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维能力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维能力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1

(一)教师要把握最佳教育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求、去创造。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积极愉快的政治学习环境中国提升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初中政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要多加鼓励,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创造性的见解,让学生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多元化理解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答当中去。

(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学中培养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创造性运用知识的目的。在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如果指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解抽象的理论,尽管教材逻辑性强,但是趣味性少的特点也会让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更不用说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学中培养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八年级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闻轶事、案例、名人典故等进行补充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也自然愿意在政治课堂上进行思考以及创新。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初中政治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化枯燥为感性,运用多媒体课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有些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的照本宣科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未成年人保护》的讲解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几组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漫画。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当教师出示问题的时候自然愿意加入思维训练中来。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让枯燥的政治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掌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陈丽杰(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榆关学区初级中学,河北秦皇岛066300)摘要:在初中政治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初中政治教学,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5)01-0310-01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思维能力。

(二)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政治课的时代气息,让学生的思维与时代接轨

在政治课本上,很多与时俱进的新闻是看不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政治课的讲授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课本教学内容相关的时事新闻,让学生在视频的展现中感觉到政治学习的趣味性,缩短了距离感。如教师在讲授九年级下册的政治课本时,可以补充一些“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等节目片断,不但可以增大学生所接受到的信息提示,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政治课堂的立体化。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就变得容易多了。

三、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思维

(一)教师可以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政治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如果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性,不善于独立思考,那么学生的政治思维水平也不会提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动手动脑分析可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空间,让学生有独立自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的知识成长点的基础上获取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思维

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当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思考。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通过“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练习提高思维能力,也可精心选择典型案例,采用“案例滚动法”,逐层分析,步步深人,推出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师要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课堂上的重要位置,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指导。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2

营造一种较好的氛围对学生朝着积极地、健康的、乐观的方向发展起着较强的作用,因为它作为一种潜在的运动形态对学生的心绪和情感进行感染和影响,以此来达到作用学生的行为和认识的目的。加强对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培养,摒弃过去的只传授数学知识的培养的观点,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学习独立性以及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来,只有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良好的思维氛围,创建良好的思维环境,营造学生专心学习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拥有无限的思维空间,才能以此来达到开阔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二) 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勤于想象的能力想象力往往比知识更重要,对于学生来讲,拥有宽广的、自由的想象力,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培养思维的关键所在。另外,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用数学的知识来科学的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这样就能够在巩固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又提升学生思维自觉性,增强学生基本的推理能力。

(三) 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多设置一些一题多解的题型和教学案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的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体现出来,并对学生提供的多途径的思维方式给予肯定和赞同,以此来为学生打开进入思维大门的钥匙.例如,一个长方体容器内盛有水,水面高2.5厘米,容器底面积是72平方厘米。在容器中放入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后,水面没有淹没铁块。这时水面高多少厘米?常用的方法是:设水面升高了X厘米。列出方程:72X=36(X+2.5),解得X=2.5。2.5+2.5=5(厘米)。另一种方法是先算出铁块的底面积6×6=36(平方厘米),72÷36=2,这就说明铁块底面积占了容器底面积的一半,因此铁块和水的底面积是1:1关系,那他们的体积也是1:1关系。如果把铁块当成水,那么水的体积就变成(72×2.5)×2=360(立方厘米),360÷72=5(厘米)。还可引导学生当铁块放进容器后因为铁块和水的底面积是1:1,所以水的底面积就变成72÷2=36(平方厘米)水的体积是72×2.5=180(立方厘米)180÷36=5(厘米)。通过一题多解的变化来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

(四) 增强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刚刚脱离对教师的依赖性,不过,稍微不注意,就会被教师牵着思维走,所以应该不断的培养学生坚持己见的能力,并能够向权威挑战,培养学生打破定向思维的能力,推陈出新,并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例如,甲、乙两地的铁路长24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3/5小时行驶36千米。照这样计算,这列火车行驶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按常规行程问题是:先求出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速度=路程÷时间,即36÷3/5=60(千米)。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出240÷60=4(小时)但我班有位学生是这样做的:他先求出火车行驶1千米要多长时间?3/5÷36=1/60(小时),再算出行驶240千米需要的时间,240×1/60=4(小时)他这种独创性的解题方法受到全班同学的赞赏。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3

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弄清楚现象,掌握定理、定律以及概念是基础。但是往往在物理学习当中,容易出现相同或者相似的概念、规律等等,容易导致学生思路的混淆。但是考虑到表格较强的条理性,也能够从横向或者是纵向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因此,表格的运用就能够更好的区分与掌握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完成表格,通过相互的对比,学生也能够轻松的将新的知识点融入到原有的认知当中,也能够进一步的扩大与丰富认识。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实验与情景的驱动

(一)实验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习兴趣。因为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往往被看作是对物理现象的呈现和教授知识的手段,而就忽略了实验对学生所起到的启发、验证以及激发兴趣的功效。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验当中,主动的去探索和研究。如在教学“圆周运动”中的“离心力”时,学生们对离心力的概念和形态都比较抽象,因此,通过自制实验来帮助学生进行了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对离心力有个形象的了解。实验需要学生准备一个塑料瓶、纱布条、一把锥子、铁丝、一个玩具电机、若干导线以及两节电池和开关。然后用锥子在瓶盖中心钻一个孔,在瓶身周围钻许多小洞(图1)。在瓶盖的孔上插上电机轴(图2),然后用导线将电机与电池、开关相连接(图3)。最后让学生将纱布条沾上水后放进瓶内,盖上瓶盖,打开开关,学生们就会看见有许多的水珠从孔里飞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既有兴趣去完成实验,又能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4

[关键词]构造创新

什么是构造法又怎样去构造?构造法是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经过认真的观察,深入的思考,构造出解题的数学模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构造法的内涵十分丰富,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它是以广泛抽象的普遍性与现实问题的特殊性为基础,针对具体的问题的特点而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及基本的方法是:借用一类问题的性质,来研究另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若按习惯定势思维去探求解题途径比较困难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自己思维范围,运用构造法来解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手段之一,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通过构造法解题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谋求最佳的解题途径,达到思想的创新。

1、构造函数

函数在我们整个中学数学是占有相当的内容,学生对于函数的性质也比较熟悉。选择烂熟于胸的内容来解决棘手问题,同时也达到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例1、已知a,b,m∈R+,且a<b求证:(高中代数第二册P91)

分析:由知,若用代替m呢?可以得到是关于的分式,若我们令是一个函数,且∈R+联想到这时,我们可以构造函数而又可以化为而我们又知道在[0,∞]内是增函数,从而便可求解。

证明:构造函数在[0,∞]内是增函数,

即得。有些数学题似乎与函数毫不相干,但是根据题目的特点,巧妙地构造一个函数,利用函数的性质得到了简捷的证明。解题过程中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在意识而不让学生的思维使注意到某一点上,把自己的解题思路搁浅了。启发学生思维多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例2、设是正数,证明对任意的自然数n,下面不等式成立。

分析:要想证明≤只须证明

≤0即证

≥0也是

≥0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我们发现是不是和熟悉的判别式相同吗?于是我们可以构造这样的二次函数来解题是不是更有创造性。

解:令

只须判别式≤0,=≤0即得

这样以地于解决问题是很简捷的证明通过这样的知识转移,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原来的知识表面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更为牢固和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构造方程

有些数学题,经过观察可以构造一个方程,从而得到巧妙简捷的解答。

例3、若(Z-X)2-4(X-Y)(Y-Z)=0求证:X,Y,Z成等差数列。

分析:拿到题目感到无从下手,思路受阻。但我们细看,题条件酷似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里a=x-y,b=z-x,c=y-z,于是可构造方程由已知条件可知方程有两个相等根。即。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有即z–y=y-x,x+z=2y

x,y,z成等差数列。遇到较为复杂的方程组时,要指导学生会把难的先简单化,可以构造出我们很熟悉的方程。

例4、解方程组我们在解这个方程组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用常规方法来解题就困难了,我们避开这些困难可把原方程化为:

于是与可认为是方程两根。易求得再进行求解(1)或(2)

由(1)得此时方程无解。

由(2)得解此方程组得:

经检验得原方程组的解为: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在解题过程中不墨守成规。大胆去探求解题的最佳途径,我们在口头提到的创新思维,又怎样去创新?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是其的基本特征。这种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问题,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知识广泛地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来,而构造法正从这方面增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由单一型转变为多角度,显得积极灵活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解题的过程中,主要是把解题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而不是要教会学生会解某一道题,也不是为解题而解题,给他们学会一种解题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我们所强调的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追求题目的结果。运用构造方法解题也是这样的,通过讲解一些例题,运用构造法来解题的技巧,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华罗庚:“数离开形少直观,形离开数难入微。”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沟通代数,几何的关系,实现难题巧解。

3.构造复数来解题

由于复数是中学数学与其他内容联系密切最为广泛的一部分,因而对某些问题的特点,可以指导学生从复数的定义性质出发来解决一些数学难题。

例5、求证:≥

分析:本题的特点是左边为几个根式的和,因此可联系到复数的模,构造复数模型就利用复数的性质把问题解决。

证明:设z1=a+biz2=a+(1-b)iz3=(1-a)+(1+b)iz4=(1–a)+bi

则左边=|z1|+|z2|+|z3|+|z4|

≥|z1+z2+z3+z4|

≥|2+2i|=

即≥

例6、实数x,y,z,a,b,c,满足

且xyz≠0求证:

通过入微观察,结合所学的空间解析几何知识,可以构造向量

联想到≤结合题设条件

可知,向量的夹角满足,这两个向量共线,又xyz≠0

所以

利用向量等工具巧妙地构造出所证明的不等式的几何模型,利用向量共线条件,可解决许多用普通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十分有益。

4.构造几何图形

对于一些题目,可借助几何图形的特点来达到解题目的,我们可以构造所需的图形来解题。

例7、解不等式||x-5|-|x+3||<6

分析:对于这类题目的一般解法是分区间求解,这是比较繁杂的。观察本题条件可构造双曲线,求解更简捷。

解:设F(-3,0)F(5,0)则|F1F2|=8,F1F2的中点为O`(1,0),又设点P(x,0),当x的值满足不等式条件时,P点在双曲线的内部

1-3<x<1+3即-2<x<4是不等式的解。

运用构造法就可以避免了烦杂的分类讨论是不是方便得多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来。

又如解不等式:

分析:若是按常规的解法,必须得进行分类讨论而非常麻烦的,观察不等式特点,联想到双曲线的定义,却''''柳暗花明又一村"可把原不等式变为

令则得由双曲线的定义可知,满足上面不等式的(x,y)在双曲线的两支之间区域内,因此原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同解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利用定义的特点,把问题的难点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在不少的数学竞赛题,运用构造来解题构造法真是可见一斑。

例8、正数x,y,z满足方程组:

试求xy+2yz+3xz的值。

分析:认真观察发现5,4,3可作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并就每个方程考虑余弦定理,进而构造图形直角三角形ABC,∠ACB=90°三边长分别为3,4,5,∠COB=90°

∠AOB=150°并设OA=x,OB=,,则x,y,z,满足方程组,由面积公式得:S1+S2+S3=

即得:xy+2yz+3xz=24

又例如:a,b,c为正数求证:≥由是a,b,c为正数及等,联想到直角三角形又由联系到可成为正方形的对角线之长,从而我们可构造图形求解。

通过上述简单的例子说明了,构造法解题有着在你意想不到的功效,问题很快便可解决。可见构造法解题重在“构造”。它可以构造图形、方程、函数甚至其它构造,就会促使学生要熟悉几何、代数、三角等基本知识技能并多方设法加以综合利用,这对学生的多元思维培养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钻研独创精神的发挥十分有利。因此,在解题教学时,若能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进行广泛的联想则能得到许多构思巧妙,新颖独特,简捷有效的解题方法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明: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5

一、在诱导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事实证明,也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二、在诱导变通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如对于下面的应用题:王师傅做一批零件,8天做了这批零件的2/5,这样,剩下的工作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一般都能根据题意作出(1-2/5)÷(2/5÷8)的习惯解答。此时,教师可作如下诱导:教师诱导性提问学生求异性解答①完成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天8÷2/5-8或8÷2/5×(1-2/5)②已做零件数是剩下零件数2/5÷(1一2/5)的几分之几?

③剩下零件数是已做零件数(1-2/5)÷2/5的几倍?

④能从题中数量间找出相等方程解法(略)关系吗?

⑤从题中几种量中能判断出比例解法(略)比例关系吗?

通过这些诱导,能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极为有益的。

三、在鼓励独创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X7÷6-60=10(件)。

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须60÷6就行了”。他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毫无疑问,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四、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

如,有一批零件,由甲单独做需要12小时,乙单独做需要10小时,丙单独做需要15小时。如果三个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呢?丙呢?

甲、乙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做完?乙、丙合做呢?

甲单独先做了3小时,剩下的由乙、丙做,还要几小时做完?

甲、乙先合做2小时,再由丙单独做8小时,能不能做完?

甲、乙、丙合做4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通过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和解法,还可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2.一图多问。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6的认识”时,教师在讲述老师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的图意时,启发学生观察图画,要求学生能回答下列三个问题:①图上有几个老师,几个学生,一共有几人?②图上有几个男人,几个女人,一共有几人?③图上有几个扫地的,几个擦窗和擦椅子的,有几个擦黑板的,一共有几人?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仅能较系统地感知6的组成知识,而且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一题多议。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度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引起思维火花的撞击。

如算式27+3,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意义:①把2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②27里包含几个3?③3除27,所得的商是多少?④27是3的几倍?⑤3与一个数的乘积是27,求这个数?⑥多少个3相加的和是27?⑦学校有27只花皮球,平均分给一年级的三个班,问每班得到多少只花皮球?

4.一题多解。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3小时行了全程的2/5,照这样的速度,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解法一:

200+(200X2/5+3)或1+(2/5+3)

从倍数关系考虑可得解法二:3X〔200+(200X2/5)〕或3X(1+2/5)用列方程的办法得解法三:设行完全程需要X小时。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6

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初中化学试题考查的内容非常灵活,解答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问题可以采取传统的常规的由已知问题推导计算出待求量,有时候也可以倒换顺序,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去解答,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采取非常规的,逆程序化的思维方式,不是从问题的已知条件入手,而是从待求量或者是结果作为切入点进行问题解析.解题实践证明,对于一些问题,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可能会使得问题趋于简单化和直观化,有益于提升解题的效率.例如,现有一种混合物,由锌粉、铁粉、镁粉组成,总质量为4g.这种混合物与既定质量并且浓度为25%的H2SO4发生完全反应,待水分蒸发后得到100g的固体物质,求生成氢气的质量.逆向思维方法解析:按照常规的初中化学的解题步骤,从已知条件推导计算出待求量,那么就需要对包含的三种物质分别假设未知数,然后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那需要大量的计算数据,计算过程也比较复杂.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进行破解,相对来说就简单很多.依据化学质量守恒定理得知,反应物前后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锌、铁、镁在完全发生反应后,其生成物在蒸发水分后是100g,又知道锌、铁、镁的总质量为4g,那么100g-4g=96g就是SO4的质量,再依据相关的H2与SO4的关系,就可以计算出最后生成的H2是2g.

二、巧用迁移法

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初中化学试题中,很多的问题都比较复杂,可以说混合型和综合性很强,看上去很难找到解答的线索,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问题的迁移,使用转化思维实现问题的完美转化.我们所说的转化思维主要是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要定式思维,一定要学会灵活和变通.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进行拆卸,分割成几个简单的问题,也可以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已学的知识等.转化思维的应用十分的广泛,最为常见的就是那些综合性的计算题、抽象的化学问题和化学方程式较为烦琐的问题等.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