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范文1

现将新区成立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______新区基本情况

______新区于20__年2月份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按照省政府《______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______新区的功能定位为“五区”,即______市“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和对外开放示范区。

______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班子于20__年12月组建到位,新区机构和岗位设置随后也逐步到位,下设六个副县级局办和两个科级局办,现有工作人员200人。副县级局办分别为综合办公室、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展改革规划局、国土建设环保局、财政局、招商融资促进局,科级局办为农村工作办公室和社会事业局。为加快推进______新区建设,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______新区建设的决定》,明确了新区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发展原则,界定了对新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20__年5月完成区划调整,初步规划面积177平方公里,辖李万、文苑、文昌3个街道办事处,宁郭、阳庙2个镇和苏家作乡,共89个村,20.7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7万)。

两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奋力走在全省新区建设前列”的目标,强力推进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__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9.8亿元,同比增长1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9.33亿元,同比增长22.8%;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99亿元,同比增长40%;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完成20亿元,同比增长1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08亿元,同比增长4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01亿元,同比增长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14亿元,同比增长15.7%。今年一季度,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5亿元,同比增长17%。今年1—4月,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7.3亿元,同比增长2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7.5亿元,同比增长23.3%;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71.93亿元,同比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5亿元,同比增长36.1%,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6.4亿元,同比增长99.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94亿元,同比增长38.5%。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规划先行,引领新区建设。20__年5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______新区空间战略发展规划》通过评审,该方案以“灵山秀水,五彩______”为主题,为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新的战略思路和启示。20__年,我们又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式启动了《______新区总体规划方案》编制工作。今年4月11日,组织了《______新区总体规划方案》中期成果汇报会。按照规划构想,未来的______新区将从“危机转型”走向“综合转型”,重塑______城市价值的核心战略,在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们正与编制单位就具体问题进一步沟通,计划上半年完成规划编制,进行评审。控制性详规和各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将随之启动。

(二)突出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20__年,新区实施项目129个,其中有5个项目被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0.3亿元的厦工二期技改扩建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厦工配套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标准化厂房园区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瑞庆发动机项目、总投资23亿元的中国兵装大江重工产业园项目),23个项目被列为市重点建设项目。今年,新区共安排16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569.7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119.3亿元,其中,总投资25亿元的瑞庆发动机项目、总投资7亿元的______灏通管业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标准化厂房园区(大中原精品产业新城)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光源电力LED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3亿元的中国兵装大江重工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0.3亿元的中国兵器______光电产业园项目、总投资9.2亿元的______同仁医院康复养老中心项目等8个项目被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77个项目被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领导分包、一套班子服务、一线解决问题,要求每个项目都有分包人员,每个项目工地都能看到服务人员的身影。目前,厦工配套产业园项目已经竣工投产,______科技总部新城项目一期10栋楼主体已经封顶,标准化厂房园区项目1#厂房主体竣工,中国兵装大江重工产业园项目联合厂房正在施工。特别是投资25亿元的瑞庆发动机项目一期工程,从20__年2月开工建设,到10月18日发动机批量下线,仅用时8个月,创造了新区项目建设的新记录,也创造了国内同类项目建设的最快速度。这些项目的实施,使新区装备制造、光电、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并获得“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河南省特色装备制造园区”称号。

(三)大力招商引资,激活发展活力。我们规划了厦工工业园、光电产业园、汽车产业园、韩国工业园、科技总部园、河南理工 大学科技园和标准化厂房区等“六园一区”,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六园一区”开展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聚。20__年,共签约各类项目117个,合同总金额268.9亿元。主要项目有:投资38亿元的威佳汽车城项目、投资11亿元的美晶金刚石项目、投资10亿元的光源电力LED产业园项目、投资10亿元的星通北斗物联网项目,涵盖工业、服务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多个领域。今年1—4月份,我们与中国新型房屋总公司就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铁物资集团有限公司就先进装备制造物流园区项目进行深入沟通和洽谈;与修正药业集团就修正药业______产业园项目达成合作协议;与郑州华晶科技签订了总投资5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园合作意向。

(四)建设新型社区,促进城乡统筹。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村为主、群众自愿的原则,引进了中国新型房屋集团、亿祥置业、金江置业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开发商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前仇化庄、芦堡、翠福园、秦苑、杨庄等5个新型农村社区已开工建设。对整个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规划,将核心区及乡(镇)、街道的89个村整合为17个社区(其中,核心区8个,乡(镇)、街道9个),目前已全部完成规划设计。核心区8个社区计划利用5年时间(20__年-2016年)建成,乡(镇)、街道9个社区计划6年时间(2013年-2018年)建成。计划投资196.8亿元,建设安置住房1210万平方米,可安置人口11.4万人,规划集聚人口24.14万人,可节约建设用地2.55万亩。

(五)立足功能完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来,先后完成九洲路、永兴路、世纪路、凯旋路、神州路等多条道路建设,玉溪路(太极路—文苑路)和山阳路、世纪路和神州路等4个供热工程建设,新增道路里程5.53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1.56万平方米,新增供水、供气、通信管网16.5公里。开工建设新河变电站,进一步完善了新区的电网结构。今年,我们又依据新区规划开工建设了中南路、黄河大道、南洋大道等三条新区主干道路,开工建设了生态公园、南海路景观河道、中原路污水管网、热力中心二期等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六)创优发展环境,构建和谐氛围。新区成立以来,始终把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构建和谐发展氛围。一是创优项目建设环境。在项目建设中实行“四个一”工作制、领导干部分包项目责任制、项目问题直通车、重大项目协调服务、项目服务考核奖惩制和项目手续办理公示等制度,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基层配合的良好氛围。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在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各项惠民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实施了新区农民养老补贴、就业培训和就业补贴、教育补贴及进区单位聘用辖区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补贴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仅20__年就发放各类惠农惠民资金2.1亿元。实施了______同仁医院(______新区中心医院)、北大附中河南分校______校区等一批社会事业类项目,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北大附中河南分校______校区项目总投资3.6亿元,可容纳学生20__余人,已于20__年秋季开始招生。______同仁医院按照三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设计床位1800张,总投资8亿元,其中,一期项目投资4亿元,建成一座拥有600张床位的门诊病房综合楼,已于5月19日举办了医院落成及大型专家义诊活动,近期正式开业。这两个项目的实施将打造______市最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可为区域居民和外来客商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医疗服务。

三、下步工作打算

2013年是新区实现“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目标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大好机遇,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解放思想、勇于担当、务实创新、负重奋进,突出“项目建设、功能完善、民生改善”三项工作重点,努力打造“实力新区、开放新区、活力新区、魅力新区、幸福新区”。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争先创优目标。围绕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重大战略和市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总体要求,扎扎实实推进新区创新提升年建设,在各个领域开展争先夺冠竞赛活动,做到单项工作争第一,全面工作创一流。全力以赴抓紧抓好“十大建设”中涉及新区的项目;确保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新区创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十快”。

(二)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今年,新区计划实施项目169个,其中,续建项目57个,总投资266.9亿元;新开工项目112个,总投资302.8亿元。为发挥重点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又从中筛选了光源电力产业园、北斗物联网、兵装产业园、美晶金刚石等16个区重点项目,确保完成投资48.24亿元。全区上下将一以贯之地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统领,着力创新项目工作机制,抢抓机遇谋划项目、全力以赴争取项目、高效服务推进项目,靠项目增强发展后劲,靠项目积聚发展实力,靠项目提升新区形象。

(三)强力推进招商引资。要注重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扩大开放招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认真落实招商引资“1166”工作目标,即:全年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5亿元以上项目10个,1亿元以上项目66个,紧紧围绕“六园一区”和装备制造产业园、综合保税区、商务中心区建设,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和产业招商方向,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模式,通过产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努力做到引一个项目、进一批 企业,引一个企业、带一个产业。

(四)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大沙河为发展轴线,向东拓展、向南推进,逐步扩大城区面积。加快建设南洋大道、黄河大道和神州路、世纪路等延伸工程,构建东西通达、南北贯穿的路网结构。加快实施新河变电站、滨湖变电站等一批输变电站和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工程;改造高新热电厂,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加快供热管网、供气管网、供水管网、污水管网建设。配合实施好大沙河、新河等水系治理工程,建设碧莲湖、沁泉园、生态公园等生态工程。

(五)继续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加快推进核心区在建社区,坚持高标准建设,实施全过程监管,把社区建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阳光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年初安排的社区建设扶持资金专项用于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撬动引导社会投资。对偏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的村,探索实行政府主导模式,由管委会直接融资建设。突出抓东小区和与中新房合作的阳庙、苏家作新市镇建设,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它乡(镇)、街道加快社区建设步伐,全年至少新开工建设6个新型农村社区。

四、问题及建议

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新区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逐渐显现,需要市委、市政府协调解决或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由于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向的局限,汇报这些问题和建议多是从新区定位出发的,不妥的地方请批评指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强化对新区建设的领导。为加快新区建设,新区成立初期,市委、市政府成立了______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在研究支持政策措施、推进区划调整等涉及新区建设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恳请市委、市政府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实行例会制,定期听取新区建设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二)用地问题。两年来,市国土部门对新区项目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在土地供应方面仍难以满足新区项目入驻的需要。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土地指标问题。目前,我们的在谈、在建项目,包括汽车发动机配套产业园、兵装配套产业园、华晶超硬材料产业园、修正药业______产业园、先进陶瓷产业园、中铁物资集团______物流园、清大工业园等项目,拟用地面积达6860亩,建设用地保障难度很大,希望市政府解决。

2.基本农田数量偏大。新区范围内基本农田面积达6566.13公顷(折合98492亩),恳请市政府调出部分基本农田,增加新区建设用地和产业发展空间。

3.供地程序问题。目前,新区建设用地的公开出让及土地出让金流转返还的过程是:国土分局拟定出让方案市国土局组织评估、编制土地出让方案市国土局办公会研究报主管市长审批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拟定出让公告报市国土局批准后组织登报,同时在市国土局土地交易网上挂牌确定土地受让方土地受让方缴纳土地出让金至市国土局土地专户土地出让金转市财政局新区财政向市财政局申请返还。

目前新区土地出让金的审批返还过程较为繁琐,资金运转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半年都转不过来,给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带来很大压力,且给客商造成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建议能够尽快理顺关系,提高资金运转效率,加快招商项目落地。

(三)规划问题。由于新区总规尚在编制,未正式批准,新区规划手续办理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

1.新区的功能定位。新区包含了45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又包含了39.5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同时商务中心区的一部分也在这个区域内,这些区域的功能定位与新区的功能定位交叉重叠,很难准确把握。希望市政府能进一步明晰新区的发展定位,留足工业发展空间,加快产城融合步伐。

2.两河两岸(新河、大沙河)的规划控制区域内项目摆放问题。城市水系建设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发展工程、民生工程,新区将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加快推进。但两河两岸规划控制后,区域内在建和拟建项目面临规划建设手续完善的问题。建议控制区域内已启动的农村社区项目和工业项目维持现状,已确定选址和拟确定选址的社区及工业项目也恳请研究批复。

3.规划审批问题。按照《决定》要求,新区“一书两证”的审批核发等规划管理应由市规划部门委托新区规划部门负责。目前,新区每个项目的选址、控规、平面规划及整体效果图、单体建筑效果图,不论规模大小、用地位置均要报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查,主要领导同意后再上业务会讨论,最后报主管市长审批。建议市规划委员会定期专题研究新区项目审批事宜,提高审批效率,加快项目入驻速度。

(四)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问题。核心区21个村按照符合规划要求、宜分则分、宜聚则聚的原则,大体上分三种类型:一是已经原高新区批准开工建设的小区,如仇化庄社区、翠福园社区、秦苑社区。新区将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水平配套,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二是在规划居住区内的村,如杨庄、南李万、住郭庄。这几个村选址位置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居住区范围内,且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完善,已形成了生活区。我们将按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与商住小区一并开发建设,把这些小区建成让群众满意、让政府放心的精品工程,打造城市建设亮点。三是尚未集中安置的11个村分东、西两个社区集中安置。核心区的社区建设,开发条件已较为成熟,均有开发商积极参与,建议市政府统筹考虑,在规划建设方面予以支持。核心区外的68个村已经规划编制为9个社区。当地群众对此期盼已久,也希望规划审批能尽快提上日程。

(五)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1.在建基础设施工程资金压力大。去年,仅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达到3.27亿元。今年,新区开工建设了世纪路东延、神州路东延、黄河大道和南洋大道等多条重大道路工程,加上绿化、供水、供电、供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至少需投资5.21亿元,资金支出压力很大。

2.拟建基础设施工程资金缺口大。今明两年,新区计划开工建设的中南路、东苑路、南海路等道路工程,需投资近8亿元,资金缺口较大。

3.市管道路建设需要尽快启动。新区当前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亟待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建议市政府将新区范围内的市管道路工程列入议事日程,尽快启动实施。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范文2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开展“三进三解三促”活动是区委的统一部署,是“党员干部进基层、排忧解难促发展”活动的深化和拓展,对此,我局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了会议对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局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卫生系统开展”三进三解三促”活动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要求全区卫生系统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带头深入基层、体察民情,解决难题,深化医改,推动各项卫生重点工作的落实。各医疗卫生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为推动活动顺利开展,营造活动良好工作氛围,我局通过各种形式对“三进三解三促”活动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一是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出宣传栏、发宣传单等形式对活动进行了宣传,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共悬挂宣传横幅12条,出宣传栏12期,发放宣传单500余份;二是根据区委活动办的有关要求,为加强与走访对象的联系,我局为每一名党员干部印制了《“三进三解三促”活动服务群众联系卡》50张,通过发放联系卡,进一步增进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和感情;三是组织医务人员开展了健康教育宣教活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和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使卫生健康知识深入到基层,为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深入基层,掌握情况

为全面掌握我局定点扶贫村镇村的基本情况,更好地谋划好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打好扶贫攻坚战,4月27——29日,我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一行11人到镇村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地察看该村的人畜饮水、村屯道路、水利设施、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深入农户家中,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等方式,全面了解了该村的一些基本情况,形成了“一村一策”建议。6月27日,区委《关于在全区深入开展“三进三解三促”活动的通知》下发后,我局再次组织党员干部5人到该村走访调研,现场办公。大多农户反映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无集体经济,村民经济条件较差。且该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务工技能水平较低。有几名低保户身体残疾,体弱多病,生活比较困难、就医不方便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局一一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帮扶措施,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服务,推动发展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范文3

一、农业农村经济克服困难保持平稳发展势头

2009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宏观调控一揽子政策措施,按照“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总体要求,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干旱冻害自然灾害双重不利影响,在粮食生产连增6年、农民收入连增5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为有效化解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可达31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和8%,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年度目标均有望超额完成。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0545万亩,实现“夏增、秋增、全年增”,总产预计达到863亿斤,同比增长1.3%。德州市小麦、玉米两季亩均单产合计1061.4公斤,率先整建制实现“吨粮”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园艺、畜牧、水产三大优势产业。预计全年瓜菜产量超过1亿吨,增幅4%;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86万吨、376万吨、265万吨,分别同比增长8%、3%、4%;水产品产量765万吨,出口创汇33亿美元,主要渔业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稳步推进生态建设,新增造林200万亩。

(二)保持“三农”投入增长势头,夯实发展基础

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到重中之重位置,着力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生态工程、“水电路气房”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强化发展基础。全省财政安排“三农”投入972.1亿元,增长31.1%,其中省级财政预算内安排资金175.7亿元,比上年增加30.3亿元,增长20.8%。与此同时,积极利用政府外债,投向“三农”建设。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全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70亿元,同比增长20%。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

全省共安排各种补贴资金81.25亿元,同比增加19.55亿元,其中,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种粮大户奖励资金56.67亿元,平均每亩补贴84元。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城乡经济融合,提升农村富裕劳动力吸纳能力。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培育劳务品牌,扩大转移就业范围与规模,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新增122.4万人。加强国内外市场开拓,完善市场流通调节,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和棉花、猪肉、油料等收储制度,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在产量增加和价格上涨共同推动下,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在多种措施综合推进下,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

(四)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

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南水北调重点工程进度过半,胶东调水开工单项工程92项,东调南下单项工程全部开工并完成总工程量90%以上。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展开,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全部完成,建成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3.6万处。改造中低产田179万亩,建设标准粮田48万亩。新增解决23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改造农村公路6000公里,通油路行政村比例达到97.5%。农村中小学校舍、县乡医院改造顺利推进。累计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261个,新增大中小型全民健身工程1100多处、农民体育健身设施21700个。启动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新房100万户,改造危房15万户。有农业人口的135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新农合制度,参合率达到98.6%。地方新农保试点县达到55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标准逐步提高。

二、扩内需政策落实到位效果明显

(一)突出制度建设的根本作用,认真落实项目配套资金

按照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把落实投资作为工作关键点,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突出制度建设的规范作用。制定出台了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新办法,通过简化审批环节、权限下放、提取管理经费、提高服务效率等举措,进一步调动了市县配套投资的积极性。以省政府文件出台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资金来源渠道,年可筹集专项资金8亿多元。

(二)贯彻中央决策与创新地方举措相结合,努力发挥扩内需效应

建立了新增农林水项目调度制度,定期汇总分析并及时通报。同时,组织开展“三个百分之百”现场大检查,指导各级和行业部门成立专项督导组,负责落实本行业、本区域项目进展情况和建设质量。截止2009年底,四批中央投资项目开工1209个,前三批项目基本实现“三个百分之百”。据测算,我省目前已完成的新增投资可增加就业岗位50多万个,吸纳农村劳动力700多万人次。启动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通过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努力刺激和活跃农村消费市场。1―11月份,全省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900亿元,同比增长1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抓当前谋长远,规划运筹农村经济发展新布局

一是以编制并推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发挥资源特色,突出功能定位,优先发展畜牧和渔业,建设黄河三角洲绿色生态农业基地。二是把握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机遇,以编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为龙头,推进蓝色经济与绿色经济融合,以蓝色产业带动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以海洋渔业为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技术高端、绿色品牌的农产品生产、示范、出口基地,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三是以编制《山东省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为龙头,整合投资,统筹建设,推进全省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实现战略性改善。四是以编制《全省水系生态建设规划》为龙头,推进工程措施整合,构建“四带三区两湖一环”的水系生态保护体系,实现全省科学发展的新突破。五是以组织编制《南水北调干线以下配套工程建设规划》为龙头,延伸工程覆盖范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

(四)着力推进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4市7县10镇和2个开发区的综合配套改革顺利开展,20个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扩权强镇试点已作部署。积极探索土地管理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出台了《山东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进一步规范征地补偿行为,在同一县市范围内实现“同地同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开始启动。农村土地“两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股换租换保障、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改革试点,在推进土地集约利用、规模经营和农民集中居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同步转变等方面初现成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运行良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深化。28个集体林权制度试点县改革基本完成。

三、2010年工作重点

(一)继续认真落实中央扩内需政策

抓好中央扩内需涉农项目管理,按期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按照国家部署,进一步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充实农林水利项目储备库。改进和完善面广量大项目管理方式,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和完善项目规划、计划和实施调度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规范,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二)全面展开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

认真组织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建设任务,统筹推进工程建设。完善管理办法,强化监管手段,及时跟踪问效,做到起步快、质量高、效果好。

(三)启动实施全省水系生态建设规划

打破部门界限,按水系生态和资源条件论证确定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衔接落实项目和资金安排,协调确定省财政出资比例。推进管理创新,整合相关投资和资源,实现集中统筹。

(四)引导财政资金投向调整,统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重点水利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南水北调、胶东调水、东调南下、水库加固、河道治理、大型灌区“六大工程”建设。加大黄河堤防标准化建设力度。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各类水利工程7万处。加强协调,争取将重大水利工程财政专项资金调整用于大型灌区、平原水库等工程建设。抓好渔业资源修复、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农产品质检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等工程建设,提高林牧渔业基础设施水平。

(五)在“特色”上下功夫,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支持创建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引导高端种植,实行高端价位,面向高端人群,促进高端消费。突出抓好200个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示范区片建设,创建100个优质高效果园,大力发展高端生态农产品示范基地。推广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建立健全出口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步伐。依托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通过思维创新、模式创新和功能创新,积极发展创意农业,全面挖掘农业潜能,创新农业业态。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力度,积极探索低碳农业发展途径,在开发碳汇潜力、推进生物固碳等方面争得先机。

(六)以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大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力度,启动国有林(农)场道路建设和危房改造,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完善提升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解决300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突出抓好生态乡村建设。启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新建户用沼气60万户,深入开展“创绿色家园”活动,整体推进村容村貌改观。加大对革命老区、库区、滩区等地区的支持力度。确保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每人每年600元扶持资金及时足额兑付到位,全面实施小型水库移民帮扶政策,启动帮扶项目。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范文4

一、主要成效

(一)镇党委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专题研究确定了新农村建设思路。建设新农村,规划是前提。好的规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我镇广泛进行调研,充分了解村情民意;组织外出参观,认真借鉴外地经验,为做好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规划中,我们立足高标准,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在全镇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我镇以整体规划为基础,侧重规划试点村的指导思想,对各村分别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规划,一是从整体上,针对各村实际作出具体可行的环境整治规划、经济建设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二是侧重对河洲村、竹山村两个试点村庄的全面规划,在镇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邀请有新农村建设经验的规划设计院对这两个试点村庄进行全面有效地规划,力求体现因地制宜,富于特色的建设理念,突出重点发展河洲村“农家乐”及竹山村“渔家乐”等特色农家旅游经济。

(二)是成立由书记、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实行领导、干部包村负责制,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在全镇上下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三)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我镇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以财政投入为主,引导与动员群众为辅,通过宣传发动,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各方面力量,有序推进我镇新农村建设;目前各村基本上都能做出自愿集资、配合政府、投工投劳等承诺。

(四)整合好资金及项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镇以提高新农村建设效率为目的,优化整合水利、农业、交通、财政、新农办等部门的支农惠农政策及资金,集中投向环境整治、道路硬化、农田水利等建设项目,集聚和放大项目资金的使用效应,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规模和层次。

(五)是加强农技服务,以针对性的服务促进新农村农业项目建设进程。镇新农办组织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深入到松柏、楠木山、牛轭岭、河洲等村,通过现场技术指导、交流经验等方式,重点帮扶解决新农村农业项目建设的技术问题。

(六)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特色农村经济。

二、具体做法

(一)拓展环境资源,发展优势新经济建设新农村,经济是支撑。我镇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实现生活宽裕目标的重要抓手,做到特色农业强基础,农家经济谋腾飞。我镇根据各村实际及地域优势,确定了四大块农村经济发展区域。一是在大田村河洲村江那村等山区村建立起经济林果经济基地为主,特色农业种植基地为辅的山区农业经济体系,具体是在大田村、河洲村、江那村建立起肉桂、八角、橙、柑桔等经济林果种植基地,面积达11227亩;在江那村建立起优质葛薯种植基地300亩;河洲村建立起优质“红姑娘”红薯种植基地1828亩。二是在沿海的松柏村、楠木山村、竹山村建立起粮食主产基地24158亩,淡海水立体养殖基地13742亩,无公害种植基地8000亩。三是开发自然资源,挖掘文化,凸显风情,努力培育农家乐地方特色。目前已确立河洲村及竹山村为农家乐试点村,并取得初步成效。具体是在河洲村建立“和谐大院”农家乐旅游及高朗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和谐大院”农家游一期工程已初步完工,累计投资20多万元,已建农家旅社18间,烧烤场地5亩,并于“五一”期间已始试营运。高朗生态休闲游项目,主要依托东境岭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徒步登山游,体验农家游等项目,现已依据规划方案,具体实施。竹山村“渔家乐”旅游项目,已修建红树林观赏栈道,完成古榕部落环境整治和主要景观的美化,在景区内开发了生态观光、捕鱼体验、滩涂烧烤、渔家餐饮、运动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项目,并已于“五一”期间试运营,效益颇佳。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助农增收。培育壮大东兴市万丰实业有限公司,引导其辐射带动各村形成特色产业化经营。

经多年发展,目前各村已初步实现一村一品的格局,有效地拉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夯实基础,培育新优势。

一是实施村屯道路建设工程。抓住政策机遇,宣传发动群众,规范筹资筹劳,完成竹山、楠木山、河洲等村21公里道路硬化工程,总投资800万元。二是加快环境整治建设。完成江那、楠木山、长湖、竹山、河洲等村环境整治工程,总投入24万元。重点改造松柏、楠木山、竹山村及长湖等村脏、乱、差环境,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得到群众普遍好评。三是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完成河洲,江那,松柏,竹山等村的农田水利建设4.5公里。四是投资170万元,实施河洲村中心社区、高朗生态园基础设施及危房改造,改造茅草房315间。五是实施改厕工程,在河洲、楠木山等村屯建设沼气池80座,并以“一池三改”的要求带动村民改圈、改厕、改厨,彻底根治了禽畜粪便严重污染人居环境的问题,为下一步建设生态节能型家园创造有利条件。六是进一步完善了大田、江那、河洲等村屯的饮水工程,实施打大井、引山泉水等工程,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七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广电、科技等事业,各村建设了条件较好的办公场所,相关硬件设施到位,建设有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场等文化娱乐场所,为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发挥优势,培育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只有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才是有根之木。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途径。我镇把抓好农民素质教育作为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村文明建设的重点,依托农业、人事、农业、科技等部门开展文化科普知识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务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能力。同时,积极搞好劳务输出,提升劳务经济,使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受洗礼,得到锻炼。全年共举办培训班12期,共培训农民680多人次,全镇农民外出劳务达986人。

(四)规划建设新的农民聚居点,建设农民社区。

我镇以“融入河洲村生态体系,打造河洲生态村”为发展目标,将推进农民聚居点建设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河洲村建设农民聚居点2个,分别是中心社区聚居点和高朗生态园区聚居点,其中中心社区规划面积达30亩。聚居点建设以乡村别墅型和公寓型为模式,道路、绿化、水利、休闲、路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建设形式是由原建设地农户入股土地,再由政府统一投入资金进行整体规划,土地平整,排污排水,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河洲村聚居点已依据规划实施方案,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紧锣密鼓地着手实施,得到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三、存在问题

(一)各村均未能形成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各村的经济发展,易受外部形势环境的左右,远未能形成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格局,制约了新农村农业项目建设的实施。

(二)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以中老年农民为主,综合素质普遍较低,长久以来缺乏新生代青年农民的补充,农村生产力薄弱,是制约我镇发展特色产业的因素。

(三)广大农民缺乏富而思进,开拓进取的思想,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弊病,不敢投入新型农业、产业重组和产业化开发,致使广大农村生产活力衰弱。

(四)农村道路建设方面,通屯道路主要由农民投工投劳进行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技术支持。

(五)少部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六)缺乏项目资金投入。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要加强宣传。针对目前少数群众由于对上级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缺乏了解出现的等、靠、要思想,下一步我镇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更深入人心,让群众懂得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要是加强引导,搞好服务,而农民是主体。要千方百计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范文5

摘 要:小城镇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的发展对农村人口转移、统筹城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黄溪口镇是湖南省西部的一个农业大镇,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在整个湖南省西部小城镇建设中具有典型特征。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财政困难,小城镇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建议从统一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支撑等方面加强黄溪口镇的小城镇建设。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基础设施 产业支撑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223-02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小城镇发展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扩大非农就业、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溪口镇是湖南省辰溪县的人口大镇和经济重镇,是黄溪口片区(六乡一镇,12万人)的经济文化中心,2012年被列为湖南省第三轮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为了解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情况,我们对黄溪口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1 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黄溪口镇位于湖南省西部的辰溪县东南部的沅水右岸,镇区距辰溪县县城72公里,距怀化市市区87公里。黄溪口镇人口2.3万人,镇区面积62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辖一个居民委员会,13个行政村,共106个村民小组。黄溪口镇地理位置重要、社会经济活跃、生态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湖南省生态镇、湖南省中心镇,并于201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被确定为湖南省城镇建设第三轮示范镇。近年来,在辰溪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黄溪口镇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推进小城镇建设。黄溪口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人口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1.1 注重编制规划和顶层设计,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列入湖南省第三轮示范镇给黄溪口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黄溪口镇的实际情况,该镇从规划入手,已制定了2010年—2030年的总体发展规划。同时形成了《辰溪县省级示范镇建设实施方案》,并上报省示范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项目计划分四个阶段实施,项目共分13类20个,涵盖了道路建设、镇区亮化建设、休闲广场建设、垃圾收集处理建设、水利建设、卫生建设、客运车站、生活污水处理建设、集镇绿化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等方面。同时市场扩容及汽车站场一体化工程、江南明珠小区已完成土地征收、项目报建、申请立项等工作,三通一平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即将启动总投资为135万元的集镇路灯亮化工程,工程年底可完工。1.2 小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石,黄溪口镇十分注重发展经济,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万亩优质稻、千头杂交母猪、四百口网箱养鱼,百户养殖大户”的产业发展战略,创建特色品牌,打造地方特色产品。以三阳田、芙蓉、黑家溪为辐射,稳定优质稻种植规模;以老街、野渔、毛家田为中心,发展畜牧养殖业;以水塔、双溪、大湾、塘堰为重点,壮大水果种植业。不断健全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了喜成行网箱养鱼专业合作社和金凯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充实了果业、养殖、药材三大协会,壮大养殖、果品经纪人队伍,有效解决了肉类、药村、果品销售难的问题,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实施各种经济发展战略,黄溪口镇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2.26亿元,同比增长10.1%,农村经济总收入2600万元,同比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6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0元,增长9.1%。1.3 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党委、政府一直致力改变镇区面貌,想方设法争取项目、筹集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加大了交通和农村环境建设力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是交通条件大幅改善。五年来,先后完成了对芦黄、清芙线的硬化,完成了11个村的通组公路建设,启动了沿江大道硬化工程,预计11月底可竣工。二是民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完成了中心敬老院建设;完成了罗新、芙蓉村、社区居委会农网改造工程,三阳田、黑家溪、野渔、水塔等村的农网改造工程正在实施。三是水利设施不断加强。洞庭山、宏伟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农水工程于去年9月份动工,现全面完成工程任务。1.4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黄溪口镇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着力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修建了明德小学、中心幼儿园,组建义务巡逻队、护校队,重点打击扰乱学校秩序的违法行为,在上学、放学、赶集日安排专人在主要路段、码头值守,确保了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二是着力改善医疗技术和就医环境,提高公共医疗服务能力。投资100万元的医技综合楼续建项目已全面完工,2011年4月份正式投用。村级卫生室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队伍素质普遍提高。全面完成5年的新农合收费工作,全镇参合率达96%。计生中心服务站建设已全面完成(除项目资金外,镇本级财政另投入55万元),正式投用。三是着力改善文化生活水平。我镇大力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共建农家书屋13个,巩固农村文化宣传队10支,丰富群众娱乐生活。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投入30万元,新修农村篮球场3个,农民健身运动场1个,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体生活。2 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2.1 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影响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黄溪口镇是辰溪县黄溪口片区的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与黄溪口镇邻近的罗子山、后塘等乡的人口不断向该镇镇区集聚。目前,黄溪口镇户籍人口虽然只有7000人,但常驻人口已经达到2万人。理论上,小城镇镇区人口达到2万以上,就能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但是由于黄溪口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影响了人口和产业集聚功能的发挥。从调研中了解到,黄溪口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推进,但目前大量基础设施工程还在建设中。计划投资110万元的镇区主干道改造工程还未开工建设,为改善镇区排水状况而申报的镇区主干道水沟和黄溪南岸改造项目尚处于前期准备阶段。镇区目前还没有一个具有规模的垃圾处理场。公共服务方面,镇区公共服务只能基本满足户籍人口需要,还不能做到向常驻人口全面覆盖。由于镇区中小学不能满足镇区常驻人口子女的就学需求,镇区学校只有通过户籍限制非本镇户籍人口子女入学。2.2 财政困难,小城镇建设缺乏资金支持由于免除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乡镇政府的财源减少,特别是工业不发达的乡镇,本级财政更加困难。黄溪口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国家取消农业税后,镇政府财政基本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运转。小城镇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需求量相当大,本身运转困难的镇财政难以对小城镇建设提供有效的投入。资金缺乏成了制约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瓶颈。2.3 小城镇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镇区居民住房大部分是当地居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造而成,没有统一用地规划,房屋布局不合理,房屋之间空间狭小,造成道路拥挤,土地利用粗放。同时,居民住房多是沿街楼,呈现商贸和居住相结合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口溪镇居民的居住环境。由于老城改造难度很大,目前通过开发商统一开发的商品房都建在新征用的土地上,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镇区土地的稀缺程度,抬高了土地价格,进而助推房价上涨。2.4 小城镇建设缺乏产业支撑推动黄溪口镇人口集聚的主要动力是黄溪口镇的区位优势,而非产业发展。黄溪口镇是黄溪口片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该片包括六乡一镇,共12万人。黄溪口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化发展,主要由于该镇的教育、卫生和商贸物流业对周围各乡、村的辐射作用,而不是产业升级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黄溪口镇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但第一产业大而不强,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农产品加工业、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尚未形成。3 推进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的建议3.1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瑶乡特色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小城镇发展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黄溪口镇的建设要按照湖南省第三轮示范镇建设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瑶乡特色的小城镇。(1)加大对具有瑶乡文化特色的老街的保护力度。黄溪镇老街的建筑主要以具有瑶乡特色的木制结构为主,街道狭长,房屋密度大。老街是瑶乡特色的代表,黄溪镇要建设具有瑶乡特色的小城镇,必须加大对老街的保护力度,做到“老街要老”。(2)整治违章建设,盘活存量土地。黄溪口位于黄溪与沅江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镇区土地资源极为稀缺。推进黄溪镇的小城镇建设,需要扩大用地面积,而由于地理条件限制,镇区扩展范围有限,因此,只有靠盘活存量土地。通过对违章建设的整治,重新规划土地用途,提高土地使用效率。(3)注重编制城镇建设详细规划,发挥城镇主体功能。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完善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各功能小区的详细规划以及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公用基础设施的专业规划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及设计,充分体现出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的地方风格和特色。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一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积极申报示范镇建设项目,统筹安排城镇建设各项内容,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交通,城镇供水、排水,城镇夜间亮化,污水、垃圾处理等为重点,强抓项目,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强黄溪口镇中心医院和黄溪口镇中心小学、民族中学等医疗、教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区域教育和卫生中心,辐射周围农村。逐步加强镇区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做到公共服务向常驻人口全覆盖。3.3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和湖南省第三轮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的政策优势,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拓宽融资渠道。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增加税源和财源。3.4 发展特色经济,强化产业支撑小城镇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否则,小城镇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出现“空城”。因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黄溪镇是一个农业资源优势强、经济实力弱的小城镇,应确定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具体的产业导向上,农业产业方面可发展高山葡萄,水产养殖,高山水稻等适合气候地理条件的产业,农产品加工方面建议发展米酒加工、葡萄酒酿造等产业。同时,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把建设农业产业化同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培育一、二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有了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小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范文6

一、科学规划布局

我们按照节约耕地、集约土地、美化环境的规划理念,结合乡实际,认真制定了乡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按照规划本乡共划分五个社区,分别为社区(整合宣政村、夹河村、居委会、河口村、牛老家村)、吊桥社区(整合吊桥村、枣庙村、人主村)、迎河社区(整合迎河村、李棚村、茶场村)、卢大街社区(整合雨坛村、东楼村、陀佛村、桥头村、金堰村)、社区(整合花园村、村、祝家楼村)。该规划分为2012-2015年近期规划和2015-2020年中长期规划。

1、2012-2015年近期规划。一是卢大街新型农村社区,该社区分两期实施,一期占地80亩,计划投资2250万元,规划入住150户,600人左右;二期占地300亩,规划入住600户,2400人左右入住。二是吊桥村新型农村社区,一期占地120亩,规划入住400户,1600人左右入住;二期占地300亩,规划入住600户,2400人左右入住。

2、2015-2020年中长期规划。一是社区,占地300亩,规划入住600户,2500人左右。二是村新型农村社区,计划占地200亩,规划入住400户,1600人左右。三是迎河村新型农村社区,占地150亩,规划可入住300户,1200人左右。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我们依据本乡实际和近期规划,积极主动,先行先试采取招商建设方式,首批启动卢大街新型农村社区、吊桥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卢大街新型农村社区已于2011年10月开工建设,该社区吸纳社会资金225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200余万元,完成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绿化、亮化和住宅主体结构施工。吊桥村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已做好前期选址规划工作,用地手续已办好,目前正在面向社会公开招商。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1、从群众利益着眼,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召开乡领导班子会议,传达省、市、县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部署、思路、目标、要求,结合实际,认真学习讨论,立足改变现状、执政为民的理念,进一步统一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认识,坚定干好社区建设工作的信心决心。成立了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并层层分解任务,做到相关人员人人身上有压力,人人身上有动力,极大调动了全乡干部积极性,为社区建设奠定了扎实的领导基础。

2、从群众工作抓起,干部带头,宣传引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一是召开座谈会。在社区规划前,召开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座谈会,积极征求人民群众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倾听他们的心声,取得了对社区建设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二是组织参观学习。组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本乡其他社区及周边乡镇社区参观考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干部群众对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三是深入宣传发动。社区建设已成全乡“逢会必讲、逢会必议”的重要工作,同时要求反复宣传,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努力营造舆论氛围,在思想上形成广泛共识。四是干部带头。乡村两级干部带头深入社区建设所在村,讲解社区好处,对个别不理解的农户,亲自上门做工作,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建设,示范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