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建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域建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域建筑

地域建筑范文1

【论文摘要】:针对现在建筑现状,文章对广东地域建筑进行了介绍。首先从定义入手,对其地域建筑类型进行介绍,再详细介绍了建筑的平面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和复兴地域建筑的观点。

引言

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且处在一定的时代。建筑创作也就必然离不开地域的环境启示,摆脱不了时代的需求和域外先进文化的渗入。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常常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地域与时代的某些特征:迈耶的德国法兰克福博物馆以轴线和单元旋转表述了"新与旧"的关联;厦门高崎机场候机楼微微曲起的构架隐喻着闽南屋顶的特征;上海金茂大厦对中国"塔"的联想。或许正是表现了各自独特的地域特征而为世人赞赏。

广东,背靠五山,面向大海,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使得这里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社会文化。中原汉人的南迁以及近代西方文化的介入,又使得广东地区的文化趋于开放和兼容,形成了多元化的特征。反映在建筑上,形成了与本地区自然和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独特的建筑类型,即广东地域建筑。

1.定义和类型

1.1 地域建筑的定义

在给出地域建筑的定义之前,先理解以下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自身提供物质和精神庇护的文化景观。因而可看出建筑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点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

然而,所有建筑都是地域建筑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建筑是建造在一定地域,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地域建筑不再只是建造在原本地理空间上里,也就是说某一地理空间上的所有建筑也不一定是地域建筑。因次,地域建筑是指人类创造的,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特定文化景观。

1.2 地域建筑的类型

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类型,也是地域建筑的主体,故可从民居的角度来考察地域建筑的类型。在古书上记载,住宅由门、塾、堂、厢等组成。中国地域辽阔,从北向南,为适应不同的气候、地形、材料、环境等条件,民居有明显的差异。

在广东地区自古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建筑表现出更加复杂而丰富的类型,创造了具有特色是城市风貌地区。其中主要有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广东客家集团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四种。

2.建筑平面结构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虽然从整体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由于其内部广府、客家及福佬文化的差异,城市与乡村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形成具有明显分异的建筑类型。其主要有以下两中类型:

2.1 无院落建筑

竹筒屋是无院落建筑的代表,也是民居建筑中平面结构最简单的一种。由于屋内厨房、天井、厅、房按一定顺序排列,形似竹筒而得名。

其建筑平面为单开间,面宽较窄,一般为3~4米;进深较大,一般为10~20米,有的甚至达30米以上。也有规模较大的将两个单开间并联,"明"字屋就是双开间竹筒并列组合后的变化形式,厅、房、厨房与天井灵活组合,两开间大小可不一,进深也可变化,不一定整齐划一,形如"明"字。其中双开间的代表建筑是锁头屋。

2.2 有院落建筑

三间两廊式建筑即是三合院式建筑,其普遍寻在于我国南北地区,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方有院落建筑是由三开间主体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三合院。

这种建筑类型在广东中部和西部村镇建筑中广泛采用。从平面上看,前为天井,后为厅堂,厅堂两侧为房,天井两旁设廊,分别为厨房和杂物房。这种三间两廊式是广东地区采用最多的一种建筑平面组合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发展形式:一是纵向发展,发展成四合院形式;二是横向发展,发展成多开间形式;三是垂直发展,发展成楼房。

3.建筑功能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除了官府类、宗教类等公共建筑外,大量的是私有民居建筑。在这些众多的民居建筑中,为适应广东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即是用于商业目的和进行防御的功能形态,它们使广东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3.1 骑楼--店屋式开放住宅

店屋式住宅是指商业功能与居住功能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其在古代就有存在,如宋代的"檐廊式"店铺。到近代海外文化的涌进,形成中外合壁的骑楼建筑。

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街道边相贯通,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人们在长廊下进行商贸活动,可不受风雨日晒影响。这既适应了广东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又使人与商业空间的接触更为直接方便,并使城市商业与交通空间相融合,使街道尺度更为宜人,创造了广东城镇独特的商业街区风貌。居住与商业的结合,导致了私密空间的局部开放,创造了较为亲和的人文环境,使购物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2 碉楼和土楼--防御式封闭住宅

在广东地区存在的防御封闭住宅最为典型的是碉楼,是侨乡地区的传统民居。碉楼形式自古就有,但将防御和居住两种功能结合的碉楼主要出现于近代。

其产生的的原因是,海外侨居者为家乡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大量的资金,一是使侨乡人民日益富裕,二是民国初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洪水泛滥,碉楼应运而生。

碉楼的平面多为方形,基本格局由传统三间两廊形式发展而来,底层为储藏室和厨房二楼住人,顶层由年轻人居住兼做守卫。

其次,是土楼,其存在于客家聚落地区。从形式上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由于其形式上的围合性和独立性,便产生了很强的排外性和防御性。

4.结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技术在更新, 无可否认的是, 现代建筑创作越来越受新材料、新技术的影响, 建筑师们对于现代技术的驾驭能力,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建筑创作的能力。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地域建筑面临着新的困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建筑的角度上看,也是一方水土成就一方建筑。建筑不仅是一种提供给人居住的空间,尤其是在地域建筑中体现的是一方建筑文化传统。通过它传承的是一种地域文化,其是与前后(历史发展)、左右(与社会发展同步)、上下(适应自然条件)相关因素的综合把握与适宜的应对。因而,我们要挖掘地域建筑的价值,并着实实现地域建筑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林琳. 港澳与珠三角地域骑楼--广东骑楼[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 凌世穗. 走向开放的地狱建筑[J]. 建筑学报, 2002. (9).

[3] 蒋伯宁. 对地域建筑的思与行[J]. 建筑与环境, 2007. (1).

地域建筑范文2

新地域主义是指建筑上吸收本地的、民族民俗的风格, 在现代建筑中体现地方特色。它虽然源于传统的地方主义, 但它依然是现代建筑的组成部分, 而非对传统地方建筑的复制;它在功能和构造上都以现代建筑为标准, 仅在形式上吸收传统的文化;它的产生首先是对现代建筑造成的城市化的抵抗。在建筑地域特征被现代建筑理性化侵蚀的形式下, 一些当代的建筑师拒绝照搬过去的古典建筑语言, 同时也反对将古典符号随意拼贴的装饰主义手法。于是新地域主义应运而生,出现了以西班牙建筑师高迪;瑞典建筑师奥斯特伯格;芬兰建筑师阿尔瓦・ 阿尔托;瑞士建筑师马里奥・ 博塔和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等人为代表的反现代主义建筑师。新地域主义执着于对地域特性的追求, 它以还原某一区域文化为原型。相对新理性主义, 它更关注表层上的显性形态, 往往更具个性和特殊性。它的原型可能是本地的地形、文化、民居等实体, 甚至是本地信仰与民俗相关的象征, 本地地理条件与气候特点等。通过选取运用具有本地独特的文化品格与个性的原型, 唤起在人们头脑中扎根的价值与建筑记忆, 使创造出的新建筑融于现存环境当中, 因而具有人道主义性质。新地域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 它把建筑置于特定的地域文化场所之中, 并表达了特定的场所精神, 任何设计表现都可被接受。

和新地域主义的建筑观都是倡导在建筑全面发展的同时, 自觉寻求与人类心灵、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及技术和艺术上的地方智慧的内在结合;体现文化传统的真实延续;强调技术发展与人类心灵的协调。使建筑在表达建筑师想法的同时, 更加注重唤起使用者在心灵上产生的共鸣。

地域性作为建筑的一种基本属性, 概括地讲,它代表建筑所在地域一切条件之间联系的总合, 是指建筑与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文化环境、社会结构以及技术经济条件等的特定关联。这种联系的作用迫及建筑活动的各个方面, 贯穿建筑发展的全过程。本文中的“ 新地域主义. 是指从红海滩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文化环境、社会结构以及技术经济条件中寻求创作依据与灵感, 同时吸收借鉴世界范围内进步的建筑思想理论与科技发展成果来进行原创性设计实践的一种设计观念与策略。它即区别于西方1 8 、19 世纪等早期充满怀旧与浪漫风情的传统地域主义川, 又不同于中国2 0 世纪5 0 年代兴起的以大屋顶等形式要素为传承内容、追求建筑的传统性与纪念性的复古思潮。它并不是一种明确的建筑风格, 而是当代建筑创作思潮中力求在地方性与全球化之间建立一种平衡的设计思想。如何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归源泉; 如何复兴一个古老与昏睡的文明、而又参与普世的文明是它的价值追求。新地域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是多样化的, 其中批判的地域主义是近年来最具活力的一支.

实践性与思想性: 以批判性地域主义为代表的新地域主义并不是一种设计风格, 而是具有某些共4同特点的批判性态度和策略;

以批判的地域主义为主的新地域主义思想与方法的基本策略是使用从地方和场所的某种特殊性中非直接街变而来的要素对现代主义所强调的同一性和统一性加以弥补, 改善和修复一元或大同文化的形呐和冲击侧。而它接受启发和获得灵感的源泉则是多样化的。

每座建筑都处在一个其有特定历史脉络与文化背景的环境之中。要理解一座建筑、一个场所, 若没有相应文化背景的衬托则难以获得其完整概念。同样, 新建筑的创作可以在对周围环境所范含的深厚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恢理和提炼的基础上以艺术化手法进行建筑形象塑造来实现。此种建筑往往成为该地区的标志性形象。

在以现代主义的建构路线和空间组织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和建造技术, 强调对建构要素的, 新组织与使用, 是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另一重要原则和方法策略。在这里, 建造的原则是现代主义的, 即遵循结构原理和材料性能特征; 同时, 其建造材料和建造方式既有现代主义的, 也有借鉴本地区的建筑传统。

通过“新” 与“ 旧” 的同时“ 出场’ 来彰显建筑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特征。在延续砖的色彩与质感所传递的历史人文气息的同时, 力图进一步挖掘既符合砖的力学特性又区别干传统棋式的潜在建构逻辑和组合方式, 从而形成新的建筑语言和肌理效果。为了达到节能6 5 % 的目标, 设计综合运用多种生态节能技术与新材料: 如采用I 土建筑形式以及立体(屋顶、堵面) 绿化、增设采光通风井及遮阳百叶等传统生态技术, 而且选用美国进口的双层阴热辐射膜(IC M ) 等新的高效围护与保温限热材料, 从而使建筑成为一栋现代的生态节能建筑。

地域建筑范文3

关键字:地域建筑 本土 王澍 伦佐皮亚诺 全球化

Abstract:In this essay, globalization is the key point, analyze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d geographical analysis of the main architectural features:workplace environment, visual tactile nature of local elements of the application.For the broad impact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by Renzo Piano and the analysis of works of Wang Shu,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regional construction crew buildingthe future of China's domest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regional architecture; native;Wangshu; Renzo Piano; glob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S958.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全球化与地域建筑

如今,“全球化”已然成为了一个极具扩张性力量的“现代性”概念。按照通常的理解,全球化代表着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在今天有关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种种话题中,“全球化”这个字眼俯拾即是。我们常常会看到和听到人们不假思索地说“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等等,这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巨大无形的力量,正把世界强行推进到一个叫做“全球化”的时代。

在建筑领域,全球化的一个典型和集中的表现就是今天建筑的国际化和城市空间、形态的趋同现象。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迅速展开,随着民族文化的觉醒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世界文化与地域文化这两个既互相矛盾又互相联系的文化的交织和冲突,使今天的世界建筑景观变得日益错综复杂,令许多建筑师和批评家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的地域建筑师们开展了他们各式各样的理论及实践活动。他们对全球化发展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以不同的方式逃避世界大同文化的侵袭。他们强调地方性,并将地方的地理环境作为设计灵感的源泉。使用这种思想设计的作品使人产生一种独特的有地方价值的感觉,因此这是一种富于同情心并充满生命力的建筑思维。它植根于特殊地区的地理、地形和气候,有赖于特定地区的材料和营造方式。

地域建筑的主要特征

地域建筑作为一种流派的历史其实并不算长,但却有着清晰而明确的建筑思维。在《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一书中有对于地域建筑要素的阐述。

首先,地域建筑被理解为边缘性的建筑实践,它虽然对现代主义持批判态度,但拒绝抛弃现代建筑中有关进步和解放的内容。

其次,地域建筑强调场所环境对于建筑的决定作用,因此是富于同情心和建筑意识的建筑思想。

再次,地域建筑不仅仅强调视觉,而且强调触觉。它反对当代信息媒介时代那种真实的经验被信息所取代的倾向。

最后,地域建筑虽然反对那种对地方和乡土建筑的恶意模仿,但它并不反对偶尔对地方和乡土要素进行解释,并将其作为元素注入当今的建筑创作当中。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地域建筑与对地方建筑的简单模仿有着本质不同,它并非直接从当地建筑直接选择与记忆相联系的元素套用在新建筑之上。那种创造熟悉视觉效果,以产生同情和共鸣的做法其实并不是健康的建筑行为。相反,这种单纯的采用符号,象征的建筑形式只是受通俗文化影响的结果,其本身必然是缺乏批判精神和长久生命力的。

地域主义对世界大同文化产生抵抗性的主要原因是“场所—形式”这一相辅相成的由场所引发的形式。基于这一点,地域建筑必然要比采用更为正规和抽象形式的前卫建筑要更多、更直接地与自然有着辩证关系。现代建筑将不规则的建筑场址及其地形地貌彻底推平是一种技术上的姿态。这是受现代建筑所强调的无场所性的先决条件影响的结果。而地域建筑因形就势设计的建筑适应场所,如将建筑设计成台阶递落状,这就是跟自然的对话,是培养场地的态度。

地域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表现

在今日全球化持续加温并对地区和民族文化构成极大地威胁的时候,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区域文化,而不能任其自生自长。而如何有秩序的有思想的体现传统建筑的精髓,则是当代建筑师们面临的重大而艰巨的课题。

地域建筑的实践反对以西方文化为根基的国际风格,反对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润的资本主义机器标准和机械生产,反对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反对大同式的世界建筑标准。要求对地区的不同性、多元文化、气候和材料的不同的建筑设计加以重视。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涌现了很多以地域性建筑为代表作品而闻名的建筑师,阿尔托、博塔、安藤、皮亚诺都因从地方元素入手进行建筑创作而备受赞誉。

伦佐·皮亚诺设计的芝贝欧文化中心位于新喀里多尼亚南端首府努美亚城区东北约的半岛。在芝贝欧文化中心设计中皮亚诺摆脱了纯粹技术至上的思想,而展现出一种高技术与本土文化、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

他认为卡纳克本土建筑的精神不在于单个的建筑物,而是与环境相协调的方式以及建造的模式。芝贝欧文化中心东面是南太平洋扑面而来的强劲海风。此外,皮亚诺还从对棚屋建造技术的系统研究中,提取出“编制”的构筑模式,并使这种古老的地区构造获得了诗意的现代表现。最终建成的“棚屋”有两层皮外皮是模仿棚屋“编织”而成的木肋结构,为了抵抗南太平洋的信风并获得耐久性,外皮材料选用了中非的桑科树。内层则是钢与玻璃百叶,体现了皮亚诺一贯追求的透明性。这样,在弯曲的外皮和竖直的内皮之间就形成了被动通风系统,同时,海风和室内气流之间的过渡内层的百叶窗包括“通廊”两侧的百叶窗都是机械自动控制的,随着风力的变化,百叶自下而上地自动开合,以调节室温与通风。芝贝欧文化中心是用来自世界各地的现代材料建造的,并通过对地域传统构筑模式的诠释,最终表达出当地的传统文化。

地域建筑实践在中国

地域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相对较晚,相比较建国后传统的大屋顶建筑而言,在现代建筑的内核上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气质,则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近年来,通过如贝聿铭,刘家琨,王澍,马清运等一批本土建筑师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中国的地域性建筑呈现出较大的发展,并获得了建筑界、评论界和使用者的好评。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院落为核心表现形式,构件包括梁柱、瓦、木构架、砖墙、斗、窗枢等,这些都是传统符号的体现。以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王澍就充分的利用了自己对于传统建筑材料及空间的熟稔,营造出了充满江南气息的诗意校园。

首先,在设计时保证的每栋建筑本身都是一个小院落,它们本质上是同构的,甚至有些在某种程度上是同质的,只是院落的尺度、朝向与开放程度上有些差别。同时,这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院落都不闭合;在有的院子里,面山的一面会被彻底打开,就这样,古老的建筑形式与新的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便捷、高效的教学办公空间。

其次,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

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瓦檐的存在能创造出从窗内看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另一个重要的材质是砖,砖在校园中运用的既实用又富有趣味性。在每一个“合院”中,王澍都利用石头基座等营造出地势落差,造了很多“下沉的院落”。院落种着葱翠的树木和修竹,地面是古老的青砖,中国书院的意境呼之欲出。

地域建筑范文4

关键字:批判的地域主义六要素营造

Abstract: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analysis the architects’thought by the use of six points of cristic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d also their articles.Try to understand the thought of these two architects,and define the Chinese regional architecture.

Key words:cristic regional architecture; six points; build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批判的地域主义在中国

前段时间,看国人别人写的评论地域主义的论文或是博客,里面的很多词汇晦涩难懂,多引用社会学,逻辑学,符号学,心理学,再和其他的领域产生联系,说法比较晦涩。就比方说什么叫做批判的地域主义,在百度百科里有一个定义:地域主义是指建筑上吸收本地区民族的、民俗的风格,在建筑中体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的设计思潮。从广义来说,地域建筑的含义是宽泛的,建筑的空间性和地点性决定了任何建筑都有地域性。单独看这句话的最后一部分,可以理解为所有建筑都是地域主义建筑。可是如果是这样的标准,那为什么还是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批判和评论呢。比如上海的新天地,刚出来的时候惊艳四方,因为中国以前没有这样的建筑,评论认为这是中国建筑地域性的尝试。而后很快,就有归国学者出来评论说上海新天地完全是照搬国外的模式,只能说是一个产品,毫不独特,没有艺术性可言。也有人说它本来就是一个商业建筑,虽然借用了国外的模式,可是也尊重了上海里弄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所以也算是一种地域性的尝试。

地域主义不是大师们自己的论断,而是笔者给大师们贴的标签。地域主义是态度和方式,中国建筑师在探索的路上有很多成果,其中更是不乏例如张永和,标准营造,马达斯班这样的新锐建筑师和团队。他们用各自的思考方式来完成他们的作品。在西方普世观念影响下,中国建筑的发展没有一个非常明晰的准则,笔者也不可能在本文中得出任何观点,只是试图通过大师们的建筑和著作,探讨多元文化下,属于中国自己的建筑的发展情况。

2 弗兰普顿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以及北京的主要观点

本章节介绍阐述他人的研究理论成果,为以后的章节中的内容提供理论依据。

2.1弗兰普顿的理论

批判的地域主义持一种辩证和批判的态度。

当然,弗兰姆普顿并没有发明批判的地域主义,他仅仅是识别和辨认出这种已经存在相当时间的建筑世界观和建筑学派。他识别出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被认为是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六种要素。

单就理论来看,批判的地域主义只是一个概念,对于同类元素的归纳和总结。它并不能代表一种思考方式。因为不论出发点如何,思考的方式和过程肯定是千差万别,那些六要素近乎苛刻的筛选,能够存活下来被成功贴上地域主义标签的建筑所蕴含的内容更是不同。

2.2北京

后来看北京时看到这样一个说法:广义建筑学是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综合,即三位一体。广义建筑学把建筑看作一个循环体系,建筑学要着眼于人居环境的建造。广义建筑学强调技术和人文的相互结合,并根据人类社会的不同特征,注意技术多层次的运用;注意到文化的多元性,建立全球—地区建筑学;创造整体的环境艺术,雕塑、绘画、工艺、手工劳动重新结合为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

3中国建筑师的观点和理论

3.1王澍的理论观点

王澍说传承传统还是集中在建筑学创造性的传承上,传统不会说话需要一代一代人用创造性的方式与传统对话,之后形成一种传承关系。中国建筑中很重要的传统是工匠技术,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工匠技术,传统还能维系。所以今天我们做建筑的时候,不妨给传统工匠留出大量的可操作的机会。从这段话卡已看出他对于建筑中工匠作用的重视。也道出了中国建筑传承的重要因素,就算是在今天,建筑学的学生们在接受教育时也还是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学生们受到师傅思考方式的熏陶,直接影响到日后自己的设计思考方式。

下面是他在某篇杂志上说的话:我厌烦“设计这个词”,在今天,设计大概等同于“空想”。它是反映性的,策略性的和文学性的,因为它必须是有意义的,并为了有意义不断为建筑添加意义的灰尘。而我,只想在“营造”而已。营造是一种身心一致的谋划与建造活动,不只是指造房子,造城或者造园,也指砌筑水里沟渠,烧制陶瓷,编制竹篾,打制家具,修筑桥梁,甚至打造一些聊慰闲情的小玩意。

图3 象山校区教学楼透视

可能如同我们小时候会搭积木和堆沙堡一样,扩展到显示尺度中,就是“造房子”。记得以前老师为我们讲解苏州园林的时候就说过,园子是一点一点造出来的,在开始的时候,可能及时一间房子,然后可能在附近挖个水塘,把土堆起来成为一个小山,铺条小路上山,山顶建个亭子。一点一点,一个园子的设计建造通常会穷其一生。和今天规划建筑图纸都出来以后才开始破土相比,园林的制造者更容易通过现场需要来创造空间,把握住建筑的建造细节。王澍的工作方式就像这样,象山校区的设计也采用了多点透视的方式,就像是布置一个迷宫一般,步移景异,需要慢慢体会。

3.2刘家琨的理论观点

图4 川美雕塑楼入口透视 图5 川美雕塑楼材质效果

笔者去四川时走访的第一个刘家琨做的建筑是美院的雕塑楼是刘家琨先生的代表作

由于雕塑系需要大量天光教室,所需面积已超过基地所允许的建筑占地面积,所以整个建筑屋顶向外挑出,以获得最大的顶层面积;同时建筑的四、五层凹入,得到两层的室外空间,为位于其下的第三层教室争取到了天光。重庆地区气候炎热,在日晒强烈的西面和南面设计了双层空花墙,以提供阴影和墙面通风。地下室亦采用双层墙体以隔绝金属加工车间的噪音。从实现手法上来说,可能他用的材料都不是昂贵的材料,属于“低技派”的手法。叙述方式也平淡无奇,可是完全符合批判的地域主义中描述的思考方式,将环境和文化等要素充分展示出来。

前几天看见上海一周杂志有一个讨论。就是该如何保持“老成都”。他说,许多东西只是美学假象,我们其实是“文化分子”们,拼命要维护的“老旧衰残”,要这些老旧衰残的载体们,长久地、持续地为满足我们的审美要求,但这样的要求,等于要他们在每分每秒中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样地体会“美”、延续美,有残暴之嫌。

保护的目的首先是建筑,其次是保护一个原来的生活场景,老成都的房子大多是危房,住在里面的人多为社会弱势群体。游人吃饱过后去逛一逛当然很好,可是住在里面的人会不舒服。这是很朴实的看法。他所提出的所谓的‘抵抗文化’,并不是排外,而更多地是在审视自己的文化,保留、坚持特色之后,既回到自己文化的源泉,又参与到全球中去。

3.3记得看过保罗安德鲁的一个访谈录,当时很多人对于他所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持批判态度。认为在故宫这样的地方应当修建一个和古典呼应的建筑。而保罗自己说,故宫和中国的古建筑的建筑材料是木料和砖石,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象征,而今天,难道我要使用钢筋混凝土去搭建一个中国古典风格的建筑么,我想这会是丑陋的。我的工作是创造这个时代的伟大建筑。

4结语

通常说来,笔者觉得建筑师自己的观点会比评论者的文章更加直观,贴近建筑师的初衷。比如王澍总是用山水诗意来解释自己的建筑思想,刘家琨的设计说明则总是简明扼要。从中可以窥见他们思考的轨迹。“营造”和“建造”是他们二人各自对于自己创作的描述。

王澍在描述自己的作品时总是少不了引用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画和手札来解释自己的作品,山水画卷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观者可以置身画中的风景,没有明确的焦点可供参考,因为到处是风景。在他的作品中,路径导致景观的变化,产生空间趣味性。而刘家琨的文人叙述式的手法也和他有相似之处。或许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用心做建筑。不只是他们二人,在中国,还有许多建筑师们为本土建筑努力,这方面的理论著作也越来越多,本文本文仅撷取一点而议论之,希望能触及其本质,能有所启发。

[参 考 文 献]

[1] 王澍. 营造琐记[J].北京:建筑学报,2008.06—16.

[2] 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自述[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 刘家琨.此时此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09.

地域建筑范文5

[摘 要]本文回顾了苏州科技学院新校区卫生服务中心规划建筑设计特点,阐述了建筑总体布局、功能组织、空间环境、建筑形态必须与基地环境、地域环境和谐共生的设计观念。

[关键词]卫生服务中心;地域环境;设计理念;设计手法

“真正的地区主义,不是简单地恢复已消失或者将要消失的乡土风格的形式,而是直接地选取某一特定地点的特征要素当成设计的切入点,并与现代科技文明很好的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形式,并赋予场所及建筑新的精神意义”。――肯尼斯・费兰普顿。

建筑作为时空延续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反映出不同时代与地区人类的生活方式。当前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信息、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国际式的各式建筑风格蔓延至世界的各个角落,淹没了地区建筑的特色风貌。而建筑的地域性由于结合了建筑所处的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人文历史等地域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建筑特色,保持了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广泛地重视和研究。苏州科技学院新校区卫生服区中心的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1.项目背景

苏州科技学院石湖新校区位于苏州市区西南部的国际教育园北区,占地1600多亩。基地南邻上方山风景区和石湖风景区,北靠苏州南部城市快速干道宝带路,西至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东到中波无线群。新校区背靠横山,面向上方山景区和石湖风景区,山上的石佛寺和山下传统民居与周边山水相映成辉,浑然一体,风景非常秀丽,交通也十分便捷。

拟建的新校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国际教育园北区共享区的中部、新校区东北,其西面为正在建设中的国际教育园区核心区,东面为城市道路。路东是正是在建设的学府花园住宅小区。该基地占地5.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7000平方米,建筑层数为三层。(区位图见图1)

2.设计理念

结合苏州市规划部门选址意见书以及对基地周边地域环境的分析讨论,我们的设计思路渐渐清晰,经过多轮的方案比较和推敲,得出了我们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布局,始终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为病人创造舒适、与他人交往、私密、贴近自然的空间和环境,塑造具有地域风貌特色的建筑外部形象。

3.设计手法

3.1 因地制宜的总体布局和功能组织:苏州科技学院新校区位于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共享区的最北端,基地呈梯形,基地东临科技路、西靠科景路(校区景观大道),北临学新路,南靠音乐学院建设用地。整个地势平坦,交通十分方便。基于基地四周道路交通特点,设计时考虑到对基地东北侧十字路口的避让,把医院车行主入口设置在基地西侧科景路上;在基地东侧科技路上增加一人行出入口;在基地用地北侧单独设一个通道,用于布置住院部入口和后勤物资入口;基地东侧增设一个污物通道。将医院中心主人口广场设在基地北侧布置,方便就诊人员及救护车辆的通行和存放。这些流线及交通的组织,充分结合了基地周边道路的特点,各自互不交叉、互不干扰。(见图2总平面图)

卫生服务中心流线繁多,建筑总体布局及功能也十分复杂,要在5000多平方米的基地上建7000多平方米的卫生中心,而且层数又不能超过三层,这给我们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布局带来了很多难题。设计中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我们采用了集中式布局手法:将门诊、急诊、医技部、医药超市、住院部等各科室进行合理分层、分区。在垂直功能分区的划分上,由下到上遵循由“动”到“静”的设计原则,人流量大的科室设置在底层,人流量小的科室及需要安静的、隐私的安排在较高的建筑楼层,这样既解决了功能划分,同时也减轻了垂直交通的压力。具体布局是:将医药超市沿科景路布置,而且放在一层便于资源共享,方便周边社区,将门诊、急诊抢救一层布置;二层设置医技部各科室;三层为住院部。这样布局对医疗环境的改善,为获得所谓的“闹中取静”的效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见图3一层平面图)。

3.2 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营造:新校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具体设计时处处以人为中心,更多地考虑建筑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对病人所产生的心理、生理及社会意识的影响,切实体现对病人的“人性化关怀”,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如:舒适性需求、与他人交往需求、私密性需求、贴近自然需求等。

由于基地条件的限制,建筑采用了集中式的布局方式,在建筑的平面中央控出一个10米乘20米的内庭院,其间布置太湖石、一片竹林和一片草坪,庭院中设置了一个从一楼贯穿三楼的木质楼梯,庭院空间的处理一方面使得医院的所有功能均能自然采光和通风,另一方面使得病人的休息候诊空间变得更加舒适和贴近自然,为病人与医生、病人与病人创造了更好的交往空间,打破了以往病人候诊空间的呆板、“黑暗”感。在二层的屋顶设置了屋顶花园,使住院的病人有一室外活动场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空间,有利于病人的康复。(见图4)

在门诊大厅、候诊大厅部分,为了缓解病人出到就诊中心的紧张不安情绪,增设了明确的导向系统,清晰明确的各科室分布图,醒目的楼梯、电梯、卫生间标志,包括细致入微的无障碍设计。在每层都设有一个较大的休息等候空间,为病人创造了轻松平和的环境空间。

3.3 具有地域风貌的建筑外部形态:苏州市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新校区卫生医疗中心地处石湖风景区,基地南面是上方山石佛寺,周边是粉墙黛瓦的传统民居。经过几轮方案的反复推敲,我们坚持认为要将地域性要素合理地融入到建筑语汇当中去。通过建筑的空间形体、建筑的色彩、建筑的材质三方面与人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其形象上力求体现苏州地方风貌的归属感。

①建筑空间形体的控制:一层的雨篷、二层的平屋面、三层的坡屋面、四层的方块楼梯间相互穿插、高低错落,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形体变化,打破了传统医疗建筑的板正,从各个角度看,建筑的形态都有变化,体现了苏州建筑的“小巧、灵秀”的内涵。

②色彩的移植:黑白灰是构成苏州建筑色彩的三要素,粉墙黛瓦是苏州传统建筑的咏叹调。大片白色涂料为主的墙面黑色波形瓦的坡屋面,深灰色的女儿墙压顶,局部深灰色的青砖,这些色彩组合体现了对苏州传统建筑色彩的尊重。同时为了使建筑的色彩更加生动,对部分空调外机组增加了咖啡色金属木纹百叶。

③材质的借鉴:充分利用本土材质来表达地域特征是该建筑设计风格的另一特色。部分建筑底层外墙采用苏州陆墓镇生产的青砖饰面,建筑的大厅采用苏州木渎镇生产的金山石铺地。使建筑从区域的环境中土生土长地与周边地域环境融为一体。(见图5、图6、图7、图8)

3.4 节能环保措施:当前,实行节能减排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倡生态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是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共同的责任。新校区医疗卫生中心在节能环保设计上除了保证常规的构造技术措施外,还着重从能源利用的角度以被动、主动两种设计形式加以实现。

①被动设计:在较大进深和较大面宽的平面布局中内增设了内庭院,所有功能性用房,均为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二层屋顶的绿化组织既为病人提供了很好的户外休息平台,同时又增加了屋面的隔热性能。建筑细部如水平的和竖直的遮阳、凹窗起到了遮阴而减少能耗的目的。由于医疗建筑用水量较大,在设计中加入了中水处理系统,可将生活污水循环使用于冲厕和周边的绿化浇灌,从未而保护资源、减少能耗。

②主动设计:在创造主动节能措施的同时,新校区医疗卫生中心在设计中注重对自然生态能源的直接利用。设计中利用三层体检中心与住院部的连廊屋顶,假设光伏太阳能屋面,为住院部提供热水,次及为医疗中心提供室外景观照明。

4.结语

苏州科技学院新校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建筑设计从总体布局、功能设计、空间环境的营造、建筑形象的塑造,自始至终尊重基地环境和地域环境,是一次尊重基地环境和地域环境的尝试。通过对各影响因素的调研与思考,也使我们对于地域性设计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只有顺应了建筑所在场所的自然环境,并遵循其场所的人文特征,才能创造出地域所特有的场所感和归属感。设计中激发构思的素材多样而繁杂,但把握地域的特点起着基石的作用,它更像是设计的根本与源泉,只有与地域特质相融合的设计才会有现货的生命力与持久力。

参考文献

地域建筑范文6

剖面形式与当地传统建筑形式的联系剖面设计对于建筑整体结构的生成起到一个关键的衔接作用,很多建筑的整体造型是由平面围合生意,由竖向空间构成而具形,剖面的设计则将平面形体与竖向空间联系起来形成真正适宜于人们活动的场所。同时剖面的形式同样被人们寄予精神上的寄托,用于表达与环境主题相关的文化内涵。比如泰国曼谷亚洲银行新总部大楼的剖面设计(图略),在变平面形式的基础上,采用分段收退的手法,使剖面形式与泰国的“宝塔”有相似之处,借以表达银行建筑“聚财”的吉祥含义。同时剖面伸出的部分成为眺台,使整个建筑充满生机和寓意。设计中注重建筑的功能与地域建筑特征的结合,使这个银行建筑颇具地域特色。与此类似的手法还有台湾高雄的长谷办公大厦的剖面设计,也使用了地方传统云纹的形式特征,以此来呼应地域文化的特色。剖面形式与当地的特色资源的联系很多高层建筑的剖面设计与平面设计结合起来去塑造具有特殊意义的结构造型,这些特殊意义的结构造型往往与地域环境的某些因素建立一定的联系,以此来表达对地域的尊重。比如南非约翰内斯堡斜街11号大厦采用菱形变化的平面和折线型剖面(图略)组合起来形成钻石型的形体结构,然后又在建筑外装饰材料上选用三种不同的反射玻璃幕墙,使整个建筑形体有如晶莹剔透的钻石,让人直接与南非丰富的钻石资源联系起来,形成鲜明的地域印象。

营造良好微气候环境的生态剖面设计

就像人要呼吸一样,它也是有呼吸的。我们在剖面设计中应该结合地域的气候条件及场地环境,从剖面的特殊角度入手,结合建筑生态节能设计营造建筑内部良好的微气候环境。如德国法兰克福银行总部大楼的设计,大厦的三边轮流安排三层高的花园(图略),为工作人员提供了舒适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且还尽可能地节约了能源。从剖面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分析空气的流动状态和路径,设计中的生态性应用从共享的交通核心处入手,在交通核心与外界的直接联系处设置可以直接采光通风的共享空间,这样即使是一层有多个使用单位,也会有好的自然风和采光。在外边缘采用侧开的阳台,中间设置共享空间,这样可以使内部的共享空间有很好的通风,也大大改善空间的采光状况。因此德国法兰克福银行总部大楼也成为高层建筑生态设计的典范。

上一篇地域文学

下一篇酒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