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教学体系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训教学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实训教学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皮具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坊;实训体系;校企合作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7-0150-03

Build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System of Leather Goods Design Majors by the Platform of "Teaching Workshop"

LIU Ke-jiang, DUAN Na(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1483, China)

Abstract :As an example of the leather design majors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major supported by the Central Finance of China in the first national demonstration college in this paper. It will discuss the platform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system about “Teaching Workshop”. In concrete terms, it will be analyzed by six aspects ,the first is the development target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 leather goods design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he second is the problem currently exists in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of leather goods design majors; the third is the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the training system of the leather goods design majors; the fourth is how to build training system of the leather goods design majors; the fifth is how to run the training system in the leather goods design majors; the sixth is efficiency of running the training system in the leather goods design majors.

Key words :leather design major; teaching workshop; training system;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ernet :.cn

一、高职皮具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要以其高等性区别于中职,又要以其职业性区别于本科,因此我们给高职皮具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适应鞋靴企业、箱包企业以及皮衣企业等领域,根据国际皮具市场趋势和国内皮具行业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鞋靴、箱包及皮衣的设计能力,基本掌握鞋靴、箱包、皮衣的制作技能;提升学生的设计方案与产品生产的转换能力、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能力、国内制作与国际项目的接轨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国际市场意识,懂工艺,会制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对高职皮具设计学生的培养要求是:不仅会设计,还需懂材料;不仅会艺术,而且懂工艺;不仅有技能,而且会运用;不仅有个性,更有团队性;不仅出产品,更有市场性;不仅有能力,更要有品行。

二、目前皮具设计专业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国内开设鞋类、皮具设计专业的本、专科以及中职院校陆续增加,但现状是技校、中职与高职还有社会培训对皮具设计技能的训练没有明显区别。高职皮具技能训练的问题:是培养单一皮具制作技能,还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结论:单一技能训练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传统的实训教学难以训练学生综合系统的运用能力;仅有一两项技能难以胜任皮具设计岗位(只能是单一制作岗位);因此皮具设计专业在协同创新、跨界合作的背景下,不仅要有专业性较强的箱包、鞋靴制作实训室,更要有涵盖多课程的综合性实训室,同时还必须具有跨专业、甚至跨院系的系统化实训体系。

三、建设皮具设计专业实训体系的要求

总体要求是根据学校发展规划,依据皮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对接专业课程体系,接续人文素养课程,衔接跨界专业课程,从“知识结构―技能运用―设计方法―开发能力―综合素养 ” 系统化建设实训室――教学工作坊。

具体要求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职业性来组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建设5家国内外皮具企业车间实训基地,探索“厂中校”“校中厂”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以工作任务、展会项目以及企业订单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在企业设立教学车间、教学岗位,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堂制作的设计样稿、设计方案带到车间、带到生产线,向师傅学习技能、向工人学习技术,通过企业渠道提升学生的设计方案与产品生产的转换能力、训练学生的制作技能。以参加展会等项目任务,有效地将课堂与企业以及市场连接,使学生直接与皮具行业接触,并参与其市场运作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升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质量。

目前我们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要求,根据职业化和开放性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场地、手段和模式,建立了“理论教学+技能训练+生产制作” 三位一体的教学工作坊,具体包括鞋靴设计制作与企业实践工作坊、箱包设计制作与企业实践工作坊、皮衣设计制作与企业实践工作坊。每个工作坊均按照皮具企业的生产车间框架进行设计建设,购置了一批技术较先进、配套完善的机器设备,制定了工作坊的教学流程和安全管理制度,采购了充足的原材料、配件和相关耗材。

四、皮具设计专业实训体系的建设

(一)实训体系的建设理念

依据皮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系统设计实训体系。按照皮具产业的“皮具产品设计开发―皮具产品包装―皮具品牌传播―皮具产品商业环境设计”系统性特点,建设集皮具产品设计开发的实训模块、皮具产品包装的实训模块、皮具品牌传播的实训模块、皮具商业环境设计的实训模块等专门化、系统化的实训体系,形成资源的充分共享于有效利用。

(二)实训体系的建设目标

建设一个厂中校,2个产业园教学点。依据皮具设计专业人员的“视野宽广、潮流感强、表现快速、制作新潮”等职业要求,改革传统知识型、学校型的教学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皮具设计工作过程的生产型、市场型的教学培养模式;在广州皮都皮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一个国际时尚皮具设计分院;在广州番禺电子商务园建立皮具产品电子商务教学点;在东莞博励图鞋业有限公司建立皮具设计教学点。使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生作品与市场商品相结合。

(三)实训体系建设管理模式

组建由主办方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指导方中国皮革协会、承办方广州皮都皮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理事会)。促进多种办学元素深度合作和有机融合,实现人才共育、设备共享、技术共有、利益共同、责任共当的管理模式。(图1)

(四)建立校企“双主体”实训教学模式

实行学校主办与企业承办相结合的“双主体”实训模式;学校主办方按国家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按教育规律实行教学管理,发挥高校优势,进行人文素质与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企业承办方实施专业技术教育,借助企业资源,建立教学车间、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项目,承担技术、技能教学等职业能力的教学。树立“企业为先、学校为重”的理念,采取“学校用软实力服务企业为先,引企业人才技术建设学校为重”的机制。(图2)

一方面,学校通过派往专业教师挂职的企业开发部从事设计岗位工作,为企业开发时尚产品的款式与样板、为企业提供流行趋势信息、与企业共同建设皮具设计资源库、协助企业开发产品专利等软实力的服务,使学校成为企业效益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则帮助学校建立实训室,派送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技术娴熟的技师、身经百战的市场经理,在学校挂职,成为学校的一线教师。形成校企双方专业人员互兼互派、双向挂职机制,打造校企“双主体”共赢的实训模式,也使皮具设计专业成为校企共建、资源共享、效益并存的特色专业。

五、皮具设计专业实训体系的运行

目前皮具设计专业的实训体系主要基于“教师工作室+教学工作坊+学生公司”三个载体运行:其中教师工作室的功能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教学与研究,更是产品设计开发的对接窗口;教学工作坊的功能是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操训练专业技能、实践作品制作工艺、开发设计创意产品以及提升综合素养;学生公司则是对接市场,了解目标客户群、产品定位、产品差异、价格定位等。具体运行方式如下:

第一,在学校建设具有理论、技能、制作“一体化”教学功能的皮具设计工作坊,推行工作制的教学方式,采用作坊课堂,把皮具企业的设计方案、设计制作、样板开发与设计理论、设计训练、制作技能相结合,通过学校渠道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素质。

第二,在企业设立教学车间、教学岗位,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堂制作的设计样稿、设计方案带到车间、带到生产线,向师傅学习技能、向工人学习技术,通过企业渠道提升学生的设计方案与产品生产的转换能力、训练学生的制作技能。

第三,在皮具市场上,利用沿海皮具企业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优势,引入国际皮具设计公司、国际流行设计机构、国际皮具商品专业展会设计项目,在学校建立了“国际设计公司工作站”,开设“国际课程班”,设立“国际展会产品开发课程”,把国外的市场项目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把国外的设计理念引入到设计方案中,把国外市场的流行趋势引入到设计产品中,通过国内学习与国外项目的结合、国内设计与国外展出的结合,国内教学与国外市场的结合,学生既可以在学校接受国外专家培训、参加国外项目的设计,同时又可以将所设计制作的产品进入到欧美的国际展会,与国际市场接轨,通过国外市场渠道的学习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设计水平。

第四,建立一个校企“双向同步情景、远程实时交互”信息化平台。采用信息化现代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广州红成鞋业有限公司、广州市凌品皮具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皮具设计专业的实训教学过程实现数字化同步,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与在校学生进行双向互动教学,实现校企数字化双向同步实训与指导,达到虚拟与现实同步,更好的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教学优势。(图3)

六、皮具设计专业实训体系的建设效果

皮具工作坊教学平台已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皮具特色和传统工艺特点的优势课程,成为国外学生来华修读的中国职业课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把一体化训练的《手工皮具设计与制作》《皮革饰品设计与制作》等工作坊课程确定为全院海外选修课,并记入学分;荷兰SLEM培训中心把《鞋靴设计制作》工作坊课程引入其培训内容;上海师范大学把皮具设计工作坊定为其研习基地。荷兰、美国、意大利皮具专业研究生进入工作坊学习。

皮具教学工作坊课程对接英国德蒙福特大学课程,聘请国际皮具研究机构的专家、国际专业皮具设计公司设计师、国外专业院校的教授,形成“国际设计师+国外专业院校教师+国际公司经理”三结合的国际化教学团队。国际知名流行设计专家进入工作坊教学,皮具工作坊对接国际权威展会,设计产品进入国际流行趋势中心。

学生设计开发的皮具、皮鞋产品深受欢迎,已经有近十名毕业生创办了皮具产品网店,11皮具2班学生陈显耀、崔世谋在校创立的“HIPI嗨皮”创意皮具公司项目获得2014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国赛一等奖,公司目前已经注册并盈利。

参考文献: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 2014年6月16日

[2].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02).

[3].马广,王志明.“引企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4].钱吉奎.高职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4).

实训教学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人力资源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青年教师已经逐步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执据教育部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107.6万人,其中,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8.3%,40岁以下教师占64.3%。因此,培养青年教师成为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培训面向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情绪波动大,教学质量不稳定

在教学中,青年教师初为人师,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思想活跃,观点新颖,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受工作负担繁重,生活压力较大,发展愿望迫切等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

2.课堂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青年教师经过系统的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贮备量大,但由于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无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与学脱节。具体表现为课堂随意性大,教学方法单一,甚至照本宣科,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学缘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创新能力缺乏

高校教师多由“垂直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即本科、硕士、博士的各个学历阶段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连着就读。学科视野不够宽阔,研究方向和研究空间也较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4.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影响教学能力发展

由于社会和高校各种现行政策的导向,再加上现实利益的诱使,导致价值取向失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工作精力向科研一边倒。整天疲于跑项目、写论文,而课堂教学则处于应付状态,无暇钻研教材和教学技能。这种倾向必定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逐步认识到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关注青年教师群体成长的同时,也构建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二:其一,培训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显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多以讲授型为主,授课方式单一,且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方式简单,相当一部分的培训无检验措施;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培训表现、出勤情况考核都没有,仅在培训结束后每人颁发一个证书,这就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变成“走过场”,减低了青年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更有甚者误把培训理解为舒缓教学压力或个人职务晋升的手段,导致青年教师产生厌学和浮躁心理,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其二,培训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培训内容没有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培训对象笼统。部分学校仍存在“一刀切”或敷衍了事的现象,没有依照教育规律办事,没有重视青年教师身体、心理及能力发展上的优劣势,缺乏对培训活动实施对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的认知。同时,高校包括各个院系提供的一些培训,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本专业的,更多的是注重让教师接触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了解国际前沿的最新资讯,而针对于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较久因为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且见效慢,不易于考核,所以很多高校选择在很小范围内,如一个教研室定期开展一下活动,各自汇报一下近段时间的教学情况。

三、培训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师资队伍结构制约着良好梯队的形成,据预测,高校教师退休人数在逐步达到峰值,为了使高校师资避免青黄不接的局面,必须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墙养,使其快速、健康地成长起来,挑起教学的重任。因此,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培训体系的构建分为以下步骤:

1培训体系设计的原则

应以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为基础,以使青年教师获得或改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为目的。结合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分别制定出长、短期培训计划,同时培训的内容也应按需施教、全体参与、系统完善的原则来安排。其重点应围绕青年教师通过对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设置出合理的培训课程,制定出有效的考核办法,确保通过培训实现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和高校的发展目标。同时,为了检验培训效果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找出培训过程中的差距,发现新的培训需求,加以改进和完善,制定新的培训计划。

2.培训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培训体系合理构建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高校组织需求层面、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三个方面。

(1)高校组织需求层面的培祖”分析。高校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有二:其一是发展方向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和高级人才竞争,高校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为了保持高校的持续发展,青年教师培训必须在立足于现在的同时,着眼于高校的未来发展。根据近期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对高校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开发和使用。其二是高校现存问题分析,通过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对此进行深人分析,从而对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全面培训。

(2)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内容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明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职责和要求。二是通过对教学评估体系实施结果的分析,了解青年教师行为、态度及教学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偏差,在教学薄弱环节或有待提高的领域进行培训分析。

(3)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随着高校的发展和青年教师的不断进步,即使青年教师目前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要求的更新也会产生新的培训需求,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也需要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培训以满足青年教师自身的需求。

3.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培训的一般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等,但培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高校在选择培训时应注意把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多方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学校青年教师培训的模式。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将培训内容和形式分三种:首先是职前教氰职前教育不仅是青年教师在教师岗位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而且是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开始,更是帮助新青年教师建立与同事和教学团队的关系,建立符合实际期望和积极态度的契机。其次是在职培训。即建立在提前作出计划与目标的基础上,由系或教研室领导和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再次是脱产培训。对每一位青年教师来说,当面临新教材和新一届的学生时,都需要经历相应的短期脱产培训,以便更决地了解当下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沿情况、教改情况,从而满足所教授的新教材或者新学生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开发,即指青年教师自己主动地通过一些方式提高自身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内在的整体素质的培训活动。自我开发也是一种有助于青年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不断成长完善的培训方式。

4.培训的组织结构、计划及实施

(1)培训组织结构。与高校其他部门的管理一样,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的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一个完善的培训组织结构可以使培训活动从一开始就系统进行,保证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课程选择、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估过程切实有效地进行,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培训工作围绕着培训目标执行,保持培训的新颖性和内容的实用性。

(2)高校培训计划的制定。无论是年度培训、学期培训,还是月度培训,甚至是钊一对某一特定的培训需求而制定的专项培训,培训计划在整个培训体系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培训计划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例如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阶段,可将培训分为从事课堂教学工作0一3年、3一5年、5一8年、8一10年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科学规划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计划的架构及内容,以SW1H中的六要素作为构成和组织培训的主要依据。

(3)培训的实施。根据培训实施的流程,对培训内容进行具体实施,以及处理培训过程中的一切具体问题,完成培训实施总结。同时,不仅包括与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反馈,与相关培训主讲人沟通培训内容改进建议,而且还包括对培训效果进行具体评估。实际上,培训的实施是培训体系中所有工作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执行过程。

5.培训管理

高校为青年教师培训进行各项投入和为青年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支持,其效果等同于投资,目标是为了通过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能力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高校的总体水毛因此,必须加强培训管理和效果的跟踪,对培训的结果进行有效评估,不断改善培训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培训效率,达到预期效果。

实训教学体系建设范文3

关键词:实验资源;实训体系

一、引言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引下,高等教育逐步向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人才培养的目标也由过去的知识型向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转变;然而从人才的培养的实现手段上,普遍存在管理专业知识学习与领域知识学习相互分离的现象,缺乏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全面培养和提升的方案,课程之间的知识间隙也难以弥合,缺乏对于人才能力、品格、战略性思维的有效培养手段。同时,也忽视了如何结合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的需求,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素质的实践教学模式。从学习途径上来说,移动学习、即时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这一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学生在知识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手段上更为及时、多样和便捷,他们能够快速、自主地查询知识信息,动态获取全球最新的专业知识,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知识获取途径的新特征,成为管理类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新的实际问题。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训体系建设思路

1.建设理念。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训体系实训体系从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未来教育、现代技术四个理念的维度构建。以此为基点,参照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进行布局设计实训室,以国家、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为参考目标,建成开放、共享、合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集教学、科研、学生社团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立体式的特色实验实训室。2.实训室建设。实训室的建设是实训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管理类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遵循“高效能、独特性、实用性、综合性”的原则,以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为主线,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按照企业商务管理流程对实训项目进行分层归类并以此进行实训室的布局设计。根据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与人才需求情况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跨专业仿真创新实训中心,通过互动展示,让学生感知前沿,感知科技,感知未来,以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通过学有所感,实现学有所用,达到学有所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3.实训教学平台体系建设。遵循“知识—技能—创新”的人才培养过程,构建开放、共享与协同创新的仿真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体系,由虚拟仿真平台(实训管理平台)、实验实训平台、实验实训项目、能力培养、第二课堂共同组成。虚拟仿真平台为实训管理平台,在基础设施云平台的基础上搭建虚拟仿真实验综合平台,通过统一标准数据、统一认证系统、统一门户对基本技能实验体系、专业实验体系和综合实验体系进行整合,用户可以通过Web、移动APP和PC客户端等多种接入方式访问系统中间的多种业务系统(如图1)。图1虚拟仿真实训管理平台实训教学平台分为专业操作性、综合性实训项目平台和跨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平台两大类,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与业务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宏观管理思维与协作能力、创新设计与就业创业能力。实训平台建设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各类模拟竞赛等第二课堂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4.实训教学项目体系建设。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发展需要,实训教学项目进行模块化建设,分4个层次构建实验项目体系。通过360度实训项目设计,将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机地融合起来,构建以管理流程化为基础的新型实验实训体系。实训管理平台体系,以虚拟仿真平台作为整合资源的总体平台,一方面旨在整合已有实训系统,引入新的实训系统,建构高层次的实训体系;另一方面,旨在以虚拟仿真中心的数据采集和存储功能,建设整合实训体系的统一的大数据,作为优化实训体系和建设科研体系的数据基础。专业实训体系,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对原有专业实验资源进行整合与提升,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核心技能,深化学生的专业深层认知。综合实训体系,整合管理类专业知识,打造以企业管理为主线的综合实训体系,培养学生具备经营性、博弈性、复合型、应用型能力,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和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实战体系,是指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能力实验实战体系,是整个经管实验中心的最高层级,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实训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实训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包括:(1)按照企业商务管理流程体系重新构架“技能——项目——操作”的实验实训流程;(2)与企业实际充分对接、支撑能力较强的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标准和布局规划;(3)实训管理制度与网络化管理体系。在解决好以上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力求实现对社会、科研、学生三方面的服务。1.服务社会方面,将不同学科研究方法与成果应用于实践中,建立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且通过校企合作,及时掌握企业需求,开发切合实际的实训项目以及实训个性化教材。2.服务科研方面,将实证及理论研究与实验模拟相结合,通过实训中心数据库的“大数据”建设,可为老师和学生提供科研必备的、个性化底层数据。同时,通过实验软件的应用(如:回测等),有效促进科学研究,将科研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并实现以管理类专业学科为核心,并结合相关的学科和领域的多学科交叉模式;3.服务学生方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培养专业性强、具备创新型、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以知识应用为根本,突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校内实验实训体系的构建就显得极为重要。就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建设一个有利于提高管理思维、理解管理岗位职责,促进就业、创业技能的提升并能高效利用、动态更新的实验实训体系对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现实的意义。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训体系需要从建设理念、实训室建设、实训教学平台体系建设、实训教学项目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

参考文献:

[1]胡能.工商管理专业实训内容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7,(17):131-132.

[2]吴杰.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思考——以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为例[J].科技风,2016,(20):155.

实训教学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分段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36-02

一、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背景

根据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劣势,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常州工学院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两校选择“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试点项目,采取“3+2”分段培养模式联合进行应用型本科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而构建纵横协同的模块化衔接课程体系是项目实施的重点。

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围绕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接新能源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新能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特点,创新教学理念,以新能源相关产业为服务对象,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标准,兼顾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双重目标,以“新能源产业链、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纵横协同的衔接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设置“模块化、系列化”新能源技术专业教学内容。

通过项目研究,推动高职-本科课程衔接贯通,重点突出长三角地区的光伏产业特色,深化校校、校企合作,形成完整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高技能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知识结构覆盖整个新能源产业领域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

三、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基础

1.新能源相关专业的成功开设,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建设基础。为适应地方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对常州及周边地区光伏产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2011年在“光伏技术”专业方向基础上,申报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普通本科专业,2012年获批。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是依据常州市发展规划纲要于2011年建立的,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重点专业,在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基于两校专业设置的知识体系、技术领域以及服务区域存在统一的同质性,两校于2013年联合申报了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年获批。

2.拥有能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师资保障。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通过实施多层次的人才战略,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中,逐渐形成了一支能适应高校教育特点和要求,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团结协作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集合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研究人才。同时学院加强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聘请光伏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定期来学校授课和指导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工作。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有一支较高业务水平的师资队伍,8名专任教师中,有7名专任教师为“双师”型教师。这些都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3.良好的实践条件,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硬件支持与信息反馈系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列为常州工学院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已经组建了光伏电池技术实验室、风电实验室、燃料电池实验室以及购买了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教学设备。在企业设有光伏教学实训基地,建有单晶硅片生产实训室、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实训室和太阳能电池性能测试实训室。

参与院校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该专业实训设施完善,培养条件一流。现有“晶硅生产及检测技术实训区”、“晶硅加工及检测技术实训区”、“太阳能电池组件及检测技术实训区”、“太阳能离网光伏发电技术实训区”等六个校内实训中心。

四、衔接课程体系建设重点

1.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围绕长三角地域新能源产业背景,调研工作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以及新能源领域科研人员所必备的知识能力需求,定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构建培养能力结构,根据能力结构,确定专业知识体系,并结合科研课程设置,构建课程体系,重点加强前段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后续教育课程改革,增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2.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全面开展调研、明确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以光伏技术为培养方向,构建衔接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如图2所示。

五、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统一管理,为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为确保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的顺利进行,项目合作的三方将成立由两校的校长、企业的总经理在内的领导小组,成员由两校教务处领导、物资处领导、职教教科研专家等组成。工作小组负责对高职衔接机制、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提供指导,协调校企合作、资源共享、院校合作培养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2.成立教学工作协作组。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及相关政策,以常州工学院为主导,建立由常州工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和骨干教师,以及部分企业的技术专家参加的一体化合作培养教学工作协作组,开展“5年分段一贯制技术本科”培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试验,加强分段一体化培养方案制定和完善,健全课程无缝对接和资源共享机制,共同开展课程模式研究和教学研究。

3.加强高职、本科衔接理论与实践研究。由常州工学院牵头,建立高职衔接课题组,吸引骨干教师、职教科研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参加,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3+2分段培养进行课题立项,提供专项经费,加强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跟踪项目进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方案。

4.增加经费投入。常州工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给予配套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教师技能培训、工程实践与技能训练材料消耗、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训练项目、企业实习等经费补助等。

5.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与锻炼。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合作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依托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相关人事制度;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参考文献:

实训教学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建设;研究内容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容大体包括办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与专业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模式、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教科研能力、教学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结合办学机制、教风学风等。其中,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居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办学条件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的实际对其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研究。

一、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在专业建设中是基础。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就是要确定其为哪个行业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从事这些工作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这些人才将来就业有没有前途和前景。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一般包括商务行业发展调研、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专业面向岗位和岗位群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拟定等。商务行业是商务管理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通过调研分析行业发展的国际国内态势以及区域发展态势从而判断商务行业有没有发展前景,进而确定商务管理专业的开办有没有产业依托,专业的发展有没有前途。商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包括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专业人才供给分析。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包括国内商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典型城市商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区域经济商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判断专业人才需求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决定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是否有市场,并了解市场需要该专业什么样人才。专业人才供给分析主要包括国内商务管理专业人才供给分析、省内商务管理专业人才供给分析、主要竞争对手商务管理专业人才供给分析,主要判断专业需求是否饱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化策略。商务管理专业面向的岗位和岗位群是由专业的市场需求和专业自身的属性决定的。商务行业有哪些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并发生什么变化,我们把这些过程和任务进行合并和归纳形成岗位、部门及岗位群,并提炼其需要的知识和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者对所要培养人才的质量总规定,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考虑“四性”,即“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社会性”。“高等性”是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内涵,“区域性”是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说,在界定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考虑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和一线性等。人才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包括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要求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素质要求包括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一方面要反映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反映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引领课程与教学改革,进而规定教育资源的配置。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是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其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是其人才培养工艺和人才培养支撑体系。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首先要从市场需要出发;其次要确立专业面向的岗位和岗位群,进而结合高等学校的自身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然后针对商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对象、围绕其人才目标和规格,设计其人才培养工艺;最后,根据其人才培养工艺准备和建立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只有这样,沿着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工艺――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的逻辑路径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国外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三明治”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教学工厂”模式。国内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工学结合”模式、“订单式”模式及“套餐式”模式等。根据上述思路提出了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九位一体”、“五程运作”目标规格型人才培养模式。商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商务领域和第三产业需要,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掌握商务管理必备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懂经营、会管理、晓策划,具备从事商务管理活动能力,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九位一体”是指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支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一个懂行的专家组、一群校内实训基地、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一个职业资格鉴定机构、一个研究所、一个公司、一个专业协会。“五程运作”是指双基(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教学训练运作、生产实习运作、职业技术教育与训练运作、职业素养综合训练运作和顶岗实习运作。

三、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包括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的内容,要解决专业学生学什么、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从专业面向的岗位和岗位群出发,分析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过程、主要的工作任务,归纳整理专业面向的所有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其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进而转换成学习过程,对应到相应的课程,从而建立起相应专业课程体系。要弄清每一门课程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并提炼出课程体系中前后课程的逻辑关系,使课程体系的构建科学化。商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建设要围绕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程,这门课程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门课程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和学的效果如何评价的思路来进行建设。要从课程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探寻开设这门课程的原因,要分析该课程前置课程和后置课程的逻辑关系,从而定位该课程的地位和性质。确定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要进行课程定位;其次,要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第三,要序化课程内容与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最后,要对教材进行选择和取舍。选择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首先要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其次,要对师资力量进行分析;第三,要整合实践教学条件;第四,要设计教学方法;最后,要提出教学改革的措施。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要由学生、同行、企业师傅、督导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评,要科学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要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对学生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教材建设要分析每一门课程的逻辑思路,要参考当今最新的课程教研成果,要从工作过程出发序化课程内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参照企业实际,要接地气,要简明扼要,逻辑清晰。商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结合课程设计使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角色扮演、情境剧、模拟公司系列实训、课堂宣讲、岗位见习、自我评估、管理游戏、校园体验、项目式教学与策划案撰写、网络冲浪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要创新课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跃课程,从而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商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能否建立一支规模适宜、老中青结合、专兼结合、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是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和教师个人素质提高。教师队伍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教师的年龄要有一个合理的梯度,老中青教师的比例大致呈一个金字塔结构。学缘结构,教师的来源要广泛,不同学校、不同地域来源的教师可以优势互补,有利于学生培养的多地域优势性。学历结构,学士、硕士、博士结构要合理,并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硕士、博士要接地气,最好聘请工作几年后考取的博士、硕士。职称结构,要建设一个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的具有梯度的专业教师队伍,尤其学科带头人要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学术造诣。教师队伍结构建设最重要的是“双师”结构建设。一方面派专职教师下厂锻炼,丰富教师的企业经历,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成为商务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真正使教师队伍做到“双师”结构优、实践能力强。教师个人素质提升主要为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等;先进的教育理念,跟随时代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更新自身对教育的认识;扎实的专业素养,对所教的专业领域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等,并具有“双师”素质。

五、实习实训体系建设

实习实训体系建设是商务管理专业建设的保障。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是学生开展实训操作的场所。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而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与实际岗位相似甚至真实的实践场所,因此实习实训体系建设是商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持条件和保障。实习实训体系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训项目设计。校内实训基地应该具备教学、培训、科技开发和生产四位一体的功能。承担学生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资格认证、技术开发与推广、生产与社会服务等任务。校内实训基地最好是学校与企业共建,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一致,遵循“生产性”的原则,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紧紧依托行业,遵循“校企合作”的原则,要做到学校和企业“双赢”,最好是“厂中校”。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劳动力的支持、学校的技术支持和政府的税收优惠,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认知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教师在校外实训基地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并进行科学研究。实训项目的设计,要考虑专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和校内外实训条件的实际,要进行单项能力实训设计和模块能力实训设计、综合能力实训设计。

六、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完善

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搞好该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尤其要重视过程监控。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首先,建立教学过程考核保障体系。形成学生期中教学信息反馈、期末学生评教评学、督导评价、同行评价、企业人员评价的教学过程评价考核体系。其次,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保障体系。科学设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指标有: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指标、“双证书”的获取率与质量指标、企业满意度指标等。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落实毕业实践环节(包括顶岗实习)。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形成多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绍敏,周一平.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内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

[2] 陈建新.高职专业建设的“五个一”标准[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 苗耀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

实训教学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高职本科;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027-0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高职院校1321所,比上年增加24所,在校生平均规模为5876人。显然,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本科便应运而生。“高职本科教育”是一个新的教育体系,是教育部为了适应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的国情,结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提出的。高职本科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训练并重,而实训课程体系就是要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实训课程体系的设置,会直接影响高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通过国家验收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借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机遇,通过对我院高职本科实训课程的改革与调整,努力建立适合我院实际的高职本科的实训课程体系。很显然,高职本科教育实训课程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课程构建、课程建设等方面,这些问题影响了高职本科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我们尽快解决。所以需要我们尽快加强高职本科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建立合理的实训课程体系,使高职本科教育能够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高职本科教育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训课程体系,实训课程体系不仅要搭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而且要缩小毕业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实现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所以,实训课程体系应该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调整和修改。高职本科教育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高职本科教育的实训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是实现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所以课程的设置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设置符合职业需求的实训课程,具体应该按照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重视培养实践和职业能力,高职本科教育要以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为培养目标,并体现在实训课程体系中。

2.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是高职本科教育的实训课程设置的首要目标,并应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有直接上岗工作能力,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

3.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本科院校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的。实训课程、课程标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学生学习效果考评办法必须由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实训任务、实训方法和实训指导书也必须共同开发;利用校企双方所有的实训资源,创设良好的实训环境。实训必须在企业的工作环境中或模拟企业环境中进行,校企可以互相兼职,共同进行实训教学、岗位培训等工作,互相扶持,共同发展。

4.调适性。高职本科教育的实训课程体系不仅要满足目前某种岗位的需求,还要满足学生转岗以后的再学习需求,也就是说高职本科教育的实训课程设置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就业时有足够的竞争力,而且应使学生具有再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开放性。高职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会受国家政策的变更、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行业企业的变动等的影响,高职本科实训课程的设置也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开放地、动态地、具有一定的弹性设置高职本科实训课程,要在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市场变化时能做出快速反应,实训课程及时更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三、高职本科教育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少高职本科教育的特色。我国高职本科教育出现较晚,主要是由普通本科教育转化而来,沿用了高等普通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培养目标自然也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影子。但实际上,高职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给予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教育是高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高职本科课程设置尤其是实训课程设置应该和普通本科教育有所不同。但目前,大多数高职本科教育的实训课程体系没有自己的特色,仍模仿或照搬普通本科的实训课程体系,这就不能很好地为高职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缺乏高职本科教育应有的特色。

2.实训课程比重较少。由于实验设备往往造价较高,而且跟新较快,所以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实验设备比较缺乏或落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营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也就比较少或严重不足,导致实训课程不好安排,实训课程的设置比例就较少。另外高职院校由于沿用或仿照了普通本科学校的做法,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存在实训课程较少的情况,体现不了高职本科教育的特色。

3.职业定位不明确。目前,高职本科实训课程体系仍然以高职院校为主进行开发,并没有行业企业的深入参与;距离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的职业情境、职业领域的创设还有一定的差距,实训内容并没有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形式体现出来,实训和工作也没有结合起来,这种实训课程体系就满足不了行业企业的需求。

4.实训内容比较陈旧。实训课程是提高高职本科教育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但目前高职本科教育的实训课程建设仍然比较薄弱,实训内容较陈旧,新设备还没有融入到实训课程教学中。实训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学生所实训的内容不能及时跟随企业发展的步伐。因此高职本科教育实训课程迫切需要改变目前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现状。

四、改革高职本科实训课程体系的对策

1.实训课程设置以职业为导向。高职本科教育实训课程设置应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实训课程体系要根据职业能力要求组成并能安排学生实践,实训内容也必须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强化职业需求,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职业技能,满足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需求。

2.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行业企业参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是高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所以,行业企业必须参与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校企合作。实训课程体系的制定一定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职业分析,共同制定。因为有企业的参与,实训课程体系可以不断补充到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知识;能够及时吸纳现场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知识,可以让学生职业道德良好、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并能强化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的合作与交流,也能使教师的实践水平及时更新,不断提高;实训内容的更新与优化,使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

3.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明确。满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性质和为毕业生有直接上岗工作能力为目的,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本科教育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要实现高职本科实训课程体系的这一建设目标,必须要调研行业企业,掌握行业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通过职业分析对职业岗位和实训技能进行再分析,还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水平、课程开发人员、专家的意见以及国家、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和行业企业、学校的实训条件等,根据以上条件综合考虑确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

4.实训评价体系完善。目前,实训课程的评价工作在大部分高职本科院校还没有完全开展,这非常不利于实训课程体系的发展。实训体系没有进行评价,实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就无法知道,学生达到实训目标的程度也就无法确定。因此,构建实训课程评价体系是高职本科院校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建立了评价体系,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才能不断完善,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5.体现生产性。高职本科教育实训课程体系,尤其是理工类的专业必须时刻关注现场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变化,及时在实训内容上做出反应。实训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一线,尽可能实训室配备的是一线在用的最先进的设备,这样本行业最先进的技术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掌握,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学生的就业零衔接。

6.重视课程评价。目前课程评价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对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不重视课程评价,不对课程体系进行诊断,就无法知道课程建设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无法修正课程,因此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伟娟.关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32):46-49.

[2]李怀珍,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0,(21):126.

[3]易康平,等.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5):35

[4]蔡炯炯,等.《变频器应用与维修》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