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建设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生建设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生建设的意义

民生建设的意义范文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经济活动的迅速扩展,地区性的资源耗竭和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极大关注。因此,对于西部地区贫困人口而言,从生态脆弱地带迁移,寻求更适宜居住和生活的地区,才能改变以家庭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落后生活状况,才能让子孙后代有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才能实现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富裕的良好愿望。生态移民这一古老而传统的壮举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浅析了宁夏南部山区隆德县生态移民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生态移民;工程;环境;建设

一、生态移民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生态移民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社会现象。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系列的生态移民工程成为当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贫困问题的重大举措,生态移民现象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学术界对生态移民的研究也随之日渐兴起。目前,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移民问题进行了探讨,为生态移民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同时为移民工程的大量移民群众集中“搬出”和“迁入”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在深入研究宁夏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就隆德县生态移民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出探索性的思考和建议。

二、宁夏生态移民的现状和移民条件

宁夏是内陆欠发达少数民族自治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宁夏工业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偏低,但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奏响,宁夏迎来了自治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历程中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让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富裕,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利用“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南部西海固地区贫困群众移民至银北、银川、银南三个地区,几年来,几十万人口的移民工程成为改善我区人口地域分布和区域人口结构的重要举措。

2007年以来,宁夏生态移民工程作为自治区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成效显著。自治区山川面貌也是日换新颜,得到了全区各族儿女的赞叹和衷心拥护。为了解决生态移民带来的土地问题、就业问题、子女受教育问题等一系列关系民生的大事,自治区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为推进移民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让移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隆德县生态移民的背景和现状

隆德县是宁南门户,是宁夏回族自治区21个县市区人口最少的县域之一,县域内资源贫乏,工业落后,经济增长方式传统单一。为彻底改变这种状态,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自治区号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积极投身区内生态移民工程。在当时,人们思想还相对保守,西部大开发还未实施,贫富差距还不突出,移民群众的搬迁动员成为移民工程的首要问题,首先要让老百姓愿意从祖辈生活的热窝窝搬迁到荒无人烟的移民开发区。

要解决“搬得出”的问题就得靠“稳得住”的政策。为此,县委、县政府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动员、广泛宣传、分区互助、开荒建宅,带领搬迁群众共同打好了每一次攻坚战,为移民安心搬迁夯实了基础。昔日的石嘴山隆湖区、吴忠红寺堡区、中宁大战场移民区都有大批的隆德儿女集中迁入、落户扎根,成为移民开发区的拓荒者和先锋队,现如今,他们已成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主力军。近二十年来,那些从隆德这块热土走出去的父老乡亲们始终没有忘记“常回家看看”。

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不断推进和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实,隆德县的生态环境和贫困问题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全国文化先进县”等一个个名片也为六盘重镇增添了几分光彩。生态移民工程让隆德人的身影和六盘山文化遍布宁夏山川,为自治区的繁荣昌盛和“黄河金岸”新经济带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生态移民工程的战略思考

虽然生态移民工程已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人们对生态移民的原因和意义大多还停留在保护移民迁出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改善移民的生活水平两个方面。本文作者经过大量实地调研后得出的结论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贫困山区的生态严重过载,人均耕地减少,群众的拓荒行为又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无人养老等现象成为移民迁出地区的最大难题。

众所周知,生态移民缓和了移民迁出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改善了当地贫困人民的生活状况,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大量移民的迁出,也将带来一系列重大遗留问题,要做到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并存,不仅要保证经济快速发展,还要保护生态环境,使社会经济同资源环境相适应并呈良性循环趋势。

民生建设的意义范文2

一、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历来是民生的第一大事,是民生之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包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特别是要加强德育教育,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着眼于构建现代文明教育体系。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是优化教育结构。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教育结构。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四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都有利于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最重要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道德和业务水平,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着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是百姓关注的重点利益问题。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不仅让劳动者有工作,而且有好工作,必须抓好一下工作:一是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岗位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没有充足的岗位就难以实现充分的社会就业。因此应当把开发就业岗位作为扩大就业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尽可能地多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针。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化解结构性、长期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报告提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当前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不够、管理服务分散的现状提出的明确要求。按照报告中的要求,就是要把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全面纳入培训体系中来,形成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普遍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三是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要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赢互利、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不断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进一步规范劳动派遣用工。政府、工会和企业应加快协调尽快建立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

三、着力增加居民收入

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报告首次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居民收入增长的步伐仍然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乃至不同的群体之间,仍存在不少差距。当前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实际是分配不公。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居民收入要强化三项举措:一是实现“两个同步”,提高“两个比重”。“两个同步”就是实现国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比重”就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这“两个同步”和“两个比重”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提高“两个同步”、“两个比重”着眼于“民富”与“国强”的相互协调,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二是完善分配格局,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按照报告的要求,完善分配格局,就是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兼顾效率和公平”。并且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分配制度的总原则。具体做法是在初次分配中,“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实现这一分配制度,其目的就是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这一分配制度更能体现效率与公平。在再分配中,要“健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这是报告中新增加的一个提法。就是要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再分配,体现了公平原则。报告中还提到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就是要鼓励居民通过诚实、合法的手段取得收入,让老百姓的钱包越来越鼓。比如,对城市居民来说,可以通过市场的完善与成熟来增加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来说,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房屋、林权等农村资产要素市场化机制,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沉睡的资源,着力推进农村金融和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三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按照报告的提法,总的原则是“增低、调高、取非”。“增低”就是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居民持续增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地增加。“调高”就是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要正确运用税收手段,使过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通过税收等形式由国家集中用于再分配。“取非”就是取缔非凡收入,严格执法,对偷税漏税、侵害公有财产、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收入依法取缔和惩处。还要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经营垄断;同时,规范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方法,合理分配利润。

四、着力建设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们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加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尽管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形成,但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制度碎片化、保障水平存在差距、公平性和规范性有所欠缺、统筹层次不高、转移接续不畅等问题。目前,在社会保险领域,涉及城乡的主要社保制度有四组,包括城乡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城乡低保。其中,养老保障制度就有三个系统并行运转,即“新农保”、“城居保”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因为在特定发展阶段,这些制度和政策大都是城乡分别设计和实施,统筹和融合度相对较低。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劳动力和居民在城乡之间流量增大、流速加快,涉农社会保障制度的供给不足矛盾凸显,重复参保、重复建设、公平性欠缺等问题初现端倪,这就需要在政策、制度、体制层面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为此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二是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全和保值增值。三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主要是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制度等,对城乡的贫困家庭和居民给予社会救助。切实保障城乡贫困群众、在校贫困大学生等人员的基本生活。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强城乡低保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扶贫开发等政策的衔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保障低保边缘群体的基本生活。四是加强住房保障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民生和民心工程。不断强化政府住房保障职能,积极探索建立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长效机制,全力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目标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

五、着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我国人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平均寿命在74.3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人民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在医疗卫生方面仍然存在着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着力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金额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要落实责任,保障经费,增强能力,改善服务,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重点控制艾滋病、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的流行,做好新发传染病防治工作,探索建立以农村和社区为基础的重大疾病防控干预机制,指导居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重点防控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二是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作、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卫生资源的作用。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切实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的制度,不断提高农村、社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三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公立医院占据着主体地位。承担着服务量占全国医院服务量的9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公立医院形成了“以药补药”的模式,公益性淡化,趋利性增强,导致医疗费用大幅度攀升,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可见公立医院改革是整个深化医改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看病贵必须打好的一场硬仗。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改革医疗卫生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益目标明确、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责任,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探索建立职责明确、权责一致、治理规范、监管有力的医院管理制度。加大政府投入,规范财务收支管理,改革以药补医政策和人事分配制度,建立有责任、有保障、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四是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民以食为天,药以安为先。如何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健康,身体上用药安全、舒适,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食品药品安全,它既是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和民生问题。为此要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责权利相对应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要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实行无缝隙、全覆盖监管网络,真正解决因监管体系不健全而导致食品药品出现安全问题。五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实施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为重要内容的人口政策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人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与和谐的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人口和谐问题主要受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迁移、安全五大因素制约。因此做好人口工作的途径着重在提高人口素质上下功夫。

民生建设的意义范文3

??封建社会声乐艺术的成熟与演变

湖南文理学院音乐系  陈君凡

摘  要:中国公元前年以后,进入封建社会,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古代声乐艺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秦汉以后,宋元以前这段时期,歌唱和舞蹈进入了空前的合作,大型歌舞成了这个时期艺术形式的主流。宋元以后,戏曲、曲艺艺术兴起,且逐渐占据了歌唱艺术主流,尽管如此,宋元以后民歌和艺术歌曲同样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明清的民歌极为丰富。因此,我们把秦汉以后,明清以前这个时期划分为“古歌舞时代”和“戏曲时代”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关键词:封建社会    古歌舞时代    戏曲时代

一、古歌舞时代——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日渐成熟

公元前年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先秦时期,出现空前的“文景之治”,这时的音乐也进入空前繁荣的景象。短暂秦朝统一,结束了中国奴隶制,将历史推入了封建社会。汉武帝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声乐、民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当时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乐府中集聚音乐家达余人,专门从事民歌收集和歌曲

          

创作,演奏和乐器制作。当时乐府中的李延年就是著名的作曲家。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从“乐府”时期就进入正规化、专业化的轨道。

()秦汉时期的声乐艺术

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声乐艺术的主要形式是大型歌舞。在汉代的歌唱领域,当时兴起了一种叫“相和歌”的歌唱形式。“相和歌”开始产生于民间,是没有伴奏的歌谣。后来发展成一人唱、三人和的演唱形式,再后来发展成“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复杂形式,它不反要求一人唱、众人和,还加入了乐器伴奏,且要求唱的人不定期要敲打一伴节奏乐器。

“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构成了汉魏时期的“相和大曲”。这是一种大型的声乐歌舞套曲。当时相和大曲有种。“相和大曲”已经具备了三段式的歌舞曲的基本结构。由此可见中国的声乐作品,演唱形式到此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西汉时期著名的歌唱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

从“相和歌”、“相和大曲”的演唱形式看他们是当时比较大型的声乐艺术形式,“执节”者其实已起到了合唱指挥的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汉朝当时出了叙事歌体,这可以说是声乐艺术上一个极大进步。《孔雀东南飞》就是典型的叙事歌曲代表。全曲长达多个乐句。演唱必须具备相当的演唱技巧。当时要用明亮动听、优美感人的声音演唱如此之长的歌曲,可见当时演唱者的声乐演唱技巧。同时可以想象,若不经过严格训练和长期实践,这种程度的演唱功力是不可能达到的。

还要一提是汉代除有乐府歌谣杂曲、相和歌外,还有饶歌、郊届歌、琴歌等声乐艺术形式。

“铙歌”是通过“丝绸之路”引进的胡曲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军队仪仗、庆典、祭祀等活动。要求乐器和男声齐唱相结合,可以说是我国大型交响合唱的先驱。它比欧洲的康塔塔(大合唱)早了一千多年。

民生建设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住宅;卫生间;电气安全;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faster speeds up day by day, more and more functions of various electrical appliances into the bathroom, toilet, brings hidden trouble to the safe use of electricity. Therefore, the electrical design standards for toilet correspondingly increase; residential electrical safety has become a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electrical design.

Key words: residential bathrooms; design; electrical safety;

中图分类号:TU2

一、住宅卫生间安全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住宅建筑的设计标准相应地不断提高,作为建筑电气设计专业来说,除了满足居住者日新月异的用电需求的同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住宅电气安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提在建筑电气设计领域的重要位置。其中,住宅卫生间的电气安全因其环境的特殊性,显得尤为突出。现在的住宅卫生间已不再仅是功能单一的洗漱场所,它越来越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缓解疲劳、享受生活的地方。因此,卫生间的设计也尽可能地做到美观、舒适和实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卫生间的电气安全,并未对住宅电气的安全设施按标准正确设置。其实,作为住宅的一个特殊地点,浴室属电击危险场所。人在洗澡时皮肤湿透且赤足,其阻抗急剧下降,高于接触电压限值24V可产生过量的人体通过电流而致人死伤。

二、卫生间电气安全设计注意的事项

1.合理布置卫生间的电气线路

在住宅卫生间的初期设计中, 为了满足卫生间的功能要求,采暖、给水、排水、电气、建筑、结构, 各专业应密切沟通,避免管道和电气线路相互影响, 保证供电安全。住宅卫生间一般都有很多管道,比如:电线管、自来水管,热水管、排气管、下水管,北方还有供热管,如果是使用燃气热水器还有燃气管道。这些设施需合理布置在一个狭小空间内。

如何能使各种管道通畅的发挥其功能又不影响其它管道的使用,结合相关国家规范,下面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电线或电缆的载流量和环境温度成反比的关系,环境温度越高,电线或电缆的载流量越小,使用电缆的截面越大,有色金属的使用量会越多。根据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对空气中敷设的电线电缆给出了环境温度为30℃、35℃、40℃三种情况下的载流量。以2根4mm2的BV绝缘电线在明敷导管内的持续载流量为例:环境温度为30℃时载流量为26A;环境温度为40℃载流量为23A,不考虑其它因素,如果上级断路器为25A,环境温度环境温度为30℃时就可以选择4mm2电线,环境温度环境温度为40℃时选择4mm2电线是不行的,就应该选择6mm2电线(30A),由此可见环境温度对电缆载流量的影响。合理的使用电线或电缆,节约材料。电线或电缆应尽量避免在高温环境内或附近敷设。卫生间内电线管敷设尽量避开一些会发热的设施:例如浴霸,热力管道:例如热水管、蒸汽管。由于条件的限制避不开的管道,应尽量敷设在其下面。这是因为一般高温向上辐射的比较多,敷设在发热管道的下面自然对电线管的影响就小一些。

2.做好卫生间的局部等电位联接

等电位联接是指将建筑物内和建筑物本身所有的金属构件全部电气连接, 使整个建筑物成为一个良好的等电位体。等电位联接在各部件间起着均衡电位的作用, 防止被保护空间内的设备因高电位差而产生电击事故。它对建筑物防雷和电子信息设备的防雷以及其干扰也是必不可少,而它的实施不过是几根用于联结的导线,花费不多,维护管理也很简单,安全效果却十分明显,因此发达国家对诸如商业、科研等高层建筑物的每一楼层都做一次局部等电位联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卫生间局部等电位联接的设计中, 首先要将卫生间内设置的LEB等电位联接端子与总等电位联接端子MEB, 或建筑物的接地极可靠连接, 然后卫生间的电热水器、壁灯、吸顶灯、浴霸设备等的PE线从卫生间的LEB端子引来; 卫生间的水龙头、给水、排水、采暖管道的金属部分也应与LEB端子可靠连接。LEB线根据《 等电位联接安装》的要求, 应采用4mm2的聚氯乙烯绝缘铜芯软线, 在地面内或墙内穿塑料管暗敷设。等电位联结导线在地板或墙内暗敷时要穿塑料管保护,其目的是避免穿钢管可能引起的感应电流,并保护导线和更换导线方便。等电位联结范围内的金属管道等金属体与等电位联结箱内的端子排之间的电阻不应大于4欧。卫生间内的金属管道的连接处一般不需加跨接线,若发现导通不良时,应做跨接。当卫生间内的水管是塑料管或包塑金属管时,等电位跨接线可接在自来水龙头上;采用金属水管时,跨接线直接接在水管上。卫生间内的污水管因与进水管之间是不通的,因此污水管也要做等电位联结,可接在地漏的管子上。

3.选择正确的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住宅卫生间一般设有洗浴设施,属于严重潮湿场所。JGJ242-2011《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9.4.4条规定:“卫生间等潮湿场所,……装有淋浴或浴盆的卫生间的照明回路,宜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10.8.1第12款规定:“……除壁挂式空调2的电源插座回路外,其他电器插座回路均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在设计中,住宅卫生间电源插座均采用漏电动作电流30mA的漏电保护装置。GB50054-201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第5.1.12条规定:“额定剩余动作电流不超过30mA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可作为其他直接接触防护措施失效或使用者疏忽时的附加防护,但不能单独作为直接接触防护措施。”

4.加强定期检查

卫生间属潮湿场所, 线路易老化,常见电气火灾起因是短路、过负荷、线路连接不良或设备布置不当。短路、过负荷一般会引起线路保护电器动作,但短路、过负荷对线路绝缘损害较大,往往引起电弧性短路或接地故障。因此,应定期联系专业电气人员对家里线路、设备进行绝缘检查、维护, 对漏电保护作定期校验。日常生活中可见小区内线路、变压器、线路进行定期检修, 但人们住宅内的如漏电保护器则从安装起很少见专业人员维护。各住宅小区应将此项工作提上日程, 这方面一直是一个空白, 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可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引起住户重视。

三、结束语

以上所述,是笔者学习规范及资料,结合自己在工程中的实践,对住宅卫生间的电气安全设计提出的一些体会。本着对人民生命负责的态度,电气设计工作者应高度重视住宅卫生间电气安全设计。所以要求我们在设计中正确理解规范,充分遵守规范,让住宅电气设计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 《等电位连接安装》02D501-2

民生建设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 艺术类学生 社会实践 成长成才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面向产业第一线和基层的高等应用性人才,所以其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有助于学生练就“能力”――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造就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同时,还必须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对现代社会环境的适应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要同社会市场相关职业紧密相联,重在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鲜明的行业针对性,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应用能力。

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是提升学校育人质量的重要创新,高校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认真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服务,关系协调,突出活动主题,丰富活动内容,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及时总结经验,为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作贡献,努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

民办高职院校由于招收学生学业层次较低,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要求更低,再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招生竞争,而民办高职院校因办学成本收费水平明显较高等等因素,民办高职院校的艺术类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民办高职教育如何面对现状,解决教育教学与人才市场的衔接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避劣势,扬优势,把社会实践贯彻到高职艺术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学生经过多次的社会实践,逐渐积累经验,自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从而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一、民办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

民办高职院校招收的艺术类学生大体上有两种:第一种是原来就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任何事情都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其中有少部分还是“为父母而上大学”的,他们基本没有什么目标和理想;第二种是专业强,文化弱,或因高考失利等客观原因,上不了高一级院校,不得已而来的。

但是,民办高职院校的艺术类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大多较好,吃苦精神较差,他们只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或者重艺术轻文化偏科等原因造成高考成绩不理想,但他们大都艺术素养较好,自主意识比较浓,一般强调个性化发展,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较淡漠,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另外,艺术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他们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与之相对应的是,他们更多地具备一种叛逆心理。在他们看来,“艺术就是激情”,他们比其他学生更加好恶分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是大学生中较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

总之,民办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大都“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重对金钱的崇拜轻对事业的追求。”面对现状,民办艺术类高职院校只有紧随社会市场,灵活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变不利为有利,最大限度地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实用性和办学特色,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下,取得一席之地。

二、艺术类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

大学生要成长成才,成长是指要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武装他们,使他们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成才是指具备从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素质,并以自己的智力成果、劳动成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人。

那么,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和水平才能算得上是一个人才,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过,人才的基本要求应该有:一是专业过硬,即专业必须学得扎实,专业知识和能力突出;二是知识全面,即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面较宽,综合知识丰富;三是综合能力较强,即要求学生除专业能力外,有合理的社会生存能力结构。民办高职艺术类学生由于其学业层次,他们的成长成才标准也应该有别于其他。对于以上提到的民办高职招收来的那两类学生,对第一种,我们尽可能让他们成人;对于第二种,我们尽可能让他们成才。

1.通过社会体验,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

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教给学生的不再是积累现成的知识和一纸求职的履历,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积极进取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鉴于民办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层次,我们首先要通过社会体验教育他们成人,成人就是要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可以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首要工作,以职业理想教育为切入点,这既符合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又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

职业理想,简而言之,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目标和工作类别的向往选择,以及在事业上将达到何种成就的期盼,它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勾画。学校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较稳定的道德品质,并在以后职业实践中转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的社会人、合格的职业人。

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目睹拼搏在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辛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的真实情形,会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清形势,客观公正地对待一些重大问题,如责任与义务,生活与就业等等。融入社会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而社会实践就是较为生动的形式,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对高职学生尤为如此,当然对民办艺术类高职院校也不例外。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社会活动热情高,学业时间短。学校可以在学生入学伊始,就应该依据就业市场,缩短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搭建一座“学校――企业――社会”的人才培育“直通车”。艺术工作不仅需要良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敏锐的社会市场触觉,大量的实际操作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成熟自信的心态。另外,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毕业即就业,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提前让他们凭借专业优势,通过艺术特长彰显其社会价值,体验成功的优越感。

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和加强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以使他们从在校时期开始就逐步地了解社会需求,深刻理解今后将从事行业本质,以工作的态度和方法要求自己,为大学毕业后参加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未来自身的发展提供客观正确的方向,很快地融人社会。通过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现社会需要,才能在未来把所学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有效运用到社会建设的事业中,利用知识服务社会,才能逐渐把社会的价值尺度内化为个人的价值尺度。

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直接参与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直接面对社会现实和实践过程,直接感受和体验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与激烈竞争,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关系、社会利益、社会规范的特定要求和特定价值,使他们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主性,在主动性学习和自我教育活动中获得健全的发展,形成积极进取的个性。

2.通过艺术实践,内化专业技能,培养行业精英

艺术类学生普遍重专业,他们专业学习热情高,表现欲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但缺乏集体主义意识,法纪观念淡薄。我们通过集体艺术实践来加以改造,扬长避短,培养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才。

艺术实践是课堂专业课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集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一方面,可以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综合效果,全面提高学生艺术技能与艺术表现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协作精神,促进学生适应社会,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例如,表演类专业的艺术实践主要有独唱、独奏、重唱、重奏、合唱、合奏、音乐剧、管弦乐队、民乐队的排练、演出和竞赛;民族舞、芭蕾舞等舞蹈的排练和演出;戏曲的唱、念、做、打基础训练;折子戏及大型戏曲的排练和演出;小品及大型戏剧的排练和演出,等等。可舞台表演是表演者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更是和生活中真实感情的体验和平时学习积累分不开的。它是生活体验之后经过艺术加工、创作的感情再现。表演专业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与技巧的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主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实现。

音乐的魅力在于舞台和剧场的亲身体验,学生在舞台上和舞台下对音乐的领悟和体验有着质的差别;在剧场外和剧场内有着鲜明的对比。我们要充分创造条件,让有特长的学生展示才华、体验音乐的魅力并锻炼自身,让其他同学也有机会参加进去,有事情可做,把所有的学生融成和谐的集体,塑造他们集体主义意识。

通过艺术实践对学生的体力、艺术表现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及整体素质都是一次集中的实践演练。通过曲目选择、曲目演唱(奏)、舞台表演、化妆与衣着、彩排、正式演出等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成功需要很多人的综合协作,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还能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心态,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在于能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让毕业生获得高质量的就业。这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更为重要,培养的毕业生要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是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对艺术类学生一定要使他们的人才培养“对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根据学生特点,面向市场,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可采取校企双向互动的方式予以确定和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使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完全在企业需求的情况下进行,为企业提供“定向”培养服务。如影视动画专业和动漫设计专业等。在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上,要求注意理论教学的传授,更要注意实践教学的讲授,并能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学业学习的实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创造性。如表演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等。总之,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专业课程教学直接进入生产前沿、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直接相连,全面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相统一。

参考文献:

[1]吴爱军,张斌.校企合作企业在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教论坛,2008,(3).

[2]司红.高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J].北方论丛,2002,(5).

民生建设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民族高校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38

On the Cogni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ANG Tao[1], YANG Qiang[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610041;

[2] Preparatory College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610041)

Abstrac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core of the value of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has the function of regulation and guidance to the thought and behavior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successors and builders of the socialist nation, its value orientation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ause and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The article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three advocate" theme class activities in an empirical way to explore ethnic university student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of cognition and practice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status quo, for 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s'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provide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Key words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更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与行动导向。①民族高校大学生具有多民族、多文化、多信仰等特殊性,其中难免出现偏移主流价值观、道德观念模糊淡化等现象。②然而,目前关于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的研究尚少。因此,探讨研究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的特点更有助于为民族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方法。

1 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践行现状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探究了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状况。该调查问卷主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内容认知程度与践行效果等核心内容进行调查。通过对400名民族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近 60% 的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然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基本原则及践行路径难的理解与认知显得不够准确与深刻。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理解最深刻的三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发现,频次较集中在8项价值观:爱国、自由、平等、和谐、诚信、富强、民主、文明;其中关于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内容的认知情况调查显示,对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以及个人层面的爱国、诚信有更广泛和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在对民族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研发现,民族大学生对对教育方式的认同度偏低,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日常行为以及价值取向上仅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表面层次上,并没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本次调研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16个班级紧紧围绕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开展了辩论赛、模拟法庭、知识竞赛、民族运动会、我和国旗合个影等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活动,通过形式新颖、全员参与、亲身体会的活动,民族高校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普遍反映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了更大积极性与主动性。

2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知与践行的原因

2.1 内部因素

当今,民族高校大学生与其他95后大学生一样普遍以利益至上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标准,由此产生了自大自我、追名逐利的思想意识,甚至出现道德缺失的行为举止,③从而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同时,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经历由直接利益层面的认同逐渐发展到理想信念层面认同的这样一个过程,④一方面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刻,随着民族高校大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不断加强;另一方面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缺乏统一性,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方面的内容的认知程度不同,他们对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内容更为熟悉和了解,而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和个人利益关系不太大的内容较为生疏甚至不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不断地将认知转变为践行,大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由于民族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价值观及行为习惯的影响,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往往与他们的价值观缺乏统一性,即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只是停留在意识认知的层面而没有有效地践行于行动之上。

2.2 外部因素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新事物的广泛传播以及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这些在给民族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广阔眼界和创新思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目前,各个民族高校通过纸质媒体、平面媒体以及网页媒体等各种途径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是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民族高校大学生经常浏览的论坛、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载体上针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内容相对较少,同时,宣传教育针对性不强、互动性缺乏,忽视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忽视了新媒体在引导民族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在民族高校中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工作,缺乏宣传教育其应有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创新性,缺乏宣传教育其应有的舆论主阵地和教育新平台,这是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主动认知与践行的重要原因。

3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践行的新思路

3.1 重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学习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民族高校大学生各方面、全过程学习抓起,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的第一课堂教育工作及教学成效,同时将教育工作从第一课堂扩散到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覆盖到所有受教育者的每个成长环节。从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出发,建立符合学校教育环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研团队,进而通过一批教育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育团队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一系列相关讲座、报告等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践行于学习和工作中。

3.2 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

加强新形势下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引导民族高校大学生了解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及民族法律法规等,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和认知各个民族;通过讲座、讨论学习、主题班会等形式积极学习中央少数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民委相关会议精神,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水平;充分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的平台,开展民族知识竞赛、民族舞蹈大赛、民族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同时组织学生结合专业优势围绕民族地区发展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将校园民族团结教育延伸到社会民族团结事业的各个方面。同时,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手段,使民族观、“三个离不开”思想、“四个认同”和“五个维护”入脑、入心、入耳。

3.3 创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

引导民族高校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通过传统的课堂教育、讲座教育加强学生理论素养的学习,还要不断探索并丰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增强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践性和有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包括了民族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要求,同时也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以及学生思想动态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落脚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真正吸引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注意力,让宣传教育工作其更接地气、更具吸引力、更具时效性和普及性。此外,在注重施教的同时,更要通过丰富的“三个倡导”主题实践活动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变单一的宣传教育为灵活多样的体验教育,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进而潜移默化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4 发挥新媒体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特有作用

民族高校须占领新媒体教育主阵地,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通过传统网络平台中的网站、论坛以及新媒体中的微信、微博、QQ等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形成更具广泛性和主动性的“新媒体课堂”。通过“新媒体课堂”的生动教育、互动讨论、广泛宣传可以充分调动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但是,高校必须重视新媒体特别是论坛、微信朋友圈的监督监管,严禁不实消息以及不良思想的宣传及传播,不间断地推送杰出校友、榜样学生等引导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及践行,从而为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一个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三维一体”的教育新模式。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项目“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践行的探讨研究 ”(2015 SSZH11)

注释

①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12-24.

② 安塔林夫.多元文化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特殊性[J].前沿,2014(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