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1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 新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工科院校对特殊学生进行过程管理的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JDSZ305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11-01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很多来自贫困地区和家庭的大学生无力支付学费、住宿费、生活费成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作者对所在学校某工科专业307名2011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显示有96人申请了生源地或在校助学贷款,占31%,其中被调查的307名学生中通过我校绿色通道入学的贫困学生就达到28人,占9.1%。这些数据表明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比例较大,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分析
1.经济方面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能够提供的费用有限,他们往往通过生源地贷款或在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支付学宿费,而生活费只能靠奖助学金或勤工俭学补贴,日常生活非常拮据。
2.思想方面
经济困难学生受家庭的影响,绝大多数思想较为成熟,积极进取,独立生活能力强,在生活中勤劳节俭,敢于吃苦,对家庭经济现状不怨天尤人,比较乐观。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变动较大,其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如缺乏责任感、感恩意识淡薄、消极悲观、贪图享乐等。
3.学业方面
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基础薄弱、知识面窄、接受新知识慢,英语听说、计算机操作、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这与他们大多数来自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有关。尽管如此,他们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去争取各类奖学金。
4.心理方面
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校期间会承受来自经济、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大多数贫困学生都能理性地看待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现实,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失去了与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表现出较强的自卑心理。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1.助学贷款金额有限
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出台的一项政策,贷款金额仅够学生支付学费和一部分住宿费,大学期间生活费和其他费用只能依靠家庭或勤工获得,加之部分地区贷款名额有限,有些贫困学生无法申请到助学贷款[2]。
2.奖助学金比例不高
奖学金是由国家、企业或个人设立的,用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只集中在极少数学生身上。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课余时间去打工,影响了学习,不仅得不到奖学金,还使自己的学习陷入困境。
3.勤工助学范围较窄
勤工助学范围局限于家教、发放传单、做推销、饭店服务员等,学校提供的岗位也只是在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整理资料、清洁等工作。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受能力所限只能从事一些重复性强、耗时间、工资低的体力活,这不仅加重了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更占用了学习和休息时间。
4.教育帮扶方式单一
各高校在对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和帮扶过程中方式比较单一,在对学生进行资助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心理状态的关注,导致学生一味索取,自立意识缺失,不敢面对经济困难的现实,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极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对学生资助模式的思考与构建
(一)“资助”与“育人”并重,发挥榜样力量
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应该重视对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作者所在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始终坚持“资助”与“育人”并重、育人为本的工作指导方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物质资助和精神帮扶的同时,他们在观念、品格、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充分体现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效。
(二)重视培训工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学校要不断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帮助其建立自我认同,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增强自信心,从而树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期望值[2]。作者所在学校依托吉林省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培训计划,每学期选拔一定的品学兼优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就业能力拓展培训,旨在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求职技巧等,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三)强化诚信教育,提升感恩意识
学校通过“助学贷款还款确认仪式”、“毕业生还贷诚信教育”主题征文等活动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我校经济困难学生在受到资助的同时不忘用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其中我校某学院“N+n”助学团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N+n”助学团队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2009―2012年,该团队为200多名贫困大学生提供了300多个助学岗位,为100多名小学生提供智力帮扶近1000小时,提供助学金帮扶近万元。
(四)加强勤工助学管理,推动校企合作
我校通过不断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和岗位职责,着力推进勤工助学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绩效化。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大量校内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既有效缓解经济问题,又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学校高度重视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中广核、吉林电力公司、浙能集团等多家单位均在我校设立奖助学金,资助综合素质优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赵明吉,赵敏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2]黎斌,黎娟.浅谈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帮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12).
作者简介:
黎斌(1982-),男,研究生,吉林省东北电力大学学工部思想教育科长,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2
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学生工作尽管特殊学生只是高校中的一个小群体,但如果不加以重视、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不但会使他们继续成为大学生中的“困难户”和弱势群体,而且会影响其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将积化、演变和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因此,务必高度重视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一、特殊学生群体的主要类型
受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校园里的特殊学生群体的数量逐年增多。根据不同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学习困难学生
近年来,因学习困难而被延长学制、降级、退学、不被授予学位、不能按期毕业的学生数量日渐攀升。这部分学生有的基础知识太差,学习方法欠妥,虽然主观上很努力,成绩却往往不理想;有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过差,时常逃课、旷课;有的虽然入学成绩优异,但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相关科目或任课教师等原因,学业严重滑坡。
2.经济困难学生
相关资料显示,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其困生为5%。他们主要来自欠发达省份的偏远山区、农村或城市失业家庭,大多依靠勤工助学和学校的各类资助来维持生计。经济上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难以逾越的首要问题,是一个沉重的包袱,甚至成为精神上的枷锁,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使他们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自我封闭,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
3.心理困难学生
据统计,出现心理困难的学生呈逐年上升趋势。诱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人际关系不适、遭受重大变故、家里突发不幸、失恋等。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和心理调适,容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突出行为表现是同学关系紧张、产生自杀意念、行为举止怪异,而普通的教育管理方式此时对其很难凑效。
4.沉迷网络学生
存在于少数学生中的长时间上网、不良资讯、溺于网络游戏等现象也不容忽视,许多学生的学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身心受到重大伤害,不仅使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困扰,而且使校风、学风建设受到严重腐蚀,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二、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策略
1.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对策
为了督促学习困难学生刻苦努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业中来,杜绝因贪玩而荒废学业的现象,应当推行强制晚自习制度,要求他们在学院指定的教室统一上自习,以加强考勤工作。同时,可以通过这部分学生自行寻找、成绩优异学生自荐等方式,为这些学习困难学生每人安排一至两名“学习指导员”,协助、督促相关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此外,还应当采取限制上网制度,规定这些学生不得在同宿舍其他同学或他人电脑上从事网络游戏活动,其本人电脑不得联网,确因学业原因需要上网或开通网络的,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说明。辅导员也应定期与学生本人座谈,及时、详细了解在某一时间段的学习状况和早读、晚自习情况。
2.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对策
近几年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逐年增大,高校应当制定详尽的经济困难学生评定办法和完善的资助工作体系,力争让每一位贫困生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在搞好资助工作的同时,高校应教育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拥有感恩意识,通过开展“助学政策,助我成才”等征文、宣讲活动,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国家对他们的资助。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经济困难的态度,帮助克服“心理贫困”的问题。另外,高校应多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给经济困难学生带来更多的锻炼机会和经济收入。
3.针对心理困难学生的对策
有的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之后就对其进行心理测评,并参考测评结果和由不同渠道提交的个体异常信息,认真甄别并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对象,并邀请专业老师实施个体心理咨询。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确实能够及时发现和帮扶大多数心理困难学生,可以借鉴和完善这种工作方法。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应创造各种条件,顺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偏好,除了提供现场咨询、特定场所咨询外,还应积极尝试为学生提供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
4.针对沉迷网络学生的对策
对具有较大网瘾或其他不良网络习惯的学生应进行重点引导和教育,可以为其每人确定一名“网络监督员”从事专门的帮扶,协助其定期制订和修正学习计划、期末进行检验和总结。为了使学生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养成文明、健康上网的良好习惯,高校应经常开展远离网瘾、文明上网的宣传活动,通过开展关于网络和如何使用网络的讨论,使学生在思想上对网络有清醒的认识。可以在学生层面定期开展休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休闲时光,培养他们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休闲方式价值判断的能力,最终实现学习和休闲双赢的目的。
三、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摸清具体情况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特殊学生的具体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与管理工作。因此,辅导员、班主任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详细了解每名学生特别是存在特殊困难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和所需,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贴心、优质的指导与服务。
2.注意帮扶的技巧
可以通过赏识教育等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对于不同类别的特殊学生,在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和途径上应区别对待,探索和构建分特点、分群体、分层次的关爱、帮扶、教育和管理工作模式。
3.注意帮扶的方法
在帮助他们时不应带有任何偏见,尊重其隐私,多给一些人文性的关怀,少一些功利性的帮助,培养特殊困难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积极地开展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鼓励他们在困境、逆境面前不畏缩、不自卑、勇往直前、积极进取。
总之,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以爱心和耐心面对学生,以细心和责任心面对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使学生更满意、让家长更放心。
参考文献: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3
[关键词]学业困难;形成原因;联合体系;工作要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36-02
近年来,各高校招生人数的显著增长,“问题学生”的数目逐渐增多,为高校的育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所有“问题学生”当中,学业困难学生数量最多,也最容易形成,应受到重点关注。
学业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引起学习成绩下降,不能够按学校教学大纲规定完成学业,课程考试不及格且学分达不到一定数量,并因此影响毕业,甚至影响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正常发展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业完成、毕业去向、生涯规划均出现了很大困难。本文提出“CUP”的概念,即辅导员、教师、家长联合体系,总结概括出高校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的几条路径。
一、学生学业困难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主观原因
1.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有效管理
在经历了竞争激烈的高考后,大学生们离开家乡,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不像高中生活一样,每天有家长、班主任陪伴在身边,时刻督促着自身的行为。在大学里,任何事情都要自己亲手去践行、去体会,这就导致一些从来没有独立生活过的学生丧失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在其身上会接连出现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在学习中投机取巧、对课程丧失兴趣等现象,进而出现学业困难。
2.目标缺失、学习兴趣不足
三年的寒窗苦读是目的性极强的一段学习历程,大学生在进入学校伊始,脑海中还残留着高中时期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的学习中,尝试去寻找学习目的,试图去弄明白是在为了什么而学习。而大学阶段的学习,专业性强,自由度高,在学好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喜好,学习不同的科目。有些同学习惯于被牵着走,到了自己做决策的时候往往无所适从,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所长,再加上自身的懒惰,盲目的跟随别人,一心想着早点“混”毕业。然而事实是,越想“混”却越不好“混”,这类学生大多会出现学业困难,课程分数都不高,挂科现象屡有产生,甚至对其顺利毕业、就业造成影响。
(二)客观原因
1.生源地教育水平差异的影响
高校招生计划富有多样性,虽然每年来到学校的新生主体仍然是参加过高考的统招生,但也有大量的预科转正、民族计划班学生。高校对民族生的学习,有相应的照顾措施,导致这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此外,高校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或偏远山区,其生源地教育水平较差,尤其是在英语的教育上,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当地他们都属于很优秀的学生,但来到学校后,却容易跟不上课程进度,很难通过四、六级考试,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对其心理也造成了一定打击。因此,在民族生和生源地教育水平较差的学生中,容易出现学业困难。
2.优越家庭条件的影响
在各高校中均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在当今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学生父母都尽其所能的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过多的溺爱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出现学业困难的学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他们缺乏学习动力,觉得只要能毕业,父母能帮上忙,回家就能有工作。最近几年,各大国企均逐步采用网络招聘模式,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这些有学业困难的生源,如果不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很有可能将被社会所淘汰。
二、发挥“CUP”作用帮扶学业困难学生
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是关乎学生命运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学生在学校的“第一负责人”,辅导员老师理应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但仅仅有辅导员老师一个群体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群体和学生家长的帮助,三方面构成“CUP”体系,即辅导员、教师、家长联合体系(Counsellor uniteProfessors&Parents),形成联动效应,全面而有效的帮助学业困难学生,争取早日让他们摆脱困难,健康成长。
(一)辅导员(Counsellor)为主体,全面负责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1.加强班风及宿舍文明建设
班级和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两个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班风好的班级,就业率、保研率都非常高;学习风气好的宿舍,大家齐头并进、相互扶持,经常会出现全部保研的现象。辅导员需要把班风和宿舍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来抓。班级和宿舍建设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成员的凝聚力、促进积极向上氛围的形成、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鼓励班级内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多帮助有学业困难的同学,形成“一帮一”、“多帮一”帮助体系,积极为有学业困难的同学创造学习空间,帮助和督促他们学习。
2.加强深度辅导,创新帮扶模式
深度辅导工作的要点在于“深度”两个字,这不是为了创新而出现的文字游戏,它需要辅导员在深度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科学有效的沟通技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加强对学业困难大学生的深度辅导,要依据学业困难大学生的问题根源,运用科学的沟通方法和知识,有目的地对学生们进行学业上的深层次辅导,帮助他们找准问题根源,建立战胜困难的决心。
(二)任课教师(Professors)高效而有针对性的助力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1.充分发挥班级导师的作用
为自然班配备班级导师,可以发挥专业教师在本科生培养上的优势,导师也可以在学习生活、科技创新、社会工作和人生规划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和帮扶。每学期,班级导师至少要与得到学业警告的学生进行一次深入交流,解答他们学习上的疑惑,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导师制”能有效的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导师可以将精力向学业困难学生身上转移,让这类学生感受到学校、学院对他们的深切关怀,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彻底改正不良习惯。
2.加强对课堂纪律的要求
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出勤率是养成与保持整个专业、班级学习风气的根本,如果任课教师能加强对课堂纪律的要求、经常在课堂上点名,会对有学业困难的学生产生一定震慑,有利于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辅导员更多应注意对这类学生的政策教育,让他们深刻体会出现学业困难对其完成学业以及未来就业的影响。将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有限精力合理利用,对帮扶学业困难学生大有益处。
3.对学业困难学生予以关注
每学期结束后,辅导员老师会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按要求对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予以学业警告,对其他挂科比较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做到心中有数。在下一学期的课程开始之前,辅导员应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任课教师,教师在授课时应重点关注这些学生,对他们的学习予以督促。任课教师如果发现这些学生有逃课或迟到现象,也应联系辅导员对其进行及时批评,两方面共同努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业困难。
(三)家长(Parents)予以适当关怀,配合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1.不可放手不管,加强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
有很多学生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大学,就应该独立自主,不应该过多的插手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有些家长一周甚至一个月都不与孩子有交流,孩子的学习出现了问题,学生家长完全不知。很多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寒暑假回家时,还有很多未通过的科目需要在假期继续学习,但学生家长并不知情,从而不能很好地起到督促作用,导致学生回到学校后无法通过补考,从而得到学业警告,形成学业困难。家长及时与辅导员沟通,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的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学业困难遏制于萌芽之中。
2.不可过度溺爱,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4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求学群体,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不仅要落实国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生施行的“奖、贷、助、补、减”等经济资助政策,更应该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全方位的助学资助体系。不同年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有明显的差异:一年级学生主要面临学费压力和入学适应问题,二年级学生对实现自身发展有强烈的需求,三年级学生面临考研、就业方面的艰难选择,四年级学生尤其需要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分年级帮扶教育对高校建立资助育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针对大一学生以经济资助和坚定信念为主的梦想起航教育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大学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梦,一方面他们为大学梦的实现而喜悦,另一方面却为自己和家庭所要面临的经济压力所担忧。因此,经济资助是针对大一新生所做的主要工作[1]。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向困难生详细讲解高校的助学政策,尽可能地为家庭经济困难生争取更多的经济资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经济压力。
另外,初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由于他们对外界接触较少,知识储备不够,面对很多新鲜事物常出现紧张、不知所措、羞于张口等自卑心理状态[2]。因此,我们应当从多方面多渠道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走出自卑心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坚定求学求知的信心,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更好地投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中。
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肩上承担着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境况的重担,心理压力较大,也更加渴望改变和成功。高等教育首先要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明确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目的,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帮助其坚定理想信念,正确认识现阶段的社会现象,尤其要避免学生因经济的不平衡而造成的心理不平衡,进而导致极端心理问题的出现。
第二,帮扶要体现人性关怀。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高校管理者,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的信任度,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要充分顾及到学生的自尊心。
第三,发挥学生社团和高年级学生干部的作用。各类学生社团要充分吸纳家庭困难学生,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活动的设计上要有意识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造施展自我的舞台,使他们在活动和与人交往中获得自我认可。
第四,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我国目前教育的现状导致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明显,来自偏远地区的经济困难生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往往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照顾到偏远地区和经济困难生的学科基础,努力帮助其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针对大二学生以励志成才和再塑自我为主的人生导航教育
进入大二学习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对大学学习和生活已经完全适应,也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处世方式。他们勤恳务实,敢于吃苦的精神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使得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不错的成绩,并因此获得学习奖学金和各类优秀学生奖学金,这进一步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更加全面,迫切渴望能够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能力的锻炼。在这一阶段,我们应该加强励志教育从根本上激发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并为他们提供多种锻炼的机会,引导他们再塑自我,向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行。
第一,发挥典型模范作用,加强励志成才教育。高校毕业生中不乏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典型,他们的成长故事最能打动同样渴望成长和成功的经济困难学生,也能够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一条可参考可借鉴可学习的路子[3]。
第二,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家庭经济困难生学生自强自立的能力。在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地前提下,学校要尽量多地给经济困难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给予他们经济补助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岗位设置和分配过程中要公平合理,维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利益,学校各部门都应当体现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另外,勤工助学不同于“奖、贷、助、补、减”等单纯给予型的经济资助,它需要学生付出劳动和精力,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价值,对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能力和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强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四进社区等志愿活动发挥着重要的实践育人功能。在家庭经济困难生中开展此类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的能力,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还能够增强他们的感恩回馈意识,使他们体会到帮助他人的乐趣。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身价值定位和人生意义启迪具有重要意义。
三、针对大三学生以追求真知和明确方向为主的专业引航教育
进入大三学年以后,学生们在专业学习上进入到深化阶段,学习的效果关系到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学生需要一个更加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对毕业以后的个人事业发展做出详细的规划和充分的准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相比有其自身的限制条件,对出国、就业、考研等方面做着艰难的选择,他们自身的梦想和专业追求往往受制于家庭经济情况。为此,班主任和辅导员就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给予引导和帮助。
第一,鼓励学生坚定追求真知和实现梦想的决心。对具有专业发展潜力,热爱学术研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鼓励其继续进行深造,争取在专业方面有所建树。对研究生期间的资助政策要给予分析,并与学生家长做良好的沟通,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真正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排忧解难。
第二,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情况打造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案。尊重学生个性需求,立足学生发展实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成长,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根据特殊情况做特殊分析,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综合学生自身素质、家庭条件、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做出准确的发展定位,确定发展目标。
第三,将个人发展规划同国家的发展规划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作为青年人,应当自觉将理想融入到国家发展、民族兴旺中,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近年来,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志愿服务等政策的实施和落实,吸引了众多优秀大学生投入到西部地区的建设发展中来,而家庭经济困难生很多来自西部偏远地区,学成返乡,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既解决了当地人才匮乏的难题又能够给大学生实现自己理想提供了机遇。
四、针对大四学生以就业指导和成才报国为主的远航教育
大四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是求职就业压力,经济困难生人脉和社会资源相对缺乏,又迫切需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指导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更好更快地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缓解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是高校学生工作者所应承担的重要任务。
第一,开展全方位的求职就业指导。学校应针对毕业生开设求职信息搜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业礼仪等一系列的课程讲座,帮助毕业生尽快地进行角色转变,做好充分准备,以更专业更积极的姿态加入到求职队伍中去。
第二,全方位开辟就业渠道。高校应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通过校企合作、邀请企业来校进行校园招聘、聘用毕业生信息员提供招聘信息、通过导师推荐就业等方式全方位地开辟就业渠道。积极将校外企业请进来,减少毕业生外出求职就业的成本,呼吁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优先择用贫困大学毕业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辟就业绿色通道。
第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毕业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辅导员、班主任要熟悉掌握学生的就业流向和心理健康状况,引导和帮助贫困毕业生应对当前的就业压力,通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及班级心理委员了解毕业生在择业、恋爱、学业等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帮助毕业生做好适应社会生活和新环境的心理准备。
第四,加强贫困毕业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班会、座谈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毕业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把“坚持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坚持艰苦奋斗,坚持开拓创新,坚持高尚品行”的要求,转化为贫困毕业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自觉行动和追求,强化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克服困难,务实奉献。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困难 学业帮扶
中图分类号:G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199-01
近几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学生群体人数如雨后春笋般呈指数性增长,高校生源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部分学生由于初入大学,挣脱了家长管教的束缚,脱离了高中压迫式学习环境,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加之部分学生自身控制能力与管理能力较弱,期末考试成绩常有一门或几门不及格。屡次不能通过重修者或经历过数次留级的学生,容易引发系列心理问题,导致学生出现不能按时毕业。
1.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
本文所讨论的学习困难学生特指广义的学习困难学生,这部分学生智力水平正常、身体健康、无心理障碍、感官障碍或其他躯体及精神疾病,但却由于种种因素导致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难以靠自身之力完成学校规定的培养计划,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导致延期毕业留校继续完成学业的学生。
2.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表现及自我评价
学习困难学生在我国所有学生中占有相当比例,不仅存在于儿童、青少年群体中,也存在于高校学生群体中。有调查研究显示,大约有4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该领域涉及医学、生理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导致学习困难现象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2.1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表现
笔者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中常接触学习困难学生,通过观察该学生群体,在与沟通、交流和谈心的过程中发现,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学业危机最主要的原因。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性格、兴趣、情绪、态度、意志等,这些因素虽不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但却对学生的学业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很可能会因为性格孤僻、语言沟通障碍而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填报高考志愿时受到家长或他人干扰的同学,也可能会因为对录取专业不感兴趣而丧失学习动力;失恋学生很可能因为情绪问题,将自身的关注点从学业转移到自我感受或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可能会由于过度沉迷学习之外的事情而旷课、早退等现象,或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长此以往将会荒废学业;意志力不坚定的学生,在学习时难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导致上课时跟不上任课教师的思路,或早退、或逃课,去做兼职或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打发时间。
2.2 学习困难学生的自我评价
高校新生经历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换来金榜题名之时,初入大学缺失了奋斗目标,出现了间歇性丧失学习动力,与高中时期的表现出现落差,可能会出现自卑、不自信和自我评价较低等现象。当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时,不能从学习当中感受到快乐与成就感,会产生厌学情绪,自然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娱乐、社交等与学业无关的事情上,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业危机。
3 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对策及引导方法
做好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是高校加强学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3.1 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观
大学生刚入校门时,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变化的成年初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迷茫,接触大量不良社会风气,容易丧失学习目标与学习动力,学校应注重新生入学时期的教育引导工作,帮助引导学习困难学生重视学习,端正学习态度、优化学习动机。高校辅导员应全面了解大一新生生的入学档案,只有全面准确的掌握学生情况,合理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才能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大学观。
3.2 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传统课堂上的教师经常采用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教学,忽视学生听课时的感受与反馈,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满足于自身的学习需求,产生厌学情绪。任课老师应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计划,重点关注学生听课时的状态、反应,因材施教,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
3.3 提高学生上课率,改变上课考勤制度
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在高校课堂上已屡见不鲜,提高上课率,改变考核制度将会从根本上对抗学习困难学生的消极学习行为。传统的考勤制度,如点名工作,耗时较长,教师教学任务艰巨,部分教师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保证每节课都点名,这样就为学习困难学生创造了逃课的侥幸心理。高校应当采取与时俱进的考勤方式,如上课前刷卡或刷指纹进行考勤,既能保证上课率又能避免学习困难学生逃课。
3.4 帮助困难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任课教师或辅导员应努力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了解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目标并不断细化,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激发学习主动性。辅导员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个人档案,追踪评估学生阶段性的表现,定期召集学业危机学生互相交流,也可邀请成绩优异的学生分享经验或成立学习小组,由内而外激发学生群内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5 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力作用 ,提高学习困难生自主学习意识
对于自制力较差、沉迷网络游戏,无视学校校规校纪的学业困难学生,建议学校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建议采取家长陪读的政策,请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业帮扶的工作当中,加强家长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督促、监督学习困难学生的上课情况,帮助这部分学生逐渐回到学习的轨道,摆脱网络沉迷。
3.6 加强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习自信心
调查研究显示,由于心理问题导致学业出现困难的学生在高校中也占有一定比例。这就需要专业机构来进行支持,可以向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反映情况,并根据学生情况安排团体辅导或“一对一”的辅导,来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进行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接触心理负担,享受大学生活。班主任或辅导员可定期在全年级、全院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帮助学业困难学生消除心理负面情绪,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陈梅琳.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教育策略[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4,18(1),61-63.
[2] 鲁小华,王浩业.大学生学习困难对照研究及干预对策初探[J].北京教育(德育)2014,3(670),23-25.
[3] 刘冰.提高高校学生上课率的思考[J].工会论坛,2007,13(6),113.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6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分析 途径探索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特征。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费用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因为生活艰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不仅面临紧张的学习任务,而且要为生活、学习的费用忧心,难以全身心投入大学学习中,往往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未来缺乏信心,理想信念模糊;自我成就动力不足;人际交往相对敏感,等等。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近年来,政府、高校和社会积极采取应对之策,扶助困难学子完成学业,困难学子在经济上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然而,困难学子在精神层面的压力和困惑却越来越大,这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而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资困助学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分离,对学生更重物质帮助,重解决眼前实际经济困难,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精神层面的引导。第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情感育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重视不够,关注关心还有待加强。第三,注重整体上教育引导,忽视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对个体发展关注相对不足。第四,思想教育方法手段单一,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缺少单独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手段和具体措施。第五,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相对不足,难以真正触动学生内心,难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提高。第六,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就教育欠缺。因此,积极探索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推进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显得必要而迫切。
二、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有效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开拓教育平台,丰富教育形式。归纳起来,我们从以下六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推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与关怀永远是教师对待学生最温暖的注脚。为此,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育人理念,投入爱心和感情,不放弃任何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让每一名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最温暖的关怀。其次,充分尊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尝试采取一对一精细化帮扶指导的创新工作模式,竭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特征,从不同个体出发,侧重一对一地开展帮助和引导,使不同性格、志趣、爱好、特长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不懈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
(二)进一步做好资困助学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
一是尽可能地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资助,最大程度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从根本上保证他们的求学问题,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发展自己,为他们的成长、成人、成才提供最坚实的物质保障;二是认真做好奖助学金等相关资困助学名额的评定、发放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科学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困难情况,合理制定评定机制,确保将资助发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如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中,为了摸清家庭困难学生的真实情况,又不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尽量保护他们的隐私和自尊,采取学生申报、班级内选、辅导员摸底核实、结果公示的方法,让助学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坚持人文关怀,深度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他们的成长指路引航。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走进学生,融入学生,把学生当做朋友,学生才能信任你,才能敞开心扉。为此,我们从细微处出发,将人文关怀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把温暖真正送到学生的心坎上。一是更新传统理念,改进济困工作模式,淡化“贫困生”提法,避免给学生心理负担。比如在助学金评定讲到资助对象时,以“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等提法代替“家庭贫困”字眼,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心理氛围。二是建立动态的学生成长档案,通过面对面沟通交流、深入走访学生宿舍,保证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个月有一次以上的深入谈心交流,形成较为详细的谈心记录和针对性的帮助措施。三是以情感育人,坚持为学生送生日祝福。通过学籍档案信息、谈话了解等方式,准确记下每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日,每逢他们过生日,在第一时间送去祝福,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精心挑选名人传记、励志读本、专业书籍作为礼物,鼓励他们志存高远。四是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倾心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件小事,用师爱为学生的成长护航。如放弃假期休息时间,为生病住院学生熬汤送药、彻夜守候;自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购置生活用品;假期为学生办理生源地贷款证明;与考研压力大的学生谈心交流等。五是在学生家庭突逢变故等特殊情况下,给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心,持续不断的鼓励。在任何艰难的时候,作为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主心骨,都应该坚持和学生同甘苦,共命运。如在学生的亲人罹患重病时,主动走近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陪着他们一起渡过难关。
(四)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构筑精神支柱。传统文化蕴涵着很多极有价值的人文思想,在修身、求学、立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阅读传统文化名著活动、参观传统文化景点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近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熏陶,汲取文化精髓,从而进一步完善自身,坚持理想,奋发向上。
二是重视开展心理咨询。在全面把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心理档案,开辟专门时段主动约谈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舒缓压力,降低心理焦虑;开辟咨询新阵地,设立专门的咨询邮箱和咨询QQ,让部分不愿当面交流的学生通过网络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利用校园论坛、博客等新媒体,分享心理故事、心理知识,启发学生。
三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丰富性。通过举办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讲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主题征文比赛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举办寝室文化节、心理健康周主题教育、心理成长论坛、定期组织观看心理励志影片等活动,勉励困难学子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认识发掘自身的优点和价值,逐渐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五)深入创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子积极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竞赛和学生科研实践活动,指导他们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创新载体,着力为他们搭建更多的展示自身才华的实践机会,着眼他们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
第二,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假期实习等社会实践岗位的安排,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长远发展,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磨砺人生,实现“助困育人”的双重目标。具体做法是:设立多元化的勤工助学岗位,尽力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假期实习名额,大力开辟专业性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习岗位。其次,在岗位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让学生在最适合的岗位上锻炼。部分岗位实行竞争上岗,择优选拔。如在志愿服务、假期实习的岗位确定上,以模拟招聘的形式,让学生自行提交简历,组织笔试、面试,选拔出最适合的学生;部分岗位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困难程度做好安排。再者,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关心与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醒他们平衡好学习与工作的时间安排;适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成长、锻炼。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励志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推行“赏识教育”的理念,努力为经济困难学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和平台,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组织成立文学社、戏剧社等学生社团组织,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其次,通过学生社团更多地组织开展文体比赛,尤其是专业相关比赛,坚持为参赛学生鼓励打气,发掘、肯定他们的闪光点,适当扩大评优评奖的比例,让更多学生有获得荣誉和奖励的机会,增强自信心,挖掘他们自我成就的潜能。
第二,把握激励教育规律,开展“励志青春”主题教育活动。首先,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励志青春”系列书目、大学生年度人物先进事迹为素材,通过主题团日活动让经济困难学子深入学习优秀大学生突出事迹,为他们扩大典型引路的视野,为他们树立励志成才的路标,从思想上引领他们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着力挖掘学习身边的榜样,组织“自立自强优秀大学生”、“年度励志之星”评比表彰活动。通过评选、表彰、宣传的过程,让学生找到身边最亲近的励志典型,激发斗志,坚定决心,进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再次,强化励志教育的育人效果,以励志教育中涌现的典型事迹为题材,编排为话剧、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展示在校园文化的舞台上,营造积极向上的励志教育氛围,升华励志教育活动的主题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荣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工作释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