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卫生检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卫生检验范文1
关键词:茶叶企业;卫生安全;法制建设
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茶叶作为我国的大宗农业产品,其质量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出现在农药残留方面上。茶叶种植时的农药残留,不仅关系到茶叶的口感和品质,还关系到每个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其他国家,例如英国和日本,对于农药残留标准的制定十分严格,不仅每年增加了农药检测指标、扩大农药检测范围,而且对农药最高允许残留标准也是又明确的数值规定。这就在无形中设置了对我国茶叶出口的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我国茶叶的出口。因此,研究并建立我国茶叶企业卫生安全法制,对提高我国茶叶质量和保证我国茶叶产业持续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1我国的茶叶产业
茶叶在我国的种植区域更是从最初的云贵川地区扩大到现在的22个省区,几乎覆盖全国。然而,茶叶产业的迅速扩展和兴起,并未脱离传统的发展模式,未能形成规模和行业系统。在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具体环节中,整个安全控制也不到位。如果我国的茶叶产业不能正视并扭转这一局面,茶企业将不可避免的走入发展的瓶颈期。
1.1国内茶业发展
我国作为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对茶叶从培育、种植、采摘、中工、生产等,各个环节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完备的工序。茶叶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经济作物之一,无论是销往国外,还是国内自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目前我国的茶叶生产现状,大部分是依靠小规模的农户型企业进行分散生产、经营。这就造成了对这些小企业的监管困难,从而导致了对茶叶生产环节的疏漏。茶叶作为生长周期较长的一种农作物,其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遭遇的病虫害较其他的作物会更多,其次,茶叶的产品就是茶树的嫩芽,与农药的接触极为容易,生产过程中受其他如微生物的污染,茶叶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与此同时,茶叶企业生产在卫生安全上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和作业指标,整体加工水平都较为低下。
1.2市场经济下的茶企业的发展
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各类型企业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茶叶企业也不例外。欧盟、美国、日韩等一些国家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以保护本国人民身体健康为借口,提高茶叶产品检验检疫的各项标准和技术要求,这使我国的茶叶出口受到严重威胁和挑战。从国内的茶叶生产企业自身来看,规模小、卫生状况得不到保证、设备老旧、技术跟不上时代要求等的问题依旧存在。尤其是一些初制茶厂,在茶叶原料的收集上,不能够很好的做到标准检验。在制茶过程中,一些茶厂还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顾生产卫生要求,甚至有的茶厂还存在为了使茶叶“卖相”好,给茶产品“加料”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要求,对消费者极端的不负责任,还严重威胁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危害了整个茶产业的健康。
2我国茶企业中的卫生安全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老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日益加深,学术界开始对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分析出了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风险道德”在茶叶产品营销和竞争机制中的作祟,茶叶质量检测及安全认证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消费者通常认为茶叶纯天然无污染,不会对茶叶的质量安全多做考虑等;还为我国茶叶企业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1茶品质量重于泰山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现代国际化、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下,消费者的消费观日益成熟。低价策略已经成为占领市场份额的过去式,优秀的产品质量才是真正使得企业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目前,我国的茶叶产业的整体水平不容乐观,茶叶企业的生产条件和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的同类型企业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在改善茶叶的生产加工条件,还是提高茶叶质量管理水平,我国的茶叶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各茶叶产区要实行茶叶产业化经营,将分散的茶厂整合起来,提高生产标准和质量要求。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的提高茶品质量,才能不断增强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保证企业保持健康有序发展的活力。
2.2卫生安全是茶企业生存的关键
卫生安全是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根据茶叶生产的不同环节,卫生安全可分为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卫生安全问题和加工中产生的安全问题两种。上文也提到过,在茶叶的种植过程中,农药残留的问题是一大主要问题,另外,种植时若土壤中含有较多重金属,也会被茶树吸收,对茶叶形成污染。在茶叶加工中产生的安全问题,既有人为因素造成的,也有人不作为因素造成的。如茶叶加工中,若不能很好的保证茶叶加工环境的干净整洁,就很容易在茶叶中引入微生物污染。比如,一些茶叶企业为了让所生产的茶叶颜色更鲜亮,口感更清香,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向茶叶中添加色素和香精等等。这些行为都严重危害了茶叶企业的卫生安全生产。
3茶企业完善的卫生安全法制建设
完善卫生安全制度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一个类型的企业卫生安全制度细则之前,企业和行业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称的制度和规范。传统经验不再适用于现代化的茶叶生产,这就使得茶叶的产业安全出现了漏洞。又由于茶叶这一农产品的生物学特性,产品只有在食用后,才能根据消费者的经验做出质量好坏的比较。很难在购买前,对茶叶质量做出清晰明确的判断,这又加深了茶叶企业对茶叶安全的“坏作为”。一个完整的茶叶企业卫生安全法律体系的建立可谓迫在眉睫。
3.1我国食品卫生安全法律制度
食品安全,不仅是科学问题、经济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用法律约束食品生产企业的行为,食品安全问题将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自1980年以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颁布了综合性的《食品安全法》,我国的《食品卫生法》、《食品质量法》和《食品营养法》等法律法规也有逐步统一,综合成全面的《食品安全法》体系的趋势,在市场失灵时,这些法律将伸出“看得见的手”,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前,我国的食品卫生安全法律法规根据其规制方式的不同,主要分成三种类型:第一是诉讼类,即消费者因受到食品不安全因素的损害,可以向加害人提讼赔偿;第二是信息说明类,这一类是对食品的生产者进行要求,要求将食品生产的信息对消费者公开,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食品消费的信息不对称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油类产品需注明原料是否为转基因生物;第三就是标准限制类,就是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和制度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环节进行限定,并不定期的检查,从源头上把控产品的卫生安全。
3.2我国茶叶质量安全认证
质量安全认证作为消费者最为直观可见的一种食品卫生安全标识,在我国的茶叶产品中也同样的适用,茶叶质量安全认证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无公害食品茶叶的认证,这是指在茶叶的成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的指标达到内销的国家标准及外销的相关标准,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低残留茶是其三个不同层次的评定标准;二,绿色食品茶叶认证,属于绿色食品认证的一个种类,其分为A级和AA级两个级别,是按照特定方式生产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类食品;三,有机茶认证,有机茶的生产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天然的农业技术和肥料,在生产过程中也无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的加入。
4茶企业的卫生安全法律制度的思考和改进
我国的茶叶卫生安全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茶叶出现卫生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茶叶企业卫生安全生产没有明确的规定,仅是适用食品生产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为追求经济效益,对茶叶企业的一些不符合安全规定的行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这样是万万不行的。具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体系亟待建成。
4.1法律条例精细化
无论是对茶园的选址、土质的监测,还是茶叶种植过程中农药的施用,或是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加工,都需要进行明确的规定,用法律的手段对茶叶生产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要求和约束。
4.2法律制度系统化
不能再将茶叶卫生安全归入食品卫生安全的系统,要更具针对性的为茶叶生产量身定做一套系统的制度,同时适应茶叶产品作为食品的共同性和作为茶叶的特殊性。
4.3法律执行责任化
对法律执行部门来说,执行到位是对法律基本的尊重,也是对人民利益的充分保障,要避免因厉害关系而产生的执行失当或不作为,将法律的执行责任到人,让法律的效用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刘新.关注茶叶卫生标准变化提高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中国茶叶[J],2005(5):110-112
[2]汪庆华,刘新.浅谈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现状及应对措施[J].茶叶,2006,32(2):66-69
[3]宛晓春,蔡荟梅,侯如燕.大力推进茶叶标准化提高我国茶叶安全质量[J].茶业通报,2008.30(1):6-9
职业卫生检验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 化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050-02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高职医学院校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培养面向卫生检验与检疫行业(领域),从事卫生检验、检疫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化学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学要根据职业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化学实验实践性强,对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尝试进行化学实验的改革,着力建立有专业特色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分析现状,明确实验培养目标
化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与卫检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从事的专业岗位工作打下基础。现有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大多沿用着以往的课程标准,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性实验较少,化学学科性过强、与专业对接程度较弱,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缺少高职化学课程特点和卫检专业的特点;同时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入学起点较低,生源中有理科生、文科生、三校生,各类生源参差不齐,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能力也有较大差别,以往的化学实验考核方法已不能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需要建立有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特色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特点及岗位胜任力的要求,化学实验教学应坚持“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应用为先”的原则,使学生掌握卫检专业所需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 建立符合职业技能要求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1.改革现有的实验内容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现有的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各自独立,教学目标分散,针对性不强,缺乏与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结合化学实验的特点,将实验内容进行整合,构建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新实验教学体系融合了学生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基本要求,使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操作水平。新实验体系模块设置见下表。
新的实验体系注重了化学实验之间的相互融合,减少了一般性的验证实验。基础实验模块中培养学生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任务引领模块中选择与职业工作相关的实验内容,学生在领取工作任务后独立完成查阅资料、制定检验方案、配制试剂、实验测定、数据处理等工作环节,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改变过去教师讲解原理、步骤、注意事项而学生“照方抓药”的状况。综合实验模块通过学生小组或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有机合成、提取、分离等操作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中的教师实验教学演示中,由于人数较多,即使围在教师周围观看,观察也不够全面,有些站在后面的学生甚至根本无法看到。多媒体具有直观性、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将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可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展示,可以播放视频录像、多媒体课件,将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仪器的安装过程、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展示给学生,使实验操作直观明了,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进行回放、放大,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教学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以往的实验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平时实验情况,实验成绩的评定为:实验态度(30%)+实验操作(30%)+实验报告(40%)。学生实验操作中由于人数近50人,教师与实验员只能粗略评价学生的态度和操作能力,学生的实验热情不高,减少实验规定测定次数,甚至编造实验数据,抄袭他人实验结果,使得考核结果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因此要制定科学的评分体系进行实验考核。新制订的实验考核方法包括三个部分:(1)平时实验表现(50%),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实验预习、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和实验报告;(2)独立操作考核(30%),期末进行,从任务引领模块实验内容选择三个工作项目,考核时由学生抽签获得工作任务,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要求,并随机抽题回答与实验操作有关的问题;(3)综合实验考核(20%),在综合实验模块中进行,学生分小组实验,考核团队的合作成果(合成的产率、提取的质量等),根据实验结果排序打分。
4.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创新教育的特殊形式和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对创新教育质量进行检验的良好手段。实验技能竞赛分为初赛、决赛,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方法和试剂的选择、技能操作、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结果分析。进入决赛的学生可以选择指导老师进行辅导,从院级竞赛中获奖学生中选拔参加市级、省级的大学生化学技能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竞争意识,对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对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教师发现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有所增加,实验室开放、技能竞赛的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后续专业课程中对学生操作的反馈评价也较高。今后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以适应高职卫检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朝晖.职业院校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6):245
职业卫生检验范文3
论文摘 要 本文从卫生职业院校(以下简称为卫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出发,全面深刻地分析了卫职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针对目前卫职类院校所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卫职院校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科学可行的建议。
目前,我国卫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刚起步,很多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不少非专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见,专业教师由于知识转化与操作技术的欠缺,卫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相对较少,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科学性、实效性的指导,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卫职院校处于一种尴尬境地,甚至有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摆设或者门面工程,无法真正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有作用。
一、卫职院校心理健康现状
(一) 生活适应问题。
现在的学生在父母溺爱中成长,大多事情由父母代劳,学生对家长形成依赖心理。进入新环境,这些学生不适应,许多问题不知如何处理。
(二)学习问题。
学生带着家长的期待、自己的希望来到学校,然而,有些学生初中基础不好,还有些学生初中没有毕业或在外打工多年才回到学校来,导致学习吃力。学生学习压力越大,造成心理上压力越大,最终容易造成厌学。如果不及时控制个别同学的厌学情绪,会形成影响极坏的风气,直接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三)人际关系问题。
现在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不同人交流沟通的经验和能力。他们一方面渴望融入集体,希望交朋友,另一方面又习惯于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两方面的矛盾冲突导致他们与别人难以相处。
(四)青春期性心理问题。
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身体发育高峰期。由于身体发育、性冲动驱使,外界影视文学作品、社会上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恋爱在中专校园也成了普遍现象。由于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和青春期性知识的淡薄,有些学生对恋爱的盲目模仿和对性的好奇,偷尝禁果,导致出现早孕、流产等社会问题。
二、卫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卫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预防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卫职院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领导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必须得到领导重视。学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条件。只有领导重视,才能把心理健康和学校“育人”这个根本宗旨联系在一起。
(二)科学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做好新生普查工作,建立新生心理档案。
新生健康普查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新生普查有效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控制,及时排除心理安全隐患。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随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卫生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专业知识,更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心理知识,不但可以调节自己心态,而且还可以在工作中应用心理知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3、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由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处理各种关系,改变与外界不合理的思维、情感和反应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质,以便更好地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4、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人的心理变化是在文化氛围之中逐渐发生的。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在全校形成一种氛围,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如:学生心理学会、广播、网站、心理辅导报、橱窗等媒体,广泛宣传,大力营造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三)开展卫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由于我国心理学起步比较晚,从事卫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研究人员更少,目前缺乏可供卫职院校直接借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模式。因此,卫职院校专业教师应该加强该领域研究,以现有理论为基础,加强与同行专家的沟通交流,深入实践,积极开展研究,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三、结束语
卫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现在很多中专学校普遍存在应付上级检查,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现象,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境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无法直接衡量工作量和工作效果的工作,虽然心理专业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在做大量工作,但很难被领导重视。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高速发达的网络、爆炸式增长的信息、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卫生类中专生这个特殊群体该如何去面对各种困惑、诱惑,如何处理各种矛盾,如何在困难环境中寻求一条成长、成才的道路,这是广大卫生中专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5):68.
[2]姜道春.薛德根.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职业卫生检验范文4
[关键词]实训基地;实践;影响
[中图分类号] G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1(c)-0155-03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quirements of nursing students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Guangzhou Medical Unviersity,to analyze the practical condi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s in the college. Methods From April 2011 to April 2012,the training base was not constructed in our college as conventional group,from May 2012 to May 2015,the training base was constructed as innovation group,80 cases in each group.According 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rrangement of nursing courses,it was necessary to make a reform on the teaching methods,introduce the new teachers and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the school on the basis of nursing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was putted forward.The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before and after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s were observed.Results The evaluation score of the student′s basic operation ability for inno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group (P
[Key words]Training base;Practice;Effect
o理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属于招生较多的一类专业,此门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完成校内理论知识学习,实践学习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学校需要建立实训基地,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专业素质,为社会及医院输出综合技能较好的高素质人才[1]。护理工作的实质不仅包括单纯疾病治疗,同时应实施护理手段满足患者身心需要、进行精神护理最终达到治疗与康复目的[2]。而实习生在学校接受专业实践训练,将来实习时可运用至临床[3]。由此可见,高等院校中护理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全面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贴合职业需要,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为医院输出实践性人才为目的进行教学活动,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因此,学校建立实践基地工作已经刻不容缓[4-5]。本文研究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学院于2011年4月~2012年4月未建设实训基地(对照组80例),于2012年5月~2015年5月设置实训基地(干预组80例),对照组年龄19~22岁,干预组年龄20~24岁;纳入标准:均为我校在读护理专业学生。本次研究经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已取得所有参与研究者知情同意,所有学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法
①对于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意义的研究,护理及临床专业在教学后期会有大量的实验及实践技能操作课程,且随着护理专业学生数量逐年增长、临床医院实习需求性及护理岗位特殊要求、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临床患者需求及对护理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较高及医疗纠纷事件频发的现状,此类因素均要求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院校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理解度不够,必须结合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掌握情况,而上述种种局面,最后均要求学校建立护理专业配套的实践基地,学院通过每周进行固定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自身实践能力[6]。②教师在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相关实验及实训,此类训练均需要有实践基地作为支撑。学校建立实践基地,将护理专业教学中的理论结合实践特点,加强学生对于基本操作动手及掌握能力,将临床护理工作进行过程模拟,为实习做好准备[7-8]。③临床对护理人员最基本要求除要了解并掌握相关科室基础疾病知识、不同给药方式、各种注射方法、生命体征基础测量及并发症观察等知识,且应在上述基础上根据临床疾病具体需要,不断提高学生自身护理技能及专业知识应变能力[9]。④本院应定期安排老师到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学习,通过相关部门理论指导与协助,完成实践基地布局。实训基地格局分布应仿照医院病区设置,按照标准护理流程对学生进行护理训练,教师应教会学生从准备用物至护理结束等一系列的护理操作,锻炼学生判断护理诊断能力,包括指导学生如何查看医嘱及正确执行、掌握一定医疗用语,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科目实践训练[10-11]。⑤学院在进行实践基地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理论及具体临床需求,有选择性地针对重要技能重点培训,同时校内实践基地与教学区距离不宜过远,基地应引进医院现有各种中西医设备,聘请临床实践教学老师,并结合课本对学生进行逐步训练。同时基地建立时应做到资源共享,基地应同时满足医学院多个专业的实践需求,设立多个实验室,并根据学院实际学生数量及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基地格局[12-13]。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护理精神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临床人文护理精神,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养成良好服务态度,在实验室墙面张贴护士宣言、名人名言,营造良好人文护理服务氛围。我院实训基地均配备专业教师,大多数均外聘,条件要求在三甲医院临床科室工作,有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及护师以上职称,综合素质较高,且有一定临床带教经验,知道如何与学生沟通。本院应定期外派教师去兄弟院校进行进修学习,学习新技术及管理模式[14-15]。⑦每次实践课之前,教师均应为学生合理安排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应积极备课,为学生示范标准护理操作流程,注重培养学生无菌操作能力,因为这是所有护理操作基础,并于每次课程结束后进行随机抽检,观察学生掌握情况,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提问,对于不懂之处多讲解。将基础操作相关流程打印成册,并发放,指导其熟悉并掌握,教师在教学时均应指导学生做好对患者解释、操作后的健康宣教等工作,加强对学生技能培训并监督,及时进行考核[16]。
1.3 观察指标
观察我院建设实训基地后,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操作水平,观察学生对于基地建设的总满意度,其中总满意度=(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z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实践能力评分的比较
干预组学生对于临床基础操作的掌握力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学生满意度的比较
干预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对于医学临床及护理专业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改革措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加强理论知识理解力,也可为临床实习做好准备,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基础技能加以训练,加深学生动手能力[17]。而对于学院而言,建设一个实训基地,其首要要求即要有良好实验环境,软硬件设施均齐全,装修时应尽量依据现有资源贴合临床要求,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更好代入护士角色[18]。对院校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学期课程安排应均衡,同样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教师应更改传统教学思路,着重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训,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且实训基地管理工作也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应采取情景式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与临床相似的工作环境,提供真实病例,让学生自主提出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并制定护理干预措施,要求其贯彻以疾病治疗为目的、以患者身心健康为主要内容、以人文护理为核心思想的工作模式,尽可能按照临床真实情况进行教学。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举办讲座,激励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为了保证学院实践培训基地的正常运转,医学部应制定相应管理制度,主动维护实验室环境及设备完好性。学生在上课时必须统一着装,均需穿着护士服进行实践教学,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护士礼仪培训,告知护士服及护士帽的正确佩戴,打造良好护士形象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首要前提。
研究报道称[19],医学院校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可有效提高本院护理专业学生对于临床基础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且大部分学生对于学院教学计划及安排感到满意。本文得出在学校建设培训基地前,大部分学生实践课只能在教室进行,由于场所及设备限制,实践教学质量较差,且学生对于学院安排满意度较低,但我院开始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后,大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较好且满意度较高。两组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对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可以结合其他院校示范进行参考,与学院专业人数及课程安排作为参照,合理安排基地布局,丰富学院师资力量,多引进临床一线护理人员作为实践指导老师,定期来院授课。教师应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宗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总之,校内建立护理实践培训基地,应建立良好实践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掌握,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良好护理服务精神、指导其树立正确临床服务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其综合素质,让其更加适应临床需求,成为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丽文,邹玉莲.加强高职院校校内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2):61-62.
[2]张书文.具有服务特征的校内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3):82-83.
[3]张晓杰,杨立群,李强,等.护理技能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7):834-836.
[4]周玉琴,张梅英,朱青芝,等.加强护理实训基地人文环境建设的几点设想[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0):85-86.
[5]熊杰平,周俊杰,朱庆欣,等.“七位一体”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应用[J].全科护理,2016,14(8):841-844.
[6]郑小波.中职护理专业校内临床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性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6):86-87.
[7]李灿辉.老年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创新探讨――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护理实训中心建设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5):12-15.
[8]孙海燕,潘红宁,肖佩华,等.院校合作共建“院中校”护理实训基地及运行模式[J].护理学杂志,2014,29(10):69-71.
[9]窦丽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71-73.
[10]钟丽强,王晓琴,赵丽,等.仿真模拟教学中护理病例的设计与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0):63-64.
[11]俞宝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护士执I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9):681-683.
[12]管慧.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多维护理实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1):123-125.
[13]张歆,陈群,许瑛,等.开放式护理实训室的团队管理模式初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2):155-156.
[14]胡泊.“导生制”下的护理实训管理模式探索与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5):114-115.
[15]赵蓓.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8):951-953.
[16]万慎娴,李惠玲,孟红燕,等.护生在医护合作急救仿真实训中现场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 30(1):70-73.
[17]向邱,徐素琴.护理实训基地预约培训管理的实践[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122-125.
[18]苏淑贤,黄秋杏.护理实训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与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全科护理,2016,14(4):405-407.
职业卫生检验范文5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唐欣(1975-),男,湖南邵阳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076)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33-01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开始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硕士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专业学位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以应届毕业生,学生往往不具备现场生产实践经验,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薄弱,[2]而且不少学生是跨专业报考。以我院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例,所录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科专业涉及数学、能源动力、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等众多学科领域,学生既未经过系统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没有受过电气工程的专业实习和实践培训。因此,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关键。[3]从培养效果来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针对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够理想,细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未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特性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通常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三大环节,但三个环节的内容设置因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应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区别。[4]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时间短,很多高校未做好准备而仓促上马,没有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出现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简单地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和硕士导师往往采取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等问题,这样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不重视应届毕业生无工作经验、无职业背景的特点,也没有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特性,势必造成专业硕士既没有学术硕士的理论素养又没有工程硕士的专业素养。
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滞后
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公共管理硕士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宜应届本科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均面向应届本科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争取用5年的时间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1。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为例,2013年拟招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人数分别为42人和50人,导师人数增加非常有限,且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大多是学术型的研究人员,缺乏丰富的实践经历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5]此外,校外导师往往只是挂名,并未实质性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3.专业实践环节未有效实施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职业性+学术性”的高度统一,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而高校现有的校内实验平台、校企联合实践、创新基地多针对大学生的培养,往往只能对已知领域的知识验证和重复进行实验、实习、设计,一定程度上对实验技术、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独立从事实验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6]因而很难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造性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进行培养要求。此外,有些老师由于培养经费问题或者为了避免麻烦甚至减少实践教学环节,这直接违背了全日制专业学位设置的初衷。
二、对策与建议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摆脱对学术性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盲目模仿和依附,凸显自身特色。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路径设计既要考虑到现实可能性又要具有前瞻性,实行渐进性地推进。
1.建立具有职业特性的课程体系和以探究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突破传统上狭隘的理解,须将实践融入课程教学,两者合为一体。一方面改革传统的“学科”、“专业”单线条知识体系与课程框架内培养人才的方式,采用国内外著名企业或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案例素材,以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教学为主,重视运用模拟训练、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团队学习等方法,将案例作为一个主要载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行业从业要求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为导向,以学部、交叉(联合)创新中心等为培养主体,跨学院、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专业交叉课程模块等课程体系。同时增加一些与本行业职业任职资格考试相关课程。以电气工程为例,可增设一些与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相关课程,逐步达到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执业资格的对接。另一方面,将“教学”变为“导学”,“学习”变为“探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更加互动,突出以实践为导向的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和环境评价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等,构建探究性教学方式。
2.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培养与评聘制度
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条件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方面,通过培训,让校内导师去科研、管理、生产第一线参观学习,或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了解实际工作方法和管理经验,有意识、有目标地培养一批专兼职相结合、校内教授与校外企业专家相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师资队伍,充实导师队伍;另一方面,以行业为单位,组织行业协会组织代表、行业知名企业专家代表以及校内专家等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论证、制订培养方案;以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和环境评价为对象,推进实验、案例与模拟体验式教学,企业专家以专题讲座、行业报告等多种形式参与教学过程。制订相应措施,解决企业导师的后顾之忧。同时,研究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企业导师相应的工资待遇及荣誉称号的方案。
3.建立多维实践平台和专业实践的全过程管理制度
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功转型的关键。一方面,构建生产实习基地、实验室、教师工作室的互动、协作机制,针对职业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和校企产学研三个实践环节,形成由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组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多维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利用多维实践平台,以实验课程、专业设计、横向课题、校外专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将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贯穿学生整个培养过程,并且学校应专门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手册》,以便管理和评估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全过程,并将专业实践的情况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重要条件。
三、结束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一种新型的硕士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然而,从已毕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情况来看,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其培养模式的完善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要建立具有职业特性的课程体系,采用以探究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培养与评聘制度,建立多维实践平台和专业实践的全过程管理制度,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大量的高级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专业学位整体设计方案: 征求意见稿[Z].2009.
[2]张兴平,孙恒,曹荣,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
[3]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4]包水梅,顾怀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背后的尴尬及其化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职业卫生检验范文6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过程;课程体系;改革
2010年后,全日制专业学位开始招生,各高校已有的专业学位被允许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11年,依托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和全日制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培养经验,H大学开始大规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但初期的培养体系建设仍旧是探索性的,同国内多数研究型大学相似,对于这一新学位类型的培养尚未充分体现出其独特性。[1]从2014年开始,H大学加大了改革的步伐,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时间划分进行了调整,以期适应国家关于专业硕士培养的总体规划。
一、问题与困境
尽管国家出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仍旧处于探索的阶段。[2]已运行多年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了部分经验,但同时也让部分高校形成了“路径依赖”,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定位不清,这就使得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培养过程时间分配不合理
顺应国家推建设的潮流,我校从2011年开始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并制定了初步的培养方案。按照“1+1模式”,规定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第二年六月底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基地实践时间为1年,从第二年七月初至第三年的四月底,含寒暑假根据基地单位安排进行实践,在基地单位完成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时间为第三年的五月。
按照这一时间安排,专业硕士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进入基地顶岗实践,为期一年。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为了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和处理其他毕业相关事宜,学生基本上在第四学期一开始就已经陆陆续续申请返校。这不仅难以保障学生专业实践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校和联合培养基地的合作关系。
此外,在这一模式下,学生论文写作只有答辩环节放在学校。校内导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论文完成后才能有实质性的介入和指导,在已有论文选题和框架的基础上给予修改意见,如果学生论文写作问题很大,已经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整。
2、课程体系缺乏独立性
因为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各高校多是依托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经验,开展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体系建设。在最初的设计中,专硕课程结构与学术型课程结构基本一样,只是在核心课程之外,单独为专业硕士开设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常用数学软件等少量和工程实践关联度比较大的课程。对于实践环节,只要学生在基地实践合格,便自动获得该环节的6个学分。在这种课程体系下,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很小。
按照专业学位的建设规划,课程设计应体现出应用性、职业性指向,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应当与以往的学术型硕士课程体系有所区分。[3]当前的课程体系只能算是学术型硕士培养体系的一个变种,难以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独特性。
二、改革举措
经过几年的探索,在积累经验、改进缺陷的总体思路指引下,2014年制定了新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
1、调整时间安排,强化专业实践
在保持专业硕士培养年限为2年不变的基础上,对其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论文写作的时间结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第一学期安排在校完成全部学位课程和部分非学位课程学习;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在基地实践,时间为1学年,在基地单位完成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第四学期在校进行少部分非学位课程学习和修改完善论文,同时完成论文的预答辩、抽检、评阅和答辩工作,即从以前的“1+1模式”变为“0.5+1+0.5模式”。
首先,经过调整后,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为基地实践阶段,这就基本保证了学生能够在基地实践满一年。而且以自然年为划分的基地实践安排,也比较符合实践基地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其次,调整后,校外导师指导学生选题、进行中期检查,而预答辩和答辩环节在校内进行。校内外导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时间分配上更加合理,尤其是校内导师更早地介入到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能够给予更充分地指导。
2、改进课程体系,突出职业特色
按照教育部的规划,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在2014年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我校进一步重申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的独特性,为专业硕士设置更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在核心课程上开始分开教学。
在核心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方面,吸取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经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课程设计偏向于技术、方法、应用开发、工程实务。这部分核心课程每门设置为3学分,按照2个学分的课堂教学和1个学分的实践环节的结构来组织。在核心课程之外,继续延续了对学生工程认知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对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育,如开设了职业素质规划与拓展、工程案例教学等课程。这部分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实践案例以及与职业资格认证进行衔接,提升研究生培养的人文、工程和职业素养,为基地实践打好基础。此外,基地实践环节占比提升,从6学分变为10学分,并增加了基地教学环节,新的课程设计同时为基地教学提供了详细的考核标准,如工程认知、时间专题研究、工程案例比较等。
总体而言,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的占比达到75%,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很小。在确保校外基地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的前提下,学分占比较小无可厚非。但是校内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几近于无。因此,在现有课程体系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转变任课教师的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引进互动式教学、协作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4]
三、结语
调整时间安排和改进课程体系是我校在不断积累和借鉴全日制专业硕士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举措,这些举措为更好地培养专业硕士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有些方面仍旧需要做出改进。如校内外导师沟通问题,但如果双方导师未能形成紧密的联系,往往会造成学生培养上的脱节,尤其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校内外导师意见不协调的情况。再比如,论文选题问题,专业硕士论文选题一般由校外导师选定,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论文基本上是以项目为依托,而基地单位一定时间内每个导师仅负责一个项目,或者是基地内几个导师共同负责一个项目,这就造成同一基地或同一导师指导的学生论文选题相似度很大,难以有所创新。这些现实问题将成为我们下一阶段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83.
[2] 秦发兰,陈新忠,汪华,胡承孝.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2(4):58.
[3] 李锋,尹浩.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3(26):93.
[4] 张瑞成,陈波,陈至坤.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育学论坛,2014(42):176-17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