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范文1
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的来源主要以粪、尿为主,其次为冲洗用水、饮用漏水、降温用水等产生的污水,再次为病死畜禽的尸体及疫苗等废弃物三个方面。以下就这三个方面谈谈我县养殖场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 粪便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内乡县畜禽养殖场大部分采取干清方式收集粪便,少部分猪场采取水冲和水泡方式清粪。由于水冲粪和水泡粪耗水量大对环境压力大,故我县大力推广干清粪技术。粪便的处理模式大致分为物理处理模式、生物处理模式和有机肥加工模式三种。
1.1 物理处理方式
一是日光自然干燥法,适宜大中小型养殖场。二是高温快速干燥法,由于设备成本较高,适宜有条件的大型养殖场。
1.2 生物处理与利用
1.2.1堆积发酵处理(即生物热发酵处理)。我县所有养殖场都配套建设三防(防雨、防渗、放溢流)储粪场,其外观为矩形,三面有墙,一面开口。长、宽、高为3―4米×2.5―3米×1.2―1.5米,数量不少于3个。实际数量为养殖场30天的产粪量除标准储粪池体积的所得数。其结构为水泥砖混,内外粉刷,地面硬化不渗漏。使用方法为,装满粪后,用塑料薄膜覆盖于池上,发酵时间不少于20天,即可杀死寄生虫虫卵、病毒以及除含芽孢外的细菌。
1.2.2堆肥处理:
(1)粪便与辅料混合比确定:将高氮、低碳的粪便与低氮、高碳的农作物秸秆进行混合,使堆肥混合物的碳氮比(C/N)控制在20-40:1,即堆肥混合物的比重达到500-600kg/m3。
(2)堆肥发酵阶段:经过升温――高温维持(45℃以上)――腐熟三个阶段。通过复杂的生物学反应,既能够杀灭病原微生物,杀灭植物种子,使之变废为宝,又确保了食品生产安全。
(3)堆肥方法:有条垛堆肥、静态通气堆肥、槽式发酵堆肥、箱式堆肥等多种。我县大型养殖场多采用此方法。
1.3 有机肥加工模式。就是在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利用生物工艺和微生物技术,将畜禽粪便经发酵腐熟后制成复合有机肥,进行产业化开发。
总之农牧结合模式是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中最经济、最有效的粪污治理模式。养殖场要考虑土地的粪污承载能力,充分利用农田、林地、草地、菜地对经过发酵后的畜禽粪污进行消纳吸收,实现种养区域平衡一体化。
2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我县养殖场污水处理模式主要有物理处理模式和生物学处理模式两种。
2.1 物理处理模式
一是利用格栅或重力固液分离机等沉淀作用除去水中的固形物、悬浮物等。二是我县所有养殖场(特别是猪场)均配套建设污水沉淀池,在每栋畜舍污水排出口设一个小型的窨井,经过初级沉淀后,进入沉淀池。沉淀池为连环式组合,每个沉淀池的污水采用低进高出的方法入出,每个沉淀池大于20立方米,其结构为水泥砖混结构,防止渗透。经过3级沉淀后定期清於。我县要求标准化养殖场沉淀池总量要大于100立方米。
2.2 生物学处理模式
2.2.1厌氧处理法即沼气配套模式。通过户用沼气(中小型养殖场及农户多用)、沼气发电(牧原公司用)等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将畜禽粪污经沼气池发酵后所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再进行能源、原料和肥料利用。既促进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又实现沼渣、沼液的多层次循环利用。我县要求所有的标准化养殖场配套建设100立方米以上沼气池和沼液车,中小型养殖场沼气池达50立方米,农户沼气池为8立方米。据统计,我县8立方米沼气用户2万多户,每户可供4口之家全年8―10个月做饭照明,年可消纳粪便8万吨(400公斤/月、户)。我县有耕地65.3万亩,年可消纳沼液5873万吨(90吨/亩、年),林地55.2万亩(七里坪、板场、夏馆、城关镇、桃溪镇除外),年可消纳沼液6633万吨(120吨/亩、年)。
2.2.2综合利用模式:采用干清粪和尿泡粪免冲技术,每头猪饲养6个月,耗水量仅为800千克,相当于传统干清粪工艺的20%。牧原公司的做法为:待猪出栏后再集中用重水(分离的沼液)进行水冲至粪污处理区,利用挤粪机进行高速分离,收集干粪,用于制作有机肥,分离的沼液即重水重复利用冲圈,极大的节约了水资源。通过挤粪机、小功率排污泵、过滤池、积粪池、沼气反应罐、好氧池、储气柜、有机肥厂的原料库、加工车间、发酵车间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温室大棚等设施,实现对养猪粪污的综合治理。
3 病死畜禽尸体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按照GB16548要求,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方法有3种,即销毁、化制和高温处理。我县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3.1 深埋法适用于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
3.2 焚烧炉焚烧法适用于中小型养殖场。
3.3 安全填埋井填埋法:一般情况下我县要求养殖场配套建设安全填埋井,填埋井深度大于3米,下部4平方米。我县大部分中小型养殖场用此法。
3.4 化制法――制有机肥
化制原理:是通过将病死猪及病害生猪产品废弃物在高温高压下进行蒸煮化制,彻底杀灭病源体,从中提取工业用油、肉粉、固渣等副产品。
生产成本及处理效益:每吨生产成本600―800元。处理效益:死亡猪及死胎胎衣等经无害化处理后会产生肉固渣及油脂,据统计,每10吨病死猪,通过对“三废”的处理,可产生2.3吨肉饼、1吨油。不但杜绝了疫病的传播和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能够变废为宝,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肉饼将用于生产高档氨基酸有机肥,市场价格约3800元/吨,油可以直接做工业生物柴油,市场价格约3500元每吨。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范文2
1畜禽规模养殖概况
资阳市是以生猪为主导、山羊为特色的畜牧生产大市,畜禽养殖主体呈现以大中型养殖场为代表的集约化、标准化养殖,以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为代表的专业化适度规模养殖和以散养农户为代表的粗放式养殖并存的格局。
2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现状
全市畜禽粪污常年产生量约470万吨。9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均配套有粪污前端处理设施,50%的规模养殖场初步实现了种养结合就地利用,并建成了现代种养循环园区17个,面积2万余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初步形成了以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1就地利用主要是种养结合的园区采取该模式,实行干粪直接还田,沼气用作能源,沼液用于作物追肥。该模式中,种植和养殖为同一主体的效果较好,不同主体的效果次之,协议消纳的效果较差,上下游间几乎无利益联结。
2.2异地利用主要是针对大中型养殖场产生的、自身不能充分利用的干粪,种植业主采取远距离运输用于高效种植,少数实现了商品化。有些养殖场把干粪收集装袋,以每袋5元的价格销售给果蔬种植大户,将资源转化为效益。该模式运输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2.3林下养殖主要是利用林下资源开展肉禽养殖,采取禽-粪-草-禽的立体生态养殖方式,实现粪肥“零排放”。该模式投资小、成本低,养殖效益非常显著。
3粪污循环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长期以来,种植业和养殖业规划未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兼顾高效种植与生态养殖有机结合,种养严重脱节,未将种养循环园区作为现代农业规划重点。畜禽粪污尤其是沼液,处于种植业想用却用不上,养殖业想排无处排的窘境,导致种植业化肥过度施用、农产品品质不优、经济效益不高,养殖业治污成本高企、面源污染犹存、循环利用不畅。同时,养殖业选址布局随意性大,养殖业主重场内的生产性投入、轻环保成本性投入,治污设施不配套,循环利用不充分,场内是亮点、场外是污点。加之,养殖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未突出自身优势,着眼市场,走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路子,以低水平同质化方式生产。
3.2政策项目支持力度不够规模养殖粪肥收集、处理环保设施投资占建场投资三成以上,田间利用所需的土地整理、机电提灌、沼液储存、排灌管网、道路渠系投资巨大,单靠种养企业自身投入无力承担。加之,种养分属不同主体,相互间无利益联结,养殖场建设,种植户受益,存在建而不管、有而不用的现象,既影响养殖业的积极性,又制约种植业的发展。目前,国家对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支持项目有限。资阳市区域化、专业化粪肥加工和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体系建设与现代农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
3.3人才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和规范标准,而资阳市循环园区建设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模式制度创新不够,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而现阶段资阳市循环农业的专业技术和人才较为缺乏。全市区域化、专业化粪肥加工和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的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尚未形成,至今全市未建成一家生物有机肥厂和废弃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
4促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建议
4.1规划先行、种养协调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作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修订完善《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做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种养业规划相融合,与成都都市农业相对接。合理布局优势特色种养业,按照场区微循环、园区内循环、区域大循环的理念,科学规划适度规模养殖、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化有机肥生产。把建设种养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园区作为重中之重,围绕生态养殖布局高效种植,围绕高效种植布局生态养殖。加快发展集废弃动物无害化处理于一体的区域性现代生物质产业,大力培育跨区域性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种养结合、农牧互动、循环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带、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加大对乐至县创建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的规划指导与服务,在特色产业发展、循环园区建设、生物质产业培育、制度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4.2创新模式、促进循环在深入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的同时,不断探索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新模式,配套完善生态循环利用相关设施。
4.2.1对治污设施不配套、循环利用不充分的园区,实行种养结合、就地利用,打造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完善前端的雨污分流、干湿分离,中端的干粪堆放、沼液处理以及后端的沼液提灌、田间排灌等设施设备。
4.2.2对治污能力不足、消纳土地不够、不能循环利用的大中型养殖场和专业大户,围绕资阳市百万亩柠檬、蜜柑、蔬菜等优势产区,实行二次转运、就近利用,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养殖场配套沼液暂存和处理等设施,种植基地建设田间储存、施用道路和肥水输送等设施,鼓励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
4.2.3对利用畜粪、秸秆、废弃动物等农业废弃物,建设区域性、专业化的生物有机肥加工项目,构建农业区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要落实用地指标,重点支持原料收集、转运、加工、包装等成套设施设备。探索创新“谁使用谁建设、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谁付费”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建立种养业上下游之间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4.3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市、县(区)政府每年要从农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循环园区建设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重点支持粪肥收集、处理、利用、转运、加工等环节。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政策支持、有效监管的机制,采取“政府补一点、种植方出一点、养殖方付一点”的方式,通过招标,向社会购买服务,重点支持服务组织购置沼液转运设备和补贴运输费用。招引和支持有实力、有资质、有技术、有市场的大型企业投资建设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废弃动物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区域化、专业化的生物有机肥厂,制定有机肥生产和使用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项目用地、废弃物收储,在企业用电和税收方面予以优惠,同时对种植基地施用有机肥予以补助,并探索用秸秆换肥料、畜粪资源参股的新路子。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范文3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处置;资源化利用;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09-01
农业废弃物是指农业生产和再生产链中资源投入与标的产出在物质和能量上的差额,是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能量流失份额。农林废弃物是农业和林业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数量巨大,具有可再生、再生周期短、生物降解、环境友好等优点,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1]。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作物产量提高、畜禽养殖量增加、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不断展开,农业废弃物总量和种类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村青壮年劳力的流失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土地流转已大势所趋,对于可用作燃料和肥料的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越来越低,导致农业废弃物随意遗弃的现象日趋严重。
1 农业废弃物的主要特点及处置现状
我国农业废弃物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养殖业废弃物、种植业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业加工业废弃物[2]。养殖业废弃物包括畜禽粪便和栏圈垫物等;种植业废弃物包括农田、食用菌种植及果园残留物,如作物的秸秆、菇渣、蔬菜的残体或果树的枝条、落叶、果实外壳等种植业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包括农村居民生活废弃物,如人粪尿和生活垃圾等;农业加工业废弃物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剩余物,例如稻壳、麦麸、玉米芯、锯末、秸秆、树皮、果壳、蔗渣、畜禽粪便、菇渣、酒糟渣、中药渣等,来源于动植物,主要是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目前,我国每年畜禽粪便产生量约25亿t,农业生产中植物性废弃物排放量逾20亿t,而浙江省畜禽规模养殖巨大,仅生猪饲养量就高达3 150万头,占肉类(畜禽)总量的76%,且规模化饲养量达70%以上,估计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量高达3 500万t左右,仅浙江省每年农业生产中植物性废弃物总量约1 000万t,仅瓜果蔬菜的设施栽培面积已近13.33万hm2,产生植株残体逾500万t;作为浙江省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的食用菌年产约70万t,每年约有50万t食用菌生产废弃物,其中丽水地区食用菌产业产生的菌菇渣约25万t;农产品加工废弃物更是量大面广,各地均有分布。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食用菌栽培菇渣及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废弃物产生量大且比较集中,其中富含有机物和多种矿质元素,而氮、磷、钾等植物需求的养分较高,并具有一定的持水、透气和吸附能力,这些有机废弃物利用率不到30%。浙江省农林废弃物数量多、利用方式简单、利用效率低,农林废弃物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传统生产模式的稻油秸秆,由于二茬种植间隔时间短、还田效果差、劳动力成本高等原因,废弃物往往被丢弃在田边河岸或烧掉,近年来蔬菜残体产生量大而集中,既没有专门的场地堆放和处置,又没有简便易行的处理方法,一些农业园区周边田间地埂及河道堆积如山、焚烧非常普遍,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农林加工废弃物的随意堆放,更易造成病原菌和蚊蝇害虫的滋生繁殖,增加农村生产及生活环境中病原菌和害虫的数量,对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污染周边空气、水体和土壤,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何有效地充分利用这类庞大的自然资源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 农业废弃物研究、处置及利用技术
2.1 作为生物质能源材料
农业废弃物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一部分,其开发和利用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能源研究和环境领域的新热点。农业废弃物多数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衍生物,与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可再生性,其来源于动植物,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再生,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都属于可再生能源;二是通过合理的利用、科学的规划可以实现其可持续性;三是作为农业大国,生物质种类多样、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四是利用方式多样性,目前农林废弃物的利用主要是采用热转化、生物转化等方法,将其转化为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含氧燃料以替代化石燃料;将木质废弃物经高压,压缩成棒状、颗粒状的质地坚硬的成型物,该成型燃料可以用作锅炉、家庭取暖等;还可以通过直接气化,将其转变为电能进行利用。因此,农业废弃物再利用不仅具有可行性也具有必要性。大力提倡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不仅可以节约化石能源,缓解能源供给矛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实现环境友好社会的需求。
2.2 农业废弃物通过堆肥化处置回归到农业再利用
2.2.1 畜禽养殖废弃物堆肥化处置生产有机肥及其专用肥。基于农产品安全生产对有机肥的巨大需求、高蛋白饲料源短缺等现实情况,结合畜禽养殖排泄物的特点和特性,通过猪、鸡粪繁殖蝇蛆养殖生物脱水处理工艺、牛粪添加吸水的农林废弃物纤维素类辅料,高温好氧发酵堆肥化处理及有机肥产业化方式,快速使这些废弃物腐熟、稳定,经干燥、粉碎等工艺获得优质的蝇蛆生物蛋白和商品有机肥料(符合NY525-2012),在作物施肥、土壤改良及耕地地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和中低产田改造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开发多种功能有机肥、多种作物复合专用肥等产品。
2.2.2 农林生物质废物堆肥化生产土壤改良剂、育苗及栽培基质。将山核桃壳、锯末、枯枝落叶、菇渣、药渣等农林废弃材料经过机械粉碎处理,并进一步经堆肥化发酵腐熟和消毒处理,这些废弃材料经发酵腐熟后,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富含有机物、氮、磷、钾及多种矿质元素,并且具有良好的持水、透气和吸附能力,可以改善黏性土壤的团粒结构,使土壤疏松,增强土壤的通透性、透水性和持水能力,利用其吸附作用可以减少养分的流失,作为优良的土壤改良剂;不同农林废弃物腐熟稳定化后按照一定的配比配制成不同配方的育苗及栽培基质,可在原有草炭营养基质配方基础上替代草炭等不可再生资源50%~100%,降低了成本,在多种瓜果、蔬菜及花卉苗木上应用表现良好,是今后城市道路绿化、边坡绿化、市民阳台绿化及屋顶绿化的优质土壤替代品。
2.3 农林废弃物在环保废水、废气处理中的应用
农林生物质废弃物(如花生壳粉、木屑、椰壳、甘蔗渣、玉米芯、树皮、茶叶等)分子结构多样,分子内活性基团选择性大(如壳聚糖、木质素纤维等),易于采用不同的改性工艺来制备结构多样、针对不同废水、废气的吸附剂,吸附废水、废气中的染料、重金属、颗粒及有毒、有害物质等,农业废弃物具有来源丰富、可再生、无毒性、成本低、可生物降解、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环境友好,使用后的生物吸附材料排放到环境前,不用做进一步的处理,可以在吸附操作后进行焚烧而不造成环境污染[3],是环境保护中一类经济实用、来源广阔、可再生的优选材料。
2.4 农林废弃生物质炭化技术及生物炭开发利用
生物炭在土壤固碳、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中的双重作用成为当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4]。利用农林废弃物进行生物炭开发利用是当前国际农业土壤固碳、废弃物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低碳农业核心国际竞争技术。该技术是研究开发各类农林废弃生物质炭化技术并推动生物炭产业化,可有效缓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碳排放增加、环境污染加剧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一系列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将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列入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之一。《浙江省农业生物技术科技专题方案》(2011—2015年)指出,农业废料和能源植物等成为产业创新的焦点,生物工程技术成为主导的技术创新路径。以生物质炭化技术及生物炭高效生产及系列生物炭产品开发应用为抓手,生物炭具有多孔性、巨大表面积及羧基基团,因而具有较大的离子交换量(CEC),具有较强持水能力及更高的养分保持能力,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能改变土壤的生物质种类、生物活性,提供肥料利用率,必将促进土壤固碳减排,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发展前景及展望
近10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投入逐年增加,但集中处置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规范还远没有到位,不仅使大量农业固体废弃物可再利用资源白白的浪费掉,而且还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压力,更不能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业废弃物日益增多与处理技术滞后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生态建设的瓶颈因素之一。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开展农林废弃物的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减轻农林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和“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积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美好,必将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4 参考文献
[1] 田赟,王海燕,孙向阳,等.农林废弃物环保型基质再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通报,2012,42(2):497-502.
[2] 陶思源.关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问题的思考[J].理论界,2013(5):28-30.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范文4
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水体水质破坏40%以上来源于农村面源污染,而养殖污染又是农业面源的主要方面,已成农村首要面源污染。据统计,全市养猪规模已达99万头,规模化养殖业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集中排污,相比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和监控,规模化养殖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罗坊沼气站将附近大型养殖企业收集的猪粪进行多元原料混合厌氧发酵,可有效消纳养猪场废弃物。目前每日实际可消解猪粪24吨,达产运行后,每日可消解猪粪肥约100吨,相当于10万头猪的规模。针对目前养猪场普遍存在的病死猪问题,沼气站建设了病死猪集中无害化处理中心,定期收集病死猪,采用高温生物降解技术,每年可处理病死猪约2万头。从根本上杜绝病死猪肉流向社会,有效地避免了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问题的发生。由于农业连年丰收,全市农作物秸秆(废果)产生量逐年增多,秸秆经沼气池粉碎、高浓度发酵工艺处理,每年可消纳农业生产废弃物(秸秆、废果等)约5000吨,实现了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转变农村燃料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当前,农村家庭烧饭中使用的主要燃料为木柴和煤炭,这种传统的“烧柴”导致林木的浪费和消耗,“烧煤”导致了空气污染。此外,农村烧柴、烧煤容易使家里烟熏火燎,这种环境下导致油烟四处扩散,影响烹饪者的身体健康,更严重的还给周边环境造成带来影响。后普及使用煤气罐,对于普通农户来说,费用较高。罗坊沼气站建成后,相对传统液化气来说,沼气价格相对便宜,且环境干干净净,经济环保。目前,沼气站已经实现对3000多农户安全、稳定、不间断供气(沼气),补充了现代农村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不但使当地农民彻底告别了往日的柴火灶、煤灰炉和煤气罐,减少约四成的燃料开支,还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能源结构,实现了节能减排,成为农村重要的民生工程。
带动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助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现代农业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通过施用沼气肥则可以解决造成土壤营养成分失调、板结、作物品质下降等问题。沼气工程生产出的沼液作为有机肥料,其营养成分可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参与光合作用,从而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另外植物叶面喷施沼液,能对部分病虫害起到防治作用,减少化学药品使用,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一种长效的生物肥料。罗坊沼气站处理有机废弃物过程中产生的沼渣、沼液,经分筛和深加工后成固态、液态有机肥,规划年产固态肥1万吨,液态肥3万吨,可减少化肥量0.2万吨,不断提升土壤质量。辐射带动周边10万亩水稻田、蔬菜园、果园实现生态有机种植,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串起农业生态循环链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范文5
1新乡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精品农业比重不高
近年来,新乡市在粮食产量逐年提升的同时,化肥、农药和水消耗较高(化肥消耗量571.0kg/hm2),远高于国内先进水平。“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总面积达14.7万hm2,在河南省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新乡市畜牧业发展迅速,养殖业增幅在全省前列,目前养殖小区总数达到330个,各类规模养殖场达到21900多个,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11.7×106kg、315.3×106kg和227.8×106kg,分别占全省肉、蛋、奶总产的5.6%、9.1%和9.1%,但规模化养殖场数量较低,农户散养依然偏高,散养比重高达65.0%,走的是“初级农产品转化成食、粮、畜、禽”后再加工的路子,虽然给当地畜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严重的农村面源污染,以及“与人争粮”的局面。
1.2资源利用率较低
小麦、玉米、水稻是新乡市的三大优势粮食作物,200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59.7万hm2,粮食总产量374.9×104kg,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达450.0×104kg。虽然通过青贮氨化、食用菌培植、沤肥、还田等措施,使秸秆部分实现了资源化,但大部分秸秆为初级利用,饲料化、原料化等较高水平的资源化利用比重低,不足秸秆总量的10.0%,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进展缓慢,基本未建设合理的废水处理设施,只有小部分进行了产沼气、灌溉等简单处理,处理率不足20.0%。养殖业粪便缺乏标准化的处理设施,利用层次较低,大多为露天堆放、自然晾晒后低价出售。资源化利用层次不高,给周边空气环境、区域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1.3农业产业体系缺乏有效耦合
农业产业体系是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2]。各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构的整体性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3]。其中,畜牧业上连种植业,下连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上一个环节的废料转换为下一个环节的原料,在循环过程中,多重加工增值,减少排污。但是新乡市的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种植业、畜牧业和加工业之间缺乏有效耦合,导致能源和物料的流动成本增加。
2新乡市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2.1构建的基本理念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4]。在农业领域推行循环经济,不仅是节约资源、防治污染的需要,也是农业生产本身的需要[5]。因此,结合新乡市农业发展现状,在推进新乡市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构建上着重体现以下理念:
2.1.1反馈式资源利用把农业生产活动由过去的“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物质单项流动,转变为“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式循环过程[6]。使新乡市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在不断进行的农业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最终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接生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和大众消费绿色化,提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图1)。
2.1.2多样性发展模式根据新乡各县区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如封丘县适宜种植金银花、原阳县适宜种植水稻等,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多模式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注重品种、养殖和生态的多样性,按照各县区的地域特点和特色农业品种,构建最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的生态农业模式。
2.1.3多元化参与主体根据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建立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依次递进的多元维度空间:即农户、生态农业园区和区域循环农业3个层面。三者之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平台。建立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多主体参与,各部分之间有机结合、协同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系统,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根据参与主体的范围,将农业循环模式划分为“农户小循环、园区(村庄)中循环、区域大循环”。
2.2发展节约型农业
结合国家粮食战略核心区建设,以实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为载体,大力推进科技农业、精品农业。
2.2.1节水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积极开展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在丘陵、山区和干旱地区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注重开展雨水集水利用,扩大耐旱节水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以封丘县、原阳县等农区为重点,开展田间节水工程建设,推广田间灌溉节水技术,推进节水型农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建成10个农业节水示范工程。
2.2.2节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标准农田管理;加快耕地地力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以国家“沃土工程”建设为载体,推动耕地综合培肥改良;强化标准农田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建立标准农田质量档案和数据库,启动标准农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
2.2.3节肥全面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普及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控制无机肥施用总量;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大力提倡增积增施有机肥,重点推广配方肥、专用肥、掺混肥等,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推广水肥耦合一体化施肥技术;到2015年,建立市、县土肥化验测试体系,全市小麦、玉米和水稻主要农作物测土施肥比例达到90.0%,化肥施用强度较2009年降低30.0%;推广水肥耦合一体化施肥面积3.3万hm2。
2.2.4节药推广新型植保器械和低容量喷雾技术;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应用;建立农作物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治理;扩大生物农药、有机农药的使用面积,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建立一批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区。
2.2.5节能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推进省工节本农机技术应用,注重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步伐,提高农机应用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加快节能增效农机技术应用,推广一批节能型新式农业机械。
2.3着力实施养殖业清洁生产
畜禽养殖业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处于中间环节,对农业面源污染大,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2.3.1制定环保规程和环境准入制度针对新乡市不同畜种、不同规模、不同管理模式的养殖场(小区)污染特点和不同污染物产生途径、产生量、排放特征,制定环境准入制度和相应养殖场(小区)环保设施建设规程。根据不同区域内的环境承载能力,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依照区域养殖业环境准入要求,按畜种、养殖模式确定养殖场(小区)的分布与建设规模。
2.3.2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生态环保饲料,提高饲料生物学转化效率,注重清洁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减少污染物排放;在规模化禽类养殖场(小区)推广固液快速分离微缝地板及配套的清粪设备,减少冲洗水用量,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在新建猪场积极推广新型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2.4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主要为秸秆、粪污和林业三剩物等,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2.4.1以沼气为纽带,构建“三个层次”的循环系统围绕畜禽粪便的资源化,以实施沼气工程为纽带,构建区域、村庄、农户三个层次的循环系统,创建“区域大循环、村庄中循环、农户小循环”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图2)。
1)区域大循环模式。加强区域协调,探索沼气利用的新模式,突破沼气规模化利用难题,扩大沼气应用用途和范围,实现沼气规模化生产、工业化应用。鼓励恒友牧业等龙头企业依托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构建“养殖基地—沼气—管输—清洁能源(农户、企业)、“养殖基地—沼气—发电”、“养殖基地—沼气—沼渣、沼液—农田”等循环经济链条,形成区域范围内的养殖基地、农户、企业、农业大循环格局。
2)村庄中循环模式。以村庄为主体,在畜禽养殖小区,开展集约化沼气工程建设,建设中型沼气站,实现养殖基地集中制沼气,沼气供应农户,沼渣、沼液用于效益农田的村庄中循环。推进以村庄为单位的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提升处理水平,改变畜禽粪便处理层次低、资源化利用方式落后的现状。
3)农户小循环模式。以农户为主体,因地制宜推广农户自建小沼气池,沼气用于农户生活,沼渣、沼液用于农田的农户小循环。重点在县城郊区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推广“四位一体”农业循环模式;在农区,重点推广“一池三改”和“畜—沼—果、林、菜”模式。支持养殖基地(小区)建设有机肥厂,使畜禽粪便达到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的,利用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三元生物有机肥等新型绿色高效复合肥。
2.4.2以秸秆为原料,推广“四化”利用模式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将秸秆加工处理,使其变成肥料、饲料、原料、能源等,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7]。积极引进先进的循环经济新技术,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资源的深度利用。
1)秸秆肥料化模式。以农户为主体,加大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机械化直接还田和快速腐熟还田技术,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机械化,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
2)秸秆饲料化模式。以养殖场(小区)为主体,大力发展秸秆青贮氨化饲料,鼓励采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生物蛋白饲料。
3)秸秆原料化模式。以企业为主体,鼓励加工企业利用秸秆为原料,生产非木纸浆、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促进农业与工业之间的耦合;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产业,形成“种植—秸秆—食用菌—菌渣—种植”的循环模式;以稻草、稻壳为原料,在原阳、封丘等沿黄水稻种植区积极发展草编产品和稻壳生产活性炭。
4)秸秆能源化模式。积极推广秸秆压块、炭化、气化技术,推进秸秆气化示范项目和辉县生物质能热电厂、河南新锐秸秆发电有限公司秸秆发电项目建设,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农户积极参与,县、乡(镇)人民政府引导,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支持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
2.4.3以林业“三剩物”为原料,加快剩余物材料化利用新乡市现有林地14.3万hm2,活立木蓄积量847.0万m3,全市林木覆盖率25.3%。近年来,全市林业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人造板加工规模达到20.0万m3,林业年产值达18.3亿元。充分利用当地林木资源,鼓励和支持采用木材节约和替代技术,开展林业废弃物和次小薪材综合利用,发展板材加工等较高水平的资源化利用,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合理利用枝丫材、淘汰更新的果树、树皮等林业剩余物,构建“林业剩余物—板材”循环型产业链;实施林业剩余物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木塑型材等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点项目。
2.5推广循环型农业特色园区模式
2.5.1畜禽养殖集中区模式以畜禽养殖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业“种—养—加”集中在一定区域,产品和废弃资源在园区内实现闭路循环。围绕秸秆资源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围绕畜禽粪便大力推进沼气工程,围绕种养业废弃物开展食用菌栽培,围绕畜禽养殖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围绕养殖业需求大力发展生态牧草种植,形成“种植—秸秆—养殖—粪便—沼气—种植(牧草)—养殖”、“种植—秸秆—养殖—粪便—食用菌(鱼)—种植—养殖”、“养殖—加工—废弃物资源化”等多条循环链,形成“一园多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养殖区、加工区、废物处理区、牧草种植区等)的特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实现经济效益突出、资源产出率高、“三废”趋向零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图3)。
2.5.2生态观光型农业园区模式在新乡市、各区县的近郊区,发展具有生态农业特色和农业观光功能的生态观光型农业园区,形成典型的“粪—沼(菌)—粮、果、菜”、“粪、秸秆—双孢菇—有机肥”、“粪—沼(菌)—鱼”、“草—鹅—肥料—果、菜”、“粪—沼(菌)—精品花卉”等生态农业模式,实行农、林、牧、鱼结合,打造城郊休闲和观光农业。
2.6健全农业循环经济服务体系
对污染的经济学特征分析表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国家行为或政府行为引导和规制的经济模式[8]。因此,新乡市相关部门需要完善组织领导和机构设置,制定支持和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公司+农户+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逐步建立统一提供良种、统一提供饲料配方、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提供疫病防治、统一集中销售产品的农业产业化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公共信息、技术指导、疫病防治、食品安全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努力提高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重点扶持畜产品生产和加工骨干企业,走“品牌+规模经营”之路,努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建立健全畜禽防疫检疫体系,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程,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确保新乡市畜牧业生产安全;通过健全完备的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对新乡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范文6
一、统一认识,明确建设目标。
规模猪场集粪棚封闭式改造提升是全面落实浙江省畜禽养殖废弃物高水平资源化利用工作基础,也是减少粪污及臭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的有力手段;农牧对接绿色循环体建设是深化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有效举措,也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最经济有效、最持续运行的根本途径;美丽生态牧场示范创建是养殖场与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畜牧业转型提升、绿色发展对外展示的窗口。2018年开化以乡村振兴和钱江源大花园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提升规模猪场集粪棚22个、建设农牧对接绿色循环体5个、创建美丽生态牧场20个,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9%以上。
二、严格标准,保证建设质量。
开化各乡镇(芹阳办)严格按照《浙江省畜禽规模养殖场封闭式集粪棚建设指南(试行)》、《浙江省农牧对接的绿色循环体建设标准(试行)》和《浙江省级美丽牧场创建标准》,主动谋划、积极作为,坚持以地定畜、以种定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效落实建设主体,编制“一改造提升一方案”、“一循环体一方案”和“一美丽牧场一方案”,明确建设任务和措施,扎实推进畜牧重点工作,确保建设质量,打造了一批“场在园中、绿色美丽”嬗变中的开化绿色畜牧业。2018年畜牧重点工作已于11月26日率先通过市级评审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