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生工程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生工程建设范文1
为确保项目建设安全、质量保障和工程进度,我们成立了民生工程农村卫生体系建设小组,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划分责任,明确分工,按照“四制”、“六统一”要求组织实施。根据涡阳县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开展自查要求,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1、根据涡阳县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办公室要求,我局成立了涡阳县卫生局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涡阳县卫生系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2、20*-20*年我县共建22所乡镇卫生院、140所村卫生室,其中:20*年建设10所乡镇卫生院,82所村卫生室,20*年建设12所乡镇卫生院,58所村卫生室。所有项目建设均经省发改委批准立项。计划下达后按照建设程序建设,不存在未批先建,不存在擅自改变规划,不存在不按程序变更设计,不存在不按程序进行概算调整,不存在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
3、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用地分为18所卫生院原址扩建,2所卫生院划拨、2所卫生院租赁、140所村卫生室划新建。新建用地有当地政府按政策规定无偿划拨,及时落实建设用地。所有用地均为业务用房,没有改变土地用途,没有任何违规用地行为。
4、图纸设计按照批准计划为基础,结合实际地理位置和业务用房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流程科学、规模适宜等要求设计。并经我局审查和争取卫生院意见,合理合规后使用。建设过程如有变更,建设单位提出申请,有设计部门批准后变更。
5、项目建设全部实行公开招标,按照工程发包规定办理批准手续。实行资质预审、评标专家从专家库中抽取,按照设计制作标底。开标按照规定程序确定中标单位,并及时公示。整个招标过程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参与投标,不讲人情、不循私情、合理竞争。中标公示期满及时签定合同,合同按照保证安全、保障质量,按期完工,资金及时拨付到位等条款签署。建设双方共同遵守合同,所有工程没有出现事故,按质、按期完工,双方没有违规行为。中标后没有转包和违法分包。
6、工程建设按规定办理质量与安全监督手续,并聘请相应资质等级的勘察、设计、监理、质量检测等单位和同县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共同对建设施工过程的地槽、基础、中层、主体、竣工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指导、验收。对检查、验收过程中发现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随时随地行成书面材料,责令现场或限期进行整改。不存在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交付使用现象。整个建设过程责任到人,落实方案,质量、进度、投资和安全管理没有粗放和以人情换质量行为。没有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
7、建设投资全部落实到位,严格财务、资金管理,及时将项目资金按工程合同和工程序时进度规定时限拨付到位。没有利用拨款吃请卡要、行贿受贿现象。
8、经自查存在以下问题
⑴没办理工程建设规划许可审批手续。
⑵新兴卫生院建设没办理环评、规划和用地预审。
⑶利用县配套资金调整公吉寺、店集卫生院建设规模。
⑷根据发展需要改变新兴卫生院建设规模。
9、存在问题整改纠正
民生工程建设范文2
关键词:乡村清洁工程;生态文明意识;措施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十分普遍,导致我国耕地肥力不断下降,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加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局部恶化,不仅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很大危害,而且已成为我国农村循环经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障碍因素。为彻底改变农村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早在2006年,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就投入2亿元在全国10个省市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设试点。本文结合郴州市部分试点地方的调查情况,谈谈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的现实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并试图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和途径。
一、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的内容及意义
乡村清洁工作是针对农村生活脏、乱、差,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以及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以村为建设单位,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清洁生产理念为指导,通过建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和耕作地力下降问题,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循环的一项系统工程。重点实施农业生产清洁工程、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工程和农民生态文明提升工程三大工程建设。
乡村清洁工程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来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是生态建设工程;从两型社会建设来看是一个生态建设工程;从爱国卫生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公共卫生工程;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是一个人本工程;从新农村发展的进程来看是一个领导示范工程。
二、开展乡村清洁工程建设试点的成效
乡村清洁工程是一项解决农业资源浪费严重、农村污染加剧的治本之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务实之举。从近几年我市试点情况看,政策条件已经具备,关键技术已经成熟,农民群众热情高,已较有成效。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机构。试点县市区组建常年工作专班,落实“五定”(定领导、定专班、定目标、定考核、定奖惩)工作责任制,将此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考核范畴,实行半年检查、年终考核,加大工作推进力度。试点乡镇成立以乡镇主要负责人为组长,以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的推进“乡村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各村相应成立工作专班,明确任务、强化职责,为“乡村清洁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是扩大宣传,营造氛围。各试点地方通过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专栏、宣传牌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村树立起清洁乡村意识,着力转变农民生活习惯、树立环境意识。在试点村的村口和公路主干道醒目的地方统一刷写墙标、设置固定宣传标牌。
三是整合力量,加大投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对镇村进户路、村内循环路、水泥禾场和休闲场所等4大项目实行“以奖代补”,推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部门资金,将各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捆绑使用,促进项目资金投入效益最大化;引导农民筹资投劳自建,实施小型塘堰、饮水、门前硬化等工程建设。
四是完善机制,强化管理。建立市场化保洁机制,个别试点乡镇尝试成立专门的环卫公司,将服务范围向村级延伸,提高村镇环境卫生管理服务水平;健全村级保洁员制度,将奉献精神强、能吃苦耐劳的村民聘为保洁员,工资与检查结果挂钩,实行“以钱养事”;注重农户自我管理,行政村成立村民自治理事会,建立“几户一联”的农户自我管理、维护和监督机制。在试点村开展乡村清运的镇区模式、近郊模式、村庄模式等3种模式,并将乡村清洁工程纳入各乡镇年度目标考核中。
三、开展乡村清洁工程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环卫设施配置滞后。垃圾处理的方式简单,绝大多数地方只注重了垃圾的清扫、收集和清运,而对垃圾的处理基本上仅限于简单的覆盖、填埋和焚烧,有的
甚至集中堆放后任其自生自灭,造成新的污染,缺乏长效的无害化的处理途径。
2.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乡村清洁工程试点开展以来,各乡镇、村组均在宣传、教育上花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力度还不够,一些乡镇没有印发卫生公约,也没有向乡镇内居民发公告,有的乡镇即使发了,也限于形式,个别乡镇由于宣传不到位,卫生管理不到位,致使在调查中经常可以看到,刚刚扫好的街面又被新的垃圾污染,刚刚清运的垃圾死角又被垃圾占据了。
3.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调查中发现,各试点乡镇、村组对环卫工人的管理比较到位,但对居民(村民)、摊点从业者、沿街门店缺乏规范管理,对乱倒、乱堆、乱放、乱架厂棚无具体处罚措施,对相关的管理者和责任人也无具体的责任追究办法。
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受农村居民自身素质偏低、多年养成的不良生活和生产习惯、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缺乏及其投资和管理费用偏高等因素的影响。二是较之于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农业经济效益较差的农村地区,乡村清洁工程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农业经济效益较好的农村地区更容易开展;三是政府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
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的几点措施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乡村清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围绕“突出主体是关键,项目支撑是基础,科学管理是保证,领导重视是核心”来推动和促进乡村清洁工程的实施:
1.突出主体是关键,要进行合理规划。要强化宣传培训。群众是“清洁家园”工程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大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乡村清洁工程作为一项综合农业技术工程,涉及的内容多,技术含量高,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有关单位利用报纸、墙报、标语、电视及其他媒体,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宣传普及农村清洁知识,提高农民群众保护环境的认识和卫生意识,根除生活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项目支撑是基础,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乡村清洁工程是农村一项集基础性、社会性和公益性为一体的公共事业,其经济社会效果显而易见,具有事半功倍和多方面的功效,应列为政府面向农村履行公共服务的内容。目前,一些试点工程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农民自筹资金解决,从长远看,国家有必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设中指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与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农业法》等法律法规也规定了要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投入。乡村清洁工程是农村一项集基础性、社会性和公益性为一体的事业,应列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内容,把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促进这项工程迅速在全国全面实施。
3.科学管理是保证,要建立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软”指标,也是“硬”任务,是乡村清洁工程的重要内容,各乡镇应建立《小城镇卫生公约》、《乡村清洁工程考核办法》、《乡村清洁工程责任追究办法》和《环卫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及《镇内摊担管理暂行办法》。坚持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真正建立乡村清洁工程工作长效机制。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生产,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先进的生产方式转化为农民群众的道德行为规范,引导农民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一方面要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各村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好地址,建立垃圾集中填埋场,从而彻底解决垃圾无处可倒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从资金筹措、设施设备配套、人员队伍建设、监督检查等方面进一步探索研究乡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
4.领导重视是核心,需确保农村清洁工程深入开展。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提高认识,把乡村清洁工程建设作为新时期农业工作的切入点和密切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来抓,把乡村工程建设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各界及农民参与的方式,推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振华,生态文明是发展的新形态[N].郴州日报, 2012-10-01.
[2]刘振华,关于农业信息化服务现代农业的思考[J]. 北方经济,2012,(8).
[3]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2010.
[4]郴州市关于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的建议,2012.
民生工程建设范文3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围绕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省政府决定,从年开始,启动和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现将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安徽建设的意见》(皖政[]3号)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现有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基础上,建立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3县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的特困群众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给予每人每年平均280元以上的补助;将市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特困群众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给予每人每年平均300元以上的补助。所需资金,省定标准部分由省、县(区)财政按7:3比例负担;我市提标部分由市与县按照7:3比例负担,市与区按1:1比例负担。
二、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
将集中供养的“五保户”纳入当地的城市(镇)低保,享受当地低保全额补助标准,经费按现行低保金渠道解决。将农村散居“五保户”的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3县标准统一提高到1460元,市区提高到1500元以上。3县散居“五保户”所需资金,省定标准部分由省财政负担,我市提标部分由市财政在原补助每人每年150元的基础上,再补助每人每年100元,不足部分由县财政承担;市区散居“五保户”所需资金,由市、区财政按照1:1比例负担。
继续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515”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整合资源,盘活资产,加大投入,加快农村“五保老人之家”和敬老院建设,到年实现我市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集中居住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
三、完善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
将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按照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给个人基本生活费。所需资金,3县由省与县财政按1:1比例负担,市区由市、区财政按1:1比例负担。
四、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继续完善3县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参保农民报销比例,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到3县所有农业人口。市区农民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五、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法,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行个人缴费、政府支持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筹款机制。3县城镇自愿参保居民每人每年缴费30元,省财政补助每人每年30元,县财政补助10元。市区城镇自愿参保居民每人每年缴费30元,省财政补助每人每年30元,市财政补助40元,区财政补助10元。城镇在校大中专学生暂不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城区农村居民参照城镇居民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参保农民每人每年缴费30元,市财政补助每人每年55元,区财政补助每人每年25元。自今年起,用2年时间将全市城镇未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和城区农民,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六、逐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
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农村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
七、逐步建立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保障机制
进一步落实对艾滋病人的“四免一关怀”政策,继续实施“四个一、三条线”工程,逐步加大对艾滋病病人的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力度。对结核病人、血吸虫病人以及确诊为人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霍乱等重大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的病人,继续按规定提供医疗救治费用。通过救助,使每年艾滋病病人医疗救治率达80%;每年贫困结核病病人救治率达80%,治愈率达85%;每年贫困重性精神病病人治疗率达80%。所需资金由省、市、县财政按照4:1:1比例负担。
八、积极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从年开始,用4年的时间,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改扩建乡镇卫生院50所,新建村卫生室300个,改扩建村卫生室700个,使全市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卫生院,每个中心村都有一个卫生室,实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覆盖全市农村,基本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所需资金除省财政补助外,市财政给予每个乡镇卫生院10万元补助,重点乡镇卫生院30万元补助,每个村卫生室元补助。
加强规划,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使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城市新建和改造生活小区,要按照规划同步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场所。到年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到95%以上,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率达到40%以上。所需资金,在中央和省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市财政按照高于年的经费标准配套安排社区卫生经费,使我市的社区卫生经费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九、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同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年起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3县免费提供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教科书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补助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继续由市、县财政负担。市区义务教育学生免学杂费资金由市、区财政共同负担。其中,市属学校学生免学杂费资金由市财政负担;区属学校学生免学杂费资金由市、区财政按1:1比例分担。义务教育学生免学杂费后,市区低保家庭学生仍按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市区贫困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资助工作通知》(合政办[]101号),仅享受课本费资助,资金渠道不变;其他贫困家庭学生不再执行《关于做好全市贫困家庭学生入学资助工作的通知》(合政办[]70号)。
十、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
从年起,用2年时间完成全市D级危房改造任务,确保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所需资金除积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和争取中央补助外,其余全部由省财政筹集解决。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危房改造与新校舍建设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校舍危房改造和建设的管理机制,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确保按要求完成改造任务,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十一、加速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从年至2011年,用5年时间解决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重点是解决农村自来水入户问题。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确保农村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供水量达到每天40升,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0%。所需资金,除中央和省财政补助及群众自筹外,由市与县(区)按6:4比例负担。
十二、进一步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民生工程建设范文4
2011年1-8月份,我处分别到峡江、吉水、安福、万安、会昌、于都、信丰、铅山、靖安、武宁、芦溪11个在建和拟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所在县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感受到,我省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总体情况良好。结合扶贫开发为特点,以打造移民安置示范点为看点,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沽、管理民主”为目标打造移民新村为亮点,为移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特别是近几年,我省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整合,工作力度的加强,项目资金的倾斜,使移民在搬迁安置后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呈现出水库移民工作新局面,移民新村新气象,移民群众新风采。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由于省、市、县的高度重视,加上我办在工作中创新思路,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的住房条件、基础设施、交通环境等虽比搬迁前有了很大改善,但库区要发展和稳定,移民要脱贫和致富,其生存条件、后续发展等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运用“退人还山”的办法来探索仍留在库区移民工作的新路子。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地质灾害严重,生存条件差。我省是全国12个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而库区受自然因素和水库蓄水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库区地质灾害也存在诸多隐患。目前,全省农村有包含仍留在库区移民在内的8.16万人处于地质灾害的严重地区,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2、耕地面积减少,就地发展难。征地移民搬迁后,就后靠移民来说,一是人均耕地面积比搬迁前减少,生产安置后的土地,特别是通过抬田改造的耕地,多属贫瘠、低产、旱涝灾害频发之地,土地产出难以养活移民。二是产业开发难。扶持移民发展的产业主要是柑、猕猴桃、蔬菜、畜禽、渔业等。由于受条件和容量的限制,这些产业只在少数移民村和一些大户中取得成功,且难以实现持续增收。加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减弱,发展更加困难。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成本高,效益低,维持运行困难。
3、土地调整难度很大。现行的移民安置模式主要还是以有土安置为主,有土安置就涉及到调剂土地,要调剂土地就意味着安置区本地农户土地的减少,因此,土地调整难度非常大。特别是现行政策中明确了移民有土安置耕地数要达到搬迁前的人均耕地,更凸显了这一矛盾。
4、补偿标准相对较低。目前,国家对移民采取前期补偿补助和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难以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达不到市场等价交换的赔偿程度,因此,补偿标准相对来说还是偏低。
5、整体搬迁时间跨度较长。由于水利水电工程自身的特点,因此涉及移民一般较多且相对集中,特别是像峡江水利枢纽这类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搬迁难度大、时间跨度长,更易在移民安置实施过程中引发一些问题。例如移民安置补偿标准、方式一般是在项目规划阶段制定的,从项目规划到项目核准,再到移民安置工作全面铺开,时间跨度2-3年,有的长达4-5年,工程越大,时间越长,人工物价上涨等各种情况变化越大,容易造成移民安置工作实际实施困难。
6、“农转非”移民不能享受直补有失公平。“农转非”可分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政策性的“农转非”,有些非农移民,他们虽然户口转了,但仍生活居住在农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真正农民生活,却无法享受现金直补,心里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农转非”的移民,现处在“种田无土地、就业无岗位、经商无能力、生活无出路”的尴尬境地,他们要求享受现金直补的呼声也很高。
二、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省库区移民问题的原因是各方面的、复杂的,但从发展理念、政策体制、工作思路等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安置理念上存在偏差。一是过于片面强调服从国家建设的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
“”期间的“政治移民”只考虑移民从聚居地搬出,很少考虑移民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出路问题,集中远迁的又没有征用足够的土地,部分异地搬迁的移民难以融入安置地,出现返迁。在搬迁上采取行政手段,搞强迫命令和政治运动,忽视了移民的切身利益。二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乃至牺牲移民的利益。如安福县东谷水电站和武宁县下坊水电站,移民安置工作未经移民主管部门验收就蓄水发电了,移民安置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给当地政府和移民管理机构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常有移民扬言要到省政府上访,造成了新的不稳定因素。
2、在安置政策上不合理。一是补偿标准相对偏低。由于以往受“重工程,轻移民”思想的影响,国家或业主往往以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回报,于是在水库淹没处理设计时往往取规定标准的下限值,补偿标准低。二是后期扶持资金偏低。就按现有的国家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每月只有50元。这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显然是杯水车薪。三是移民直接受益偏小。过去,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原因,中间环节多,一些理属移民的资金难以全部及时到位。四是移民享受惠农政策偏难。电站水库淹占了移民的耕地,致使移民无法享受到国家现行的粮食直补和免农业税等惠农政策。另外,在我省没有把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整合之前,移民由移民机构管,享受了移民政策,没有引起地方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很多移民得到的扶贫开发项目和资金较少,绝大多数移民享受不到“国民待遇”。五是移民部门“孤军作战”,各有关部门难以形成合力。由于移民工作难以出政绩,相反容易出乱子,因而各级各部门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很少向库区投入。仅靠移民部门孤军作战,势单力薄,移民资金既要用于库区的农业开发、科技推广、文教卫事业发展,又要用于水电路设施建设、生活困难救济等,资金投入极为分散。
3、在工作思路上有局限。一是以前过于强调就地进行土地资源开发。本
来土地资源就十分有限,加之电站水库淹没占地,库区环境容量就更小,可用于移民生产开发的土地资源更是少之又少。但过去库区各级在扶持移民生产开发上,往往局限于土地上,导致重复投资和重复开发,土地产出投资效率低;加之有的移民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不高,即使再加大投入,也没有多大效益。二是偏重依赖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发。三是库区社会经济发展没有社会很好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统一规划,形成“两张皮”。四是针对移民不同情况采取分类措施不移。五是人力资源开发滞后。
三、对策及建议
我省是欠发达地区,而库区则是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地区,移民是贫困人口中的特殊社会群体。因此,移民工作是一项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
1、要进一步提高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的认识。
据不完全统计,在水库移民中,农民占移民总数的95%以上。因此,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工作,是帮助移民脱贫致富、促进库区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维护农村稳定、社会安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保障新时期水电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2、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移民工作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发展水利水电的成果理应惠及作出贡献牺牲的库区,并且应当优先重点照顾库区移民。一方面,对于没有按国家规定标准充分考虑移民利益的水利水电项目坚决不批;水利水电项目移民安置工作没有验收的不能蓄水发电;对于超出规划设计造成移民利益损失的要及时足额补偿;对于移民的利益要纳入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和水电企业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对库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产业开发,要紧紧围绕移民的增收、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来开展工作,既要充分考虑当前利益,又要考虑长效机制。
3、要把退人还山作为移民工作的一个模式。库区的退人还山,就是要以移民开发为契机,运用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等政策对移民实行分类安排,通过教育培训、低保、劳务输出、移民搬迁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分步实施,把多数人口逐步转移到城镇去学习、就业和发展,或就地、就近转移劳动力从事非农生产,实现增产增收。同时,在稳定承包责任制政策和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对田土、山林、水面进行有序地流转整合,调整产业结构,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减少移民,减轻人口对库区山林环境的压力,实现移民脱贫致富与库区生态建设的互利共赢、我们认为,“退人还山”是贫困山区移民改变贫困命运的重要出路。首先,库区的现实状况需要移民寻找新的发展出路贫困山区移民大多分散居住在地质灾害重、生存条件差、空间狭小、产业发展潜力不大的地方,而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火、成本高、效益低,就地脱贫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且极易返贫。其次、“退人还山”有可靠的资金作保障,基本可行。这些年来,国家和省安排了不少铃金,这些资金的使用为解决移民生产生活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效益不尽人意。不少移民工作部门认为,国家拿巨资用于偏远山区移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潜力不大的产业开发,移民难以直接长期受益,倒不如拿出一定的资金实施“退人还山”,采取“分类安排,逐步转移”的办法解决库区移民问题。我办现在正在实施的深山区移民工作的成效,已经充分表明了这项工作的有效性。
4、微整移民政策和完善工作机制。移民安置丁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必须既要落实好现有的移民政策,又要调整和完善现有移民政策,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工作机制。一是要加大对移民政策的落实力度。建议将移民资金重点投向口粮直补、项目扶持、养老救助和智力移民四个方面。在项目扶持上,移民资金只能“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在资金使用上,移民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防把移民资金当“唐僧肉”,严防乱开口子、乱批条子。二是要坚持分级负责原则,统一全省水库移民管理。对于全省范围内水库,要不分省库和地库、不分大库和中库,统一确定移民扶持方式和制定投入标准。要加大超蓄淹没和地质灾害治理力度,确保移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方面工作我省正在进行之中,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三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要把移民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以引起其重视,同时还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安排到农村的扶贫、水利、交通、以工代赈、财扶等惠农资金,要按照移民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切块安排,打捆使用。四是要将库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纳入各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5、探索安置新思路,建立长效补偿机制
当前我国对农村移民征用土地的补偿标准是按照被征用土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基数乘以规定的倍数计算出来的,这种计算方法只考虑了土地生产力的价值,没有体现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在计算农村移民征地补偿投资时还应考虑土地使用权的权益价值。因此,一是完善征地补偿政策。诚然,有土安置是移民搬迁最安全、最保险的一种安置方式,然而,随着土地资源越来越珍稀,调整土地难度越来越大,这一方式的实际可操作性正逐步减弱。所以,对土地补偿的标准,也应随着土地年产值的提高而提高,二是探索建立水库移民与水利水电工程的长期依存关系。水利水电工程业主帮助失地农户转型,培训其他生产技能,开发利用水库相关生产资料等方法,减少了水库移民安置对土地的需求,进一步发挥和分配资源优化配置带来的经济效益。三是试点实行一次性补偿与长期补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征地补偿制度。考虑到移民搬迁安置后的生产生活的恢复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参照其他省区的做法,对失地移民的土地补偿改一次性补偿为长期补偿。让移民群众真正分享水库工程的效益。四是强化对移民后期扶持的力度,帮助他们恢复和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尽快达到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解决移民的后顾之忧。
6、规范业主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
业主投资,要有回报,毋容置疑。但业主是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移民是特殊的群体。所以,移民在享受国家后期扶持政策关怀的同时,我们的业主要懂得感恩,在享受投资回报的过程中,要感恩移民,回报社会。为保障移民的权益,我们在起草制定《江西省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管理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移民安置验收合格后,组织单位或主持单位应出具合格证书。有关单位凭合格证书方可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进行阶段性验收和竣工验收。移民安置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有关单位和部门不得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主体工程进行阶段性验收和竣工验收。”
总之,要想做好移民安置工作,我们各级移民主管部门要给移民一个“清清楚楚的政策”,一个“明明白白的流程”,一个“规规矩矩的操作”,一个“公公正正的结果”,一个“实实在在的保障”。移民工作者要练就“三勤四心”基本功,即:手勤、腿勤、嘴勤,诚心、细心、婆心、暖心。作为移民工作机构,要按照国家和省里的有关法规和政策,与省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力求做到:在前期工作阶段,要充分维护移民群众的知情权、尊重当地政府的话语权、审查安置规划的可行性、把握连带影响的可控性;在安置工作阶段,要严格监督规划执行、把握实施进度、协调重大问题、维护工作秩序;在验收工作阶段,要严格实行分级验收、认真履行政府审计、按时落实安置条件、如实评价安置效果。
民生工程建设范文5
该地区山地的工程土质多为类土质边坡。包括残积土边坡、全风化和强风化软岩边坡等。类土质边坡具有类似于岩体中存在的软弱结构面,特别是由岩体边坡全~强风化而形成的类土质边坡,更保留了原岩的结构面,容易产生单面平面滑动、错落、崩塌等形式破坏。根据类土质路堑边坡的物质组成、成因机制和坡体结构特征,主要有坡残积土边坡、风化土边坡、崩滑流堆积物边坡三种形式。
2工程建设施工现状及环境保护措施
调查“山水怀柔”“生态怀柔”是怀柔的整个城市形象。流域全境山清水秀,植被丰茂,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2.1敏感地带区内环境影响调查
对公路工程类土质边坡的构造进行分析。坡残积土边坡,在大气降雨等因素的作用下,在边坡开挖切削坡脚支撑并致使其接触带临空暴露的情况下,极易产生上覆坡积成因岩土层沿其接触带发生坍滑变形和破坏。风化土边坡,常见一些强烈风化软弱带,如果其产状倾向坡面,在边坡开挖切削坡脚支撑并致使其软弱带临空暴露的情况下,极易产生较大规模的滑动变形和破坏。在崩滑流堆积物边坡,禁止工程施工。其中残积土边坡和风化土边坡在受到植被破坏的影响下,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对现有怀河、雁栖河水系的河岸及其他基础设施进行调查,发现该水系建筑大多老化、破损严重,不能满足城市功能需求,水体流通循环、自净等功能受限。某些地段还存在着开采砂石,使得地形破坏,河道的行洪和堤防的安全甚为堪忧。
2.2对建筑工程施工环保措施进行调研
对金桥建筑集团第五项目部八龙桥雅苑工地的项目部环境保护组织机构、大气环保措施、噪声、水环境、环境及安全现场资料进行了调查。对北京市城建集团雁西湖国际会都工程项目部的绿色施工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调研活动。
2.3绿色防护措施
怀柔区2013年森林健康经营抚育面积84000亩,总投资2589.66万元。其中森林健康经营示范区工程面积3888亩,共有两处。怀柔区2014年APEC会议在怀柔区雁西湖举行,从2012年开始,投资约9亿元,实施三项重点绿化工程,打造生态新区。
3敏感地带区工程建设施工对环境影响控制因素研究
工程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以道路施工、土方施工、建筑垃圾等扬尘为主。控制期主要在施工期内进行。运用期主要考虑建筑项目的供热方式是否有锅炉设施。大气环境考虑内容只做一般分析即可。
4工程项目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
4.1扰动前土壤侵蚀模数
根据北京市水土流失现状遥感成果,怀柔区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水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区。依据《北京市水土保持公报》等资料,项目区所在地水土流失属轻度水力侵蚀,土壤侵蚀模数约为500t/(km2•年)以下。
4.2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
工程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特别是路基开挖回填等施工活动期间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工程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采用类比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项目区水土流失属于中度侵蚀,项目所在区域的土壤侵蚀模数为1000t/(km2•年)。主体工程区是主要水土流失源。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5敏感地带区工程建设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怀柔新城发展目标为:首都会议、休闲旅游基地,怀柔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为核心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敏感地带区工程施工对生物量的影响分析主要有:
1)对绿地的影响,绿地是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对绿地的影响,反映了对动植物的绿色生态系统的影响。
2)对城市生态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城市交通休闲娱乐的环境的影响。
3)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工程建设的外在美是对城市形象的宣传和展示,对城市景观影响是保护环境和提供休闲的基础上美感的要求。
6结论与建议
民生工程建设范文6
关键词:小城市建设;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基金项目:金华社科联2013年课题“小城市建设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路径研究——以浙中地区为例”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Y184)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月22日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积极进行了培育小城市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省于2010年12月在全国率先启动小城市培育试点,赋予东阳市横店镇与义乌市佛堂镇等27个试点镇与县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小城市建设中,加快人口集聚,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是小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外来人口大量集聚是小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小城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浙中地区为例,横店镇常住人口8.34万,外来人口5.1万,外来人口已接近于本地常住人口;佛堂镇常住人口8.1万,外来人口10万,外来人口已远远超过本地常住人口。因此,推进外来人口融入小城市,既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在小城市的外来人口中,新生代农民工是主体。因此,在小城市建设背景下,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真实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小城市如何吸引并留住新生代农民工,对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构建城市化发展新平台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交流现状、市民化意愿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小城市建设事业背景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借鉴。
一、基本情况
2013年10~11月期间,课题组成员对浙中地区东阳市横店镇、义乌市佛堂镇的农民工进行问卷调研,调查对象为1980年以后在农村出生长大、目前在小城市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共发放问卷325份,收回有效问卷264份,有效回收率为81.2%。在调研的264个样本中,男性168人,占63.6%,女性96人,占36.4%;未婚184人,69.7%,已婚76人,占28.8%。在从事的行业方面,制造业从业人数比例为79.5%,其余依次为服务业(16.3%)、建筑业及其他(4.2%)。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来源地来看,主要集中在江西(17.8%)、贵州(12.9%)、湖北(12.1%)、安徽(11.7%)等省,来自这四个省份的新生代农民工人数占调查总数的54.5%。这四个省份中,除了贵州与浙江的距离较远外,江西、安徽、湖北均为浙江的邻近省份,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务工地时,会倾向于选择距离家乡较近的城市。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一)新生代农民工总体较适应目前的城市生活。对“是否喜欢所在的城市”问题的调查显示,参与本次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103人喜欢所在城市,占39%,135人表示对城市的感觉一般,26人表示不喜欢所在城市,占9.8%。当问及“是否适应目前的城市生活”时,118人表示适应了目前的城市生活,占调查总数的44.7%,126人认为一般,占47.7%,另有20人表示不适应城市生活,占7.6%。
(二)近40%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留在小城市发展。调查数据表明,愿意与当地居民交往的新生代农民工有191人,占72.3%,表示不愿意交往的为73人,占27.7%,这反映出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得到城市居民的接纳。“对未来的打算”的调查显示,99人选择“留在目前所在城市”,占调查总人数的37.5%;48人选择“到其他城市”,占18.2%;117人希望将来回老家,占44.3%。
三、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
(一)有利因素
1、由于学历与收入的相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有所提升。本次调查数据表明,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为172人,占调查总数的65.1%,其中大专及以上98人,占37.1%。新生代农民工学历层次的提高,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的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在获取信息、社会交往等方面更具竞争力,并更容易融入城市社会。在收入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500~2,500元和2,500~3,500元,比例分别为47%和38.3%。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相对提高,表明其市民化意愿与能力增强。
2、就业途径多样化。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找工作的途径较多样化,包括亲戚朋友介绍(40.5%)、自己去用人单位找(21.3%)、人才市场(21%)、媒体上的招聘广告(12.7%)及政府部门(4.5%)。调查数据说明,亲戚朋友介绍仍是新生代农民就业的最主要途径,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更为主动,对亲戚朋友的依赖性减弱,借助中介力量寻找就业机会的能力有所提高。
3、业余生活方式与城市居民接近。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较丰富,72.3%选择上网,52.3%选择逛街,43.6%选择和老乡、朋友聚会,其余依次为运动(22%)、看书(20.1%)、打牌(20.1%)、参加社区活动(5.3%)。在城市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较适应城市生活,是逐步市民化的表现。
(二)不利因素
1、交往对象以“三同”,即“同乡、同学、同事”为主。新生代农民工平时交往的对象中,同乡、同事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52.7%、51.5%,其次为同学、亲戚,分别为26.5%、22.7%,与当地居民交往最少,比例为5.7%。说明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从事职业的特点,以及在经济地位、住房等方面与当地居民的差异,他们与有相同背景的同乡、同学、同事等来往更多,与当地居民很难形成互动与交流,反映出地缘关系、亲缘关系仍是新生代农民主要的人际关系。这显然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2、收入、社会保障、自身发展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对“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碍”问题的调查显示,48.1%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融入城市的最主要障碍是收入,其余依次为:缺乏社会保障(43.6%),自身发展问题(30.7%),没有城镇户口(27.6%),存在语言、生活习惯、文化等差异(27.3%),对所在城市缺乏归属感(23.1%),政府政策问题(17.4%),子女教育问题(12.5%),当地居民的接纳程度(7.2%)。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结论,我们就小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小城市应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小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
1、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对小城市来说,吸引并留住农民工的前提条件是提升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力,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保证稳定的经济收入。因此,小城市应结合自身实际,挖掘优势,注重特色产业发展,完善产业发展平台,加快相关产业向园区和功能区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对人口集聚的带动作用。
2、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小城市的公共服务机制尚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小城市要切实强化公共服务,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小城市应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使他们在教育、医疗保险、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小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二)构建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目前,政府与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做得很不够,这不利于他们经济地位的提升,也不利于素质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有着对接受教育与培训的强烈需求,他们迫切希望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小城市应建立与完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采用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结合的方式,将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
(三)完善社区工作,营造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良好氛围。社区是居民生活居住的基本单位。加强与改善小城市社区工作,有利于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成员意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社区要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等基础设施,搭建活动平台,开展多种形成的社区文化娱乐等活动,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社区生活方式,积极促进城市社区老居民与新生代农民工等“新市民”的文化和生活融合,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接纳度。社会接纳是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重要步骤。调查显示,社会融合的第一个层次是环境认同,即感受到自己得到了新环境的接纳,并为身处其中而欢欣满足。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之间的心理落差反映在他们对差异的感知上。许多城市居民肯定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贡献,但同时也有不少居民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负担。因此,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城市居民改变观念,改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给新生代农民工真正的人文关怀,逐步实现普遍社会接纳,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超,王勇.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其困境——基于全国22省市1554份调查问卷[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19.
[2]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