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低碳经济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很多国家都把自身的经济重心偏向低碳型发展,我国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近年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更需要我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但是针对目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完善,下面我就来简要的介绍下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一些改善措施。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1.1法律法规的制定

任何一项措施的执行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低碳经济自然也不例外。和低碳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就要数环境的保护了,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早在1989年就制定了全国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来确保我国的环境保护。此后人们逐渐发现这项法律中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漏洞,因此,又接连颁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完善。

1.2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消费结构可以说是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关键性的指标,也是当前我国需要改善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耗仍然主要以煤炭为主,几乎占到所有能源消耗的七成以上,其余的有一半以上还是被石油等能源占据,而一些比较清洁的天然气、核电、地热等能源却占有比例很小,这很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1.3产业结构与行业能源消费

三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有力证据,当今我国还是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占到了总额的46.8%,虽然第三产业的数据和第二产业的相差无几,但是在行业能源消耗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别,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能源消耗竟然占到了总能源消耗的七成以上,并且大部分都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这种现状很值得我们去反思,去改善。

2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较低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注重提高自身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这些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这种发展效率比较缓慢,就目前现状来说还是比较低,不甚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发电这一行业的效率较低,进而降低了整个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我们应该以此为突破口提高我国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2.2能源的高消耗

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目前在我国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整个生产过程还是存在着高消耗、高污染的现象,这一点从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就可以看出来。近几年来,我国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一直都比较的大,甚至于都大于1,这种现象就很直观的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都是靠电力消耗来维持的。

2.3环境污染严重

我们上文也有所提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有很大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的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一些第二产业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更是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这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是非常不利的一个现象。

2.4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极不合理,高污染、高排放的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煤炭、石油等环境污染严重的能源所占比重也比较大,而一些清洁能源和高科技能源所占比重严重不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5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早在1989年就制定了全国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来确保我国的环境保护,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此后又陆续颁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完善,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漏洞,并且在一些更为详细的规定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我国的法律法规急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

3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3.1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也可以看出环境污染是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因素,并且目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状况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恶化。这就是我们首先要进行治理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大环境治理保护资金的投入,事实也证明我国也正在逐步增加这种投入比例,但这种程度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环境污染治理科技水平,采用新型的高科技来提升自身的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3.2调整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大,导致其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因而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首先,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以此调整产业结构。 在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背景下,我国尤其是与东盟国家相接壤的西南地区可以发展污染小的轻工业,加快推进工业化; 其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创造服务业品牌,从而改变和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最后,需要完善工业部门企业的竞争机制,淘汰落后技术,以大规模生产替代小规模生产。

3.3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 70%以上。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需要大力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如生物质能、海洋能源、光能等,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需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着手提高能源利用率。在管理方面,需要制定各行业节能降耗的标准、目标和政策措施,对各行业的耗能情况进行监督和奖罚等,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在技术方面,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发展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原煤和原油利用率,并加强在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燃煤脱硫、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资。

3.4进一步加强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关键作用

政府应该发挥税收作用,实行税优惠政策,使税收政策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等方面起积极作用。通过对企业和个人的鼓励,加大资金投入,逐渐形成政府引导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减排形势。此外,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3.5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提升社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在农业上,大力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走先进和环保的农业之路。加大特色资源开发力度,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在生态工业方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工业园建设,推行无污染、低耗能的生产技术。 在生态旅游方面,需要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目的。改变传统粗放式的旅游模式,提高旅游业科技含量,降低旅游业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旅游业。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很不容乐观,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仍然是我们当下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07).

[2]宿凤鸣.低碳交通的概念和实现途径 [J]. 综合运输 ,2010,(05).

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2

    一、中国低碳贸易的发展现状

    (1)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导致的高消耗和高排放。中国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加上长期以来经济粗放式发展的惯性,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长。国际能源署(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 年”测算,2005-2030 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将分别增长 3.2%和 2.5%,能源相关的 CO2排放将年均分别增长 3.3%和 2.2%。

    (2)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产生的高排放强度。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 94%,石油占 5.4%,天然气占0.6%,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相对于天然气和石油来说,煤炭在我国的储量占具优势,这就决定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结构。

    (3)低端产业和贸易结构引起的转移排放。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商品。中国还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重化工业的转移,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出口了大量能源并产生排放[2]。

    二、中国向低碳贸易转型的制约因素

    1.要素禀赋约束

    中国已探明的常规商品能源总量为 1550 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 10.7%,居第三位。根据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和供需变化,到 2020 年中国的能源结构不会有根本性改变,煤炭所占比重仍将维持在 60%以上。我国出口产品集中在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矿物燃料、化学产品、原料制成品、高耗能金属制品及一般低端机械设备等产品占出口比重较高,而这些产品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均属于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

    2.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上涨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将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障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导致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0 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约为 9.7%。2009 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其中指出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 15%,中国消耗的资源已超过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

    三、调整我国低碳贸易实施思路

    1.转变出口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尤其要对我国目前技术含量比较低、环保标准比较差出口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努力走出一条科技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良好、资源消费较低、环境污染甚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同时我们还要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把握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契机,开发高素质人力资源,缓解就业压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消费者的低碳、绿色、环保消费理念已经形成,这说明国际上低碳、绿色、环保的消费品市场存在着相当大的拓展空间[3]。

    2.政府引导,自上而下地推动低碳贸易

    对于碳减排来说,客观存在着边际成本随减排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对于理性企业和经济消费者而言,发展低碳贸易意味着增加额外的成本,完全公益型发展模式很难持续,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补贴或碳税等形式推进我国低碳贸易的发展。例如,日本光伏企业在发展初期享受政府补贴,光伏产量发展迅速,占全球份额超过 70%,后来日本取消政府补贴,德国、中国企业由于技术及成本优势,乘势而上抢占了国际市场。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构建以低碳经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

    3.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应及时调整思路,以适应国际贸易低碳化发展趋势。与国际社会积极协作,特别是加强在发展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效方面的全面合作,积极履行国际减排义务,共同实现全球减排目标。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我国要坚持《京都议定书》中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争取更为有利的发展时机与发展空间。通过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协商和谈判,成为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动参与者和制定者,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维护国家利益。

    四、结论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国家设立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体系,将总指标层层分解。建立地方各级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责任制,将能耗、环境保护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考核指标体系,把碳排放指标完成情况与各级政府政绩相挂钩,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11(7):11 -25.

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3

一、我国低碳技术现状综述

技术的价值需要通过产业的发展体现,技术质量是产业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作为现代技术的一种类型,低碳技术的创新也遵循一般技术生命周期规律,要经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项目示范到市场推广等几个阶段。在我国现有的低碳技术中,有的处于产品推广阶段,已初具产业规模;有的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需要资金和政策支持;有的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正进入示范阶段,可以建立专利池予以保护;有的已经具备一定技术基础但还不掌握核心技术,处在国际低碳技术转移的中低端。总体上看,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力量不足是大部分低碳技术的共同特点和发展瓶颈。

(一)处于研发示范阶段的低碳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CCS)技术现状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CCS)是一项集成了捕集、运输和地质埋存三个环节的系统低碳技术,整体并不成熟。其中捕集和运输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已有数座采用氨洗法从烟气中脱除大量的设备;纯氧燃烧在钢铁企业已有250MW级示范,相关的纯氧燃煤方法也正处于示范阶段(IPCC,2005;Henderson et al.,2009);运输技术在北美已经使用了30多年,每年有超过30Mt通过美国和加拿大境内的6200公里的高压管道网络进行运输;封存方面,将注入地下盐水层是首先方式,但是由于盐水层的勘探和封存潜力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的封存项目大部分是将注入油气层,以提高原油采收率(EOR),项目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4]。

虽然CCS单元技术是现成的,但CCS全流程技术集成和规模化的问题却必须通过建设和运行不同配置的商业规模CCS装置来解决。由于集成技术和系统项目示范经验的缺乏,大多数项目还处于规划研究阶段,按照澳大利亚全球GCCSI研究所的统计,目前世界上有270个CCS项目,其中有70个达到每年封存超过100万t的商业级规模[5],但是真正在运行的商业化项目不超过10个,并且主要集中在油气生产领域。

我国对CCS技术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国内正在实施或即将开工的CCS示范工程项目有十个(表1),部分环节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技术力量,CCS技术集成创新研发力量正在逐渐形成。有分析认为[6],国内CCS研发存量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是逐年递增的,并且增速越来越快,这种进步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第一,国内外的资金支持;第二,国内研发创新的作用,并且国内研发创新的作用略大于国外FDI的作用。

我国早期的CCS工程以国外合作示范项目为主,在FDI的支持下主要针对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进行示范性研究。如山东的烟台IGCC项目示范工程自从1995年启动以来,欧盟和日本陆续向中国投资了8400万美元,美国和世界环境基金会投资1500万-1800万美元;中国与欧盟签署的合作项目COACH,从2006年开始在中国计划实施CCS工程,获得了包括壳牌、BP、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12家欧盟大型企业160万欧元的资金支持[7];日本—中国合作强化采油CCS项目,获得了日本经济贸易工业部(Ministry of Economy,Trade,and Industry,METI)200亿-300亿日元的资金支持。上述这些与国外合作的CCS项目从国外吸收了大量的国外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的CCS技术研究和示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本土研发力量的形成,对CCS的研究与示范逐渐从单元技术扩展到全流程技术集成。与欧盟合作的COACH项目中,中国方面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热物理研究所、热电力研究所、地理地质研究所和华能集团等单位参与了该项目的策划和执行过程;NZEC项目、日本—中国EOR项目和SPF项目等,中方参与了研发和项目的运作。国内第一个IGCC示范工程项目“绿色煤电计划”于2005年12月正式启动,它是由中国华能集团等9家大型国内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目的是研发和示范整体煤气化、氢生产和氢能发电以及的捕集和封存系统。2008年和2009年,中国华能集团在北京和上海的两个热电厂安装了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并且投产,捕集的二氧化碳主要用于食品(可乐)灌装。2010年10月神华集团“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工业化示范项目”在鄂尔多斯开工建设。这是全国第一个,也是亚洲最大规模把二氧化碳封存在盐水层的全流程CCS项目[8]。目前,这种技术只有少数国家有小规模的工业利用。这说明我国的CCS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如果神华集团的CCS工程顺利建成投产,那么就意味着中国将在这个领域内,跨越大半个世纪的技术积淀走到美国的前面。

(二)产业规模大,缺乏核心技术支撑——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风机和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制造大国。目前六个国家①包揽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风机制造,我国是其中之一。2010年我国风电机组34485台,装机容量44733.29MW,风电装机容量全球第一[9],仅华锐风电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2010年的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就位列全球第二[10]。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国内风电装备制造能力,整机生产能力达到年产500万千瓦,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达到年产800万千瓦,是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机塔架出口商,2009年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11]。尽管如此,中国在世界风电技术领域还未能占据领先位置。从20世纪70年代晚期开始,风电就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产业,我国并网风电起步晚了近10年,丹麦、德国、西班牙和美国等国家的风机制造商,由于其进入行业较早而具有“先发优势”,且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因此一直走在全球风电技术发展的前列。OECD欧洲国家和美国掌握着风机制造的核心技术,美国的GE等公司在新的风能技术专利上占有绝对优势,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风机由丹麦公司生产[12]。

尽管我国具 有较强的风机制造能力,产业规模大,但是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能力较弱,关键技术与主要设备仍然依靠进口。主要风机专利仍掌握在外国企业及其在华子公司手中,即,中国企业生产了大量的风电设备,但真正的技术拥有方却是外国公司(主要是OECD欧洲国家)。如,GE(申请专利为155项),Vestas(51),Wobben(40)等。

与风电技术类似,根据WTO(2009)报告,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静态变频器出口商、最大的离网光伏系统太阳能电池出口商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系统聚光器出口商。2008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2GW,占据了世界光伏电池的主要市场。但是,由于我国太阳能利用基础材料、关键生产设备和测试仪器长期依赖进口,生产的光伏产品95%用于出口(IEA 2010),这种“两头在外”特征充分说明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和持续的市场支撑力,产业发展后劲不足。2003年至2006年间,我国太阳能发明专利数量增长了3倍,但我国太阳能利用技术专利仅占世界太阳能专利的8%,而且专利主要集中于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领域,企业并没有成为发明专利的真正创新主体,在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处于加工组装环节,缺乏自主创新,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在培育国内光伏产品市场方面,由于源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导致的生产成本高扬,光电转换效率低下,国内对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应用也主要集中在农村电气化和离网型太阳能光伏产品,我国并网型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目前还远未形成。太阳能非晶硅技术方面,我国在基础研究上和国外是同步的,但是配套技术的缺乏,使我国光伏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受限。

(三)有望掌握核心技术,占据国际市场——绿色照明技术(LED)

我国LED产业发展迅速,目前我国LED产业的产量为全球第一,产值位居全球第二。有关专家预计,2011年中国LED产业产值将达到1800亿元[14]。但是产值高不代表利润大。LED产业链主要包括芯片研发生产、外延片生产、LED封装及LED应用等,前两者属于上游产业,利润约占整个LED产业的70%;后两者分别属于中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利润很低,国内LED产业集中于封装、散热器等下游应用环节,对上游的外延片、芯片两大关键领域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台湾已经成为世界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和地区,大部分专利技术掌握在少数大公司手中,对核心技术、技术研发/示范有很强的保护措施[13]。目前,国外LED芯片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100%。2010年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和广东省信息产业厅联合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日本和欧洲的LED企业,拥有80%以上的LED芯片核心技术专利,而国内企业拥有的同类专利不足10%。正是由于上游产业的被垄断,外延片、芯片、封装等技术环节受到专利保护,国内LED产品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难以开拓国内市场,对政策扶持的依赖大,而产品市场需求不旺又使企业难以获得大量资金用于芯片研发和创新,循环往复,始终处于产业链低端。

然而,尽管欧美企业掌握了LED的一些关键技术,但是,这些核心技术目前并不成熟,如果我国政府能够对LED核心技术和装备的研发给予积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我国完全有可能占据这一产业的科技制高点,从而摆脱“组装车间”的地位。从这个角度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引领世界LED技术发展上面临着同样的机会。目前,一些研究机构正在积极研发相关技术,如清华同方已经形成了LED外延片、芯片制造及封装、终端产品的生产和应用,到商业及城市景观照明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化生产,并拥有LED外延及芯片制造专利近百项。根据正在编制的“十二五”半导体照明产业规划,政府计划到2015年实现LED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将对LED产业的支持力度将继续加大,除了财政补贴外,从研发到财税的一揽子政策上都会有所涉及[15]。由于我国已经在LED封装和散热器技术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一旦掌握上游核心技术,就有可能建立系统的技术专利池,避免跨国巨头如美国Semi LEDs Corporation、荷兰Lemnis公司等庞大的专利封锁网,通过技术领先占据国际LED市场价值链的高端位置。

二、我国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

整体上看,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具有起步晚、发展快、涉及面广、关键技术少、低碳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不足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技术,低碳技术的研发投资规模大、技术生命周期长,具有较高的投资收益不确定性。IEA确定了62种关键低碳技术,在研究力量和资金的限制下,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对62种低碳技术进行完全的自主研发;同时,考虑到国家的产业和经济安全,也不能够全盘依赖技术转让,因此,低碳技术的发展面临着自主创新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两条路径。我国的低碳技术发展在自主创新和技术转让方面,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超前压缩了技术创新空间

从技术/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看,应该遵循由科学创新、技术攻关逐渐过渡到产品市场推广的道路,技术革新催生出新的产业,产业的发展推动科学进步,各阶段依次渐进的过程促使了科技、产业和市场的良性循环(图1)。随着产业链布局的全球化倾向以及国际分工的细化,一项技术从诞生到出现新的替代技术,很难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完成其全部生命周期过程,往往是一部分科技强国主导技术创新,获取高额利润;一部分国家在缺乏核心技术或者技术尚不成熟时,参与国际新兴产业链,造成产业与技术错位发展,不得不长期处于加工制造环节。

图1 技术/产业生命周期图

资料来源:王守觉院士在2011年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学术年会暨新兴产业前沿与发展学术会议上的报告,2011年4月,苏州。

在这种大背景下,在有些领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在加快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面对产业发展对核心技术和 装备的迫切需求,从国外引入技术和设备就成为企业家的必然选择。虽然先进技术的引入推动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压缩了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空间,从长远来看,这种局面不利于我国在国际低碳产业链中占据领先位置,如果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新兴产业仍然会成为新的低端产业。

(二)我国技术基础薄弱,缺乏配套技术和装备,不利于低碳技术系统性发展

在世界57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中,2007年我国科学基础设施竞争力为世界第15位,居世界中上游行列;技术基础设施竞争力位居27位,处于世界中间水平[16]。但是,由于我国基础科学发展失衡,在材料、控制、系统集成等基础技术方面差距显著,导致在某些领域中即便出现了高端技术创新,但是由于缺乏共生技术支持,仍然不能形成系统技术,高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如,由于我国太阳能利用基础理论特别是光伏物理学科发展薄弱,使大部分光伏材料长期依赖进口,没有自主技术。从产业发展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风机和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制造大国,在国际低碳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缺乏核心技术支持;目前我国部分低碳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如,系列化光伏并网发电逆变器及控制系统、智能电网规划与可靠性技术、分布式储能技术等。但是,由于国内低碳技术的研发成果比较零碎,缺乏系统化和工程化,这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水平较低。在核心技术或相关配套技术不到位的情况下,低碳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制于他国,不仅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也削弱了我国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

(三)成本和信息障碍

低碳技术的研发和示范需要高额的投资;同时,由于技术尚不成熟,生产成本较高,即便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实现商业化应用。根据IEA预测,要实现蓝图情景下的减排目标,到2050年我国在风电技术上的投资总额高达1.1万亿美元(表2)。2008年,欧洲陆上风电项目风力发电投资费用(包括风机、并网、基座、基础设施等)在145万-260万美元/兆瓦之间。在北美,投资费用的范围在140万-190万美元/兆瓦之间;中国在100万美元/兆瓦左右(全球风能理事会,2009)。根据吴昌华(2010)的研究,风电、太阳能、CCS和LED技术的商业推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障碍[17]。在低碳技术应用方面,以CCS技术为例,目前国内CO[,2]捕集成本最低的IGCC电厂即使能够通过强化采油(EOR)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取得收益,也不能获得净利润,常规煤粉电厂(PC)和NGCC更是入不敷出。

在技术引进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往往受到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转让费用较高,即便引进也失去了商业化的意义,更何况,掌握着最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企业并没有转让新技术的动力。即使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和国内技术本地化问题得到解决,发展中国家企业获得专利许可,也不一定就能开始使用这些技术,缺乏技术开发阶段的实际经验也可能成为技术推广的障碍。隐性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如商业秘密)往往没有申请专利,但却可能是技术有效实施必不可少的(Ockwell et al.,2009)。

三、低碳技术发展模式建议

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自主创新与技术转让的完美结合能够在保持低碳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国内科技创新,使自主技术逐渐取代进口技术,继而占据国际领先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才有可能从加工制造环节上升到国际低碳产业的价值链高端位置,实现产业与技术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在设计低碳技术发展模式时,综合考虑我国自主创新和技术转让面临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提出有利于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扶持政策,扩大技术创新空间

在国内加快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对低碳产业进行财政补贴是主要的政策扶持手段。从目前的政策对象看,大多以项目为单位进行补贴,如为快速启动国内光伏发电市场,财政部对13个城市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提供补贴[18]。又如,我国推出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中,向购买节能产品的消费者提供每台300-850元人民币的补贴[19]。还有以行政区域为单位进行补贴的,如,国家将对1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投入46亿元的财政补贴;对纳入建筑节能试点的城市,每平方米将享受20元的政府补贴[20]。在这种情况下,财政补贴的直接受益者是地区和产业,固然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对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没有形成直接激励。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假以时日,一些地区为了快速发展低碳产业,将资金主要用于从国外引入设备和技术,对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因此,建议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扶持政策重心从产业向技术转移,侧重对具有原创性的技术创新或者技术改良进行补贴,弥补我国科技研发总经费不足,激发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防止低碳产业发展陷入“技术空心化”的局面,只有强化企业的技术实力,才能使我国的低碳产业逐渐走出低端的“国际加工”环节。

(二)加强配套和共生技术的发展,提高低碳技术的系统性

配套技术和产业化共生技术平台对一项新技术从实验室成功过渡到市场至关重要。我国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难以真正市场化的障碍之一,就是缺乏多学科、跨领域的系统性支持,如电网建设滞后导致风电并网困难、材料科学的薄弱制约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建议针对我国的关键低碳技术和产业制定详尽的发展路线图,对该项技术以及产业在其生命周期重要阶段所需的材料技术、配套技术和其他设备进行综合分析和前瞻性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研发或国际技术合作,避免在技术形成或者成果转化过程中因为一个局部环节的不足限制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高度注意专利池的构建,从对配套技术的专利保护入手,将产业发展所需的相关专利纳入专利池,围绕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保护环,为我国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争取最大的空间。

(三)多角度辨识低碳技术,科学设计发展路径,解决技术、成本和信息问题

建议多角度区分低碳技术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特征和发展需求,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解决技术、成本和信息等问题。如从国内外技术差距入手,将低碳技术分为追赶型和引领型技术。对于中国尚无完整研发支撑体系或自主研发在时间上已经无法满足产业需求的技术,而国外在这方面已经较为成熟,国内外技术成熟度差距较大的低碳技术,主 要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辅以本土化应用研究;对那些和国外先进技术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技术,或者国外将来可能实行技术封锁的技术,集中力量进行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工作,加强相关技术的专利池建设,以利于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占据国际有利位置;对那些我国已经比较成熟,具有特色的低碳产业,如生物质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等,未来主要侧重于技术的商业化推广;在中国与合作方都有巨大潜在市场时,科研投资过大的战略储备技术或中国有一定研究基础的技术,可将联合开发作为主要途径。

从成本和信息问题入手,可以将低碳技术分为独立技术与合作技术。对那些研发成本较低和技术转化时存在较少隐形知识和商业秘密的低碳技术,以我国独立研发为主;对那些成本高昂,或者我国在引进时存在信息障碍的技术,可以通过联合研发、鼓励这些先进技术在我国建立示范工程项目的方式,解决成本问题,突破信息障碍。目前低碳技术大部分都处于不成熟阶段,即便引进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也难以在短期内商业化,因此,争取更多的高新低碳技术的示范工程在我国执行,比引进一项技术或一台设备更具有经济和技术效益。而且,通过这种方式,我国能够可以获得项目的早期市场经验,有利于在技术扩散过程中快速消化、吸收和本土化运作。

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低碳-循环经济 影响因素 研究现状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身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二者虽然在实现目标、实施主体和实施过程等方面都较为相似,但在核心内涵、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消耗量,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发展低碳经济则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纵深发展,完善产业链。可以说,低碳-循环经济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着手进行探索,以寻找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共同因素。

一、相关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诸多文献主要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对低碳-循环经济提出相关论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

第一,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背景层面出发进行阐述,突出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环境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例如,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目的在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齐建国等学者认为,“现代循环经济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利用,最终达到节约资源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目的”;徐玉高综合研究了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第二,从区域角度着手进行分析,认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会受到区域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岳立认为,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必须考虑到市场、技术、思想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付晓东认为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诸多,主要包括政策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等;马军等学者以东部六省市为样本进行探索,从经济层面、产业层面、科技层面、社会层面以及环境层面进行探讨,为城市低碳政策制定提供相关依据。

第三,从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过程层面进行研究。学者孙明贵在研究上海市循环经济时,从产业发展现状、技术更新程度、法制保障情况和基本物质保障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付允认为低碳经济能够实现低污染和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张春兰认为循环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理论认识、政策制度以及实践环境是主要制约因素。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众多。在此基础上,本文理顺了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分析框架。

二、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一)显性影响因素

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必然会受到众多影响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显性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自然资源现状。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基础理念上,自然资源的存储量、基本品质、经济发展对其依赖程度、环境污染以及承载力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低碳-循环经济的走向。并且,在分析自然资源现状的同时,还应该将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社会文化、经济现状等考虑在其中,多元化分析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总量。中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利用效率低,这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综上,自然资源的现状决定了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产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层次以及自然资源情况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规划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资源、经济、技术等因素。从国内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重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产业、高新产业发展速度滞后,因此,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应该首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布局高效化、合理化和生态化。产业布局高效化指提升资源利用比例,降低资源浪费、生态污染现象;产业布局合理化指实现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相互协调稳定;产业布局生态化则是要求构建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体系,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

3.科技创新水平。低碳-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科技创新水平息息相关,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理论无不立足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回收利用,节能减排,改造传统高能耗产业,实现绿色发展,都依赖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我国目前阶段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国外约20年,例如国内仍然需要通过引进国外相关设备进行城市污水、垃圾分类等处理。

4.现代管理制度。科技创新水平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前提,现代管理制度则可以使得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成为现实。传统制度以人、财、物为管理对象,现代管理制度t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境作为管理对象。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应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原材料购买、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直至废物回收进行系统整体设计,企业内部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诸多环节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为标准,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即是引入现代管理制度的结晶。

5.资金投入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社会发展十分有利,但由于企业规模情况、经济社会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制约等方面原因,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初期往往可能导致企业或者社会背负较大负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从全球发展情况来看,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标准就在于高投入:更新技术设备,提升能源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等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并且,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以科研为前提,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形成完整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因此,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区域经济的资金承受情况,这同样与地域金融体系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财政税收有着直接关系。

(二)隐性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现状、产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水平、现代管理制度以及资金投入情况等诸多因素都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但此类因素会受到更深层次原因的影响,例如法制建设、人口情况、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氛围等。忽视此类因素,同样会导致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陷入苑囿中。此类隐性影响因素为:

1.人口情况。人口规模决定了人均资源利用量,国内人口数量众多,直接导致了人口资源可利用量严重不足。以矿产、森林、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例,国内人均水平分别占据世界人均水平的1/4、1/5、1/7,资源紧缺现象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大量人口所造成的生活垃圾同样触目惊心,业内认为“垃圾包围城市”已经出现。

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决定人口整体素质水平。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国内文盲人口超过五千万,扫盲行动尽管成就斐然,但仍然任重道远。从受教育年限角度来看,国内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据总人口的8.93%,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受教育质量偏低情况反应了社会缺失大量具备高素质、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的现状,这对科学技术创新、低循环经济发展都较为不利。

3.法制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法制层面的完善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战略抉择。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落地实施,这为经济循环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国内尚未设立能够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法律,使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过程缺乏法制基础。除此之外,法制建设缺失还集中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层面,部分地方官员秉着“地方利益至上原则”,维护本地排污企业,甚至直接阻挠环保部门执法活动。

4.文化氛围。文化氛围能够直接影响民众的自我认识,更会从消费层面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消费者文化氛围层面的理念认识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基本模式,但会间接影响了低碳-循环经济效果。

(三)其它影响因素

从国外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来看,政府是推动者,企业公众是主体。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稍显滞后,企业对于自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e极性仍然不足。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一部分也源于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政府各部门职责不清晰、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等。与国外相比,国内市场化发展程度不足、以政府职能缺失或越位为代表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差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层面态度差异较大,相比于中央的积极明确,地方政府往往较为暧昧甚至抵制,相比于环保部门的积极努力,其他部门的支持态度则仍需进一步增强。除此之外,国内市场民间环保组织同样缺失,单纯依靠政府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目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该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既不可代替市场作用,又不能出现越位或缺失现象,市场才是决定资源约束条件下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宋扬阳.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迪[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05).

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5

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现有的文献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尚无统一规定,我国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说明。周生贤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付允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将低碳发展作为其发展方向,将节能减排作为其发展方式,将碳中和技术作为其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样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气候变暖所造成的全球性气候灾难让世界重新思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模式所产生的碳排放及其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己经危机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的总体福利,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逐步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选择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成为全球的共识。

(二)国外研究现状

“低碳经济”产生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作为一种应对气候变暖工具,其一诞生便背负着明确的历史使命,其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升华,对其研究也首先立足于各国的具体实践,然后进入学术研究领域。“低碳经济”概念产生于英国2003年的《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该白皮书目的是实现《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确保本国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受到国际社会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视。2007年3月英国《气候变化法》草案,从法律角度明确低碳经济社会建立,为本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法制依据。通过政策与法制措施,低碳经济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其内涵也得到不断丰富与完善,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其理论研究也逐渐得到学者们重视,其影响也扩展到了其他国家。如美国尽管没有签订《京都议定书》,但在低碳经济理念影响下,其意识到高碳经济的不可持续,人类必将迈向低碳经济,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全球制高点,美国从实践层面加大低碳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此外,日本、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等国都从实践角度建立起各具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欧盟委员会于2007年通过了立法动议,要求修订欧盟现行的《燃料质量指令》,为生产和运输燃料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以有效减少碳排放,使空气质量能够达到欧盟2005年制定的《空气污染主题战略》标准等,可见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低碳经济。

二、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为了实现低碳,停止发展与低速发展都不可取,惟有加速发展,同时提高我国在低碳经济与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不仅仅是需要去郑重承担起来的一份责任,它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机会,必须在转型、转变中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第一个规模达50亿元的杭州市“低碳产业基金”就是政府主导的典型的低碳产业,其投资方向是三大类:即为“高碳改造、低碳升级和无碳替代”。高碳改造包括节能减排;低碳升级包括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升级原有设备;无碳替代包括新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等。

(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工业部门对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工业的发展必须由能源的密集使用作为支持,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因此需要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和出口的前提下,避免重工业迅速发展带来的物耗高、能耗高、碳排放高的问题,发展低排放高效能的低碳产业。对诸如钢铁、电力、化工、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优先制定碳排放标准和标识制度,增加行业准入门槛,对高排放行业,尤其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化工制品制造业的能耗和排放水平进行限制。

(三)缩小区域差距,全面发展低碳经济

对于我国不同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特点,针对不同区域应有不同的政策。对于东部沿海以及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应该改变过度重视经济发展的目标,将经济发展、温室气体减排和人类发展三方面共同发展作为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将三者结合的总体表现作为考量发达区域发展的基础。

(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参与低碳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但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造成生活能源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随之能源消耗产生的 CO2排放呈上升趋势,因此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和创造低碳消费的环境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在社会生活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加大低碳生活的教育宣传力度,开展关于低碳生活的公益活动,从意识上自觉地建立起低碳消费和生活理念。政府应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来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并举行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讲座,使公众学习到在生活中如何进行低碳生活,学会如何进行节能减排。

三、结论

低碳经济是一种时尚,也是以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从政府的政策和全民的意识来有效提高低碳经济的实施,使我国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以此来提高全民节约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郑永红,梁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J].环境保护,2009(11).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编.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6

Abstract: Since the revitalization of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Northeast China in 2003,Harbin is committed to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revit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which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t the same time fac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we should follow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inciple of integr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low-carbon economy"has become the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Harbin and should gradually change the model into "energy-efficient,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by pointing out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faced with Harbin's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paper proposes measures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节能减排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energy con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58-01

1低碳经济研究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最主要的碳源是火电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增长最快的则是汽车尾气排放,占比25%,特别是在我国汽车销量开始超越美国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排放占比27%。哈尔滨将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围绕产业布局导向,在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环节,重点实施100项投资亿元以上、10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建设,投达产项目新增销售收入将达120亿元以上。哈尔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意低碳经济的发展,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正在推进的新兴产业项目中,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电子信息等4个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新能源产业重点实施风电装备、风电场、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加快新能源装备、生物质能设备产业化,尽快做大规模。

2低碳经济的国内国外研究现状

2.1国内的研究现状:何建坤(2002)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张世秋(2006)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胡鞍钢(2009)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张坤民(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2 国外的研究现状:(美)拉巴特,(美)怀特(2005)认为在我们向“碳限制”世界转型过程中,碳金融的操作机制很重要。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达拉斯(2010)认为即使我们迈出的只是几小步,但对于整个自然环境来说,可能就会是大不同。应对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这个过程本身会为我们提供很多机会,比如说增强国际合作的机会,实现科技革新的机会,重新审视生活方式的机会,以及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机会。科顿(2009)认为我们需要勇敢地做出一些富有想象力的转变,包括衡量经济运行的方式、金融体系的组织方式等。

3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已经被国家越来越重视。

“低碳经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持续。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正使人类遭受越来越严重的损失,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共同面对的最严重的危机。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世界引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特别是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着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它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4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对策,奖惩机制相结合的机制,政府制定一定的法律发展低碳经济,支持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完善环境法有关于低碳经济的法律条文。第二,发展新兴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大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节能减排进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生产方法,限制排碳量,企业与企业地区与地区加强合作,交流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政府加大对低碳经济的资金支持,吸引人才创新。第三,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来代替原有的能源,排碳源主要是火电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和建筑排放,在发电上鼓励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地热等情节能源,政府也要采取一定手段鼓励小排量汽车,积极鼓励低碳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上。第四,加强哈尔滨与地区之间的合作,地区之间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技术对于各个地区都是一个新课题,当前正处于标准和规则制定阶段,是争取发展地区之间应有权利,形成有利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地区和地区需要就此加强合作与交流。

5低碳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低碳经济既是效益型经济,又是安全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环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发展节能减排经济,建设生态文明。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以绿色能源产业、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正成为产业升级的亮点和支点。能够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统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

[3]刘卫东.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与科学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