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近年来民生建设的成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近年来民生建设的成就范文1
湖南是一个少数民族大省,民族地区面积占全省的近五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达六百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民族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形成了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省所有少数民族乡都建起了标准较高、设施基本配套的寄宿制中心小学,根本改变了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职业技术教育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一支热爱民族教育事业、富于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已初具规模,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教研教改成果,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全面提高我省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素质,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促进当地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进步,提高民族地区的综合实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民族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教育的对象不同而具有特殊性。把握这个特殊性,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做出了成功的尝试,瑶族群众反映的教育的看头、甜头、盼头,也是我省民族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真实写照。
发展民族教育,激荡民族教育发展的活力,最核心的是坚持三条。
一是必须加大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这些年来,国家启动了如“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合格学校建设”“校舍安全工程”等一系列项目资金,使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电脑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图书室都在昔日的穷乡僻壤“生长出来”。这一景观令我们十分兴奋。而继续加大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使教育硬件建设的成果惠及民族地区的每一个乡村,仍然是今后的一个硬任务。
二是必须实施教育民生工程。近年来,民族地区严格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让学生上得起学,同时实施校车安全和营养餐改善计划,并且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使入园贵、入园难得到明显缓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怎样继续实施教育民生工程,真正把教育办在民族地区群众的心坎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是民族地区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
近年来民生建设的成就范文2
一、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一)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加强,生存环境进一步优化。
1、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2013年全市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充,城镇化水平增幅居全省第二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17.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2.4万人。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0.9平方米,比2008年扩大1.05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3.02%;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2.05%,比2008年增长11个百分点。
2、环境污染治理渐显成效,环境质量稳中有升。
2008年以来,我市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政策,同时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2013年,环境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合格率及执行合格率均为100%;环境污染得到进一步控制,全市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各监控断面的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较上年降低22.3%和43%,城市饮用水源达标率达到100%。
(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险、福利事业稳步发展。
1、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13年,各种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的床位25617张;城市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338个;城市低保户数21393户,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4724人,发放城市低保金16378万元,农村最低保障户数92958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3712人,发放农村救助金31982万元。
2、社会保险事业稳步提高。2013年,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金当年支出额90亿元,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105.8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16.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68.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39.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85.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62.2万人,分别比2008年增加28万人、349.1万人、9万人、163.6万人、31.3万人和16.8万人。
(三)公共卫生事业成效显著,医疗卫生条件日趋改善。
近年来,全市逐步加强公共卫生事业投入、特别是农村卫生体系建设,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卫生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3年,医疗卫生经费33.85亿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出3.3亿元。其中妇幼保健经费3318万元、疾病预防控制经费11275万元。
(五)文化、体育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1、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加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持续繁荣,与此同时,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文化设施也日趋完善。 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事业保持稳定;图书和文博事业稳步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令人瞩目。
2、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健康发展。2013年,全市体育事业费收入3304万元;体育场地5000个;举办综合运动会1次;拥有等级运动员217人,等级裁判员169人;比2008年增加138个,全民健身晨晚练站点数3500个,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10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人数2100万人。
(六)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
为进一步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近年来,济宁市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工作。2013年,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数3649起,比2008年减少11839 起;2013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244人,比2008年减少70人,事故损失额为377万元;2013年火灾事故死亡人数0人,损失额为331万元。
二、社会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社会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但由于多年来社会事业投资单一,过分依赖政府投资,非国有资本受体制、机制、行业准入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依然难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社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阻碍了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城镇失业问题仍然突出。
就业压力大,成为制约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我市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和就业岗位的提供之间将产生较大的矛盾,社会就业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
(三)城乡之间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社会事业公共资源主要集中于城市,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自我发展的潜力很小;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农民要支付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费用压力过大。
三、社会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大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要从传统的重经济、轻社会,重物质、轻文化的认识中走出,树立全新的科学发展理念,更加重视和谐社会建设,重视社会事业发展。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引入市场机制。
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加大对社会事业领域的投入力度,建立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体的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同时,确立政府在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变原来政府投资的单一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扩大社会发展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
(三)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一是要扩大社保覆盖面,增加农村受保人群基数。特别是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农村特色的,更为完善的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二是要广辟就业渠道,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提高农村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三是要完善农村救助体系,扩大救助范围,增加救助金额,进一步解决农村困难户的后顾之忧。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城镇就业能力。
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要把推进工业化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优化服务行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服务业,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兴办服务业,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市场、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
近年来民生建设的成就范文3
从当前情况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部分农产品供给增幅赶不上需求增长速度的矛盾已经显现。近年来,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城镇居民人均直接消费的农产品数量开始基本稳定,但对加工食品、绿色食品的消费数量开始明显增加。二是农民表现出对农产品自给性消费减少而商品性消费增加的趋势,同时又呈现出人均消费的口粮下降而对食用植物油、肉禽蛋奶和水产品消费数量增长的趋势。三是城镇化使农业转移人口直接消费的农产品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显然,我国当前的农产品供求已呈现“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局面。
为了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国对部分农产品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我国是一个人均农业自然资源稀缺的国家,需要合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以减轻国内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但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牢记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的警示:“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从我国的国情看,再靠增加自然资源的投入来发展农业已没有多少余地,再靠增施化肥农药来增加农产品产量不仅提高成本更会破坏环境。因此,要端牢我们自己的饭碗,就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舍此别无他途。
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大兴农田水利、加强科技服务、不断提升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更离不开深化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本身的活力。
加快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已成为建设我国现代农业必须突破的一大瓶颈。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既是我国农村改革已经取得的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也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起点。
近年来民生建设的成就范文4
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经济总量不断突破。1978年青岛生产总值仅为38.4亿元,2008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436.2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九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国内重要的石化、汽车、机车、造船、家电、电子等产业基地。2008年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是1978年的150多倍。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4.6%提高到2008年的44.1%。对外开放成就辉煌,2008年全市出口额314.62亿美元,世界500强公司已有80多家在青岛投资160多个项目。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2008年,青岛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204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09元。青岛已经从一个传统的轻纺工业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港口城市。
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城市发展空间成倍扩展,功能区域不断完善。30年来,青岛基础设施类投资累计达1600亿元以上。经过几轮的布局规划调整,青岛城区面积从1978年的9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408平方公里,拓展了15倍。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城市路网日趋完善,主城区“三纵四横”的交通网络系统基本形成。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相继建成了济青、青黄、同三、青莱等一批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00多公里。铁路枢纽功能不断强化,青岛市被国家规划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随着引黄济青、黄岛电厂、通信枢纽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并发挥效益,青岛城市发展的资源能源支撑明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青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海湾大桥、海底隧道、轨道交通、铁路客运北站、灰埠至兰村铁路、青荣快速轨道、宁东送电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工建设,将为青岛未来的城市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突破,发展的活力动力显著增强
青岛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快制度改革和创新。农村改革成效显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005年,青岛市比全国、全省提前一年全部取消了农业税。稳步推进国企改革,鼓励壮大民营企业。海尔、海信、青岛啤酒、青岛港、即发等著名企业和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国有资本分布的大类行业由195个减少到45个。公共财政体制加快建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投融资体制、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价格、金融等领域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
社会事业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发展
近年来民生建设的成就范文5
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驻马店撤地设市,8月1日,地级驻马店市正式挂牌成立。与新世纪同步,驻马店走过了十年的艰辛路、十年的奋进路和十年的辉煌路,在创业发展史上谱写了迈向平安崛起的新篇章。
十年的巨大变化,十年的实践创新,既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回眸过去,我们深刻感到:创业蕴涵艰辛,成就得来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一)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创新的思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解放思想是创新思路、加快发展的“金钥匙”,是克服困难、破解矛盾的“总开关”。纵观驻马店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市委、市政府每一次重大决策部署,每一次战略重点实施,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都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胆识和魄力。撤地设市以来,历届市委都在全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冲破落后思想的禁锢,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撤地设市之初,我们确立了“加快两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强化一个基础(农业)、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实现四个突破(东西合作、非公有制经济、畜牧业、旅游业)”的“二一三四”发展思路。2005年,提出了“深入开展‘三项建设’,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总体思路,使驻马店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春天。2008年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发展思路,提出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继续深化项目建设、平安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思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每一步跨越、每一次突破、每一项成就都是思想大解放催生、思路大创新推动的成果。
(二)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解决前进中的困难与问题,关键在于更好更快的发展。发展就会遇到困难,干事创业就会遇到险阻。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回顾十年来的发展史,驻马店曾因为发展缓慢,老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在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中位次落后。但是,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一切围绕发展、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把加快发展、追赶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作为主旋律,逐步实现了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十年来,我们靠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抵御了市场风险的冲击、战胜了金融危机的危害,也靠发展不断提升了经济总量、增强了财政实力、树立了良好形象,逐步破解了工业发展、城市拆迁等遇到的难题。事实雄辩地证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咬定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始终高扬发展主旋律,心无旁骛搞建设,就能在发展中应对挑战、经受考验,就能在发展中破解难题、奋勇前进,驻马店的经济社会就会兴旺发达,平安崛起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必须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总抓手,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项目建设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和助推器,也是促进城镇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一个项目可以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可以强大一方经济。目前,在各地竞相发展、激烈追逐中,谁在项目建设中率先一步、快人一拍,谁就能赢得发展的先机,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十年来,我们立足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偏小、发展滞后的现实,突出重点、审时度势,确立了“全部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建设为重点、项目建设以工业项目为主导”的发展理念,积极实施“工业兴市”、“项目带动”战略,实现了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形成“小项目铺天盖地、大项目顶天立地”的良好局面,以项目建设促进了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工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领域。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工业经济的不断壮大,得益于项目建设的强力拉动。我市要赶上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缩小与周边先进地区的差距,就必须按照市委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论英雄,以项目建设论政绩,以招商引资论本领,以贡献大小论奖惩”的正确导向,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总抓手,扭住工业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驻马店经济的跨越发展。
(四)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是一切事业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和永恒动力,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着力点和切入点。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驻马店过去十年取得显著成绩的主要经验。撤地设市以来,从推行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重点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到以全部免除农业税为重点的农村税费改革,再到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从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到以重组兼并、上市融资和引入战略投资为主的投融资制度改革,焕发了企业生机与活力;大力推进财政、金融、外贸、供销、住房、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我市连续13次成功举办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开放的思维、合作的方略、宽广的胸怀,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极大地提升了驻马店的整体形象,成为吸收利用外资和项目投资的“热土”。十年来发展的事实证明,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合作交流,着力构建有利于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消除发展障碍,才能让各类生产要素更好地聚集、各种竞争优势更好地释放,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五)必须始终坚持关注和改善民生,以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关注和改善民生是第一追求。和谐稳定是人民所盼、社会之福、发展之基。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做好任何事业都是空谈,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丧失。过去十年的历程,是全市人民创业创新的奋斗史,也是维护大局稳定的发展史。十年来,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项事业得到顺利推进。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放在首要位置,既注重经济发展的硬指标,更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的软指标。通过每年实施的以“十五大实事”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不断加大对农村交通、义务教育、新农合、农村低保等方面的投入,及时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加强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形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十年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的发展愿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实现驻马店平安崛起的伟大事业。
近年来民生建设的成就范文6
4月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连续第六年社会责任报告。报告从可持续的能源供应、负责任的生产运营、重人本的员工发展、促民生的社会贡献等方面,真实全面反映了2011年中国石油履行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情况。与往年相比,报告增加了“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等重要社会责任议题内容。
中粮集团首次完成产品碳足迹盘查试点
中粮集团4月13日的消息称,通过应用生命周期技术实施的碳足迹盘查发现,参与盘查的试点企业每吨食用玉米淀粉生命周期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是847公斤,每吨柠檬酸生命周期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是2.4吨。据了解,这是这家中国龙头粮企首次完成产品碳足迹盘查试点。
中国建设银行2011年社会责任报告
4月,中国建设银行连续第六年社会责任报告。近年来,建设银行制定了努力成为“服务大众、促进民生、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战略发展目标。此次的报告以“增长、收获、发展”为主题,全面披露了2011年为实现社会责任战略,在各项业务取得稳健发展的同时,建设银行在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加大民生金融投入、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为“三农”提供创新金融服务,同时关注员工和社会发展、积极支持公益事业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交行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4月5日,交通银行对外披露《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是交行连续第六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报告显示,2011年,交行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秉承“责任立业、创新超越”的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履行对股东、客户、员工等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2011年,交行每股社会贡献值上升至2.93元,较上年提高0.59元。
民生银行发起中国银行业首个企业社会责任主题展
4月20日,《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社会责任中的“民生现象”》暨中国民生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专题展览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这是中国银行业第一个在专业展览场馆举办的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题展览。
展览系统回顾了民生银行积极践行市场责任、和谐共赢、绿色金融和公益慈善四个领域的社会责任,自觉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突破创新和持续发展的历程。
苏宁电器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4月9日,苏宁电器对外公布了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是苏宁连续第四年该报告,披露了苏宁2011年在自身创新发展、积极回馈社会、践行绿色理念等领域的实践与行动。据悉,苏宁是国内最早持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零售企业,形成了在阳光使命框架下履行消费者、员工、供应商、投资者、环境等利益相关方责任的社会责任管理模型。
华侨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文化旅游业上市企业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4月13日了2011年的年度报告,同期了华侨城2011年社会责任报告,这是华侨城连续第五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多年来,华侨城将社会公益责任融入产业发展中,以打造“优质人居环境的典范”为目标,坚持成片综合开发运营的商业模式,努力推进低碳环保开发,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华电集团第五份社会责任报告
4月20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了《2011年社会责任报告》,这是华电集团连续的第五份社会责任报告。
《报告》显示:2011年,围绕实施五年发展纲要和“打造价值华电、绿色华电、创新华电、幸福华电,努力创建世界一流能源集团”的愿景,华电集团发展、经济、环境、社会四大绩效取得显著成就。据介绍,华电集团成立以来,持续提升履责能力,在“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2011)”上排名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