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能力;互助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60-02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能力,实现教学上的双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展其个性特长,最终达到提高其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这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而学生则是被动地倾听,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果也不够好,这也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呢?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实施互助合作,尝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
教学是一个多边互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多边互动。这种互助式的合作学习就是对学生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求知。进行多边互动时还要提倡学生之间构建小组团队,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提出质疑并进行解决问题的探究,还涉及互相检查对方的活动,共同操作发现新知。教师在让学生进行互助合作时一定要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并且筛选问题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实现多向合作。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文章的标题,然后整合学生的答案导入课程。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可以提自己胸中有答案的问题,也可以提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这样既能体会考一考大家的成就感,又能体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求知心理,为互动合作教学提供前提。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语文教师一定要精讲、少讲,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学习、思考、讨论和操作,同时,在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运用情境设置,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进行课本剧演示等,能够提高40分钟课程的效果,释放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充分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其进行创新
语文是一门工具课,是提高学生各门功课的工具,其内容非常广泛,语文又兼具人文性,其内涵博大精深,许多问题的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教师不要把学生思维限制死了,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位的思维探究,寻找各种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开头、中间或结尾等处进行质疑。如学生就《包身工》一课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那些包身工为什么一定要在纱厂工作;那些残忍的“带工”老板为什么没有人告发;社会的执法者去哪了……学生的一些问题也许显得片面、幼稚,但这是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经验、知识根基和智慧的力量。在学生共同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会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并沿着其思维的路线加以引导,只要能够不违背中心,言之有理的皆给予肯定。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不断质疑的信心。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是很难自由地发言,更不要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动力呢?教师首先要解开学生思维的枷锁,与学生进行平等地、自由的情感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教师给小组布置任务之后,可以深入小组参加平等的讨论,让学生敢说、敢写、敢问,让其在无拘无束的课堂上自主探究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形成学习能力。课堂设计也要变教学为导学,使学生的教与学相辅相成,多边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的情境中。
四、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2
【关键词】营造环境,创新品质,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做为小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充分发挥其学科的优势,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等诸多能力之中,更应优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在当今这个社会中,只有创新才能谋求发展,只有创新才能立足于不败这地。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
一、营造创新环境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改变就是由“教学生学”到“学生自己学”教学观念的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善于营造民主、自由、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表达,积极参与,能感受到自身价值之所在,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气氛,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独立思考。学生表现只要有肯定的地方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即使有缺点,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而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完善。同时,要给学生较多的自由,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他人乃至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形成自由探讨,自由争论的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培养创新品质
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新离不开学生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决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教师鼓励学生努力完成较难的任务,为坚其信念,让学生默念“我自信,我成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给予鼓励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自信。如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动作……都可以使学生信心倍增,攻克难关。
其次,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坚韧的品质。科学研究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没有坚韧性,任何创新想法都不过是空谈。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经得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要做到越挫越勇,越挫越要坚定完成下去的信念,让学生明白只有付出才有回报。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说:“创新需要勇敢,创新需要耐心。”让学生独立思考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坚韧的创新品质的目的。
三、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定势指的是沿着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方面是稳重,消极的方面是缺乏创新精神。定势是创新的最大障碍。如何巧妙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并用,力求求新求异,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全部,是知识的源泉。”可见想象力对于科学研究,探索发现的重大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安排一些启发学生想象能力的教学环节,对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创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欣赏,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之后,创造想象能力便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其次,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和发展,从而产生的新奇结局。当然,创造性想象能否产生创新成果,还取决于结果的合理性,在教学时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并告诉学生创造性想象不能违背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失去理智的胡思乱想。
课堂上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思维是创新的先导,许多科学家就是靠直觉思维作出预测,把握方向的。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弥补,是创新的高级思维形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猜测是发展创新的方式之一。语文课堂适当应用发现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独立发现,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系,又使学生获得了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的态度和形象,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兴致勃勃、精神愉快等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增强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诱发创新“灵感”。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兴趣呢?
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3
1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和心理健康的承担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教师更重要是要在教学中将心理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1.1教师必须先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修养
育人必先育己,教师必须先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修养,让健康的心理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石。
教师还需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规律和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心理观,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可以开发。
1.2要尊重学生情感,个性
学生的情感有时在成年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却是合理的,我们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去强求学生和成人的想法一致。作为教师,只有爱生,才能去体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深处,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困,真诚地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
1.3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地发展自我,促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1.4教师需要保持乐观、豁达、宽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绪特征
教师心理健康,在良好的心境下授课,教师便会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对教学内容阐述得当,把握到位,这样会使自卑怯懦的学生昂起自信的头,使暴躁易怒的孩子拥有平和的心态,使每位学生的竞争情绪得以激发,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相反,教师遇事急躁,学生情绪就不稳定。教师心理不健康,会把不良情绪带到教室,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惩罚学生,这样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2 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学内容,构建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
2.1感同身受的教学可以保持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单一的环境缺少很多的体验,造成太多的人生空白。心理学上提倡“共情”,只有处于同样的情况境遇下才能感同身受。很多沟通都必须有过相应的体验,才能够理解,才会有效果,只讲知识点会使文章显得乏味,学生也会缺乏阅读兴趣。语文课堂中要营造一种与课文中的人或者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氛围,这样就会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就把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让他们做一些换位思考。
在我们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考虑到此文创作的时间离我们久远,笔者便采取了不同于平日上课的方法,首先不是交待创作背景,而是通过回忆在南斯拉夫的中国大使馆被轰炸,王伟英勇献身的事情,来寻求学生的回应,他们那愤愤不平的眼神告诉笔者,每个人心中已经有一份特别的感情,开始进入角色了。于是笔者抓紧时机,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进入正文,展开联想:假如你是参与“三・一八”请愿的一名群众,面对段政府对刘和珍等君的污蔑时,作为一名幸存者,你如何去反驳?
在二十分钟的时间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积极参与,并且在这短暂的时间内,也不乏精彩之作,此时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平日学生上课的消极“怠工”和沉闷的教法一定有关联,学生作为参与的个体,与老师最大的不同是语文课堂上,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孩子兴趣的使然,于是笔者把握时机请同学发言,并挑出两篇典型的进行分析。
通过“感同身受”的练习,大部分同学都已进入角色,以此种心态去学习该文就不会觉得有太大时间和空间的差距,并由此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在课后还有不少同学就此文发表了自己的“高见”。
2.2榜样教育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均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加以完成。榜样教育的过程“是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方设法激活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特别要充分发挥替代性强化和认知的中介作用,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理解榜样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并有选择性地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自己信念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在学习课文《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时,笔者要求学生以王海桐为榜样,真诚面对自己,在比较中反思自己,规划自己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并围绕中心问题“王海桐为什么能考上北大?与王海桐相比,我有哪些差距?”来阅读思考课文,最后将思考结果写成文章,要求学生在班上展示。
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规划,对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学习该篇文章对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他们从王海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且从初入高中便有了新的奋斗目标,甚至有的学生将王海桐勉励自己的“你能行”此句拿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些对他们在将来的学习都有着这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设置一定的读书环境,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学生有意无意间进行模仿,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示范作用之所以能够影响学习,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在观察过程中,示范行为会浓缩成符号性的表征,指引观察者在以后做出适当的行为”。
2.3“精神胜利法”让学生走出低谷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为人所不齿的人,其“精神胜利法”更是“夸大自我、逃避困难”的代名词,但在经过仔细分析后,笔者却发现它还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
某同学是一位勤奋刻苦,追求上进的男生。在一次月考中,语文考了六十分。当时看到成绩,笔者意想不到,也预感到该生会受到很大打击。果不其然,当他得知成绩后,情绪很低落。当找他谈话时,笔者发现他两眼红肿,谈话时,为了避开他的伤心处,笔者先从其家庭生活入手,了解到父亲离世,母亲对他寄予厚望,他过早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而后又谈寄宿生活的适应过程,在其中,笔者利用了“阿Q”精神,尽量找出他的优点后加以夸大。在谈学习时,也同样夸大了他的优势,使他认识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在学习上也并非是无可救药。通过这样的谈话后,使他慢慢找回了自信,同时弱化了自责。最后,笔者又帮他分析了考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自那以后,该同学很快就振作精神,又开始进入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并在第二次月考中考到了八十分的较好成绩。
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4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一位教师在上《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技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向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提出了种种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5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可以说是学生进校后的第一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新生大学校园生活的开端。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开展科学、合理的入学教育,对于帮助刚进校的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和新的角色要求、实现人生的重要转折的意义尤为重要。
1“90后”大学生主要问题
自主学习能力差。众多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学习的认知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的被动学习模式,不适应高校教师的授课方法、不会合理安排课余的时间等,缺乏学习的动力、无法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因而导致其不能很好的适应客观的学习环境。
自我意识比较强。“90后”这一代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长期以来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得大部分新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渴望展现自我,维权意识强,但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来到新的生活环境后无法很快地适应集体生活,自主生活能力差。
心理承受能力弱。步入大学校园的“90后”,面临着一系列的落差:生活、学习、情感、人际交往……这些方面都跟高中生活有较大的差异,一段适应调整期必不可少。在此期间,面对新的挑战,很多大学新生会表现出很明显的不适应性,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有恋爱纠纷和宿舍矛盾、有家长与子女沟通不畅等,由于心理困惑不知如何排解而导致大学新生在面对各种压力时无所适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2“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现状
2.1爱国爱校教育
在学校层面,将爱国爱校精神贯穿于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引导新生学习领会“德厚学博 文精武杰”的校训精神。在军训期间,开展学校歌活动、校园安全知识讲座、内务卫生评比、参观校史馆等活动,帮助新生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发展历史与办学特色,了解学校的知名校友,学习榜样的力量,爱护校园公共环境,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爱校情怀。
2.2校规校纪教育
军训结束后,各系召开师生见面会,让新生对新的老师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尽快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与此同时,还采取在大会上共同学习和会后分班讨论的形式学习学生手册,大会上由辅导员带领学习,会后由班主班主持讨论。校规校纪里,既有鼓励与奖励,也有警醒与处分,在正式步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之时进行学习,有助于新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规划大学生涯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2.3班主任制度
近几年,班主任在广州体育学院新闻系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闻系为每一个新生行政班各挑选两名专业对应的大二大三学生作为班主任,以亦师亦友的身份为刚进校的新生提供服务,并贯穿整个入学教育过程的始终。从新生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到迎新工作、新生班会、入学体检、开学典礼、军事训练、师生见面会等系列活动和新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新生班主任都参与其中,他们可以说是大学新生成长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群体。
3“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创新措施
3.1提高全员育人意识
在现实中,高校普遍存在全员育人意识淡薄的现象,迎接新生、新生入学教育往往被视作学工部门及辅导员的工作,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及专家参与的少之又少,甚至是无人问津。很多时候都是看到学工队伍的人员单兵作战,学缘结构单一,专业指导教师缺乏,难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举全校上下之力、学生家长配合学校,统一部署、多方配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2延长入学教育时效
新生入学教育时间一般都比较短,除了在军训期间见缝插针地安排一些讲座及学习活动外,都压缩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进行,时间紧、主题多,给人以“填鸭式”教育的感觉。建议放宽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维度,为他们设置一个缓冲期及观察期,将时间延续到一整个学期。在缓冲期间分主题分重点继续开展教育,并纳入职业规划教育,帮助新生客观全面地评估和认识自己,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远大理想。
3.3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新生在新的环境中遇到各种困扰而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及帮助时,往往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定期地举办各种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导新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困扰。同时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引导新生正确认识自我,正视现实,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
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6
新课程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社会实际,贴近学生实际,使语文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如何落实新课程改革呢?下面结合自己近几年来在教学中的体验,谈一谈对新课改的做法。
1.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终身学习型人才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日新月异。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更加注重开发人类自身资源、潜力与价值的时代。 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是教育工厂,学生是教育产业的“产品”,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 ,肩负着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高中毕业生的重任。语文教学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动力,需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总目标提出要让学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性”。在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方面,总目标也要求高中学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语文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终身学习型人才。
2. 优化课堂活动,增强自主意识 课堂活动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要使教学内容更易于学生掌握,课堂活动前,教师要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最好的方式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我体验学习,努力营造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环境,并加以引导,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
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力,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舞台。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增加观察、调查、讨论、演讲、社团等课堂活动,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 转变教育观念,创造和谐课堂 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主动转换角色,乐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与学生交流,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去发现、领悟、创造,进而给予积极中肯评价,并着力营造平等、民主、有趣、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创新教学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