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保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保护

文化保护范文1

一、全县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和保护情况

(一)资源现状。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方面,现已完成收集和整理的有传统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故事等5类21项,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山二黄剧种、向坝民歌、民间刺绣等。在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方面,现有馆藏文物3680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31件,较为闻名的有东坡砚、鲁班经等。现已列入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8处,其中古建筑14处、古遗址9处、古墓葬8处、古石刻4处、革命文物保护单位3处。

(二)全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

1、领导重视,保护机构健全,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建了文物管理所、专家委员会和保护中心等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机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负责推进的工作格局。

2、精心组织,文化遗产普查和挖掘、整理工作全面推进。制定并完善了《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组建专班开展全面普查工作,摸清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收集、整理了山二黄剧种、向坝民歌、竹溪高腔皮影戏、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舞、民乐等21种保护项目。同时,成立了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方案,培训了专业人员,目前,已全面做好文物普查基础性工作,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3、认真规划,积极争取,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县文体局组建了申报工作专班,对重点项目开展了国家、省、市三级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年,慈孝沟“采皇木摩崖石刻”被列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月,山二黄剧种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竹溪皮影、竹溪民歌、向坝民歌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垭楚长城、中峰甘宗祠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加强了山二黄和向坝民歌等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者和传承者的“人”的保护。明确山二黄县级传承人15人,初定杨振武等5人为省级传承人。明确向坝民歌县级传承人14人,市级传承人4人。二是加强传承人才的培养。年,先后在竹溪教师进修学校(现应用科技学校)、十堰艺术学校开办了山二黄专业班,在全县选拔了20名艺术生,定向委培三年。三是搭建平台,培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开展民间艺术进课堂、送节目下乡和举办文艺比赛等形式,提升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四是打造精品、彰显特色。近几年来,山二黄剧团精心编排,使一批山二黄戏陆续登台上演。山二黄《村官拜师》、《云端飞歌》等10多个地方戏剧荣获省市奖项。目前,正集中精力、物力和人力复排传统戏《清风亭》·赶子选场,拟于10月份参加全省首届地方戏曲艺术节。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保护经费匮乏。因缺乏经费,至今无法对竹溪火龙、竹溪刺绣、九佬十八匠等大批项目进行挖掘和整理,既影响项目申报,也影响其抢救、保护和传承。向坝民歌被誉为中国古汉民族“活化石”,可申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因无项目申报资金,至今仍为市级。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因经费尚未落实,至今调查工作无法开展。采皇木摩崖石刻虽被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但要争取国家保护经费,须聘请省以上专家组设计、编制保护方案,规划设计费为20—35万元,因经费问题,此项目至今搁浅。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博物馆、文物库房设施设备十分简陋,消防设施非常老化,文物安全存在重大隐患。二是山二黄虽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山二黄剧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几十年未新建房屋、未添置办公和演出设施设备,办公条件十分落后,影响工作正常开展。

(三)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一是文物管理人员不足。县文管所编制3人,担负着县内3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检查巡视,还担负着日常公文处理、文物档案整理、库房安全、野外考古等工作,现有人员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工作进度。二是山二黄剧团人员现状已成为制约山二黄剧种传承与发展的“瓶颈”问题。表现为专业演出人才匮乏,引进、培养后备人才力度滞后,演出人才青黄不接,现有在岗演职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演唱山二黄传统戏专业人员少,重大活动、节庆演出剧团自身无法独立承担演出任务。

(四)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令人担忧。一是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宝贵资料是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拥有这些资料的民间艺人年龄日趋老化,口传心授传承显得后继无人,这些遗产处于濒危,若不加紧抢救,面临的是灭绝。二是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情况值得忧虑。如水坪唐代“白云剑迹”因山体自然崩塌被毁;部分古墓葬碑因缺乏保护而风化受损严重;随着潘口电站工程的上马,新洲乡、兵营乡等地淹没区内将有文物保护单位被淹没,如何保护好这批文物是摆在眼前的大事和难题。

三、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人民政府和文化部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议成立竹溪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挂帅,乡镇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统一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建议县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搞好规划,科学推进。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科学推进保护工作。要尽快组织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全县文化遗产本底资源。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竹溪县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并结合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编制中期规划,按照中、长期规划如期推进项目申报、抢救、保护和发展工作。

文化保护范文2

当我们的文化成为别人牟利的工具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的文化加以保护,对民族文化的对外开放加以限制呢?

首先我想先和大家回顾一下几部经典的影片。当我们在观看《变形金刚》时,是否也曾被埃及的金字塔所吸引呢?当我们在看《指环王》时,是不是也沉迷于新西兰壮丽的景色呢?当我们在看《国家宝藏》时,是不是也会惊讶于除了美国纽约,在法国巴黎也有一座自由女神像呢?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再倒过头来想一想,当外国人看到《功夫熊猫》时,是不是会不自觉的把熊猫看成中国的金字塔呢?当外国人看到《阿凡达》时,是不是也会下意识的拿桂林的山水去和新西兰的美景做比较呢?当外国人在看《碟中谍》时,是不是也会惊叹,除了水城威尼斯,在中国的江南这样的水城更是一座座,数不胜数呢?

所以我想说,文化世界共有的,它并不是我们想保护就可以让别人一点也得不到的。当我们的文化成为别人赚钱得工具时,我们的文化也在全方位的被别人宣传。相信在座的各位会有人很有志气的说,既然别人可以拿我们的文化用,我们为什么不去利用一下他们的文化呢?其实外来文化就充斥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穿衣打扮,我们喜欢的明星,我们追捧的球队等等。可是又有谁在利用这些外来文化为我们自己创汇呢。自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来已经近2XX年了,这近2XX年中,我们在各个领域中师夷长技,可是真正做到以制夷的方面又有哪些呢?

所以我认为,现阶段我们要做的不是想着怎样去保护我们的文化,不让别人了解和占用,而是应该想想怎样去传承我们的文化并且加以利用。我们把自己的大熊猫送到世界各国,宣传中国文化,加强友好来往,可是这样的效果却比不上梦工厂一部影片。这不能不说明我们在文化的传承方面做的工作确实不够。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课本在讲述完柯西准则,阿贝尔判别法后可以加一点中国科学家在这些方面作出的贡献;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衣服前面出现更多的不再是圣斗士,而是我们自己的卡通形象;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男孩子之间讨论的不再是麦克阿瑟、蒙哥马利,而是卫青、霍去病;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女孩子眼中的偶像不再是碧昂丝和维多利亚,而是文成公主和花木兰,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够真正传承下去,继而发扬光大。

文化保护范文3

1.1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调查

1.1.1地理位置五通庙,位于南宁市新阳雅里村永和大桥东侧江北大道北面。新阳雅里村隶属南宁市西乡塘区新阳街道,成立于1980年,分为上坡、中坡、下坡三部分,村委办公地点位于北际路13—1号。辖区总人口2691人,其中,常住人口1395人,流动人口1296人。

1.1.2文化意义五通庙位于五通庙渡旁,因渡而生。古时,五通庙渡是南宁邕江边上一个水上交通的重要渡口,过往的客商从此渡口经过,通往南北做生意;而生活在邕江边上的水上人家则“靠江吃江”,成为南宁渡江短程货运、客运和横渡的主力,他们在邕江两岸开设了五通庙渡、县门渡、府门渡、老口渡等近百对渡口,日夜摆渡,服务于两岸的物流、人流。因此,彼时五通庙渡的繁盛促成了五通庙的香火鼎盛,而五通庙则保佑了水上往来的船只和生薏人家的平安。一个地方的寺庙文化是一个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构成部分。时至今日,五通庙仍香火旺盛,许多老南宁人和经商人士十分信奉,是南宁人节日拜神的重要去处之一,每到农历初、十五,五通庙的往来香客众多,场面壮观颇为壮观。

1.2构成要素调查

1.2.1管理维护五通庙管理现状不佳,保存的历史资料很少。一方面,从五通庙的历史由来看,五通庙多为民间所建,一直都没有得到正规庙宇的待遇;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归属和收益权属的问题,五通庙现由当地的人(水上船民和雅里村的村民)集资重修,政府并没有出资进行修建管理,所以庙宇外观不佳。

1.2.2建筑构成五通庙共有三间平房庙宇和一个后院,坐北朝南临江,前庭有水泥砌成的香槽,黄色墙上绘有八仙过海、唐僧西天取经和一些纯粹抽象的涂鸦,还有一块让求子心切的香客抱得光滑可鉴的观音石,供奉着如来、观音、管水三界的神、龙母和代表官运和财运一身的关公。

1.2.3周边环境五通庙位于邕江河滩地,受河道防洪影响,周围是新阳雅里村村民的菜地,有菜园、鱼塘以及香蕉等果树。

1.2.4文化活动五通庙后院有施粥的粥亭,平时有放生、放河灯等祈福活动。南宁传统的水路法会、师公戏也会在佛祖、观音诞辰时在此上演,可谓是最原始的地方性法会场所。

2评估

2.1建筑历史评估

明朝时候五通庙曾进行扩建,规模达到最大,民国时改作小学,毁于“”期间,重建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以后重新修建。

2.2文化价值评估五通庙是一个草根宗教地方性朝拜场所,其性质基本不出或者民间信仰的范围。就建筑本身而言,其美学价值、历史考古价值和科学价值乏善可陈。但是作为地方宗教朝拜的遗址,五通庙对本城市居民的文化心理影响十分重要。从日常活r、广on西st城ru镇c建tio设n动的规律性和规模可见,其获得许多城市居民的认可。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心理的象征性地标,可视为地方居民保持地域性自然或文化系统的精神层面的延续,在保护地方文化心理作用上意义重大。

2.3保存现状评估

(1)建筑功能需保留,空间形式需作改善。

(2)建筑外部环境较特殊,处于城市防洪线以下,并有菜地、鱼塘等原始农田景观,需在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维护河漫滩的生态状况。

(3)仅有观音石可作古物保存。

2.4居民意愿评估

目前由村民自发经营,并不愿意接受政府统一管理

3保护和利用

3.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城市发展建设中,领导干部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具体到在对待宗教建筑遗产问题上,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政策,要把宗教建筑当作城市的珍贵历史财富和重要文脉加以保护,尤其是在确定宗教建筑是否需要保护时,必须慎重。要经过文物部门鉴别,确无保存价值的,才能放弃保护。不能把宗教建筑遗产当作新建筑的障碍来看待,以免具有价值的宗教建筑被毁。

3.2加强对宗教建筑遗产的保护力度为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宗教建筑真实、完整地流传下去,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要及时对有保护价值但尚未公布为保护单位的宗教建筑提请有关部门进行评估,在保护方案成熟后,包括在建筑风格保护区的紫线范围内严禁建设任何新的建筑等,报政府审批公布和加以严格控制保护,使历史建筑及其生境能够得到根本的保护和延续。

3.3制定保护性规划首先要编制文化保护规划。一方面,五通庙尽管带有一定迷信色彩,但可以引导成为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场所。民俗活动的行动主体是村民和市民,需恢复及重新界定五通庙的文化含义,但应与精神文明建设方向协调一致。另一方面,修建庙宇先要经过宗教局批准,然后经过土地管理局颁发土地使用证,经过建设规划部门批准设计图。这其中面临两大困难:一是由于五通庙的集体土地性质,在行政审批和管理程序上有一定的困难;二是五通庙属于民间信仰,不是合法的宗教需要。因此,在规划定位前必须要做好文化规划,理顺现阶段的矛盾。其次,在文化定位的前提下,编制实体规划设计,重点根据规划定位布局功能空间,并且协调好城市防洪与渡口文化景观、河道景观的关系。

文化保护范文4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王天凯、党委副书记陈伟康,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司长钟廷雄等纺织行业领导、专业机构专家和致力于纺织非遗传承的有关人员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主持。

会上,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张家洲首先介绍了我国纺织类非遗保护现状和自身特点。截至目前,我国政府分四批公布了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纺织类82项,分布于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三大类。纺织类非遗具有自身显著特点,一是底蕴深厚、品种丰富;二是促进就业、精准扶贫;三是精工细作、彰显个性;四是亲和百姓、融合生活;五是绿色环保、拓展性强。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就文化部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规划和任务做了全面介绍,他强调,尊重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融入现代生活、满足大众需求是传承非遗文化的关键。希望纺织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与创新工作,加强文化领域与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司长钟廷雄重点谈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展纺织类非遗生产性保护。他指出,在82项纺织类非遗项目中有52项为少数民族项目,一方面说明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内容丰富、不可或缺,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家对少数民族纺织类非遗的重视,希望纺织行业、企业能够共同参与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广东名瑞集团董事长蔡民强、北京皇锦品牌创始人张雪梅、北京雪莲集团董事长孟泽、著名中式服装设计师顾林,以及孙颖、王国英、郑芬兰等非遗传承人,都是对中华优秀文化及传统技艺有着深深情怀、执著坚守、不断创新的人。这些与会嘉宾认为,纺织行业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具有明显优势。首先,产业链条完整;其次,企业品牌资源丰富;此外,成功模式可供借鉴。

之后,与会嘉宾就如何有效开展纺织类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形成几点共识:市场专项调研、培育共建基地、丰富产品设计、规范生产标准、增强产权意识、发挥网络优势、建立专项基金、推进跨界合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王天凯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纺织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工作的根本是保护,工作的难度是传承。

文化保护范文5

(一)广西民族音乐文化概况

民歌是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之一,每首歌曲都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刘三姐歌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民歌中的多声部民歌让世人惊叹,二声部民歌独特的和声运用成为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这些都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广西地方曲艺种类主要有桂剧、壮剧、彩调、粤剧、邕剧、鱼鼓等,其中桂剧、壮剧和彩调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还被称为最能体现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特征的剧种之一。广西民族乐器种类繁多,除了最具代表性的壮族铜鼓之外,还有极具特色的瑶族床头琴、苗族嘎浆、芦笙、啵咧、天琴、侗琵琶、独弦琴、垮尼、葫芦胡、土胡、牛腿琴以及鼓类乐器的瓦鼓、长鼓、黄泥鼓等。

(二)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一直以来,民族音乐主要有世代传承、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等传承方式。如侗族的民歌手,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们演唱一些基本调(也称为山歌)。孩子稍大一些(大约十四、十五岁)的时候,开始教他们演唱变化的曲调,再过两三年,孩子就可以学习演唱情歌了。然而,在社会飞快发展的今天,这样的形式已经让很多孩子难以接受了,这是因为我们古老的民族音乐是在旧社会非常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压抑的情绪较多,它们缺少了对当今社会的复杂情绪的表达,孩子们已经在古老的民族音乐中找不到共鸣了。另外,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很多原始的劳动方式被现代化的机器所取代,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很多音乐种类正在慢慢消失。2008年由文化部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广西有11人入选,他们的平均年龄达到了66.7岁,这些情况表明,现在很多民族音乐资料都保留在年龄较大的民间音乐人那里,如果不及时进行开发和保护,这些音乐种类将面临失传的可能。广西艺术学院于2008年成立了民族艺术系,旨在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钦州学院等高校在选修课程中加入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欣赏》、《广西民歌与器乐》、《采茶戏歌舞蹈表演》等。

二、关于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

(一)广西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中传承的思考

广西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多设置了音乐系或艺术系,其中音乐教育专业是较为热门的专业。作为培养音乐教学人才的音乐教育专业,一直沿用了西方音乐教育的体系,大部分的课程设置都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的。近年来,各高校领导逐渐意识到了本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选修课程部分逐渐增设了一些相关的课程,但是目前这种模式并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很多课程因为学生不愿意选或不能保证授课质量而闲置,发展本土民族音乐变成了一句空口号。要真正在高校中很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对课程进行改革是首要任务。如把广西优秀的多声部民歌引入到《视唱练耳》课程中,《钢琴》课程中引用以广西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创作的优秀钢琴曲作为教学内容,《声乐》课程中增加广西民歌演唱或曲艺表演内容,《作曲》课程中增加广西民歌素材进行创作教学,《合唱》课程中增加广西民族风格的创作曲目等等,这样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主动地把民族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和传承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需要社会的支持

近年来,广西国际民歌节已经成为广西的一个标志性活动,这是政府对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作出的有效举措,为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开发和传承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同时也唤醒了人们保护和扶助民族音乐的意识。在广西国际民歌节的影响下,各地也纷纷举起了发展民族音乐的大旗,如钦州海豚节、北海国际珍珠节、桂林灵川姑娘节、百色田东芒果节红歌会等活动,都为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舞台。为了加强人们对民族音乐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广西区政府还决定,每年“三月三”歌节期间增加公休日,让人们在休假的时间里,能积极参加到“三月三”歌节的活动中,尽情享受民族音乐之美。

三、结语

文化保护范文6

突出价值 彰显魅力

当代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作为贵州省第一个也是目前仅有的世界文化遗产,请问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王红光:土司遗址是中国13-20世纪土司制度推行时期少数民族首领“土司”用于行政管理和生活起居的城寨和建筑遗存,是中国土司制度历史及土司统治地区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的珍贵、特殊物证。

本次申报的湖南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遗址、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是保存有大型的规模、完整的格局、丰富的遗存、最具价值特征代表性的土司城遗址,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多民族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可为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和未来的各民族和谐共处、文化多样性维护和人类文明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就海龙屯而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海龙屯所代表的播州土司是元代最早设立的土司之一,到明展达到鼎盛,海龙屯代表了土司制度产生和鼎盛的重要阶段。播州土司在元明时期主要为宣慰使品级(从三品),属土司制度体系中最高级别的土司,也是中国西南地区辖境最大土司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播州土司在土司制度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代表性。

第二,海龙屯是播州土司的战备军事防御城堡,作为少数民族遗产,其占山环水的选址特征,因地制宜、自由布局的整体格局及以石材砌筑的主要遗存体现了土司制度推行地区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特征;在土司制度作用下,又添加了对中原地区城市防御格局的趋同,对轴线对称的礼制特征和社会秩序的遵守,以及对官式建筑做法与装饰题材的吸收。这反映了土司统治地区独特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体现了土司制度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见证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间谋求利益平衡及共同发展、实现文化多样性传承的民族生存与社会管理理念。

当代贵州:海龙屯成功申遗,对贵州有什么意义?

王红光:海龙屯土司遗址成为贵州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是贵州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突破。它增强了遵义的文化魅力,提升了地方文化形象,对于促进遵义乃至贵州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海龙屯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发现、保护和申报的过程,是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也是让本土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让贵州人掌握贵州文化的话语权的过程。

海龙屯申遗成功,将会助推全省文化旅游的跨越发展,是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有力举措,更是在我省调研时指出“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的最好印证。

参照标准 联合申遗

当代贵州:申遗过程中,参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海龙屯符合申遗的哪些标准?

王红光: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海龙屯符合两项标准。一是符合“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在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上,展现了重要的人类价值交流。”例如,海龙屯土司遗址在选址模式、整体格局及建筑形式与风格等,主要体现出鲜明的当地民族特征,部门建筑物增添了具有中央官方规制和文化特征的元素。清晰地展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

二是符合“能为传衍至今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这一标准。纵观历史,海龙屯的兴、废时间与土司制度发展阶段相对应,播州土司授宣慰司职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是最早设立的高等级土司之一,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由明王朝发动平播之役,武力“改土归流”。其典型的地理环境、小型族群文化传承特征、土司职级体系、管理模式等都明确反映了土司遗址共同的价值主题。

当代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联合申遗,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王红光:老司城遗址、唐崖土司城遗址、海龙屯遗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从土司职级和功能来看,老司城遗址和海龙屯遗址是高等级土司宣慰司治所(海龙屯为战时治所),唐崖土司是等级较低的长官司治所。

从建筑风格来看,老司城的建筑和文物记载反映了800年来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生活的历史;唐崖土司的建筑布局吸收了“围合内向”“序列关系”“中轴对称”等体现汉族中央政权礼制文化的营造理念;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则是中国的古军事城堡建筑遗迹,内有城墙、关隘、卡门等一系列设施遗存。

总体来说,老司城遗址、唐崖土司城遗址、海龙屯遗址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区特色,同时表现出象征土司统治权力和吸收中央官式文化的共性特征。

保护第一 合理利用

当代贵州:申遗成功可以说只是万里的第一步,大家关心的是如何更加科学地保护海龙屯。

王红光:早在1980年,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就普查登录了海龙屯;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海龙屯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在海龙屯申遗过程中,我们就非常重视海龙屯的保护。在制度层面,我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贵州省文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先后制定《海龙屯保护管理规划(2013―2030)》、《海龙屯保护管理办法》。

在联合保护方面,建立联合保护机制,贵州省文物局于2013年8月与湖南省文物局、湖北省文物局联合签署了《关于土司遗址保护管理的联合协定》,为系列遗产的协调管理奠定了基础。

在组织架构上,2013年10月,遵义市政府批准设立遵义市汇川区海龙屯文物管理局,成为海龙屯的专职保护机构。

在经费上,我们充分发现、挖掘和研究贵州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把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大项目来抓,海龙屯在两年之间争取1.3亿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科学合理的保护手段为申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龙屯土司遗址成功申遗,对于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申遗成功只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开始。保护好包括海龙屯在内的土司遗址,是中国政府向世界的庄严承诺。

当代贵州:如何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要求保护好海龙屯?

王红光:现在,海龙屯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是全人类的遗产,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海龙屯。

一是从法律法规和制度上加以保护。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我国出台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层面上予以保护,此外,还要结合海龙屯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

二是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要求,在现有保护管理体系基础上完善系列遗产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妥善协调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落实管理保障,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遗产保护管理专业水平。

三是要建立起遗产监测的平台,制定好监测手段,完善实时预警和处置机制,从遗产的本体、环境、气象、水纹、地质,以及人为活动等全方位开展监测,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对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处理好遗产惠及民生的关系。申遗给地方经济带来效益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要使文化遗产发挥好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改善好遗产区民生等等的作用。

当代贵州:海龙屯目前正在封闭施工,预计今年国庆节对外开放旅游。海龙屯土司遗址开发旅游,您认为应该怎么做?

王红光:在中国文化深度旅游、文化特色旅游深入老百姓生活的现实情况下,海龙屯必将成为推进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遗产重要品牌和积极力量。海龙屯丰富了遵义文化遗产的类型,使之成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双遗产地”,加之民族村镇文化、红色文化遗产等,遵义的文化遗产类型完整了,这对遵义的文化旅游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将是最直接的。

上一篇文化品牌

下一篇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