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社区建设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社区建设现状范文1
关键词:农村 法制建设 问题 主要措施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深入开展依法自治,形成自觉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使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阿城区近年来以创建“平安阿城、和谐阿城”为载体,农村法治化建设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广大农民遵法、学法、守法的意识在逐步提高。
1 阿城区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
今年阿城区以创建经济发展法治环境为载体,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通过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加大推进法律进乡村工作力度。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1.1 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 通过对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广泛宣传普及,广大农民的法律知识不断丰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农村法制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意识明显提高,自觉履行法律义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民主权利得到了落实,农民渴望参政议政的意识明显提高。农村广大基层干部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观念开始树立,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逐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比较理顺,通过调防一体化系统工作,农村矛盾纠纷得到了有效解决,过去依靠家族势力解决矛盾纠纷事件,现在基本依靠调委会,依靠法律解决矛盾,闹访、缠访个案也逐步减少。
1.2 依法治村逐步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加强 阿城区的“四民主”、“两公开”村民自治制度已基本建立。同时积极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有17个村被评为民主法治示范村,13个村申报了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并通过了验收。有效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民主选举也更加规范,全区农村普遍实行了村民自主选举村委会,普遍建立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大多数村建立村民会议决策、村民会议议事制度;民主监督得到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普遍推开,建立健全村级干部任期、离任审计制度和过失责任追究制度,“民主理财日”、“民主议政日”等民主监督形式有了发挥的渠道。
2 阿城区当前农村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2.1 乡、村两级组织对新农村法制建设的认识还有待于提高 在乡、村两级组织中,对农村法制建设方面,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目前在农村中还普遍存在着注重农村经济建设,忽视农村法制建设的意识,过于注重经济建设的速度和成效,从而轻视法制建设的进程和成效。村级干部不学法、不懂法现象还比较普遍,不会依法治村、依法行政问题仍然存在。有些村干部民主法治观念淡薄,在选举中还有不按法定程序实施选举问题,村务公开、财务公开透明度不高,村民反响很大。
2.2 农民的法律素质亟待提高 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法治农村建设的成败。由于受“重人治,轻法治”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的法治观念还是相对淡薄。加之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某些乡村干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等不良现象,以及在农村土地纠纷处理过程中对农民权益的侵害,严重影响了法律在群众中的权威形象,使农民群众对法律失去信任感。随着基层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一部分村干部的素质、知识水平和各方面的能力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法律意识淡薄,服务群众的意识差,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工作上倾向于老办法、老经验、老套路,导致农村干群矛盾增加。
2.3 农村普法宣传急需创新思路,普法手段仍需完善 农村普法教育“三无”现象仍较突出,即无专职普法队伍、无专门工作手段,无专项活动经费,普法工作队伍力量弱、装备差,普法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从业的多元化,使得农村普法教育出现人员难集中、时间难安排问题。在普法过程中,方式也过于单一,局限于发一发传单,张贴几条标语口号,送几本书,农民对抽象枯燥的法律条文难以理解,影响了学法积极性,使得农村普法宣传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2.4 农村法律服务不到位,法律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地位和职业活动在法律上缺乏足够的支持,基层法律服务所政事不分,缺乏自我发展的机制和活力。在职能作用和业务范围上,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律师等法律服务队伍界限不清,形成交叉和矛盾。农村基层法律服务量少质弱,缺乏稳定性,不适应农村法律服务的需要。农村经济纠纷案件告状难、打官司难、执行难的现象比较突出,农村法律服务工作人员不稳定专业性差,法律服务不规范现象也比较普遍,与新农村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3 当前新农村法制建设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狠抓农村普法教育,并吸收优秀法律人才到农村工作,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社会基础 第一,干部群众学法、懂法、守法是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有计划地对原有农村干部进行系统的法治教育。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特别是要加强村支两委干部的法制培训工作。应充分利用党校,举办基层农村干部法制培训班,集中时间(农闲时间)对农村干部分期分批进行轮训,或结合工作实际举办相关的法制讲座。通过多种形式促使农村干部掌握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运用法律知识指导和管理村务,推动农村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第二,要认真总结推广近几年来普法教育的成功经验,突出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劳动合同法等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第三,多渠道地吸收熟悉法律、精通法律并具有现代民主法治观念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和服务。大学生尤其是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到农村法制建设,无疑是国家、农村以及大学生“三赢”的结果,应在农村广泛和实践。
3.2 要抓好“两个规范”,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一,规范干部行为。针对少数村干部讲“人治”不讲“法治”,擅长下命令,不愿意搞服务,重政策、轻法律,说话办事随意性大等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干部行为,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加强教育引导,使村干部工作理念上由“人治”向“法治”和“德治”转变,工作方法上由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自身素质上由“经验型”向“市场型”转变。使村级的各项工作真正实现“公开、民主、规范”。第二,规范群众行为。针对少数村民只要权利,不尽义务,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文明,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等问题着力规范村民行为。按照合法性、民主性、针对性和互约性原则,推广、借鉴一些“民主法制示范村”经验,制定《村规民约》,并进行必要的监督,促使村民能够识大体、顾大局,依法支持村支两委的合法决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农村社区建设现状范文2
关键词:教师质量 教学内容 财政经费 体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42-02
1 调查现状
先锋中心小学位于山东西部地区,对于调查而言具有鲜明代表性,现就其状况进行表述及分析,先锋中心小学现有教学班15个,学生677人,平均班额38人,其中最大班额为43人,最小班额30人,教职工34人,其中本科9人,专科20人,中师5人,入选临清市教育系统人才信息库7人,地级教学能手1人,市级教学能手6人,市级模范14人,但高龄教师比重较大,48岁以上占82.3%,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进一步建设。相关器材仅仅近年才补充完毕,每年都存在辍学学生,教学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整体水平不尽如人意(见表1)。
2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发展仍然存在教育观念落后、农民的教育负担过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使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每一个教育管理部门都重视的问题,但是在农村及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情况却不尽如人意。(1)教师结构不合理,难以提高教师的整体效能,其显著表现为教师老龄化严重,从而造成种种教育问题;(2)高级职称数量少,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及贫困地区的教师高级职称在不断增加,但是与城市及发达地区相比还是存在不小差距,这深深的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2.2 农村教育管理较落后
农村由于受地域等关系,思想和先进制度并未跟上节奏,故存在了一些管理制度和内容上的问题,教育体系也存在着漏洞,这些问题甚至影响了教师的教学以及家庭对教育理解的误区,从而给农村教育的跨越发展带来阻碍。
2.3 农村的区域劣势及特殊情况
农村由于区域问题,发展缓慢,从而造成教育的不发达,不重视,相当一部分农民走出农村进城务工,使得学业中废,并且引起留守儿童等社会性问题,就引进信息新资源上,农村也是不如城市引进及运用得当。从而造成农村教育基础较差,局部维艰。
就整体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农村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育观念普遍落后,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当前的教育内容较为落后;农村教育的管理较差;教育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及实施的不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影响制约着农村教育发展以及教育资源的不足。
3 原因分析
3.1 农村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教师队伍中部分老教师较之城区学校教师存在观念陈旧、教学能力差的情况,即便引进一些新的先进教学设备,也存在不会用的现状。大部分仅凭教学经验开展工作,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部分地区缺乏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并且农村教师发展动力不足。农村学校教师还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有些学校由于教师 流失严重,只能不断补充年轻教师,因此教师过于年轻,此外,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教育理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能力和水平难以提高,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改举步维艰。
3.2 教育观念普遍落后, 教学质量相对较低
农民接受教育的观念相对落后,无意识主动支持后代上学,配合、支持学校教育工作的热情较低。相当多的农村学生父母对教育认识不够。仅仅停留在“跳出农村不当农民、拿工资”等层面上。有些家长更是受社会中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在贫困农村更加盛行。很多家长认为“读书有啥用,又花钱,还不管分配。还不如回家种地,或者外地打工,多挣点钱,早挣点钱。”这些思想观念多少会传递给学生。造成学生思想上的不稳定。由于农村教育理念,思想陈旧,造成农村办学模式与办学思想落后。
3.3 当前的教育内容较为落后
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以传输文化知识为主。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在方法实施中主要应用机械、重复的做题,教育的衡量指标以及评优等也仅仅是学习成绩,即仅仅是参照学生的试卷水平。从学生到教师能得到优秀的唯一途径也只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致使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成为农村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如城市发达地区学生的原因之一。
3.4 农村教育的管理较差
农村及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现状是教育的管理水平较差、办学理念落后的问题。由于软硬件不同造成农村及贫困地区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就目前的学校教师管理而言:学校管理人员普遍认为老教师不易管理,相关管理制度仅对年轻教师有用。由于城乡的差距长期存在、城乡教育在师资水平和软硬件设施上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上农村教育也就自然而然的沦为城市教育的附庸体系。致使农村教育没有针对及特殊性,造成管理效果较差。
3.5 教育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及实施的不足
近年来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不断推出,推动着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但是随着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我们需要对一些政策和制度重新思考。其存着这教师资源配置,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以及办学条件差的现状,有必要通过完善制度的方式予以改进。从而达到整个农村及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有质的提高。
3.6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影响制约着农村教育发展
伴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工走入城市来增加家庭的收入,导致他们的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老家,从而又有一种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在农村及贫困地区出现。有学者指出: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这必然会对儿童的生活学习与成长不利。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这部分人群也将随之加大,其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这将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和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
3.7 教育资源的不足
农村教育资源与城市存在不少差异,硬件与软件设施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进度,从而造成农村整体教育水平低于城市教育。仅以教学设备为例,相当多的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还仅仅停留在满足学科教学的需要,仅为21世纪初的水平,多媒体室、校园网及其他现代教学设备基本不具备,仅有中心小学才刚刚开始装备现代教育设备。
4 对策与思考
4.1 优化教育队伍,提高教师质量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解决教师专业素质偏低、数量不足和年龄老化等问题。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注重农村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发展,教师培训要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建立补充与更新农村教师队伍的体制与机制,如建立国家和省级的“农村教师岗位制”,严格执行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新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工作的“师役制”,全面落实教师聘任制等等。
此外,要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合理流动,鼓励和引导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城市向农村、重点学校向非重点学校的正向流动,建立教师个人服务期制度和赔偿制度,建立逆向流入学校对流出学校的补偿机制,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
4.2 多元化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更新教育观念
首要问题还是解决教师问题,对于城乡学校布局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调整力度,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打破城市重点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改变教育资源在城乡学校之间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改变农村和城市学校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的不同的模式,从而做到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并且在教育资源的流动、重组中,还应让农村及贫困地区学校平等地享受到城市先进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备设施,达到城乡学校的公平竞争,进而得到均衡发展。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村和城市学校开展教育资源合作。进一步制定出城市教育向农村延伸、扩散的政策,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观摩培训,取经交流。通过实行师资轮换,以带动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农村培养优质的师资力量,从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另外,应加强教师到学生家中交流宣传的次数。从而做到对家庭教育观念的正确引导。逐步消除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消极观点与看法,而且也能增强学校与家庭的关系,不但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也可使家庭对学校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学校,对学生都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4.3 努力探索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课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起着深刻的影响。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农村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那么必须把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定位为课程教学改革,要充分发现和运用农村现有资源的相对优势,重点培养一批能够胜任的优秀乡村教师。农村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既要结合农村教育的适应性、多样性和实用性,又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从而使得农村教育适应农村地区的发展,真正满足农村的需求。这是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应坚持的重要原则。
当前,农村教育的理论研究总体上与农村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还难以对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为此,可采取以下对策:增设农村教育研究的专项课题的资金,加大对农村教育研究的资金投入;对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影响的重大课题的研究要进一步加强;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要在完成农村教育理论研究任务、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大力培养农村教育研究的专业人才和后备力量。
4.4 提升农村的教育管理水平
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聘机制,采取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定期考核、奖勤罚懒、非聘即转等措施,加强对高职称教师的后续管理,形成高职称教师引进、培养、竞争、流动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设置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人民教育家等层次目标,激发高职称教师更高的目标追求和目标导向行为,调动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高职称教师有所追求。
4.5 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不合格教师转岗退出机制
在农村教育中,要巩固、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稳步推进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绩效考核,合同管理。
推进多元化教师聘用制改革,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以及调整岗位、选送进修、自然减员、清退解聘等措施,健全不合格教师的考评流出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促使农村各级各类教育的健康发展,形成完善的农村教育制度体系。
4.6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
当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农村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已经演化为社会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护机制进行有效推进,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各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要重视对其监护人的指导培训。要做到不仅仅学校或教育系统参与解决解决,而且必须有政策的支持以及对社会环境的监督与管理。
4.7 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
就优化农村教育资源而言,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从而满足农村教育的需求。改革农村教育投入体制, 多方面筹措农村教育经费,是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应对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与财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新机制,确保教育投入向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倾斜;在农村税费改革中,要明确规定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份额或数量;多方面拓宽农村教育资金的来源,逐步建立多渠道筹措农村教育经费的机制,以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上应充分发挥出来,经费数量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别而下拨不同,对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最低支出水平进行重新,设立学校基建专款,确保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的开支及其专款专用,并力求逐年有所增加。在国家财政紧缺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要保证农村教育的经费来源。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开办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面之广及受教人数之多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居第一位。大力发展农村及贫困地区教育,促进农村及贫困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对重新认识和审视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机制与保障机制的改革也有着特殊作用,因此,我们应最大程度地提供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并做到与时俱进,促进和保障农村教育健康、有序、持久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梅新林,吴锋民,主编.中国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建议―― 基于天津吉林江苏浙江河南贵州甘肃七省(市)的调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洪俊.关于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40-46.
[3] 俞丽红.关注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J].中国教育学刊,2009(1):94-96.
[4] 刘嘉秀.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及环境优化[J].理论建设,2005(6):56-58.
[5] 易桂林,易倩梅.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 2009(12):135-136,143.
农村社区建设现状范文3
关键词: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趋势;现状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是核心的组成部分,必须在科技投入上持续增加,才能将农作物的产量、质量提升。农村供水工程在现阶段的建设中,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关注,应该对现状做出明确分析,再按照发展趋势来实施相关措施。
1 农村供水工程的现状
1.1 农村地理位置限制
就农村供水工程本身而言,其主要是为了方便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减少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可是,现下的农村人口数量较多,国家对于农业方面的需求表现强烈,想要在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和落实上,得到一个良好的效果,首要面对的问题,在于农村本身的地理位置限制[1]。首先,多数农村的地理位置与城市存在很大的距离,这就直接促使其供水体系表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很多农村的基础供水设施不健全,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地区,都是以井水为主的,因此他们对于城市的纯净水供应,并不特别的适应。其次,多数农村地方的基础建设有待加强,这就直接促使自然环境保存完好。可是,在此种条件下实施供水工程建设,表现出的难度是比较高的,既不能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又不能影响供水的正常实施,还需要对生产、生活用水提供积极帮助。
1.2 农村供水工程的个体性
我国的农村在各个地方均呈现为广布状态,所以对于供水工程的需求表现为差异化的特点。为此,在建设农村供水工程的过程中,绝对不可能按照完全统一的指标、方式来完成,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工程的个体性特点。首先,针对特别偏远的地方,建设农村供水工程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是否能够持续性的供水。偏远地方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且河流径流量表现不足,即便是通过深层地下水进行供应,也必须在供水工程的设施、管道等各个方面持续投入技术建设[2]。其次,针对正在建设的农村地方,供水工程的落实,最大的难点在于提供一种协调性的技术设备体系,要让他们的用水习惯得到保留。这些设备多数情况下,都要在农村地方进行调查研究,然后选定不同的型号设备,组成一定的供水体系。第三,针对接近城市的农村地方,供水工程的落实相对简单,他们受到城市影响较大,且作为典型的建设区域,在供水工程层面上,基本上与城市持平。
1.3 农村供水技术落后
随着人口数量的提升和生产、生活用水量的增大,以农村固有的供水技术,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良好的提升,同时对未来发展造成的阻碍是比较强烈的。农村供水技术落后,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农村的供水工作,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技术性内容。以打井为例,井水供应虽然比较普遍,可是多数农村地区在打井过程中,完全凭借老人的经验来完成,经过时间的推移,这种“经验”虽然有所传承,可是越来越不符合自然环境,再加上既往的打井数量过多,对地质水文条件造成了变化,井水供应没有办法像以往那样充足[3]。第二,农村对于供水技术的选择,往往没有选择与自身相互匹配的技术来完成,多数情况下都是自主去购买设备或者是聘请技术人员,可是在数据、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任何供水技术都不可能立刻执行,由此造成的时间浪费和供水工作滞缓,均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 农村供水工程的发展趋势
2.1 城乡供水同质化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倘若是单纯依靠自身来努力,不仅面对的困难较多,同时在成功的概率上也不高。农村供水工程的未来工作,必须按照“城乡供水同质化”的原则来积极落实。首先,城市对于供水工程的建设、掌握非常成熟,而国家也在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城市的技术、设备等,投入到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当中,自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其次,“同质化”的操作方案,并非是完全相同,而是要结合农村的地理环境、水文条件去投入建设。城市的各个地质勘察队伍,经常深入到周边农村地方进行工作,因此对数据、信息的掌握较为充足,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框架明确,后期投入的专业技术、专业设备等,也可以很快的运行起来,这对于农村供水而言,彻底告别了以往的“繁s探索”现象,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好的供水效果,且在持续性方面表现突出。
2.2 建立联盟供水工程
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自身村落规模的不同,在供水工程的需求上表现为一定的差异。可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分析,很多的村落在相互间隔的距离上并不遥远,有些村落的间隔特别近。在此种条件的影响下,可以积极考虑建设“联盟供水工程”。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目的,在于让广大的农民朋友在生产用水、生活用水上得到更好的保障,既然个体村落的能力和工作有限,那么在联合建设以后,相信可以达到资源互补的特点,在供水效果上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首先,联盟供水工程要进行积极的调查研究,规划好供水工程的建设范围、工程量。其次,要求各个村落通力合作,互相之间对资源进行共享,包括技术共享、人力资源共享等。第三,联盟供水工程的确立,要从小范围开展试运行,阶段性的扩大到各个村落,从而形成农村内部的供水循环,对生产、生活水平做出提升。
2.3 完善管理制度
我国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上比较大,近几年取得的成就比较理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将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型态而言,在建设农村供水工程的速度上是比较突出的,可是想要保证长期、稳定运行,则并不简单。建议在完善管理制度层面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要设定专业的管理部门,在农村供水工程的内部进行巡逻,每天按时运行工程,对各项参数等做出准确记录。第二,要求各个村落对自身的供水情况,定期做出汇报,由此来了解农村供水工程的实际运行状况,定期做出维护整修,防止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第三,当农村供水工程表现出一定的问题后,绝对不能出现任何的隐瞒,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去处理,同时禁止非技术人员擅自操作,要尽量避免问题的恶化。第四,针对农村供水工程的设备和技术进行统计,可以每半年或者是每年度向上级汇报,及时的更换先进设备,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工程的价值和功能。
2.4 优化排水系统
在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中,排水系统是一个比较容易忽视的部分,农村在用水量方面表现较大,所以在供水工程的未来发展上,一定要将良性循环充分的建立,这就必须将排水系统做出全面的优化。例如,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得不到很好的处理,随意排放,渗入到地下,成为农村水源清洁的安全隐患。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农村污水排放与处理的问题,应该将污水的处理与供水工程的建设放在同等地位。农村供水工程要做到供水排水一体化,借鉴城市的排水供水方案,制定一个适合农村实际的供水排水系统。
3 结束语
文章对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展开讨论,现下的工程建设速度提升,在质量巩固方面也比较明显。日后,应进一步加强工程的拓展建设,特别是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配套的设备,应该持续性提高农村区域的供水,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洪超,张楠,杨路华,等.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现状差异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04):103-106.
[2]周云雄.农村供水工程现状分析及其发展思路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7):488-489.
农村社区建设现状范文4
关键词:灌区基本情况;建设与管理的成效;存在问题;原因;结论
1 鸭河口灌区的基本情况
鸭河口灌区地处豫西南南阳盆地腹心、汉水流域唐白河之间,总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灌区兴建于1966年,1970年开灌。效益8个县区35个乡镇办,现有白桐、鸭东干渠2条、分干渠8条、支渠118条,各类建筑物6万多座,设计灌溉面积238.1万亩,是河南省最大的水库自流灌区,同时也是国家节水改造项目投资重点、全国大型灌区综合改革试点、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信息化建设试点和末级渠系改造试点灌区。
2 灌区建设与管理成效显著
(1)灌区建设。鸭河口灌区自1998年开始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通过持续实施,2010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0万亩。近几年,在省厅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坚持“两改一提高”的治水新思路,着力打造现代灌区,骨干渠系基本实现了工程景观化、面貌园林化,管理标准化,灌区综合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实现南阳粮食总产超百亿斤大关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整合资金,集中连片,协调推进末级渠系的改造,相继建成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高标准现代灌区示范区和田园化农田水利精品示范点等农村水利样板工程,灌区五级渠系全面配套面积不断扩大,灌区面貌发生了重大改观。(2)灌区管理和运行维护。为巩固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灌区效益,近年来灌区坚持以“规范化、经常化、标准化、多元化”为目标,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常抓不懈。一是推行干渠管理俗蓟。重点是对市局管两条干渠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制定具体标准,实行一季度一考评,基础工资与出勤挂钩,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挂钩,联系奖惩,落实管理。二是实行干渠工程维修养护经常化。年初,在全面普查确定维修养护计划的基础上,对两条干渠及跨县分干渠段的工程进行维修养护,做到养护经常化。年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联系包干经费拨付和奖惩。三是推行支渠管理规范化。主要是依据《鸭河口灌区支渠管理规范》,对支渠的四大管理提出具体措施和要求,制定落实规划,采取开展达标验收活动的办法,推动由过去的弹性管理走上了指标管理。四是推行末级渠系管理多元化。
主要采取四种形式,来摸索解决末级渠系的管理问题。(1)以渠系或行政村为单元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把支渠以下末级渠系的经营权、管理权完全交给用水户,实行民主管理。(2)以乡为单位,由水管所在全乡聘任群管人员,组建末级渠系管理队伍,实行划片承包管理。(3)以专管组织为主,实行延伸管理。(4)以村为单位,对集体经济好、党员干部战斗力强的地方,实行村支部或村委自管。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末级渠系管理缺位。国家对灌区的管理机构只设到支渠(骨干工程)一级,斗渠以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位于灌区渠系的末梢,其所有权和使用权一直属于村集体,而水利工程管理上的主体缺位,出现了 “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有人毁有人怨无人修”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实行后,改变了原来社队集体与农户的关系,出现了农田水利公共事务缺乏组织与管理的现象,而不少群众甚至县乡干部都认为只要是工程没人管,群众浇不好地都是灌区管理单位的事。虽出台了政策性文件,仅靠一个行业很难做到。特别是改革涉及到经费来源和人员,难以破解,导致田间工程管理一直处于缺位状态。(2)骨干工程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全灌区管理人员呈现出严重短缺的局面,且人员高龄化严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体改后,一部分管理人员按政策退休,而各个县区因财力原因严格控员控编,一直没有新进人员、补充年轻人。(3)灌区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的控制标准,不能保证建成后完全发挥效益。各职能部门投入灌区的项目建设,主要以修路打井为主,附带修渠,规划设计和建设各自为战“多龙治水”,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统一协调把关的部门,对规划设计、实施上进行统一的安排,并结合灌区实际状况进行有序实施。(4)社会各项建设不断占用灌区有效灌溉面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南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官庄工区、高新产业集聚区的成立,其管辖区域内的职能发生新变化,各类项目加速落户,这成为下步灌区有效面积减少的最大因素。而灌区管理部门作为一个行业部门,目前状态被动,也只能顺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5)权益保护面临挑战。渠道作为野外敞开式工程,特殊天气和放水防汛期间,在强化各级管理责任和实行严格巡检措施的情况下,仍易发生溺水或交通安全事故,处置后续问题给管理单位造成极大压力,形成的诉讼案事件,法律判决形成的赔偿使仅仅依靠财政供给本就吃紧的经济艰难维持运行,这成为基层水利部门下步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6)灌区普遍执法难。在遇到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等违法事件时,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执法效果,最终按照法律程序强制执行也受到和谐稳定指导思想的束缚,出现执行难,也难以达到效果。(7)水费征收困难。农业税取消以后,国家对农业还给予了种粮补贴,群众认为种粮国家都给补贴,水费就不应该再收,交费热情不高,乡村干部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收费任务,采取了乡镇财政垫支的方式。另一方面,灌区管理部门人员精力也根本无法做到把用水与收费服务延伸到农户。
4 结论
农村社区建设现状范文5
【关键词】 山区 农村中小学 图书室 现状 对策
近年来,宁夏南部山区的农村中小学在“普九”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好前景下,在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学校的努力下,图书室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图书室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发挥了第二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已经成为农村学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主要场所。但是,部分学校在图书室建设和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建设现状作一简要分析。
1.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图书室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现状
1.1 图书室硬件建设现状
近年来,借“普九”和“普初”的东风,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的图书室在硬件建设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的学校都建起了图书室,图书室的面积增大了、馆藏量增加了,图书的种类齐全了。但是,各学校图书室的建设仍参差不齐。条件好的学校,专室专柜,管理规范。而条件差的学校,图书室比较破旧,或一室多用(和体育、音乐器材放在一个房间),甚至设在仓库内。
图书室的图书来源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七、八十年代配发的,比较旧,种类单一;二是各类项目配套的,这部分图书种类全,比较新,也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还有一部分是有关部门和单位捐赠,学校自己由于经费短缺,几乎没有购买图书。单从数量上来说,大部分学校的生均比达到了标准(小学1∶20,初中1∶25)。但是,图书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以应试为主的书多,科普类、系统文学类读物比较少,旧书、过时的书多,新书少。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校领导观念落后和资金短缺。
1.2 图书室的管理和使用现状
近年来,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图书室的管理有了很大的改善。设了图书管理员,图书也分类编目上架,并建立了一套管理、借阅制度。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2.1 不向学生开放图书室或借阅率低
图书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借阅率,使其既可以更好的满足读者的要求又能引导读者好读书、读好书、做好人。不少学校的图书室建成后,却不对学生开放,常年大门紧锁,只是应付上面的检查,图书室成了摆设,墙壁上蛛网纵横、书架上尘封土盖,有的图书被虫蛀、鼠咬,图书室实际成了“藏书室”。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与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师的思想认识有关。目前,农村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上,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二是与经费短缺有关。宁夏南部山区的农村中小学大都经费拮据,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保证图书室的建设和正常运转。一些学校怕把图书弄坏、弄脏,再无钱购买,宁可让图书躺在书架上睡大觉,也不愿给学生借阅。三是与师资短缺有关。宁夏南部山区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师资非常短缺,教师大多超负荷工作,图书管理员只能是兼职的,因此,他们无精力和心思去开展工作,得过且过。四是图书陈旧、过时、种类单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愿借阅。
1.2.2 图书管理员队伍建设不到位
调查发现,农村学校图书馆基本上没有专职的管理员,由其他老师兼任且人员不稳定,而且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业务能力差,缺乏图书管理知识,有些学校图书室几乎成了解决后勤人员就业的地方。图书馆工作不是单纯的服务性劳动,而是一种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图书馆工作的质量。
1.2.3 缺乏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要想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对学生的读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室,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关键。很多学生希望教会他们如何查阅自己需要的书籍,学会如何从茫茫书海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和方法,各学校应该办一些阅读指导讲座,帮助学生学会使用馆藏资源。
1.2.4 图书的借阅方式封闭守旧
大多数图书管理员,不考虑图书室、学校、学生的实际,没有好的借阅方法,总是坐在图书室等学生上门。要么无学生借阅,要么学生排队拥挤,工作效率低。
2.对策与措施
2.1 转变学校领导和图书管理员的思想观念
农村中小学图书管理为什么无法走向正轨,我认为根本原因不是资金的缺乏,而是领导和图书管理员的封闭守旧的思想在作崇。作为领导和图书管理员应该树立三个观念:即服务至上的观念。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克服“应付”、“凑合”、“怕麻烦”的思想;开放的观念。图书管理员只有变“坐堂服务”为“上门服务”,变静态为动态,才能吸引广大师生,使图书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才能真正体现图书室存在的价值;时间观念。对中小学图书室来说,应考虑学生的课外时间,合理安排借阅时间,为学生提供方便,才能促进自身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三种思想:即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纵横开拓的思想方法;创新思想。
2.2 提高图书管理员的业务水平
要想搞好图书室管理工作,图书管理员的业务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图书管理员,应该经过专业培训,具有基本的图书管理技能。中小学生是图书室最初级用户,他们缺乏借阅图书的经验和利用图书室的能力,对图书管理员的依赖思想很大,他们只有在图书管理员的热情帮助下,才能有效的利用图书资料。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培训、激励等手段,在知识技能、态度行为方面,提高服务水平,把他们培养成业务水平高的专职图书管理员。
2.3 增加图书室建设经费
学校应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尽可能挤出一点经费,用于购买学生急需的图书,扩充藏书量,让图书馆(室)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
2.4 开放借阅方式
农村中小学图书室的硬件条件有限,完全按照规范的借阅模式是不行的。只有大胆尝试,改革创新,创建适合农村中小学的图书借阅模式,才能发挥图书室应有的作用。
首先,实行以班为单位统一借阅。首先将学生按学籍号顺序为学生编排借书证号,并向各班发放张贴。其次每班发放一份《图书登记目录》,上面有图书编号、图书名称等。然后向班级发放《借书申请表》,借阅图书工作既可展开。
其次,各班选派一名图书管理员,学生查阅《图书登记目录》后将想借阅的图书在本班管理员处登记并填好《借书申请表》。班级图书管理员将《借书申请表》交到图书室后,一般下午放学即可取书。各班图书实行统一归还。以上借阅方法,即可以为学校节约用于购买借书证的资金,又可以提高图书的利用率,还可以提高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和图书的安全。
2.5 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
提倡中小学图书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农村中小学建成当地的宣传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为文化建设提供服务支持和发展平台。
农村社区建设现状范文6
关键词:农村社区规划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is currently a very important soci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ence of th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and how to scientifically develop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 are discussed, for the current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 some planning ideas.
Keywords: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农村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行政村建设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它由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又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然而在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不根据实际情况盲目的模仿大城市建设风格;过度注重表面,没有实用性;没有突出建设的重点,缺少切实可行的农村社区规划标准。再加上一些地方官员过度的追求政绩,最终导致在农村社区规划和发展走了一些弯路。所以,对农村社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规划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已经成为了目前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本文针对农村社区的规划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对规划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2农村社区建设及规划存在的问题
2.1现状农村社区规划滞后
在我国乡村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的状况,居住用地布局散乱,道路狭窄,交通不畅,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恶化加速。例如珊溪镇李夏社区现状配套设施基本上属村级配套设施,规模小且不完善。社区内道路网不成系统,连贯性差,道路宽度普遍较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社区的公共绿地严重不足,内部缺乏公共活动空间。
2.2缺少科学完整的农村社区规划理论体系我国农村社区种类繁多,所处地理环境各异,现行《镇规划标准》很难适应全国众多农村社区建设的需要,农村社区只得应用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规划管理模式,使得农村社区建设套用大中城市建设模式现象非常普遍,有些农村社区规模较小,人口也不多,一般以居住用地为主,公共设施用地分类界限不是很清晰,很少有较大的商业设施及行政管理设施,这样公共设施用地就会达不到规划标准中的指标。2.3农村社区用地规模偏小,缺少发展空间,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首先,文成县的农村社区大部分是在原乡政府所在地及地理位置较好的村庄设置,社区之间差别大,总体农村社区规模偏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其次,部分农村社区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区域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农村社区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其结果是都形不成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3农村社区规划原则
3.1科学发展原则
社区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区环境组成和谐的有机整体。
3.2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社区规划必须从区域角度出发,把握本区域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注重与周边在功能拓展、道路联系、活动组织等方面衔接,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3.3因地制宜原则
社区规划必须立足现状,结合村庄空间肌理逐步展开,完善村庄公共配套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创造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
3.4集约高效原则
集约利用土地,高效率组织道路交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社区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及科学发展。
3.5可操作性原则
强化规划设计与现状的衔接,重视村民参与规划的力度与深度,合理把握各功能设施的规模及建设指标,有利于建设实施。
3.6规划弹性原则
充分考虑市场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和分期开发的需要,通过规划方法和控制手段的创新,在保障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加强规划控制的弹性和适应性,强化用地使用功能的兼容性。
科学制定农村社区规划
4.1合理确定社区性质和发展规模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城镇以外的,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既包括农村居民的自然区域环境,也包括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社会群体。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是当今农村工作的重点,联系文成县实际情况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在农村社区规划编制上需要和本地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既要考虑到目前经济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是,要想进一步提高基层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象工程量力而行。搞大呼隆和一刀切不但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到社区的发展,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对一些环境基础较好,经济条件达到一定要求的社区,应该注重发展,使其发挥龙头作用带领周边社区共同发展。
李夏社区规划依据珊溪镇“1+X”村镇规划理念,依托当地人居发展趋势特点环境优势,发展配套完善的新农村为本次规划的思路。规划设计的宗旨为“以人为本,和谐共生”。自然而安静的居住生活是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成为了时尚品位的体现。规划充分利用现状水系特色塑造沿河绿化带、社区公园,积极引入绿化空间,融入日常生活是本次规划最显著的特色。