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政策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政策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政策的影响

环境政策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 政策环境 上市公司 高管薪酬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孕育了我国众多的企业,使其无论从企业规模还是经营绩效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也使得企业的组织架构发生了一定变化,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即企业的高级管理者。这一群体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如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高管从企业获得的报酬是其他员工无法比拟的。为此,国内外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依据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我们可以将影响高管薪酬的因素,大致总结为以下三类:

第一,微观个人因素。这主要包括高管自身的一些特征,如年龄、任期、性别、和学历背景等。从目前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这些因素对于高管薪酬究竟有没有影响、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有多大,都还没有定论。由于学者们选取的样本差异较大,使得得出的结论存在有相悖。例如:彭璧玉(2006)等的研究表明,企业高管的薪酬与其年龄是呈显著正相关的。但John R. Deckop(1988)的研究却发现,高管薪酬和年龄没有多大关系。

第二,中观企业因素。主要有:企业的绩效、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规模、企业所处地区、企业所处行业,以及企业的所处的发展阶段等。目前,对企业绩效和高管薪酬的关系的研究是最多的。学者们用不同的会计指标、股票市场指标,甚至是一些非财务的指标,如航空公司的客座率等,来研究其对企业高管薪酬的影响。然而,都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这与研究所选取的数据有极大关系,因为企业所处的地区、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绩效。而这些在大多数研究中,往往被忽视了。

第三,宏观社会环境因素。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一般包括:经济环境,如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政策环境:如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法律环境,如税法、经济法等法律法规;国际环境,主要指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这更多地影响一些进出口企业。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从现有的国内外文献看,对影响高管薪酬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个人因素、中观企业因素,以及宏观社会环境因素中的经济环境,而对宏观社会环境因素中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国际环境的研究则略显薄弱。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此类因素从常理上看对高管薪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即在政策支持的行业里面的企业,其高管的薪酬较高,反之亦然。但是,事实却并不一定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南京市产业政策对高管薪酬影响的实证分析,来检验政策因素和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再简单评估一下该地区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实证分析

1.样本来源

为了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对本研究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将微观和中观的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另一方面选择在相对较小的地区的样本,以保证除企业面临的政策以外的其他宏观社会环境因素相对一致。为此,我们选择南京地区作为样本框,以满足研究设计的要求,并将行业定位该地区的优势行业,即工业产业。

同时,为了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在本次研究中,高管定义为总经理、CEO,以及财务总监等部门负责人,不包括独立董事和监事等高管。因此,选取的高管样本为南京市30家上市工业企业的189名高管。其中,依据南京市政府2004年出台的《南京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在13家产业政策支持的上市工业企业中,有89名高管符合上述定义。

2.变量选择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高管薪酬的研究结论,我们分别选择高管年龄、高管性别、高管职位、董事高管持股比例、企业规模(总资产)、企业绩效(2006年基本每股收益)、行业分类作为控制变量,其中,高管年龄、高管性别、高管职位属于微观个人因素,董事高管持股比例、企业规模、企业绩效、行业分类属于中观企业因素。

由于将样本框限定于南京市,除政策环境外,高管所处的宏观社会环境因素基本相同,所以本次研究除将政策环境因素(是否为政策支持企业的高管)作为自变量外,不考虑其他宏观社会环境因素。

3.研究模型

y =β+x1+x2+x3+x4+x5+x6+x7+x8

其中,y:高管税前年薪;x1:CSCR行业分类;x2:高管所属企业是否为产业规划支持企业,不支持为“0”,支持为“1”;x3:06年基本每股收益;x4:总资产;x5:高管董事持股比例;x6:高管年龄;x7:高管性别,男为“1”,女为“0”;x8:高管职位;β:其他因素。

4.实证结果

表1 模型实证结果

从模型实证结果看出,控制变量基本符合现有文献的研究结果,但是我们意外的发现用来代表影响高管薪酬的政策因素――“所属企业是否为产业规划支持”却和常识完全相反,不但系数不显著,而且还是负值。

从常理来看,政策因素对高管薪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企业绩效这个中间因素,一方面是政策因素可能会提高企业对经营前景的预期,从而增加企业对高管的薪酬支付水平;另一方面是企业将根据高管已经做出的绩效来支付薪酬。

在本研究的模型中,将企业绩效作为控制变量,发现产业政策并不能影响企业的预期。而根据表2的方差分析的结果,发现绩效在被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和没有被支持的企业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异。因此,可以认为,《南京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对于企业的绩效没有多大的影响。

表2 企业绩效和产业政策之间的方差分析

四、结论及建议

从常理上看,企业绩效是高管薪酬与政策因素的连接纽带。具体如图1所示:

图1.理论上政策与高管薪酬关系

政策环境是通过企业绩效这个变量来影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而对高管支付较高的薪酬又会产生激励作用(如箭头③所示),从而对企业的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南京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对南京市上市工业企业的高管薪酬影响极其有限。如图2所示,主要原因是政策环境没有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而图1中所示的关系结构的有效运行,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政策落地的重要保障。因此,南京市有必要提高产业规划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性,以提升政策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要实现这一目标,又要求地方政府能够准确了解区域经济环境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

图2.实际上南京市产业政策与其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关系

首先,要使产业规划与总体规划、产业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相协调。协调产业规划和总体规划避免重大产业投资项目与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方向相背离;协调产业规划和其他产业规划的关系避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等相冲突。其次,要明确“为何规划、规划什么、如何规划”等问题, 使产业规划的制定过程更加科学化。第三,产业规划中不能跟风, 例如当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时,不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就盲目发展汽车产业。第四,产业规划的目标必须合理,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又要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第五,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如通过税收和银行贷款对产业政策顺利施行的辅助作用,使相关行业的企业能够得到资金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彭璧玉: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水平与公司治理关系的实证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环境政策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贸易 环境问题 贸易政策 影响

一、中国国际贸易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贸易进口国,据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贸易累计进口总值达2686.3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02.76亿美元,同比增长7.7%;2012年1~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已达到35002.8亿美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5.8%,由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贸易进口总值增长速度之快,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增长的同时难免也会存在很多问题[1]。

1.进口产品产生污染

随着中国进口总额的不断提升,很多国外易污染产品也趁势进入中国,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这样的进口趋势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类产品在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同时也对我国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比如一些进口的农用塑料薄膜、农用杀虫剂等在使用结束后无法进行有效处理或存在残留,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2.对资源消耗型产品依赖性增加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部分资源消耗性产品在进口产品中呈大幅度增长趋势,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相关产品的增长尤其明显。在看到进口资源消耗型产品带给我们好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带给我们的巨大负面影响。数据显示,我国对油气产品的需求呈逐年增长趋势,也就意味着中国对国际油气市场依赖日益严重。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进口原油2.5亿吨,进口依存度高达55.3%.。大量的新建炼油化工、煤化工企业集中在沿海和部分内陆地区,碳排放及含硫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给空气、水质、土壤等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

3.废弃物转移进口

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间贸易的不断发展,很多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方式和机会向中国转移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包括: 含氰废物、含多氯联苯废物、石棉废物、废酚和酚化合物、醚类废物、废有机卤代化合物、废无机氟化合物等。有些西方国家在带动中国就业的幌子下将一些危害性物质转移到中国大陆生产或者销售,在中国建厂、设厂进行产品生产。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去年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共查出环保项目不合格废物原料267批,重2.9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2.3%、54.7%。截至今年9月28日,就已经查出不合格进口废物原料226批,重5.4万吨。在进口产品中,部分国家将本国禁止使用的产品转移到我国,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4.重污染类产品转移生产

在进出口货物贸易增长的同时,我国对外吸引外资逐年增加,中国的沿海、沿江以及部分发达内陆地区,已经成为最大的“世界工厂”,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的背后,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发达国家有着非常严格的环境管理法规,排放标准要求高,企业环保成本高昂,许多医药、化工中间体等高污染类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中国,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避免了对本国的环境破坏。

二、完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

在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面临着国内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同国际上来自发达国家的环境贸易挑战的双重压力。作为新兴的贸易大国和环境大国,我们必须积极面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环境竞争和合作。既在竞争中赢得利益,又在合作中抓住机遇,在争取主动权的过程中更好地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2]。

1.积极适应国际环境标准

面对国际上各种环保法规的出台,我们必须及时掌握信息以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适应性。因此国家商务部、环保等相关部门应当担当起自身责任,及时保持对外消息的畅通,加强对世界各国有关贸易法规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充分掌握各国法规下环境标准的新走向和新动态,及早采取措施掌握主动权,避免新贸易措施的实施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政府要积极鼓励我国企业争取早日拿到ISO14000认证书。我们还可以以国际协议为后盾,合理利用国际环保组织和协议抵制绿色保护主义。

2.积极开展环境外交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展环境外交,为了更好地保障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提升我国环境贸易的影响力,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以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影响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责任和义务来推进国际贸易的合作和发展。在坚持国际贸易共同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与贸易的谈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公正、更合理的规则和制度。同时在国际环境公约立法中发挥应有作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环境标准的制定。还应当加强同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的多边合作,建立相互认可的机制,共同抵制国际贸易壁垒。此外,在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关系时要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手段,在争取利益的同时做到不损害我国可持续发展利益[3]。

3.发展环保产业

随着国际市场上环保商品和技术需求的扩大,庞大的绿色市场也在逐步兴起,并不断影响着国际市场的结构。我国环保事业起步晚、技术落后、经验不足,需要借鉴并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同时抓住当前国际环境的合作性趋势的机遇,利用外资加大对环保的投入,提高环保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可以从金融信贷、税收等方面出发大力开拓环保产业市场,扶持环保产业,进一步争取国际环保市场份额。同时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在产品设计和包装上增加环保因素,并提高产品质量。政府积极鼓励企业争取拿到国际绿色认证,以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打开国际市场,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

4.加大进口产品检验和环保监测力度

随着国际贸易产品安全标准的不断提升,我国也要不断加强进口商品检验和环保监测力度,积极应对我国进口贸易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在进口易污染产品的时候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检验和监测体系,根据我国自身情况进行科学分析然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监测体系,对有害我国环境的产品拒绝进入或者高门槛进入。比如针对一些资源消耗型产品的进口,应该先分析它对我国环境带来的影响再决定是否进入。同时针对部分国家转移废弃物到中国的情况更是要加大环保监测力度,严格执行国际安全标准,坚决抵制危害我国环境的产品进入我国。

5.建立健全环保标准,加强新建项目审查力度

环保部门应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今后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环保标准。对于新建项目,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估,达不到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和试生产。开工生产后,还要加大其监测检查力度,同时从外资引入的源头上加强审核,对于环境危害的项目,要加强评估,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对环境带来长久危害,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2012年2月份我国对外贸易主要国别进出口总值分析.中国行业研究网. http://

环境政策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网络退货政策;购买意愿;感知质量;感知风险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2.26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2-0122-04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Return Policy on Consumer Purchase Intention under Online Purchase Environment

ZHANG Beijia

(School of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Abstract:Based on Chinas online purchas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used SOR theory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impact of the dimensions of online return policy on consumer purchase intention. Result showed that three dimensions of online return policy, namely return time, return manipulation and return cost, impact consumer purchase intention through perceived quality and perceived risk. The rank of influence degree that was put on consumer purchase intention by three dimensions was return manipulation, return cost and return time successively.

Key words:online return policy; purchase intention; perceived quality; perceived risk

引言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通过网络购物的方式来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络零售成交额由2005年的150亿元发展为2014年的27万亿元,十年间增长了近180倍。随着网络零售业的发展,以B2C市场为例,目前整个市场上存在天猫、京东、唯品会、苏宁易购、卓越亚马逊等数十家网络零售商,各零售商所售卖的大部分商品之间具有同质性,也就是说商品的替代性很强,这就加剧了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在此情形下,如何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成为网络零售商们一致关注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有学者开始把视角转向对网络退货政策的研究上,旨在探索网络退货政策和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按照Suwelack和Kraft的观点,作为网络零售商提出的消费者在退货时需要遵守的准则,网络退货政策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1]。Heiman等用退货期限、退货费用、退款方式三个维度来描述退货政策[2]。Janakiraman等在此基础上将退货政策的维度扩充为四个,除退货时间、退货费用和退款方式外,还加入了退货努力维度[3]。一个宽松的退货政策就是某一或某几个政策维度上的宽松,例如可以允许更长的退货期限、更低的退货费用或更加简便的退货操作等。Wood认为在远程购物环境下,宽松的退政策能够降低消费者在购物前的考虑时间,因此可以提高商品的销量[4]。Rogers和Tibben-Lemke也指出清晰和有吸引力的退货政策是吸引消费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5]。但是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在目前为数不多的网络退货政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的研究成果中,普遍采用情境实验的方法来进行结论的推导,缺乏理论模型的支持,即对网络退货政策为什么对消费者购买意愿起作用的机理研究不够深入。其次,虽然有成果对网络退货政策的维度进行了划分,但未见有文献从构成维度出发,对各维度分别能够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以中国网络购物环境为背景,以SOR理论为基础构建网络退货政策和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影响关系模型,研究网络退货政策的各构成维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从而在理论层面上揭示网络退货政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机理,在应用层面上为网络零售商设计退货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SOR理论是解释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经典理论之一,Belk首次将该理论运用到消费者行为领域,认为消费者行为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外部刺激会影响消费者的内部感知,产生一定的动机或态度,进而影响消费者行为[6]。SOR理论可以将外部环境刺激与消费者的内在感知和反应更好地联系起来,根据该理论,本文将网络退货政策视为外部刺激因素,它会影响消费者的内部感知,包括感知质量和感知风险,而消费者的内部感知又会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影响。这里的感知质量是指消费者对网购商品质量的感知,即对网购商品优越性或卓越性总体上的判断[7]。而感知风险则是消费者对网购风险的感知,即在网购过程中对不确定性和负面结果的主观感知[8]。

根据对京东、卓越亚马逊、天猫等国内知名网络零售商退货政策条款的研究,同时结合退货政策维度划分的研究成果,本文将网络退货政策划分为退货时限、退货操作和退货费用三个维度。其中退货时限指的是商品从购买到退货的时间限制;退货操作指的是商品在退货时需要进行的,例如填表、叫快递上门、原样包装等操作行为;退货费用指的是退货时消费者需要额外支付的费用,例如运费等。

11网络退货政策对感知质量和感知风险的影响

企业都会想法设法地向消费者释放其商品质量信号[9]。Wood利用信号理论,解释了退货政策能够释放出正向的质量信号,从而提高消费者对网购商品质量的期望[4]。消费者认为宽松的退货政策意味着零售商对商品的质量很有信心,因为对于零售商来说商品被消费者退货的代价是高昂的,如果由于商品的质量问题而导致退货率较高的话,那么零售商一定会试图用严苛的退货政策条款来限制消费者的退货行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退货时限对感知质量有正向影响。

H1b:退货操作对感知质量有负向影响。

H1c:退货费用对感知质量有负向影响。

消费者进行网络购物的感知风险通常要高于从实体商店购物,Pappas[10]认为这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由于消费者无法在收到商品之前检查商品,所以担心商品无法满足其需求;第二,消费者会担心网络购物的售后服务问题;第三,消费者担心网购过程中的个人隐私安全。Poel和Leunis用实证方法证实了宽松的退货政策能够减少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经济和产品风险,因为如果消费者对商品不满意的话,基于宽松的退货政策,消费者可以很轻易的退货,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费者在购物前的担忧[11]。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退货时限对感知风险有负向影响。

H2b:退货操作对感知风险有正向影响。

H2c:退货费用对感知风险有正向影响。

12感知质量和感知风险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根据效用经济理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消费者会追求最大的效用和满足。商品感知质量能够帮助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做出效用最大化的选择。许多研究成果证实了商品感知质量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Teas和Agarwal更是认为感知质量对于消费者包括购买意向在内的选择行为在网络环境下有着更强烈的影响作用[12]。同时,消费者作为理性人,具有规避风险的特征,因此会从自身的感知风险出发而做出购物选择。一些研究成果也证实了感知风险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其中部分学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感知风险对购买意向的影响作用还会有放大的趋势[13]。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感知质量对购买意愿有正向影响。

H4:感知风险对购买意愿有负向影响。

13感知质量对感知风险的影响

消费者关于商品感知质量的提高能够降低对商品性能的不确定性。Sweeney等认为在普通零售环境下,感知质量的提高能够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14]。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所感受到的风险会更大,消费者的商品感知质量对感知风险的影响作用也会更强[15]。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感知质量对感知风险有负向影响。

综上所述,得出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2研究设计

21问卷设计

本研究首先基于对以往文献的研究和对有过网络购物经验的消费者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设计形成初步的调查问卷,然后经过多次修改和预调研,最终确定正式问卷。其中,关于网络退货政策三个维度的测量借鉴了Powers等[16]、Mollenkop等[17]的研究;感知风险的测量问项参考了Sweeney等[14]和Wu等[18]的量表,对感知质量的测量借鉴了Grewal等[19]和Kim等[20]开发的量表;而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测量则参照了Kukar-Kinney等[21]的研究量表。除去人口学变量外,其余所有题项均采用五点式LIKERT量表,五点量表能够帮助受调查者更好地理解卷题目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22]。

22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有过网络购物经历并对退货政策有所了解的人群为调查对象,在专业的调查网站上发放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在2016年4月的连续两周时间内,一共回收249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18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31份,满足SEM所提出的大样本要求(至少100份)[23]。根据对问卷数据进行的描述性统计来看,男性占4699%,女性占5301 %,性别比例基本合理;主要年龄分布集中在18~45岁之间,其中26~35岁的占5823%,18~25岁的占1807%,36~45岁的占1647%,45岁以上的占602%,而18岁以下的仅占121%,整体结构基本呈现正态分布;从文化程度上看,本科学历的人数最多,占到6627%,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2891%,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482%;月收入水平在5000元及以上的占514%,5000元以下的占486%。

3研究结果

31模型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以231份有效问卷为基础,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的21个测量变量进行信度检验,所获得的Cronbachs α值为0857。同时,退货时限、退货操作、退货费用、感知质量、感知风险及购买意愿6个潜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733、0756、0745、0828、0873及0696,都基本达到或超过了07的高信度值,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信度[24],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为了对模型进行效度检验,用AMOS20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每个测量变量在各自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均位于06~095之间,且各潜变量的CR值均大于07,AVE值也均大于05,这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具体结果见表1。

32模型拟合检验

以AMOS200为工具,对假设模型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拟合的主要适配度检验指标如下:χ2/df=199809,CFI=0903>09,说明假设模型与数据的拟合效果良好。

33模型参数估计

模型各潜变量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相应的C.R.值和是否支持假设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所有假设均显著成立,且与假设方向一致。

网络退货政策三维度变量中的退货时限对感知质量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退货操作和退货费用则均对感知质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就影响程度来看,退货操作的影响最大,退货时限和退货费用的影响相当。而退货时限对感知风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退货操作和退货费用则均对感知风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影响程度来看,退货费用的影响最大,退货时限次之,退货操作最小。

感知质量和感知风险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分别产生正向和负向影响,就影响程度来看,感知质量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感知风险,同时感知质量会对感知风险产生负向的影响,这些结果和Pappas[10]、Sweeney[14]等的研究结论一致。

此外,模型拟合的结果也表明网络退货政策所包含的三维度变量能够通过影响感知质量和感知风险,从而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产生作用,其中退货时限、退货操作和退货费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间接影响程度分别为0334、-0646和-0392,由此可见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退货操作、退货费用和退货时限。

4结论与启示

41研究结论

本文以SOR理论为研究框架,利用结构模型方法,分析了网络退货政策各维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退货时限、退货操作和退货费用在本研究中构成了网络退货政策的三个维度。网购商品所容许的退货时限越长,消费者对商品的感知质量就越高,对网购的感知风险就越低,因此消费者就更愿意网购该商品。而网购商品退货时所需要的操作越烦琐或所需支付的费用越高昂,消费者对商品的感知质量就越低,对网购的感知风险则越高,因此能够削弱消费者网购该商品的意愿。该结论验证了SOR理论,即网络退货政策作为外部刺激因素,影响了消费者的内部感知,包括感知质量和感知风险,这两者进而又影响到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2)网络退货政策的三维度变量通过感知质量和感知风险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产生影响,其中退货操作的影响最大、退货费用次之、退货时限最小,可见人们在退货过程中最排斥的是退货过程繁琐,需要花费其过多的精力,因此在网购前也会考虑这方面的因素。根据该结论,如果网络零售商想要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那么相较于延长退货时间和降低退货费用,简化商品退货操作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42管理启示

网络退货政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为网络零售商制定有竞争力的退货政策,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供了依据,对网络营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网络退货政策的三个维度都能够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产生影响,因此如果网络零售商愿意在退货时限、退货操作和退货费用方面采取更为宽松的政策,例如由现在普遍的7天无理由退货延长至14天、不需要消费者在退货之前填写复杂的在线申请表格或可以安排快递员上门收寄退货商品、将退货运费险的保额提高以覆盖退货运费等,那么就能够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选择网络零售商所出售的商品。而且在三个维度变量中,退货操作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明显要大于退货费用和退货时间,因此相较于从三个方面对退货政策做出全面的改进,网络零售商也可以只选择制定关于退货操作方面的宽松政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控制为消费者退货所支出成本的作用。

43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给出了网络退货政策各维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它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并未考虑消费者特征会对网络退货政策各维度与消费者感知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比如女性消费者相对于男性消费者而言,对于网络购物风险的感知可能会更强,因此退货政策宽松与否对其感知风险的影响也可能更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就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亩有利于为网络零售商定位于不同人群的细分商品的营销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

参考文献:

[1]Suwelack T,Kraft M. Effects of Money-Back and Low-Price Guarantees on Consumer Behavior [J]. Quantitative Marketing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2012, 38(2):531-561.

[2]Heiman A, Mc Williams B, Zilberman D.Demonstrations and Money-Back Guarantees: Market Mechanisms to Reduce Uncertainty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1, 54 (1):71-84.

[3]Janakiraman N,Sydral H A,Freling R. The Effect of Return Policy Leniency on Consumer Purchase and Return Decis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J].Journal of Retailing,2015,11(2):1-10.

[4]Wood S L.Remote Purchase Environments: The Influence of Return Policy Leniency on Two-Stage Decision Processes [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1:157-169.

[5]Rogers D S, Tibben-Lemke R S. Going backward: Reverse Logistics Trend and Practices. Pittsburgh:Reverse Logistics Executive Council Press, 1999122-126.

[6]R爱忠,李希凤.零售商店绿色产品类别对消费者惠顾意愿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6,292:5-16.

[7]Zeithaml V A.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 52(3): 2-22.

[8]Dowling G R,Stealin R A.Model of Perceived Risk and Intended Risk-Handling Activity[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94, (21): 119-134.

[9]Pei Z,Paswan A, Yan R L. Etailers Return Policy,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Return Policy Fairness and Purchase Intention[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014, 21:249-257.

[10]Pappas N. Marketing Strategies, Perceived Risks, and Consumer Trust in Online Buying Behavior [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016, 29:92-103.

[11]Poel D V, Leunis J. Consumer Acceptance of the Internet as A Channel of Distribution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45:249-256.

[12]Teas R K, Agarwal S. The Effect of Extrinsic Product Cues on Consumers’ Perceptions of Quality, Sacrifice and Value [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0, 28:278-290.

[13]Tsai C 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estination Image, Perceived Quality, Emotional Place Attachment, Tourist Satisfaction, and Postvisiting Behavior Intentions [J]. Marketing Review, 2015, 12(4):455-479.

[14]Sweeney J C, Soutar G N, Johnson L W. The Role of Perceived Risk in the QualityValue Relationship: A Study in A Retail Environment [J]. Journal of Retailing, 1999, 75:77-105.

[15]李东进,吴波,李研.远程购物环境下退货对购后后悔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5):77-89.

[16]Powers T J, Jack E P.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on Retail Product Returns[J].Psychology Marketing,2013,30(8):724-735.

[17]Mollenkopf D A et al. Managing Internet Product Returns: A Focus on Effective Service Operations [J].Decision Sciences, 2007,38(2):215-250.

[18]Wu J H et al.Green Purchase Inten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Taiwanese Electric Motorcycle Market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5, 68:829-833.

[19]Grewal D et al.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Message Farming and Source Credibility on the Price-perceived Risk Relationship [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4,21(1):145-153.

[20]Kim J H, Hyun Y J. A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Marketingmix Efforts and Corporate Image on Brand Equity in the IT Software Sector [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1,40:424-438.

[21]Kukar-Kinney M, Xia L, Monroe K B. Consumers’ Perceptions of the Fairness of Price-matching Refund Polices [J]. Journal of Retailing,2007,83(3):325-337.

[22]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12.

环境政策的影响范文4

一、走向国际市场:民企拓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与国际体制接轨的新阶段,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前的竞争压力将民营企业推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客观上要求民营企业必须自觉地走向国际市场,以此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

过剩经济的全面来临使民营企业迎来了“争夺市场”的竞争。在短缺经济时代,旺盛的市场需求曾创造出不少民营企业发家的神话,一些民营企业只凭借一两个产品驰骋市场,就可攫取高额利润迅速致富。但在过剩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已到了白热化程度,充裕的生产能力和不足的市场需求,完全有可能使任何一种产品在顷刻之间成为过剩的滞销品,传统市场的空隙越来越狭小,通过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创新,去开拓新市场、占领扩张新市场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这样严峻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民营企业要突破竞争重围、寻求发展空间、实现自身的二次创业,首先就必须树立“放眼世界、走向国际市场”的全球化发展理念,以此规划企业发展战略、找准市场定位、有效配置资源、规范内部管理。竞争的时代逼迫民营企业从更大范围内寻求增长空间。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使民营企业面对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世界。市场空间不断伸展,市场的边界不断被打破,使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边界日趋模糊,企业无论是否走出国门都意味着是站在国际市场大舞台上,面对的竞争对手都是全球性的。如果说,发展对外贸易、进行跨国投资、实行国际合作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种选择,那么在国内市场上与国际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合作,角逐市场,那也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种姿态和标志。尽管我国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相对处于规模劣势,但在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多样化市场上,民营企业只要具有技术专业化、产品特色化、层次多元化等优势,同样可以在国际市场中拥有一席立足之地。另外,民营企业的制度优势和生长潜能也可通过国际市场竞争得以体现。开放的世界向民营企业展示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政策环境分析:民企走向国际市场的现状

从政府促进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国内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角度来分析,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政策环境与国营企业仍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准人限制、政策性歧视等因素导致的不公平竞争和非国民待遇,使民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相对迟缓。

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的垄断及准入限制制约了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外贸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得到根本改观。1999年,我国政府颁布了有关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外贸进口经营权的试点办法,政策禁烟终于被打破了,民营企业被允许可以自营进出口了。外贸经营权对民营企业的放开有益于民营企业更直接更广泛地参与我国外贸活动,这对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从营造市场经济各主体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来看,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上主要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外贸专业公司的行业垄断依旧,主要允许国有资本准入,对外资的进入已开始试点(如在上海浦东已试点设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但对于设立民营专业外贸企业,目前政策上还没有松动的迹象。这种市场准入的限制对于民营企业发展是不公平的,从我国加入WTO、融入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来衡量,这种政策歧视是不符合国际贸易统一规则的,必须加以改革。二是民营生产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门槛设得太高。从目前政策规定来看,赋予自营进出口权的民营企业一般要求注册资本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年进口额100万美元以上。对于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这样的准人条件是太高了,由此也就意味着它们仍无缘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仍必须按原有的方式和途径进出口。准入门槛过高的后果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民营企业发展外贸的内在需要,压抑了其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制度结构和相关政策歧视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助资渠道和利用国外资本的范围规模。

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发展中外合资合作,是民营企业增强规模实力、引进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但是,长期来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是通过自筹资金或非正规融资渠道来创业、扩大生产和经营。通过国内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的比例很低;国外资本介人民营企业的则是寥寥无几;通过国际资本市场渠道进行融资,如海外上市、发行债券的民营企业根本就没有,更谈不上国外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有什么信贷业务。据国家经贸委与国际金融公司1999年对北京、温州等城市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3-4家民营企业在国内股票市场上市,还没有一家被调查企业曾从国外资本市场获取资本。而有15%的企业计划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有23%的企业希望跟外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有11%的企业表示愿意向外国银行借钱。

造成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小和利用国外资本规模不大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的金融制度结构安排客观上不利于民营企业。现行正规的金融体系仍处于国有经济的全面垄断之下,仍具有极强的计划经济烙印,信贷投放和证券发行的选择主要向国有企业倾斜,处于传统体制外围的民营企业是属于完全的市场经济,所以大多被排斥在现行金融体系之外,难以获取相关的融资支持,表现在国内融资上尚且如此,国外融资则更是难上加难,政策限制紧上加紧。如在B股、H股发行的企业审批和安排国外发行公司债券等方面,国有企业优先,民营企业大多受到政策歧视。

另一方面,长期来我国的外汇管制比较严格,国际资本流动受到我国政府的严格控制,民营企业利用外资条件限制较多。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从改革前严格的计划管制到目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已经显示了很大的开放性,人民币在经常性收支项目方面已实现了自由兑换。但在资本项目下的货币不可兑换制对外资流入具有相当大的,表现在债务融资方面。但在资本项目下的倾向不可兑换制对外资流入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表现在债务融资方面,只能允许少数几家银行或企业,以国家的名义对外从事债务融资,这使国内企业在公司融资渠道方面受到相对多的限制,民营企业作为体制外围的经济实体,在举债方面的约束更多,一些国外金融机构和有意于推动民营企业的地方政府望而却步。允许民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这也是民营企业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中外合资企业成立审批的条件对于大多数规模狭小的民营企业来说,具有相当多的限制力。据调查统计,目前上海市中外合资私有企业有近百家,相对于私营企业总量比例是相当低的。

政府政策鼓励支持体系的不健全影响了民营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

选择跨国投资和进行国际经济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市场指向型的。为了拓展产品出口市场、发展对外贸易;二是资源导向型的。为了利用比较优势,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三是技术引进型的。为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收购兼并、参股或控股国外先进技术的企业。另外,发展海外工程承包和国际招标、开展国际租赁业务、买壳上市和BOT投资方式等,也是企业实行跨国投资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投资主要还是属于市场指向和资源导向型的,尽管也有一部分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尝试用收购兼并等对外投资的形式,介入高新技术行业,但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停留于以“边贸活动”为主体的小型对外投资上,民营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和国际经济合作总体上还处于相当初级的自发阶段。这不仅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整体实力规模较小、产业发展层次偏低,而且还因为我国对民营企业发展还存有较多的限制条件,缺乏健全的鼓励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的政策支持体系。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低,目前跨国投资的发展还比较落后,主要属于政府主导推进型的。为此,金融型跨国公司、技工贸结合集团,民营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适当“跟进”方式对外投资来参与国际分工的。从财政金融支持的政策措施来看,政府设立的一些对外投资基金主要面向国有大企业集团,财政税收优惠也往往从这些企业角度考虑。从扩大资本供给、拓展融资渠道来看,对外投资项目的国内外信贷、国际资本市场发行B股与债券、资本流出的外汇管制等政策措施,国有大企业都优先于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大多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从信息咨询和辅助系统来看,政府有关服务部门的设立和运作主要面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难以有效获得海外经济信息、商业咨询等服务;从风险防范和补偿系统来看,多边投资保障体系是政府为保护企业对外投资的经济利益而设立的措施,一般由政府、保险机构企业、互助基金、特定企业组成,现阶段我国政府出面建立的多边投资保护协定所覆盖的国家微乎其微,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还难以得到政府政策的有效保护。

另外,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也显得缺乏相应的政策保护环境。民营企业是民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体,是我国对外开放中必须加以大力扶植和鼓励发展的。但在政府的实际操作上,三资企业有享受着越国民待遇政策优惠的倾向,而民营企业则承受着非国民待遇的政策歧视,两者的反差在行业准入和税收优惠上体现得十分明显,这也是两者不公平竞争的现实,使民营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显得更为困难重重。

三、若干对策建议:民企需要怎样的政策环境

政府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公平公正、统一规则的政策环境,是民营壮大的根本制度保护,也是民营企业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前提条件。从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来看,我国政府要集中进行的政策环境建设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放宽行业投资、市场准人范围的政策;二是逐步改变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财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落差;三是完善民营企业财产利益等方面保护的政策。具体落实到对外关系层面,可以作重点突破的政策环境建设表现为:

放宽民营企业外贸经营权的准入条件,允许发展民营外贸公司。

从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我国加入WTO后的情况来看,改变外贸进出口经营的垄断权,使所有相关工商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机会均等地都享有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并将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改为注册登记制。打破外贸专业公司国有垄断格局,是我国外贸发展的趋势,也是外贸体制改革必然的选择目标,届时各种类型的企业将按照统一的国际贸易规则开展对外经贸活动。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短则3-5年,长则10年以上。为此政府应利用加入WTO后的这一过渡时期,尽快提升我国民族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对付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因为外资一旦进入我国外贸经营领域,其竞争优势十分明显。放宽民营企业外贸经营权的准入条件、允许发展民营外贸公司,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进人国际市场,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这不仅有利于加快提升民族产业的结构层次,而且也有益于提高国有外贸企业的竞争意识和改进经营管理方式。另外,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出口配额的管理办法,完善招标制度,扩大招标范围,允许有出口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招投标。因此,政府如不利用过渡期在外贸经营上给民营企业一个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让民营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那么就会错失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良机,最终不利于我国民族产业的振兴和整个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在上认同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具有相同的外贸经营权也许相对要容易些,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难以逾越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原有利益格局难以突破。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具有交易成本高、经营风险大等现实问题,这一定程度上了政策制定者的视线,以为过多赋予其外贸经营权不仅是政策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不利于我国对外经济的宏观调控,并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外贸经营权作为政府掌握的一块重要的侍权资源,具有为政府带来高收益的特性,政府之所以赋予国有企业是因为其资产是国有的,其利润和收益能汇入政府口袋。如果让所有企业都来分享这一权利,那么其原有的垄断收益也就会逐渐递减乃至消失。这就是为什么在体制改革卓越有成效、市场化进展加快的条件下,外贸特权还根深蒂固、不易彻底改革的根本原因。匆匆使政策操作能顺利进行,我们认为取决于三点:一是政府与企业关系的界定程度,其前提是政府机构改革落到实处,政府职能规范化;二是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的深化,其关节点是企业制度建设顺利推进;三是WTO后跨国公司角逐国内市场的力度和强度增强,其影响力可唤起人们对民族产业的关注。

加快国内外金融市场向民营企业开放,允许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融资难是我国目前民营企业生存状态的最典型特征,也是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难以成气候的一个关键原因,规模小、资金短缺、投资方式单一势必造成民营企业产品开发难、市场开拓能力弱、风险承受能力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客观上反映了支撑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存在缺陷,所以加快国内外金融市场向民营企业开放,是改善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信贷市场来看,国家大政策上已允许和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向民营企业贷款,但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的比例很低,不足三%。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化、商场化程度较高的中介服务机构和风险担保机构,为此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经营风险就无法有效化解,银行从规避经营风险的角度考虑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信贷就比较谨慎。针对目前我国设立民营金融担保机构控制比较严格的现状,我们建议,政府可加快中介服务机构的民营化改造步伐,并适当放开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担保领域,依靠市场化运作与化解银行和企业之间的风险问题。同时在加强金融监管、整顿金融秩序的前提下,仍要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尤其可尝试加快发展民营商业银行,如通过中小商业银行的改制重组,导向民营化;还可通过“增量”发展,在体制外围新增民营银行。在此,政府只需设定规则,让各个主体在竞争中消长变化,演进,不必管得过多。

从我国资本市场形成和发展来看,政府政策长期明显偏向国有企业。改组上市、发行债券、收购兼并等筹资途径都向企业倾斜,民营企业则缺乏相应的政府支持。对此,政府应从完善证券法,规范证券上市和交易的角度,让符合上市条件的大型民营企业尽快进入主板市场。同时,加快推进二板市场建立,以便使更多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民营企业及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能与其他企业一样公平地改组上市融资,解决其企业和发展的资金供给。就开放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通过国际资本市场筹资,如发行B股、H股及有关公司债券,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赋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以平等的权利。

提高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

环境政策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一、微信的概念和特点

1、微信的概念。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图片、视频和文字,并支持多人群聊的免费及时通信软件。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实现与他人的沟通和互动。微信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现代人中引领了一种新的时尚。

2、微信的特点

(1)使用广泛、通信成本低。微信是一款同时支持ymbian、BlackBerry、Windows Phone、Android以及iO平台的即时通信软件,不受电信运营商的限制。在2G/3G/4G环境下,进行语音或者文字传送仅消耗极少量的网络流量,如果在WIFI环境下,使用微信不会产生任何运营商网络流量费用。跨平台、多种系统兼容、低成本成为它在大学生中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

(2)更加便捷、鲜活的沟通方式。微信革命性的首次推出了语音消息功能,丰富了被传输的多媒体形式。用户可以配合图片、视频等其他多媒体形式发送语音消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对话显得更加立体鲜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信息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微信中的群聊功能支持多人同时语音聊天,这为建立班级群提供了方便。微信公众平台帐号的出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不仅可以一对一的推送实时消息,还可以满足学生一些功能性的需求,例如课表查询、失物招领等,通过关键字回复可以查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4)功能众多,方便生活。微信不仅可以聊天交流、信息传递,如今还可以刷卡、转账、发红包、手机充值、生活缴费等。微信支付更加安全便捷,为用户提供了很大方便。

二、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1、语音对讲功能对大学生的影响。2010年5月微信添加的语音对讲功能是网络沟通的一次革命。用户只需要按住语音按钮进行实时录音,松开手指的时候语音消息就进行了发送,它省去了输入文字信息时眼睛的注视和手指的点击,从而使沟通不再那么受行动的限制,提高了学生日常学习和工作时的沟通效率。除此之外,语音对讲功能更加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实时的语音对讲可以更加直接的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变化和语境,另沟通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互动性也大大提升。综上所述,语音对讲功能可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向他人发送语音信息,具有真实性的同时不失趣味性,符合年青一代具有朝气的特点。

2、朋友圈对大学生的影响。朋友圈的功能与微博相类似,都是允许用户通过发送文字、图片、小视频等媒体形式来展示自我,不同的是微信朋友圈中的消息是一对一推送,而微博中是一对多的形式进行传播。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将人际关系网络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是指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较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而弱关系则与之相反。朋友圈通过发送图片、文字、小视频等媒体形式充分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展示的心理需求,留言互动巩固了强关系,使弱关系也得到了强化。这种互动方式有利于双方发现共同的兴趣点,帮助加深相互之间了解,为日后的交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其他功能对大学生的影响。微信中“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功能相类似,都是与陌生人产生联系。不同点是“附近的人”会受到距离的限制,它允许用户看到一千米以内同时使用该功能的用户,“摇一摇”是一种较强随机性的交友功能,它允许用户通过摇动手机筛选出来同一时间使用该功能的用户。相比之下,“附近的人”更适合大学生使用,大学生身处校园之中,周围充斥着互不相识的同学,使用“附近的人”这个功能安全系数更高。

这两种功能不但拓宽了大学生人际沟通范围,而且对拉近彼此心理距离有积极的作用。首先,这为与陌生人之间的沟通产生了可能,在满足学生们新奇刺激的心理之余,也提高了他们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技巧。其次,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需要沟通交流来缩短的,学生不需要考虑任何身份背景带来的负担,容易得到倾诉与发泄,而这种坦诚的沟通,对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具有积极作用。

三、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策略

1、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

首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微信使用观,不沉溺于微信中,不被微信中的不良信息所干扰,不利用微信去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其次,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解读能力、质疑能力、评论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是有效防止手机媒体带来负面影响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从日常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两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让媒介素养教育走入大学生的课堂当中,提起学生们的重视,同时可以举办各种学生活动或讲座来让学生认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将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慢慢转换为主动筛选信息,以此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微信使用观。

2、努力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教师队伍

在微信环境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建立一支适应新环境的高素质工作队伍。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从创新思政教育观念和提高思政教育队伍能力两方面着手。首先,教育者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尊重大学生的主题地位,积极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当今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己多媒体技术,对于出现的新媒体形式要及时学习和了解,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利用微信平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利用微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微信朋友圈,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特点,第一时间关注到学生生活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语音聊天解决学生思想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加有利于其他活动的开展。其次,可以利用微信群聊建立班级群。一来可以更加便捷的完成日常行政工作,比如发送通知,温馨提醒等;二来可以利用微信群建立第二课堂,相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微信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动性。最后,利用微信公共账号来完善思政教育工作。微信具有一个公众平台,通过微信的此功能,可以图文并茂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过平台来系内最新教学动态和学生活动,对学生传播积极的正能量的同时树立学院的良好形象,并拉进学生与学校管理层的距离。

4、建立大学生微信使用的监理机制

建立学校与运营商的信息交流和意见反馈制度。学校可以主动提出与运营商进行合作,运营商为学校提供大学生使用微信情况的需求反馈,以便于软件用体验的改进和提高。通过运营商提供的微信使用信息,有利于提高对微信的管理水平,同时更加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双方合作,学校和运营商各有所获。

总之,微信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种形式,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多方面研究对策,做出改革回应,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辛玲玲.微信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研究[D],2014-6-20.

[2]赵昕.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2013-4-5.

[3]田仲金.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2014-5-24.

环境政策的影响范文6

环境保护政策环的实施不仅具有生态效应,还兼具经济效应,环境保护政策的环境效应己被众多学者研究,但是较少有学者对环境保护政策的经济效应进行全面解读。经济的核心是产业,环境保护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力度和影响方向尚未有之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试图梳理出环境保护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相关研究,为进一步深入考察环境保护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奠定基础。

二、环境保护政策文献综述

环境问题一直是西方经济理论研究与发展的重要部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古典经济学家关注资源的稀缺性,新古典经济学家更加注重资源的利用效率。外部性是环境问题的理论基础,环境的外部性是人类活动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多表现为外部不经济,而却作用时间比一般的外部性要长远。庇古最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环境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引起了社会成本与死人成本的差异,最后通过政府干预征收庇古税的方式将外部性内在化解决污染问题。科斯将外部性与产权关联在一起,试图通过明晰产权来解决市场中存在的外部性。以后的学者多少建立在庇古和科斯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市场手段或者环境管理的手段提供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尼克・汉利对基于价格的税费和补贴政策,责任的违约金、保证金和押金返还制度,可交易排污许可制度等环境保护手段进行了分析,并对对这些措施的发挥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探讨。巴利・菲尔德和玛莎・菲尔德重点阐述了命令和控制、收费和补贴、可转让排污许可政策,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环境保护政策展开研究:

对国外环境保护政策的研究。乐波(2007)回顾了欧盟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剖析了欧盟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原因,阐述了欧盟农业环境保护的具体做法以及带来的相应效应,为我国在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相关制度建设和保护手段提供借鉴。杜志华(2010)从欧盟消费者保护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两个方面着手,对比分析了两者的具体政策,指出了两个政策间在发展方向、价值追求理念和实施方法手段方面的对立点,并从政策目标、个机构组织职能方面提出解决冲突矛盾点的一体化建议,主张在坚持可持续消费和生态公民的理念下重构消费者保护政策,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纳入到欧盟消费者保护政策之中。刘海燕(2010)从法学的角度探析了澳大利亚联邦工党的环境保护政策。刘添瑞(2012)从价格激励和约束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在经济转型中一系列典型的环境保护政策(排污权交易、减排交易体系等),探讨了解决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权问题中初始价格和交易价格的相关政策,并为广东省建设生态文明和进行节能减排指明了方向和可行路径,同时提出打造环境保护投融资平台的建议。

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具体研究。李松(1998)梳理了我国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间二十多年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在这个阶段我国的环境保护初步形成了以环境管理政策、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境产业政策等为主导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在环境管理政策方面主要是形成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在经济政策方面主要形成了排污费政策,环境保护投入政策,绿色信贷政策等。聂国卿(2003)论述了有关环境政策选择的基本理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解决我国问题的对策与思路。孔志峰,高小萍(2010)从分配的角度来考察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类型,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环境污染进行限制的环境保护政策,这类环境保护政策主要有排污费、征税等工具,提高企业或者个人环境污染这种负外部的成本,抑制污染行为的产生;另一类是扶持型的环境保护政策,这类政策主要包括生态补偿、税费退还、绿色信贷等工具,试图通过这种扶持方式降低企业或者个人进行环境保护的私人成本,鼓励节约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友的良好行为。李欣(2012)总结了国内解决环境问题采取的各种措施,环境法规、环境管制、税收手段、收费手段、财政手段等,并研究了各种手段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将环境保护政策划分为行政手段和财政手段两大类。行政手段包括环境规制、环境法规等,经济手段主要有财政手段、排污费手段、补偿手段、信贷手段等,其中财政手段主要包括税收手段和财政支出手段。

三、产业结构相关理论研究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威廉・配第首次发现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国家的居民收入水平也存在差异,而产生这种不同和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产业结构的差异。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在其著作《经济表》中划分了工业与农业。配第和魁奈的研究是现代经济学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源头。对现代经济学产业结构理论影响最大的成果主要包括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赫希曼提出的“不平衡”增长学说、罗斯托创造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以及经济成长阶段理论、霍夫曼提出的霍夫曼比例及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后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的演进,产业结构与经济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上。

国内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大部分集中对产业结构演进的相关研究。刘伟(1992)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同西方国家的不同,演变较为缓慢,且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变动呈现出明显的的不相关性。陈晓涛(2007)对世界各个国家包括中国的产业演进历程做了分析研究,并对我国产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投入产出方面廖婧琳(2011)使用SDA产业结构分析方法,根据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作为分析基础,找出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以及产业产出增长差异的原因。韩颖,倪树茜(2011)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相结合,构建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新模型,将其用于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原因在于技术水平;第三产业比例也不断增加,但主要原因在于消费和投资的拉动。

在产业结构变动研究方面蔡建明(2006)在经济中产业结构调整往往受到市场和政府干预两个方面的作用。财政支出结构是财政各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财政资本性支出所形成的资金供给是影响产业结构最直接的因素,财政资本性支出不足,将会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财政的科技投入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产生的效应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刘伟,2002;干春晖等,2011)、能源消费效应(史丹,1999)、就业效应(蒲艳萍,2008)、生态环境效应(邬娜等,2013)。

四、环境保护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

环境保护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几乎空白,大多数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了环保政策对环保产业发展存进上。解振华(2002)分析了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促进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原毅军,耿殿贺(2010)分析了环境政策在政府、排污企业、环保企业三者中的传导机制,并构建了三者之间的博弈模型,主要考察了环境政策中排污费政策对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赵云皓等(2014)深入剖析了我国各阶段不同环境政策对环保产业的作用机理,把环境政策划分为环保产业需求型政策、环保产业供给型政策和环保产业规范型政策,将环境政策对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力度分为强、中、弱、无四个等级,分别支出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政策的作用力度。

还有部分学者考察了环境保护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但主要还是从环境角度着手。周欢(2009)使用环境保护强度指标来衡量环境保护产业政策,从废气、废水、废渣三个方面构建了ERS产业结构评价体系,通过产业污染排放的变化来考察环境保护政策对工业各细分产业污染排放变化的影响。李瑾(2009)研究了环境政策对技术变迁的作用机制,环境政策常常希望通过激发具有生态效率的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环境技术变迁的实现路径有以下三种:一是完全由市场引导的技术变迁;二是完全由政府提高的满足公共服务要求的技术进步;三是初期以政策扶持为主,后期逐渐发挥市场的调动作用。同时总结归纳了环境政策模型中的技术变迁,并以案例分析法研究了环境政策对技术扩散和研发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环境保护政策影响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非常少,目前主要集中在碳税和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和调整的影响。王磊(2012)研究了征收碳税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对碳税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进行了梳理。原毅军,谢荣辉(2014)考察了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