的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引导同学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举措五:心理干预,强化贫困毕业生挫折教育

相对而言,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较多,特别是在就业阶段,在多重的压力下,心理问题难以排遣。我系加强对贫困生就业心理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辅导计划,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老师采用双向沟通师生互动的方法,引导贫困生敢于讲出真实的感受,将隐藏在内心的困惑和想法说出来,使辅导工作能真正做到贫困生的心坎上 要正确运用激励原理,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求职过程碰到的挫折和失败,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通过学科整合方法整合丰富心理辅导的内容,使辅导工作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使其认清自身优势,缓解就业压力,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举措六:对贫困毕业生提供技巧支持

我系帮助贫困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帮助贫困生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等。

举措七: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

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每名党员与1到2名贫困毕业生结成帮扶对子,为帮扶对象在学习、生活、专接本和就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帮扶。针对帮扶对象的就业期望、求职目标、能力结构、家庭状况等,师生共同制定解决方案。目前,结对帮扶活动已经初见成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大学生帮扶计划范文5

关键词:云南;大学生;贷免扶补;创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总理提出要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此后,人社部联合多部委提出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期望在2014-2017年三年间,通过采取创业教育和创业孵化等措施,使大学毕业生创业率达到10%。由此可以看出家对大学生创业的高度重视。云南省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意见和通知等,如《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若干意见》(云政发[2009]1号)、《关于印发云南省鼓励贷免扶补实施办法细则(暂行)的通知》(云人社发[2009]76号)。

一、云南省“贷免扶补”创业政策的具体内容

云南省的“贷免扶补”创业政策是指从2009年起,云南省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为首次创业人员在云南省自主创业提供贷款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服务、资金补助等方面的扶持措施。“贷免扶补”政策中“贷”是指对在云南省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含大学生“村官”、在校高年级大学生)、农民工、复转军人、留学回国人员等已经进行工商注册的首次创业人员,每人提供不超过5万元的创业小额贷款,2011年妇女提高到8万元,高校毕业生提高到10万元。“免”是指对创业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免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相关税收,申请创业小额贷款免担保、免利息。“扶”是指创业咨询培训帮扶、创业项目评审、创业导师帮扶、跟踪服务帮扶。“补”是指对首次创业人员创业并稳定1年以上的,招用具有云南省户籍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1000元至3000元创业补贴。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贷免扶补”工作完成基本情况

从本文案例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情况来看,自2011年开始稳步有序地开展“贷免扶补”政策工作。截止2016年8月底,该校共有14名毕业生通过此项政策申请到创业贷款,每人申请到创业贷款资金5万元,贷款期限为2年,在贷款期间的2年之内由各级财政给予全额贴息,贴息期限最长不超过两年。从申请到此项贷款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来看,主要为经营类和服务类,如奶茶店、服装店、超市、打字复印店、电器销售、电脑维修和耗材销售等。由此可看出,大学生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传统销售行业。从申请创业贷款的创业者资质和提交当地农村信用社的材料清单来看,创业者必须找到1个担保人为其提供创业贷款资金担保才能从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成功,而且担保人的资质必须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的正式职工。从大学生创业贷款资金还款信用记录和跟踪反馈情况来看,由于每个创业项目都有担保人,所以没有出现不还款或拖欠还款情况的发生。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贷免扶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缺乏自主创业经验,不能对投入和产出进行

合理的预算。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常常是一个“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的创业往往带有理想性,而缺乏现实的深层思考,对客户分析、资金流动、市场预期等较少有系统的科学分析。在笔者高校中14名获得“贷免扶补”创业贷款的大学生中,目前仅剩7名创业者的项目正在运行,创业成功率为50%。

2.大学生自主创业“贷免扶补”的审核程序过于繁琐,

审核门槛偏高。该项政策的资金仅用于自主创业的扩大再生产运作资金,即只针对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等证件的自主创业学生申请贷款,而且需要提供担保人信息,并到贷款现场为创业申请的大学生签字确认。这对于那些想通过“贷免扶补”凑集资金再来开始运作创业项目的大学生和刚走出校门而缺乏社会人脉资源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迈不过的坎,严重挫伤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激情。

四、做好大学生自主创业“贷免扶补”工作的建议

基于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贷款资金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善,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1.建议上级有关政府部门和信贷机构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将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资金纳入其个人诚信管理平台,为创业者营造良好的法治、诚信和舆论环境。

2.建议加强与“贷免扶补”涉及的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简化审批程序

同时积极广泛宣传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相关优惠政策,让学生们了解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3.建议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完善的创业教

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如: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合格证书。通过逐步提升创业技能技巧,从而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4.学校提供创业资金帮扶和创业导师帮扶,为创业成功者提供创业奖励

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导师咨询和技能帮扶,鼓励更多的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

5.为在校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激发更多学生的创业热情

为在校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搭建良好的创业园平台,孵化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官渡区支行课题组.当前“贷免扶补”工作中存在问题与建议[J].时代金融,2011(10)中旬刊.

[2]李莉.基于高校与政府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5(1).

大学生帮扶计划范文6

关键词: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内涵建设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有着近30年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学院位于江西省共青城市,占地面积1041亩,现有教职工500余名,在校本、专科生10000余名,少数民族师生137人,涵盖回族、藏族、土家族、苗族、白族、黎族等17个少数民族。学院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学生满意的教师”。

一、探索新的管理机制,以顶层设计保障民族团结工作

1.确立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理念

学院定位为培养为区域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工作思想,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形成了“大学工、大教务”工作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实现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学院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本民族的优秀人才,又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热爱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捍卫和建设统一国家的优秀人才,促进了民族团结工作的蓬勃发展。

2.健全了民族团结工作机制

学院成立了由党政办、学工处、团委、保卫处、后勤处共同组成的民族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解决有关民族学生工作的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同时,成立了民族工作委员会和民俗文化研究协会,由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过硬、了解党的民族政策、热爱民族学生工作、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这两个组织的指导老师,指导他们在学生中开展丰富的民族特色活动,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

二、加强内涵建设,以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1.开设第二课堂活动

学院通过开展大学生文化、体育、科技、艺术等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用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以此来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长,丰富他们的大学生活,调动其积极性,使其更加主动地融入到了大学生活中来。英语大课堂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了英语学习能力,饮食文化艺术节让少数民族学生展示了各自的饮食文化特色,学院的大型晚会上都能看到学生们排练的异域风情的舞蹈。

2.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学院为了推动先进带后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开展了“千千结对”活动,并建立了活动工作机制,各系都建立了帮扶对子。帮扶对子依据受帮扶者具体情况,制定帮扶计划,帮扶者利用课余时间或晚自习时间帮助受帮扶者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问题,并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在“千千结队”活动中,学院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鼓励、引导、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大家庭的温馨,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学院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营造了“一起成长,共同进步”的一种积极、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

3.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高校学生群体最关键的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帮助其把准人生的政治方向。每年新生入校期间,学院都会开展相关的入学教育工作,通过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瞻仰耀邦陵园、参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馆等学习方式使他们树立热爱祖国、拥护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通过邀请当地司法机关干部来学院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组织观看法制教育宣传片,举办法治图片展等活动来加强师生的民族团结法制观念和意识。通过学生座谈、辅导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上的认识和水平,以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

三、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日常生活,以人文关怀理念解决师生实际问题

1.尊重少数民族师生的饮食习惯

学院食堂设立专门的清真窗口,配有民族特色的装饰标牌,提升了餐厅的民族特色,给少数民族学生家的温馨。学院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少数民族师生节日活动及经费,在生活上关心关注少数民族。每年古尔邦节都会派专车接送穆斯林师生去南昌红谷滩清真寺参加会礼,学院领导与穆斯林师生共进晚餐庆祝古尔邦节。这些举措都得到了全院师生的好评和拥护。

2.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克服学习生活困难

在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我院在奖、助、学、贷等政策上对少数民族学生也适当给予倾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同时,教育他们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努力学习,全面发展,珍惜现有学习机会,以优异的成绩和业绩报效国家、回馈社会,为民族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