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

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新型社区;群众文化;研究

一、新型社区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在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是一项较为新兴的事业。社区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1群众热情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亟待满足。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居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社区生活逐渐表现出居民的渴望参加参与、自发组织,举办各种集体娱乐活动,社区生活如火如荼。

1.2文体设施逐步发展

如今很多社区都已经开始了构建文体设施的进程,很多地区发展迅速,在市委政府、社区的大力支持下,很多地方修建了惠民工程,给居民构建文化和体育场所,进行娱乐与健身活动。配套的各种固定的娱乐设施与提供相应的文化资源,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大大得到了提高,给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有了根据地,更加的方便和完善。

1.3社区文化队伍的发展壮大

迅速发展的社区文化队伍,很多都是从以前为零逐渐发展而来,并且发展出来的业务精英、文体骨干已经逐渐成为一股新时代的文化娱乐队伍,正是拥有了社区进行扶持和组织,文体队伍才会有了由单独发展向快速聚集发展。很多地方设置了社区文化专业干部的职能岗位,为社区文化娱乐活动进行服务,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制度与人才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1.4文化活动形式特色化

各个地区都有各个地区自我的特点。由于地域文化差别,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的不同,

很多地方的文化活动都有自身的特色。但很大部分都是以中老年人为主,保持着非常传统的文化形式。这需要社区文化组织,对本组织内的活动进行丰富,通过各种宣传推广,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新型社区概念及目前发展状况

2.1新型社区的定义

新型社区主要是指那些在经过规模调整之后形成的居民委员会辖区,这些社区经过了相关体制改革,更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符合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根据地域特征为划分依据,使的居民之间的感情纽带更加牢固,形成了一个个居民素质较高、居民生活和谐、秩序井然、长治久安的新型社区。

2.2社区文化定义

社区文化是指经过社区居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长期时间内发展而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精神财富中精神文化占主导地位。社区文化不但是一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意识,更是一种群体的精神面貌。

三、新型合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型社区文化建设都是国家明确要求着重强调的人民文化娱乐事业的重点,地方社区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树立榜样、宣传指导等富有成果的举措。很多社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人文和谐的社区文化,不断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以及集体的荣辱观念,使得社区建设日益进步。每个社区与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的成功,都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上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然而在文化建设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文化建设依赖性过强、精神文化建设不和谐、文化建设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情绪、新型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寻找方法去解决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四、如何加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

4.1加强多方面沟通与协作

在社区文化事业的建设中,应当尽可能的去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在加强社区集体资金物质保障的前提下,社区文化事业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文化事业才能有所提高,这就需要团结集体的力量。

4.2提高社区精神文化水平

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多地区都实施了有利于居民社区文化发展的政策,比如在进行与地域相结合的民俗文化品牌,各种旅游文化产业的加速,广场庆典活动等文化活动,都在如火如荼的展开,社区群众的文化传播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4.3构建文化产业品牌

在新时代下的新型社区,发展的道路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要抓住特殊性这一优势,推陈出新,打造自身的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的质量,形成自己的文化产业链条,发展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业链。

五、结束语

在打造新型社区文化的道路上,我们仍有很多路要走,在我国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么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加快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牢牢跟着党制定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走,为我国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野萍.浅谈群众文化的未来发展[J].戏剧之家,2010,03:84.

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和谐社会;家庭文化;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家庭模式的转变、家庭文化的变迁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但家庭成员间的独立、家庭功能的弱化给现阶段的社会治理带来诸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故,我们亟需正视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建设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家庭文化,让和谐家庭为和谐社会助力,最终达成国家这一大家庭的和谐。

一、家庭文化及其时代意义

(一)家庭文化的内涵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基本单位之一,是具有生产、消费、抚育和赡养、教育、社会交往等功能的小型社会群体。家庭文化指的是一个家庭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1其往往会以“家风”“家规”“家声”等形式存在,指导着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舍。

(二)家庭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建和谐社会先要构建和谐家庭,而和谐家庭的构建又离不开家庭文化的建设。家庭文化建设在构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如前所述,家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能够指导着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舍,具体表现在:良好的家庭文化能够丰富家庭成员的文化生活,抵制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家庭文化能够培养家庭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家庭文化能够促进家庭成员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家庭文化建设夯实了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领域,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

二、当前我国家庭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家庭文化存在的问题

1.缺乏孝道——老无所养

“孝道”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最大特色。“百善孝为先”,孝敬长辈本是子女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然而当前我国家庭中的老人却日益边缘化。年轻夫妻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工作或孩子身上,留给老人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忽视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甚至不尽赡养义务,以至“老人被扔荒郊等死”等令人心寒的恶行时有发生。虽说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人压力大,社会养老是大势所趋,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社会保障系统还未健全,家庭养老还是主流,赡养义务不可逃避。

2.缺乏教育——幼无所教

抚育后代是家庭的重要功能之一,当今中国家庭基本上能做到对子女的物质供养,但在家庭教育上还存在很大的缺失。家庭条件好的,父母对孩子当作“金丝雀”,提供无微不至的照料,反而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傲慢。家庭条件差的,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留守的孩子往往因为缺乏关爱而自卑,性格孤僻。无论是“金丝雀”还是“留守儿童”,父母给予他们的都只是物质供养,而家庭教育绝不只是物质供养,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等都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殊不知,家庭才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才是最好的导师。

3.缺乏忠诚——离婚率高

婚姻关系是家庭构成的基础关系,婚姻文化是家庭文化建设的核心文化。3但当今社会,闪婚闪离、婚外恋等非理性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据民政部门每年的民政事业统计数据可知,民政部门办理离婚数量和法院办理的离婚数量逐年攀升,2011年有287.4万对,2012年有310.4万对,2013年到达350万对。4虽说离婚也是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但其带来的后果也应引起重视,夫妻离异意味着夫妻双方感情的破裂,同时也给子女的心灵带来创伤。此外,婚外恋也是严重威胁家庭和谐的毒瘤,“有婚外恋的家庭没有幸福感可言,婚外恋者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一种不道德的恋情。”5婚外恋违反了夫妻双方忠诚的义务,婚外恋往往是离婚的前奏,更有甚者会导致家庭暴力。老无所养,幼无所教,婚外恋等有碍家庭和谐的问题也必将影响着社会和谐。

(二)家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家庭文化变迁

传统的家庭文化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主旨。这种家庭文化的优点在于“整合性”极强,亲缘意识浓厚因而能够很好地促成家庭成员的合作,完成家庭的生产、抚育和赡养功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个人理念的传入,我国家庭生活和家庭文化产生巨大的变迁。家庭文化上,由“仁”“孝”转变为“自由”“平等”“民主”。这种尊重自由、平等的家庭文化能够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家庭成员个人的解放发展。但是,如果没能把握这个“自由”的度,将有损于家庭应有的凝聚力,继而出现孝道丧失、离婚率居高不下等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现象。

2.活动形式单一

目前,家庭文化建设主要采取单一的说教式手段,而家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说教式、灌输式等形式难以调动民众积极性,无法形成文化自觉,家庭文化建设只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3.物质投入不足

家庭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仅仅有好的想法,而无切实的保障措施是无法有效推进的。6家庭文化建设需要报刊阅览室、文体活动场所、文化宣传牌等硬件上的配备;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我国各地区经济水平相差悬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家庭文化建设缺乏物质保障。试想一个人连基本的生活都勉强,何谈文化消费。

三、促进我国家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理论建设,树立正确价值观

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现今的社会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取向,如果将这些作为家庭文化建设的主流,就会激化社会矛盾,背离家庭文化建设的初衷。故家庭文化建设不能一味崇洋,也不能一味恪守成规。家庭文化建设既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仁义”“诚信”“孝悌”等元素,也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平等”“尊重”思想,更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家庭文化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要求尊敬长辈,传承传统美德,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以人为本,要求关爱子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溺爱、不粗暴;以人为本,要求夫妻和睦,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彼此忠诚、互敬互爱;以人为本,要求邻里团结,邻里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

(二)发挥社区优势,丰富活动形式

每一个家庭都处于一定的社区,家庭离不开所在的社区,社区是由家庭组成的,社区的建设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因此,家庭文化建设除了国家进行大力宣传外,更需要加强社区的建设来实现。7一方面,社区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家庭文化活动,让每个家庭都参与进来,从活动中宣传良好的家庭文化。比如,举办“亲子文化节”“悦读书家庭”等多姿多彩的活动,将家庭文化融入娱乐中来。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社区通知栏张贴有关家庭文化方面的文章、社会新闻,营造家庭文化建设氛围。厦门市瑞景社区举办了“品格家庭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家庭沙龙、父母课堂等形式来帮助社区家庭塑造,搭建家长与孩子沟通平台,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把握舆论导向,发挥模范作用

千千万万个家庭家风好,社会风气才能好,家庭文化建设应注重模范带头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家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舆论导向作用,弘扬正面事例,树立“勤俭之家”“廉洁之家”等家庭典型,树立“好媳妇”“好儿子”等个人典型,发掘身边的榜样,方可见贤思齐,反躬自省。厦门市组织了“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宣传敬老爱老、夫妻和睦、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的先进典型,获奖的家庭联合发出“弘扬家庭美德,共建美丽厦门”倡议,号召全市家庭积极投身家庭美德实践,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帮助社会和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社会成员自觉履行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四)加大物质投入,健全保障机制

家庭文化建设中应加大物质投入。十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乡村是文化建设的薄弱点,财政部门应加大社区文化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为家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应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为民众的文化活动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家庭文化建设中还应建立物质激励机制,考虑不同的家庭类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对模范家庭给予精神鼓励的同时给予物质奖励;对有家庭养老需求的家庭给予住房政策倾斜。

四、结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虽然家庭的结构在缩小,家庭的依赖性在弱化,但是家庭文化的建设不能忽视。家庭文化的缺失与异化,导致家庭矛盾凸显,影响家庭的稳定,也阻碍和谐社会进程。只有树立优秀的先进的家庭文化,切实落实家庭文化建设才能够指导人们朝着和谐社会迈进。

注释:

1.申小琴.家庭文化与和谐社区建设[J].经济师,2011(6):289.

2.陈旸.家庭的文化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论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4):43.

3.解丽霞.广东家庭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J].岭南学刊,2012(2):121.4.此资料来源于《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4》.

5.刘静.三十岁的女人的婚外恋主题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10(3):14-15.

6.易银珍.和谐家庭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3(7):155.

7.高金花.社会转型我国和谐家庭的构建[D].太原:中北大学,2015.41.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4》.

[2]刘静.三十岁的女人的婚外恋主题研究[J].运城学院报,2010(3).

[3]申小琴.家庭文化与和谐社区建设[J].经济师,2011(6).

[4]解丽霞.广东家庭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J].岭南学刊,2012(2).

[5]陈旸.家庭的文化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论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4).

[6]易银珍.和谐家庭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研究[J].湘潭大学报,2013(7).

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学生社区 社区建设

高校学生社区是指以学生公寓为中心的,包括公寓周边的生活服务场所、文体活动场所、学习场所等在内的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生活、自学、群体活动的校园特定生活区域。学生社区是学生休息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方面,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索学生社区建设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增强学生社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内涵

“生活即教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命题。对于生活教育的定义,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对于“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我们也可以籍由此从三个方面解读:

第一,从教育内容层面来看,是“给生活以教育”,即对生活进行教育。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生活也必须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换句话说,生活同样具有教育意义,自然,学校生活中的教育、管理、服务乃至整个校园的文化建设都属于教育范畴。

第二,从教育方法层面来看,要“用生活来教育”,即以生活影响生活的教育,用好的生活引导和改造不好的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的:“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他还在《生活即教育》中指出,“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

第三,从教育目标层面来看,是“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即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陶行知曾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二、“生活即教育”思想应用于学生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学生社区管理地位的变化

学生社区是高校学生最为密集,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是学生学习交流、生活体验、思想碰撞、感情交融等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地方,为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兴趣爱好的培养,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锻炼机会和平台。因此,学生社区已经不仅单单具有生活功能,同时具有不容置疑的文化功能、育人功能等,在整个高校教育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

2.学生社区管理重心的变化

传统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是以“物”为中心,管理重点在于对学生公寓的房产、家俱、设备等基本配置的管理,对学生饮食起居等基本生活的管理。而当前的学生社区管理在对“物”的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成才、育人、课后再教育的管理,即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3.学生社区管理方式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管制,僵硬地规定学生“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学生社区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的学生社区管理方式必须更灵活、多样,更具人性化,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以育人为主线,立足学生实际,以学生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促成学生良好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之养成为归宿,让学生在温馨、舒适、安全、健康、积极的生活中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感和价值,促进学生从情感上对高质量生活的认同和向往。

4.学生社区管理目标的变化

学生社区管理目标不再仅仅停留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即维持基本生活设施的正常运转和良好生活秩序的建立,而是在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社区学习、生活环境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利用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从大学生人格塑造、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多个层面,对大学生身心进行正确地引导和教育。

三、“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生社区建设的中的具体应用

1.创设学生社区优良生活环境

改善学生社区的硬件环境。学生社区内的学习、住宿、娱乐、休闲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在考虑方便学生生活的同时,可以突出文化氛围和审美情境的营造,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社区成为学生真正的“家”。

提升学生社区的软件环境。这主要指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首先,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学生社区管理队伍,他们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修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并且具备管理学生的愿望和热情。其次,这支队伍在学生社区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中能够融入育人意识,坚持细致、热情的工作作风,用贴心的交流和周到的服务换取同学们的理解和支持,影响学生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行为。

2.加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高校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要依托社区党团组织、学生公寓自管会等社团组织,吸引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全方位的参与其中,鼓励他们自发组织感兴趣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开展文化知识讲座、体育文化节、公寓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社区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的形成。

3.加大学生社区实践教育

(1)加强学生社区的自我管理。学生是学生社区内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是学生社区建设的主体,通过在学生社区内建立诸如公寓自管会、学生自律会等学生“三自”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营造有利于自身成长的社区环境,增加他们对于社区教育、管理、服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对于发挥学生社区育人功能,锻炼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探索学生社区的创业实践。学生社区是社区的缩影,这里生活设施、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齐全,学习活动、管理活动、商业活动、娱乐活动频繁,社会上的许多功能在学生社区都存在,各种社会现象在学生社区都有折射。可以说,学生社区是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绝佳实验平台。高校可以尝试在学生社区内为学生开辟创业实践场地,提供创业机会,鼓励有创业理想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实践,并提供创业指导,这不但可以方便学生生活,而且对于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1.

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范文4

1两型社区的定义

“两型社区”的概念源于其建设实践,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区。关于其内涵,雷国珍等认为这是包含了两型社会具体内涵的一种社区形态。社区作为人们生活与消费的主要场所,两型社区更加突出的内容是“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3]。姚茂华和舒晓虎认为“两型社区”建设的核心在于培育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社区生活方式,根本目的在于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4]。笔者认为两型社区中的资源节约型社区是指整个社会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其核心在于社区生活消费领域的资源节约,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区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社区公众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视域下两型社区的建设体系

关于两型社区的建设,张楚文从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了“两型社区”的研究[5]。刘志海结合武汉市“两型”社区创建实践,提出“两型”社区建设的保障措施在于领导体制、宣传机制、资金投入、社会参与和理论研讨等五个方面[6]。武汉市万松街白松社区在探索“两型”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上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第一,通过宣传引导居民“两型”社区建设意识和绿色消费习惯;第二,通过社区活动,提高居民参与度,增强社区建设自主性。如“科普实践”、“换客超市”活动及社区自愿者服务队活动的开展;第三,通过引入企业新鲜血液,提高“两型”社区建设活力,如通过引入企业,实现社区节能改造和垃圾的分类回收[7]。从以上的研究来看,已有研究更多的是将两型社区建设的内容放在了社区管理、社会组织、企业互动以及居民参与层面,忽略了两型社区建设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两型社区规划及其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尚未形成两型社区建设的完整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因此,笔者从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两型社区的定义出发,认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两型社区建设内容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是以下三方面建设体系的有机整体。第一,两型社区的物理环境建设。这一建设内容的主体应为社区建设开发部门(商)。其重点在于,社区建设开发部门(商)在成本允许条件下,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化的社区开发与建设。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两型社区的规模设计与空间布局、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设、社区内外部交通道路的规划建设、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第二,两型社区的制度环境建设。这一建设内容的主体包括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和社区基层管理部门,比如社区居委会。其重点在于两个阶段的制度建设:首先,在开发建设前,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政策和制度上对于社区的两型化建设予以扶持和管理,积极引导社区建设开发部门(商)开展社区两型化建设;第二阶段,通过居委会自治体制和机制建立,进一步发挥社区居委会作为社会基层自治组织功能,营造两型社区建设的良好制度环境。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两型社区的规划管理政策、两型社区建设的基层管理体制与机制。第三,两型社区的人文环境建设。这一建设内容的主体为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其重点在于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公众参与力量,并使其作为两型社区建设的最大主体,通过一系列活动,从而将两型化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这也是两型社区建设的最终目的。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生态环保组织的构建,生态文明宣传机制的建立以及社区生态环保活动的组织。

3生态文明视域下两型社区建设的内在理论逻辑

从两型社区文明建设体系出发,两型社区的物理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两型的制度环境是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关系得以良性互动的重要保障,两型的人文环境是两型社区建设的最终归宿。通过两型社区的物理环境建设、制度环境建设以及文化建设,最终的目标在于引导社区居民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两型社区建设策略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两型社区建设策略,必须基于人与自然和谐这一基本准则,建立社区两型化发展的物理空间,社区居民在这一空间内将更容易形成两型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建立社区两型化发展的制度环境空间,为社区两型化运营管理提供持续保障;最终在社区人文环境建设中营造社区生态文明氛围,建设社区两型化的公民社会。

1“两型”社区物理环境建设策略

物理环境建设是两型社区建设的物质保障基础,其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社区的规划阶段。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对于社区的开发建设提出两型化的指导管理意见,包括社区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指标、社区内部倡导非机动车模式的出行设计以及内外部衔接顺畅的交通出行规划、社区绿化基础设施及其与城市整体绿地系统的衔接、社区在整个城市空间布局中的地理位置安排,应避免出现“睡城”,从而减少因职住分离导致的“钟摆式”交通出行产生环境污染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于大部分的城市已建社区,应积极补充配套引导社区居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活方式的公共设施。如降低社区机动车使用率的社区巴士、社区自行车租赁等。以及增强社区对外的公共交通衔接能力,避免现有大型城市社区中普遍存在的采用三轮电动黑车出行,从而加大社区局部大气环境污染的问题。第二个阶段为社区的建设阶段。社区的建设开发部门应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指导意见下,除积极采取绿色建筑策略外,社区绿化环境建设、社区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建设也是极为重要的内容。以社区绿化环境建设为例,通过建设以绿化草坪为形式的透水地面,不仅可以积极补充地下水,适度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缓解社区热岛效应,降低社区居民的空调使用频率,从而更有效引导居民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转变。第三个阶段为社区的维护运行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日常运营和维护管理以及社区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建设。后者在建设中应注重乡土植物的应用和植物多样性的实现,以增强社区绿化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提高社区绿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社区绿地、公园的建设有利于陶冶社区居民情操、形成生态文明的生活观念。

2“两型”社区制度环境建设策略

与以上物理环境建设相对应,两型社区制度环境建设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社区规划阶段的制度建设。如何通过城乡规划管理部门的制度建设,从而引导社区建设开发部门(商)在成本允许下,积极建设倡导生态文明的两型社区,是摆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这一建设应侧重通过规划管理制度的制定,引导社区开发建设商开展社区建设中,以人为本,更多考虑居民生活、出行的便利以及社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第二个阶段为社区建设阶段的制度建设。政府应建立两型社区的政策扶持制度、资金奖励机制、两型社区示范区建设管理监督机制等,从制度层面对倡导生态文明的两型社区予以制度引导和资金支持。同时将两型社区建设成绩纳入政府绩效考评系统,从而建立保证其长效发展机制的建立。第三个阶段为社区运营管理阶段的制度建设。这一阶段的制度建设最为重要,是社区两型化发展得以持续推进的关键。主要指社区环境的维护管理体制和机制。具体包括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社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管理。

3“两型”社区人文环境建设策略

两型社区人文环境建设的主体包括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其中社区社会组织主要负责社区生态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生态文明的宣传;社区居民是以上活动和宣传的受众,也是社区两型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两型社区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其实现路径包括生态文化软实力的打造、生态文化建设投入机制的建立、生态文化组织的创建、党社联席服务机制的设立以及生态文化活动的组织。社区文化精英是生态文化内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最终目的在于培育社区居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从而在社区这一基层层面回应整个城市两型社会建设,成为城市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关键基础环节。

结论与展望

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构建;中国

中图分类号:C289 文献标识码:A

1 社区图书馆定义

社区图书馆 (community library),是根据现代都市居住形式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图书馆形式,文化建设是其灵魂,而构建社区图书馆又是文化建设中的一块基石。社区图书馆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历程,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萌芽走向成熟的过程。本文拟结合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谈谈笔者对我国新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一些认识。

2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社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既能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

2.1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许多大城市,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已呈现良好势头,并为社区居民带来了切实的方便和服务。但我国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社区图书馆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较好的多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而中西部地区的社区图书馆建设依然很滞后,有些地区甚至还是空白;第二,社区图书馆建设缺少规划,许多地区建设社区图书馆只是为响应上级政策,表面工作多,实际内容少,缺乏规划和管理,不仅未起到方便居民的作用,反而造成浪费;第三,社区图书馆在实际运作中重建设,轻服务,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第四,社区图书馆缺乏政策保障,从建设要求、标准到资金来源和管理模式,都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也是社区图书馆发展不够稳定、迅速的重要原因;第五,社区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中一支较为活跃的新生力量,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区图书馆应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繁荣社区经济。

2.2对我国新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构想

2.2.1社区图书馆建设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

新建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要由政府进行全面规划,科学地制定社区图书馆的发展计划和实施进程,做到协调发展。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可采用总、分馆模式,选择条件较好的社区建立总馆,在其他社区设立分馆或图书室。总馆负责文献资源采购、编目、读者服务等方面的统一组织,对人员、经费、设备进行统一管理。

2.2.2加强对社区居民信息需求的调查,做好馆藏建设工作

新建社区图书馆要真正发挥贴近居民的优势,就要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并针对需求开展服务。对居民信息需求的调查,可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访问、电话采访和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应包括居民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及休闲娱乐偏好等多个方面。

对调查结果,要汇总到总馆进行统一分析,确定各社区共有的一般需求和各社区特有的需求。针对一般需求,应由总馆统一采购相应的图书或期刊,并分发到各社区图书馆;各分馆之间可定期交换藏书或期刊,以利于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针对各社区的特殊需求,可在社区图书室建立相应的特色馆藏。对于特色馆藏,应由总馆统一规划,各图书室不可雷同。通过基本馆藏的基础之上建设的特色馆藏,既能满足各社区读者共有的、普遍的需求,亦能满足特定读者群体的特殊需求。

2.2.3.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建设,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为适应信息社会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新建社区图书馆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着眼于长远发展,把社区图书馆建成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小型多样、灵活方便的网络化新型社区信息中心。社区内总分馆应建立统一的网络,并建立相应的网站;同时,应与市、区公共图书馆实现网络互联,加大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开展馆际合作,提供网络咨询服务(如劳动就业咨询、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开展网络教育和读者培训工作,加强社区居民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总馆应聘任专、兼职信息咨询员,组成信息咨询服务组,专门负责解答读者咨询的问题。对于无法解答的问题,可通过网络向市、区公共图书馆请求帮助和指导。

2.2.4. 密切与社区的联系,贴近社区生活,使社区图书馆真正成为社区文化中心

社区是社区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密切与社区的联系,社区图书馆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首先,在管理人员的配备上,可与社区失业人员安置结合起来,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让其负责一些辅工作;其次,在服务上要切实树立“读者至上”的理念,服务内容要针对居民需求,服务态度要温和友好,使居民们乐于走进社区图书馆;再次,社区图书馆要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做好信息服务工作,还可以与居委会合作开展各种社区活动,如举办“如何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如何减轻紧张工作的压力”等讲座,帮助解决一些工作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寒暑假期间,还可以举办一些适合中、小学生参加的活动,并让孩子们从中获取知识。

通过上述活动,能够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图书馆的参与和利用,使居民真正感觉到社区图书馆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务者,使社区图书馆真正融入社区、贴近居民,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

2.2.5. 在工作中优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

增强服务意识,讲求服务效益,主动服务社会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社区图书馆要注重社会需求、改善服务方式、扩大服务领域、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要调整工作方向,改变重藏轻用、重积累、轻开发的运营观念;讲求创新和效益,建立和完善图书馆效益服务目标的管理机制;开展多种特色的图书馆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各社区协调发展,协同作战的服务活动。尤其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不断增加服务项目,满足社区居民对文化、教育、生活的全面需求。

结语

近些年,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市区,社会流动人员越来越多,急需建立一种新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图书馆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分布于居民区,可以随时为社区居民服务,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文化教育,提高文化涵养,促进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区经济繁荣,使社会长治久安。社区图书馆建设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已得到人们的充分认可。

社区图书馆是现代文明城市所必需的文化设施之一,重视我国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对于繁荣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社区图书馆将遍布我国城市的各个社区,成为城市文化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王红.浅议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模式[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1):45-48.

[2]李忠霞.新建社区图书馆建设探讨[J]. 图书馆论坛,2007(4):178-180+154.

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

高校大学生宿舍是一个群体性场所,是学生们进行日常生活、学习、能力提升、文化交流、思想交换、信息传递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阵地[1],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大学生精神文明、学风建设、校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高校宿舍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高校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宿舍文化是指学生在宿舍进行学习、生活、休息等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总和。狭义的宿舍文化是指宿舍成员共同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活动等[2]。宿舍文化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宿舍文化时代性强。高校宿舍成员具有时代青年的朝气蓬勃、求知欲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社会信息来源广、思想和审美观念前卫等特点。其次,具有互感性,学生在宿舍朝夕相对,容易形成对某种事物的相似看法和共同的兴趣爱好。第三,宿舍文化特色鲜明,由于学生个性突出,由于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有所不同,易形成个性鲜明的宿舍文化。第四,宿舍文化具有娱乐性。在学生学习之余,其余时间大多是在宿舍进行休息、娱乐,他们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得以充分展示,并相互影响,使得宿舍文化的娱乐性突显。

二、创新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进一步将宿舍文化建设活动推向深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提升寝室人员的道德情操和精神素质,创造一个安全、文明、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举办多种贴近学生实际的特色活动,例如“和谐社区”宿舍风采大赛、“我爱我家”宿舍装饰大赛等,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创新开展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以此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以精神文化建设为先导

学生宿舍是高校人员最密集、学生除了学习时间以外逗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在宿舍进行精神文化建设有利于从事学生工作人员客观、真实地掌握学生情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全面推进宿舍的文化建设[3]。所以在学生宿舍进行以精神文化建设为先导的活动,要引导学生用积极向上的标准来建设宿舍文化,倡导学生群体在宿舍环境里应有的健康情趣、求知氛围、团结风气和进取精神。例如,带动高校学生参加宿舍装饰大赛,不仅可以鼓励同学们美化宿舍环境,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才能[4]。

2、以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

同一宿舍的大学生们年龄相仿,文化素质接近,对很多事物很容易产生心理共鸣,从而较易形成统一的看法或行为。因此以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的活动较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例如在宿舍开展才艺比拼和优秀宿舍评比活动,以宿舍为单位,在良好的氛围当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获得心理上的成长与发展,在活动中获得的集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使他们在宿舍生活中的矛盾也会少一些。

3、以制度文化建设为推进

当前的高校宿舍管理制度中,硬性成分过大,学生对制度有抵制情绪,例如强制熄灯、断电、断网等生硬做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校在考虑制定宿舍管理制度时,不够公开和民主,被服务对象无法参与制度的决策和制定[5]。大学生应该是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只有发挥这个群体的参与意识,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宿舍文化建设的水平。对此高校可鼓励宿舍学生参加“宿舍文明公约”的制定,开展“我是宿舍管理员”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宿舍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也能够从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学生的心理诉求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推动人性化制度建设,达到建设和谐宿舍文化的目的。

三、对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之上融入丰富的、民主的、具有包容性和发展性的思路,立足于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着眼满足于学生主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全面考虑。

第一、丰富学生宿舍的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宿舍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带动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发展,在多彩的活动中丰富人生经历,在参与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第二、提高宿舍成员的民主参与积极性。高校大学生对信息具有敏锐性,如何提高大学生对宿舍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并体现出宿舍管理的民主性,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开展宿舍文化建设相关活动,应考虑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大学生们乐于参与,并积极建言献策,在大学生们积极参与的前提下,实现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民主性。

第三、以高校学生党、团组织为宿舍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进一步推进宿舍文化建设。高校应结合学生所在宿舍园区、所在学院的实际,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6],主题要鲜明、内容要丰富、针对性强,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磨砺,增长才干。

第四、打造“尚学社区”。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氛围如何,直接影响到一所高校的学风、校风。宿舍学风建设要坚持以学习(读书)为主题,积极营造良好的宿舍学习环境和氛围,用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引导学生成长,同时以良好的行为养成为重点,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引导学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切实推进高校的校风建设。

第五、发挥宿舍的宣传阵地作用,提高宿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7]。充分利用学生社区网站、宿舍宣传栏(黑板报)、学生社区报纸、LED视频及新媒体等宣传阵地积极开展宿舍文化建设,同时,要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探索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活动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开创宿舍文化中学生“三自”工作的新局面。

第六、充分利用网络阵地,探索信息时代宿舍文化建设的新途径。目前,网络在高校大学生宿舍中的利用率较高,怎样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实行情感化管理,引导学生增强自律意识,是新时期高校宿舍文化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建设高校宿舍网络阵地,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引导更多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宿舍文化建设中来,还可以有效的推动高校宿舍良好风气、学风以及校风建设,不断创新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形势,共建和谐高校宿舍文化氛围。(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耿巍,赵宝俊 重视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2]毕廷延 论宿舍文化与宿舍文化建设[J].昌潍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4期

[3]董新容,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优化大学生成才环境[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008-7141(2(x)3)03-0088-03.

[4]龚蓓 关于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与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思考[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2(8)

[5]许益锋,刘新秀,论和谐视野下的高校宿舍文化创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00-5455(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