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环境改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环境改善范文1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能源消费;住宅面积;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4.0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4-002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05
我国现在住房、道路、公共绿地、生活用水、卫生厕所、有线电视等人居环境与20年前相比有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但是这些年中中国所消耗的各种形式的能源均有所增长,2006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就已经占了全球能源消费的15%以上。随着中国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高,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也大幅度增长,这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改善居住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制冷取暖、生活热水、家用电器的需求增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是否要走一条西方国家已经走过的大规模城市开发同时又是大规模消耗资源、产生污染的道路?因此有必要分析和研究能源消耗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关系,进而提出科学的改进方案,为我国人居环境节能建设提出宝贵建议,使中国人居环境在改善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减少能源消耗。
1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
“人居”是指发生有组织人类活动的地方,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主体而言的,一般是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客观存在的总和,现代城市生态学认为,城市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因而城市人居环境是指由围绕城市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系统整体。从构成人居环境的基本因素看:建筑是基本因子,它直接提供人类居住、工作的空间;此外具有前瞻性的基础设施是重要因素(包括道路、给排水系统等),如果这些基础不完善或前瞻性不够,会给居民的出行与生活带来不便;而社会的自然系统――生态基础设施是社会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因而是人居环境的最基本部分,它不仅包括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自然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1]。
人居环境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档次和社会生活水准,凝聚了这个时代的社会文明。因此,优化人居环境是个复杂的工程,它包括城市功能的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居住条件的改善、综合环境的治理,以及人文景观的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等诸多方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合理规划的需要。十几年来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1.1 居住面积扩大
1978年,我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0.38亿m2,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6 m2。1990年,我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1.73亿 m2,城市人均居住面积6.7m2[2]。2004年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3.79 m2。2007年我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6.88亿 m2[3]。与1978年相比,城镇住宅建设面积平均每年增长2 100多万m2,极大缓解了城市居民的居 住需求,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1.2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
1980年,中国城市平均每人拥有铺装道路面积2.8 m2,平均每万人拥有下水道长度2. 4公里,平均每人生活用水46.8 t,用气普及率16.8%,每万人绿地面积9.6 hm2[2] 。2007年,中国城市平均每人拥有铺装道路面积11.4 m2,城市排水管道密度8.2 km/km2,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0.1亿 m2,平均每人生活用水65.1 t,用气普及率87.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0 m2[3]。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
1.3 住宅区位向城市外扩展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变无偿配给为有偿使用,市场经济杠杆发生作用,地价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呈递减规律,中心区的居住用地部分让位于土地收益率更高的商业、金融、办公等第三产业用地,城市近郊区由于地价相对较低,适宜于发展住宅产业,从而为城市中心区人口外迁提供了住房选择。例如,1999年处于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区居住房屋占全市居住房屋面积的2.99%,而离市中心较远的松江区居住房屋占全市居住房屋面积的1.85%[4]。2008年上海静安区居住房屋占全市比例为1.74%,松江区居住房屋面积占全市6.51%[5]。其他大城市的住宅发展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住宅区位的向外扩展提升了对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私人汽车的进一步需求。
1.4 城市住区的综合功能提升
住房成为商品以后,人们对家的主张变得强烈,家的概念也变得丰富起来。人们的品位越来越高,对于住宅的空间功能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今,人们对于住房的设计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①无毒害、无污染的新型环保绿色建材,建设生态园林住宅,力求实现自然与建筑的和谐。②空间设计上要求大空间,便于人们灵活布置家具,满足自主设计的愿望。③私家车泊位,建立地下停车场是居民的普遍要求。④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要求越来越完善,诸如幼儿园、公园、图书馆、超市、交通换乘等[6]。
陆歆弘: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4期2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2.1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指标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显然,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居住水平的提高,也需要相应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作为基础。表1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由表1可以看出,从1990-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87亿t标准煤增长到26.56亿t标准煤,其中生活能源消费量占10%-16%。2007年我国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已经超过200kg标准煤。
表1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
Tab.1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in China
年份
Year能源消费总量
(万t标准煤)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104 tce)生活能源消费量
(万t标准煤)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104 tce)平均每人生活消费能源
(kg标准煤)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kg tce)199098 70315 799139.21995131 17615 745130.82000138 55315 965126.42003174 99019 827153.92004203 22721 281164.22005224 68223 450179.92006246 27025 388194.72007265 58326 790203.3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3]为了便于研究和发现规律,本文选择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个指标的均值来反映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8年历年。计算时各项指标均以1990年为100,计算出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及人均生活消费能源指标见表2。
表2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指标
Tab.2 Urban human habitats quality index and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index
年份
Year城市人均住宅
建筑面积
Urban house floor
area per capita城市人均拥有
道路面积
Per capita area of
paved roads in cities城市人均公园
绿地面积
Per capita park
green area in cities城市人居环境
质量指标
Urban human habitats
quality index人均生活消费
能源指标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index19901001001001001001995118.98141.94138.89133.2793.971997129.93167.74161.11152.9395.622000148.18196.77205.56183.5090.802001151.82225.81255.56211.0693.612002166.42254.84300.00240.4298.352003172.99300.00361.11278.03110.562004182.48332.26411.11308.62117.962005190.51351.61438.89327.00129.242006197.81354.84461.11337.92139.87
2.2 两个指标间的关系
根据表2,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指标之间呈现如图1的关系。两者之间适合拟合一条U型抛物线:y=143.94-0.598x+0.002x2, R2=0.984,式中y代表人均生活消费能源指标,x代表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20世纪90年代格鲁斯曼等人发现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一条倒U型曲线[7],它描述了部分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即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污染的程度由低
图1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与
人均生活消费能源指标的关系
Fig.1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 human habitats
quality index and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index趋高,经过某个临界点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但是本文发现,我国的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和人均能源消费之间却存在正U型曲线。目前我国所处的阶段是,随着人居环境的舒适程度提高,能源消费水平也在提高。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见图2),在人居环境质量指标与人均能源消费指标增长的走势中,两者存在“脱钩”现象,他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并不是长久的。人均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并没有人居环境质量提高的速度快,因此图2中出现了一种“喇叭口”现象,两个指标之间最大相差2.4倍。
图2 能源消耗与人居环境改善之间的“脱钩”现象
Fig.2 The “decoupling”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uman habitats improvement3 与国际经验的对比
在世界上,我国的人均能耗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如图3所示。2006年,世界人均一次能源消费为72.4MBtuBtu是英国热量单位。,中国人均消耗为56.2 MBtu,日本和德国分别为178.7和177.5 MBtu,而美国的人均一次能源消费则高达334.6 MBtu[8],接近中国的6倍。
图3 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
Fig.3 The global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数据来源: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 Energy Annual 2006[7]
3.1 与德国比较
从人居生活环境来看,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确和德国有类似经验,如图4。随着户均和人均居住面积的逐步增长,德国的人均能耗也呈现一种U型抛物线关系,而且目前也已经过最低点、处于抛物线的上升阶段。从中国和德国两个相似案例来看,似乎在能源消费和人居环境(居住面积)之间存在一个最优点。据两条曲线推算,在中国这个最优的节能居住面积在人均建筑面积20 m2左右,而德国为户均83 m2左右,人均36 m2左右。但中国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住宅没有像德国那样普遍使用取暖等耗能设备,因此从图1和图4对比来看,德国抛物线的上升阶段要比中国的曲线更陡。说明中国在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并没有像德国那样大规模地提高能源消费。
3.2 与日本比较
中国人居环境指标和人均能耗指标之间的“喇叭口”现象,在日本也同样存在。但是与中国相反,如图5所示,人均能源消费指标在户均住房面积指标的上面,显示人居环境(居住面积)的改变不大,但是能源消耗却大量增长。1978年,日本户均住宅建筑面积80.28m2,2003年户均建
图4 德国人居环境与能源消费指标的关系
Fig.4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habitat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Germany
数据来源:根据参考文献[8]和[9]计算。
筑面积94.85m2[9]。按2000年日本户均人口2.67人计算[11],2003年日本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大约35.5 m2。但是日本家庭的能源消耗量却非常大,1980年日本50%以上的家庭有了空调,1984年50%以上家庭有了两台彩色电视机,1987年50%以上家庭拥有微波炉,1992年每个日本家庭都使用一台以上空调。2002年日本家庭的总用电量达1977亿kwh[12]。因此日本正在大力倡导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能源,例如在商业和居家领域日本现在有18个产品大类(如冰箱、电加热器等)必须满足法定的节能标准。
3.3 与美国比较
美国虽不是全球人均能耗最高的国家,但也属于相对
图5 日本人居环境与能源消费指标的关系
Fig.5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habitat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Japan
数据来源:根据参考文献[8]和[10]计算。比较高的国家。近年来美国的户均能耗得到了有效控制,呈现下降趋势,如图6所示。1980年,美国每户家庭消费能源114.10 MBtu,2005年下降到94.90 MBtu[13]。当然,家庭规模的缩小可能是一个原因,而更主要的是节能技术和新能源的利用和推广,如美国的绿色建筑标准LEED正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业主和开发商购买高效能的住宅建筑器具可以获得政府补贴[14],美国政府在新能源的研发和利用中大力支持,2005年可再生能源占美国能源产量的6%[15]。而这正是中国应该学习的经验。
图6 美国家庭住房和能源消费(1980年=100)
Fig.6 Residential houses area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U.S.
数据来源: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Department of Energy, U.S.,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Survey (RECS),1980-2005[13]
4 结 论
居住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出行道路便利,是近20年来我国居民的明显感受,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人居环境改善的明显成就同时,对于能源的依赖也越来越强,本文通过国内外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对比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
总的来看,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并不高,中国的节能效果也是明显的。由图2的“喇叭口”可以看出,人居环境的改善并没有伴随人均能源消耗的同幅增长,这与我国居民的用能习惯和地域分布有关。与1990年相比,2006年中国人居环境改善指标提高了3.38倍,人均能源消费提高1.46倍,两者已经形成了“脱钩”趋势。
人们对舒适生活环境和便利居住条件的追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盲目扩大居住面积、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也是不利于减少能源消耗的。2006年中国城市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已经是27.1 m2,但是通过图1的曲线回归发现中国最优的节能居住面积在人均建筑面积20 m2左右,德国也存在类似的U型抛物线。这给了众多房地产开发商一个提示,大面积别墅、高档住宅的开发从长远来看不是适宜之举。
但是与美国相比,中国在节能工作上不能放松,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是非常高的,对人居环境的舒适性改善必然伴随着更多能源的消费。石化能源的节约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也有利于人居环境的优化。中国也正面临着发达国家提出的碳减排压力。以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为家庭供能是首要的变化和趋势。在一定时期,中国应当出现人均能源消费曲线向下移动的趋势(见图6)。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建设和人口压力为节能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期望为我国人居环境的节能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吴良镛. 关于人居环境科学[J]. 城市发展研究, 1996, (1):1-5. [Wu Liangyong,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J]. Urban Studies, 1996,(1):1-5.]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M/OL].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9-05-05]. /Ndsj/Information/Zh1/i011a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 Yearbook 1996[M/OL].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6[2009-05-05]. /Ndsj/Information/Zh1/i011a]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OL].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009-05-05] /Tjsj/Ndsj/2008/Indexch.Htm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 Yearbook 2008[M/OL].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8[2009-05-05]. /Tjsj/Ndsj/2008/Indexch.Htm]
[4]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0[OL]. 2000[2009-08-12] /Shtj/Tjnj/2000/Tables/6_5.Htm [Shanghai Municipal Statistics Bureau. Shanghai Statistic Yearbook 2000[OL]. 2000[2009-08-12]. /Shtj/Tjnj/2000/Tables/6_5.Htm]
[5]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9[OL]. 2009[2009-08-12] /2003Shtj/Tjnj/Nj09.Htm?d1=2009tjnj/C1006.htm [Shanghai Municipal Statistics Bureau. Shanghai Statistic Yearbook 2009[OL]. 2009[2009-08-12]. /2003Shtj/Tjnj/Nj09.Htm?d1=2009Tjnj/C1006.Htm]
[6]张勤. 适应市场需求,改进住宅设计[J]. 住宅科技, 2001, (1):23-25. [Zh ang Qin. Adapting to the Market Demand and Improving House Design [J]. Housing Science, 2001, (1): 23-25.]
[7]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e,1995,110(2):353-377.
[8]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Department of Energy, US, Internat ional Energy Annual 2006 [R], 2008-12-19.
[9]Bundesministerium für Verkehr, Bau und Stadtentwicklung. Wohnen und Bauen in Zahlen 2008/2009 [R], 2009-01-18.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Ministry, Germany.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 Statistics 2008/2009 [R]. 2009-01-18.]
[10]日本NFDC0务省统计局调查部国势统计 课「住宅•土地统计调查报告[R/OL]. 2003[2009-07-08]. Stat.Go.Jp/Data/Nenkan/Zuhyou/Y1801000.Xls [Statistical Survey Department, Statistics Bureau,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 Japan. Housing and Land Survey [R]. 2003[2009-07-08].Stat.Go.Jp/Data/Nenkan/Zuhyou/Y1801000.Xls]
[11]日本NFDC0务省统计局调查部国势统计课「国势调查报告[R/OL]. 2005[2009-07-08]. Stat.Go.Jp/Data/Nenkan/Zuhyou/Y0216000.Xls [Statistical Survey Department, Statistics Bureau,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 Japan. Population Census [R]. 2005[2009-07-08]. Stat.Go.Jp/Data/Nenkan/Zuhyou/Y0216000.Xls]
[12]Agency for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ergy,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Japan. Energy in Japan 2006 [R], 2006-03: 4.
[13]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Department of Energy, U.S.,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Survey (RECS), 1980-2005 [R]. 2008-05.
[14]李忠东. 美国如何推动建筑节能[J]. 建筑,2009,(11):56. [Li Zhongdong. How USA to Impel Architecture Related Energy Conservation [J].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e, 2009, (11): 56.]
[15]周篁. 美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情况考察[J]. 中国能源, 2006, 28(12): 15-19. [Zhou Huang. Review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 Energy of China, 2006, 28(12): 15-19.]
[16]马琼,杨可晗,买英.塔里木灌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S2):98-99.[Ma Qiong, Yang Kehan, Mai Ying.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 y of Talim irregated area[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0 ,(S2):98-99.]
[17]王玉平.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3):1922. [Wang Yuping.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mineral resources[J]. China Pop 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1998,(3):1922.]
[18]宋健,于景元.人口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Song Jian,Yu Jinyuan . Population Cybernetics[M].Beijing:Science Press,1985.]
[19]Kraft J, Kraft 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DP [J]. EnergyDevelopment, 1978,(3):401-403.
[20]王南丰,鲁玲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2 2(5):30-34[Wang Nanfeng, Lu Ling. Analyze for the Change of theIncome GapBetween China s Urban Residents[J].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Economics, 2009,22(5):30-34.]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rovement of Urban Human Habitat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LU Xinhong
(School of Real Estate,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702, China)
消费环境改善范文2
消费责任话题永不过时
《WTO经济导刊》:每年中消协“3・15”的主题都很让人关注,今年的“消费与民生”也引起很大的反响,我记得,2008年的主题是“消费与责任”。3年过去了,您如何看待中国责任消费的现状?
刘俊海:在全国各级消费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消费和责任”的年主题在2008年贯彻得非常理想。
一方面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消费与责任的重要共识,例如,保护消费者权益是企业的第一责任,企业要换位思考,保护消费者;保护消费者权益还是政府的责任、行业协会的责任、社会的责任、消费者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消费维权理念的创新,整合了消费维权的资源,对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3年后的今天,就目前国内责任性消费而言,有利于责任性消费的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但各方面依然存在一些责任认识不到位、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例如,部分企业唯利是图,不愿意承担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保护消费者权益有畏难情绪、恐慌情绪甚至敌视情绪。还有一些行业协会也还没有认识到保护消费者权益对行业发展有好处,对责任性消费不了解,不赞成。再有就是我们的政府在执法上还没有形成合力,前段时间双汇瘦肉精事件,就凸显了很多部门执法效果不彰。最后,消费者责任意识淡薄。刚刚过去没多久的消费者抢盐,抢盐之后又要退盐,充分暴露了部分消费者不成熟、不理性的一面。
《WTO经济导刊》:有人可能会想,责任消费就是一时的热潮,过去了就过去了。
刘俊海:消费与责任的话题没有过时,永远不会过时。我们依然倡导消费与责任的理念,消费者、企业、政府、行业协会、法院、仲裁机构都应重视对消费的重大责任。这对构建消费者友好型环境有积极作用,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
《WTO经济导刊》:为什么永不过时?
刘俊海:这要从我们当年为什么要倡导责任消费说起。2008年“消费与责任”的年主题,是我们根据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消费维权工作的实际,在广泛征集消费者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的。
当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安排全国经济工作目标任务中,特别强调要改善消费环境。在2008年以前,我国的消费环境整体较之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仍比较普遍,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消费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问题,消费浪费资源、消费破坏环境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从当年的实践来看,“责任与消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进一步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消费信心,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以,它永远不会过时。
让每个消费者都成为责任消费者
《WTO经济导刊》:消费者的责任消费有着什么样重要的意义?
刘俊海:消费者的消费,应该是责任性的、科学的、文明的消费,应当倡导全民树立社会责任的消费理念,购买商品时,用手中的钞票投票,选择那些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企业,以诱导企业进一步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形成良性循环,使企业在增进消费者福祉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优化,这既是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变,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消费者社会责任理念的确立,应当成为我们将来构建消费者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让每个消费者都成为一个理性的、负责任的消费者,成为有利于促进可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责任的消费者,意义非常重大。
《WTO经济导刊》:“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将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由外需驱动向内需驱动,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二次转型”。在这个新的历史背景下,倡导消费者的责任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更加重大。
刘俊海:是的。拉动消费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是市场资源得以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还不成熟、不完善。看市场经济体制成熟不成熟,关键在于,消费内需能不能成为社会资源合理流动的重要指引,现在看来我国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
消费是最大的民生
《WTO经济导刊》:实际上,消费维权也是责任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中消协关注的重点领域,对消费者普遍反映消费维权难的问题,您怎么看?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怎么做?
刘俊海:消费是最大的民生。当前社会不和谐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是消费环节的不理性、不和谐造成,消费矛盾出现后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演化成为社会矛盾焦点。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当把优化消费环境,改善消费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本着消费者本位精神,构建消费者友好型的环境,打造一个消费者感到放心、安心、舒心的责任消费环境。
对于公众反映的消费维权难题,各级政府和消费者协会要更加突出为消费者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化解消费纠纷消费矛盾,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关注消费维权工作,切实把消费维权创新作为社会管理突出的重点内容去对待。
《WTO经济导刊》:2011年中消协消费维权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刘俊海:2011年,中消协把中央倡导的改善民生和消费维权工作结合起来,把“3・15”的年主题定为了“消费与民生”。中消协将在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保护消费者权益,推进和改善民生方面,有所作为。特别是要关注广大消费者关注的民生问题,尤其是对商品房消费、保险消费、电信消费等领域突出的、难点的、热点的消费法律问题,将重点组织各方面的资源,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这是中消协2011年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将优化责任消费环境
《WTO经济导刊》:现在大家都很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您认为这对责任性消费环境将产生什么影响?
消费环境改善范文3
[关键词]生态环境政府采购绿色消费环境税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降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政府责任重大。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多管齐下。本文主要分析政府依靠财政税收这一经济手段,促进生态环境改善,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
一、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
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过去的15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0.1%,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我国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解决我国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造成的后果,政府责任重大。
1.我国生态环境严峻形势必须改变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造成环境恶化。一些地方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结果,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五分之一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十一五”时期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状况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使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些目标,体现了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国家长远利益的要求,政府必须下定决心确保完成。
2.经济增长的高环境成本必须降低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土地退化”等现象。许多地方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降低。2006年我国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报告指出:仅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可见,如果再不重视保护环境,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会更高,政府必须下决心改善生态环境。
二、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手段
保护生态环境,政府要遵循经济规律,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灵活运用财政税收手段,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1.财政税收手段引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政府通过制定财税政策,鼓励使用、消费环境标识志产品、环境认证产品、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有利于消费环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政府机构实行绿色采购、消费者选择绿色消费,全社会自觉抵制非环保产品的消费,增加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1)财政资金转向绿色采购
形成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政府财政资金要优先购买对环境有利的绿色产品,形成政府绿色采购。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要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标准使产品从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到废弃的全过程均符合环保要求。政府所购物品: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车辆等办公用品,都必须达到特定的环保标准,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这有利于带动企业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必需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政府绿色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2006年11月我国公布了第一份政府采购“绿色清单”。它涉及汽车、打印机、彩电、板材、家具等14个行业获得中国环保标志认证的上百种产品的采购清单。它规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在用财政资金实施政府采购时须优先选择“绿色产品”,不按规定采购的单位,财政部门可以拒付采购资金。
(2)税收政策促进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费者作为绿色消费的主体,进行绿色消费还存在一些障碍,还需政府出台财税加以引导。
①减少税收鼓励购买环保产品
环境标志是一种标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签,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实施环境标志认证,实质上是对产品从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处置,乃至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它由国家指定的机构或民间组织依据环境产品标准及有关规定,对产品的环境性能及生产过程进行确认,并以标志图形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哪些产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更为有利。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环境标志产品受到重视,消费者更注重购买环保产品。但是有很多不法厂商,擅自在产品包装上印刷环保认证标志,消费者难辨真假。本来,发放环境标志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环境,一方面通过环境标志告诉消费者哪些产品有益于环境,并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这类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消费者的选择,引导企业生产对环境有益的产品。但是市场上假冒的环境标志产品,产品质量低劣,成本低、价格低,不利于消费者对真环保产品的购买。
鼓励绿色消费,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假冒环境标志产品的打击力度,而且要对获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减免税收。通过减免税收,增加其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共有近200家企业,40多个大类,500多种产品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降低其生产成本,增加其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上处于有利地位。不仅能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环境认证产品,而且能鼓励生产者生产绿色环保产品。
②消费税限制购买非环保产品
促进绿色消费,减少对非环保产品的消费,必须完善消费税制度。去年4月1日,我国对木质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大排量轿车提高了消费税,限制对其消费。还有许多产品,消费者看不出它对环境的危害,然而,生产中对环境危害巨大。例如,消费者在购买黄金首饰时,很少知道它对环境的危害。黄金生产中的氰、砷、汞、浮选药剂、悬浮物、重金属,腐蚀性气体、粉尘、尾渣、废石及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危害极大,尤其是汞和氰,严重污染空气和水。对这类生产中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政府应提高消费税,限制百姓对它的消费。
2.财政税收手段引导绿色生产保护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推行绿色生产。企业是绿色生产的主体,政府要制定财税政策对企业加以引导。
(1)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绿色生产
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就要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一方面,强化从源头防止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现状,就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清洁生产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就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鼓励企业在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环保相关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鼓励企业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政府财政资金都要予以支持。
①财政资金支持绿色发电
国家环保局公布,去年上半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增长4.2%,大大高于“十一五”规划环境目标所要求的每半年降低1%的目标。2006年11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了《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单位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以1000美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计,中国2.9公斤,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为1.1公斤。我国煤炭消费高速增长,导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燃煤电厂又是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来源,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控制二氧化硫污染的问题,一方面,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另一方面,必须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财政资金要支持绿色发电。政府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企业使用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装备、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财政资金投向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绿色发电项目。
②财政资金支持绿色交通
我国汽车尾气和烟尘、噪音等造成的交通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公交车辆使用的燃油普遍含硫较高,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控制城市空气质量恶化趋势,财政资金要支持发展绿色交通。财政资金项目资助企业研制清洁、廉价新型环保公交电动能源,财政资金补贴公交公司使用尾气零排放,无污染,低噪音的新型电动公交车辆,淘汰老旧车辆。
消费环境改善范文4
关键词:平顶山;农民;消费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平顶山农民消费结构变动特点
2012年平顶山生活消费总支出为4131.4元,2013年平顶山生活消费总支出为4875.9元,增幅达到18%,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739.3元,增幅14.2%;衣着支出427.8元,增幅8.7%;居住支出951.3元,增幅24.1%;家庭设备支出479.7元,增幅42.5%;交通和通讯支出423.4元,增幅5.9%;文化娱乐支出292.5元,增幅11.1%;医疗保健支出439.7元,增幅34.1%;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123.2元,增幅1.5%,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食品消费比重下降,食品消费质量提高
食品消费比重(恩格尔系数)下降,2013年平顶山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5.7%,虽然较平均水平还是很高,但比起2012年降低了1.1个百分点,同时在平顶山2013年食品支出的1738.3元中,副食增长了57.6%,主食下降了21.5%,副食当中肉禽蛋类和水产类的消费支出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衣着消费金额增加
现在的农村居民在衣着消费上更加注重质量、款式、时尚和个性的展示,随着农村收入的增加,农民会更加注重服装,2013年平顶山农村衣着消费427.8元,比2012年393.5元提高了8.7%。
(三)住房质量提高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用于改善住房环境和条件的支出有了大幅度的增加。2013年平顶山市居住支出951.3元,比起2012年的766.5元增幅24.1%。
(四)家庭设备用品拥有量增加
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提高,农村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消费者对于家庭设备用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于抽油烟机、微波炉、计算机、摩托车的拥有量迅速增加,平顶山农村2013年家庭设备支出479.7元,比较2012年336.5元增幅42.5%。
(五)交通通讯消费支出迅猛增长
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移动电话的普及,通讯的发展必定飞速。同时,现在的农村道路通畅,四通八达,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加关注旅游等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方式,这些都决定这交通费用的支出,2013年平顶山农村居民交通和通讯支出423.4元,比起2012年增幅5.9%。
(六)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快速上升
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的消费支出,同时农民也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健康意识增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必定快速上升,2013年平顶山农村消费文化娱乐支出292.5元,增幅11.1%;医疗保健支出439.7元,增幅34.1%。
二、当前平顶山农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恩格尔系数仍然比较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太大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的恩格尔系数稳步降低,这是农村生产水平、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变化的综合反映。2013年平顶山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5.7%,比起2012年降低了1.1个百分点,但是依然在比较高的水平。
(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严重不足
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式单一,二是保障人数少、水平低,三是农村地区的养老设施严重落后。社会保障的严重不足会影响农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农村居民会因为有各种后顾之忧而不敢消费。
(三)农村居民消费环境不佳
农村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严重者还会损害消费者的健康;虚假广告的肆虐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影响消费环境的主要症结之一;
三、优化平顶山农民消费结构的建议
(一)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
为了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扎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农民的当期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所以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是优化平顶山农村消费结构的关键因素,可以扩大就业,就业增加能有效增加农民稳定收入;加大农业投入,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产优质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把农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虽然大部分农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参合率达到90%以上,但保障水平仍然很低,所以要强化和规范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另外,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农民可支配收入将减少768亿元,然而可以得到2688亿元的养老保障,与农民自己储蓄养老相比,可以减少储蓄1880亿元。
(三)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的优劣决定着消费质量的高低,如何改善消费环境,是优化平顶山农村消费结构的关键因素。第一,治理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平衡;第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第三,拓展营销渠道,采用多种营销方式,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第四,加强对假冒产品的打击力度,净化市场。
参考文献:
消费环境改善范文5
关键词: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134-02
放眼望去,现如今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有品位”的生活。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也比比皆是。在我们享受现代生产方式带给我们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也在现有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被“物化”了,出现了诸多不良社会现象,物质生活逐渐改善,精神生活却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与物质生活的富足相比,精神生活的贫瘠显得尤为醒目而刺眼。
在我国经济发展大好的形势下,逐步形成了一个过度消费的群体。过度消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消费方式。过度消费有诸多表现,如人们在购买商品时追求过于豪华精美的包装,人为地不必要地增加家用电器的功能。在发达国家的垃圾站,随处可见还可以使用的各种生活用品、家用电器,乃至汽车本身。这种浪费型的生活方式,大量消耗着地球上的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我们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部分。传统的生活方式过分地注重物质生活方式,而对于我们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视而不见。把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单一地归结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这无异于将人类与动物等同,有悖人类自身的发展。追求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类对动物似的利己的回归。消费主义偏离了消费的初衷,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仅仅是为了消费而消费,通过不断的消费获得满足感和占有后的,这种强调商品和服务的归属感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心理在作祟。
想要有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对于我们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善势在必行。
第一,简朴的生活而非奢侈和浪费。
简朴的生活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一种适度消费的生活。简朴的生活就是要保有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能够物尽其用,让每一件物品发挥最大的作用。所谓的简朴,是与奢侈和豪华相对的。奢侈与豪华的生活不一定舒适,过着豪华奢侈生活的人,他们的心灵往往被物欲所主宰,并非看起来那般自在。相反的,简朴的生活却是极其方便舒适。
简朴生活的目的是满足生活基本需要,并且能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来改善生活的质量。一般表现在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用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比如商品在服务种类、质量和数量上的多样化。正因为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才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消费的自由。
为了适应简朴生活的需要,商品的生产不是以豪华、高档为目标,而是以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爱好和个性为宗旨,采用新的技术,投入更多的智慧,制造出具有新鲜样式和格调的新产品。这类新产品虽然有着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投入,但原材料的价值相对较低,所以它并不是以价格的高低来衡量,而是以投入的知识和智慧的价值来衡量。这种为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提供的服务,满足了个性多样化的需求。
第二,以“绿色消费”助力生态化进程。
环境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日趋严峻,唤起了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伴随着身边各种各样环境问题的出现,公众的环境意识也不断得到提高。于是在消费者进行购物满足消费时,越来越多的人对消费产生了一种新的考量,即物品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是否破坏环境,是否有碍生态保护。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绿色消费的兴起。
“绿色消费”,是指以简朴和健康的生活为目标,在物质消费上偏爱“绿色产品”,在选购产品时即使多花点钱也选择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指它的生产和使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无害,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产品。绿色产品包括生态旅游、生态餐饮、绿色家电、绿色服装等等,其中,发展最早、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要数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指安全、营养、无公害类食品。绿色食品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食品质量概念,它的开发要求原材料的产地必须是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食品原料作物的生长过程必须符合无公害、无污染标准,食品的加工以及运输过程必须遵循无公害的操作规程。因而它不但是绿色食品,更是高质量的食品。现如今,绿色消费、生态消费俨然成为一种新风尚,这种风尚同时引导出一个新的消费市场:绿色市场。在绿色市场上,商品贴以绿色标签或环境标志表示它是绿色产品。
绿色标志由政府部门依据有关环境标准颁发。它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仅对人体健康无害,而且对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都无害或者危害极小。我国早在1993年就已经颁布了中国环境标志图案,开始实施环境标签制度。中国的标志图形中间为青山、绿水、太阳,由10个圆环组成,环环相扣,表示全民参与。整个图案所表达的意义,即“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是有了这个标志,中国的绿色产品才得以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走向了国内外市场。
绿色标志这一制度的实施为绿色产品筑起了一道围墙,保证绿色市场的健康成长,更进一步地改善了世界贸易的大环境,并且通过绿色消费推进了绿色生产。绿色产品愈发广泛地被消费者认可,使得生产商为了占有更大更好的市场,不得不加入到绿色生产的行列里来。为了能够符合环境标准,贴上绿色标签,生产商就需要采用符合生态标准的技术,节能减排。与此同时,降低资源的消耗和减少废弃物的排出又降低了生产成本,这既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又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绿色产品,转入绿色生产,扩大了绿色技术的需求。
消费观念的转变,还任重道远,除了加强消费教育,宣传绿色消费的观念,还需要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支持与鼓励,并且通过坚持不懈的监管,不断巩固完善绿色消费。
第三,由物质型消费向知识型消费转变。
在过去的消费生活中曾一度以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和享受为荣耀,而这显然是不符合生态保护的生活方式。在未来的消费生活中,利用和消费知识和智慧的价值将被认为是符合时代精神的行为,创造知识和智慧的价值将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知识和智慧含量高的商品将被广泛推广,并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设计、制造和销售知识和智慧的价值含量较高的企业将会蓬勃发展,具有知识和智慧头脑的人才将更加被重视,受到社会的尊敬。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消费中,最能触动消费者欲望的,不再是豪华和高档的奢侈品,而是具有更多更高知识和智慧含量的商品,所谓的奢侈品,也将最终被知识和智慧含量高的商品所取代。
这种知识型价值观把重心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是单纯地向自然无止境地索取,不以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来定义成功。也就是说,不是以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为途径去满足个人对物质的欲望。这种崇尚知识和智慧的价值观是站在生态环境高度上的价值观,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第四,由过度消费向适度消费转变。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己欲望的行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要求更多更好符合自身需求的商品,要求过更好更舒适的生活,是无可厚非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然而,在一些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推崇为了消费而消费,而不是为了需要而消费。消费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满足虚荣心,抑或是把消费水平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购买大量远远超出自身需要的奢侈品,频繁地更换生活用品,造成了极其巨大的浪费。
与过度消费相反,适度消费以节俭为特征,而它也并不是刻板地为俭而俭,而是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需求,进行衡量,合理消费,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适度消费是种美德,应该大力提倡。首先,适度消费有利于社会和谐。适度消费要求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表现。只有大家都做到适度消费,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其次,适度消费符合中国国情。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较少,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次,适度消费有利于身心健康。从饮食角度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暴饮暴食、高脂肪含量的饮食愈发普遍,恢复饮食的适度消费成为我国公民身心健康的一副良药。最后,适度消费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过度消费的同时必定助长攀比心理等不正之风,更有甚者,为了满足个人过度消费的物质需求,不惜、贪污受贿,严重影响了职业形象,更会造成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第五,由崇尚物质向崇尚精神转变。
精神以物质为基础,但高于物质。在生活中,追求精神需要是比追求物质需要更高层次的目标。我们要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构建我们的精神乐园中来。在闲暇时间里,我们可以多读书来充实自己的头脑;聆听或者学习音乐来涤荡我们的心灵;抽更多的时间陪自己的家人,赢得温馨的家庭氛围;可以闲适地做些家务,享受生活;可以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等。这些看似不足为道的事情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更有利于各种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使我们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消费环境改善范文6
关键词:环保;环境税制;构建;开征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环境税的概念和特点
(一)环境税是一种行为税,征税范围广,它运用税收的调节作用对破坏环境、危害环境的行为加以规范、控制和管理,任何破坏环境资源和利用环境资源的行为都应纳入征税范围。
(二)征收环境税的目的不在于改善和保护环境。征收环境税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增加中央或地方的财政收入,而是在于改善和保护环境。
(三)税款专用。环境税是出于环保的目的征收的,因此环境税收人不能用于其他方面,只能用于环境保护方面。
二、我国构建环境税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增值税,增值税中规定,对化肥、农药、农膜等适用低税率,在鼓励产品销售和进口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二)消费税,2006年4月11日消费税做了重大调整,新增成品油、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项目,调整了小汽车、摩托车、轮胎的税率,体现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但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的税率偏低,起不到抑制消费、节约资源的作用;再比如征税范围窄,像多种一次性用品、电池、含磷洗衣粉等日常且极易产生污染的产品并没有纳入征税范围。
(三)资源税。开征资源税的主要目的是调节企业的级差收益,而不是以节约、合理地开发资源为主要目标,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很窄,很多稀缺和重要资源,如:森林、名贵中药材、淡水资源等未纳入征收范围。而且资源税率与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不相符合,过低的税率造成资源的盲目开采。
(四)现行排污收费制度存在问题。我国现行的环保收费制度主要是指排污收费,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缴费人的污染行为,促进企业污染治理。但它也存在以下问题;
1.征收范围较窄。它只对污水,废气、噪声等五大类113个小项收费,这远达不到控制环境污染,改善整体环境的要求。
2.收费标准偏低,按现行收费标准,全国年征收额大约为512亿元,而我国年环境损失约为2380亿元,按现行收费标准测算的排污费收入只占环境损失的1/4还不到,这就无法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无法保证对已污染环境的补偿。
3.征管不严,由于对污染环境的行为是以费的形式征收,其立法基础薄弱,征收方式、范围不规范,地方保护严重,导致征收阻力大,随意性强,致使收入不能足额征收。
4.排污费的资金使用不明。地方环保部门截留挪用资金,用作环保部门自身事业经费,少部分资金返还给企业后大多用作发展生产,而真正用于环保治污的资金少之又少。
由于现行税制存在以上缺陷,所以建立完善的环境税制就显得非常必要。
三完善我国环境税制的构想
(一)调整现行税种
1.资源税。首先应当尽量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其次,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不合理。还可以再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消费税。将消费税放在环境保护的角度上来看,也存在着征税范围窄的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是白色塑料制品、氟利昂、含磷洗衣粉、杀虫剂、电池以及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产品都应在消费环节纳税,调节消费方式,鼓励绿色消费。另外,消费税还应进一步实现差别税率。
3.增值税。增值税中妨碍环保的主要问题在于进项抵扣制度。我们可以依据企业的生产性质将企业划分为高消耗高污染或节约型低消耗等不同类型,并对各不同类型企业制定一个进项最高抵扣限额,其中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的可抵扣限额要明显低于节能低耗企业的可抵扣限额,这样既可以限制高耗企业无限制地输入原材料生产,又可以体现对节约低耗企业的支持与鼓励。
4.城市维护建设税。现在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再仅局限在城市,在广大的乡镇郊区。环境问题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面临挑战,因此要将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乡镇,并将其更名为“城乡维护建设税”。税率也要适当提高,使税率的地区差异更加明显。
(二)开征新型税种
1.大气污染税。大气污染税是针对我国向空气中排放有害气体而征收的一种税。由于在我国是试行阶段,可以只对超过一定规模的排放源进行征收。
2.水污染税。水污染税是针对直接或间接污染水资源的企业和家庭征收的一种税。对于企业,可以由环保部门实地测量,按照抽取污染物的浓度、成份等指标划分差别税率。低于一定指标或装有净化设备的企业应给予免税等优惠措施。
3.固体废弃物税。像塑料袋、一次性相机、饮料容器、电池都是固体废弃物,都应征收固体废弃物税。对于这些废弃物我们可以从量计征,将税款计人售价后在消费环节征收。而对于垃圾这种特殊的固体废弃物,我们可以采取欧盟的做法,按照企业或家庭丢弃垃圾的重量征收服务费,用于政府或污物处理公司收集、处置此类废弃物的费用支出。
4.噪声税。现在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噪声源反而越来越多,它严重干扰了人们的生活,在实施初期可以先将噪声税锁定在几个特定的场所。
5.垃圾税。(1)生活垃圾税。(2)工业垃圾税。(3)电子垃圾回收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