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业环境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业环境政策范文1
关键词: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政策制度;现状分析
一、安徽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政策制度环境
1.安徽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简介
(1)政府创业风险引导基金的概念。政府创业(风险)引导基金,指由政府出资设立的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以引导社会资金流入创投领域,从而扶持和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政策性资金。我国政府引导基金发展阶段可分为:起步期(2002—2006年)、快速发展期(2007—2008年)、规范运作期(2009年至今)。(2)安徽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概念。安徽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以下简称省引导基金)是由省政府出资设立的,市场化运作的政策性基金,一半以上的资金参股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其余以出资参股方式,支持合肥、蚌埠、芜湖市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2.安徽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相关政策
2005年出台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给创投业指引了方向。安徽省也相继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系列政策,其中的一些政策与省引导基金密切相关(见表1)。
3.安徽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政策制度环境分析
2002年1月设立的“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是国内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引导基金。2005年11月十部委《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6月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是首个国家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08年10月18日《,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正式生效,截至2010年,全国已设立政府引导基金超40只,基金总额超300亿元。省引导基金成立以来,安徽省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力推动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发展。安徽省是全国第一个采用招标方式招募社会基金的省份。省引导基金还配套合芜蚌三市招募社会资金,进一步放大引导基金的杠杆效应。对管理人的激励上,基金盈利与否,管理人都能得到2%的管理费,如果投资于省内企业盈利的,管理人可获得最高达20%的利润让渡。引导基金还设立风险补偿机制,对投资早期科技型企业损失的,提供30%(最高1000万元)的风险补偿。
二、安徽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发展现状分析
1.安徽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发展现状
截至2014年6月,省引导基金直接参股9支基金,共完成企业投资金额12.7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8.56亿元。截至2014年底,省引导基金直接参股基金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2.安徽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投资效益
截至2014年12月,省引导基金累计投资103个项目,投资额28亿元,其中投资省内早期创新型企业53户,项目62个,投资额1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0.7%。当年营业收入较上期增长42户,净利润增长26户,上缴税收增长40户,职工人数增长39户。引导基金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突出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引导基金通过募集社会资本形成子基金,从事具体投资事务,充分放大了财政资金的效益。截至2014年12月,省引导基金直接参股基金9只,投向省内早期创新型企业53家,投资额1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0.7%,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2)引导合肥、芜湖、蚌埠等8市设立市级引导基金。合肥市于2014年首设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出资3.87亿元作为母基金,其中的2.27亿元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1.6亿元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09年4月,芜湖设立了规模2亿元的“芜湖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截至2010年6月,引导设立了芜湖远大、芜湖瑞业等7家不同类型的创司。蚌埠市于2009年10月出台了《蚌埠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实施办法(试行)》,设立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叁号子基金,基金的总规模为23亿元。(3)引导创投基金投向早期创新型企业,弥补市场空白。早期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严重,获取风险资本困难。我国风险投资对种子期和起步期的投资比重较小。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金对初创期企业进行投资,可帮助发展前景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度过初创期。(4)引导优秀创投人才进入安徽,同时培养本省创投人才。省引导基金通过与省内外创投机构的合作,引进优秀创投人才和专业管理团队,建设专业化、高层次、复合型的本土创投人才队伍,已形成“外来人才示范带动,本土人才队伍壮大”的局面。
3.安徽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所投资企业的发展情况
截至2014年底,省引导基金直接参股9支基金,直接参股基金投资企业发展指标统计如表3、图1所示。截至2014年底,省引导基金直接参股基金投资企业共49家,营业收入、上缴税收和职工人数的增长率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7.59%、28.11%和3.84%,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09%。2015年4月8日在主板上市的安徽广信农化,是省引导基金投资项目中第一家主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省引导基金参股兴皖基金,投资约9000万元、占股比例达5.6%。2015年3月27日,安徽山河药用辅料成为省引导基金投资项目中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省引导基金参股安徽兴皖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924.6万元。
作者:赵婧 单位: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利明,王吉林.国内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J].《现代管理科学》,2010,(2):112-114.
[2]郭明喜,郭戎.中国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近况及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5,2(2):20-26.
创业环境政策范文2
关键词 环境技术创新; 环境政策;政策效应;面板模型
中图分类号 F0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5)09-0138-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9.018
工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气候变化危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主要源头,而环境技术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然而由于环境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及其将会给企业带来额外成本的增加,所以企业本身缺乏环境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只有通过环境政策等外部因素的激励,企业才会考虑开发和采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相关技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以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和降低污染为宗旨,对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行为进行了研究,如Brunnermeier and Cohen等众多国外学者根据美国、欧洲、意大利、德国、英国的数据对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1-5]。国内学者也对国内企业在环境管制下的环境技术创新行为,以及政府的环境政策对环境技术创新的激励与效应进行了研究[6-10]。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环境技术创新的内涵、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缺乏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与研究,尤其缺乏对我国经济活动主体的工业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关注。国内学者在考虑环境政策的影响时,关注点多放在许可证、环境标准的影响,缺乏对治理投入,技术投入等因素的考虑。基于此,本文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探讨环境政策力度、环境规制强度、技术创新投入等因素对我国工业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在研究中也考虑到一些被忽略但可能对环境技术创新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利用万方数据库中的“专利技术数据库”,用工业环境技术专利申请量指标来表征我国的工业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水平,以弥补已有文献在指标测度上的偏差。
1 环境技术创新的内涵
1995年Shrivastava[11]对环境技术做了详细的界定,他认为环境技术应包含节约能源与生态资源,并使得人类生产消耗在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内建立的生产空间、制造设备、生产方法,以及相关交通工具等。环境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减少管道尾端污染排放的技术,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大气、水和土壤中;第二,建立新型的清洁生产模式的技术,实现整个生产过程节能、降耗、减污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第三,新能源技术,如开发替代具有高排放特征石化能源的核能、水能、风能与太阳能技术等;第四,恢复技术,消除污染物质对环境的危害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环境技术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一种,既具有技术创新的商业化特性,又具有环保效应、节能减排的社会特性。Porter and Claas[12]认为,环境技术创新是波特假说得以实现的基础,环境技术创新应不少于两种效用:一方面它使得取得环境技术创新的企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更为节约资源,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它又能使得企业污染有所改善,从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
国内学者也对环境技术创新的内涵作了具体的说明与解释。他们将环境技术创新定义为是一个从降低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的先进工艺与产品的设计、规划、生产、开发与应用的全部过程[13-16]。同时,环境技术创新也被众多学者们认为是实现环境污染外部不经济性内在化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路径。
2 政府政策与环境技术创新:理论假说
由于环境技术改善所增进的收益主要表现为社会福利,而不是这些新技术的开发者与使用者,因而仅仅依靠市场力量难以对企业开发新技术提供足够的激励。只有在环境政策等外部因素的激励下,企业才可能在技术创新的研发中考虑和采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相关技术。
环境政策直观上是指政府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的规定、组织、管理、治理等一系列措施的总和。“广义的环境政策”是指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一切行动和措施,其中也包含环境法规与法律;“狭义的环境政策”是与“环境法律法规”具有平行性的概念,即除环境法律与法规以外的相关的环境政策,主要指政府环境管理的一些经济刺激手段,如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及津贴、税收等的刺激。
环境政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不可或缺的制约因素,对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1)环境政策将给予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动力。环境政策会改变企业进行环境技术创新的成本,从而激发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增大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供给量,进而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由此也影响了企业在环境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效率、方向以及创新规模。如企业若被政府查实对河流、大气等超标排放,超标较轻则予以一定罚款,较重者则会被停产整顿。这对企业而言,因为违反了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而受到的停业整顿、罚款和限期治理等一系列的处罚,这些处罚的成本都是十分高昂的,企业为了规避这些风险,会加速环境技术创新的过程来遵守环境政策的管制。
(2)环境政策会加大企业使用自然资源的成本。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当政府征收环境资源税使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提高时,企业不会坐视生产成本的增加,而是对投入要素进行替代、降低资源在企业生产函数中的比例。环境技术创新可节约能源和降低能耗,使废弃物得到回收再利用,这不仅能够提升能源使用率,还可以有效地减缓或者抵消由于环境政策的约束所造成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环境政策将使企业对环境技术创新的追求更加的强烈。
(3)环境政策可以激发消费者对无污染、低耗能的绿色产品的需求倾向。一方面,政府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采购是激励企业进行环境技术创新的主要的需求拉动力。另一方面,公众的需求会受到社会环境意识的影响,政府征收环保产品税使得广大民众对无污染的环保产品和清洁技术的需求逐渐增大,这种对于环保产品的需求是促进企业进行环境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与此同时,某些环境改善表现差的企业可能会令其声誉受到极大影响,为防止失去社会群众的信任,因此,企业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环境技术创新活动的实施。
(4)环境政策也使得进行环境技术创新的企业获得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一种产品从开始设计到生产与销售,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将环保理念融入其中,所得到的最终产品环保健康,将使得企业获得产品的差异化优势。而且,如果一个企业首先进行了环境技术创新,企业在行业中就具有了技术领先的优势和行业的主导优势,这些优势的获得将使企业及其产品更具竞争力。
从上述分析出发,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本文就政府政策对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提出如下理论假说:政府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环境政策会降低企业环境技术创新行为的成本与风险,有利于激励企业增大对环境技术创新的供给。
3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我国工业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同时考虑区域发展因素,采用中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注重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忽视环境问题,近几年来才开始重视环境保护,这也使得2005年以前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入等一些统计数据缺失。由于2014年部分指标数据尚未,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2006-2013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数据缺乏,已剔除)的面板数据,并以工业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相关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万方数据库。
3.1 被解释变量
采用的是工业环境技术专利的申请量(PAT)作为衡量工业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
在学术界的许多研究中,申请的专利数量通常被用来代表创新的产出。Acs等对多个指标进行比较认为专利数量在表征技术创新中存在可靠性[17]。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与专利有关的规定在各地区都是一致的,即各个地区的科技专利数量存在着可比性,因此,专利数量可作为衡量各个区域创新水平的标准。由于专利审查部门的审查能力会影响到专利的授权量,因此本文采用工业企业环境技术专利的申请量表示我国工业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水平。该数据来源于万方数据库中的“专利技术数据库”,通过检索“工业”、“环境”两个关键词筛选而得,工业环境技术专利的申请量数据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根据申请人地址、申请日期分别确定专利所在区域、专利年份,进行整理并分类。
3.2 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为环境政策,选取指标分别为:
(1)环境政策力度。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IN)来度量,选用这一指标的原因在于,诸如污染排放标准等政策普遍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在实践中我国的环境政策主要以事后治理的方式得到执行,而污染治理投资额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环境政策的力度,不存在是否执行充分的问题。由于治污投资额的增加意味着企业污染排放压力的增大,这将推动全社会对环境技术创新的需求,从而激发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动力,提高工业企业环境技术专利的申请量。
(2)环境规制强度。当前学术界对环境规制强度(ELI)的度量主要采用三种方法:①从环境规制政策上测度环境规制强度的高低,如Smarzynska and ShangJin提出管制效果可采用在政府制订环境标准前后,通过测度排放“三废”具体的减少程度来衡量[18];②用环保费用的支出来衡量,如Fredriksson and Millimet采用处理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费用来衡量环境规制的力度,费用支出的越高,说明环境规制的强度越大[19];③用污染密集度来衡量,如Cole and Elliott采用污染排放物总量与工业产值的比值来衡量环境规制强度[20]。本文基于Cole and Elliott的思想,采用污染物排放量与行业总产值的比值来测度该行业环境规制的强度,这是因为:①环境规制强度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污染物(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减少,因此使用污染物排放量更直接;②为了排除掉行业规模的影响,应考虑到不同行业的总产值与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行业单位产值的污染排放量越小,则说明政府对该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越高。
3.3 控制变量
由于环境技术创新的水平也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因而本文还引入了以下一些控制变量。
(1)技术进步(RND)。技术进步是环境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技术进步导致了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一般是由企业研发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基础资本、设备、人才储蓄构成的。企业为获得这样的能力,对R&D投入以及对人才进行培训是必要的。因此,本文采用R&D投入强度(RND),也就是用工业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全部投入金额来衡量技术进步。
(2)市场需求拉动(MAR)。由于技术创新强调科技成果逐渐商业化、产业化,因此市场需求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本文采用技术市场成交额来表示市场需求方面对环境技术创新的激励与拉动作用。
(3)国外技术转移效应(FDI)。外商直接投资是影响东道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FDI带来了国外先进的环境技术,同时它也给东道国带来了污染的转移。中国自200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外商直接投资吸收国以来,吸引外资战略由“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逐渐加大了对外资的环境管制力度。一方面日益严厉的环境管制阻止了污染密集型外资的进入,另一方面对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引进,给予政策的激励与支持,两方面的原因使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正效应日益增强。基于此,本文选取外商直接投资额来表征国外技术转移效应。
(4)行业规模(IGDP)。熊彼特认为,与小规模的产业和企业相比,行业规模越大,这些企业拥有充足的创新所需的资金、先进设备和科技人员。由于我国各个区域发展差异性非常显著,工业企业规模的大小参差不齐,为了明确行业规模对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行业规模采用样本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年工业总产值作为度量指标。
表1为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指标选取以及各个指标的变量说明与符号表示。
4 模型的构建与实证检验
4.1 模型的构建
为了缓解变量间的异方差性与多重共线性,本文采用双对数形式。与此同时,由于环境政策的实施对企业环境式中:β1,β2,β3,β4,β5,β6,为回归系数,也是各解释变量对PAT影响的弹性系数,μi,t为统计误差。下标i代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由于数据缺失,除外),下标t代表2006-2013各年,即i=1,2,3…,30;t=2006,2007…,2013。
4.2 模型的检验
本文采用stata11.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为了保证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在做回归之前首先进行了单位根检验、豪斯曼检验与F检验。
4.2.1 单位根检验
对面板数据作单位根检验,因为如果不检验序列平稳性,就直接进行回归,很可能会出现由于数据的非平稳性而导致的伪回归现象。在此,进行了LLC单位根检验,其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能够看出,单位根检验结果的Prob值均小于0.05,因此,可以判断单位根检验的所有变量序列均为平稳序列,所以,不需要进行协整检验。
4.2.2 豪斯曼检验与F检验
面板数据本身具有两维性,若模型的设定不对,所产生的参数估计方法不当,会使得估计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Mundlak(1978)在文章中阐述,在做面板数据回归时往往都应该把个体的效应当作是随机的。从简单的实际操作来看,一方面固定效应模型一般会耗费极大的自由度,特别是对于面板数据模型,因而随机效应模型对于面板数据会显得更加合适。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固定效应模型具有自己特有的优势,即不必要做个体效应以及与其它解释变量无关的假设。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如果忽略了主要的变量,就会使得参数估计呈现非一致性。所以,在模型的选取过程中,可以采取检验固定效应以及其它解释变量是否具有相关性作为模型选取的依据。
Hausman检验就是一种确定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选取的依据。其基本思想是,在基本的假设下,通常应用OLS估计固定效应的模型以及GLS估计随机效应的模型,并且得到的参数估计具有无偏性和一致性。如果基本假设不成立,那么固定效应模型的参数估计就具有一致性,但是随机效应模型则没有。在这种假设条件下,两种类型的参数估计不会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根据对两种类型的参数估计的差异来构造统计检验量。
首先,运用F检验来确定是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混合型模型,如若检验值不显著,那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采用混合型模型。然后,再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来判断是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假如检验值显著,则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就用随机效应模型。
检验结果如下:F=6.316 428>F0.05(26.77),且H=56.284 617>χ20.05(11),所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4.3 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4.3.1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由上述的Hausman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更加适合。因此本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全国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表3是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
4.3.2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根据回归结果(见表3),在治理污染环境政策方面的投入IN系数是0.064 5,同时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滞后一年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每增加1%,工业企业环境技术创新增加6.45%。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前述的理论分析,也就是环境政策,即对环境改善的投入对工业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激励作用,同时这种激励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环境的规制强度是用排污强度来衡量的,排污强度越低,说明环境的规制强度越强。由回归结果,环境规制的强度系数为-0.314,是负值,与理论分析是一致的。即环境规制的强度越大,工业企业实行环境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越高,从而促进了其环境技术创新活动。反之,我国工业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展开,使得污染大幅度减少,那么其污染的单位产值密度也随之降低。
根据各个变量的回归结果,工业企业技术投入、市场需求、国际技术外溢效应和工业企业行业规模与企业环境技术创新均为正相关关系。由回归结果不难看出,技术投入对我国工业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十分明显,其系数为0.444,这说明工业企业科技投入额是我国工业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与关键,技术进步是环境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政府应对其予以更多的关注。
市场的需求拉动是促进工业企业进行环境技术创新的直接动力,从回归结果看,其p值小于0.05,说明市场需求对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显著,并且与环境技术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或者说人们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增大,环境创新的成果也越明显。现今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无污染绿色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种需求是促进企业进行环境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与此同时,政府对环保产品的采购,也是激励工业企业实行环境技术创新行为的主要驱动力。
国外技术转移效应是检测国外技术的流入是否对我国工业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根据回归结果得出的系数为0.149,也就是说国外技术转移效应每增加1%,工业企业环境技术创新将增加14.9%。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吸引外资的方式已经从单纯的引入逐渐转变为选择性的引入,不仅注重外资企业的数量与规模,更注重外资技术的引进。虽然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的转移,但是,从回归结果来看,国外技术转移效应对环境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由回归结果可知,行业规模对我国工业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是显著的,且系数为1.195,在所有自变量中是最大的,说明这个自变量对工业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很大。此外,因为其系数为正,说明行业的规模越大,环境技术创新激励效应也会越明显。这与理论分析是相一致的,规模越大的工业企业,具有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设备,因此,其进行环境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也就越强。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06-2013 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环境政策对我国工业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环境政策力度,即对环境改善的投入对工业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大,也提高了我国工业企业进行环境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此外,技术投入、国外技术转移、行业规模、市场需求对我国工业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活动也存在着正向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技术的投入是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与此同时,国外技术转移效应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政府应对此予以更多的关注。
对于我国的工业企业这样一个具有极大的负外部效应的行业,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将是污染的主要源头。为了扭转我国工业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应建立和制定有效的环境激励机制与政策。
(1)建立节能减排政策规制的长效机制。提高环境准入标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严格执行和深化环评制度,限制排污量大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淘汰耗能大的工业设备与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提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税率,增加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税收优惠,惩罚与鼓励相结合,有效地激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与改进,推进企业循环技术的创新与利用,控制企业的污染排放。
加强工业企业环保长效管理,强化环境执法。对企业的排污量或排污强度实行排放限额,逐步推行排放指标有偿分配和取得政策。
(2)拓宽环保融资渠道,加大减排科技资金投入。制定企业节能减排治理及生产采用的技术标准,针对重点污染工业企业进行达标治理与提标改造,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实现从末端治理转向全程控制。
政府应将污染治理等减排工程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加大减排投入;同时配套相应的税收返还机制,以鼓励企业增加更多的节能环保投资。
拓宽环保融资渠道,深化绿色信贷,对企业在治污项目贷款、治污项目用地供应、加速折旧等方面给予优惠与扶持。
政府还应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增加环境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投入和研究费用,积极支持科研院所的一些重要的环境技术开发项目的研究、及大力支持环境技术成果的转化。
(3)加速形成环境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机制。政府应当在政府采购篮子的清单上向环保产品倾斜,制定高污染产品目录,加大对环保产品的采购量,从拉动市场需求角度促进工业企业环境技术的创新。
征收环保产品税。污染排放税是“污染者付费”,而环保产品税是“使用者付费”,所征收对象是产生潜在污染的产品,对应的可征收各种污染产品税,如特种污染产品税、燃料环境税等。消费者需要为对环境这一公共产品造成的外部成本埋单,这样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在市场上将处于优势,可以有效地激励大众进行绿色消费,从而从市场需求方面激励企业进行环境技术创新。
(4)积极实施环境创新技术的引进政策。开展节能减排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引进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发达国家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日趋成熟,可在财政、税收、金融方面鼓励外商对国内的高污染产业和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改造等领域投资;扶持绿色产品和环保产业,促使发达国家的降耗和环保技术加快推广和传播[2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runnermeier S B, Cohen M A.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3, 45(2):278-293.
[2]Devries F P,Withagen C. Inno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tringency: The Case of Dioxide Abatement [R]. Discussion Paper of the Tilburg University, 2005:18.
[3]Zoboli M M R. Examining the Factors Influence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R]. Fondazion Eni Enrico Matteiits Series Workingpapers, 2006:20.
[4]Horbach J.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New Evidence from German Panel Data Sources [J]. Research Policy, 2008, 37(1):163-173.
[5]Perinoa G, Requate T. Does More String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duce or Reduce Technology Adop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2, 23(5):456-467.
[6]赵红.环境规制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产业经济研究,2008,7(3):35-40. [ Zhao Hong.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 Industrial Economic Research, 2008, 7(3):35-40.]
[7]吴磊.我国环境管制、自主创新与 FDI 内含技术水平提升[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130-135. [ Wu Lei.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FDI Intrinsic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3):130-135.]
[8]刘安国,蒋美英,杨开忠,等.环境政策与环境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及区域差异研究[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12(4):25-33. [ Liu Anguo, Jiang Meiying, Yang Kaizhong, et al. An Analysis on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ec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Innovation i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J]. 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11, 12(4):25-33.]
[9]范群林,邵云飞,唐小我.环境政策、技术进步、市场结构对环境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13,34(6):68-76. [Fan Qunlin, Shao Yunfei,Tang Xiaowo.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Market Structure o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J].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2013, 34(6):25-33.]
[10]王文普.污染减排、外部性与环境技术创新:来自省级环境专利的证据[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18(7):35-40. [Wang Wenpu. Pollution Abatement, Externalities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Evidences from 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Patents Data[J]. 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 2014, 18(7):35-40.]
[11]Shrivastava P. The Role of Corporations in Achieving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4):936-960.
[12]Porter M E, Claas V D L.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 9(4):97-118.
[13]许健,吕永龙,王桂莲.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环境科学进展,1999,20(2):14-22. [Xu Jian, Lv Yonglong, Wang Guilian. The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in China[J].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9, 20(2):14-22.]
[14]沈斌,冯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技术创新及其政策机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8):52-55. [Shen Bin, Feng Qi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y Based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2004, 25(8):52-55.]
[15]肖显静,赵伟.从技术创新到环境技术创新[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4):80-83.[Xiao Xianjing, Zhao Wei. From Technical Trailblazing to Technical Trailblazing of Environment[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2006, 23(4):80-83.]
[16]戴鸿轶,柳卸林.对环境创新研究的一些评论[J]. 科学学研究,2009,27(11):1601-1610.[Dai Hongyi, Liu Xielin. Some Comments on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09, 27(11):1601-1610.]
[17]Acs Z J, Porter M E, Stern S. 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 Research Policy, 2002, 31:899-933.
[18]Smarzynska J, ShangJin W. Pollution Have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irty Secret or Popular Myth? [J].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Analysis & Policy, 2004, 3(2):1-32.
[19]Fredriksson P G, Millimet D L. Is There a California Effect in US Environmental Policymaking?[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2, 32(6):737-764.
创业环境政策范文3
创业环境指的是创业主体开展创业活动、实现创业理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其中既包含涉及创业活动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地理、文化等外部条件,又包含创业活动在进行中所受到的创业支持与帮助。创业环境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企业的创业活动要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完成,因此,创业环境的好坏对于创业的成败而言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创业环境可以立足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例如,立足于创业环境的组成要素,可分为政策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教育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立足于创业环境层次,可分为宏观环境(一国或一区域内的创业环境)、中观环境(某个城市地区的创业环境)、微观环境(企业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氛围);立足于创业环境的硬、软条件,可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硬环境指的是创业环境中的各种有形要素,如,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状况、基础设施,软环境指的是创业环境中的各种无形要素,如政策、法律、文化、科技教育等,硬环境是创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软环境则是创业成长的营养支撑,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软硬兼施”才能最大化的保障并提高创业环境效能。以上分类方式主要针对社会中的一般创业群体,但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人生阶段特征明显,会对其创业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相较于一般创业群体要更为繁琐复杂,大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要求也更为敏感,因此,对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应综合考量当地的宏观环境、环境组成要素、软硬件条件及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特点。回观浙江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实施与推行,始终以“创业创新”作为富民强省的基础,以“全民创业”为其主要实现手段,其间,各项创业政策、创业体系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重要环境组成要素,对大学生的创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在对近些年本省大学生创业状况的系统分析和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调查中发现,“两创”背景下的政策、法规环境、经济环境、创业场地环境、科技教育环境成为大学生选择创业与否的重要考量因素,因此,本文将就这几个环境因素对“两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环境进行系统研究。
二、“两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
浙江省地处沿海,长期以来都是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浓厚创业氛围和创业背景。尤其是“两创”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更是为本省的创业活动注入了更有利的能量,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外部环境支撑。
(一)政策、法规环境
“两创”战略下,浙江省着力开拓“全民创业”新局面,将大学生创业作为重点扶持工程,为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创业,浙江省政府早在2007年便出台相关规定,规定指出,高校毕业生凡进行个体经营的,两年内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自登记日起可免交3年的相关登记、管理类费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时,若经费不足,可向当地银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2-5万元,期限不超两年,到期还款,财政部门还会给予50%的贴息。而后浙江省还针对大学生创业群体提供专门的创业资助资金,大学生在毕业两年时间内进行创业活动的,推行项目无偿资助或商业贷款贴息等形式的资助行为,供大学生创业者选择。其中,项目无偿资助主要对于那些有具体项目且实施性较强的高校毕业生,资助金额可为2万、5万、8万、10万四个不同等级。商业贷款则是给予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以50%的贴息,贴息额度最高可达1万元。
(二)经济环境
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各省前列,特色鲜明的“浙江经济”,为当地的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基金支持。“两创”背景下,浙江省积极创设“浙江省青年创业创新基金”,利用创新竞赛的方式,引导、激励青年大学生提升自主创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同时借助创业扶持,指导青年大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领头人。扶持对象主要为三类人群:大学生群体的创业创新项目;企业或务工青年的创业创新发展;农村青年发展来料加工和现代农业。资金扶持方式为“借、贴(奖)、还”。利用竞赛、奖励、贴息贷款等方式对创业青年进行一对一指导,保障创业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浙江省还针对毕业两年内且家庭困难的创业大学生,设立了“浙江大学生创业基金”,为这类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及实战培训,对创业项目进行评估之后,给予资金资助,资助方式为一次性资助、贴息或无息贷款,并进行创业全程指导。
(三)场地环境
创业场地是创业活动中的立身之所,更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培植土壤和孵化基地。“两创”背景下,浙江省积极开拓科技创业中心,提供适宜大学生创业的环境与服务,其中涵盖办公场地、物业管理、法律咨询、财税政策等服务。以大学生创业为龙头在省内的各大高校中创建创业园区或基地。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近2000平米的“全真”大学生创业园,其中由大学生创办的公司达40余家,涉及超市、旅游、网络、创意设计等各个领域,学校为这些大学生提供经营办公场地及基础设施,让大学生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体验创业过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创业大学生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生在基地中完成创办公司全过程,从企业初始时期的申报、审核、登记、发证,到经营期间的缴税、接收监督,都在基地内模拟完成。在“两创”战略的催发下,浙江省内的各大高校陆续创办“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前期的模拟创业环境,在高校创业基地中的创业活动使大学生拥有更加真切的创业体悟,更好的掌握专业的创业技能,为大学生后期在社会中的创业奠定实践基础。
(四)教育环境
在全国的大学生创业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浙江因子”引起了广泛注意,浙江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生创业浪潮中的弄潮儿,而这些离不开的是浙江高校持续开展的创业教育。在“两创”总战略的指引下,浙江高校纷纷响应号召,在校内对大学生开展一系列创业教育活动。如,温州大学自2012年始,便在校内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选修课,学校聘请知名企业高管担任“创业导师”,以实践创业经历指导大学生合理的进行自主创业。杭州师范大学以“创新创业”为契机,在每年的4、5月份开展文化月活动,目前共完成创新创业项目80余个,在学校中营造出了积极地创新创业氛围。义务工商职业学院利用义务小商品城的环境优势,支持、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仅2013年该校毕业生创业率超过10%。浙江万里学院针对大学生创业实行四年一贯制创业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以规范的制度用以管理,以专业的师资进行引导,以合理的课程开展教育,以专门的资金予以支持,同时创建创业基地与创业孵化园以供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创业软、硬件环境支持,仅2013届毕业生就有133人成功开展创业活动,创业率为2.68%。浙江省内还有很多高校,举办模拟创办企业实训与竞赛,开展创业调研,建立创业指导站,力图给予大学生全方位、一体化的创业教育环境。
三、“两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的SWOT分析
大学生创业环境复杂,涉及因素多,既有宏观环境,又有微观环境;既有硬环境,又有软环境,如何有效发挥当前创业环境中的优势,改善或降低环境的劣势,紧抓和利用环境中的机会,规避或协调环境中的威胁是政府、社会及高校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上文中对“两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的分析可看出,当前浙江省在”两创“战略”的指导下创业环境正在逐步的完善之中,但是与创业者心中理想的创业环境还有所差距。因此,对“两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环境进行SWOT的分析,对于深入剖析创业环境,为大学生营造更加完善的创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势
1.大学生自身优势。大学生年轻、热情有活力,具备充沛的创业激情及不怕输、不服输的创业胆量。没有家庭负担的他们可以毫无畏惧的迎接各种创业挑战,甚至是失败。并且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速度快,领悟能力强,擅长网络技术,可以更快、更广的了解创业信息与咨询,这些都是大学生特有的创业优势。2.浙江省的社会文化优势。浙江自古以来就是商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以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商业发达城市。在这个商贾云集的省份中,有很多学生家长从商,思想观念都较为开放,整个省份中的商业氛围浓郁。加之浙江人文环境有的崇商精神,使浙江省拥有占省内总人口十分之一的经商群体,在如此庞大的经商群体和经商氛围感染下,浙江省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富矿。
(二)劣势
1.缺乏经验。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系统的社会关系网络,创业项目不够成熟,还没有与社会建立起相互关联的信用档案,融资借贷困难。2.资金不足。政府虽然出台相关的创业借贷政策及扶持基金,但是申请资金支持和贷款的程序繁杂,资金的缺乏也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大瓶颈。
(三)机遇
1.“两创”背景下政府的政策扶持,优化了本省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背景下,政府结合本省实际,为大学生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税收减免政策、贴息贷款政策、注册登记绿色通道政策等,政府与高校共建的创业实践园地与孵化基地,这些都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创业奠定了发展基础。2.“两创”背景下高校的引导、教育,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培训。如高校开展的创业课程培训、创业平台、创业竞赛等。(四)威胁日新月异的创业市场,竞争对手不断增加,大学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创业压力;竞争对手不断推出新型替代产品,创业市场变化较快;另外,金融危机以来,各企业融资难、借贷难问题愈加突出,企业的资金流动出现危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面临多方面威胁。
四、完善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建议
(一)健全政府宏观政策环境
浙江省作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应在“两创”战略指引下,始终将“调动全社会创业激情,挖掘全社会创业潜能,消除影响创业的障碍机制”作为政府政策目标。一方面,依据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群体的特征,制定相应的长远发展规划,构建覆盖整个创业企业的政策体系,其中包含市场竞争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市场准入体系、成果转化等,营造出更加适合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创业平台。针对大学生创业指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孵化、融资、培训、科技创新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在创业后期进行适当的财政优惠和补贴。
(二)优化金融经济环境
“两创”背景下,浙江省虽然不断加大对创业大学生的金融支持,但是繁琐的资金申请过程,还是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诸多不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创业资金难题。优化浙江省金融经济环境势在必行。第一,为了使更多创业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享受到基金支持,解决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可拓宽财政筹资渠道,为创业大学生简化资金申请和发放流程。还可以利用社会资金创建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以政府引导为前提,利用市场运作的方式,结合专家管理,选取前景好、风险大、创业初期资金不足的创业大学生进行投资。第二,降低创业大学生向银行借贷的门槛,简化借贷流程。浙江省有着较为发达的金融体系,中小银行较多,运行机制相对灵活,贷款的优惠产品和政策也较多,但是还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者所设立的针对性“小、急、频”贷款,政府应加大对这些银行的扶持,针对其发放的小额贷款,创建风险补偿机制,并给予一定的补偿。银行方面应结合大学生创业特点设计与之相适宜的贷款产品,同时降低创业大学生的借贷门槛,简化流程,让创业大学生获取到实质性的贷款资金扶持。第三,为应对金融危机后企业融资难问题,可建立以知识产权质押为形式的贷款,为以技术型、创造型项目为创业点的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第四,高校创建大学生创业基金。现今,浙江省创建高校大学生创业基金的为数不多,然而,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阵营,应利用自筹资金或与联合企业集资的形式创建高校内大学生创业基金,获取资金帮助的同学,可以在创业赢利后归还这部分创业基金,使其可以继续资助其他创业大学生,由此在学校中建立良性循环的借款机制。
(三)强化本土人文关怀环境
浙江省作为创业大省,本就有浓郁的创业氛围,在此基础上,可着力引导、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在全社会中形成关注、关怀大学生创业者的和谐环境。首先,强化社会中的诚信环境,大学生创业者社会经验较少,需要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予以支撑,因此,应在全社会中营造出诚实信用的社会氛围。政府应强化其内部的诚信体系,建立政务公开及失信约束机制。在社会中培育诚信组织,针对大学生创业者构建开放的信用网络,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诚信环境。其次,大力弘扬浙江省本土的浙商精神,浙商精神作为浙商特有的精神文化财富,其精神内涵是当代大学生创业的重要精神力量。高校应以浙商固有的勤奋务实、敢为人先、诚信为本、永不满足、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创业教育宗旨,倡导、引领大学生学习、借鉴浙商创业经验,以浙商精神鼓舞自身创业发展。
五、结语
创业环境政策范文4
[关键词]自主创业;社会经济发展;扶持;对策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自主创业政策特征
创业政策就是政府通过地区、产业以及权力促进创业活动的政策。创业政策的本质就是刺激创业,主要是用来降低新创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也是直接影响国家或地区的创业活动水平的手段或策略。政府若能积极地降低环境对于创业活动的阻碍,使大众建立对创业正面的态度与意图,将有利于创业活动的进行。
传统的创业政策主要强调环境面的整体扶持与改进提升,重视普遍性、一致性与公平性,目的是创造一个更友善更便利的创业环境,以鼓励更多人投入于创业活动,追求新创企业设立数量的增长,企图利用中小企业数量规模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带动经济成长。要素驱动经济体制与效率驱动经济体制一般都采用这类传统的自主创业政策,他们主要利用政府部门资源提供小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经营辅导与财务支持,提升小企业的竞争力与成长机会。但是,创新驱动经济体制的创业政策则以催生更多高成长创新导向的新创企业为目的,因此政策方向也将由普遍性转向针对性,由强调创业数量转向创业质量,由公平性转向特定对象倾斜,由被动性支持转向主动筛选与支持,而且主要焦聚在新兴产业中具有成长潜力的特定新创企业,整合公私部门的资源,提供量身订制的专业辅导,同时辅导的资源投入规模也相对较大一些,创业育成则以追求高投资报酬与高附加价值产出为最终绩效目标,进而带动整体经济的成长。比较传统自主创业政策与创新驱动经济体制创业政策,可以看出两者的观念差异颇大,也代表当我国经济发展由效率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时,相关的自主创业政策也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与变革。
二、扶持自主创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详尽分析环境
创业与所属环境关系密切,因为无论是创业家或新事业,都将受到所处时空环境的重大影响,因此环境因素早已被确认为对创业活动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创业机会与创业动机受创业环境影响很大,因而有必要对创业环境进行详细的定义。一般而言,创业环境分析可区分总体经济、产业环境与任务环境三个层次。首先,总体环境(General or Macro Environment)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自然和法律等因素;其次,产业环境(Industry/Competitive Environment)则以产业生命周期阶段、进入与退出障碍、需求及竞争状况、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为主;最后,任务环境(Task Environment)则是指企业的顾客、竞争者、渠道与营销等直接与事业经营相关的各种因素,均会对创业经营绩效带来不同范围的影响。
(二)提升创业者的素质
对有志创业的民众或已创业者,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三个方向的建议:人格特质、创业技能与创业环境。首先虽然人格特质难以通过后天的培训或学习来改变,但是如果具备其中几项特质,发挥优势、降低劣势的部分,相信在创业这条路上,能够更加顺利。其次,在创业技能方面,如专业知识、财务、营销、技术、企业管理等,如果能够具备越多创业技能当然是最好,但可能努力学习完之后就错过创业时机了。所以可以和创业团队的成员一起共享技能,互相补足。或是一边创业一边学习,这样都是解决的办法。最后,在创业环境方面,现在和以前比起来可以利用的资源相对丰富。只要上网搜寻、向政府单位咨询或是通过民间创业辅导来寻求资源,都是非常方便的。此外,不论是民间、政府或学校,时常都有开设创业主题相关的演讲,如目前国内很多城市政府主办的创业大学等,大多都是免费的,所以只要有心创业,不怕找不到资源。
(三)提升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政府在设计自主创业政策时应有创新思维,才能设计出符合自主创业者需求的自主创业政策。本研究将自主创业政策分成四大类:发展自主创业技能;提供信息、咨询、教练与指导;提供资金支持;发展自主创业基础设施。当前我国政府的自主创业政策存在如下的不足:第一,在资金取得方面。虽然现在有许多的贷款方案,政府也设立了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但是最后核贷的关键仍然掌握在银行手中,时常发生自主创业者贷不到想贷的金额。加之繁琐的程序,但最后申请贷款金额不如预期的时候。那么对于自主创业者来说,便降低了申请贷款的动机,也失去了政府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效果。第二,在行政效率方面,当前我国的自主创业家精神在全球中排名较为考前,但是在其他指标方面,却相对落后。以2012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我国劣势是“登记成立公司所需的天数”,排名第24名;此外,在2013年经商环境报告中,“获得信贷”和“执行契约”排名都非常差强人意,“获得信贷”是全球185个经济体制中排名第70名。“执行契约”则是第90名。可见政府在行政效率上有待加强。所以在此对于政府自主创业政策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政府应整合各机关的自主创业资源,减免创业行政审批程序。二是资金取得部分,解决创业人员融资困难。应由政府拨出一笔基金作为自主创业贷款资金的专用。若自主创业者的营运计划书通过,银行应全数拨贷。设立风险补偿金机制,鼓励担保机构降低反担保门槛或取消反担保。同时,为避免呆帐过多,也应加强审核自主创业营运计划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垂康.创业扶持政策解读和应用[J].成才与就业.2004(21)
[2]许承明,孙杨.优化南京创业的融资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04(S2)
创业环境政策范文5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创业 环境 政策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创业支持力度的加大,一系列鼓励创业的政策也陆续出台,越来越多人投入到创业大潮之中。据初步统计,截止到2016年,过去从农村流向城镇的农民工、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创新人数累计达570万人,其中大学生返乡创业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由于历史因素、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民族地区大学生返乡创业还未形成完整的创业体系,部分欠发达地区创业环境还有待改善。研究民族地区返乡创业政策的本质是激发创业热情,规避创业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为民族地区大学生返乡创业事业发展提供保障。因此,为促进民族地区大学生返乡创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深入剖析大学生返乡创业政策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加以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推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二、民族地区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
(一)政策环境
从政策环境上来看,民族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业政策体系,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鼓励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创业,为留住创业人才,当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硕、博士生返乡创业,并解决其住房、配偶问题。针对大学生创业者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但还存在创业者创业申报门槛较高,创业扶持政策落后,政策没有更好的落到实处等问题。
(二)创业培训环境
从创业培训方面来看,民族地区已经成立了创业项目培训库,成立了指导创业培训的专家团,精选创业项目为大学生创业者进行指导,为当地提供了四万余就业岗位。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创业者进行技能培训。在大学生创业服务方面,创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基层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滞后,培训发展不平衡。大学生创业意识还较为薄弱,一些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倾向于子女寻求稳定的工作,不愿冒险创业。
(三)财政金融环境
从财政金融环境来看,民族地区大学生创业者普遍认为缺乏创业启动资金,创业担保贷款滞后,融资渠道少,投资融资困难,创业资金多数通过自筹得来,股权融资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后期经营困难。
(四)法制税务环境
从法制税务环境方面看,民族地区大学生创业者对目前的法制税务环境满意度不高,一些创业者对法律知识不够了解,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税务、会计知识了解不充分,导致赋税较重,加大了经营负担。
(五)公共服务环境
从公共服务环境方面来看,民族地区基础配套设施已逐渐趋于完善,但还存在许多问题,由于交通限制,导致物流费用高,企业管理难度大,增加了大学生创业者的负担。
三、民族地区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通过对攀西地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29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发放创新与创业问卷调查,与当地知名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深度访谈,收集了有关攀西地区创业环境的一手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创业过程中是否获得充足贷款资金,政府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创业和培训教育实施情况,与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程度,是否有较好的金融、法律、会计等服务,目前的市场开发程度,现有的基础设施。被问卷对象根据自己创业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对问卷每项内容进行评分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在金融支持方面,80%以上的大学生创业者认为不能获得充足的贷款资金和风险投资;在政府政策方面,部分大学生创业者认为税务政策不构成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负担,有超过50%的大学生创业者认为税务负担仍然较重;政府项目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对能否获得政府项目评价较高,相对容易能获得政府项目,但对于能否从政府处获得充足的补贴和创业资金,70%以上的大学生创业者认为不能获得;创业教育和培训方面,70%以上的大W生创业者获得了政府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认为创业培训能激发创业热情;研发转移方面,80%以上的大学生创业者认为没有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几乎没有机会同成熟的大企业一样获得接触高新技术的机会;商务环境方面,50%以上的大学生创业者能够获得较好的金融、法律、会计等服务,仍有少数企业认为这些服务较难获得;市场开发程度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者认为企业进入门槛较高,难以招聘到所需人才;有形基础设施方面,80%以上的大学生创业者认为现有的基础设施能使企业正常运转,电话及网络服务费用合理,不会构成企业负担,但有极少数创业者认为办公场地租金较高;服务支持方面,部分大学生创业者认为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所需许可证,另一部分企业认为获得许可证较难。
通过对攀西地区创业环境调研情况的分析,从总体上看,民族地区创业环境已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但还存在较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民族地区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
(一)攀枝花“你好自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攀枝花“你好自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攀枝花市盐边县城,2016年5月成立,是一个以生产瓜果农作物为主的公司。主要业务是对一些优良的农产品进行打造包装,运用公司及社会销售平台将农产品对外推广,让山区的农产品实现最大价值。在对你好自然公司进行走访调查时了解到,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由于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品牌推广力度不大;第二,公司销售渠道还有待扩展;第三,打造品牌所需资金多,创业资金不充足;第四,产品差异度不高;第五,公司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获得困难。在访谈时还了解到,公司所在的整个延边县城的创业情况,创业团队呈现年轻化的发展态势,创业活动趋于规范,外出青年返乡创业增多,大学生创业者热情度高。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缺乏创业经验,创业关系;创业团队综合素质不高;创业产业主要围绕农业开发,比较低端。针对目前的创业情况,当地大学生创业者希望有规范的组织机构来指导其发展,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优势、气候条件优势、资源优势来获得更好发展。同时,希望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鉴别意识,从而提高其创业成功率。
(二)金谷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案例分析
金谷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果彝族乡三滩村,2002年由民族煤矿改制而成,创立的目的是以工扶农,解决教育、基础设施问题。由于公司所在的地理环境特殊,用工人数在400人左右,其中傈僳族员工占30人,少数民族员工比例较大。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第一,对少数民族企业与非少数民族企业无明确文件界定,当地创业者希望有相关文件界定少数民族企业,并针对那些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企业给予一些优惠。第二,税负较重,当地创业者希望针对少数民族企业有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因此,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区别对待。
五、促进民族地区大学生创业环境发展对策
(一)优化创业环境,营造创业氛围
第一,政府应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确定地方政府角色,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简化审批程序,让行政审批程序简单化、便捷化。解决好创业过程中部门关卡多,办事困难等问题,从而提高办事效率。另一方面,整合地方资源,加强创业政策的宣传,向大学生创业者介绍一些典型创业者成功的经验,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氛围,对创业失败的创业者给予关怀和帮助。第二,政府应打造创业孵化园区,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基础设施,加强对创业项目的优化,设计好一些具体创业项目交给创业者进行实际运营。第三,提升创业项目扶持政策的整体水平,优化创业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让每一项政策都能落到实处。
(二)拓宽融资渠道,提供多元支持
资金短缺是当前民族地区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的最大难题,由于现有的金融政策体系不完善,大学生创业者创业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创业初期资金一般以自筹或众筹为主,并不能满足企业后续发展的需要。为解决此问题,首先,政府应该拓宽现有的筹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要发挥当地金融机构服务创业企业的作用,放宽大学生创业者担保贷款的限制条件,切实解决政策支持不到位,创业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问题。同时,加大信贷力度,放款分行权限,对信誉较好的大学生创业者放款贷款额度,降低贷款成本。最后地方政府应当把创业扶持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大学生创业者多渠道筹集创业资金。
(三)加强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
创业培训是提高创业者创业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有效的创业培训能提高创业成功率。第一,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培训和技能培训,消除市县、乡镇之间的培训差距,让更多的培训资源流入到乡镇及偏远的农村。根据大学生创业者对技术掌握程度的不同,区别对待创业培训,充分了解创业者的创业诉求,为制造业等行业创业者提供管理、销售培训,为种植、养殖创业者提供技术培训。第二,丰富培训内容,聘请专业指导老师或者成功的创业人士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培训,同时,培训课程注重与实际结合,注重培训项目的创新,帮助创大学生业者充分了解创业过程。第三,改变落后地区人民的创业意识,让他们主动接受创业培训。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不少创业者属于少数民族群体,因此,在培训时,应尽可能地对这部分创业者进行双语培训。
(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创业风险补助机制
当地政府应建立扶持大学生的专项发展基金,建立创业风险补助机制,降低创业失败损失,通过建立创业补助机制,为创业者提供风险投资咨询,让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当有的创业者创业失败时,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损失降到最低,解决创业者创业失败的后续问题。
(五)完善税收政策,减少企业负担
针对大学生创业者自主创业的意愿和行动,各地制定鼓励创业的政策,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让那些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企业享受更低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创业用地、厂房等给予优惠,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降低创业成本,激发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六)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来人才
人才是创业的根本,民族地区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之后都会遇到招聘优秀人才的难题,一般来讲,招工难的问题都会在企业规模有所扩大之后,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会上升,因此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持企业运转。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大量人才不愿意留在西部民族地区,导致创业企业缺乏优秀人才。因此,民族地区应该出台一些留住人才的措施,例如,解决好住房问题,配偶的工作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以此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流入民族地区。
(七)支持返乡创业,完善创业土地政策
土地是农产品创业企业的重要载体,破除企业与大学生创业者用地之间的矛盾,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同时,实现以土地权益为重点的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完善土地流转政策以支持大学生等人员返乡创业,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出台政策支持有资金、技术、懂经营的返乡人员承包、租赁农户流转的土地,或者采取农民入股制形式,与农民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
六、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本文在前人宏观研究创业政策的基础上,以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攀西地区为例,从微观角度来探究民族地区创业政策的不足与缺陷。通过实地调,了解了大学生创业的全过程,包括创业动机的产生、创业方向的选择、创业资源的获取、创业环境与政策支持、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成果,以及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将大量案例综合分析,全面阐述民族地区创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使内容更加有说服力。
(二)不足之处
由于掌握的研究资料有限,使得本文研究还不够深入,在民族地区创业政策的分析中,由于掌握的颖臼量有限,对创业政策的制定、实施了解得不够全面,导致许多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
(作者单位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17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硕士一般项目,项目编号:CX2017SP32。]
参考文献
[1] 杨子生.攀西地区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能力的初步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1988.
[2] 周成军.“双创”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6(8).
[3] 黄江泉,陈应薇.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府支持研究[J].湘潮月刊,2015(12).
创业环境政策范文6
【关键词】 创业环境 大学生 创业倾向 影响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流行于世界各国。自主创业,成为了大学生在被动就业之外的另一种选择。2010年,我国的毕业生人数已经突破600万,在这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据任国友教授采用美国创业协会设计的《创业素质调查》问卷调查显示,在被选取的206名大学生中,选择愿意尝试创业的比例高达86.9%,这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越来越浓,创业倾向越来越明显。
创业环境,作为一种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内因,也就是其创业倾向与创业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家庭、学校、政府作为外部环境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创业环境对创业倾向的影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一、家庭环境对创业倾向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种气氛。每个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经常的、多方面的。家庭环境一般指的是家庭的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一般是指家庭氛围、教育方式、行为方式等;硬环境一般是指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职业、户籍情况等。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家庭对子女的特殊教育,父母的文化程度、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对子女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家庭环境对创业倾向影响的研究中,综合软环境和硬环境因素,本文认为户籍制度、生源地、家庭创业背景、家庭鼓励帮助、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大学生创业倾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已有学者做过相关研究,黄四枚在高校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学生创业倾向更加强烈,积极性更高,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发达、城市宽松、创业支持鼓励力度大及文化观念等影响;同时,研究还发现父母的创业经历对子女创业态度有着很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孩子长时间受到父母各方面的熏陶和影响。吴启运在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实证研究中表明,家庭的鼓励帮助及教育对创业鼓励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对于创业倾向的影响在于经济条件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一般来说,城镇户口的大学生在城市氛围影响下,观念更加开放,家庭本身对于创业支持也更加积极。家庭的经济情况对于创业者是一个后盾保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倾向有着一定的影响,经济情况好可以给大学生创业一定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减少了创业对于大学生的风险性影响。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的观点非常明确:“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家庭环境从某种角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行为方式、职业选择、性格发展,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二、学校环境对创业倾向的影响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完善自身的主要场所,是连接家庭与社会的主要桥梁。而大学生作为一种长期生活于学校的群体,创业倾向的形成有赖于学校的认同、支持、教育和鼓励。从整体上看,学校环境对创业倾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教育的实施,二是创业氛围的创建。
创业教育的实施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二是创业实践的相关指导。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金字塔型结构,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播呈现环状结构,以创业素质为核心,成环状向外辐射散开,将所授知识围绕网络关系、校友、导师、战略联盟层层展开。美国的百森商学院是在世界范围之内创业教育的鼻祖,其所创作的《创业学丛书》课程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研究的方法,把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意识、个性特质、核心能力和社会知识结构系统地进行了整合,体现了创业教育所具有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智力开发与非智力教育的融合。
在创业实践相关指导方面,各高校主要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器,举办成功企业家讲座,组织创业计划大赛,成立导师指导制等。美国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领头羊,在创业指导方面,也同样处于领先地位。美国高校除了开设一系列创业教育课程外,还成立了一系列创业辅助课程机构,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大学生创业中心,该机构通过每年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在高校内选拔有潜力的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和相关指导;再如创业家学会,该学会主要由比较杰出的创业家组成,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提供其自身经验和理念。而我国,清华大学在1997年时举办的第一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二十多年来,鼓励了不少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并为其提供了初创阶段的支持。
校园文化是一种能影响学生意识、观念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是一种高校的组织文化,它既体现一种观念,也体现了在学校的制度和物质环境中,它对创业素质的提升具有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的功能。而校园创业文化是指全体师生敢于创业的思想意识、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形成具有耳濡目染、点滴渗透的效果。因此,校园创业氛围的培育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学校的创业文化氛围与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三、政策支持对创业倾向的影响
政府作为三大外部环境之一,其起主导作用的便是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支持政策。政府的创业政策是指激励创业的政策,包括对创业活动和成长企业的规定、就业的规定、环境和安全的规定、企业组织形式的规定、税收的规定等。政府政策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国家为鼓励科技企业发展,在政策上提供一系列优惠措施,以降低创业门槛和减少创业成本;各个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科技产业的发展,也会运用各种手段吸引创业者,扶持科技企业的发展。据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最近公布的一份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创业者选择创业城市的重要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政策优惠程度。
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助推力之一。大学生由于自身在资金、阅历、人脉等方面的不足,在创业初期极易遇到资金不足、客户源局限等问题,大大限制其健康发展。而国家政策作为“有形的手”的重要武器之一,在大学生的初创阶段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又能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强化其创业倾向。在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收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积极给予支持。”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视和支持。
目前,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学生创业必然会遇到诸多法律问题,因此对大学生创办的中小企业进行法律上的制度保护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如美国颁布的《小企业法》,对于小企业在融资等各方面给予了法律保障,充分维护其根本利益。二是初创资金支持。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方面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创业贷款优惠方面。国家规定,各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等要为自主创业的各大高校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且为其简化程序,提供开户和结算的便利。同时,贷款到期后如不能即时归还的,还可申请延期一次。三是税收等政策优惠。国家对于大学生创办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了不同程度的优惠。根据有关规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一年之内免税;大学生创办的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等企业或经营单位,可免缴企业所得税两年。这些税收优惠政策都大大减轻了大学生创办企业的纳税负担。从以上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对于大学生是否选择自主创业有着很明显的影响,且倾向性影响大。
家庭、学校、政府作为大学生创业环境的三个主要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形成和创业意识的加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的作用至始至终贯穿于大学生创业行为之中,是其产生潜创业倾向的源泉,也伴随着其由产生创业倾向到创业实践的整个发展过程。然而,单方面的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影响缺乏实战性和创业思维的整合性。而学校的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比家庭更强的指导作用,学校的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观、创业态度、创业心理等各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学校相关环境对大学生的创业倾向影响是一种“成熟化”的影响,让学生从体系上真正了解什么是创业行为,如何更好地去创业。这种影响起到了强化和推动的作用,也弥补了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影响的单一性。
在以上两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在思想上具备了创业的意识,紧接着的便是创业的一个实践行为。面对创业实践,很多大学生都会面对资金、场地、客户等问题,大大阻碍了大学生创业前进的步伐。政府的政策性主导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和创业成本,减少了创业成功的障碍,也调动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是大学生创业的助推力之一。强化家庭、学校和政府三者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三者交叉整合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来构建和完善政、学、产相结合的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体系。
(注:项目基金:本文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创业成功要素及培育条件实证研究”(10103373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任国友: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20(5).
[2] 黄四枚:高校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9.
[3] 吴启运、张红: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4] 约翰・洛克(John Locke):约翰・洛克的家庭教育[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
[5] 王长宇: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民族教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