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帮扶困难学生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帮扶困难学生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帮扶困难学生计划

教师帮扶困难学生计划范文1

制定工作计划的过程是个思考的过程,制定好工作计划以后,在心中基本上对某个项目已经有谱了,“胸有成竹”了。制定的过程中,已经将工作思路理清了,下面做起来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学困生辅导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仅供大家查阅。

学困生辅导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本学期,为了更好地提高合格率、优秀率,缩小生生之间的差距,在教学中继续开展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同时,针对上一阶段的辅导情况,现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学期的“学困生转化计划”,具体措施如下:

一、制定有关学困生工作计划。

本学期以“提高合格率,优秀率,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为目的,根据本年级本学期的所有知识点,制定《五年级数学(下册)学困生研究单元任务表》,并且在每单元的教学前,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点制定《单元知识的计划与实施表》,这样不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而且通过在教学中对学生实际错误的收集与处理,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

二、及时填写好典型学困生个人档案,从学困生的成因入手,找出相应的转化策略,使转化措施更有针对性。

三、定期做好家访工作,以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四、继续以“计算教学”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计算是数学的根本,在数学教学中继续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为突破口,辅导学困生注意从计算的方法处着手,通过多种形式去帮助他们正确掌握计算的方法,从会算慢慢过渡到正确、有一定速度的计算,同时,让学困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技巧,从而达到提高学困生计算能力及数学学习成绩的目标。

五、多方帮教,共同进步。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将继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继续采用生教生、师教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家庭辅导等帮扶方法,使学困生能学会,优秀生在帮教中得到进一步提升,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六、利用每周课余时间的“帮扶”活动,指导学困生学习。

每周的课余时间不固定,我将见缝插针地安排对学困生的帮扶活动,对学困生进行已学知识点的巩固,更重要的是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七、改变评价方式,对学困生适时鼓励评价。

课堂上将继续寻找时机多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鼓励,让他们增加自信心;在作业批改时,将会继续用一些富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强的语言评价他们,激励他们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每次测试后将继续帮助他们分析试卷,肯定好的地方,找出不足,点出下一步奋斗的目标等不断的对学困生给予关注、帮助,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八、继续做好各知识点的错题收集与原因分析工作,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九、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因此他们的转变也只能是逐步进行的,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要由易到难,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师生活动交替进行,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对学生进步及时鼓励,发现问题即刻纠正,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学困生辅导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一、指导思想

本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保教好每一个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原则,从学困生抓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行学困生帮扶工作,并长期坚持下去,让学生在帮扶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学习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提高学习成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每个学困生的特点,认真地分析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且制定了“学困生工作计划”。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语文学困生转化对象有:杨鹏、张青青、赵秀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平时做作业不认真,不能及时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工作,并且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认真学习。学生学习习惯差,接受能力弱,因此成绩不够理想。

三、工作任务

(一)确定学困生名单,并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二)针对各类学困生,采取相应的办法、措施使其提高。

(三)认真做好学困生提高工作的记录,以便日后总结经验、教训。

四、具体帮扶措施

针对上述原因,为了使他们在学习上有所进步,特制定如下帮扶措施:

(一)加强思想教育

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所以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如果认为从主科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比较困难,可以从副科入手。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平均每周谈话一次,每次单元检测后谈话一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能进步的信心。

(二)加强关注程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两名学生,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和必要的辅导,鼓励他们的进步。密切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并加以记录。

(三)培养学习习惯

1.课前准备

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或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上课之前要求该生把教材读一遍,把问题找出来,把教师预留知识点、重点、难点找出来,并通过自己的归纳把它总结出来。起初可以放宽要求,只要完成其中的部分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完成。

2.上课环节

首先要告诉该生应该精神饱满进课堂,把所有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都抛在一边,认真听讲,做到边听边想边记,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对于该生起初会很困难,但要鼓励学生坚持,哪怕一堂课只记住一两点,那也是学习成果。

3.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要认真对待,如果不会可以请小组成员帮助解决,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但绝不能不会就算了,当然难一点的题可以放过。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按时完成,时间观念强,不拖拉、要独立完成,绝不能抄作业。

(四)鼓励学生帮助

通过鼓励组内优秀生的方法,来帮助学困生。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总是比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短,所以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条件来帮助学困生,让优秀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帮助这些学生。同时可以从这些同学中间了解学困生的各种情况。

(五)在班级里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依此进行分层,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帮扶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在班级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以前老师补课,留课的陋习,把问题交给学生去独立解决,老师起指导作用;其次,依据学生的能力,对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有不同的完成目标,由易而难,逐层推进。

(六)在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环境。努力把班级集体建设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

过程。如试行“今日我当家”干部轮流制度,让每一个学生中的一些问题放给学生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相互教育,自我教育的作用。

(七)实行“低、小、多、快”的教法改革

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把教学的步子放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分层推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次持续性讲课控制在10分钟以内。快速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及至调节教学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避免课后大面积补课。

(八)通过内化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困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使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帮助学困生是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我们每位教师应该亲自走下讲台、走到身边、弯下腰来,亲切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力量与自信,让这些掉队的学生尽快追上队伍,在集体中一同健康快乐的成长。总之,希望通过上述帮扶措施,经过我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能够使他们日有进步,学有所获。

学困生辅导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一、情况分析

学困生在学习上总的特点是智力一般,学习依赖思想严重,没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遇到较难的题便等老师的答案,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首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工作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溺爱优秀生,不鄙视后进生。今学期制订出转化计划如下:

二、具体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发现闪光点,创造成功的机会

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教学活动,多鼓励他们,发现闪光点。就算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你的字很漂亮”、“你坐得很好,老师喜欢你……”也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师生之间应在合作、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互信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的转化,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多问他们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有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后进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在挑选班干部时应加以考虑,让他们也能担任一定职务,在集体中发挥作用。

(二)用爱心去温暖,用耐心去呵护

多花一些时间了解后进生,理解他们,尊重爱护他们。在课堂上优先对待他们,不要总把目光停留于优等生。要心里时刻装着后进生,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如面对调皮掏蛋的学生时,教师要有涵养,不要急躁冲动,要机智地巧妙化地让问题留到以后再想办法妥善处理。

(三)教给方法,提高兴趣

后进生普遍存在基础不扎实的情况。从简单的、他们有能力接受的方法去做。例如:自我复习时,定时检查复习效果,及时在班里表扬鼓励。亦可求助于成绩好的同学或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老师做做小事。叫他们做,亦即从侧面说明老师重视他们,看得起他们,没有遗弃他们。他们的心里总会有小小感激。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吧!”在谈心、交往的过程中,要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过来,可进行有关学习的交谈,用行动去证明你作为老师的是从心里面想他们学好。

(四)结对帮助,齐抓共管

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与家长多联系齐抓共管,促其进步。另外,给予他们特别的帮助,选择一个学习尖子生和他们结对,进行一对一地帮助,并且做到教师在课后对他们进行辅导。

(五)持之以恒,巩固习惯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教师帮扶困难学生计划范文2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社会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9-013-04

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的并轨,高校经济困难生不再是个体现象,已成为一个群体,迫切需要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高校帮困助学政策体系日趋完善,资助类型丰富,帮扶周到而有效。但从帮困工作的长效机制来看,对经济困难生的关注不应仅停留于此,经济上的帮助只是输血式的,现实中这一群体的综合能力不容乐观,单薄的物质基础导致教育起点的落后,自卑的心理导致在各种能力的试验场“缺席”,甚而在来自各方面压力的情况下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解决经济贫困是经济困难学生改变人生的必要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目的,提高这一群体的综合能力,才能解决帮助的有效性和持续性问题 。

目前,昆明理工大学冶能学院的经济困难学生总数为471人,占学院学生总数的34.12%,为帮助他们发展综合素质、顺利成长成才,我们专门针对经济困难生提出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模式,组织经济困难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就业社会实践即为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提高经济困难生综合能力模式提供了有益探索。

1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现状

经济困难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因受地域教育条件限制,他们接受的教育模式往往比较单一,社会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相对欠缺。同时带来自信心缺乏、人际交往被动等心理特征。

1.1 心理状态分析

由于经济困难生这一群体特殊的成长环境、沉重的经济负担、面临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使得大多数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呈现出亚健康状况。承受了来自社会和自身的双重压力,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形成自我认同。首先,家庭负担重、经济拮据、社会的偏见及关注、贫富差距落差大等都一定程度地造成了经济困难生心理自卑,缺乏自信。同时,由于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整体能力较非困难生群体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看到他们多才多艺,再想想自己的一无所有,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形成对自我的否定,缺乏信心。【1】由于经济困窘,有些经济困难生担心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在人前暴露自己的家境,不由自主地在内心深处设下屏障,拒绝与人交往,害怕参加集体活动,表现为自我封闭,不合群,从而失去自我,成为一个“沉默者”。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心经济困难生的生活和学习,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这种帮助也使部分学生产生等、要、靠的依赖心理。

1.2 人际交往能力分析

过度专注于书本知识学习造成了知识面的狭窄,加之经济上的困难,使得经济困难生缺少精力和经济实力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的机会,视野比较狭小。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经济困难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原因。这些同学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他人,却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却总感到没有机会;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则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都是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表现。为此,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1.3 学习能力分析

学习能力方面,相比家庭优越的孩子,经济困难生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工具性知识或能力较为欠缺。同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性格比较内向,加之周围人的偏见,导致他们很少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也自己放弃了很多实践机会,这又造成了他们后天学习能力偏弱,多种因素导致了学习能力不强。

学校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是经济困难生参与实践的主要途径,而在自主实践方面,经济困难生参与更多的是不需要金钱投入的活动,他们还往往希望能通过实践活动赚钱补足生活费用、减轻家庭负担。

2 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意义

“授人以鱼”的同时如何“授人以渔”?近年来,我校在建立健全以“奖、贷、助、勤、补、减”等为主要手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同时,大力开展以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调查显示,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略强,创新能力略弱,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处在两个极端的比例均高于非贫困生中相应比例;除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外,经济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众多经济困难生能力的发展;要真正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发展,仅仅依赖经济上的资助是不够的,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专业发展的机会。高校不仅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需注意实践内容与专业的相关性、实践活动实践的安排、活动的系统性和持续性等问题,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学院扩大资助面提高资助力度的同时,注重帮助经济困难生摆脱心理问题、掌握专业技能、学会社交、提升综合素质,开展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坚持“扶志与育人”相结合、“提高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专业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学生近期期望与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使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能力本位型就业社会实践模式探索与实践

为满足经济困难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诉求,调整他们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努力构建适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的能力本位型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教育模式,让他们了解国情、关注行业动态、感悟成才真谛,让经济困难大学生从在校时期开始就努力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学好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3.1 能力本位型就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提出

“能力本位”中的“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本领或才能,而非单一指“技能”。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而非知识水平,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目标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第一,能力本位型社会实践模式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大学,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力解决学生成才的需要——综合素质提升。以人为本还体现在社会实践重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要,注重“学”而非注重“教”。第二,能力本位型社会实践模式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应对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大课堂提升自我的需要。第三,能力本位型社会实践模式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规律,它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2 能力本位型就业社会实践模式的建构

高等教育新形势下的大学生能力本位型社会实践运行新模式构建主要体现为“组织指导全员化、实践内容课程化、活动场所基地化、运行方式项目化、考评机制多元化”。

3.2.1 组织指导全员化。

引导经济困难大学生开展就业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家庭形成共识、形成合力。第二个方面是受教育者的全员化,即社会实践需要全覆盖。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实现“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实践”。

3.2.2 实践内容课程化。

(1)实现课程化要注重课程意识的转变。课程意识转变的主体一是组织者、管理者,二是学生。其中,组织管理者的课程意识转变是重点,学生课程意识的转变主要还是受到组织管理者的影响的。

(2)实现课程化要注重课程内容向多层次、多样性转变。实现课程化,就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以及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目标、有计划地展开。

(3)实现课程化要注重师资结构向多渠道转变。社会实践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必然是多元的,师资结构必然是多渠道的。要广泛动员每一位教师广泛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4)实现课程化要注重课程取向向能力本位转变。在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中,要不断强化能力本位的取向。它至少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从事本专业和跨专业工作的能力。即既能成为某一特定专业的合格劳动者,又能从事与之相关或相近的岗位群的工作。二是具有适应劳动力市场行情变化的能力,即能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等情况,主动寻找新岗位,并较快适应、站稳脚跟。三是具有现代人生存所必需的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四是具有良好的做人道德、助人为乐的思想情操、积极乐观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3.2.3 活动场所基地化。

社会实践基地是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稳定载体,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由“游离式”向“定点式”、“分散式”向“集中式”、“精英化”向“大众化”、“形式化”向“有效化”转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基地中通过接触人与事从而认识社会、研究社会,或者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从社会的需求中认识自己的不足。简言之,学生在这些基地中受到锻炼,从而为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3.2.4 运行方式项目化。

主张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方式的项目化,就是要在社会实践的深入调研、重点立项、公开招募、加强培训、动态管理、实绩考核等各个阶段大力推行项目申报制,实现组织方式的项目化、经费支持的项目化等等。项目申报制指学生根据学校社会实践总体要求以个人或者团队名义申报社会实践项目,学校根据申报情况通过一定方式确定社会实践立项课程,并给予经费支持的运作方式。

3.2.5 考评机制多样化。

在社会实践的考评、激励机制的建立中,要照顾到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既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及奖励做出具体规定,激励竞争;又要注意对教师以及各个院系管理部门的激励机制建设,院系部、教研室应制定考核措施,将教师工作量、干部业绩、个人经济利益要与其所承担课程特点评定社会实践应当完成的工作量、每学期完成的社会实践指导工作量、工作效果挂钩,使激励机制形成从上到下的完整体系。

3.3 能力本位型就业社会实践模式的践行

2011年1月8日冶能学院申报了昆明理工大学的“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提出了践行了“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社会实践模式”,组织经济困难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就业社会实践模式作为其中的一个子项目,以“走进企业、了解就业、提高能力、指导成才”为主题,旨在学习优秀企业文化及企业精神,了解用人单位的现状和需求;培养我院经济困难学生的调研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与校友学长交流,了解他们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以及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的经验,从而加深学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的了解; 拓展视野,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经济困难生思考总结能力、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知识的意愿,强化专业认知度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

就业社会实践主要针对低年级同学分为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自行组队申报,确立“选题——组织学生团队——活动申报——确定指导教师——方案设计——技术培训——活动实施——总结考评”的实施环节;二是学院集体组织,统一安排,2011年4月28日至5月1日到广西某钢铁公司参加实践,具体流程如下:

3.3.1 活动前期——准备、动员。

(1)联系目的地,沟通接洽事宜,购买火车票,预定住宿。

(2)确定带队教师,选拔参加活动的经济困难学生代表。

选拔原则:学生自愿报名,根据学生递交的活动策划、调查问卷和问题提纲进行筛选,最终每班选出一人作为代表参加活动。

(3)汇总学生个人递交材料形成团队活动的策划书、调查问卷(针对公司员工)和问题提纲(针对公司人力资源部一份,针对校友学长一份),再要求参加活动的学生广泛征集同学们迫切关注和期望了解的问题,形成学生个人的问题提纲。

(4)集体动员,强调纪律,分工分组。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调研组、编宣组和后勤组),选出组长,做到尽快熟悉本组成员,以便集体行动,小组查人,信息畅通,保证安全。同时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3.3.2 活动中期——实地参观、座谈交流。

(1)参观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热电厂和炼钢厂,公司安排工程师负责引导、讲解和安全事宜。学生切身体验工作环境,并与负责人具体提问、交流。

(2)与公司人力资源部人力计划科领导和我院相关专业的校友进行交流,了解公司现状,公司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以及招聘面试注意事项等,了解校友的学习、工作和成长经验,指导学生更好地规划好大学生活,尽快成长成才。

(3)与人力计划科招聘负责人和校友共进晚餐,继续深入交流,委托校友向同事发放调查问卷。

3.3.3 活动后期——分析总结、递交报告、进行宣讲

(1)学生进行活动总结,每人递交一份不少于2000字的调研报告,老师提出指导意见后进行修改。

(2)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并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汇总,得出问卷结果,开展调研汇报。

(3)把学生各自的调研报告和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汇总整理为团队的调研报告,开展调研汇报。

(4)学生根据调研报告和活动照片制作调研汇报的PPT,由老师组织学生统一进行预汇报,老师提出意见后学生对PPT进行修改,之后在所在班级班会或团日活动时进行宣讲,与同学分享活动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5)根据个人调研报告、调研期间的表现和调研结果的宣讲情况,最终评比出调研活动优秀个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励且颁发证书。

3.4 实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就业社会实践活动较为全面地锻炼了参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实现了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例如:通过学生代表的选拔,广泛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策划思考能力;通过广泛征集同学需要了解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沟通能力;通过分组分工,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分工协作能力;通过参观,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专业知识的认知,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座谈交流,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调研学习能力;通过晚餐交流,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撰写调研报告,锻炼了学生总结思考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问卷的统计分析汇总,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汇总能力;通过PPT宣讲,锻炼了学生的材料整理,PPT制作和公开表达能力。

作为首次尝试,就业社会实践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例如:由于经费有限,尚未实现组织指导全员化,不能让学生全员化参与,不能实现社会实践全覆盖;由于对教师以及各系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导致指导就业社会实践的师资结构向多渠道转变尚未形成,不能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仅限于辅导员组织带队;由于时间紧迫,就业实践前期准备略显仓促,导致全盘统筹考虑不周,在一些细节留有遗憾;为了避免影响学生的在校学习,参观调研实际时间较短,学生感觉意犹未尽,就业社会实践应安排在寒暑假较为适宜;由于都是经济困难生,交际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显得学生总体主动性不强,应在实践前进行充分培训和深入动员。

参考文献

1 英楠,牛栋,杨秀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能力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1,(5):51-52.

2 艳.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状况的研究[D].硕士学位,河北师范大学,2007.

教师帮扶困难学生计划范文3

建教育园区: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

针对大量学生进入城镇就读,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日益凸显,江西省对症下药,提出建设城镇新区教育园区的战略决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不久,江西启动了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并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与“到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同步推进。2010年先行试点,2011年全面推进,2012年初见成效的“三年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独具江西特色的教育样本。

3年时间,3万亩土地,30亿元资金,300万平方米校舍,30万农村进城学生,30万“大班改小班”,100个左右城镇新区教育园区的“六个三”工程目标将教育园区建设列入重大教育项目。江西省委、省政府推出了“保障资金投入、保障税费减免、保障园区土地”以及规划先行等一系列措施。开辟“绿色通道”,资金上明确了税费减免政策和具体筹措渠道,用地上实行政策倾斜,截至目前江西已安排8000多亩教育园区建设用地指标。

江西教育园区建设不仅让农村和城市孩子“同等待遇”,而且将园区内学校资源与社会文化事业公共资源如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等同步规划建设。坚持标准建设,体现生态,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建低碳校园、生态校园。形成中小学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培训为主,体育、科普、历史、文化等“四馆两中心”功能设施为辅,人文气息浓厚、功能特点明显、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综合园区。

在湖口县第二小学,每个教室均配备了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实物展示台,更分流城区学生500名,化解“大班额”问题;安置进城务工人员子女600名,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实现了“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诺言,为工业园区发展作贡献,成为拉动城镇化的“绿色引擎”。

教育园区建设推动着校园安全工程建设。过去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教育园区建设整合了教育资源。在分宜县有农村小学122所,不少学校的学生不到30人,最少的只有5人,当地将农村学生集中到分宜六中,4000多名农村孩子与城里学生同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质的飞跃。

在红色故都瑞金,当地新建了100所小学,解决了农村学生家长的心头难题。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前我们乡下学校的教室又矮又小,阴暗潮湿;现在的学校又美观又安全,爸爸妈妈不用再担心我们的安全了。”

“要给孩子们腾出最好的地,以最美的规划设计建成最安全的校舍。”正如上犹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所言,江西各地教育、财政、发改、城建、国土等部门通力合作,克服各种“瓶颈”,把教育园区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来抓。

如今,赣鄱大地上崭新的校舍、先进的设备、规范的管理、优秀的师资,家长们欣慰的笑容与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交织在一起,江西各地的教育园区建设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为江西教育勾画了美丽的发展蓝图。

促均衡发展:绘就一幅“民生路线图”

江西省分宜县第六中学初三(3)班学生袁紫婷,原来在农村学校凤阳中学就读。当她从乡下转到县城新建的六中就读,漂亮的教学楼,崭新的寝室以及老师、同学的关心让她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她说:“现在好了,寝室有阳台,学校还有医务室、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物理实验通过动画形式演示,一下子就明白了,我对物理的兴趣更浓了。”

袁紫婷同学亲身感受到了分宜县“初中进城工程”带来的好处。分宜县是新余市下辖的只有30万人口的小县。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人口大幅度向城镇聚集,县城学校生源猛增,造成班额过大,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严重紧缺;而农村学校又普遍规模小、师资弱、设施差、质量不平衡。分宜县面对群众日益强烈的送子女进县城读书、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果断决策,投入1.2亿元,无偿划拨土地200亩,在县城新建可容纳4500名学生的全县规模最大、设施最优、条件最好的第六中学,实现初中向县城集中的发展目标。同时,逐步实现乡镇小学三、四年级以上学生向集镇靠拢的科学布局。

分宜县实施的“初中进城工程”是江西省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模式。江西省始终把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的基础工程,精心规划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民生路线图”,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大投入,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建设,确保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景德镇市田家炳外国语学校地处城区西郊,招生很困难。该市教育部门组织生源比较充裕的市一中分校、二中、五中、七中外国语校区内各招收了一个实验班,派出骨干教师在外国语学校办班,同时加大投入,改善外国语学校的办学条件,使该校教学质量大幅攀升,在校学生也由原来的7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1300多人。景德镇市“改造薄弱学校、改革招生办法、城市学校对口帮扶农村学校、市区强弱学校结对共建”四管齐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南昌市西湖区在原有片区学校实施教研联片互动的基础上,在先期将站前路小学与广南学校、松柏小学与干家巷小学捆绑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整合优质资源,将站前路小学与广南学校、莱茵・千禧学校,珠市小学与棉花市小学,松柏小学与干家巷小学、三眼井小学分别组建成三个市级名校链式发展教育共同体。链头学校与链点学校均为独立法人,人、财、物、事分置,校级关系平等,在办学理念、教育资源、课程建设、管理体制、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管理者交流、教师流动等诸方面加强协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良性扩展,也成为江西教育均衡发展的新亮点。

在上高县城敖阳小学内的“德仁苑”是江西教育均衡发展的另一道独特风景。“德仁苑”是由上海德仁集团援建的慈善工程,全县39名孤儿集中在这里就读,由德仁集团为他们提供免费吃住,学校安排一位副校长专门管理“德仁苑”,还安排一位生活老师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异地新建的上高县特殊教育学校占地15亩,比老校区扩大了三分之二左右。县财政投入400万元建设资金,包括地皮及其他费用,总耗资达700万元,而该校总共只有68名学生,平均每个学生花了10多万元钱。

在江西,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这些弱势群体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江西把教育视为最大的民生,多措并举,强力推进,不断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省教育民生工程资金占全省民生工程的1/4,济困助学实现了大中小学和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江西为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免费提供了国家课程教科书和地方课程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普通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得到不断提升。

零距离对接:职业教育进口旺、出口畅

2008年1月29日,萍乡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由全市公办、民办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有关企业组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为集团副董事长成员单位。职教资源的整合,实现了1+1>2的效益。

萍乡市素有赣西门户之称,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全省的一面旗帜,开创了“学校+公司+农户”“人毕业、树挂果、家致富”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新路,被原国家教委誉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一大创举。当前,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人力资源本地化优化配置,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剂。比如萍乡蓝翔职业学校与江西希尔康泰药业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式”办学,由公司提供专业教师、实习场地,学校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全部到企业就业,实现了校企的“无缝对接”。芦溪县职教中心则根据苗木产业是该县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的现状,开设园艺、根雕盆景等专业,为森林苗圃、赣西生态园等单位提供了实用型的专业人才。通过互利和对接,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开课率达95%,同时也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效平台。

像萍乡市一样,江西各地都把加强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对接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突破口。江西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坚持三个立足,建立四个机制,抓好九个对接”的职业教育基本发展思路,即:立足本省、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建立政府统筹协调机制、集约化办学机制、与行业企业对话机制、与园区企业合作的育人机制;推动产业与专业、企业与育人、岗位与课程、车间与基地、师傅与师资、用人单位与评估、生产与科研、工种与培训、厂长与班子的全方位对接。

从2006年起,省财政每年列出1亿元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2011年增加到1.5亿元。从2008年起,省财政按每年每生200元的标准增加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公用经费补助,2011年已提高到每生每年900元标准。全省建设了8所县级职教中心、12所省级示范性学校、18个高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和部分职教师资培训机构。从2009年起,启动了“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10所左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江西省教育厅要求,各职业学校要根据工业园区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校企共同开发教材、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快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建立起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派教师下企业挂职,请工人进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江西还大力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特聘兼职教师”项目,对4000余名教师进行了岗位培训,聘请了1157名技能型人才到校任教。同时,推动94个工业园区和职业院校领导交叉任职,每年组织近10万名学生进园区实习见习,初步探索了一条经济欠发达省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江西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国内服装类院校专业设置最齐全、在校生人数最多、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为能基本满足服装行业急需人才特别是个性化需求的“人才超市”。

与经济建设紧密对接,解决职业教育“两头在外”问题,同时江西还强化了办学模式改革,全省的职业教育出现了进口旺、出口畅的火红状况。近三年来,江西省职教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6.2%以上,学生就业稳定率一直在96%以上,就业对口率96.8%以上,就业满意度达99.3%,出现了“毕业即就业”的喜人局面。

强内涵建设:高等教育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近年来,江西省高等教育始终按照定规模、定方向、定特色的要求,加强内涵建设,优化层次结构、提升办学质量,高等教育的贡献率在服务经济建设中不断提高,在助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到2011年底,全省建成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5所,省级示范性高职12所;以国家、省示范高职为龙头的优质高职院校群正在形成。继2010年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新余高专两所公办院校成功升本后,2011年又有江西赣江职院、江西服装职院两所民办院校成功升本,全省普通本科院校增加至24所。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2所高校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单位,南昌工程学院、宜春学院、井冈山大学3所高校成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全省高校办学层次结构不断优化。

与此同时,启动实施了“十二五”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计划,组织实施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科技平台“311”工程,重点建设了240门省级精品课程、80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和30个高水平重点学科、70个一级重点学科、10个高水平实验室、10个高水平工程中心;扎实推进了4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项目、30个与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的科技创新项目、25个卓越工程师专业。

全省高校内涵建设不断加强,涌现出一批高层次人才、高科技平台、高质量成果: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教授光荣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实现了我省本土中科院院士、高等学校院士以及50岁以下年轻院士的三大零的突破。江西农大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组建,江西农大的“仔猪断奶前腹泻抗病基因育种技术的创建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均实现在江西省零的突破。此外,南昌大学硅基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师大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入国家级建设计划;南昌大学遗传基础与防治研究团队和江西农业大学种猪遗传改良研究团队新增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华东交大“车辆轮轨诱发的环境振动与噪声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年度省自然科学奖的100%、技术发明奖的60%、科技进步一等奖的60%为省内高校获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获得8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和资助经费连续七年实现持续增长。高等教育贡献率显著提高。

用“五个坚持”:推动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是江西教育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江西蓝天学院(现更名为江西科技学院)董事长于果说:“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就没有蓝天学院的今天。”江西蓝天学院创建18年来,办学规模从当初的2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3万余人,生源覆盖全国30个省份;办学层次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一是坚持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地方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做到与公办教育一视同仁、一同推进。二是坚持把完善扶持政策作为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推手。全省上下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构建。2011年省财政安排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主要用于对民办教育的奖励扶持,以后将逐步加大。三是坚持把特色办学作为民办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全省民办学校已将办学重点从单纯扩张规模转移到“适度控制规模、加强内涵建设、创新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品牌特色”上来,形成了与公办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模式。四是坚持把规范管理作为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2007年率先在全国向民办高校委派督导专员(党委书记),2011年进行了换届,选送了13名厅级干部(刚刚从高校或与教育相关部门的领导岗位退下来)到民办高校担任督导专员(党委书记)。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基础上,制定了关于理事会议事规则、行政管理工作规程、党委会议议事规则、督导专员工作规程、巡视工作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了民办高校的规范管理。五是坚持把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作为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在建校用地方面,江西各级政府将民办学校建设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享受与公办学校同样的优惠政策,均按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并优先规划、定点和审批。对一些办学质量高、社会信誉好的民办学校,政府还免费赠送土地。在学校建设规费方面,政府给予减免,有的地方实行“零规费”政策,努力从各方面降低投资者的办学成本。

江西允许民办学校自行面向社会自主招聘教职工,允许公办学校教师和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到民办学校兼课、任教。有的地区对到民办学校任教的公办教师,地方政府规定财政拨款工资照发,人事关系和有关待遇保留不变,在一定期限内要求回公办学校任教的,可与其他公办学校教师一样平等地参与竞聘上岗。

在招生方面,国家招生计划向民办高校倾斜,允许民办中等以上学校跨地域招生。

在收费方面,民办学校根据办学成本等因素,实行一校一费制,自主确定收费标准,报物价部门审批或备案后实施。

在内涵建设方面,鼓励民办学校加强学科建设,凡经批准设立的省级以上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凡经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与公办学校一样给予财政配套资金,支持民办学校优秀教师申报省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安排民办学校教师参加统一培训。

在奖助学制度方面,对民办学校的优秀学生、贫困学生与公办学校同样实行奖助学政策,财政安排资金拨发给民办学校学生。

在融资方面,鼓励地方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从事教育贷款业务,加大民办学校的融资力度。新余市设立了“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信用担保基金”和“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经费”专户。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500万元并划拨部分土地使用权给予“基金”使用。

提升满意率: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如果没有政府一次性5000元的财政资助,很可能我会放弃上大学的梦想。”2011年考上南昌大学的江西省金溪一中学生陈文家庭经济相当困难,当7月底接到南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她又喜又忧。正在这时,学校的老师、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她家,帮她申请了一次性5000元的政府资助金,她顺利入学了。

为了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辍学,江西省从2007年开始实施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政策,当年即安排7821万元财政资金,资助1.56万名考取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8年安排8385万元,1.6万多名学生受益。2010年,这项政策将资助范围扩大到了国家统招民办学校、独立学院。

2011年,江西省继续组织实施了教育民生工程,共筹措资金59.6亿元,惠及学生732万余名,“奖助贷免相结合,大中小学全覆盖”的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共为618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为44.3万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补助标准由小学生500元、初中生750元分别提高到750元、1000元。全年共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4万名,年生均资助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资助考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48万名,每生5000元;资助全省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2.46万名,并为全省12万名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资助全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7.6万名,年生均资助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3000元。民生工程的实施,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推进了教育公平。

教师帮扶困难学生计划范文4

关键词:朋辈辅导员;辅导员;朋辈辅导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辅导员工作新方法,不仅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时展的迫切需要。当前,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都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诸多挑战,应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实践朋辈教育理念,选拔高年级(大二、大三)优秀学生,组成朋辈辅导员队伍,接受特定的培训和管理,对入学新生(辅导对象)提供学习引导、心理援助、生活帮扶等方面的服务,并引导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而且有利于促进朋辈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进而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

(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所引发的新问题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挑战

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的辅导员出现严重短缺。一方面,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要求全国高校按照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配置专职辅导员,但实际情况中却难以达到,即使将宿舍区辅导员、院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统计在内,与规定的比例仍有差距。另一方面,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得辅导员工作繁重不堪,很多辅导员纷纷离职或转岗。部分高校不仅未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反而注意力集中在专业教师的引进和招生计划的扩充上,没有及时弥补辅导员队伍空缺,导致学生工作师生比例下降,有的高校一名辅导员管理800多人。此外,部分高校成立了住宿制书院,实现年级和专业混住,使得辅导员难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这些问题给辅导员的正常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

当前,“90”后大学生已取代“80”后成为高校新生代主体。他们思想开放、个性张扬、自尊心强、社会责任感弱,既有着强烈的独立性和叛逆性,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们渴望接触社会,但有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进入社会后屡遭碰壁,容易产生不满情绪。一些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渴望到社会寻求自身价值,加之于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产生了“学习无用论”的想法,便办理了休学或退学手续,直到在社会碰壁后才后悔莫及。二是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在家长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习惯于享受优质的物质生活,却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习惯于享受成功后的满足感,却缺乏面对失败的勇气。因此,一些学生很容易在入学适应、人际交往、感情受挫等方面遇到困扰,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引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这些变化给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网络信息化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

随着网络信息化日益加快,电脑和网络逐渐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快捷方式,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令人担忧。其一,尽管大部分学生已经成年,但心智仍处于不成熟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当前,相当数量的学生沉迷于美剧、韩剧等国外电影、电视剧,深受西方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其二,网络世界的虚幻性,使得不少自律性不强的学生深陷网瘾而无法自拔,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对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网络诈骗和网络犯罪,导致很多学生财物被骗,甚至造成身体伤害。这些负面影响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大大增加。

二、朋辈辅导员参与辅导员工作的合理性

(一)朋辈辅导员参与辅导员工作的理论基础

朋辈辅导员参与辅导员工作,是高校实践朋辈教育理念的有效成果,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一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许多行为能够通过角色示范来学习,人们的道德思考和道德行为会受到他所观察到的结果和他人角色示范的影响。”

[1]在朋辈辅导的过程中,当朋辈辅导员与辅导对象在年龄、背景、经历等方面有相似点时,辅导对象很容易受到朋辈辅导员的正面影响,进而为辅导对象树立学习的榜样。二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奉献自己的爱就是把自己的内在存在向对方敞开,和对方共享世界,并在共享中一起成长”[2]。当学生遇到人际交往障碍、感情挫折、经济困难等问题的时候,往往都是特别脆弱的,都渴望得到安慰和帮助,尽快走出困境。而朋辈辅导员往往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经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与老师相比,更容易获得有困难学生的认同和信任,从而鼓励和帮助其走出困境。美国心理学家Harris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正是对这一现象最好的诠释。他认为:“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基因及家庭,是造成个体差别的重要影响因素。”[3]

(二)朋辈辅导员参与辅导员工作的现实意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面对辅导员工作的诸多挑战,朋辈辅导员参与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帮学手段,对减轻辅导员工作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校园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作为辅导员的“好帮手”,朋辈辅导员可以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及时发现并反馈有经济困难、心理障碍、职业困惑等方面问题的学生信息,协助辅导员做好帮扶工作,从而减轻辅导员的负担,使得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二是作为同辈们的“好朋友”和“好榜样”,朋辈辅导员需要激发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促进辅导对象健康成长、成才;三是作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者”,朋辈辅导员参与辅导员工作,有助于促进同辈间的良性互动,激发大学生乐于助人的热情,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一种团结有爱、和谐互助的校园文化。

三、探索朋辈辅导员参与辅导员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组建朋辈辅导员队伍

组建高素质朋辈辅导员队伍,是朋辈辅导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围绕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其一,设定科学、系统的选拔标准。朋辈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的领路人,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学业成绩,而且需要具备较好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因此,朋辈辅导员的选拔标准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不能偏废其一,以免对辅导对象造成错误引导。其二,组建专业的招募委员会。招募委员会应由辅导员、专业心理老师、学生会主席组成,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通过初试和面试两个环节对申请者进行综合评价,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朋辈辅导员。其三,合理控制朋辈辅导员数量。应充分考虑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入学新生的数量及组织运行的可行性,合理控制朋辈辅导员的数量,以免造成“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影响朋辈辅导对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其四,在进行配备时,应综合考虑辅导小组当中的性别比例和区域差异等条件,避免男女比例及区域比例过大。其五,由辅导员担任朋辈辅导队伍的指导老师,对朋辈辅导队伍的工作进行指导,并建立朋辈辅导工作汇报制度,按照每月一次的频率,定期向辅导员汇报辅导工作。

(二)加强朋辈辅导员培训,提高朋辈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朋辈辅导员是通过严格的选拔标准挑选出来的,他们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但由于不熟悉朋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基本特点,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学校应加强朋辈辅导员培训,完善朋辈辅导工作培训体系,增强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从而使得辅导员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实践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微博等网络媒介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主题新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团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服务,以活动带动思想,用思想指导行为,全面提升朋辈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二是通过组建学习互助小组、举办成功人士讲座、开展学习经验分享会等形式,帮助朋辈辅导员树立学习榜样,强化他们对于理想和未来的憧憬,引导他们树立自我学习意识,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促进同辈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三是邀请心理咨询专家,对朋辈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传授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等方面的知识及初步应对措施,通过情景模拟及案例分析等手段,使他们掌握朋辈心理互助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培训中要使朋辈心理辅导员清楚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通过培训后他们都可以解决,当遇到他们无法帮助的对象时,就需要进行转介,首先应反馈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让专业人士及时有效的介入。[4]四是加强突发事件方面的培训,讲授突发事件类型及初步应对措施,并强调要严格执行此类事件的工作汇报制度。

(三)健全朋辈辅导工作奖惩机制,增强朋辈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朋辈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关系着辅导员工作的实效。因此,高校各院系应结合自身情况特点,完善朋辈辅导工作考评体系,将考评结果作为实施奖惩的依据,进而增强朋辈辅导员参与辅导工作的积极性。第一,设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将学业成绩、获奖次数及等级、违纪情况、参与活动次数等纳入客观指标体系,将辅导员评价、朋辈辅导员自我评价、辅导对象评价纳入主观指标评价,并确定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所占比重,最终按照优秀、超越期望、符合期望、基本合格、不合格五个等次排序,以此作为考评结果实施奖惩。第二,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的方式,对获得优秀的朋辈辅导员给予一定数额的奖金,并颁发“优秀朋辈辅导员”荣誉证书;对获得超越期望和符合期望的朋辈辅导员,颁发“朋辈辅导员积极分子”荣誉证书;对于基本合格的朋辈辅导员,给予其朋辈辅导工作证明;对于考评结果不合格的朋辈辅导员,不予表彰,实施退出机制;以此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激发朋辈辅导员对辅导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进而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朋辈辅导员,依据困难认定等级,并结合其工作的综合表现,可采取发放工作津贴、申请临时勤工助学岗位等措施。其四,建立朋辈辅导员信息数据库,由辅导员对其工作内容、工作表现、考评结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此作为入党、评优等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朋辈辅导员参与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帮学手段,确实可以起到缓解辅导员工作压力和帮助学生的作用。但考虑到朋辈辅导工作的特殊性,加之于朋辈辅导员本身就是学生,也存在着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朋辈辅导工作陷入僵局,使得辅导员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因此,如何选拔心智成熟的优秀学生,如何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何界定朋辈辅导员参与辅导员工作的程度和内容,还有待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34.

[2]罗洛・梅.爱与意志.冯川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75-76.

[3]Judith Rich Harris. Where Is the Childs’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Middletown newjersey :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Review,1995,Vol 102.NO.3 45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