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管理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维管理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维管理技术

运维管理技术范文1

关键词:BIM技术;水利工程;运维管理;应用分析

1BIM概述

1.1BIM简介

信息建筑模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uildingInformationModel)是以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即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BIM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以信息为突破口,对其物理和功能属性进行数字化表达,打破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各个阶段之间的屏障,使设计、施工、运维中各种过程和结果信息始终整合于一个三维模型数据库中[1],帮助实现建筑信息的集成,减少各种项目问题,避免无端浪费及争议,实现工程建筑信息透明化和准确性,实现实时共享,便于各环节、各参与方之间信息地传递,并且不断在更新、丰富和充实。

1.2BIM的发展历程

1975年,乔治亚理工大学教授、“BIM之父”ChuckEastman提出未来可以对建筑体以计算机系统仿真,并命名为“BuildingDescriptionSystem”系统,BIM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2]。20世纪80年代后,芬兰学者提出“ProductInformationModel”系统,1986年,美国学者RobertAish提出“BuildingModeling”。2002年由Autodesk公司提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这是对建筑设计的创新,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新的重大突破,但尚停留在学术研究领域,缺乏实践案例,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的高速发展,采用64位引擎GPU的专业绘图芯片同多核处理器协同作用,可执行类并行计算机运算,BIM研究和应用得到突破性进展,全球三大建筑软件开发商,都推出了自己的BIM软件,BIM逐渐成为产业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生产力工具。2004年正式进入中国。此后很长时间内,BIM经历一个很缓慢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大型项目的增多、国内外合作更加密切,近十年迎来了我国BIM技术的较快发展,业内对BIM的认可度逐步提高,应用范围日渐扩展,同时也面临着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1.3BIM的技术特点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基本特点[3]。(1)可视化:“所见即所得”,建筑物得到更加直观的清晰表现,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呈现效果图,便于在项目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进行沟通、讨论、决策。(2)协调性:在项目施工前期,综合各个专业的设计图纸自动检查,进行碰撞检测,系统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协调[4],并生成报告,将问题解决在设计阶段,避免在施工阶段发生冲突,协同施工进度计划、便于物业化管理。(3)模拟性:在方案和施工阶段可以进行各种模拟,除了三维模型外,还包括4D模拟(3D+发展时间)、5D模拟(4D+造价),如模拟组织施工,节能模拟、进度模拟、造价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消防人员疏散模拟、地震逃生模拟等[5]。(4)优化性: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较高时,现代建筑物的复杂性大多超过了参与人员本身的能力极限,参与人员的能力无法掌握所有的信息[6],必须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设备的帮助,BIM技术即具备这样的优势。(5)可出图性:可快速需要的各种生成平、立、剖图纸,生成明细表,及体积、面积等数据,并且“一处更改,处处更新”,避免传统2D绘图由于疏忽带来的遗漏,造成实施中不必要的损失。

2我国水利工程运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传统管理手段存在局限性

我国中小型水利工程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多集中在较为偏僻的地区,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仍以传统的纸质资料和CAD图形作为信息载体,对工程资料进行保存、归档、调用,来保存信息进行设备管理,这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六七十年代所建的众多闸涵,很多是纸质手绘图纸,并且由于年代久、易丢失、材质脆、难储存、字迹辨识困难,其中很多工程只能找到部分图纸,这些资料很难完整表达工程的具体情况。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也在逐步完善电子图表影像资料和推进数字档案工作,可是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还是以相对静态的、独立的传统粗犷形手段为主,信息独立,难以关联、整合,很难将工程管理工作系统化、动态化,影响了工程工程运行管理和维养作业的效率及质量,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2.2运维过程中存在技术障碍

一般水利工程建筑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可能只需要0.5~3年时间,但交付使用后,运行、维护、改善和更新的时间将长达20~100年。工程的维护运营阶段占有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绝大部分,工程运维涉及工程管理方、水利勘察设计院、工程施工建设单位等多个专业或团队,多方之间很难对工程做到及时有效地协同管理,工作内容烦琐、效率较差,如在传统的物业管理中采用指派联络员填写表格、参照工程现场照片示意、情况说明等自成体系的独立管理模式,信息相对孤立,各个专业之间沟通不顺畅,信息流动性差,存在一定的技术对接障碍。

3BIM技术在运维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等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行、维养更加智慧、高效。随着BIM应用的越来越多,水利工程的运维管理也在逐渐遇到机遇和挑战,工程运维管理与工程的设计、施工一脉相承,将BIM模式嵌套入工程运维管理之中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水利工程运维管理效率,在现行的物业化的维养方式的基础上,将BIM模型与之相结合,对于在设计、施工阶段已装配了BIM系统的水利工程,可以实现BIM技术地直接对接管理,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型水利工程,可以尝试将BIM模式地工作思维渗透到其运维管理工作之中,根据具体条件,分阶段推进BIM化管理。

3.1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前

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前,利用BIM良好的可视化和协调性特点,能够更形象、准确、全面、快速地掌握和传递工程运维管理信息。现行的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模式,在每年维修养护项目开始前,根据工程情况上报维修养护方案,审批后进行公开招标、签订合同、施工单位组织施工、竣工验收。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工程情况,管理单位需要与设计院和施工方进行多次接洽,而BIM技术具有“所见即所得”得可视化效果,将岁修养护需求、方案等通过参数化赋予在三维模型的族构建中,工程得到更加直观的清晰表现,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呈现效果图,利于相关方面进行有效沟通。在维修养护施工前,通过4D模型(三维模拟叠加项目的发展时间)和5D模型(4D模型叠加造价)模拟组织施工,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工序安排来指导施工。这样将技术设施、工艺做法、用料、工程量、资金预算等问题信息打包集成,便于管理方同设计院、施工方等各方精准、高有效对接,利于工程后期管控。

3.2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过程中

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过程中,统筹调度工程的进度、成本、质量与安全管理。在进度管理方面,通过不同颜色来细分标注施工状态,将计划施工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对比,生成时间轴,及时调整施工进度并形成记录,提高速度的总体控制。利用BIM技术形成成本控制,通过添加施工日志、工程量月表、项目清单、明细表等信息,实现成本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施工人员、实施时间、新增或更换的配件信息等及时上传到BIM中,形成质量和安全工作的动态记录,提高质量与安全管理时效性、可溯性。基于BIM技术建立的协同工作的平台,有利于各方面人员或团队可协同合作,例如在出现现场变更问题时,一方在授权内做出的变更可同步到其他参与方,具有“一处更改,处处更新”特性,协同施工进度计划,BIM技术模型能够打破CAD时代各专业独自作业、工作流线交错复杂、设计难以更改的壁垒,有效避免了传统2D绘图由于疏忽带来的遗漏,造成实施中不必要的损失,便于物业管理,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

3.3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交付使用后,会有很多的文档资料以及数据信息,采用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需要占用了大量的资源与时间对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并且可有效保存的时间也比较短,,还不方便及时调取使用。建立BIM模型,可以将复杂烦琐的图纸、影像资料、坐标参数等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统一,全面掌控工程各个数据信息之间的相连关系,提升了文档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保存时间和调用价值。由于BIM技术模型包含了水利工程的各种构件的规格大小、安装时间与顺序以及出厂信息、启闭机以及水利工程建筑物等多方面的信息,在工程交付使用后能够有利于后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故障造成的损失。通过导入水文信息、远程监控、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模型等技术手段,综合利用整合平台,进一步强化水利工程运维管理。另外,有防洪防汛、输水、引水功能的水利工程,还可通过BIM技术进行对闸门开度、流量、洪水过程等任务模拟,以及与安全生产管理相关的消防疏散模拟、地震逃生模拟等,作为紧急预案的模拟演练。

运维管理技术范文2

关键词:虚拟技术 运维管理 IT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07-02

当前随着商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运营商为了能够有效增强自己在竞争当中的实力,支撑业务转型,需要投入更多来运行IT系y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但这些IT系统的投入成本较高,如何有效降低运维成本,同时提高运维效率是研究的新课题。虚拟技术的出现,使得其在运维管理当中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标成为可能。

1 虚拟技术概述

虚拟技术是一种通过组合或分区现有的计算机资源(CPU、内存、磁盘空间等),使得这些资源表现为一个或多个操作环境,从而提供优于原有资源配置的访问方式的技术。虚拟化就是把物理资源转变为逻辑上可以管理的资源,以打破物理结构之间的壁垒。在传统技术下,用户在进行操作部署过程中需要对硬件资源属性屏蔽,而对于逻辑资源的重视程度比较高,比如处理器主频或是内存大小上,而虚拟化则是分区组合,在相同物理平台当中,利用多个虚拟机也能够同时进行运行,而且相互之间不会产生明显影响。虚拟技术在应用上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封闭性的特点,在虚拟单元当中,所有的操作环境都是放在单独文件当中,对于具体应用来说所表现的都是标准化特征的虚拟硬件,这样才能够保证硬件在不同系统环境中都能够进行兼容,而整个磁盘分区也会被存储到一个文件当中,那么用户在进行备份或是转移的时候能够更加便捷和方便;二是分区性特点,虚拟化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比较理想化的物理机,每个虚拟机之间还能够进行隔离,从而保证了虚拟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保密性,用户不用担心数据会发生泄露,相关的应用能够实现在网络连接下进行通信;三是多应用,在类型比较多和扩展能力比较强的硬件基础上能够建立多立特征服务器进行应用,在单独物理系统当中对多个应用进行操作运行,从而实现同时多应用的效果。

2 虚拟技术在IT运维管理中的应用

对于虚拟软件的安装应用需要首先在服务器中安装相关的软件套件,包括VMware Infrastructure、VMware ESX Server、VMware virtual SMP、Virtual Center、VMware VMotion以及VMware DRS。

2.1 降低运维成本

在系统运维管理过程中,对于成本控制方面主要是对机房空间、冷气空调和硬件设备等成本进行控制,通过利用虚拟技术将系统当中的PC服务器进行整合,然后形成服务器资源池,有效提升服务器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企业设备的购入,也能够减少在运维过程中的设备运行量,从而有效降低IT系统的运维成本。在IT运维系统当中结构方式通常分为三层,一层是数据库、一层是服务器、一层是Web,其中服务器层和Web层的服务器数量比较多,在系统日常运行当中的效率比较差,因而也就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和整合潜力。先将具备较低负载的应用服务和Web服务进行整合,然后从中选择性能较佳的服务器安装相关的虚拟产品套件,接着构成服务器资源池,完成之后对虚拟机单元进行部署和建立,在逐渐对硬盘、处理器、内存等资源做好分配之后,然后根据系统安装文件对服务器当中的软件、系统软件和其他应用软件进行安装,从而完成整个虚拟化的过程,这样能够有效精简IT系统当中的服务器运行数量,提升服务器的使用效率,从而起到降低IT系统运维成本的效果。

2.2 提升IT系统的运维管理效率

在IT运维系统当中,效率问题一直是运维当中的重点研究问题。以数据备份为例,IT系统当中的数据备份种类较多,而且相互之间的特征比较独立,因而系统当中的备份工作比较复杂,且缺少管理,如果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故障问题,就需要经过较长的启动时间来对系统当中的数据进行恢复,这种方案的时间比较长,效率比较低下。而虚拟技术在IT系统当中的应用则能够通过存储设备和虚拟软件建立起相应的备份资源池,实现对系统当中备份的集中管理,在简化系统备份工作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缩短系统启动时间,有效提升系统备份的管理效率。其管理的方案主要是针对于上面提到的数据库、服务器层和Web层,其中将具备独立备份功能的服务器统一安装虚拟技术套件,然后对备份服务器的资源池进行建立,接着通过虚拟技术当中的存储设备和软件对备份虚拟机当中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对完整备份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同时由于虚拟技术具备封闭性特点,在具备一次构建多次部署特征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降低备份操作的复杂程度,还能够有效提升系统当中备份操作的效率,从而有效提升整个IT运维管理效率。另外,虚拟机在启动过程中也不需要对硬件设备进行初始化,不像传统系统需要较长时间来进行初始化处理,从而有效缩短了备份数据恢复的时间,进一步提升了IT系统运维管理效率。

2.3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现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虽然比较广泛,但在实际应用当中还是属于微观决策应用,在宏观问题决策上的应用帮助并不大,虚拟现实技术目前主要是在问题细节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关注重点是在人体的直观感受上,而不是改变宏观问题的大方向和产品实质,因而现实仿真实践当中的适用性还比较狭窄。目前根据虚拟现实系统交互界面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3种类型:一是世界之窗系统,这种系统是比较常见的,基于普通计算机,通过操作键盘鼠标来完成虚拟世界的模拟,同时借助于计算机三维模拟技术,现在很多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都是这一种类型;二是视频映射系统,这种类型实际上是世界之窗的一种变形,在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加入视频输入设备,利用视频投射设备将观众的动作和虚拟的物品或空间进行合并,能够实现用户和虚拟空间之间的互动;三是沉浸式系统,这种是目前最为理想的虚拟现实系统,借助于眼镜或是头盔实现多方位的现实世界虚拟,在这一种系统当中,用户能够直接看到、听到、尝到和接触到虚拟世界当中的各种物品,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完全真实的虚拟世界感受。

3 结语

虚拟技术在IT运维管理当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IT运维的成本,提高IT运维的效率。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虚拟技术的作用,管理人员应该做好网络规划、资源池管理和存储等,虚拟技术在现代管理当中的应用还很广,未来的前景不可限量,因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深层次探索。

参考文献

[1] 任宇杰,查广军,李万新,等.基于虚拟技术的CAB型机车制动系统的状态重演与故障诊断[J].铁道机车车辆,2016,36(5):69-73.

[2] 程容斌.基于虚拟技术构建校园云数据中心关键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6(8):198-199.

[3] 刘宇翔.虚拟技术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作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8):217-218.

[4] 胡周达.虚拟技术在IT运维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6):160.

运维管理技术范文3

国网福建南平市供电有限公司 福建南平 353000

[摘要]在电力的传输和配送过程中,变电运维是确保电力设备安全运行和电力输送稳定的重要措施。变电运维技术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是我国电力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进步,分析变电运维过程中的危险因素,采取合理的预防解决措施,是我国电力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我国电力安全稳定的重要途径。

[

关键词 ]变电运维;技术管理;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电力资源的分布不均,为了满足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电力的配送是我国电力事业的重要发展形态。在电力输送过程中,为了满足电力的输送需求和用电客户的电力使用要求,要进行电压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对变电设备和电路的维护成为确保电力输送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变电维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尤其对于我国偏远地区来说,影响电力运行的客观因素较多,在变电维护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电力事故。要想保障我国电力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电力企业就必须对变电运维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规避,加强变电运维过程中的危险预防处理。

1.变电运维技术管理的内容

变电运维工作是电力输送过程中对变电设施的维护和具体操作工作,主要负责变电站设备的检修、事故的处理等,对变电设备要进行常规的巡视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录上报。变电运维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在变电运维过程中,设备的故障问题和电路问题往往具有突发性,相关设备技术的使用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技术素质。同时,变电运维需要工作人员的日常维护和检查,以保障电路和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确保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在我国的广大山区,变电运维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容易发生电力事故,这些地区的变电运维工作还关系到相关管理、技术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

2.变电运维管理中存在的危险点

2.1变压器的危险点

变压器是电力配送过程中,转变电压的重要设备。变压器的操作和维护是变电运维管理中的重要管理难点,也是运维管理中的危险点。变压器在改变电压的过程中,自身的绝缘性能会因为空载电压和过电压的影响而受到损害,当技术人员对变压器进行操作时,由于绝缘性能的降低而产生的电压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人身威胁。此外,当电压过高时,变压器的绝缘体也会受到损坏,导致绝缘性能的降低。

2.2直流回路的危险点

在变电运维工作中,最常见的是直流回路,在对直流回路进行技术管理时,如果相关操作不符合技术规范,很容易导致设备的故障发生。特别是在对二次直流回路的操作过程中,保护压板的投退是技术维护的关键,技术人员的不慎和操作不当就会造成设备的故障。电力设备的操作对技术要求比较高,而且需要针对设备在实际运行和维护中的变化,做出应急反应,特别是直流回路操作过程中还会发生自动装置的切换,在此条件下,更容易产生操作失误的情况,从而造成潜在的危险。

2.3倒闸操作票编制

在电力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过程中,经常需要把电力设备从一种工作状态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状态中,在此过程中,为了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区分记录,就需要倒闸操作票的编制。操作票的填写是在电力设备的状态调整中,保障操作规范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在变电运维过程中,倒闸操作票的填写要根据具体的设备维护要求和调度命令进行,以免出现错填和漏填的情况。填写内容和顺序的不规范很容易造成设备在状态变化过程中,倒闸操作的失误,从而引起安全问题。

2.4自然因素引起的危险

在变电运维管理过程中,自然因素是影响变电运维的重要因素,恶劣的天气变化和季节的变更都由可能给变电运维工作造成安全隐患。在雷雨多发的季节和地区,雷电会对变电站和电线造成破坏,从而导致变电运行中的危险和中断。在严寒时节和地区及炎热时节和地区,温度的变化会造成设备性能的变化,风雪大雾天气时,设备、线路的正常运行也会受到影响。这些都是变电运维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导致电力配送和变电过程中的成本增加和安全性降低。

3.变电运维技术管理中危险点的预防措施

3.1加强变电运维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变电运维管理的过程中,相关设备的操作规范是确保变电运维安全的重要依据,因此电力设备的故障排除和日常维护都要遵循相关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进行。变电运维管理制度就是要明确设备与技术的操作规范,并制定明确的问责原则,发生事故时第一时间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随着变电运维工作的实践发展,变电运维管理制度也必须针对新问题,制定新的问责形式和不断完善变电运维的操作规范,对变电运维工作实践中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做合理规避。例如在变电运维管理的责任追究上,除了追究片区技术员的直接责任之外,还必须适当追求其分管技术主管的监管责任,通过扩大监管和问责力度,强化变电运维工作的执行力度。只有全面落实和不断完善变电运维管理制度,才能够真正强化变电运维管理,降低运维管理过程中发生安全隐患的概率。

3.2增强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

变电运维的具体工作是由相关技术人员操作的,对运维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制定规范化操作流程,通过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限定操作人员的操作,并在操作前将注意事项进行列表检查,通过距离注意事项的逐一检测,不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电力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运用逐渐增多,变电运维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技术水平要随着新技术的改进而更新,要对技术人员组织常规化的技术培训和运维工作中的危险点解析,促进他们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基层变电运维人员,在运维过程中受自然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对技术的认识更要加强提高。

3.3加强对设备的检查和巡视

变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要承受变电过程中的电压的破坏作用,容易发生设备性能的降低。同时,恶劣天气条件下,设备的性能和运行会受到影响。所以,加强对设备的检查和巡视,可以及时发现变电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技术人员能够及时采取维护措施。雷雨天气要对变电站的避雷设备和引线进行检查,在大风雨雪天气时,要检查设备的绝缘性能和相关线路的运行情况,对变电运行设施加强巡视和检查的工作力度。

结语

变电运维是我国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对我国电力企业的电力配送工作中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变电运维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电力技术和电力设备维护问题,同时由于电力设备自身性能的影响,在变电运维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较多。通过对电力设备的巡视检查和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安全意识的培训,可以有效提高运维队伍的运维工作水平,促进运维管理的安全性,提高电力企业电力配送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刘玉章,李宏宇.变电运维管理中的危险点及预控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1):134-135.

[2]仝海梅.变电运维管理中危险点及控制探讨[J].科技风,2014,(22):25.

运维管理技术范文4

关键词:变电站 运维技术管理 危险点 预控措施

1、220kV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主要是指在变电站设备运行中进行维护与管理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同时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也是变电站各项管理中的重点,是保证变电站设备正常运营的基础条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220kV变电站成为了当前国内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变电站日常的运维技术管理就更显其重要性。首先,运维技术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降低变电站运行中事故的发生率,工作人员可在日常对变电站运作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可根据故障发生点进行分析,并及时制定出维修管理措施,大大提高了变电站运营能力

2、220kV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分析

变电站的运维技术管理工作是整个变电站工作的核心,也是最难掌控、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最大的技术管理。一般情况来说,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遇到变电站设备运行的突况,必须第一时间准确判断出故障发生点并及时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在这种高强度、高紧张的工作环境下,工作人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及碛凶既返姆治雠卸夏芰Γ因此可以说,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是极高的。在目前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中,主要包含了操作、维修、养护、管理四个方面,因此变电站对运维技术管理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也是最多的。另外,在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性技能外,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责任心。因为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工作不同于其他管理工作,它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处理特征,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仅靠一些规章制度或是部门领导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将运维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从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管理中的危机意识。

3、220kV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中危险点的形成原因

变电站运行中时常会出现一些突发的情况,这主要由以下四点所引起的:首先,在变电站运行中,由于操作人员专业性问题以及疏忽所引起的危险点是最为常见的。一般来讲,工作人员面对高负压的工作环境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也是最容易产生危险点的问题。其次,由于受外界天气影响所产生的危险点。这类危险点是最无法预测的,也是经常性发生的危险点类型,尤其是阴雨天气或是强降雪天气,会对变电站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较大的影响。再次,由于设备出厂时质量问题而导致运营中的危险点是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类型,也是运维技术管理工作人员最为头疼的一种危险点形式。最后,由于工作人员在设备运行时对操作技术的不熟练和设备维修时的技术达不到标准要求而产生的危险点也是较多的。

4、危险点的预控措施

危险点的产生会严重导致变电站设备无法正常运行,甚至还会为此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工作人员必须针对设备常出现的危险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其具体措施如下:

4.1借设备大规模整修时有针对性进行预控

一般而言,变电站设备每年都会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检修,这段时间内变电站工作管理任务较为集中,也是最为繁忙的阶段,同时更是变电站设备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借这段时间对变电站设备进行危险点预控是最为适合的时期。在设备大规模维修前运维技术管理工作人员要积极地配合维修部门的一切相关工作,并且对危险点预控进行详细的检修方案,同时运维技术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变电站各台设备的运作能力及其健康状况,真正将危险点预控工作落实到实处。另外,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做到结合当前的工作重点明确组织措施、技术措施、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明确此次大规模维修中设备所存在的危险点,并且明确制定出对危险点的解决措施。

4.2开展标准化、科学化预控工作

在进行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工作过程中,如果是对设备的接线点及装置线危险点进行预控时,首先为了避免带电挂接地线或带接地线合闸维修时出现误操作而导致整个系统崩溃,必须要采用两端定位技术进行作业。所谓的两端定位法主要是指在设备的同种类型接线模式下,将设备接地线的导体线端与接地端导线必须固定在同一个位置上,如:首先对设备的中柜、出线间隔柜等位置的线路进行接地,并且在操作前先将接地闸开关闭合。但是如果因设备预控需要挂接地线时,可以由工作人员根据现场设备危险点类型进行连接。例如:某企业对所属的7座220kV变电站在接地线的导体端位置和接地端位置上均做了统一的固定。同时按照变电站设备预控的要求进行了标志的设定,这种技术方式对于220kV变电站无人看管的集控式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如果是对变电站设备运行环境不是很熟悉的话,采用接地线定位法可以保证接地线位置上的统一,从而使运维技术管理人员在操作中可以得心应手。另外,采用接地线定位法可以使运维技术管理人员充分利用现场条件对接地线实现强制闭锁,从而提高了接地线的管理能力。最后,采用接地线定位法可以加强运维技术管理人员在对设备危险点进行预控时下一操作步骤对上一操作步骤的监管能力,对防止接地线漏电有很好的监督作用。

4.3强化运维技术管理人员操作规范

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工作人员除了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管理技能外,还要加强危险点控制管理意识,同时要强化运维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提高其工作责任心。另外,要求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人员要对设备的日常运行状态进行充足了解,以便做到心中有数。一旦设备运行中出现问题,工作人员可以马上判断出引起设备运行问题的危险点,从而及时准确地解决设备运行故障,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5、结语

综上所述,220kV变电站设备运行中的危险点会使变电站整体的设备运行处于崩溃状态。因此,必须加强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并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提高运维技术管理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变电站的设备运作能力。

参考文献

运维管理技术范文5

关键词:道路危险品;运输管理系统设计;物联网技术

道路运输这种危货运输方式,在我国危货运输渠道中占据着首要地位,而其运输过程更是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危险性因素。这些危险性因素一旦不能科学合理地处理掉,就极容易给社会与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与伤害。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现代化管理技术也相应比较缺乏,尤其是事前预防工作水平更是有待提高。

一、道路危险品运输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运用

(一)车辆跟踪

运输车辆运行位置难以掌握长期以来都是危险品货物运输管理方面有待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而所运输的危险物品状态与运输过程中物品变化情况更是难以察觉。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得道路运输管理处的安全管理工作进展缓慢,难以及时发现其中隐藏的危险性并合理采取应对措施。在这种情况下,物联网技术的出现,给道路运输管理处各部门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危货运输管理中,有利于对物流过程中展开全程监控,以此达到道路危货运输提出的有关安全性方面的需求。比如说,在行驶车上安置好GPS卫星定位系统,如此就能够随时掌握车辆行驶状态。行使车辆一旦与既定路线出现偏差,抑或是不小心到了敏感区域,管理处就能自动产生报警操作。从而让后方监管人员对车辆进行远程操作。与此同时,也能够对行驶车辆的司机驾驶行为展开实时监控,以监督其违规行为。并且,若是发生意外,出现碰撞之类的事故,司机仅需车里装载好的传感器,就能够使信息管理中心相关人员的手机接到报警。然后及时展开救援行动,同时通过RFID标签读出车辆上运输货物的相关信息,尽可能缩短时间予以应对措施。这种车辆跟踪的手段不仅很好的掌控了物流过程,还能节约成本,增强工作效率。

(二)物流监测

所谓货物监测,也就是指对车辆运输的物品压力与温度进行实时监控。通常情况危险性较高的货物对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存在较高的要求,若是运输环境出现变化,极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而事故带来的后果通常灾难性与损失都极为巨大。在这种情况下,物联技术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物流监测问题。运用物联技术能够及时掌握行使车辆所装载物品的状态。再进一步对所读取运货压力、温度与安全附件及密度等等众多信息进行分析,能够给道路管理处的调度部、安全管理部等提供高危物品运输安全管理决策所需参考的相关依据。

(三)选择运输路线

就现阶段整体情况而言,在道路危货运输路线这方面我国已经有了相关的规定。比如,危险性物品运输的车辆是不可以靠近学校、闹市区等特定区域的。因此危险品运输通常路线较长,路况也较不佳。通过物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及时准确详细地掌握采集运输路线的路况问题。从而根据运输车辆内的危险品对道路与环境提出的要求,在运输前就科学合理的制定出可行性最高的运输路线,提高运输途中的安全性程度。

二、系统框架设计

此系统不仅融入了物联网集成技术,与现有危货运输管理模式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对其运输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成立于各种危险品事故预案经验基础之上。为运输危货车辆行驶状态的监管、货物的监测、相关信息的采集、预警、应急与信息服务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应用技术与较为完善的处理途径。成功将远程实时跟踪、监测、预警报警、应急求援三者融为一体,建构起这样的综合管理平台。此系统主要是由安全应急管理中心、车载实时监控监测系统、安全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这三大主要基础结构构成的。与此同时,还实现了与国家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进行直接对接的功能。

(一)安全应急管理信息中心

可以说应急管理信息中心是系统顺利运转的关键性部分,即核心与中枢部分。其主要功能包含了数据采集、储存、分析等,其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数据仓库、应急值守系统以及远程可视化监控平台。其中就数据仓库而言,主要是为了达到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提出的需求而创建起来较为完备的信息库。组成数据仓库的数据类型包含了危货运输企业信息数据、运输车辆数据、运输线路数据、运输货物信息数据、事故信息库、专家信息库等等。各种数据之间相互共享,让资源被最大限度地利用。所谓远程可视化监控平台主要是通过采用GPS与GIS两种主要技术而开发出与道路监控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相符合的显示系统。在此系统的显示中,用户可以在地图上直接了解到公路中处于行驶状态的全部危货运输车辆,还可以直接对这些车辆进行预警抑或是重点关注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调出运行车辆的全部信息。所谓应急值守系统,就是在人员值守的同一时刻再建立起IP电话值守之类的子系统,不断健全应急值守与处置功能,有利于保障实施监控。

(二)车载实时监控系统

此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包含了RFID货物状态监测与GPS定位这两种主要设备,以及摄像机等构成部分。通过实时通信成功和信息中心进行互动联系,以此达到对运行车辆状态与货物状态进行远程监测的目的。由RFID危险品状态监测、GIS跟踪定位以及摄像报警系统组成的。其中的GIS系统主要利用了GIS与无线通信两种先进技术达到对危货车辆跟踪定位以及历史轨迹回放、线路运行监管的功能。危货检测系统则主要与GIS、GPS与RFID等技术相结合,构建RFID危货物流系统,成功达到危货状态监测、安全报警、实时位置跟踪以及危货物流过程信息追溯等功能。就其中的摄像报警系统而言,主要是利用了摄像机的优势,然后再使其报警设备通过无线网成功实现与安全应急管理处的连接。报警和GIS以及GPS相连动,实现实时响应与传送,以此保障应急管理的及时反馈。

(三)应急预案信息系统

此系统是基于车辆监测系统的反馈与报警系统的响应基础上在通过预案库自行进行应急预案信息。也就是可以主动知晓事故应急预案管理,达到预测预警的目的,实现事件影响分析、预案自动生成等等诸多功能。

三、系统功能定位及工作原理

(一)系统功能定位

基于我国现阶段对道路安全方面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利用GIS、GPS、GPRS、数据库等先进技术与大系统设计思路,设计出大型危货监控预警服务系统,实现对运行危货车辆动态的跟踪与监控以及调度管理等服务。在运输过程中对危货进行监测管理,给突发事件提供接警、报警以及故障排除等服务,增加车辆运行的安全性,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实现对道路危货运输的管理、预警与应急等诸多功能。

(二)系统工作原理

根据危货运输坚持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工作准则,此系统基本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危货运输车辆经过道路安全管理处的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让其上路。保持车载危险品检测设备与终端监控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使远程危货运输安全应急管理中心能够成功对车辆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以便监控人员及时了解运行车辆的全部信息,这样安装在运输车辆内部的监控系统与监测系统一旦发现异常,比如驾驶人员违规行为等,应急中心就能够对其做出提示抑或是警告。若是遇到特殊路段或天气,系统也能够及时给予提示,并且应急管理中心监测人员也能够对单个车载终端抑或是全部车载终端等信息。因此若是事故发生,应急中心报警系统就会自动响应,同时展现出事故车辆发生的地点、路段、运输货物等等。并及时做出应急预案,能够让救援队伍尽可能短时间达到事故现场,并进行远程协调指挥应急处理与预警信息。对即将通过该路段的车辆做出提示通知,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好危险品事故,有效预防引起其余更严重的灾害。

四、结束语

为了提升道路危险品的运输安全性监管力度以及应急管理水平,将物联网技术引入道路危货运输安全管理系统中成为其有效处理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道路运输管理处各部门工作开展,最大限度地降低道路运输过程中危险性事故发生的概率,使危货运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得以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曹更永,田玉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道路危险品运输安全应急管理系统设计[J].物流科技,2013,01:70-72.

[2]高连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智能监控系统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3:80-82+68.

运维管理技术范文6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大运行;数据接入;标准化

引言

随着“大运行”调度业务调整及调度数据网双平面的建成投运,对智能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接入和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智能变电站无人值守的全面开展,需要规范、指导电网厂站自动化设备的数据标准化接入,使其更好地适应电网的发展,服务于电网生产和运行。

1 “大检修”“大运行”的运行管理模式

按照 “三集五大”体系职责分工,“大运行”负责智能变电站设备和在线监测告警信息实时监视、断路器远程控制、无功电压调整操作、通过工业视频系统开展智能变电站定期巡视;“大检修”负责智能变电站设备及在线监测装置定期现场巡视、带电检测、消缺维护、故障抢修、状态评价、检修改造及刀闸现场操作等。

2 “大运行”主要业务流程

2.1 设备计划倒闸操作流程

调控根据其所控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设备检修计划通知运维班(站)安排操作和检修人员按时到现场待命。计划检修操作由调度员在正式操作前预发操作票至运维班(站),运维班(站)值班员查收预发操作票后与调控核对并完成拟票工作。正式操作时,调度员发令至智能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操作人员确认现场一二次设备具备操作条件,依令操作完成后向调度员汇报操作完毕。系统需要时,调控对其所控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内网调管辖开关进行运行与热备用状态转换的遥控操作。

2.2 异常及故障处理流程

省(市)调控应在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发生异常或故障后,根据遥信、遥测、遥视信息,及时向网(省)调值班调度员汇报,网(省)调值班调度员根据省(市)调监控汇报情况进行后续处理和操作。

省(市)调控在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发生异常或故障后应立即通知运维班(站),运维班(站)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安排相关运维及检修人员赶赴相关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现场进行详细检查及异常或故障处理。

运维班(站)相关人员到达现场经检查确认相关设备具备操作条件后向网(省)调汇报,网(省)调值班调度员直接发令现场人员进行后续处理和操作。待故障异常处理告一段落后,网调当班调度员将处理情况告知省(市)调控。

为迅速处理故障和防止故障扩大,网调值班调度员可发令省(市)调监控用遥控开关的方式将异常或故障设备隔离。

3 “大运行”、“大检修”对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的信息数据运行管理需求

3.1 “大运行”对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的信息数据运行管理需求

“大运行”实施后,各级调度均采用D5000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该系统由基础平台和实时监控与预警、调度计划、安全校核、调度管理四类应用组成。其中实时监控与预警类应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智能变电站,相关应用包括:电网稳态监控、动态监控、二次设备在线监视与分析、故障集中录波、电能量管理等,以及为满足“调控一体化”要求,新增的智能变电站集中监控应用。

调控一体化信息梳理应遵照“告警直传,远程浏览,数据优化,认证安全”技术原则,符合《关于全面推进大运行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国家电网调〔2012〕263号)、《智能变电站调控数据交互规范(试行)》(调自〔2012〕101号)等文件要求。

3.2 “大检修”对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的信息数据运行管理需求

大检修对智能变电站的数据要求,可分为以下三类数据:(1)设备运行动态数据,内容包括据设备电压、电流和负载实时数据,以此作为在线监测分析诊断的参考;(2)智能变电站设备告警信息,按照对电网影响的程度,告警信息分为:事故、异常、越限、变位、告知五类;(3)变电设备在线监测数据,包括:a.变压器油中气体监测,变压器铁芯接地(夹件、中性点)电流监测,变压器套管泄漏电流、介质损耗、电容量监测,变压器分接开关运行状态监测,变压器局放监测;b.GIS局放监测;c.断路器传动机构和储能电机的合分闸线圈电流、振动、行程、速度、辅助接点动作等监测;d.SF6气体密度、微水、气体温度等监测;e.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泄漏电流、阻性电流监测;f.容性设备监测(CT、CVT、耦合电容器)泄漏电流、电容量监测;g.母线PT母线电压、相位角监测装置。

4 “大运行”、“大检修”对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数据接入标准化的要求

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业务范围包括:I区业务主要包括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电力系统动态测量、广域相量测量等;II区业务主要包括电能量计量、故障录波、保护信息管理、卫星钟监测等;Ⅲ/Ⅳ区业务主要包括设备状态监测、视频、安防、消防、环境监测等辅助设备。

4.1 接入设备标准化

自动化接入设备主要包括厂站自动化系统、电能量采集装置、PMU相量遥测子站、保护子站、卫星钟装置等。

站控层负责变电站的数据处理、集中监控和数据通信,包括监控主机、数据通信网关机、数据服务器、综合应用服务器、操作员站、工程师工作站、PMU数据集中器、计划管理终端、二次安全防护设备、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及打印机等。具有数据处理及通信功能,其功能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与间隔层测控单元和智能接口单元通信,进行处理后,按照远动通信协议,完成与远方控制中心的数据交换。第二部分与各保护及自动装置通信,进行处理后,按照保护传输通信协议,完成与远方控制中心的数据交换。

4.2 接入信息标准化

智能变电站接入调控中心的数据可分为电网稳态数据、电网动态数据及保护及故障录波数据三大类数据。接入调控中心的设备告警信息按照对电网影响的程度可分为事故、异常、越限、变位、告知五类,级别分别对应为:事故-1级,异常-2级,越限-3级,变位-4级,告知-5级。调控中心可通过接收优化后的实时数据和设备告警信息以及使用远程浏览等工具,实现对智能变电站设备的远程监控。为满足大检修体系的要求,运维站可通过接收设备告警信息和使用远程浏览等工具,实现对智能变电站设备的远程运维。

4.3 接入通道标准化

目前电力调度数据网由第一、第二平面骨干网、省级接入网、市级接入网构成,为调度自动化系统、电网协调防御决策支持系统、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和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等应用业务提供传输通道。新建110kV及以上智能变电站均按照双路数据网通道建设。

业务通道带宽需要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进行配置,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调度数据网络接入层带宽基本要求≥2M,对于220kV变电站采用2×2M;110kV及以下变电站采用2M;(2)综合数据网络接入层,220kV及以上变电站带宽要求≥10M;110kV及以下变电站,可以采用2×2M;(3)其他业务需求按照实际需要配置带宽。

5 结束语

文章研究了“大检修”“大运行”的运行管理模式、主要业务工作流程,并分析了“大运行”“大检修”对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管理需求;最后从接入设备、接入信息、接入通道等三方面,对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的数据接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标准化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加友.无人值班变电站安全运行集中监控问题的探讨[J].电力安全技术,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