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涉农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涉农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1
近年来,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大幅增加,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总体是好的,但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完善、不到位的地方,有的投向不准、乱用滥用、损失浪费严重,有的滞留缓拨、结存沉淀、长期在账上“趴窝”,特别是挪用、截留、套取、贪污等问题时有发生,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天津市涉农资金管理现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涉农资金管理的政策建议,助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
关键词:
涉农资金;管理;建议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强涉农资金管理,从总体上看,涉农资金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为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涉农资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本市涉农资金管理同全国各省市类似,存在一些管理需要与管理现状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问题之一:部门之间缺乏制度化工作协调机制和权责分担机制。如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土地手续不齐全影响施工、工程实施进度缓慢等情况,由于尚未建立解决此类问题制度化协调机制,容易出现推诿扯皮,资金拨付不足额、不及时,形成滞留、延压项目资金等问题。同时,涉农项目管理部门与资金管理部门权责不清晰,也容易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实施内容、地点等问题。
问题之二:部分涉农项目评审论证欠科学,推动落实不到位。特别是部分涉农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不细致,如土地占用不符合政策规定、确定项目施工队缺乏公开透明等等,往往容易引发土地纠纷、施工冲突等矛盾,影响涉农项目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加之涉农项目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导致未按规定时间启动项目和未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等问题。
问题之三:涉农项目资金管理碎片化,资金管理制度仍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涉农项目类型多、资金量大,客观上容易出现监管盲点和形成监管漏洞,特别是在缺乏完整、系统、科学、规范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的条件下,加之“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涉农项目资金管理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难以形成涉农资金监管合力,导致涉农项目财务管理不符合规定问题时有发生。
问题之四: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涉农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目前,本市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重点是将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整合,侧重于增量资金统筹整合,而目前,尚未形成涉农存量资金整合与预算管理挂钩机制,难以将涉农领域存量结余资金高效整合使用。
问题之五:涉农项目资金配套有关规定亟需清理整合。目前,涉农项目申报立项时往往要求区财政或项目单位配套资金,中央和市级涉农项目均需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承担单位,过多过繁的配套资金要求,造成项目单位配套资金压力较大,导致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轻则难以完成项目建设内容,重则存在骗取套取财政资金风险,形成涉农项目资金监管隐患。
问题之六:乡镇基层组织对涉农项目基础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报告和建档等台账工作不重视,导致个别区出现农户缴费保险单据发票不齐以及中标合同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二、政策建议
加强涉农资金监管,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只有通过建立健全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工作协调机制、制度研究机制、资金整合机制以及数据管理机制,并注重工作机制之间的协同性和联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各项机制作用,才能进一步提高涉农资金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
科学论证关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科学论证有助于促进涉农项目预算编制科学性,提高涉农项目预算执行均衡性。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可以从组织管理、论证标准、论证程序、论证方式、专家管理等方面着手,通过总结涉农项目论证实践成果,逐步归纳、整合,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务实管用的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提高涉农资金投入使用科学性。
(二)建立健全涉农项目工作协调机制
从实践来看,涉农项目涉及申报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等多部门,既包括项目立项、计划批复、组织实施、项目验收等项目管理环节,又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金审计、竣工结算等资金管理环节,建立健全申报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可以更深入、细致推动项目落地,特别是及时解决涉农项目组织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纠纷、施工冲突等矛盾,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涉农资金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涉农项目制度研究机制
制度建设是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涉农项目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扎好涉农资金管理的“制度笼子”,应坚持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四项原则。对尚未制定资金管理制度的有关项目,应按照程序及时研究制定,确保涉农资金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对已制定的资金管理制度,应定期评估整合,针对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提高涉农资金管理制度时效性。
(四)建立健全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
推进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的目的是统筹涉农资金用于重点项目、急需领域,有助于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应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协调、相统一的原则,着力打造现代都市新农业资金整合平台。一方面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构建涉农资金整合平台,发挥顶层设计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注重总结在实践中探索的成果和经验,挖掘现代都市型农业实践内涵,拓展涉农资金支持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路径,发挥实践探索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健全涉农项目数据管理机制
通过收集、整理涉农项目基础数据信息,做好分类、建档工作,确保涉农项目基础信息完整、真实、准确,以满足涉农项目基础信息筛选、查询、分析、等工作需要。同时,要做好涉农项目资料及财务会计资料的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通过入户访问、发放问卷、开展统计、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提高涉农资金投入公平性和精准性。
作者:李伟 闫自仁 单位:天津市财政局农业处
参考文献:
[1]桂咏梅.当前财政涉农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15(25):44-47.
[2]余瑾霞.县级财政涉农资金监管探析[J].财政监督,2015(24):39-41.
[3]李萍.加强基层财政涉农资金监管的思考———以广西为例[J].财政监督,2013(13):42-46.
涉农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2
一、加强领导
会议结束后,我单位立即成立涉农资金整治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涉农资金的专项整治工作,并对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督查整改落实。
二、自查自纠涉及的专项资金情况
(一)2010年以来涉农资金检查发现的问题
一村一品项目扶持资金结存3.33万元,示范村建设补助结存4.2万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结存1.86万元。
(二)2013-2014年度情况
上级共拨付涉农资金727.37万元,已拨付686.37万元,未拨付资金31万元;街道办事处涉农项目资金支出67.6万元。具体如下:
1、农业生产发展(36.95万元)
(1)一村一品工程扶持资金14.25万元,已拨付到户;
(2)小型水库经费3万元,已拨付施工建设单位;
(3)现代农业项目扶持资金14.7万元,已拨付申报单位;
(4)农业示范园奖励5万元,未拨付。
2、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26万元)
(1)省级文明村奖励款8万元,未拨付;
(2)生态文明村奖励款18万元,未拨付。
3、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732.02万元)
(1)一事一议项目财政奖补资金216万元,已全部拨付到村;
(2)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项目资金82.5万元,已全部拨付到村;
(3)农业幸福院专项资金7万元,已拨付到村;
(4)农村环境整治奖补资金348.92万元,已拨付到位;
(5)民政事业补助资金(社区建设奖补)10万元,已拨付到村:
(6)殡葬惠民补助资金24.8万元,已用现金发放到户;
(7)计生晚婚晚育、独生子女费等资金42.8万元,已用现金发放到户。
三、自查存在的问题
我街道严格按照涉农资金管理规定检查内容,对2013-2014年所有涉农资金进行了自查,发现存在部分专款拨付不及时的情况,未发现虚假冒领,截留、挤占、挪用、套取涉农资金等违法违纪问题。对2010年以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经涉农资金整治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将一村一品项目扶持资金3.33万元立即拨付项目申报单位;示范村建设补助4.2万元已付清,按要求做好帐务处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86万元,因项目尚未全部完工,将视项目进展情况拨付。
四、整改措施和下一步打算
1、针对存在专款拨付不及时的问题,涉农资金整治领导小组已责令相关单位和部门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立即作出整改,按照项目资金要求拨付到位。
2、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对虚报、冒领、套取、挤占、截留、挪用涉农资金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涉农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政策的调整,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国家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各级下拨我县的各项涉农项目资金逐年增多,如何运行好、使用好,管理好各项资金,使广大农民群众能真正受益,只有确保各级投入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才能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为此,加大对涉农资金的监管,是新形势下摆在纠风工作面前的一大课题。以来,我县就农村公路修建、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三小”水利、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治理、沼气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涉农补贴资金,各种种植、养殖业项目资金,扶贫、救济、救灾、农村五保供养、农村低保、新农合补助、危房改造、易地移民搬迁资金,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资金,“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用于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事业发展资金等进行重点监管。5月至6月,我县组织县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县监察局、县纠风办、县审计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等有关部门组成四个调研组,深入27个乡镇和有关部门,采取听、看、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历时一个月的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涉农资金总体上管理较好,使用效益比较明显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成立了以县级领导担任组长的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18个重点监管单位,并与之签订了涉农专项资金监管责任状。特别是近年来,各级下达我县涉农专项资金达6亿多元,改善了我县的基础设施条件。群众久已盼望的岩头河大桥得以顺利实施,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车站、码头已陆续启动;全县农民总数588973人,参合524113人,参合率达88.9%,31万农民得到了就诊补偿,以来共补偿农民就医资金5600万元,大大地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投入,投资500万元,建起了种草面积4450亩、建圈舍6750平方米,购种公羊6750只,购基础母羊9826只;投资200万元发展茶产业、金银花等;兑现农村低保、农村医疗救助、农村五保、能繁母猪补贴资金7800多万元,这些资金的到位推动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三农”上了新台阶。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还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措施,一是建立了登记备案制度,要求各涉农部门要把涉农专项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去向、实施单位等情况,在项目安排后的15日内报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备案。二是建立公开制度,各涉农部门要在项目资金安排后15日内,将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和项目安排,作为政务公开内容,在项目区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实行资金专户管理,设立专门账户,实行专人负责,专款专用。四是实行项目规范化管理,项目实施程序依法合规,项目质量达到规定要求,项目实施完毕进行审计、验收、并建立健全项目档案,有效地控制了专项资金的“跑、冒、漏、滴”现象的发生,使涉农资金发挥了较好的使用效益。
二、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涉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涉及面广且繁杂,拨付渠道多,参与管理部门多,在管理上又未能形成一整套比较科学、完善的规范。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使资金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使用效益。
1、资金安排缺乏全局统筹协调,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目前,我县对涉农资金实行分块管理,主管部门之间沟通不足,整体协调不够,使资金分配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导致一些项目多头申报,重复拨款;另外,还造成资金分散使用,不能形成合力。如通村公路的实 施单位既有扶贫办也有交通局和发改局,劳动力培训既有农业局也有人劳局和扶贫办,小水池建设既有水利局也有扶贫办和烟草局。
2、项目审批不科学,造成资金安排不合理。有的乡镇、部门申报的项目所需资金数额都是非常巨大的,即使是当年全县财政全部用于支农还远远不够,但其中不合理成份所占比重也是很高的,加上主管部门在组织评审中,存在着较普遍的走过场现象,致使一些项目立项草率,缺乏科学性和效益性。一些乡镇还受利益驱使,积极跑项目,争资金,更使项目立项中出现“人情项目”,个别项目重复立项,造成资金安排不合理。
3、有些涉农资金用途混淆不清,致使这些资金实际投放不足额、不到位,上级下达计划资金与实际到位资金不相吻合,存在调剂项目现象,造成一些社会矛盾。就我县的水利建设资金而言,下达计划4369.38万元,而实际到位2196.57万元,。
(二)资金拨付不规范。
1、资金拨付环节过多,影响使用效率。目前资金拨付的基本程序是,县财政主管部门乡镇村农民个体。这种拨付流程中的环节比较多,资金在每个环节都需要时间流转,影响了资金的时效性,而县(来源:文秘站 )财政在资金安排时间上又较晚,一般都在四、五月份下达文件,往往拨付到受援单位或个人时,都已是下半年,这就影响了相关工程项目建设进度,降低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增加了资金管理难度。如教育事业建设资金中的寄宿生困难补助费,基本上都在各校放学时才下拨,导致一些初三或小学六年级学生已毕业回家,学校则以找不到学生为由占为公有。
2、资金发放不规范。如农村低保资金实行以户施保,在操作中存在挂户的现象(即一户头上可能有几家人的低保),导致了有的由户头领取后,少发给所挂户的现象发生,有的没有使用规范凭证等等。这些资金的拨付由于缺乏规范,存在着较多的漏洞。
(三)资金管理混乱。
1、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近年来,我县财政支农工作中对分配资金比较重视,而对资金的使用管理则相对薄弱,有些乡镇涉农资金没有单独建帐、专款专用,项目间相互拆借移用,资金拨付没有与文件规定项目相对应;个别单位没有专职财政会计,财政帐户管理比较混乱。
2、移用、截留现象普遍,涉农资金流失严重。我县乡镇财政普遍亏空,存在严重拆东墙补西墙情况,导致有的单位不同程度上出现擅自降低下拨标准、截留、移用资金等现象。如宽坪等学校将部分寄宿制困难学生生活补助用于学校的其它支出等。
(四)资金使用监督不力。
1、监督不到位。正是由于县有关职能部门对涉农资金缺乏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跟踪监督,致使支农资金被移用、截留,使用效益不佳,有些项目效益明显不好,照样通过验收,补助资金一分不少。
2、执行纪律不严肃。近年来,有的部门查出问题后只是罚款了事,未上报处理,把大事化小。
三、管好用好涉农资金的对策与建议
对农业的支持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管好、用好涉农资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通过建立健全相配套的制度,使涉农资金管理更加规范,使用效益更好。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合理安排,完善涉农资金分配机制。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全县一盘棋,县政府要在不断完善全县城乡发展规划的同时,科学、合理地编制好涉农项目建设规划。每年财政安排涉农资金要以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提高实效性,做到上年底报计划,当年初下指标并及时向社会公示。对农业建设项目的财政支持,要避免资金分散,避免部门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各自为政,自行建设,重复投资。在项目审定的基础上,相对集中投入,分年分批实施,支持一个落实一个,生效一个。对农业生产户的直接补助,要减少环节,做到足额、及时。要增加对优势农产品生产性补贴,如良种推广补贴、标准化生产补贴、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补贴等。要实施财政贴息,积极引导信贷资金的投入,拓宽支农资金渠道。可采取事后奖励方式,对农业规模生产、利用技术生产以及项目建设完成优秀者给予财政补助,树立先进典型,产生激励效应。此外,还可以通过职业技术培训补助等方式实施财政支农。
(二)健全制度,理顺涉农资金管理体制。乡镇实施的支农项目,其资金应由有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审定,避免多头申报,重复拨款。要明确乡镇政府和各分管部门在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的分工,做到权责分明,责任到人。对项目的管理,要强化项目申报、评审程序,杜绝随意拍板,从源头上把握财政支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包括项目的立项、招投标、实施、政府采购、验收、评价及后续管理等在内的一整套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对资金的管理,应由财政部门及涉农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系统的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要为不同项目建立不同专户,做到专款专用。所有项目资金从分配到使用都要发文明确,做到资金、项目、文号对应,要抄送相关部门单位,归档备查,以明确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防止管理混乱及移用、挪用、截留现象的发生。要坚持县局机关和乡镇主要领导离任审计制度。要加强财政会计队伍建设,实行培训和考核制度,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增强责任感。?
涉农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4
一、涉农项目类型
涉农项目申报、管理涉及财政、发改、科技、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供销、移民、扶贫、民政、交通、国土等多个部门,按照项目扶持内容可分为六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科技项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及周边生态环境项目、农业生产救灾项目、农业生产示范区项目和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涉农项目重点包括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建设、农业科技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农村和谐稳定。
二、项目申报、实施程序
涉农项目申报因各个项目特点不同,申报程序略有区别,但基本程序大致相同:项目单位根据省级下达项目申报工作指南编制项目文本(实施方案)申报―县(市、区)项目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审核、筛选、上报―市级项目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审核、筛选(项目如果需要专家评审则召开项目评审会)、上报―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筛选(项目如果需要专家评审则召开省级项目评审会)、确定项目。
项目申报成功后,绝大部分项目资金由省级财政部门与省相关主管部门直接“戴帽”下达至项目县(市、区)。项目实施由项目单位按照省级批复的实施方案(项目文本)实施,财政部门根据项目进度和项目主管部门意见,严格执行“财政报账制度”拨付项目资金。
项目完工后,县(市、区)项目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一道自查验收。对于专项资金较大的项目,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扶贫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先由县(市、区)自查验收后,市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再组织市级检查验收,省主管部门和省财政部门最后进行绩效考评。
三、存在的问题
从鹰潭市多年来涉农项目申报、管理情况看,“先建后补”、“以奖代补”项目实施得较好,其他涉农项目申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完善的地方。主要问题有:
一是上级项目主管部门下达项目申报通知及项目申报指南时间过紧,往往是从接到项目申报通知到最后申报期限只有几天时间。由于时间紧,只能由项目主管部门指定单位上报项目,未经过实地考察、公开、公示等环节。
二是部门间沟通协调不够。涉农项目涉及的部门很多,由于部门间沟通协调不够,造成重复申报、多头申报。
三是县(市、区)未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涉农项目库,申报项目的随意性较大。
四是重申报,轻监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涉农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监管力度不够,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
五是项目自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存在假配套、乃至不配套资金的情况。
四、对策建议
一是提前通知申报项目指标。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应将一些经常性的涉农项目申报指标提前通知到相关市、县,让市、县两级有足够的时间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审查及公示,以提高申报项目的质量和透明度。
二是自下而上建立分级涉农项目库。县(市、区)农业、林业、水利、供销、移民、扶贫、民政、交通、国土等部门应根据各自项目管理职能建立涉农资金项目分库。涉农项目分库汇总至财政、发改部门,经县级财政、发改部门筛选后建立县级涉农项目库。县级涉农项目库报相关市县财政、发改部门汇总后建立市级涉农项目总库。同时,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各项目主管部门于每年年初对当年拟新增的涉农项目进行调查摸底,经筛选汇总后分别报市和县(市、区)财政、发改部门汇总进入市、县级项目库。涉农项目库建立后,市级涉农项目总库和县级涉农项目库将项目单位有关情况在政府或部门网站公开。
三是申报的项目必须是市级项目总库的项目。市级项目主管部门接到上级项目申报通知后,应及时在政府或部门网站将项目申报条件、要求等内容公开。申报省级及省级以上涉农资金项目,要实行竞争立项,必须是从市级涉农资金项目库中择优选取和推荐上报,对未列入涉农资金项目总库的项目不予申报立项或推荐上报。
四是建立专家评审制度。有关市县项目主管部门要建立涉农资金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库包括专业人员、财务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评审项目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5―7人,对申报的涉农资金项目进行评议、审查,并按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择优上报。
五是加强部门间沟通,建立项目申报备案制度。项目主管部门间要加强沟通协作,凡上报的涉农项目都必须报市级项目总库备案,并在政府或部门网站公示,避免多头申报、重复申报。
六是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从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实施到竣工验收,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积极参与,加强监管,做到监管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在专项检查中,积极与纪检、监察、审计部门配合,加强重点涉农项目的检查。同时,积极发挥舆论、社会监督的作用,形成全面立体的监管体系。特别是对于自筹、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项目,不予报账、验收。
涉农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5
在中国的财政体系中,涉农资金是一笔数额庞大的资金,也是关系到每个乡村的资金。但长期以来,“撒胡椒面”现象造成涉农资金难以发挥出明显的推动作用。
怎么办?整合成为全国各地的普遍选择。安徽作为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试验田与先行区,正积极探索涉农资金整合机制,通过实践尝到涉农资金整合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甜头。安徽的整合是如何开展的?收获了什么样的红利?《决策》记者来到先行试验区六安市金寨县和阜阳市颍东区,从两地的涉农资金整合实践中,探寻答案。
碎片化的弊端
“涉农资金来源渠道广,涉及项目分布多,上级拨付下来的涉农资金,分散到各个镇、村,犹如‘撒胡椒面’一样,呈现碎片化的特征,群众因而得到的受益十分有限。”颍东区财政局副局长邵爱华在实际工作中深刻体会到,涉农资金碎片化,是长期存在的首要问题。资料显示,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拨付财政扶贫资金660.95亿元,看起来很多,但分散到全国2800多个县级单位以及成千上万个项目,实际上就如同“大水漫灌”一样,发挥不出应有的支持作用。
部门间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是第二方面的问题。“过去涉农资金以条条管理为主,主管部门在安排涉农资金时往往从部门角度考虑,缺乏有效沟通,各自为战,致使项目交叉、重复投资现象严重。”金寨县财政局党组成员、农发局局长冯俊对《决策》分析说。记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很多涉农项目的规划,往往是单项的部门规划,比如交通部门只做道路规划,林业部门只考虑林业规划,但在一些美丽乡村建设或现代农业发展的项目上,规划的单一性问题往往会被放大,因为这些项目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协作,以及多种财政资金的投入。
第三个问题是监督力度不足,涉农领域成为腐败“重灾区”。金寨县财政局局长胡浩告诉《决策》:“由于牵涉部门较多,项目建设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时有发生,滞拨、缓拨资金的现象较为严重,造成资金使用上的不安全。”根据2016年上半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披露,2013年至2015年11月,全国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占同期检察机关立案查办职辗缸镒苁的22.3%,全国共查办35240人。
第四个方面的弊病,是大量扶贫资金在“睡大觉”。审计署40县财政扶贫资金审计公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有8.43亿元扶贫资金处于长时间闲置,其中有2.6亿元闲置逾2年,最长的逾15年。“在过去,资金按项目下达,分条线考核,专项资金专项管理,‘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邵爱华对《决策》分析说,一些资金由于找不到对口项目,只能陷入“睡大觉”的状态。
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陈维光在谈到涉农资金的弊病时十分感慨:“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分割项目管理体制下,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放权不彻底、指导跟不上、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近些年随着涉农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越发明显,整合变得势在必行。”
“一个龙头出水”
作为安徽省率先开展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的县域,2005年以来,金寨县围绕全县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按照“规划引导、应整尽整、统筹安排、稳步推进”的思路,探索出“六统一”的规范运作管理模式。
“六统一是金寨县涉农资金整合的纲领。具体来说,就是统一制定规划、统一申报立项、统一下达计划、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统一绩效考核。”胡浩告诉《决策》,“通过六统一,不仅规范了涉农资金管理,创新了财政涉农方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项目和资金的碎片化问题,全部汇入到一个蓄水池,形成一个龙头出水。”截至2016年10月,金寨县整合资金11.25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白塔畈镇油茶基地就是金寨县整合涉农资金“一个龙头出水”的真实写照。
2007年,金寨县政府结合白塔畈镇的自然生态条件、把握茶油产品需求量高和市场前景广阔的机遇,决定把油茶作为绿化荒山造林的新型支柱产业。为此,金寨县先后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财政扶贫等项目资金1.2亿元,引导大别山科技公司、映山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大户自筹资金4000余万元,通过流转山场、发展油茶规模基地7万亩,选育适合大别山区丰产栽培的5个油茶良种,建立起200亩油茶良种培育基地,扶持发展1家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的油茶加工企业。
“涉农资金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整合,不仅要产生物理反应,还要有化学反应。”作为整合试点的颍东区,在区财政局局长任俊喜看来,要做好涉农资金整合,必须从根本上破解长期以来财政资金的小、散、乱和碎片化问题,集零钱为整钱,捏指成拳。
在顶层设计上,“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紧接着在5月,全国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电视电话会议召开。”邵爱华对《决策》说道。对于邵爱华来说,这“一文”的印发和“一会”的召开,就是工作的“定心丸”。6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实施意见》,更是指明了整合方向。
在实际操作中,颍东区先后印发了《关于颍东区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支持脱贫攻坚管理办法的通知》等多份文件,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经过有序推进,2016年,颍东区统筹整合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林业改革发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社会事业方面8个涉农项目,清理回收以往存量资金,累计整合8858万元,其中直接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859.64万元,占资金总数的77%。任俊喜分析说:“整合涉农资金,实际上是为了激发颍东区内生动力,提高颍东的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保证整合的每一笔资金都用到所需之处。”
从金寨县和颍东区两地扩大到安徽省来看,2016年6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实施意见,将31个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纳入实施范围,给予贫困县更多的自,最终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陈维光对《决策》分析说:“涉农资金整合从财政角度来讲,已经提出十多年了,十一五时期就开始提涉农资金整合,但始终没有大的进展。这一次从中央到安徽省都在支持,所以现在是彻底地迈出了整合的步子。”截至2016年11月,31个试点县已整合使用涉农资金68.6亿元,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唤醒“沉睡”资金
颍东区的吴寨村,通过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建设农业示范园核心区,成功吸引7家公司入驻,建成产业扶贫基地,形成了循环种养带、设施蔬菜产业区、经果林经济发展区和现代休闲农业区“一带三区多点”的产业总体布局,实现村内400多人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村民通过土地入股、流转,平均每户租金及分红收入约4000多元。贫困户从2014年的280户、720人,下降到2015年的96户、192人,2017年可实现“村出列”。
“吴寨村目前所有的变化,都是整合涉农资金来做的,比如教育资金、林业资金、交通资金、农发资金等,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这些在吴寨的每个地方都能体现出来。”吴寨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锐介绍说。
金寨县白塔畈镇油茶基地的实践,同样证明了整合的集聚效应。
“白塔畈油茶基地不仅将荒山变成青山绿地,还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入,每年茶树花开的时候,便是一个茶山花海,现在l展成为全县的一个旅游基地,2016年举办了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冯俊告诉《决策》。
据了解,早期栽植的13000亩油茶已进入结果期,预计2017年将进入盛果期,每亩产鲜果800公斤,产油50公斤,每亩收益可达2500元。当地贫困户通过劳务、地租收益,户均年收入5000元―10000元,25年后油茶基地无偿返还贫困户,户均收入1.5―3万元。目前全镇挂牌3家农家小院,旅游从业人数18人,接待游客6万人次,旅游收入300万元。“白塔畈油茶基地建设,得益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准投入,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撬动作用。”冯俊分析说。
另一方面,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不仅有利于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更能保证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财力办大事。
截至2016年10月,金寨县共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1.25亿元,其中6.66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乡公路畅通工程176公里,解决29000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整合1.97亿元投入光伏等产业,分乡镇建设15万光伏扶贫电站项目,贫困户每年可获得分红收入3000元;整合0.82亿元用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74所农村中小学购置教学设备,为8.43万贫困户购买医疗保险;整合1.82亿元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
从涉农资金整合的链条属性来看,在资金集聚效应迸发的同时,更使得“沉睡”已久的资金得到唤醒。截至2016年10月,颍东区清理回收2013年以前的存量资金6638万元,可统筹使用资金1755万元。任俊喜告诉《决策》:“这次整合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清除过去的存量资金,将其唤醒,充分发挥它的效益。”
涉农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6
就我地区从近年来对涉农资金审计情况来看,各级财政为解决“三农”问题所安排的大量投入,对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在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安排、审批拨付、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应的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现阶段,上级各部门掌握的专项资金,大多要求下级财政和基层按规定比例提供配套资金,否则,上级专款便不予下拨。然而,这一旨在调动地方各级积极性、整合财力搞建设、促发展的良好初衷和举措,在实际运行中并未收到效果。众所周知,目前除了经济发达地区外,不少县市尽管财政收入数字可观,但水分过重,可用财力十分有限,乡镇村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新的财源尚处于培育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逐级逐项提供足额的配套并搞“一刀切”,着实很让基层为难,极易导致产生“下级糊弄上级,一级糊弄一级”的负面效应。审计发现,为获取专项资金搞假配套,已成为不少地方的惯用手段。(2)报付的资金使用不合理。专款不专用或不能完全专用,是各地不同程度存在的一个带共性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财力不足,争取项目多,配套资金不到位,因而出现“拆东墙补西墙”,把不同类项资金打捆使用,甚至截流、挤占、挪用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与上级部门安排的项目与各地经济发展进程实际需要不完全对应有关。有的地方因急需解决的问题找不到与之对应的项目资金,便立假项取资金。此外,对有些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作过于机械的硬性规定,也便专款专用的严肃性大打折扣。(3)国家的专项资金申请难度大。据反映,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除了中央统一安排的大型建设和政策性专项资金能公开运行,并能保证直拨直达外,大量由部门掌握的各类专项资金几乎不能对外公开,有哪些项目,有多少资金,如何申报立项,基层很难获知信息和了解情况,并且这一部分资金有的不是通过预算安排下拨,而是靠各地去争取。由于“类归争取,部门掌管,封闭运行”,有些专项资金找不到投向,大量滞留财政账户,不能发挥当期效益;同时也加大了基层向上争取资金的盲目性、欲望和成本,扰乱了专项资金的审批拨付秩序。不少地方把向上争取资金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目标,公开提出“跑部钱进”的口号,甚至内定奖励政策,鼓励干部拉关系、找门路,攀高亲、引巨资。据网上透露,有的地方争取资金的成本竟高达四至五成。
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如何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应考虑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 变向上争取为预算下拨
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性、无偿性,决定了其分配、拨付应当具有很强的计划性、严肃性,而不应取决于各地的争取程度。因此,必须变基层向上争取资金为各级通过预算安排下拨。在预算安排上,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法,确定项目计划和编制预算方案。特别是要预先搞好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并应下发有关申报立项的指导性文件,让基层了解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安排的宏观走向和具体政策,以利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和申报项目。要改变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安排过粗的问题除了应对不确定性(应急救灾等)事项所预留的资金外,其他各类支农资金的预算方案应分解到单位、项目。在资金拨付上,要严格按照预算安排制定拨款计划,公开拨款时间表,实行到时即拨制度,以防止部门弄权,中间梗阻,杜绝基层向上跑要资金现象,降低各类专项资金运行成本。
2 变逐级配套为分级负责
现行财政支农项目逐项逐级资金配套模式,即不能有效保证配套资金到位,对不便明晰项目建设投入主体,故应予以取消,而行分级负责。所谓分级负责,就是在科学合理划分财政支农资金类项的基础上,分级确定各自为主负责的类项。中央、省级财政重点负责带全局性、区域性重大涉农类项,并把所需资金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县及县以下重点负责除了上级已做安排外的本地急需解决的重要涉农类项,并把所需资金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实行分级负责的好处是:即有利于中央集中财力解决影响农村改革发展中带全局性的问题,又有利于各地结合实际情况解决本地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既有利于强化责任,又有利于各级支农资金的直拨直达。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取消配套资金并不意味着项目配套也取消,对有些类项,特别是涉及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国家承建的是主体工程,即么基层就应承建配套工程。同时还要明确,取消资金配套也无须一刀切,对有些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仍可继续实行资金配套办法,以利于国家财政支农资金能够更多地向西部地区倾斜。
3 变分散资金为整合使用
应该看到,现阶段农村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而各级政府每年能拿出的财政支农资金,不可能不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在财政支农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只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办难事、办好事。目前,财政支农项目过多,资金过于分散,极易导致低标准建设、重复投入,不少地方是专项资金年年抹,道路年年修年年补,渠道年年修年年漏。要走出这种低效益循环,惟有整合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和阶段性目标,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走向,突出带前瞻性、全局性和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发展重点,合理安排支农项目,切忌面面俱到。要打破财政支农资金按行政区划、产业或部门均衡分配的格局,适当拉开和用好时间差,优化资金配置,保证重点投入,切忌撒胡椒面。我国电力农网改造和农村税费改革,是国家集中财力解决农村突出问题的成功范例。今后各级尤其是中央、省级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使用,应更多的采取这种”选准项目、足额投入、一次性到位”的做法,力求每年解决一至两个事关农村改革全局的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