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贫困儿童帮扶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园贫困儿童帮扶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园贫困儿童帮扶计划

幼儿园贫困儿童帮扶计划范文1

(一)推进乡村智慧学校建设。我县2020年度乡村智慧学校建设工作任务已顺利完成,今年我县实施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项目26所,投入资金528万元。其中,建设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15所,按省厅要求的配备标准,采购学生机2100台、教师机130台、无线AP88台、充电柜47台。项目建设于年初立项,6月份已完成招标采购工作,9月底配送安装调试到位。

(二)持续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目前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99.9%。一是今年初,先后将学籍系统下发的两批次520名疑似失学儿童,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到学校,由学校进行上门摸排,建立学生台账,补建学籍。二是今年初,对核查系统下发的留守儿童3557人,核实确为留守儿童的学生共2565人,全部安排在校读书,安排教师进行帮扶。三是全面落实学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对辖区内重残儿童实行送教上门。今年5月,联合县残联摸排了全县6-15周岁的适龄残疾儿童共252人。其中,随班就读182人,重度残疾58人,对重度残疾不能到校上学的孩子已全部安排送教上门。秋季学期,针对全县春季学期缓学12名残疾儿童及秋季学期新增13名达到入学年龄的残疾儿童,已将其落实到相关学校就读,建立残疾学生相关台账资料。

(三)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全县现有50所幼儿园,其中公办园28所,在园幼儿为4150人;民办园22所,在园幼儿4401人;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99%,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49.5%。一是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启动含城幼儿园迁建工程,投资2300万元,正在建设中。小区配套园名人府邸(含城第五幼儿园)、和谐苑幼儿园已投入使用,目前作为含城幼儿园过渡使用。清溪、仙踪等2所新建镇中心幼儿园今年秋季学期开园招生,截止目前,全县各镇均至少建有1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大幅提升。二是落实学前奖补资金。2020年已落实学前生均500元教育资金,拨款196万元;拨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公用经费36.44万元,生均200元。

(二)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学前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全县公办园数量不足,部分公办幼儿园靠收费解决聘任教师工资,保育经费不足,维持运转、教学设施更新难。部分民办幼儿园规模小、办园条件差。

二是幼儿师资力量还很薄弱。全县公办幼儿教师缺口大,近两年才有少量的招聘,现有幼儿教师中有部分是小学教师转岗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业务能力不足,很难保证学前教育质量。民办幼儿园缺乏专业教师,教师均是自聘,部分是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大中专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专业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开展智慧学校项目使用培训。一是对15所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项目验收并交付使用。二是开展技术应用培训工作,将在广大教师掌握新设备系统基础应用技能的基础上,发挥教研工作的先导作用和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开展智慧课堂设备系统这一新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试验研究,推进智慧课堂系统应用向学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延伸,提高智慧学校建设项目的使用率和使用水平。

幼儿园贫困儿童帮扶计划范文2

各小学、幼儿园:

根据高新区教体局扶贫办6月4日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将我镇教育扶贫工作安排如下:

一、控辍保学

1、基本情况

全镇因身体原因不能在校就读的适龄少年儿童共8人。其中朱家滩小学学区1人(朱家滩村庞中南,女);南村小学学区4人(北村朱怡妍,女,南村赵茂延,男,南村文佳瑶,女,颉头关志恒,男);中心小学学区3人(高桥沟李梦瑶,女,张家村刘晨浩,男,大湾沟王金涛,男)。经区教体局组织人员鉴定,南村小学学区朱怡妍送教上门,文佳瑶送教上门或特教学校。中心小学学区王金涛送教上门。

2、工作要求:各校校长对本学区以上情况要做到知根知底,统计情况留好档案资料;送教上门工作要坚持开展,资料要留存好。

二、学生资助

1、本校资助学生资助金发放

做好每学期学生资助金享受公示、按时发放,按学期留存好档案资料。

2、资助政策宣传。

一是各小学以“高新区教育脱贫攻坚精准资助政策指南”为准,安排人员上门对镇、村帮扶干部开展培训宣传,留存好资料(培训安排,培训图片)。二是各校园安排帮扶教师入户对帮扶的学生及学生家长精准宣传学生所在学段应享受的资助政策。三是对在本校就读的建档立卡(16脱贫(含)至未脱贫)学生发放本学期的资助告知书(样表附后,各校园根据每个学生情况填写,其中营养餐计划标准为每天4元,按实际在校天数补助)。对帮扶的区外就读建档立卡学生,在宣传资助政策的同时,了解其本学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并协助其落实资助政策,完成本学期“贫困人口就读资助情况统计表”(教育组筛选及时下发)的填写。6月底以前不收假的高职、大本及以上学校就读学生的资助情况填“未收假”。了解学生资助情况时要注意策略,一是必须与学生见面或电话直接交流。二是要让学生回答是否享受了资助项目,享受了多少钱。三是学生若回答未享受,则要求学生将具体在读情况及未享受情况以书面形式发过来,告诉学生我们将以组织形式与其在读学校协调予以解决落实。

3、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重点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扶贫政策培训,实现帮扶责任“一口清”、帮扶学生所在学段资助政策“一口清”、帮扶学生家庭基本情况“一口清”、帮扶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一口清”、帮扶学生享受资助情况“一口清”。特别是各校园领导要身先力行,对学校的教育扶贫整体情况知根知底(以上内容学校留存好资料,帮扶教师对帮扶学生需做到一口清的最好做一个详细资料留存)。

三、核实各学段享受资助政策(含14、15年贫困户)

前期各校园各学段贫困学生教育资助政策享受由于部分帮扶教师政策理解不清,深入不够,核实问题较多。各学段享受资助情况精准摸排当前仍是短板,既不能多填,也不能少填。本次数据下发后扶贫办要求各校园做最后一次复核(教育组下发的数据如果经学校核实后资助政策享受有误的及时和教育组罗晓宁联系修改,不要私自修改)。为了提高本次复核工作成效,扶贫办设计了《高新区贫困人口就读资助情况数据采集表》(详见附件),要求各学校统一启用以夯实工作责任,提高数据信息精准度。复核完善后于6月9日前报送以下电子版与纸质版资料:

学校(幼儿园)方面:

1.《宝鸡高新区***学校区内户籍建档立卡学生在校就读及历年资助情况统计表》。

2.《宝鸡高新区***学校学区内户籍建档立卡学生区外就读及历年资助情况统计表》

3.《宝鸡高新区***学区内义务教育适龄少年儿童不在校情况统计表》(2019-2020学年度)。(全镇8人,附佐证资料)

4.《宝鸡高新区***区外户籍建档立卡学生2019-2020学年度在校就读资助情况统计表》

上报的纸质版统一加封面,要有“填报人”、“校长”签字。

本次享受资助政策核实是最后一次,各校园(长)要对帮扶教师讲解相关教育资助政策,对《高新区贫困人口就读资助情况数据采集表》要安排本校园扶贫管理员逐一审核并由管理员签字确认,校长随机抽查签字,确保正确无误。要让全体帮扶教师明白《高新区贫困人口就读资助情况数据采集表》在普查中是作为问题追责的主要依据,区局在督查过程以及国家普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属于因个人不负责任造成的问题将予以追责。

四、规范完善教育扶贫工作档案

教育系统自2016年启动教育扶贫工作,教育扶贫档案是反映教育扶贫工作痕迹及成效的主要手段。整理完善2016年以来的教育扶贫档案是当前的主要工作之一。

2018年,市教育局提出的教育扶贫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贯彻中省市脱贫攻坚精神

2.计划安排

3.作风专项治理

4.控辍保学

①学年度6-15岁户籍适龄儿童少年统计表。

②学年度(学期)义务教育学校学籍统计表或在校学生花名册。

③控辍保学工作制度汇编.

④控辍保学责任书

⑤控辍保学特殊情况备案资料

⑥残疾儿童少年(含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花名册及过程性资料

5.精准资助

①学年度(学期)学生资助统计表。

②贫困学生资助情况统计表及花名册

6.教师结对帮扶学生汇总表及过程性资料

7.《贫困退出义务教育有保障认定书》及《贫困退出义务教育有保障认定工作统计表》

8.各种来文、报文、报表等。

9.问题整改

10.职教培训(双返生培训)

11.资金监管

12.项目建设

13.城乡联盟

14.普优行动

15.宣传报道

16.其他能够反映工作痕迹、举措和成效的资料。

“5.①学年度(学期)学生资助统计表”,前期教育扶贫资金清核活动已完善;“5.②贫困学生资助情况花名册”以及“6.教师结对帮扶学生汇总表”,各镇、校每学期都有整理报送,无“统计表”的补充完善就行。

各校(园)要依据市局对扶贫档案提出的要求,查漏补缺予以完善,合理分类装盒,于6月20日整改到位。

五、了解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普查内容比对

近日资助办获取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普查内容。

取自“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涉及教育系统指标有一条:

文化程度:1.文盲或半文盲。2.小学。3.初中。4.高中。5.大专。6.本科及以上。

此条要求国办系统数据与教育系统实际摸排数据要统一,及时修改完善数据。

取自“现场”的指标有三条:

A4.义务教育适龄少年儿童不在校的人数 人

A5.义务教育适龄少年儿童不在校的主要原因及人数(每人限选一项)

1.因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 人

2.送教上门 人

3.休学(一年内)人

4.延缓入学 人

5.已初中毕业 人

6.不想上学 人

7.务农或打工人

8.上学不便 人

以上两条指标要求对适龄贫困人口就读情况底数要清,档案完善。

A18.建档立卡以来,除义务教育阶段“两免”外,享受哪些教育扶贫政策(可多选)

1.学前教育幼儿资助

2.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营养膳食补助

3.普通高中免学杂费

4.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

5.国家助学金(高中、中高职、本专科、研究生)

6.国家助学贷款(本专科、研究生)

7.雨露计划(中高职)

8.以上均无

此条指标要求对学生从学前到研究生学段享受资助情况底子清,档案齐全。

六、工作要求

各校园要吃透任务,周密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不走弯路、不做无用功,及时督查指导,扎扎实实将工作落到实处。

幼儿园贫困儿童帮扶计划范文3

2012年,十闭幕不久,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专门讲了这么一段话:“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

今年教师节前夕,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在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的同时,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词,着眼于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全覆盖。

面向未来

今年夏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引发全国上下的集体聚焦。因为这是一项惠及广大乡村教师、亿万乡村孩子的民心工程,通过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等关键举措,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着眼未来,面向未来,是教育扶贫全覆盖各项政策举措的一个鲜明基调。

从2011年开始连续实施两期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央财政已投入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中西部地区幼儿园数量比2009年增长77%,是东部地区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区在园幼儿数量比2009年增长65%,是东部地区增速的两倍。

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政策规划中,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元,惠及3 000多万名农村贫困学生。

一项对贫困地区6至15岁男、女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各年龄段平均身高、体重、平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这一结果对我国2011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无疑是个积极的回应。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计安排资金1 443亿元,全国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 210万名农村学生。

今年初,在的亲自关怀下,教育部会同9个部门共同编制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划》将680个连片特困县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的农村儿童作为实施范围,重点围绕健康、教育两个核心领域,加快实现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对儿童关爱的全覆盖,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生得好、长得好、学得好,以超前规划、着眼未来的姿态,编就一张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

民生底色

21世纪初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曾伴随着广袤乡间随处可见的“标语”深植于一代农村学子的心间。

随后,“农村”二字的消失,赋予了这项政策更多的民生内涵,也让政策的阳光洒向更多生活在城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已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

在高等教育阶段,目前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

在国家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的进程中,普通高中、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三大领域一度“缺席”。然而,从2010年到2012年,连续3年,一年一进阶,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三大领域全部纳入国家学生资助体系――

2010年,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 000元,资助面约为20%,2014年495万名学生享受资助;

2011年,开始实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2014年,各级政府资助幼儿382万人,资助资金51亿元;

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这一政策已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学生实现了100%全覆盖。

援助帮扶

据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何光彩介绍,经过十几次提高“三包”标准,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覆盖了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年受益学生达52.5万人,资助金额达15亿元。在毗邻的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尔克孜四地州则实现了14年免费教育,覆盖了学前两年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年受益人数190万人,资助金额超过50亿元。

重点帮扶、定点援助,成为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道风景。

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直接“成果”,是投入资金5.95亿元,17个省(市)实施的148个教育项目,涵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交流培训、贫困生资助等。而到2014年19个援疆省(市)实施的386项教育项目,则以双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4万人次,派出支教教师3 000余人。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与内地省(市)中小学“千校手拉手”活动全面启动,不仅新疆1 584所中小学与援疆省(市)中小学建立了“手拉手”关系,疆内1 200余所学校之间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

探索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精准扶贫模式,也是教育扶贫政策的实践选择。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政策推进过程中,44所科研实力最强、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的直属高校已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折合5.3亿余元,承担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 (来源:《中国教育报》 柴 葳 万玉凤/文)

【相关阅读】

20项教育扶贫政策

第一项政策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以来,已经连续实施两期,中央财政已投入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中西部地区幼儿园数量比2009年增长77%,是东部地区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区在园幼儿数量比2009年增长65%,是东部地区增速的两倍。

第二项政策是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3年开始实施,力争用5年时间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元,惠及3 000多万农村贫困学生。

第三项政策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2011年起,国家按照每生每天3元(2014年11月提高到4元)标准为片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计安排资金1 443亿元,全国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 210万农村学生。监测表明,贫困地区6~15岁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体重、平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第四项政策是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从2011年起,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2014年,各级政府资助幼儿382万人,资助资金51亿元。

第五项政策是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已免除学杂费。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中西部地区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天4元、初中生5元。

第六项政策是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从2010年起国家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 000元,资助面约为20%,2014年495万学生享受资助。

第七项政策是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按照每生每年2 000元的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并给予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2 000元的国家助学金资助。这一政策已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学生实现了100%全覆盖。

第八项政策是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目前,高等教育阶段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

第九项政策是15年免费教育和新疆南疆四地州14年免费教育。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三包”政策覆盖了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年受益学生达52.5万人,资助金额达15亿元。新疆南疆四地州实现了14年免费教育,覆盖了学前两年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年受益人数190万人,资助金额超过50亿元。

第十项政策是教育、援疆政策。教育部召开了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组织17个省(市)实施了教育项目148个,投入资金5.95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交流培训、贫困生资助等。教育援疆工作以双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到2014年19个援疆省(市)实施教育项目386项,投入资金85亿元,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4万人次,派出支教教师3 000余人。

第十一项政策是新疆与内地省(市)中小学“千校手拉手”活动。在新疆和援疆省(市)各民族学生中广泛开展“心连心手拉手”活动,新疆1 584所中小学校与援疆省(市)中小学建立了“手拉手”关系,结对学生146.8万人;疆内1 200余所学校之间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

第十二项政策是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从2009年起,四川组织藏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优质中职学校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每年1万人左右,每生每年7 000多元。已惠及藏区学生近5万人,其中87%以上来自农牧民家庭。

第十三项政策是内地民族班政策。内地班已办班30年,累计招收初中生4.64万人、高中生3.45万人、中职生0.84万人,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内地新疆班已办班15年,累计招生高中生7.1万人、中职生1.02万人,为新疆培养输送高校毕业生1.3万人。

第十四项政策是少数民族预科班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自1980年举办,到2014年,累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40万余人,被誉为“造就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金色桥梁”。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2006年开始实施,截至2014年,累计为培养高层次骨干人才近2.7万人。

第十五项政策是职业教育团队式对口支援。2012年,东部地区10个职业教育集团与滇西10州(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口帮扶滇西职业学校发展,并协助对口合作州(市)制订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打造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等。2014年,建立17个东中部职教集团与和四省藏区17个地州的职业教育对口帮扶机制。

第十六项政策是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自2012年起,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本科一批为主的招生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到2015年,招生规模从1万名扩大到5万名,实施区域从680个连片特困县扩大至包括国贫县在内的832个贫困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学校和中央部属高校。专项计划共录取学生18.3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近两年连续增长10%以上。

第十七项政策是对新疆、高校开展团队式对口支援。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共成立了42所高校参加的6支对口支援团队,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大学、民族学院和藏医学院。

第十八项政策是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由44所科研实力最强、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的直属高校承担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统一纳入新十年定点扶贫工作体系中。经过近3年的努力,探索出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高校精准扶贫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各校已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折合5.3亿余元。

幼儿园贫困儿童帮扶计划范文4

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是其中两大任务。就如何更好推动这两项工作,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采访了贵州省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和贵州省教育厅厅长王凤友。

当代贵州:今年是贵州易地搬迁扶贫承上启下和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贵州打算怎么打好易地搬迁扶贫这场硬仗?定下搬迁75任务主要基于哪些考虑?

王应政:2017年既要实施好75万人的易地搬迁,还要解决好2016年45万人搬迁后的脱贫发展。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以精准搬迁、精准脱贫为主线,严格执行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全面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质量和水平,坚决打好春季攻势,确保2017年再战告捷。

主要工作分两块。一是精准抓好搬迁对象、安置地点、住房建设、项目管理、资金保障五个关键环节,解决好“怎么搬”的问题,实现多搬、快搬、搬好。二是学习借鉴惠水试点经验,在全省全面推广和落实“五个三”政策,解决好“搬出来后怎么办”的问题,让搬迁群众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易地搬迁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一年搬迁75万人,接近“十三五”规划任务的一半,在贵州历史上前所未有,全国罕见。打赢这一仗,如期实现脱贫和全面小康就有了主动,就更有底气。

当代贵州:随着贵州省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已具备了良好的安置条件和就业空间。今年贵州易地搬迁扶贫要求“城镇化集中安置”,将如何推进这项工作呢?

王应政:城镇化安置是指易地搬迁人口和资源要素向城镇聚集的过程。

我们将选择经济要素集聚功能强、创业就业机会多,人口承载容量大的县城和中心集镇布局安置点,以市州所在地和县城为主、中心集镇为补充,推动搬迁农户向城镇集中。也就是说,不再安置到一般边远乡镇、旅游景区服务区和中心村,特别是避免山上搬山下、农村搬农村、这个“穷窝”挪到那个“穷窝”。

以安置点为单元实行集中安置,坚决防止分散、零星安置。

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管理,以利于统筹全县资源做好配套建设和后续扶持,不能把安置项目分散到各乡镇自行实施。因为乡镇不仅缺乏工程建设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更缺乏支撑就业、产业等的项目和资源。

推进城镇化集中安置,产业是基础,就业是关键。要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逐户落实就业资源和脱贫措施,实现劳动力在城镇充分就业。只有让搬迁群众有事可做、有业可就、有钱可赚、增收致富,就能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调动和激发群众的搬迁热情。

当代贵州:解决好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区群众子女入学,群众才能安居乐业。为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贵州将采取哪些措施?

王凤友:我们将统筹解决好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区群众子女就学,落实好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和升学政策。同时,巩固提高教育“9+3”计划,优化中职学校布局,提升职教培养质量和人才技能。针对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子女进行招生,确保他们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并继续推进10所省属优质职业院校对口招收全免费精准扶贫“威宁班”、“赫章班”2000人,帮助贫困家庭“拔穷根”。

争取扩大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好贵州大学等省属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提高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中招收贫困家庭中职毕业生的比例,民族预科班、双语预科班、民族班、双语民族班招生计划向符合条件的扶贫对象倾斜,增加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深化“省属院校帮百村”扶贫行动,大力推进教育帮扶,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助推加快脱贫进程。

当代贵州: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育扶贫作为三大攻势重点内容之一,贵州省教育部门如何将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

王凤友:“扶贫必扶智。”我们将严格执行国家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免学杂费政策,认真落实好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继续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中至本科阶段学生提供扶贫专项助学金,免(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生学费、住宿费、教科书费,免(补)大学本专科学生学费。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和残疾幼儿入园保育费和生活费,帮助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认真落实好“两免一a”政策,完善控辍保学机制,保障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向在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就读的儿童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接下来我们将提质升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努力让学生吃得营养、吃得均衡。

当代贵州:易地搬迁扶贫是精准扶贫“当头炮”,需要扎实推进。夯实教育脱贫根基重点在贫困县,让贫困地区孩子能够就近接受良好教育,是教育脱贫的长远之计。有效推进这两方面工作的着力点何在?

王应政:对于易地搬迁扶贫,当前工作主要有三点:第一,抓好政策培训。对各市(州)、县政府分管领导、发改局长、移民局长和各县平台公司负责人,以及省直有关部门共500余人参加了培训,系统培训了中央和省的易地搬迁扶贫政策,特别是前面提到的新思路、新要求和操作规范。第二,抓好政策执行。省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建设指挥部已将2017年定为质量建设年,要求严格执行中央、省的相关政策规定和要求,全面规范项目管理和工作行为,着力推动“五个三”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搬迁安置质量和脱贫成效。第三,抓好政策督查。将全省易地搬迁扶贫工作划分为3个片区,每个片区由一名厅级干部联系,由一个片区工作组常驻一线明查暗访和督促指导,实行片区负责制。

王凤友:对于教育精准扶贫,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力增加乡镇、城市社区和城郊结合部公办幼儿园资源,同时按照“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布局,重点推进人口集中村寨新建或利用闲置小学校舍改建农村幼儿园,让农村孩子就近接受良好启蒙教育。

幼儿园贫困儿童帮扶计划范文5

通过中央支持、增加地方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贵州省累计投入资金近80亿元,新建、改扩建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城市社区公办幼儿园1650所、村级(山村)幼儿园3290所。学前教育资源显著扩增,实现全省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农村适龄幼儿可就近享受到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

据统计,2015年全省在园幼儿达130.5万人,比2010年增加53.6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较2010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今年,省政府将“建设300个农村幼儿园”列入2016年十件民生实事来抓。

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对于安顺市普定县龙场乡龙场村的留守幼儿黄丰林来说,她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上幼儿园,跟着老师、小伙伴们做游戏。自从上了幼儿园,4岁的黄丰林变得开朗、懂礼貌,再也不是见了人就往奶奶身后躲的小丫头了。

在普定县,每天有17174名孩子像黄丰林一样高高兴兴地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

“农村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普定县教育和科技局基础建设办公室主任杨守弘说。近年来,普定县先后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1所,新建公办幼儿园6所,投入443万元,及时回收了9所乡镇中心幼儿园,选派学前业务骨干教师担任中心园园长;投入133万元增加设施设备、整改隐患;投入1600余万元,利用闲置校舍改建了35所山村幼儿园,为学前教育发展整体推进夯实了基础。

为让山村适龄幼儿就近入园,解决“入园难”问题,全省各地创新思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幼儿园在贵州万村千乡遍地开花。

截至2015年底,全省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1所公办幼儿园,部分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乡镇已新建第二所乡(镇)公办幼儿园或在原有公办幼儿园基础上扩大幼儿园规模。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联合办园,不能集中办园的边远山区通过建立巡回支教点、山村幼儿园等方式解决幼儿受教育问题。

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的同时,全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服务。如贵阳市政府从2014年起,财政对经认定并年检合格的普惠民办幼儿园按每班每年1万元的标准给予办园运转经费补助,市、区(市、县)按1:1比例承担。

今年以来,全省已下拨中央和省级资金88230万元,支持各地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0余所,建设园舍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目前已完工600余所、完工园舍面积40万余平方米,在建400余所、在建园舍面积60余万平方米,预计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增加约10万个幼儿学位。

夯实学前教育师资力量

“贵州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受“历史欠账”、控制编制等因素影响,到2014年底,全省仍缺3万名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

在夯实学前教育师资力量方面,全省各市州创新教师招聘机制,探索农村教师补充新路初见成效。

如铜仁市政府采取招聘志愿者方式,按照1:20的比例为村级幼儿园配备专任教师,工资由政府支付。2014年以来,铜仁市共招募大学生志愿者1416名,每月补贴志愿者基本生活费、交通费等2000元,全部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并明确考核合格的志愿者在公办幼儿教师招考中实行加3分的优惠政策,同时享受西部志愿者待遇。

今年30岁的张露在2014年通过招募考试成为铜仁市松桃自治县世昌乡岩脚村山村幼儿园的一名志愿者。2015年,她享受了招聘考试加3分的政策,正式成为一名山村幼儿教师,继续在当地幼教点服务。

“当地的幼儿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刚入园时,很多孩子胆怯,不愿与人交流,现在学会了独立洗漱、与同学分享玩具,变得开朗、大方了。”张露说,通过教育,看到孩子们一天天进步,自己很有成就感。

黔东南州凯里市政府为突破编制障碍带来的教师短缺问题,于2014年制定了非在编与在编教师待遇“四同”政策:招考程序相同、招考标准相同、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相同、职称评定条件和程序相同,并将教师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教师补充机制的创新,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幼儿教师招聘难问题。”黔东南州教育局学前教育科工作人员郑燕说。

在黔东南州,目前各类幼儿园共有教职工8566人,其中,专任教师5539人,专任教师数量比2010年增加4266人,幼儿专任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

近年来,贵州省加大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共扶持44所中职学校和指导13所普通本科高校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帮助贵阳幼儿师范学校、思南师范学校、贵定师范学校及织金师范学校等4所中职学校升格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十二五”期间,全省通过国家、省、市、县四级培训,共培训幼儿教师及园长50000人,提升了全省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全省在实施学前教育‘十二五’规划之初,制定了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每年新增5000名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贵州省教育厅学前教育处工作人员介绍,今后,贵州还将提高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及保障水平,积极推动乡镇幼儿园教师公租房建设,进一步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

今年,贵州将幼儿园教师招聘纳入县级“特岗计划”招聘工作,要求国家级和县级的招聘比例不小于8:2,幼儿特岗教师的招聘不仅壮大了全省幼儿教师队伍,还为农村幼儿园补充了优质师资。

提升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解决了孩子“入园难”问题,还要让孩子“入好园”。

在安顺市普定县马官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姚明利除了统筹负责本园的日常发展、教学,每个月还会到临近的幼儿园学习交流。

“为促进县域内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贵州提出了集团化办园的学前教育管理模式,马官镇中心幼儿园发展较好,其他幼儿园也会学习我们的经验。”姚明利说。

为了应对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带来的幼儿园办园质量问题,从2014年开始,贵州结合省情,在试点的基础上,以县为主体组建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以优质幼儿园为龙头,带领县域内弱园、新园、民园共同发展。两年来,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覆盖了全省所有城市、农村公办、民办幼儿园,初步建立了以共同体建设整体推进县域内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机制。

例如,“贵阳市中心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采取一个城市牵头园引领三个郊县牵头园分别帮扶9个农村园共十三所幼儿园的帮扶模式。两年来,9个农村幼儿园从环境到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实现飞速发展,集团园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与表彰90多项。

在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方面,普定县通过学前教育业务人员培训会为教育工作者及时充电。近年来共开展县、乡两级园长、幼儿骨干教师培训50余次,组织开展3次大型园际观摩活动,参培人员达4600余人次,开展园本培训820余次,参培教师8500余人次。

为了更好地推动山村幼儿园健康可持续发展,2016年,铜仁市出台《铜仁市山村幼儿园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由市教育局联合地方高校、幼儿园共同实施“125学前教育发展协同创新计划”,用三年时间将已经建成的山村幼儿园全部提质升级,建设成为标准化山村幼儿园。目前各区县已经完成今年提质升级500所幼儿园任务。

此外,贵州还不断完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制度,促进全省幼儿园健康、可持续发展。

幼儿园贫困儿童帮扶计划范文6

一、情系民生,扶危济困

在娱乐化、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少部分主流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公共利益的观照,或出现去道德化倾向,转而迎合浅俗化、庸俗化的受众需求。《阳光行动》没有选择对浅俗的迎合,而是致力于对善的弘扬,执着于对社会责任的践行。《阳光行动》始终把目光聚集在社会最底层最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身上,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帮助包括重病患者、贫困学生、下岗职工、戒毒青年、流浪儿童、残障人员在内的各类弱势人群,用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朴实的语言纪录、讲述一个个真情故事,并为他们筹集善款,救济解难,切实改变他们的境遇和命运。栏目的帮扶行动大致归结为四类:

1.在命运的劫点,给一份救援。典型案例:19岁的姑娘秦思婕因病成为植物人,《阳光行动》为她募集了数万元捐款,并找来她失去联系的最好的朋友。在大家深切呼唤下,思婕奇迹般地苏醒了过来。

2.在亲情的断点,架一座桥梁。典型案例:四川省德阳县的郑兴华女士,和姐姐失散40年之久,《阳光行动》经过数月寻找,终于在河南省南漳县城关镇船弯村找到了她的姐姐郑兴枝。亲生姐妹再次重逢,喜极而泣……

3.在理想的起点,插一双翅膀。典型案例:多年前弃儿巧巧因为贫苦靠捡垃圾为生。《阳光行动》讲述了巧巧的故事,感动了社会各界,包括远在新加坡的很多观众,大家纷纷接力帮扶这个孩子,如今巧巧即将大学毕业,回报社会。

4.在生命的终点,了一个心愿。典型案例:大山里的平凡护士王飞跃在临终前急切地希望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失去光明的人,《阳光行动》感佩她的大义,与死神赛跑,紧急联络狮子会、手术医生、受体,在泪水与感动中完成王飞跃心愿,让三人重见光明。

“情系民生,扶危济困” 是《阳光行动》团队作为社会建设者始终践行的阳光使命。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在老百姓最亟需解决和最关心的十件民生大事中,《阳光行动》常年涉及和帮扶的就有五件,如大病救助、学费资助、残疾人生活改善、低保援助、社会救济体系的完善。一位得到帮助的对象张少华写来感谢信说:“《阳光行动》就是一缕阳光,让我绝望的心重新看到了希望!”在国家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阳光行动》宣传和关爱弱势群体的行为,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深厚人文传统,展示了新时代的奉献精神,又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关心他人,扶危济困的风尚。在信息时代,无论是成人还是孩童,都从各种媒介中学到态度、情绪反应和新的行为方式,这一切在人们心中沉淀下来,就会成为塑造社会新风的重要因素,就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有专家评价:在各种娱乐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在一些荧屏追星描富、平庸媚俗之风盛行之际,《阳光行动》使人聆听真善美圣洁的声音,使人感受到真爱的温馨和心灵的升华。

二、贴近百姓,深入生活

弱者面前,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唯有行动,才能让真情闪光。“行动”是《阳光行动》团队始终坚守的精神,“赴汤蹈火的战士,跋山涉水的修行者” 是《阳光行动》记者对自己的定位。多年来,团队深入到全国、全省最偏远最贫困地区,深入到养老院、福利院、监狱、戒毒所、临终关怀机构、社区学校等基层群众中,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虫叮蚊咬、染病隔离……郧西山区被毁容小女孩重回校园后的羞涩笑容、恩施大山中孝顺儿子背回病愈母亲后的幸福泪水、武汉高位瘫痪妈妈生下宝宝后孩子的响亮哭声、阿里牧民手术后重见光明的清亮眼神,都是对寒来暑往风雨无阻的阳光人最好的褒奖。“三贴近”的行动和“走转改”的作风,换来14年1000多期节目、数千次行动、5000万善款、成千上万的受惠个人和家庭,阳光人用脚步丈量真情,用汗水书写使命。2008年《阳光行动》被团中央和国家广电总局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

正因为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真情”第一现场,《阳光行动》始终能敏锐发现把握,及时跟踪报道传播具有正能量效应的社会热点事件和人物,如洪战辉、徐本禹第一次被电视报道都是从《阳光行动》开始,最终走上“感动中国”的领奖台,又如向温总理上书决心戒毒的何媛、带着盲母上大学的刘芳艳、江城第一位以个人名义成立爱心基金的临终病人覃艳、无私资助山里学子的希望老人江诗信,也都是从《阳光行动》开始进入公众和媒体视野的,他们身上展现出的逆境下的坚守,平凡中的奉献,大爱里的舍己,病痛时的忘我,无不像一朵朵最丰沛最耀眼的心灵之花打动着我们,并通过《阳光行动》的镜头感动千家万户。

三、大胆创新机制模式

2007年底,为了更有力地传播慈善公益理念,更广泛地服务弱势人群,更不懈地传递社会的爱与温暖,以《阳光行动》栏目为基础,省广电台和省慈善总会成立了“湖北省慈善总会阳光行动爱心专项基金”,规范地搭建起了阳光基金这个以电视为载体的慈善筹款平台,阳光高效地参与慈善救助活动。

阳光基金成立以来,先后启动了和省民宗委共同发起、帮扶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湖北省民族助学工程”项目,和省委组织部、省发改委、省妇联共同发起、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湖北省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项目,和省红十字会开展的“捐髓行动”,等等,让公益活动常态化、项目化,极大提升了电视媒体在参与社会公益建设中的组织力、公信力和效率。

新机制使传统的媒体救助变成一张媒体、政府、社会资金紧密相连的立体慈善网络,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社会经常化慈善募捐渠道,是改善社会慈善公益环境与规范化公共服务相结合的现实可行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在大灾救助中发挥出巨大活力: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当周,阳光基金和《阳光行动》栏目迅速联手,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爱心活动,如华师校园千人祈福、省文联百名书画家书画义卖、志愿者武汉三镇巡游、武汉市拍卖行业协会爱心总动员等,短短10天,阳光基金共募集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达10167867.7元。 同时,《阳光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将三期精心制作的“抗震救灾,阳光洒爱”特别节目奉献在全国观众面前。节目多角度、多侧面真实记录了湖北各界和灾区民众心连心,以及阳光基金开展的一系列爱心募捐活动。后经省援建办和省慈善总会批准,阳光行动将募集善款中的700万元用于资助援建汉源首批十大项目之一的“汉源县富林幼儿园”。该幼儿园已于2010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能容纳700名幼儿,建筑面积5000多平米,已正式更名为“阳光富林幼儿园”。该项目得到时任省委书记罗清泉的高度肯定,并亲笔批示:“感谢同志们为抗震救灾做出的贡献”。在2013年4月的“雅安芦山地震”中,《阳光行动》和阳光基金同样没有缺席,二者再次联手筹款20万赴川救灾援建。“阳光行动爱心专项基金”2009年荣获中华慈善总会的“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

四、整合资源,彰显大爱

2013年4月《阳光行动》“圆梦计划”精心策划后启动。这是一个全新的节目样态。我们整合了湖北省知名主持人、播音员资源,建立了“阳光助力团团长库”,以“圆梦”为核心诉求,邀湖北名嘴帮助有困难有梦想的草根解难圆梦,以真人秀方式全景展现困境、梦想、帮扶、感悟,做快乐公益,做好看公益节目。“圆梦计划”5月开播以来,收视率和影响大幅提升。以阿星为团长的阳光助力团带着几十年无法出门的孤残婆婆李生秀坐地铁、逛动物园,让她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以谢东升为团长的助力团为河南籍大学生筹款近7万元挽回母亲的生命,豫鄂两地大爱无疆;以好吃佬陈阳为团长的助力团倾力解决贫困环卫工史发春一家的就餐和就学难题,让农民工建设者找到这座城市的归属感;以喜子为团长的助力团为孝顺农民工的母亲购买电视、轮椅,弘扬孝心和天伦亲情;以孙汀娟为团长的助力团为卖唱筹钱救儿子的母亲刘萍拍摄公益MV,筹款12万让儿子轩轩顺利入院治疗,回馈伟大母爱。这些行动无一不体现了媒体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百姓的大爱,彰显了主流价值观,有力传播正能量。这些节目播出后,观众纷纷留言:这些爱心帮扶让我们感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风尚,看到了新闻媒体人的责任和力量,你们用行动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